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评论有人吐槽说对南方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政治正确。
但是生活在南方的我想说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遗秽在南部历历在目。
电影里有些细节真的扎在我心上,尽管没有情节里那样极端,但是很多很隐晦的事实,真是像极了某些人和事的本质。
就例如密西西比警察的傲慢自大,且不会读Toni的last name和嘲笑姿态;和伯明翰那个waiter虚伪的友善面具下的尖酸邪恶的真面目。
在南方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自己在白人主流居民眼中永远像个“Alien”。
南方,deep south真的是另一个世界。
好像这里荒蛮未开并不像是电影里的美利坚。
黑人爱吃炸鸡爱喝西瓜汁这是很隐晦的种族歧视梗。
但是你去chikenfla、tenda chick看看那排队的哪里有几个黑人。
种族隔离在阿拉巴马竟然还是合理存在的。
甚至有些亚裔或是中国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在大学里的一个白人教授,上课点名时不会读亚裔和印度同学的名字,他便开玩笑说难道你们不能选个美国名字吗之后强行给自己的学生取英文名。
你走在大街上稍微去了个保守的社区白人就爱盯着你个小黄人看;这些南方大学生并不怎么爱和有色人种打交道,他们也不关心世界发生着什么,只听自己的country music办自己人的tail gate。
南方人接待外来者像极了伯明翰的那个waiter,彬彬有礼,貌似热情亲切,请你告诉我任何你的需要,但是请你be reasonable。
要么做一个脱敏者,可以假装一切不存在的生活。
要么就逃离。
二刷《绿皮书》的时候,记录了四十个字幕问题,多数是没有顾及上下文的翻译错误。
低级错误的数量之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不仅能力有限,而且不负责任。
回到家以后,我整理了:1)所有影响观众对剧情理解的错译和漏译;2)一些虽不影响剧情理解,但拉低观感的翻译纰漏。
以下英语原文和中文字幕全凭回忆,如有差错,烦请指正。
首先是影响剧情理解的错译:1. Most hotdogs in an hour wins. With toppings. 后半句译为“要吃到极限”。
改译:“连着配料一起吃”。
评论:场景是热狗比赛,宣布比赛规则的对话。
Toppings 指的是热狗的配料,包括上面的生菜和酱汁,没有“极限”这个义项。
2. He's killing you. 译为“他会恨死你的”(“他”指托尼儿子)。
改译:他简直在碾压你(“他”指胖保利)。
评论:依旧是热狗比赛,朋友在一边握着拳头用恶狠狠的吐槽为托尼加油。
上文是:You are embarrassing. You're embarrassing your son. 这两句的确是在对托尼说,你看看你儿子都在一边看着,你怎么能不好好表现,丢你儿子的脸。
但是最后一句的 kill 显然是 defeat 的意思,没有道理认为托尼的儿子会羞愧到杀死亲爹,英语里也没有这个用法。
这里的 He 指的不是上一句的 your son,而是跟托尼比赛的 fat Paulie。
3. I'm not a medical doctor. 译为“我不是个医生”。
改译:我不是个医学博士。
评论:场景是托尼和雪利第一次见面,雪利向他解释自己的身份。
翻译为“医生”其实没有问题,但是之前所有的 doctor 都被译为“博士”,这里莫名其妙出现“医生”,让人一头雾水。
如果这里的 medical doctor 不改译为“医学博士”,那么之前的 doctor 译为“医生”更佳。
不过后文提到 he's like a doctor of piano-playing or something,说明大家对理解 doctor 的理解是“博士”,因此这里的翻译应当对应“医学博士”,保持一致。
4. You can be that? 译为“你可以吗”。
改译:还能这样吗 / 还有这种学位吗。
评论:接上文。
托尼回到家,跟妻子解释雪利是钢琴博士,“a doctor of piano-playing or something”. 妻子反问:You can be that?
这里的 You 指的当然不是托尼,而是泛指任何人“居然还可以有钢琴博士这种学位”。
如果翻译为“你可以吗”,根据上下文就变成了“你(托尼)可以(为他开车)吗”,牛头不对马嘴。
5. Nah, I'm good. 译为“可以”。
改译:不用了。
评论:场景是奥吉邀请托尼去做他的活儿(总觉是黑帮的差事),托尼礼貌拒绝。
I'm good 其实就是 No, thank you,尤其后面托尼还接了一句“I'm flushed right now”(我现在有钱了),译为“可以”太扯了,意思完全相反。
6. He plays like Liberace, but better. 前半句译为“他弹得像自由女神”。
改译:他弹得像李伯拉斯。
评论:Liberace,李伯拉斯(1919-1987)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非常知名的艺人和钢琴家。
是个男的。
意大利语的“自由”是 Libertà,跟 Liberace 毫无关系。
这是一个译者显然连查都没有查就犯下的低级错误。
7. You got a whole bottle. 译为“你喝了整整一瓶”。
改译:你房间里明明有整整一瓶酒。
评论:场景是托尼把雪利从酒吧里救出来,托尼很气地说,“You could have drunk here. You got a whole bottle.” 你干嘛不在宾馆喝酒,房间里明明就有一整瓶。
根据上下文,这里是托尼在指责雪利不顾个人安全,跟他喝多喝少完全没有关系。
8. You know if I miss a show, it comes out of your pocket book. 译为“你的小本子上写着我不能错过一场演出”。
改译:如果我错过演出,你是会被扣工资的。
评论:这是托尼贿赂警察,把雪利捞出来之后的对话。
pocket book 就是 purse,皮夹或者钱包。
comes out of your pocket book,指的就是托尼要赔钱。
“小本子”……是托尼的日记本吗请问?
9. It's all I ever wanted to play. 译为“都是我曾经喜欢弹的”。
改译:这才是我一直以来想弹的。
评论:场景是雪利说他以前弹奏李斯特、肖邦,那些才是他的最爱。
翻译里的“曾经”是画蛇添足,因为雪利认为自己一直以来爱的都只是古典乐,不愿“降格”到流行乐。
10. And where are you? In here, with me, who did nothing. 后半句译为“关在这里,和我一起,什么都干不了”。
改译:关在这里,和我一起,而我什么事都没犯。
评论:雪利在监狱里气鼓鼓地朝托尼说,尊严才是一个人的杀手锏;由于托尼发怒,害雪利也被关进监狱,他简直在炸毛。
这里 who 指代的是雪利,甚至都不需要通过上下文去推断,字幕在这里犯了非常低级的语法错误。
11. I wouldn't touch that mattress Doc. 译为“我以后不这么干了 博士”。
改译:要我的话,我不会碰那个床垫的,博士。
评论:依旧是监狱戏。
雪利气鼓鼓说完一堆话,双手扶在监狱隔间的床垫上。
托尼说了这句话。
mattress 是床垫,字幕不知道在翻什么。
至于监狱的床垫为什么最好不要碰……不解释了吧。
12. I'll stop by the next place we see and I'll sneak you into my room. 后半句译为“随便找个地方”。
改译:我把你偷偷带进我的房间。
评论:雨中爆发的关键戏份之后,两人继续冒雨走夜路,雪利说他累了,需要睡觉。
托尼回答说,那接下来看到哪个宾馆就停车,如果不是黑人能住的宾馆,我就偷偷把你带进去。
雪利回答,“No. I refuse to stay in an establishment where I'm not welcome”(不,如果一个地方不欢迎我,我也不愿意住在里面)。
这句翻译如果不把 sneak you into my room(偷偷带进房间)翻译出来,雪利的回答就无法理解了。
13. Let's keep the car right here on our guest of honor spot. 译为“把车停到那边的贵宾停车区吧”。
改译:就把车停在这里,我们的贵宾停车区。
评论:最后一站,雪利一开始收到了殷勤的接待。
雪利的车停在了大门口,管家说,不用挪了,就停在这里。
原句里“right here”指的就是门口,完全没有“停到那边”的意思。
14. Bottom of the ninth. 译为“倒数第九个节目”。
改译:最后一轮/最后关头了。
评论:请让我先笑九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最后一声是回声)。
这句台词的场景是,巡演的最后一日,餐厅拒绝雪利就餐,托尼一开始劝雪利,“It's the last show. Bottom of the ninth. Let's just get it over with.”(最后一场演出了,我们干完拉倒吧)。
Bottom of the ninth 最初是体育用语,指九局下半,即一场棒球赛常规时间的最后一个半局,是挽回局势的最后的机会。
因此,这个词组可以指“最后关头/最后机会”。
虽然这个词组的义项很冷门,但是随便查个字典就能查到的意思,硬是成了机翻的中文啊。
翻译:让我强行给雪利再加八场演出!
雪利:……去你的。
15. That's how you break a key. 译为“这是你打发时间的方式”。
改译:这才是把琴键都弹坏的演奏啊。
评论:场景是雪利和托尼愉快地从酒吧出来。
key 在这里应该指琴键,不过也可能指音乐。
很想听一下大家的想法,大家觉得这句话如何翻译最合适?
