刚刚看完,总有话要说可能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有点晚,改日再说很好的记录片我喜欢!!!!!
影片讲述了姚明进入NBA的第一个赛季 从最开始备受怀疑 直到最后赛季结束 一开始姚明表现得不是很好 甚至可以说很糟糕 以至于巴克利说如果他一场比赛能得19分就亲驴屁股 最后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随着姚明渐渐融入到这个新环境 表现也越来越好 虽然到赛季快结束时 积攒了一个赛季的疲倦终于爆发出来了 但是总体来讲 这个赛季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的 起码影片上是这么介绍的 以前并不是特别了解姚明去NBA的经历 尤其是他身上所担负的使命 这个篮球巨星不仅是在美国打球这么简单 同时他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使得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尤其是看到他那么受欢迎 一种莫名的感动 相信姚明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还是希望有来者) 当然伴随着这种使命而来的 是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面对国内的球迷的支持的时候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现在虽然姚明已经退役了 但是他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符号 一定会继续着这种影响
不伦不类的 也算个记录片吧 有些骟情的成分 一般般吧不过有时候看看异国文化的交融与很有意思据青山说最近姚要与tmac争老大我看他是越来越狂了还说:francis的表现证明他是个合格的替补忘本啊
发现打篮球和做律师(包括很多其他职业)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当你还是个rookie的时候,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练习,当有机会进入一个好的球队或平台,首先要获得老板队友的信任。
情商要高,但关键还是你在floor上的表现。
有机会上场了,一开始总有挫折,大家对你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你的debut可能11分钟不得一分,还有不少失误,被中锋盖帽,被后卫晃倒,接球滑手,带球脱手,媒体队友教练观众开始质疑,很多人会嘲笑你(并不一定带有恶意),要学会调整心态,放下包袱,get loose,享受你所做的事,不要灰心,错误都放遍了还有什么可错 ,keep training, 接好每个球(assignment),打好了,有信心了,越打越好,良性循环。
回到电影,非常棒的纪录片!
篮球是主线,同时穿插了很多中美历史、政治和文化,姚明球技EQ都很高, 电影里一个细节提到圣诞节他给每个熟悉的人寄了贺卡,把人主播给感动的,也时不时爆出点冷笑话,如去亚特兰大参加全明星时,别人问克林在哪,他笑说落在休斯顿了,不仅幽默,也传达给别人自己已经不需要翻译的底气。
最重要还是很努力很幸运,碰到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球队,教练队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直让他上场,传球给他。
里面提到一句,中美篮球文化差别就是,nba球场上非常nasty, mean, aggressive,中国文化更加谦逊。
反过来,很多在中国人看很正常的言论,在美国人解读起来就就得很挑衅(比如媒体描述姚明对shaq的评价是,他是我前进路上的一座大山,我要去克服他)。
有时候不管打球还是工作,稍微带点狼性文化没什么不好。
姚明登陆NBA的第一个赛季真的比大部分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还要精彩。
看到姚明在对阵湖人的时候打出感觉,让巴克利亲了驴屁股,第一次姚鲨对决的时候送给沙克的几个大火锅,真是感动啊。
现在看着姚明作为解说嘉宾,解说比赛风趣幽默,对比赛的战术分析深入浅出,一针见血,真是觉得他过早结束运动生涯是在是太可惜了,要是真的能夺得一次冠军,那么姚明这部电影,绝对是最精彩的
在姚明身上你会看到中国人的诸多品质:聪明、勤奋、谦虚、要强。。。
但是有的时候一个人要为民族承载太多,也许真的是不公平的呢。。。
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看姚明比赛了。。。
《姚明年》200侠之大者。
肩挑重任,不忘初心。
姚明一直为了国家而付出奋斗,年轻时打篮球为国争光,退役后当体协主席为国分忧,看完之后,我好像更理解了一点姚明和他的成就对于中国的意义。
一代巨星也是从平凡开始,请记得时刻保持谦逊。
害我来凑字数了,第一天用豆瓣没想到影评还要多于140字?
😂😂😂😂目前在做搬运工作,把留在QQ空间的影评搬过来,当然,纯原创!
