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all the same. We all feel pain. And we all have chaos in our lives. Life is very very confusing, I know. I don't have the answers, but I know if you write it out, it'll all be okay.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Albert Camus. [这种感觉从未在我的身上如此刻骨地发生过,我的灵魂与我之间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Most of the teachers here, that one point, they believed, they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I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after guidance and to have someone help you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 that we're living. I didn't really have that ... growing up.[这里的大部分教师,他们都相信一件事,他们相信他们能为学生做一些事。
我知道这些事的重要性,后天的引导以及一个帮助你理解你所生存的世界的复杂性的人。
在我的童年里,并不存在这样的人,我孤独地长大。
]I am money. I change hands like a dollar bill that's been robbed by a lamb. And a genius appeared and cried loudly with volume, but the tears were of myself, and that's where all went wrong.[我就是钱。
我被文明人抢来抢去。
一名智者从头而降,大声地哭了起来,可眼泪却从我的身体里流出,一切不幸从此发端。
]Whatever is on my mind, I say it as I feel it. I'm truthful to myself. I am young, and I am old and I am bored up to my soul. So many times.[我对自己的感受从来都直言不讳。
我真实地对待自己。
我年轻,又年老,连灵魂都无聊至极。
许许多多次。
]I am out of faces and I am gone. I am just like you.[我失去了表情,整个人消失不见。
我就像你一样。
]I don't wanna talk about the past. You and I remember it very differently.[我不想谈论过去。
它在你我眼中是截然不同的模样]You don't need to promise me. Don't promise me. Whatever it is, you feel you need to do, you do it. But you don't do it here, okay?
[你不用向我保证。
不用。
只要是你想做的事,你就可以做。
但是别在这里做,知道了?
]There should be a prerequisite curriculum for being a parent, before the people attempt.[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达到了标准。
]Ubiquitous Assimilation: Always absorb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the time.How are you to imagine anything? If the images are always provided for you.Doublethink: to deliberately believe in lies while knowing their false. Examples of this in everyday life. I need to be pretty to be happy. I need surgery to be pretty. I need to be thin, famous, fashionable. [即使明知是假的,也要去相信。
这种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只有变漂亮才会快乐;我要变漂亮,必须去整容;我要变得苗条,出名,时尚。
]Our young men today are being told that women are whores, bitches; things to be screwed, beaten, shit on, ashamed. This is a marketing holocaust, 24 hours a day,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the power that be, are harder at work, dumbing us to death. So ,to defend ourselves, and fight against the stimulating of this dumbs into our thought processes, we must learn to read, 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s, to cultivate our own consciousness, our own belief systems. We all need these skills, to defend, to preserve our minds.[我们的年轻人,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毁灭,在我们余下的生命中,每天24小时地驱使我们努力工作,使我们在沉默中灭亡。
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能够与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去培养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我们的思想。
]We all have problems. We all have things we are dealing with right now. And we all take them home with us at night, take them to work with us in the morning. I think that helplessness, that realization that for boating off, being a drift in the sea, it's no buoies, no safety then. When you thought you will be the one throwing the buoy.[我们都有自己的问题,都有眼下要处理的事情。
我们晚上把它们带回家,白天又带着它们出门。
我想这种无助,意识到自己孤舟出航,在海上漂流,没有救生衣,没有安全感。
突然你恍然大悟,原来你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You alright?""What? You see me? You see me standing here?""Yeah. I see you here.""Oh God, it's so relentless. Thank you."Have you ever had it enough.. have you ever just want to tell someone to fuck off. I mean the whole thing is fucked. whole thing is fucked, is it not?[你有过受够了的感觉吗.. 你曾经只想告诉别人滚远点儿。
我是说所有的事都他妈没意义,所有一切都没意义了,不是吗?
]The park is now empty and bare,and abandoned. We feel ashamed about it. The jungle jam, the slide and the swing have rusted together. And terribly alone now. Where did all the children go?
Didn't they know that the park needed them? The child's intelligent heart can flatten the depth for many dark places. I cannot find them - the delicate moment of its own detachment.[那个公园现在荒凉而空荡,遭人遗弃,也惹人嫌弃。
爬梯,滑滑梯,和秋千都锈蚀风化,显得格外凄凉。
我现在彻底孤独了。
孩子去哪儿了?
他们不知道公园需要他们吗?