但无论如何,和“打发时间”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其次是影响剧情理解的漏译:1. 雪利第一次跟托尼说,他只演奏 Steinway 钢琴。
托尼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牌子,在地图上随便写了“Stain way”,意思却非常有深意,是“有污点的路”,简直对照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这种细节不翻译出来太可惜了。
截图来自 Sir电影,侵删2. 托尼所有的脏话都没有翻译出来。
我当然可以理解不译脏话的原因,但是就算不直译 ass,asshole,shit,balls,也至少需要把托尼的说话风格和雪利做出区分,让观众领会到他讲话很糙,不然后面关于他修养和措辞的对话根本没有铺垫。
3. 一次聊天中,雪利谈到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托尼说,谁都可以弹好贝多芬和肖邦,但是雪利的弹奏却是直击人心的。
他的原话是:Anyone can sound like Beethoven or Joe Pan or them other guys you said. 这里有个很可爱的小细节:托尼不知道肖邦是谁,把 Chopin(肖邦)说成了 Joe Pan(乔·潘),但是字幕没有翻译出来。
其他翻译纰漏太多了,有些是没有必要的省译,有些是错译,但并不太影响剧情理解,没有那么如鲠在喉。
这里只举一些例子:打架场景:Go home with your friends. 译为“带朋友回家”。
准确的翻译是“跟你的朋友回家吧”。
应聘场景:Fill it out while you wait. 译为“把这个表格填掉”。
准确的翻译是“你一边等,一边把这个表格填掉”。
开车场景:I am not worried about it and neither should you. 译为“你不用担心什么”。
准确的翻译是“我不担心,你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解释绿皮书场景:If you're black and you gotta travel for some reason. 译为“黑人总要什么理由才能去旅行”。
准确的翻译是“如果你是黑人,而你需要因为某些原因要去旅行”。
西装店场景:What, you gotta wear a tuxedo on stage every night? 译为“你每天晚上在台上都穿同一件礼服吗”。
准确的翻译是“什么,你打算每天上台都穿晚礼服吗”。
写信场景:Dear Dolores... This morning I had steak and eggs. For breakfast. 译为“今天早上我吃了牛排和鸡蛋”。
准确的翻译应该单独把“For breakfast”也翻译出来,“是我的早饭”。
酒吧打架场景:I didn't want to leave him, but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译为“我只能来找你了”。
准确的翻译是“我不想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但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三重奏成员向托尼解释雪利初心的场景:They pulled him off stage, beat him badly. 后半句译为“揍了他一顿”。
准确的翻译是“把他狠狠揍了一顿”。
回家路上雪利问托尼要幸运石场景:I feel safer already. 译为“我觉得好多了”。
准确的翻译是“我觉得安全多了”。
《绿皮书》让我喜欢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的一切都很讲究,节奏、音乐、情绪,都恰到好处,所有细节都是必须存在的铺垫。
这样一部电影的翻译那么粗糙、那么不负责任,让我觉得很遗憾。
到最后,其实愿望很简单——希望翻译行业的片酬更高一些,让更好的人来做翻译,也可以养家糊口。
《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不服憋着!
说的就是你——斯派克·李!
让我们先了解下究竟发生了什么:第91届奥斯卡的获奖名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绿皮书》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大奖,成为颁奖礼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
借着奥斯卡的东风,该片也引进内地院线,成为3月份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部影片满意,美国部分黑人观众以及《黑色党徒》的导演斯派克·李就公然对《绿皮书》获奖表示不满。
尤其是斯派克·李,当颁奖礼现场公布最佳影片是《绿皮书》,这位黑人导演愤怒的起身就走,被拦下后又回到了座位上,背对舞台听完了《绿皮书》主创的获奖感言。
在随后的后台采访中,他直言这个结果“就像裁判作出错误的判罚”,随后不停的喝着手中的香槟,说:“这是我的第六杯了,你知道为什么。
”
为什么美国黑人观众不喜欢《绿皮书》?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故事原型的家属称影片与真实情况不符,他们声称现实中的黑人钢琴家并没有和白人司机做朋友;其次有部分黑人观众认为影片白人男主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的戏份太多,让黑人角色唐(马赫沙拉·阿里 饰)沦为了配角;最后是黑人群体普遍认为影片只描绘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神奇黑鬼”,并且弱化了种族歧视的情节,是在为白人种族歧视者洗白。
神奇黑鬼(Magical Negro):“神奇黑鬼”是斯派克·李在200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那一类黑人角色,他们在关键时刻出手,利用自己神奇的力量,帮助了片中的白人主人公,但永远只能做陪衬。
当然,最让斯派克·李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自己执导的《黑色党徒》居然输给了一部由白人导演、编剧、制片的“刻板化”黑人电影。
难道白人比黑人更懂黑人吗?
(其中一位编剧尼克·瓦莱隆加是白人司机原型的儿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黑色党徒》讲了什么,《绿皮书》又讲了什么。
其实将二者对比,会发现两部影片的套路非常相似,都是一个黑人与半个黑人(受其他白人歧视的犹太人/意大利人),共同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最终实现自我认同的故事。
不过《黑色党徒》作为一部剧情片,存在严重的剧情割裂问题。
例如影片开头讲黑人警探受命卧底黑豹党,后面却莫名其妙的无视这个任务,成为了3K党的卧底。
而且影片对黑豹党的描绘非常温和,事实上,真实的黑豹党是非常激进的暴力团体,名声不佳。
漫威旗下的英雄黑豹甚至一度改名,就是为了避免读者与其扯上关系。
至于《绿皮书》,虽然也是四平八稳的好莱坞故事,并且属于较为商业化的公路喜剧,但是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让影片增色不少。
有些人会觉得马赫沙拉·阿里的戏份太少,其实编剧们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要比维果·莫腾森饰演的白人司机更加复杂。
他是一名黑人,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出入于白人上流社会,却因肤色受到歧视。
无论是底层黑人社区,还是白人上流社会,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因此他总喜欢一个人喝酒发呆。
更不用说他的性取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可能会轻易毁掉他的事业。
这样一个角色,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出场、煽情的台词、夸张的动作,用收敛的表演反而更能体现角色的拧巴、阴郁、挣扎。
和同类影片相比,《绿皮书》还胜在了不矫情、不圣母。
影片有两个段落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黑人酒吧里尽兴而归,唐第一次感受到黑人社区的温暖,圣母心泛滥的表示要“每个月都来免费表演一次”,结果就发现两名黑人混混正在偷他们的汽车。
另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雪夜中被警车拦下,他们本以为又遇上了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却发现对方好心提醒他们的汽车轮胎漏气了。
政治正确的那一套说完了,本片还要告诉你黑人酒吧也有小混混,白人警察也有热心肠。
总结起来就是:拒绝歧视与偏见,但不要矫枉过正。
这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问题:“女生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区走路”,这句话究竟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兼具性别与种族歧视?