都是自己一部一部片子看完了才有的这些,只不过有的感受多有的少而已。
有爱好者加QQ哈哈哈哈1526419293
11822年,巴黎街上,一个伤兵被告知“拿破仑死了”。
“他也会死?!
”那个伤兵大叫道,面色惨变。
这样的惊讶,流行于各时代:诸葛亮死后,西南百姓在街道上进行私祭,被他贬黜的官员流泪不止;亚历山大死讯传及马其顿时,人民以为谣言;刘邦以项羽首级示以鲁国,于是鲁国投降。
这样的人物贯穿于各时代:最初,他们叫做西庇阿、汉尼拔、魏无忌,后来他们叫做查理曼大帝、岳飞、源义经。
后来,本文开始的那位死者,经大卫之手绘就的肖像,成为了19世纪法国的神。
除了现实世界,人还需要一个诗意世界以供栖居。
堂吉诃德看多了骑士小说,披着一身破碗烂瓢就敢出门,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世界有多么大,而生活是多么庸俗与寂寞。
于是,偶像逐渐出现在传说中,出现在金镖黄天霸、达达尼昂与三剑客、马丁·菲耶罗这些叙事作品之中。
然后呢?
照相机改变了时代,也挽救了素描。
最初,时代的偶像只能在口口相传的史诗中生活,在刻意工绘的巨画中出现。
但是,照相机开始忠实描绘时代,素描则是其近亲。
人们可以用一种较为客观、似乎真实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于是,神话回到了人间。
偶像不是飞天的飘渺图景,而是照片中触手可及的人们。
这又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
世界缺少乱世英雄,格瓦拉业已长眠,卡斯特罗偶尔在广场出现。
奥巴马接掌总统的时刻,刺杀过马丁·路德·金的手枪并没有朝他的肤色开火。
世界并不富饶完美,但至少丰给自足。
战乱只发生在极少数领域,而那里没有遍及每一英寸地板的镜头,于是世界对那里缺乏体认。
最后,冷兵器煞尽了世界的风景——阿喀琉斯的皮利翁矛,秦琼的金装锏,抱歉这些已成往事。
侠客只好在公元16世纪之前的故事中生存,火器如弓弩,把长剑、游侠、骑士的浪漫故事封存了。
人不可能去崇拜机械。
于是,对武力的崇拜难以落到实处,成了虚浮的空中楼阁。
杰西·欧文斯,1936年柏林。
他的伟大意义非只在那些世界记录——如今已被悉数破解;也不是他的若干枚金牌——菲尔普斯谈笑间已经越过了那一切。
如果回望那黑白录象,你会发现,杰西·欧文斯的奥运征程是一部未经剪辑的电影,一部现代神话。
和刻意描绘的小说们不同,黑白镜头朴素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他对希特勒的轻视,他独自纵横跑道的勇武雄健。
纳粹的阴影、黑人的桀骜,欧文斯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描绘的神话,比以往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戏剧更为动人。
他未必是第一个作为偶像的运动员——古希腊与罗马,躯体健美的运动员们接受过类似的狂热拥戴——但欧文斯至少开启了这样一道门:一个运动员可以通过镜头演出一个朴素的史诗,经历一场小型的战争。
他通过镜头,给出以往英雄给予我们的那些因素:智慧、奋斗、对悲剧的抵抗、身体的健美、人类的力量。
2某张照片:四川某地地震之后的一个夜晚,你还可以看到龟裂的街道。
一个青年买了唯一的一张画像。
素描仅有几笔,但很准确的勾勒出了我们熟悉的形象:那是姚明。
地摊,如你所知,是人类最本真欲望的汇聚。
你在那里可以看到最充饥的食物、最情色的女星照片、最家长里短的日用品、最直指人们隐私病症的祖传秘方、最瞒天过海的违法器物。
在这个地摊上,显然,摊主是兜售偶像的。
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21世纪在华语音乐圈翻江倒海的周杰伦,六小龄童塑造的中国电视剧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形象孙悟空……美人,音乐,神话,但最后,初夏的夜晚,这对光着小腿的青年,这对在劫后荒凉广场上坐着的青年,做成的交易是如此的一幅画:那个男人一张国字脸,并不英俊,也不够快乐。
他不是一幅可以为卧室增色的好画像。
他面相的凝重与龟裂的地面一样现实,素描的背景不过增强了这种分量。
在这种时刻,他,一个上海出身的,正在养伤的篮球运动员,却成为了照片中这两个人,以及照片外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生长于这片土地之上,我们习惯了接受媒体给出的偶像。
如前所述,比之于娱乐人物,一个运动员作为偶像,至少能够多一点健康色彩。