孩子睿智的心能填补许多幽暗。
但我却再无法找到自我超脱的时刻。
]I wish things were different. I tried, you know, fucked up thing is ... we all..we all have problems with all the things we dealing with. Some days would better than others. Some days we're not so great. Some days we have a limited space for others.[我希望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我尝试过,你知道,糟透了的事情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有时情况好点,有时则很糟,有些时候我们不能给予别人足够的空间。
]Some of us believe that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And then sometimes we wake up, and we realize we failed.[有些人觉得我们能产生不同。
可有时,我们从梦中醒来,才发现我们并没有做到。
]We all need something to distract us from the complexity and reality. More or less to think about where they came from. More or less to think about the struggle that it takes to become somebody to get out of...to get out of the sea of pain that we all have to get out of it.[我们都需要一些事物帮助我们从现实和复杂中抽离出来,或多或少去思考这些事物从何而来,或多或少去思考一个人需要多努力才能摆脱..才能摆脱我们必须要脱离的苦海。
]We have such a responsibility to guide our young so that they don't end up falling apart, falling by the way side, becoming insignificant.[我们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去引导年轻一代,避免他们走向支离破碎的结局,碎成粉末,散落路边,变成微不足道的存在。
]I‘m a nonperson. You shouldn't be here. I'm not here. you may see me, but I'm hollow.[我微不足道。
你不该来这里。
我身不在此,你或许看见了我,但看到的只是躯壳。
]Failing. We're failing. Failed and a sense that means, I have let everyone down, including ourselves.[失败。
我们要失败了。
失败的意思是,我让所有人失望了,包括我们自己。
]How many of you have ever felt the weight pressing down on you? I have.[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感觉到某种施加在你身上的重量?
我曾经有过。
]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Through the singularly 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I know not how it was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I looked upon some blank scape for domainUpon the bleak walls, 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There was an icinessA sinkingA sickening of the heart.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 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 【End】
若每个人都觉得孤独,那我们是如此的相似,为什么还会孤独呢小时候的每次无止境的哭泣,我都在等待门被推开的时候,把最悲伤的表情送给你们,可我总是在等待中睡了过去。
总是认为自己被世界忽略了,可是关心并未停顿,多吃点;你该睡了吧;你要好好学习…只是关心或许未出自你想要的人,或许关心并非是你的诉求,于是关心被曲解,被忽略,却觉得自己被曲解被忽略。
需要,不被需要,过分需要,没有表情是冷漠,表错情也是冷漠。
以为自己的孤独时别人不能体会的,以为自己的孤独时独一无二不能比拟的,可也许自己的孤独比不上你身边一只水杯的孤独。
每个人的孤独都一样,只是孤独每次都着不同的衣裳,如同未曾目睹过它过往的模样。
孤独,被忽略,自杀的冲动并不可耻,只是别让负面情绪的华丽衣裳带你走的太远,而忘了来时的方向。
这个世界如此荒凉,何必让他做你的衣裳?
若他对你视而不见,就当他是害怕被你一眼看穿。
若屈膝是种卑微,就把屈膝当做是口他时的快乐。
若流泪是种难过,就把流泪当做是高潮来临前的幸福。
所有的快乐都在来的路上,也许堵车,或许迷路,但终会来,还要我说什么呢。
想给很多很多星,因为我是如此害怕被忽略。
"去刻意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是虚假的。
从你们日常生活中举个例子,我要变得漂亮才会快乐,为了变漂亮我要做整形,要保持身材,要受欢迎,要穿着时尚。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被告知女人都是妓女,是婊子,是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
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的精神屠戮。
使我们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是那么强烈,蒙蔽着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些愚蠢的思想进入我们的思想进程,我们必须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和我们的信仰系统。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To deliberately believe in lies while knowing they're false.example of this in your everyday life. I need to be pretty to be happy.I need surgery to be pretty.I need to be thin ,famous,fashionable.Our young men today,they being told that women are whores,bitches,things to be secluded.beatten,shit on.ashamed.This is a marketing holocaust 24 hours a day. For the rest of our lifes,the power that be a hard work dumbling us to death.So to defend ourselves,and fighting against the stimulating of this dumbs into our thought processors.We must learn to read 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to cultivate our own consciousness,our own belief systems.We all need this skills to defend,to preserve our minds."作为女人,我们接受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灌输?