我觉得人们在倡导包容与博爱的同时,也不该培养一种鸵鸟心态,对阴暗面视而不见。
对比豆瓣、IMDb的评分,会发现无论中外观众,大家明显更喜欢《绿皮书》,而不是《黑色党徒》。
人们反感奥斯卡的“政治正确”,甚至反感将《黑豹》这样的商业片列入提名,其实就是在反感某些社会议题的矫枉过正。
斯派克·李的左翼思想,某种意义上属于屁股决定脑袋,让他的作品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反派永远邪恶、愚蠢,正派永远伟光正,角色脸谱化,宛若黑人样板戏。
这种剧作套路,对于看够了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
其实奥斯卡已经够“政治正确”了,拜托这些社会活动家就不要再来捣乱了。
托尼晚上接到警察的电话,去接和男人亲热而被抓的博士。
面对博士对于他贿赂警察的质问,只字不提对博士性向的鄙夷(毕竟当时还是上世纪60年代)。
第二天博士向托尼道歉,托尼站在楼梯转角回头,只淡淡说,他大半辈子都在纽约的酒吧工作,知道这是一个complicated world(复杂的世界)……当时真是瞬间击中泪点。
《绿皮书》一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写道:「有些属于过去的小细节,现在却突耸如山峰,而我自己生命里整层整层的过去却消逝无迹。
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发生于不同的地方,来源于不同的时期,都互相接触交错,突然结晶成某种纪念物。
」
《绿皮书》在《绿皮书》的最后,当我看到Don把Tony捡来的石头放在自己书房,我想起了列维-斯特劳斯这段细腻的描述。
石头是两个月驱车南行的纪念物,在Don眼中,它璀璨、不朽。
纪念物本身并不构成意义,它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人的赋予。
人们借由它沟通过去与现在,提醒自己某些行将消逝的生命经验。
旅途的时间和记忆碎在身体的骨骼里,成为自身拖带着的世界。
决定我们成为某一类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下的世界,由我们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
二
《绿皮书》在《触不可及》等故事的构架里,白人是贵族与精英的形象,黑人则处于穷苦落魄的社会边缘。
而《绿皮书》的主角形象则被倒置。
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想探讨的主题是严肃的,可故事并不沉重。
Don是非裔美国人,血缘上的黑人,精神上的白人。
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刚会走路,母亲就教他弹钢琴,后来去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成为那儿的第一个黑人学生。
他接受的是古典音乐的训练。
但之后,鉴于人们无法忍受一个黑人在舞台上演奏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着力把他往「有色艺人」方向发展。
天才的光辉难以淹灭,他多次受邀去白宫演奏。
《绿皮书》Tony是意裔美国人,虽然生着白人皮囊,却并非白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失业后,他可以为了50美金赌注连吃26根热狗,否则就交不起房租。
他大大咧咧,满嘴跑火车,保持不了片刻的安静。
他身体里藏着一个黑人灵魂,热爱黑人的音乐,喜欢听Chubby Checker,Lil’ Richard,Sam Cooke和Aretha Frank等人的歌曲。
Tony在朋友的推荐下成为Don巡演的司机。
巡演之路远非Tony所预想的那么简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正处于最激烈之时,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
民权运动方兴未艾,抗议示威如火如荼进行,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了黑人的民族英雄。
一九六二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叫「绿皮书」的小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Tony就带着这本「绿皮书」出发。
《绿皮书》Tony并不喜欢Don,因为Don高高在上,吹毛求疵,总在用精英主义的立场教训他。
他的诸多嗜好,譬如玩纸牌、抽烟等,无一不被Don鄙夷。
但他佩服Don,在匹兹堡听到钢琴演奏后,他给妻子写信时这么形容道:「Don弹起来不像黑人,像李伯拉斯,只不过更好。
当我从后视镜里看他的时候,我肯定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什么事情。
天才就是这样。
但是我觉得那么聪明好像也没什么意思。
」即便Don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与之来往的也是美国的上层阶级,黑人皮囊却让他得不到白人社会的完全认同,肤色成了原罪,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
在罗利,Don只被允许用树林里的厕所。
在路易维尔,他在酒吧喝酒时被三个白人男子挟持,好不容易才从险境脱身。
在梅肯的西装店,他不被允许试穿西装。
Don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给Tony带来的麻烦而道歉。
Tony安慰他说:「我知道这是个复杂的世界。
」他虽然莽撞冲动,但自有其细腻温情的一面。
《绿皮书》Tony认为自己的世界比Don的更「黑」,两人为此发生过争执。
Tony所说的「黑」其实是指社会阶级层面,越底层者越「黑」。
底层的现实相差无几,他就混迹在其中,住在街上,每天为谋生计拼命赚钱,像绝大多数黑人一样。
而在他眼中,Don坐在王位,满世界给富人演奏,是最受上流社会尊重的那类人。
但Don告诉Tony,富人付钱让他演奏,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有文化。
一旦从舞台上走下来,对他们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黑鬼。
他不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他说:「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
」Tony愣在原处。
悲悯早就深植在人类的精神之中。
雨淅淅沥沥,两个生命就这样彼此获得了谅解。
《绿皮书》最后一天的行程在伯明翰。
这里曾有过Don的痛楚回忆,六年前在市政礼堂演出时,Don因为演奏了白人的音乐,从舞台上被赶下来。
这次演出,Don虽然是主角,但因为是黑人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
此时的Tony,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尾款,他带Don愤然离去。
他们在底层的贫苦黑人常去的橙鸟餐厅里,度过了整个巡演里最快乐的一个夜晚。
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
三
《绿皮书》这个世界的有趣,并不在于用你熟悉的眼界去打量一切,而在于放下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唯有如此,所见所闻才不会仅仅只是在加深偏见。
每个人都在放弃一部分我执后,才见识到了更广袤的世界。
在橙鸟餐厅,虽然舞台摆的不是施坦威钢琴,使用这架钢琴的通常也是那类会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的潦倒音乐人,Don还是欣然前去演奏,和爵士乐队的即兴配合。
对Don来说,身上精致的世界束缚着他,使他的情感变得拘谨与压抑。
底层世界的痛苦和欢愉,倒是给了他一种酒神式的快乐,让自我在情感的宣泄中得以解放。
结束后,他说:「这才是真正的演出。
」Tony原本的世界是粗粝的,不修边幅也不循规蹈矩。
可是他内心并不偏狭,他接纳了Don的建议,努力改正自己的语调,变音,用词,并学着用Don那种更加文学化的腔调来写信。
Tony曾问Don的助手,为什么Don要选择往南巡演,助手告诉他:「因为天才并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那一刻,Tony的认知受到巨大的冲击,所谓尊严地活着,就在于饱含信念地去行动。
《绿皮书》Don和Tony,一个孤独,一个喧嚣,就像黑塞小说中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两个全然不同世界就这样发生了碰撞:一个禁欲式的孤绝天才遇到一个世俗的享乐主义者。
一个在人群里注重理性和道德的宁静,一个则是现代社会里的伊壁鸠鲁主义信徒,追求放纵、热烈与感性的愉悦。
可是,喧嚣与孤独的并不总是天生的死敌,它们在对峙与妥协中,构成人生的全部迷局。
人的一生,不过是在两者之间踯躅徘徊,既要俗世的快乐,也要保持精神的清醒与自洽。
生活就是一场喧嚣与孤独的角斗,谁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不同的是,有的人死去的喧嚣部分多一些,有的人死去的孤独部分多一些,侥幸活下来的那部分就是所谓的自我。
「要永远地创造自我。
」福柯如是说道。
这大概是现代人某种永恒的宿命。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
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
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
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
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绿皮书》最全的背景介绍1962年的美国发生了许多事,宇航局实现了首次载人环球飞行,白人歌手“猫王”演绎的黑人布鲁斯音乐成为热门单曲,青年人刚刚把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奉为公路圣经,不久之后,他们就将相聚在伍德斯托克歌唱“爱与和平”。
还有一件不太起眼的小事 —— 一名上流社会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Don Shirley),雇了一名底层意大利裔白人司机大嘴托尼(Tony Lip),从纽约出发,踏上了南方巡演的道路。
直到50多年后,这段历史才被托尼的儿子写成剧本,一举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谢利博士,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楼上,贵族一般的男人,是个天才钢琴家,两岁学钢琴,18岁时与波士顿流行乐队首次亮相。
来源:《绿皮书》截图
大嘴托尼,混迹于纽约意大利裔社区,特长是能忽悠,能打架,而且特别能吃。
来源:《绿皮书》截图按照剧本设定,一场跨种族、跨阶级的珍贵友谊就这么发生了。
他俩需要共同应对的,是上世纪60年代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方。
这意味着,纵使高贵如谢利,也不能在自己演出的餐厅用餐,不能使用正常的厕所,不能在白人开的高级西装店试衣服,不能去受欢迎的酒吧喝酒,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的肤色。
然而,这一切如今看来如此“政治不正确”的经历,比起当年的现实只是冰山一角。
在《绿皮书》背后,是上世纪无数美国人的一部种族隔离血泪史。
我们的口号是,隔离但平等在电影里,当谢利和托尼在南部行驶被警察拦截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但交警一脸“义正言辞”:“这是一个日落城镇,”他说。
这个臭名昭著的名词意味着,非白人必须在日落前离开,否则可能会被警察逮捕,或者遭到愤怒民众的攻击。
1942年,底特律某社区宣布了自己的入住规则:“我们想要白人租户来我们的白人社区。
”对于现实中的谢利博士来说,这样的情节并不陌生。
1963年的一个周末傍晚,谢利带着他的乐队在美国北部的威斯康星州演出。
据当地报纸报道,这次爵士乐和古典音乐融合的节目“非常精彩,令人兴奋,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这位黑人钢琴家知道,他受到的欢迎只持续到日落之前。
因为在城镇入口,赫然写着一个邪恶的标志:“黑鬼,别让我们镇的落日照在你们身上。
”
与电影里一样,唐·谢利确实是个天才型钢琴家。
而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的是,“日落城镇”的传统其实发源于美国北方。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北方更开放,更少歧视黑人,而南部则更保守,更歧视,同时也是奴隶制的故乡。
原因其实很简单,并不是南部民众更仁慈,而仅仅是因为,天黑以后,许多美国南方人依然需要黑人仆人在家干活,就像当初奴隶制盛行时那样。
比起北方的“日落城镇”,南方的残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9世纪的南北战争以后,虽然美国的奴隶制名义上被废除,但是在美国南部,“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黑人” 的观念从未消失,只是用另一种形式被写入了法律,并有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 ——《吉姆克劳法》。
吉姆·克劳(Jim Crow)最早是一个白人演员的艺名,他因模仿、丑化黑奴而走红,后来“吉姆·克劳”就变成了美国白人藐视黑人的常用词。
《吉姆克劳法》的口号是“隔离但平等”,最基本的做法是,把一切公共设施都根据种族隔离。
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部州,一口气就规定了黑人和白人吃饭、坐车、上学、住院、娱乐、上厕所、买东西,统统都不能在一个区域。
在任何台球室里,黑人只要跟白人一起打台球,都会一不小心就被扔进监狱。
饮水机也要隔离:左边是“有色人种”,右边是“白人”。
可口可乐机器也要印上“白色客户专用”的标志。
除了这些最基本的隔离,南方各州都发挥想象力,让《吉姆克劳法》变得无孔不入,包括但不限于:有色人种的理发师不能为白种女人理发;啤酒商人和葡萄酒商人不能同时把酒卖给黑人和白人;在任何精神病院,黑人和白人病人都不能混在一个病房。
有色人种墓地不能和白人墓地离得太近。
”总之,从出生到死亡,一刻也不能打破种族的藩篱就连宣传平等观念也被视为是“大逆不道”,比如密西西比州就明文规定:所有印刷、出版或流通或公然展示有关支持社会平等或跨种族婚姻的资讯、论据或建议是有罪的,应被处以不少于500美元罚款或不少于6个月的刑期或两者一起。
1955年,阿特金斯夫妇和他们的儿子望向车站的“黑鬼候车室”(“黑鬼”一词因侮辱性太强已被停止使用)。
逼仄如公厕一样的黑人专用餐厅。
在“人人生而平等”被写入宪法的美国,为什么这些歧视性法条,在当时能公然通过州议会表决,成为正式法律呢?