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中国体育旗帜型人物。
容国团、庄则栋、许海峰、王义夫、高敏、伏明霞、容志行、古广明、杨晨、邓亚萍、郎平、李宁、刘翔。
就在2008年夏天,我们刚经历过新一代的偶像。
又一群青年创出了中国体育史上前无古人的金牌成绩。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篮球运动员,或者推而广之,当今,没有任何一个中国运动员,达到过这个人的高度。
他的影响不只是在体育界,一如隋末时张须陀及其河南讨捕军的影响已不只在军事上——隋朝百姓购买他们的图像、玩偶,编制他们的评话传说,一如如今,姚明在周杰伦、刘亦菲们之中高高矗立的身影。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例子。
中国往昔,未曾出现过如此迷人的篮球中锋。
今秋逝世的穆铁柱,其在篮球界的伟大声名影响波及,亦只能在冯巩牛群的相声里,用来做“巨人”的象征。
中锋们是巨人,是远离凡俗世界的人。
“中锋不卖球鞋。
”NBA在经历六十年历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造钱机器后,终于给出如此总结。
威尔特·张伯伦在其风虎云龙的时期,都要面对美国民众“大个子,上面天气怎么样”的半嘲弄提问。
大个子从来难于获得同情,这一点,中国和NBA并无二致——首个篮球运动员参加拍摄的广告“红牛”由技艺华丽的阿的江拍摄。
余乐平、胡章保、单涛、宋涛、韩朋山,这些中锋的名字封存在篮球的世界里,供少数人轻声细语谈论。
而大众传媒的割草机呼啸而过,甚至不会抬头去打量巨人们的眼睛。
3整理一下姚明的关键词。
上海人。
巨人。
年少成名。
早熟。
伤病史。
NBA史上首位外籍状元。
无数个第一次记录缔造者。
全明星球员。
这片土地信奉血脉与民族的关联,信奉个人与大众的关系。
在去到美国之后,他的中国人身份,成为了这样一个标志:我们相信,他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他的举手投足代表着中国这个民族的沉浮。
如前所述,在这个和平年代,体育是战争的替代品,是智慧与体魄最合适的角力方式。
姚明在NBA投进的每个球,一如李小龙在电影中踹在巨大、笨重的外国人脸上的每一脚。
只是,李小龙的故事只在电影之中。
他打败的外国人会在镜头后与他鼓掌欢笑,他的神话经过剪辑、编排和演练,他的出人头地,除了霹雳般的拳脚之外,还包括了他在镜头前的表演能力。
而姚明,他奔跑的每一步都是在镜头中实打实的。
没有人为他避让,没有人在倒地时口吐番茄酱充做血液。
一如杰西·欧文斯的对手不会为了成全他的千古威名,而在跑步时放慢速度。
因此,他是一个确实的存在。
一个人的奋斗,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
2002年之前,他代表上海所取得的荣誉是真实的;2002年之后NBA庞大的数字系统支持着这种真实。
他独自上演着一部现代史诗。
镜头提供了这种便利。
而篮球,恰好又是仅次于足球的世界第二运动;若比较个人英雄主义,则更有胜之。
你很难再找出更好的舞台了。
去到美国之前,他也是一个杰出的球员,但终究只是处在体育的范畴之中。
然而,或多或少,镜头追踪下的他的故事,足以完成一些对概念的颠覆。
他的高大,他的杰出,2000年开始统治CBA。
他一人对抗八一王朝的壮丽诗篇,在败北之后终于完成征服的2002。
伟大的对手们——刘玉栋、王治郅、李楠、八一全队——成全了他的传说。
中国篮球史上,从未有过类似的故事:一个人推倒了统治一个国家数十年的篮球帝国。
而这在2002年的夏天,仅算是一个开始。
2002年姚明所完成的,是此前蹒跚而行的中国篮球从未给出过的行径。
推翻王朝,登陆美国,NBA状元,迅速融入球队,全明星。
变化迅如闪电,令人目瞪口呆。
春天还在为自己是否能成为胜利者正名的少年,初冬已成为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人,逼近NBA全明星之夜的璀璨舞台,逼近世界篮球最华丽的盛宴。
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是2002年姚明给予中国的惊喜。
蛹破了,翅膀在湿润中展开,翼上的斑点在烛光中闪耀,翩然飞舞——观者们目瞪口呆,他们长久以来已经习惯了灰色、地面、规行矩步、老成持重。
忽然之间,姚明推开了那扇门。
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且,以往NBA如神话,只在画卷之中,忽然画中多出了一个我们熟识的人?