因为表面上,《吉姆克劳法》依然宣称自己“虽然隔离但是平等”,没有违背宪法精神。
那么所谓的“平等”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是在公共资源上,既设立白人专用设施,也设立黑人专用设施。
二是在某些定罪上,白人打破隔离同样犯法。
偶尔,动物园有几天会向黑人开放,这时白人便不得入内。
但实际上,“隔离但平等”当然只是一纸空谈。
越是高级的资源,越是缺乏相对应的黑人设施,即便存在,条件也远不如白人的优越。
其中最为致命的,是医疗种族主义。
1931年,一位有非洲血统的美国老人出了车祸。
由于肤色较浅,他被所有人都错认成了白人,并被立马送入了亚特兰大医院的豪华大楼。
可是当肤色较深的家人前来找他,医院员工迅速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像处理垃圾一样,将病人从检查台硬生生地拖到了破旧的黑人病房。
那里也变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1954年之前,美国南部法律明文规定,黑人儿童不得在白人学校上学。
图为一群黑人学生被白人学校拒绝入学后,在家自己读书。
在吉姆克劳法统治下,种族融合成为了最令主流白人恐惧的东西。
1906年4月的一个夜晚,密苏里州的两名非洲裔美国男子,因性侵指控被警方收押。
尽管两人都有雇主提供的不在场证明,但愤怒的白人暴徒强行闯进男子的牢房,把两名尚未定罪的嫌疑犯拖到城镇广场,在数千人面前实施了绞刑,并烧毁了尸体。
1930年,印第安纳州的黑人青年Thomas Shipp和Abram Smith,同样是因为强奸指控,而遭到私刑绞死。
Lawrence Beitler / 摄
报纸上大肆招摇的私刑预告写着:“John Hartfield将在今天下午5点被私刑处死。
”最令人惊恐的是普通人接受私刑的程度。
整个场面仿佛是一场节日庆典,许多家庭聚集在一起,母亲和父亲,甚至带着他们最小的孩子。
结束时,行刑者还将两名无辜青年的身体部位作为纪念品,分发给人群。
不幸的是,这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并非孤例。
根据2015年的《美国私刑情况报告》,1877年至1950年期间,约有4075名非裔美国人在12个南部州被私刑处死。
黑人旅行者的保命圣经电影里,当司机托尼收到雇主给的《绿皮书》,他对这本小册子闻所未闻。
这也是自然,因为对白人来说,那正是公路旅行的黄金时代,几乎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在象征着自由与开放的“66号公路”完成梦幻之旅。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本小小的册子却是黑人旅行者必备的“保命指南”。
因为所谓的自由与开放,都是只针对白人。
光是“66号公路”沿线的89个县中,就有44个“日落城镇”,几乎每公里都是一个雷区。
不同版本的《绿皮书》。
在黑人生存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绿皮书》的诞生几乎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
1930年代,越来越多的黑人驾驶员开始在美国开车长途旅行。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有车一族”虽然能逃离公共交通的歧视,可是一旦来到陌生城镇,找一间“Black Only”的厕所,都是一个概率捉摸不定的难题。
为了避免被羞辱,黑人旅行者往往只能靠自己。
他们会把汽车的行李箱塞满了食物、毯子、饮用水,进阶一点的还有便携式厕所、洗澡桶和备用汽油,以防白人加油站拒绝服务。
与汽车合影的美国黑人中产女孩们。
这种情况延续到1936年,纽约的邮政工人维克多·格林(Victor Green)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在那个没有外卖小哥的时代,邮递员是最知道哪家有素质、哪家不歧视黑人的人群。
于是,他根据自己和邮局黑人同事们的经历,出版了第一本《黑人驾驶员绿皮书》。
这本《绿皮书》只有短短15页,包含了大纽约地区欢迎黑人的各类生活设施。
由于旅店十分有限,还列出了欢迎黑人借宿的私人住宅,相当于上世纪的Airbnb。
拉斯维加斯第一家跨种族酒店和赌场。
这本指南一经发行,就迅速成为黑人旅行者的必需品。
第一批用上绿皮书的用户很快寄来了更多的信息,推荐自己地区的旅店或者自家开的餐厅。
这些用户推荐的信息,经过《绿皮书》工作人员确认后,又被不断加入书中。
从1936年的初版起,《绿皮书》每年更新一个版本,范围迅速从大纽约地区,扩展到全美和其他国际旅行地,等到1966年的最后一个版本,已经扩展到99页。
书上包括餐厅、旅馆、加油站、理发店、裁缝店、夜店等各类信息。
不止让你活下去,还希望你玩得开心。
《绿皮书》的创始人格林希望,如果更多先富起来的黑人精英开车上路,也许白人企业主就会发现黑人的巨大消费潜力,进而转变对黑人群体的看法。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车的黑人”带来了新的问题。
1948年,社会学家查尔斯·约翰逊发现,白人司机如果发现黑人开的车比自己好,有时会故意损坏它们,好让黑人司机回到“他们的位置”。
同时,白人们为了给“黑人开了好车”这件事一个解释,还发明了一种刻板印象,怪政府社会福利太高,才让“颓废的黑人单身母亲”开上了凯迪拉克。
他们宁愿相信可疑的“福利说”,也不愿意相信,一部分黑人已经不再贫穷。
摄影师拍摄了繁荣的黑人中产社区,来挑战种族主义思想。
Hugh Mangum / 摄为了应对这种刻板印象,一些黑人只得放弃了豪车,故意开一辆旧车,以防止被人找茬。
还有一个常用招数是假装司机。
如果全家度假期间被警察拦截,有经验的黑人父亲可能会一秒入戏,称自己是为某个白人工作的司机,正在送雇主的女仆一家回家(自己的妻子孩子),同时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司机帽。
1956年,从纽约到西雅图的推荐旅行路线是这样的。
来源:《绿皮书》路线生成器 / NYPL Labs不过,蒙混过关的前提依然是没有驶入“日落城镇”。
艺术家Paula Wynter仍然记得躲警察的童年阴影。
1950年代的一个夜晚,全家在美国南部的北卡莱罗纳州赶路时,一个地方治安警察经过他们后,突然急转弯回来追赶。
她爸爸情急之下把车开到树丛里,熄了车灯,全家就这么一直在车里坐到了日出,看着警察的车灯在不远处来来回回扫过。
美国人甚至给这种歧视性执法发明了专有名词 ——“黑驾”(driving while black),这个词与酒驾(driving while intoxicated)相对应,意味着只要是黑人开车,就容易被警方找茬,这一点直到90年代也依然是如此。
有一天,我们将能随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等到电影主人公唐·谢利和托尼·利普在1962年踏上南部巡演的旅程,《绿皮书》已经出版了24年。
在此期间,黑人对《吉姆克劳法》的反抗从未间断。
突破首先是在教育领域发生的。
开端只是一件小事。
1950年开学季,7岁的黑人小女孩琳达·布朗要上小学三年级了。
她家附近就有一所白人小学,但是因为种族隔离,她每天都要走过21条街,去很远的学校。
这一年,琳达的爸爸太心疼女儿,于是到白人学校请求入学,却被教育局以种族隔离为理由拒绝了。
于是,琳达的爸爸终于忍无可忍,联合多名家长提起集体诉讼,要求学校废除种族隔离。
1960年新奥尔良小学解除种族隔离后,6岁的女孩Ruby Bridges在美国法警陪同下放学。
她是第一个在当地进入白人学校的非裔美国孩子。
他们求助的律师,是最杰出的黑人民权律师,后来成为了美国首位非洲裔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瑟古德·马歇尔。
为了论证“隔离不可能带来平等”,他们提供了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大量测试结果。
比如一项研究,测试了黑人儿童面对不同种族样貌的娃娃会如何选择。
结果显示,黑人儿童没有选择和自己更像的黑人娃娃,反而毫不犹豫地选了白人娃娃。
这些孩子从小就已经相信,“白色才是更好的颜色”。
到了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为改变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终于就案件作出了历史性判决:公立学校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
1958年6月16日,阿肯色州小石城,15岁的黑人男孩约翰尼·格雷挥拳打向一名白人学生。
当时他和妹妹玛丽在去隔离学校上学的路上,可是两个白人男孩命令他们离开人行道。
如此一来,所有奉行“隔离但平等”的法规,都失去了法律上的合法性,如多米诺骨牌一般被陆续废除。
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根据最高法院的判决,全国学校都应该陆续开始取消隔离,但是南方各州仍在顽固地抵抗。
1956年,一群暴徒围攻路过的黑人车辆,以抗议克林顿高中取消种族隔离政策。
1960年11月15日,威廉·弗兰兹小学接收了三名黑人学生的第二天,一群母亲带着孩子抗议种族隔离的取消。
白人男孩手举标语:“我圣诞节只想要一所干净的白人学校。
”1957年,在南部的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布朗案”的结果宣布,该市的中学应接纳9名黑人孩子入学。
结果一经公布,就遭到了“白人至上者”的激烈反弹。
当记者采访一个13岁白人女孩对抵制的看法,她说:“如果上帝想让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就不会创造出白人和黑人了。
”
1957年,阿肯色州中央高中近75名学生抗议学校种族融合。
一名黑人同学被他们吊在树上殴打。
骚乱终于惊动了中央。
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派遣部队,端着步枪护送黑人学生,才终于让他们跨过了普通人铸就的种族界限。
除了教育领域的进步,其他领域的抗议也在同时发生。
50年代,蒙哥马利的一位黑人妇女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被捕。
为了声援她,初露头角的马丁·路德·金领导了全城5万黑人参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认为,真正的抵抗,是用爱的力量勇敢地面对邪恶,因为暴力只会让仇恨更加猖獗,而有尊严地不合作,却会让反对派对自己的阴暗无地自容。
罢乘公共汽车一年后,汽车公司终于迫于压力取消了隔离。
1955年2月22日,罗莎·派克拒绝在公交车上给白人让座,因违反种族隔离法被警方逮捕。
同样是在他的号召下,60年代,四名黑人学生在白人咖啡店遭到拒绝后,决定在店里静坐直到关门。
第二天,他们又来静坐了,和他们一起的还有其他校园的20多名黑人学生。
第三天,人数超过了60个,甚至有白人也加入了。
很快,运动蔓延到其他南方城市,大规模抵制活动使这家连锁咖啡店销售额减少了三分之一,迫使经理宣布从此放弃种族隔离政策。
再往后,这种无声的抗议方式席卷了全国。
在剧院、游乐场、图书馆,都能见到黑人日复一日占座的身影。
1958年,大卫·伊索姆打破隔离,走进了公共游泳池,结果泳池很快被官方关闭。
实际上,《绿皮书》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历史学家认为,那上面列出的每个黑人经营的企业,都代表了黑人经济的崛起。
而其中一部分收入,最终被用作了政治平等运动。
黑人企业家用他们攒的钱,从监狱里保释出参加民权运动的抗议者,为“非暴力不合作”的组织提供运行资金,还赞助了人们去参加大型抗议的交通费。
尽管绿皮书从未具有明确的政治性,但它的确见证了黑人自由斗争的经济基础。
黑人抗议者举牌:“给我们美国人的权利。
”白人则举牌:“黑鬼滚回家。
”《绿皮书》的创始人格林于1960年去世。
那一年,民权运动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时代正在迅速变化。
在《绿皮书》诞生之初,整个美国只有44%的人,反对在交通工具实行种族隔离,而到1963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78%。
同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就在一年后,美国通过《民权法案》,标志着种族隔离政策逐渐走到终点。
在此之后,《绿皮书》终于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从历史舞台谢幕。
一切都如同格林在《绿皮书》1949年版前言中,所盼望的那一天:“在不久将来的某一天,这本指南将不再需要出版。
那时候,我们这个种族将在美国享有平等权利。
对我们来说,暂停出版的那天将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而不会感到尴尬。
“注:当然,种族歧视到今天也依然是美国最难解决的问题。
了解当代美国的种族冲突,可观看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皮肤》(SKIN)。
参考资料 -[1]ARICA L. COLEMAN, “The Movie Green Book Is Named for a Real Guide to Travel in a Segregated World. Its Real History Offers a Key Lesson for Today”. TIME[2]Anna Diamond,“The True Story of the ‘Green Book’ Movie”.Smithsonian magazine[3]Manuela Tobias, “Fact-check: How true is Green Book?".[4]Jacinda Townsend, "How the Green Book Helped African-American Tourists Navigate a Segregated Nation". Smithsonian magazine.[5] Marco Principia, “JIM CROW AND THE BLUES”.[6]Jamiles Lartey,Sam Morris.“How white Americans used lynchings to terrorize and control black people”. The Guardian.[7]CANDACY TAYLOR, "The Roots of Route 66". The Atlantic.[8]Jennifer Reut,Mapping the Green Book.[9]《绿皮书》路线生成器:http://publicdomain.nypl.org/greenbook-map/trip.html供图网络 |编辑JR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pic163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来稿请请致信 [email protected],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就是doctor在雨天里冲下车后说的那段I am not enough black,not enough white,not enough man.真的眼泪唰的就留下来,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说透了。
没有人群接受他,无论待在哪里他都像一个异类,想想doctor要忍受无端的偏见、歧视,很心疼,I am alone!
这句话真的戳到我,想想doctor第一次出现,偌大房间,豪华的布置,却只有一个人,在看似令人羡慕的繁华背后,其实是一颗很孤独的心😭
关于“绿皮书”在了解电影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60年代,正是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尤其是在南方,此前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抵制事件、小石城事件、自由乘客运动等等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事件接连上演,南方3K党活跃、白人群体仇视黑人也愈演愈烈。
整个南方空气都弥漫着焦灼的火药味。
1965年之前,在美国,种族隔离是被写进法律中的,这一系列法律被称为Jim Crow Laws (吉姆·克劳法)(Jim Crow 出自19世纪戏剧中的黑人奴隶角色,渐渐成了黑人的代称),泛指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
如果你是黑人,在60年代以前出现在美国南部,那么你的命运一定是悲惨的。
比如交通运输,白人和有色人种要分开车厢购票和候车;儿童教育,白人小孩与黑人小孩的学校应该分开经营;餐厅就餐,应该提供专一白人服务或专一有色人种服务,而且不该在同一房间同时为不同人种服务;租房,在一个全白人公寓租房间给黑人,或在一个全黑人公寓出租房间给白人,应处罚款或刑期,等等。
甚至有的直接禁止黑人在日落后进入特定的城镇,这种城镇又被称作“Sundown Town”,即“日落镇”(在影片中及视频中皆有提到)1962年,正是平权运动高潮的前夕,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南下巡演,[绿皮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趟旅途中。
片名中的“绿皮书”,本来就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直接见证。
绿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
1936年,纽约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绿皮书》。
他们在书中汇编了当时愿意接待黑人旅客的餐馆、酒店、旅馆和度假目的地,36年的第一版后,这本并不厚的绿皮小册子很快销量飙升。
现在的人几乎很少听说过“绿皮书”的存在了,但在当时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本绿皮书算得上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圣经。
这本书一直出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平权运动的进展,终于在1966年完成使命,在发表了最后一期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种族隔离政策也随着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逐渐走到了终点。
关于《绿皮书》
《绿皮书》很容易让人想到几部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遗愿清单》(都是黑白双主人设的公路电影);甚至《雨人》(双主人设的公路电影,双方存在客观性的优劣势,《绿皮书》是种族,《雨人》是智力缺陷)。
所以,电影几个成功的标签——种族歧视,阶级意识,公路电影,黑白双主,治愈温情。
并不算稀奇(至少从题材来讲)。
剧本也简单依照人物时间线性发展,摄影剪辑声效也没有太多技巧。
可依赖于影片不错的内核主旨和高完成度,它依然可成为与以上经典并列的佳片。
《绿皮书》“好”在于高质量输出了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内核往往比情节重要)。
《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遗愿清单》,《雨人》的成功,大抵也如此。
人物建立(对立),矛盾,冲突,化局,再设局,破局,最后达成和解。
情节层层推进,人物关系也逐渐递进。
再配些幽默逗趣的佐料,不时而出的治愈金句。
虽然故事只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可观众丝毫不觉得单调乏闷。
甚而因为这样的直线叙事,降低了观众代入的门槛,增强了观赏愉悦感,使观众更容易看懂故事。
看懂了故事,才有利于去理解其内核——种族,阶级,友谊;电影所要传达的消除歧视,隔阂的现实意义才得以实现。
这种质朴叙事,也让它收获了更多的观众缘。
关于唐·谢利
《绿皮书》最大看点无疑是双主的精彩。
可虽说电影双主设定,二角并重,相映相成,各有精彩;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也无懈可击,二人颁奖季一路领提领奖即是证明;可从角色复杂性和人物动机的“悬疑感”来看,唐谢利无疑更复杂深刻些。
托尼利普(角色特点而言)固然也是好。
他的下俗,大喇,不拘礼,粗鲁暴躁,社会混世,却又不流于痞赖,而之有原则,有情有义。
可谓形象丰满,特色鲜明,可确也是鲜明有余,复杂不足。
人物行为动机只是顺理成章做该做的事——该歧视歧视,该反感反感,该触动触动,该听话也听话,该履行职责就履行,最后自然而然被感化。
也固然精彩,只是清晰合理有余,神秘悬念不足,稍欠可挖掘的深度。
唐谢利的“孤独”和所激发出来的“同情”则是多方面折射而来。