于是,你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一年会出现如此一部传记电影:《姚明年》。
至此,他已经逐渐离开中国篮球的范畴,把它留在大地之上,自己则拔地而起,奔向高空。
他的新闻凌驾于中国篮球之上,甚至凌驾于篮球之上。
杨晨、孙继海、王治郅、巴特尔。
在他们于异域给出的零星故事之后,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海外游记,自己的新时代的李小龙——只是,这个李小龙并不使用拳脚而已。
4美国。
恨他的人与爱他的人,都很难回避事实:欲望之国,罪恶之国,天堂之国,神话之国。
人类史上最富庶的帝国,创造了空前的财富。
哥伦布的水手们曾经在这片绿色大地前屏息凝视,为它的雄奇而叹息,而它确实不负那些远道而来殖民者的希望。
古老的欧洲在厮杀、革命、工业轰鸣、缓慢改革中前进,在沙龙中优雅的爵爷们茶香中老去,而美国则奔驰、轰鸣、马达声激越、血气充盈。
新英格兰大地,理性主义,富兰克林,杰佛森,华盛顿,爱默生,独立战争,人权宣言,南北战争,惠特曼的奔放诗歌,马克·吐温的流浪与玩笑,爵士乐,纽约,帝国主义,经济危机,垮掉的一代,战争,猫王,对总统的弹劾……神奇的土地,财富堆积的世界,它有多骄横多丑陋多浅薄,就有多迷人多奔放多瑰丽。
世界对它又恨又爱,一如世界篮球对NBA的态度:他们也许粗蛮不文而且惟利是图,但的确奔放华丽又撩人情怀;他们似乎四肢发达缺乏优雅,但又迅疾热情简单直接。
老年人常思过往,年少者继往开来。
这里是一片梦想之地,一片纸醉金迷。
至少它给你这样一种梦境:这里可以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此岸的人民,对彼岸保如此的态度:仇视其短浅历史,艳羡其宏丽浮华。
但一如俄罗斯人鄙视巴黎的浮华,却也承认巴黎的繁盛一样,中国人有着一个极其辽远的梦。
在这片土地上饱受创痛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对自由女神像脚下拉扎罗斯的诗歌心有所感:“送给我吧,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 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饱经风霜的人们一起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或者是由于这片土地的人业已接受了这样的过往——公元7世纪至15世纪,中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伟大帝国;19世纪至20世纪,经历了众所周知的劫难,而如今代替当年中国地位的,便是美国,但这彼岸之国,抱持的却是另一种精神——于是不免使人又慕又恨。
李小龙在电影中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足以满足此岸人民的热望:文艺复兴,而后盛唐重临——这些似乎还远?
那么,至少有这么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去征服美国,征服世界之巅,征服那豪富、骄横、不可一世的天堂帝国,而且以中国人的方式——这意味着中国精神的伟大。
你可以想象,假使一个中国男足球员征服了欧洲的某一国,他也未必能像如今的姚明一样,获得如此多的爱。
2002年之后,姚明穿梭在每一个镜头之中,镜头所到之处,是美国的细节,美国的街头巷尾,美国的球馆,美国的训练营,美国的世界;是长久以来无数中国人在篮球中崇敬的NBA,在生活中钦敬的美国。
那里的一切都是五彩缤纷的,那本是你想象中生活的彼岸,有着自己所能想象最好的生活方式。
而姚明,他是中国的儿子——这是预先被承认的事实,你的目光追随着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儿子,推开一扇门,听他给你介绍他在天堂的生活,在天堂所获得的崇敬、尊重与爱慕。
无意之中,他成为了中国梦的主角。
2002年,梦的行旅开始。
5一个中国梦,理应揽括怎样的剧情?