黑人身份是一面(较明朗的一面),钢琴家是另一面(矛盾的一面),性向是第三面(较晦涩的一面),人格本身所持有的自尊是第四方面(底蕴)。
他是囚禁在金字塔顶的金丝雀(天赋的乐者),一个无形的牢笼——“黑不够黑,白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限制了其自由。
可是他的自尊不容许自己被任意践踏——因为“唯有尊严才能让你占据上风”。
他不够"白",所以他不被白人阶级所接受——“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演奏,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文化,但当我一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马就变成了一个黑人而已,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
”这是那个时期黑人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这里有另一个真实的例子可说明:1940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乱世佳人]剧组中的黑人女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凭借着奶妈一角获得最佳女配,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奥斯卡的非裔演员。
但在奥斯卡典礼的台下,她却不能和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等明星们坐在一起。
因为隔离政策,她只能独自一人坐在一个小角落里。
而在电影的首映礼上,她甚至都不能出现在舞台上。
[乱世佳人]里的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和费雯·丽甚至今天,这种种族地位差距仍在美国社会多少存在。
种族平权之路依旧漫长。
他也不够“黑”,他的学识,素养,工作,地位,使他与一般黑人格格不入。
电影里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车子半路抛锚,唐谢利站在车旁看到路边田里耕作的黑人农民,他们也停下来向他张望——一个白人在为一个衣着光鲜的黑人服务,难免令他们好奇。
他突然感到不自在,甚而有些窘迫。
他自然没做错什么,一切不过正常所得,没有愧疚的理由,甚而该为能替种族“翻身”感到骄傲才对。
可他无法在这些同胞面前骄傲。
他只有一种骄傲,他常常在白人面前维持着这种“骄傲”——他要向他们宣示“我亦平等,我亦尊重”。
这是一种抵抗性的自尊自重。
自然在同胞面前不适宜。
至于炫耀,他知道这个白人虽为他服务,可他的社会地位事实比他高。
也许在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我们”仍是一样的,都不过是黑人而已。
他们的苦难折射出他内心的脆弱。
这是整个途中,他轩然立挺的尊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松弛。
也许有人认为他应该融入到“自己人”的圈子,可这种因为“黑”而必须融入“黑人圈子”的观念,未尝不是另一种歧视。
电影的精彩是二人的矛盾,而唐谢利的精彩则是自身的矛盾体。
再加其性向,与亲人的疏离,更增剧了个人孤悲的色彩。
如果他仅是这么只可怜,脆弱的金丝雀,那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悲剧下惹人同情的黑人罢了。
可他没有坐以待毙,也许他永远是那只孤独的金丝雀,但不代表他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
他是个黑人音乐家,是个弹古典出身的音乐家,是个“不是任何人弹肖邦都能像我一样好”的音乐家。
虽然白人阶层不准他弹奏古典音乐——因为那是白人的音乐,他只能演奏流行音乐。
可这并不意味,他就要是白人认知的那种——嘴里叼根烟,将威士忌放在钢琴上的黑人音乐家。
他要改变他们的想法。
他是个绅士,是自己的天赋,知识,教养,品味将自己带到这个绅士地位。
他不喜欢用手吃炸鸡,不喜欢言谈举止粗鲁,不乱扔垃圾,拒绝随地小便,拒绝和黑人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游戏——这些托尼看来“黑人应该做的事”。
他是黑人,但并不表示他就要和任何黑人一样。
他是钢琴家,是绅士,他有绅士的尊严和品格。
他要让白人阶级知道,黑人不只是下等人,他也可以是音乐家,绅士。
你们可以不尊重我,羞辱我,时代可以不容许我反抗,但我将以自尊自重来向你声明“我不轻贱”,我恰用正直面对你们的歧视,用不卑不亢对待你们的不平等。
“改变大众的想法光靠才华是不够的,要依靠勇气。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让你赢,自尊才会让你占尽优势。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想唐谢利大抵就是了。
孤独,矛盾体的唐谢利就是在这种“守护尊严”的荣光下实现了人格升华。
谈到唐谢利这个角色的精彩,我想说一下电影场外的轶事。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该片的编剧之一正是男主之一托尼利普的儿子。
电影上映后,引来唐谢利家人的不满,认为里面把唐谢利描述成不吃炸鸡,和唯一的弟弟关系疏离(事实上他有仨兄弟,并保持着正常往来),同性恋(托尼儿子说“谢利从来没有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电影中描述的这段情节是我唯一听说过的关于谢利性取向的故事。
”),电影根本就是“谎言的交响曲”。
而托尼儿子则说整个剧本是和两位原型人物共同商定的,并经过唐谢利的同意等他死后再开拍。
这件事由于两位原型人物都已去世已无法对证。
而回到到电影,托尼利普这个角色被塑造的很正面——家庭和睦,有担当,有情有义;性格,生活习惯虽有粗糙,可对人物并无太大负面影响;而唐谢利则确实背负了不少消极的人设:过度严谨,拘泥,刻板,孤独,亲情淡薄,同性恋。
两相关联,难免不会有作者“徇私”的想法。
不管事实如何——即使有虚构,也能理解剧本角色创作的需要(为了拉大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形成更大的对比反差)。
唐谢利也正因这些“消极”人设而使得人物更加复杂出彩,也成就了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奖。
关于白色“和解”
与我国基本一致性的好评相比。
该片在美国上映以后,风波不断。
除了故事真实性的争端外,评论大有认为电影虽为“种族歧视”题材,可批判力度不够,而且根本就是宣扬“白人救世”。
电影中的和解不过是白人视角下的和解。
而在电影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后,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愤怒而激烈地指道:《绿皮书》和29年前的奥斯卡最佳《为黛西小姐开车》一样,是一个白人视角的种族“伪和谐”故事,近30年过去了,好莱坞好像从未改变。
我虽称赞电影完成度高,故事人物精彩。
可确也觉得电影在反思“种族阶级地位”问题上诚意不足。
你也许要讲这个未必是电影的重点,两人之间关系的转化,友谊,治愈,温情,才是电影要传达的意义。
可“种族阶级”是电影最鲜明的标签之一,确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如果不重要,难道只是噱头?
无疑更是对这个问题的鲁莽和轻薄。
纵观电影在这个问题上的脉络,我不难有想法:如同带你去美国历史博物馆走了一遭,见证了一些19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时期的基本资料(放心观赏,因为隔离政策已经结束)。
然后告诫大家谨记,歧视是不对的(烂大街的口号)。
黑人和白人要像两位主角一样,消除隔阂成为朋友(主动权在白人)。
这位黑人问题很多,又孤僻又是同性恋,虽然是钢琴家,可看上去多么的可怜,记住,我们要对黑人抱有同情,他们的自尊很容易受伤。
当然,这位白人也有问题。
他有些暴躁,可不是如此,他摆平不了路上的麻烦;他言行粗鲁,爱乱丢垃圾,可受教能改,偶尔捡个小便宜,你看他多懂生活,多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他有的是解决问题的本事,一路全靠他逢凶化吉;最关键他是多么的有原则,重情重义,还有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
再联想到电影完全有白人创造,未曾咨询过唐谢利的家人任何意见。
难免让人有多心过想的可能。
也许是种族情绪过于敏感。
可不是一个敏感题材,电影会不会拍也是个疑问——电影的力度会大大丧失。
你当然不能简单把它当成个记录片来看,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一目了然。
要知道,种族平权问题不是历史问题,而是在今天的美国依然激烈探讨的问题。
就算你只是想简单的歌颂友谊,你也不要忘记两家是世仇,对方曾经,到今天,一直被你欺负的鲜血淋漓。
结果你上门和解,说声我错了,然后拥抱对方,欢迎来我家,就完了?
未想过,整个“和解”过程将对方置于了何种境地。
也许确实想过,可只能想到如此——白人视角下,这次和解,或许真的已尽了他们最大努力。
黑白友谊的范本是《遗愿清单》,《触不可及》(二者并不涉及种族问题);至于反思种族问题,《绿皮书》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确都还差了些诚意。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写在前面:奥斯卡是个表彰荣誉,而不是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打分参照标准。
在致敬逝世影人环节,树木希林这样的,就完全不被考虑在列。
但在刚结束的日本电影学院奖,这个事情就被专门悼念。
颁发给《绿皮书》或《罗马》,一样有人要骂,老白男蠢,结果不公。
那请问,有哪届得奖名单,上面所有获奖者是绝对公平的?
指环王横扫那一年?
所以问题根本不在奥斯卡怎么发,而是你自己,到底对这些电影感兴趣嘛。
好比我问你,1998年,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很多人一下子估计答不上来。
你喜欢皇后乐队,那么,你可以关注《波西米亚狂想曲》。
你偏重摄影,那么,大银幕的《罗马》也许是你的选择。
你喜欢它,或者讨厌它,最重要的是这个。
这部电影就是炸鸡?
对美国大陆来说,19世纪最大事件是南北战争,20世纪应该就是废除种族歧视。
21世纪我还不知道是什么。
《绿皮书》要讲的事情,即便不知道故事梗概,看个海报,大概也知道了。
类似话题,在好莱坞电影也不少见。
它所设置的矛盾,就是仍然有种族歧视存在的大环境,尤其是越往南,越不人道。
这个歧视,也可以理解为不公,矛盾冲突。
白人司机来自底层,他对待这类问题的方法,都是拳头加铁头,没得商量。
钢琴博士是黑人,却是个彬彬有礼的艺术家。
他对待问题的方法,是忍让,迂回,然而,他用行动去证明,黑人也可以玩转高雅的艺术。
这种角色取材于真实原型,但进步意义,也堪比《摘金奇缘》的男主,板型不是弱鸡男。
所以,《绿皮书》的最大看点,就是两个人如何完成南方之旅。
同时,白人司机会改变看法,理解钢琴博士的苦衷。
同样的,博士也会感受到白人司机的生存学问。
在电影里,白人司机几乎是一瞬间就消除了对有色人种的心理膈应——在金钱的诱惑之下。
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区域的隔离,他对种族歧视的认知,没有也不可能有感同身受那回事。
只有当他和博士捆绑在一起,那么,他才会感受到,自己也被践踏和冒犯。
我最喜欢的一幕…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微词在于,作为《绿皮书》最大矛盾的,不应该是以钢琴家为主角么,结果呢,电影里,增肥大胃王阿拉贡的表现,显然更加抢眼,戏份占多。
并且,最后用“同一个家”之类的温情脉脉,消解了爆发边缘的种族问题,纽约才是大家的港湾。
纽约是这样的,不代表周围世界就只是这样的。
司机也是走出了小小街区,才意识到大自然的美丽、美国的广袤和种族歧视之蛮横无端根深蒂固(可能至今未消)。
博士偏向虎山行,以娴熟的技艺博白人富人和上流社会喝彩,则是另外一种迈出去的勇气。
钢琴博士与田野里的黑人互望,双方都不明白对方为什么刚好出现在那个位置上。
他们没有言语,只有互望。
对观看《绿皮书》的观众来说,固然只是在打量五十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历史,然而,钢琴博士兼具了艺术家的高冷架子、黑人族群的压抑和“月光男孩”的孤独,通过阶级差的调和,一路向南的状况恶化,两个人达成了互相包容和理解。
比如通过老套的写信方式,说明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需要主动寻求理解,表达感情的那一步。
总得有人站出来说如果认真去看待种族歧视题材,或者对于斯派克李这样的导演。
那么,今天的现状,可能没有《绿皮书》夸张,却也依然存在。
再不然,总不能将这类题材,只留给黑人去控诉痛陈吧。
至于中国观众想要消除隔岸观火的心理,也只需把黑人,替换为某个族群(虽然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没有人敢收留之类的事情,其实同样可以在这个国家上演。
甚至有人说,中国才是歧视最严重的一个地方。
其实吧,人和人的不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
城里的歧视乡下的,乡下的歧视山上的,山上的还歧视山里的……好比掌握了火枪技术的毛利人,把另外一个岛上的原住民也杀了个精光。
肤色、体型、外观、衣着、语言,这些一眼可辨的东西,迅速把人类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族群势力。
但像《绿皮书》这些电影,它首先会告诉大家,人类还是要平等相待,这种普世价值,是大家应该共同维护的。
无论你觉得假,惺惺作态,还是白人蒙了皮给黑人说话等等,这个大的方向和基础,它是没有错的。
有人说,这还需要电影去说教嘛?
这些东西,其实跟勇气,正义,反抗都是一脉相承的。
即便前人说了无限多,某个时期说得大家耳朵起茧了,它们还是要一再被说(终于绕回开头和标题了)。
这才是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阿拉贡能增肥暴食,也放得下身段,尤其是硬扛起恶人时,真有《暴力史》附体风范。
演员阿里也端得住,基本上没有破功的地方。
唯一的偏差,大概就是对所要反映的主题,确实是点到即可,见好就收。
最终社会大家庭,总会包容一切,道一声圣诞快乐,欢喜融融。
说到胖乌事件……
底层与精英、白人与黑人、异性恋与同性恋这三对矛盾,大概是美国在川普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了吧。
但《绿皮书》却精致到让身负这三种矛盾的两人成为人生挚友,颇似一段旷世绝恋。
唐博士和大嘴托尼在三这个维度的属性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
维度一 首先唐博士是黑人,托尼是白人。
维度二 唐博士世界顶尖的钢琴家,拥有多重学历、会好几国外语,14个月以内在白宫演奏两次;而托尼,则失业,甚至要靠打赌和当铺维持生计。
当然《绿皮书》不只展示了精英与底层最表层的属性。
唐博士在“下一盘大棋”,希望通过在南部巡演,而提升黑人地位。
这是典型的精英思维。
而托尼,则基本上靠暴力和社会经验,这也是他被唐博士选中的原因,也是典型的底层属性。
唐博士事儿多、矫情、自负;托尼好赌、爱贪小便宜、暴饮暴食。
这也是阶级属性的典型特征。
维度三 唐博士举手投足的优雅范儿,时不时的小刻薄,以及后来对托尼的依恋,都让他Gay得很明显。
托尼则是传统意大利裔直男,爱家、爱兄弟、爱孩子、怕老婆,宽容大度。
身负上述三个属性的两人坐在一辆车里,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旅程,他们之间奇妙的火花,是电影最好玩的部分。
使得电影完全可以按照爱情片的剧情来梳理:阶段一:暗自较劲由于上述三个维度的差异,唐博士与托尼从一上路,敌对的气味就若隐若现。
唐博士不让托尼抽烟,托尼把唐博士的汉堡吃掉。
唐博士讽刺托尼词汇量贫瘠,托尼则拿唐博士专辑封面“不听话的孩子”开玩笑。
双方你来我往,值得彼此攻下对方的第一座城池。
唐博士征服托尼,从征服他的耳朵开始:那是美妙的琴声。
托尼征服唐博士,从征服他的舌头开始:那是美味的炸鸡。
在到达肯塔基州的时候,双方不再是单纯“钱”的关系,已经开始认可对方。
阶段二:保护与接纳托尼从酒吧救出唐博士,唐博士让托尼出席表演并被介绍全名,唐博士帮助托尼写信等,标志着唐博士与托尼已经互相接纳、互相帮助。
而剧情也在此刻衍生出了第二个维度:伪基片。
比如唐博士在帮托尼写信的时候,两人都说了“I love u”,虽然不是对对方说的。
又如托尼陪唐博士逛西装店,仿佛是陪媳妇逛街。
当然,还有最开始的,托尼说唐博士的“Keep quiet”像他老婆。
这些都使得不是情侣的两个男人看上去像一对儿,必然会使无数腐女大呼过瘾。
阶段三:剖白此阶段,双方的阶级属性引发的冲突最为激烈,可取向属性却把最激烈的冲突转化为更深的包容。
唐博士浴室被抓,托尼舌灿莲花,唐博士却认为托尼的“底层做法”背离了自己“精英”的价值观,双方争执起来。
编剧的天才在此刻体现,编剧用唐博士的一句“我不想办这件事儿的时候都要你陪在身旁”来最为争吵的结束。
“这事儿”当然是指Gay的事儿。
这时的两个人应该都是后知后觉的,托尼后知后觉自己对唐博士的关心与呵护是如此之周到;唐博士后知后觉他对托尼的依恋是如此之深。
托尼在纽约的朋友成为催化剂,迫使唐博士“表白”。
接着发生了和“浴室”事件如出一辙的事,那便是“深夜袭警”事件。
“深夜袭警”是编剧的故技重施,编剧再次撕开唐博士与托尼的阶级裂缝,然后又用取向属性来弥合。
唐博士在大雨中狂喊“也许我不够黑,也许我不够白,也许我不够男人”,让托尼顿生心疼,对立的关系终于结束。
阶段四:You jump, I jump套用《泰坦尼克号》的经典台词,本阶段唐博士与托尼已经基本上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当属,唐博士为了托尼放弃演出:因为主办方的经理羞辱了托尼。
当然还有唐博士雪夜开车,送托尼回家。
电影的开头其实特别有意思,托尼故意利用“帽子”事件,使夜总会停业整顿,其实带有一半的恶作剧属性,另一半则是托尼对于“服务生涯”的厌倦。
其实作为服务生的他,更多的是对上流人士“服侍”,这也是他为什么暴揍夜总会闹事者,以及后来不愿意接受警长推荐的工作原因。
唐博士看到托尼被经理羞辱,才会把演出的生杀大权交给托尼。
自此,精英放弃了“一盘大棋”,底层也必然无法得到唱片公司的全部酬劳,两人都舍弃了初衷,精英与底层,恋爱了!