如果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们为范例,我们可以如此归纳:高大、强力、笨拙、肤浅的对手,智慧、幽默、轻巧、技艺娴熟的主角。
漫长历史的古老骄傲,总在不经意间的幽默中展示。
《杀死比尔》里那被扭曲了形象的白眉,《功夫熊猫》中的浣熊与乌龟,《唐山大兄》中的李小龙、以及那在各种家具、游廊、楼层、直升机之间飞檐走壁的成龙……美国人所想象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希望自己成为的形象,其实相去并不很远。
于是我们可以想见,刘翔与姚明的不同。
他们同样来自上海,这座凭海临风、开拓创新,略有美国海岸风骨的城市,但他们之间却有如此之大的不同。
前者:速度,爆发力,自信到近于傲慢,张扬的高举红旗跳上领奖台,世界记录,张扬的怒吼,镜头前潇洒近于放肆的笑,“黄种人也能飞”;后者:技艺,节奏感,聪慧,缓慢却灵巧,镜头前的玩笑,聪明的人际关系,惊人的刻苦与勤奋,处事圆熟,从容。
几乎是两个极端。
对一个中国梦来说,刘翔的剧情奔放挥洒,犹如泼墨:2004年雅典的金牌,无数田径大奖赛的冠军,世界记录。
进程激越,喷薄欲出。
如果不考虑2008年8月的那次蹒跚退出,他的故事弦管急行,犹如天纵奇才阿喀琉斯的豪迈故事——当然,最后他们都被命运的伏弩射中了脚踵;而姚明的剧情则曲折缓慢,如工笔绘就的古拙画幅:状元,置疑,勤奋中前进,全明星,继续遭受置疑,成为杰出球员,入选年度阵容,勤奋的改善体型,受伤,复出,继续受伤,继续复出。
他像奥德修斯,注定要离开伊塔卡岛二十年,遭受各种磨难。
他没有阿喀琉斯、狄俄墨得斯般一出生便成为战士的天分,而只能运用他神奇的智慧、指挥艺术、口才和技艺。
NBA的竞争扩大了这种印象:220公分开外的球员鲜有成功者;非黑人球员在对抗中的劣势。
姚明天赋条件的未如人意,是其优秀技巧的最好反衬。
于是,形象就这样奠定了:阿喀琉斯与奥德修斯,天纵奇才与沉稳智者。
甚至镜头前的形象也在强调这种差距:刘翔的自信,姚明的圆熟。
同样的辉煌成绩,类似的年轻,最后分在天平的两端。
你选择的一个,会照出你内心的形象。
在被问及为何要塑造包法利夫人这一被世俗所误的伪文艺女青年形象时,福楼拜说“因为,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同样,海明威隐晦的承认,“尼克·亚当斯就是我。
”一种形象的选择,会在暗中助长自我满足的倾向。
你选择的或者是自己希望成为的,或者是与内心暗合的。
刘翔是百年难遇的天才,而姚明则——至少他表现出的——给了孩子们打篮球的念想:如果你跑得不快、跳得不高、不是黑人,你也可以打好篮球。
平凡人的胜利,多数人的慰藉,对超人论者也许是种讽刺,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姚明是一个可复制的形象。
在这个孤树亏缺的年代,姚明代表了一个中国梦最合适的形象:天赋并不惊人,然而依靠聪慧与勤奋,迈到了幸福彼岸。
他所遭遇的挫折与他迈过挫折的胜利,通过镜头与新闻点点滴滴汇聚于我们面前,给出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他与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经历的一切相仿。
他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2002年夏天他的起点,是许多人幻想的终点;他的步伐与声望,他的奋斗,他的自我解嘲,他的苦难,都像是一本励志读物。
在他延续至今的职业生涯中,巅峰久未到来,挫折从未间断。
结局被命运的手指所遮,我们只得跬步向前,等候时间揭晓答案。
这漫长的守侯过程,不同于刘翔在不到13秒时间内塑造的恢弘记录。
在味蕾上爆炸的果酒还是初入口淡而无味、后劲隽永绵长的黄酒?