当然,这还不够,他们的“恋爱”终究无法转换成生理上的更进一步,于是才有了橘鸟酒吧里,唐博士高超的技巧让托尼入赘高潮,而出来后,托尼拔枪狂射。
当然了,相爱会让人往好的方面发展。
比如托尼帮助唐博士改变了音乐态度,帮助他不再是按照被“训练”的方式演奏,而是按照自己“爱”的方式演奏。
还有唐博士在路上目睹了底层黑人同胞的疾苦之后,开始变得愿意为大众演奏,甚至可以演奏不那么高雅的,带有很强娱乐属性的爵士乐。
政治态度《绿皮书》的政治态度是很明确的。
首先《绿皮书》不完全赞成精英的“一盘大棋”,也不完全赞成底层的暴力,而是认为精英和底层的政治谋略都有各自优点也都有欠妥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小事托尼可以摆平,大事却要靠唐博士;可唐博士也有被小事搞死的时候,托尼却保护他周全。
其次,《绿皮书》最为“政治正确”的地方,在于它揭露了白人上流社会的虚伪:用唐博士演奏标榜自己的品味,曲终人散却依旧不把唐博士当人看。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奥斯卡是比奇葩说的陈铭更喜欢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
虽然备受颁奖季青睐的《绿皮书》取材于真实事件,可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像唐博士与托尼一样“乳水交融”的黑人和白人、精英与底层、基佬与直男,恐怕少之又少。
因此《绿皮书》与《为黛西小姐开车》一样更像是一场乌托邦,或者说,是浊世里的一口营养鸡汤吧。
后者可是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为黛西小姐开车 (1989)8.3198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 摩根·弗里曼 杰西卡·坦迪命题作文
而抛开意识形态,单纯从艺术的角度考虑,《绿皮书》似乎太过功能化,恨不得每一个情节都承载着主题功能,与《触不可及》相比,《绿皮书》少了一份浑然天成。
触不可及 (2011)9.32011 / 法国 / 剧情 喜剧 / 奥利维埃·纳卡什 埃里克·托莱达诺 / 弗朗索瓦·克鲁塞 奥玛·希从镜头方面讲,《触不可及》里,黑人第一天上班,导演用了背影跟拍,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镜头与内容相得益彰。
还有一段,黑人被妈妈赶出家门,镜头渐渐摇起来,给了个俯拍的清晨巴黎街景。
主角消失在街道,那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不用多言。
而《绿皮书》却基本没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镜头。
反而是剪辑在《绿皮书》里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剧情方面讲,《触不可及》和《绿皮书》都讲究“人物弧光”。
《绿皮书》里的绿石头先后被托尼和唐博士拿在手里,表示唐博士发现底层的“乐趣”也很有意思:偷偷拿走心上人的石头,多好。
而托尼则从言之无物变成了写信高手。
可是仔细想想,绿石头和故事的主线并无多大关联。
唐博士是要去演出,绿石头这条线,仿佛是硬加上去的。
而《触不可及》就没有那么多“企图心”。
黑人第一次开玛莎拉蒂带老板兜风前,教训了乱停车位的人。
电影结尾,黑人已经不再单纯使用暴力,而是开始沟通。
这是一次非常明显的“人物弧光”,而停车是紧紧围绕故事主线的,所以并不显得刻意。
《触不可及》多了一份含蓄,直到结尾,我们才知道老板原来一直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
而《绿皮书》,则像一份预先定好题目的命题作文,尽管完美,却太斧凿。
也许唐博士和托尼第一次共睡一屋时,托尼的那句话最让我觉得清新自然:“其实匹兹堡的女人名不副实”……哈哈,好好睡吧。
唐博士才不会吃你豆腐呢!
这几年真的是不打种族牌,不摸金人门,以及Oscar评委的那点审美和圭臬都被吃的死死了,不是抨击这个片如何,只是这么为了拿奖处处投机取巧地设置,不嫌整个行业的风向内卷么
前半程绵软,后半程发力,戏里戏外的事件让这部影片的出发点和立意经不起推敲,但对我等不谙世事者来说,不啻是一次对历史的普及和窥视。
非常套路的剧情,能猜到所有剧情点,但是导演在时空上用领先观众的手法塞满了细节,让观众无法得知如何到达终点。一个真正的好剧本又遇到了一群好演员,彼此成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虽然套路但真的套路得特别完美,特别感人。大概只有当过弱势群体才会懂得什么叫歧视:“你不让我在这吃饭我就不演了“”你看,这就是你们黑人为什么被区别对待的原因了。你们黑人都不可靠,能怪我们歧视吗“”为什么男女不能同工同酬“”你看,你们女人工作都不努力,老想回家煮饭带孩子去,能怪我们同工不同酬吗“
赶走偏见不是靠鸣枪,赢得尊重不是靠拳头。为了如厕宁可折返,为了用餐甘愿罢演,受到霸凌不视为侮辱而视为考验,受到恩惠不视为荣耀而视为耻辱。南方劳作的黑奴看到路边的他衣冠楚楚,如同一个预言。一家上流餐厅,一间宽敞厕所,一个高档试衣间都没能容纳下的东西,却装进了一方绿色车厢,勇敢上路。
肤色、阶层、性格和性取向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墙才能开门见山。电影就像一颗绿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虽然有刻意营造的温暖感,但我就是愿意买单~!
配方还是那个配方,一年来上一两部这样的好莱坞电影还行。最后的圣诞夜,意大利裔(少数族裔)、黑人(同性恋群体)、白人(老龄群体)齐聚一堂,典型的美国梦与主流价值观。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讲的实在是太平庸了,就像是电影里的幸运石,打磨的好看且挑不出毛病,但真是一抓一大把。
可以看作是調轉身份的《觸不可及》。粗鄙的白人和高雅的黑人顛覆「既定印象」的反差製造了有趣的戲劇效果。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在於它不止是追求「政治正確」,而是它擁有一份非常真誠的「自省」精神,且勇於正視兩方的偏見,接受並學習去改變,非常溫暖。是《first man》之外另一部我覺得今屆奧斯卡提名中可觀的佳作(沒辦法,今年奧斯卡實在太多平庸之作)
《战狼2》没选上金鸡百花华表最佳影片 挺冤的
有一种做作的心心相惜,不够真实,没法让人感同身受。高高在上的音乐家圣母般的情怀是不可能推动多少黑人的民权运动的,一种对历史的不怀好意的罪恶感的淡化
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勇敢走出舒适区。
肯德基年度推广大电影
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过度制作的电视情景喜剧,而不是一部故事片。 而我们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盲点和逃出绝命镇,甚至是抱歉打扰。这是一部让上层阶级的白人自由主义者自我感觉良好的电影,因为"他们不是那样的人。" 你可以说与种族政治无关,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巴迪 · 巴纳姆的公路旅行",类似于2017年的THE GREATEST SHOWMAN)。该片的支持者为该片对 PT的无调描绘进行了辩护,称"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为了做一部有趣的音乐片,而不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片",那我想问:如果你要完全虚构最重要的方面,为什么还要拍一部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电影呢? 为什么不拍一部以两个虚构人物为中心的兄弟公路旅行电影呢? 为什么不以一个虚构的马戏团老板为中心创作一部音乐剧呢? 你为什么不尊重“真正”正派的人呢?
Green Book是通行指南啊。实在太一般了。上路前对维果的形象刻画非常有效,把在那样家庭背景、历史环境中的复杂性格塑造出来了,然而之后的转变却非常突兀,缺少动机。真的是“音乐的力量”还是“人格的魅力”让他一下子就从一个对有色人种充满嫌弃到由衷接受吗?这种原本根深蒂固的“认识”却没给二人造成什么冲突矛盾真是辜负了之前的性格铺垫。叙事段落感太强,缺少起承转合,每段看前一个镜头就知道下面要做什么,完全没有出现任何惊喜,后半段几乎无法集中精力,全部在意料之中,一篇篇精致的套路,但画面很美,从穿戴到家居到那辆车。有笑点,但都太直白了,全是只舍得转一个弯的。确实容易引发大众喜欢,不用费脑子,笑料简单,故事主题没有抛出任何思考,画面精美,喜闻乐见。维果的表演非常到位,少了他影片难以及格了。
太棒了。虽然路数是大体能想到的,从歧视到尊重到拥抱,但片子在这种简单框架里,讲了一出抓人的故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过程里满是酸楚、有爱与欢乐,结尾又满是温馨与善意。看完会感觉真是好,故事好,表演好,讲述得也好。
全靠演技支撑。撇开种族外衣,就是个太简单不过的公路片了,甚至连《预产期》这种屎尿屁都比不上。确实像《触不可及》,但是剧情远没有它自然,两个人的转变没有逻辑和铺垫,而这部片主打的种族问题就好像就是过家家一样轻松就可以解决。别说获奖了,入围都失格。
矛盾冲突都来得很浅很套路,虽然观影体验挺轻松,但总觉得差口气。
上回老师说奥斯卡已然变成美国的金鸡奖,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上体现得很明显……前半截太像触不可及,看到一半感觉像公路片段子合集,轻喜剧的度很不错,但是实在没什么地方真正触动我很喜欢司机的“生活通”设定,仔细想想每个这种老江湖的角色我都特别吃,走出酒吧朝天放了两枪太帅了好嘛!
挺好的完美电影。但是现在看到美国电影里的种族题材,有点像看中国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一个意思,什么都好,就是不爱看。
虽然是部黑人平权电影,但看得时候就感觉编剧不会是黑人,查了一下,果然如此。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诉黑人,我赐予你平等,毫无“自己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真正的受过歧视的人不会仅仅将歧视刻画得如此浅薄,只是不能在餐厅吃饭、去酒吧喝酒会被打、夜晚开车会被抓?歧视并非仅仅流于表面的,可惜没有受过歧视伤害的人不会明白。所以电影也是如此,很完整很工整,主题鲜明,但也仅此而已。这并不是一部有温度有力量有共情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