大多数艰难的中国人,包括在照片中龟裂大地上,偷得浮生与余震间隙半日闲的青年,都会跟随着一个与自己一样天赋寻常、勤奋聪慧取得成功的偶像。
6226公分的高,那是他的标签;但在球场上,这却可能成为负累。
NBA史上,220公分以上球员,桑普森、施密茨、布拉德利、穆雷桑、波尔,或者碌碌无为,或者伤病枕籍。
何况,他的天分并不好:臂长、速度、弹跳,都不出众。
被TNT评论员反复称赏的投篮手感和细腻步伐,则来自他在养伤时都要坐着练投篮的勤奋;近30公斤的体重增长,则是他在训练房中的自我虐待使然。
因此,身高对他在球场上的帮助,也许并不那么大——但在球场之外,也许是另一回事了。
他的高大使他鹤立鸡群;他的高大而又聪慧,又构成了一组巧妙的对比。
2002年秋的电视广告中,他带领火箭队集体打太极拳,这种轻缓闲雅是他有别于NBA的味道,犹如烈性酒味中搀入秋天的温润红茶。
他应对媒体时偶尔搬出的中国谚语,有着上海弄堂式的油滑,又俨然白眉道长般轻松耍一出中国风戏法。
他带给美国的中国式言论,是中国人在悠长历史与古老智慧之中获得的优越感——久违了的优越感。
他的高,他的幽默聪明,这种奇妙的组合本身富有喜剧色彩。
而他的高,还带有中国式的风骨:在职业生涯前两季,他与鲨鱼的对垒犹如中国与美国的风格对抗。
姚明高、瘦,技巧优雅却显得绵软无力;奥尼尔肥硕、庞大、迅捷、霸道,一派美帝国主义作风。
2006年11月,当姚明强壮到鲨鱼再也推不动时,他以一场34分14个篮板的发挥打败了鲨鱼,结束了他和奥尼尔作为NBA重要卖点的系列战。
在姚明逐渐变壮的过程中,关于他“软”的话题也在逐次消减。
在最初被鲨鱼屠戮的年份中,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如此确信:姚明能够变壮,他仅仅是太瘦;他比鲨鱼高,他比鲨鱼年轻。
假以时日,他一定可以击败鲨鱼……过去的若干年,每年夏季,对姚明的如是盼望从未减少。
这种精神寄托类似于一种宿命的等待,就像被注定的救世主耶稣。
人们凝望他与他的十字架,相信无论经过多少苦难,他总能够把世人救出苦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把梦想寄托于迈克尔·乔丹,一如20世纪,他们把梦想寄托在胡佛总统的诺言上。
他们相信青春、工业和金钱,相信纸醉金迷的未来,相信努力必有回报,相信美国梦,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百老汇的戏码,华尔街的神话,外乡青年失去天真,到纽约寻找机会,一如达达尼昂骑瘦马去到巴黎,想靠一柄剑征服法国。
而如今的中国,同样如此:汉唐神话残留于史书片页之中,父亲们在长达十年的变乱中失去自信、天真与希望,年代变革、人心浇漓、时代如流沙沉溺,目极声色,一个国家浓缩了四百年的变革过程。
在精神废墟之上,一个工业国悄然爬起,每个人都看见了他的挣扎和阴影,却又不知应当如何选择。
而现在呢,有一个巨人在彼岸战斗着。
他和这个国家一样具有高不可攀的骨架,拥有古老的智慧。
他略欠强壮,体格瘦弱,以勤奋补其不足,而且变化日新月异。
他与最伟大的对手有足够的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对这个复苏的古国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代表了:他的高大意味着器量的宏伟,意味着可能性的广阔;他的瘦弱意味着残缺的现状,以及可资发展的未来。
最重要的是,每一年,他都会向上攀登,这种攀登的过程与国家的飞速前进若合符节。
他的上海背景,他的媒体言论,犹如KFC的口水鸡汉堡一样,是中西合一的产物,而又暗示着一种新的中国形象——开放、融合、资本的彼此妥协。
人们信赖他的高,一如信赖自己脚下土地的未来:伟大前程无可置疑,只需要填充足够的财富与力量。
7在那个地摊上,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的中国。
以清纯著称的美女艺人,以中国风与说唱玩弄众生的歌者,古典神话中最杰出的形象,外籍明星……对这片古国来说,这里包含着人民的内心世界。
甚至不需要讨论人民最后选择了什么,仅仅这些形象的罗列,本身便是一组群像合影。
对纯真的追求,对古典的追溯,对外部新鲜事物的热爱,这是前瞻后望的时代,我们的取向。
但最后,在龟裂的土地上,在物质与精神的废墟上,在纷繁的光影、镜头、妆容之下,青年们还是选择了一个没有化妆的形象,一张一望而知是中国脸型、表情丝毫不想取悦周遭人群的形象。
我们已经说过:他代表了中国人对中国梦剧情的向往,代表了理想的21世纪中国人的形象,代表了理想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交往的姿态,代表了这个国度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
而在这个夜晚,他还代表了周杰伦式的中国风和年少有为、孙悟空式的反传统的幽默风格、刘亦菲式的对传媒镜头的普及与控制。
他给出的形象使人相信,如果经历这样一场地震,他也会愿意和你一起坐在马扎上,在夜晚的灯下,忍受着蚊子,与你对聊。
这是他最后,也是最经典的形象:他是一个有亲和力的大个子,一个不会慌乱、暴躁、口不择言的大个子。
他有安全感,他所经历的伤痛一如每时每刻折磨我们的厄运。
他笑的时候与大多数人们一样可爱但不够漂亮,但你能够相信那些笑是真实的,而非在镜头前反复捏造而成。
他在彼岸的乐土国度拼争,而与我们一样,经历着日常生活的苦恼与烦闷。
于是,那些流逝的时光终于和他汇聚在一起,凝结成了如今的形象。
上海队的15号,瘦弱的身影,CBA决赛的惨烈对决,冠军旗帜,状元,太极拳,他的轻巧勾手,他的笑话,2004年雅典的愤怒,2008年奥运会的大局观,勤奋,疲倦时揉膝盖的动作,这些都属于他。
他和鲨鱼的漫长对决,他的伤病和复出,都属于他。
他不计其数的第一次记录,他不负众望的变壮过程,这些都属于他,属于姚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终于构成了一个庞大整体,当他每次在场边轻巧练习罚球时,便投诸于他身上,使中国对他保有宽和、信赖与关爱的心绪。
镜头并没有欺骗世界,他也许没有刻意给出一些行为,但前前后后投诸于他的意义,终于把他扶了起来。
在这个万物沦丧的世界中,他是罕见的不断被打倒又不断上进的,中国式形象。
这个形象连同他身后的辉煌故事,提示着我们,在这纸醉金迷的时代,依然有着理想式故事的可能性。
对许多人,尤其是在生活中经历精神或物质废墟的人,他是一个精神偶像——他不是神,比神更了不起的是,他是人,一个几乎触手可及的人。
他能够提供的安全感和鼓励,比虚无缥缈的神更丰沛——无论是在美国丰田中心,在上海卢湾体育馆,在五棵松篮球馆,在他发布评论的电视台前,还是在地震之后,闷热而无趣的初夏夜晚。
后鲨时代首席中锋,1.5h看完传奇的半生,36分开始蜕变巨燃,让巴克利亲驴屁股的人,让鲨鱼一战后从此成为第一姚吹的人,天赋、努力、环境缺一不可。
至今篮球对亚裔还是很不友好的,比林书豪幸运多的是外籍状元的顶级资源和巨大身体天赋;比易建联幸运多是友好的队友和环境,还有同是rookie的翻译科林,弗大哥真不错,多年后姚也没忘他的恩情。
除了篮球,姚的发言和公众形象显示出他的高情商,也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今zzj委员Tiger杨&克林顿总统语)。
很燃!
连盖三次火锅给鲨鱼真是太酷,最后我想说,承担著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还有状元秀的压力),希望大家都能更快乐一些吧。
乔丹说,You don't want to feel like you're burdened to do something.
还可以吧。
基本上是当作喜剧片来看的。
特别是看到那个主持人添驴的屁股的时候觉得好笑。
不过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记录片,总感觉一个体育明星刚刚进入体坛,可以说是姚明刚刚进入NBA,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就,弄个记录片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每一个成功的要诀:都是坚定不移的志向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四星半
姚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在国内代表了民族骄傲,在国外代表了民族自强。
这是在体育课上放的 高中啊 高中啊
满满的都是回忆 即使现在看来 也是一部不俗的纪录片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姚明是很伟大没错,但这部纪录片真是鸡肋
以后国内几乎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篮球巨星了
讲述The Yao现象而非YAO。用这句话实在很适合: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我更想看到YAO的自我奋斗,但这部片用了一个别的视角,记录了当年当时的一些事,只可惜思路也受限于现象,走马观花,少了内容。姚明与翻译科林潘可更像是革命情谊,这一段好看。
虽然整体水准没什么独到之处,也确实有硬性宣传和过渡消费的嫌疑,但是一旦抛却这些附加因素,一个真实的,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故事还是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的。
姚明穿那套浅灰色的衣服很帅!
没想到昨晚为了一口气看完居然还熬夜了,不过很值得。姚明如日中天的那些年我还在小升初,现在回温这位篮球巨人,无论是球技、人品、职业精神都令人叹服,这才是一位真正指引人成长的偶像。都说姚明也是一位情商顶尖的运动员。在我看来,情商何来,是谦逊有礼善良温厚的性格底色。姚明无比明白只有依靠毋庸置疑的实力才能赢得尊重。初到美国的磕磕绊绊成长,拼尽全力地打球,姚明才能在退役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遗憾,因为他已经付出了自己能够做到的全部。
美式成功学,CCTV6看电影还是蛮惬意
搭配《姚明传》欣赏,效果更佳!不过,关于姚明刻苦训练的实在是太少了……姚明在运动员时期那么刻苦,咋滴也得说说啊。
这是他的球迷必须看的一部片子,只是从电影看来是没什么了不起。
即使很多年过去了,看了还是很激动。姚鲨大战。初到nba时紧张尴尬左脚绊右脚,到后来的征服nba,也可以看做是一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交流。奥尼尔的张扬和姚明的内敛。
好像是唯一的一部正式的姚明纪录片。2002年,湖人三冠王,姚明状元秀,登陆NBA。从一个英语小白变成今天的姚主席,从优雅的上海探戈变成强壮的内线杀手,这一年是一切的开始。ps,此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麦迪,换主帅,每个赛季都有伤病,退役。但姚明之路让我们知道,硬道理打败软道理,学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好的运动员,技巧还在其次;就像李零讲战争,兵法都是花拳绣腿,武器才是时代潮流。
当年还去电影院去看类.........无语
三星半给四星吧。很简单的记录了姚明从被NBA选中,到第一年打球的经历,从他翻译的角度真的能看到蛮多的,也要感谢Colin能让球员快速适应。后期自信的姚明也是也是从第一年的羞涩,腼腆经历过来的。可以看出前期经历了比较大的cultural shock但他一直努力的在学习,在融入,以他的高情商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征服对方。
Interpreting China through basketball. 2018看完的最后一部片子吧,虽然是为了写英语作业。全片是从翻译的角度展开的,讲述了姚明去最开始的迷茫到不到融入Rockets,从羞涩胆怯到大胆迎战奥鲨,一个人的蜕变莫过于此吧。
场上是竞技,场外全是政治。大姚每一次登场,从来都不是一位运动员登场那么简单。纪录片很清晰的捕捉到姚明背后,正捆绑在运动员身上沉重的「举国体制」。沙克简单的一句调侃,都要上升到外交关系高度上。这对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但在get到纪录片呈现的这个事实后,却没有进一步从片子里听到运动员自己的看法。大姚和科林的关系,也拍得像是学生朋友一般单纯,但中美文化求同存异的过程,应该是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完整与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