整个社会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你要变得更瘦才行,多吃一口你就是没人要的死胖子,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饿得几乎晕倒,只为了脸能小一点对很多女孩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虽然也知道不应该这样为了博人欢心而糟蹋自己的身体,可大家都说胖子没未来,连我也没办法抵御这种想法。
于是写完这文章之后的这顿晚饭照样还是会被我省掉。
你心里知道爱情是神圣的,可是周围人都在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他们都是喜新厌旧下半身动物,于是你也一副饱经世事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样子,灭不了对真爱的期盼却不敢全心全意爱任何一个人。
所有大学生毕业就随着大流,找一个几乎从二十岁就能看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是什么状态的稳定工作,不问问自己的心,自己的理想在哪里,就因为所有的人都这样做,就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样做最划算,你明明对以后每天活着熬日子没有任何期盼,却也不能拒绝。
周围都在说着什么“女屌丝”“黑木耳”,你也就不觉得里面含有什么侮辱意味,有时候还兴致勃勃地讨论谁是六分黑木耳,谁是纯正女屌丝。
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你不知道该不该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择手段出卖灵魂。
你不知道爱情和面包选哪一个才好。
单从现在中国的普遍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灵魂将十分肮脏和庸俗。
能够引导你从这种挣扎中走出来的,能够抵御肮脏思想侵害的,只有阅读。
这才是终身阅读的原因。
昨天英文的字幕出了但是看了一下,制作者应该没读过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倒塌》,前面都没有大问题,但结尾部分错漏百出,utter变成了other,sickening变成seeking,连写在黑板上的Usher都能变成Russia,实在是接受不能...==================4.22把中英字幕做了,顺便修正了原英文字幕里90%以上的错误翻译仅供分享请勿用于商业DVD或放映,正片在下面的讨论区⒈⒈⒌ :anesikqxHowFile:cca81d08==================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Through the Singularly,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I know not how it was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我的灵魂失语了There was an iciness我的心在冷却A sinking.下沉A sickening of the heart显出疲软的病态《厄舍府的倒塌》其实是恐怖小说,但编剧借用这一段内容的意图很明显,它很好地展示出了亨利在一次失败的拯救学生的经历之后的内心挣扎,同时也是Meredith从头到尾置身于被边缘化,被压抑的困境中,最终选择以自我粉碎得到解脱的无助独白。
Detachment在英文里有多层意思:1.电影的中文标题,超脱超脱即不受世俗情感困扰的精神状态,是亨利·巴赫特表面上显露出来的气质,他不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嘲笑和蛮横而生气,同时向为了谋生而给男人做Blowjob的Erica伸出援手,面对爱好Cult Art同时为肥胖症困扰而封闭心灵的Meredith时他所做的就是安静地倾听和微笑。
另一方面,也指代他超越框架的教学态度,他代表大多数学生心中希望的教师形象,同时也以月亮正面的姿态反衬出美国教育界的灰色现状。
2.分离说到分离,参考A Separation的多重范围,可以再分成三小点①学校教育和学生诉求的分离学校永远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有所成就,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想不违本心地活着,想要追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他们觉得正确的人生。
我们不论哪一方的想法更为合理,价值观上的错位直接造成了代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平面。
如果是对立面,那么矛盾势必产生;如果是纯粹的异面,那么教育能给予他们的东西将越来越少,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失衡。
刘玉玲在办公室表现出的愤怒和歇斯底里是大部分教师在面对棘手的学生时焦躁情绪的放大,教师的出发点一般都是好的,只是站错了位置。
②亨利·巴赫特的过去和现在的分离亨利也有着不太美好的童年,和自己建立最多精神联系的母亲突然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以致他从此惮于和其他人建立过于紧密的联系,他教书一定程度上出于私心,为了训练自己能更好地克制情绪,为了能帮助自己不去回想过去的事而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他忙乱地从过去逃亡,试图建立起一道高墙阻挡自己回头的视线。
但这一层分离最终因为Erica的出现和亨利爷爷的过世而被打破,他的过去和现在终于能自然地合为一体,他得到了另一种程度的超脱。
③语言和精神上的分离全片没有一个人是一拍即合的,有关联的角色两两之间都有从质疑,试探,亮牌到尝试精神对接的过程。
他们没有凭空而来的默契,感应或是自以为是的相互理解。
这才是如今充满隔膜的生活出厂设置,Tony Kaye的纪实手法相当具有杀伤力也相当残忍,模糊不清的眼神交流和几乎没有长句的台词让环境充满压抑和不安,也让亨利和Erica的交心显得难能可贵。
3.冷漠这个气氛毫无疑问贯穿全片,也是它与纪实手法的配合使得整个故事和电影中的社会充满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尤其是对天朝人民来说,这种冷漠实在感同身受。
中年甚至老年男子不带丝毫罪疚地接受十几岁女孩的口交,男孩把猫装进书包里锤死以求快感,同班同学顾忌全无地取笑肥胖女孩,把老师逼到发疯的吵闹班级。
杀猫男孩有一句台词直指问题核心:"I feel trapped like the cat."我们的冷漠就像被砸死的猫流出的血。
谁摧毁了我们良知的肉身?
这点不言自明。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和褒贬不一的《特别响,非常近》一样,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电影,但涉及的问题不同,共鸣程度自然也不同。
个人而言,《超脱》能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空间比前者大得多,Adrien Brody在各种风格转换尝试的过程中浪费了最年轻奥斯卡影帝的名号多年后,终于再次占领了我们心中的制高点。
写这个影评是作为普通心理学作业对待的,不然不会码这么多字啊~~我对普心课程中情绪和记忆的部分最感兴趣,对这两个部分印象也最为深刻。
最近观看了电影《超脱》,虽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例子,但是该部电影真实的反应了现实人物对情绪、情感和记忆的处理,想在作业中做以分析。
也来检验这么长时间来我一些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情节介绍:男主人公Henry是一位代课老师,是一位有思想但与他人疏离的老师,他应聘来到S(School)校教文学写作。
S校是镇上的“垃圾”学校,有众多问题学生,学校老师都非常头疼,且不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和现状都非常悲观。
校长M (Master)受到来自当地政府的压力被要求退休,在接到这个消息后变得非常消极和抑郁。
男主人公Henry年幼于母亲、祖父一起生活,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们。
母亲曾遭到祖父的性侵犯,所以抽烟、酗酒,在Henry 7岁的时候服安眠药自杀,死亡后被Henry看到,之后祖父就受到打击,精神有些失常,年老被送进有专人看护的机构。
女主人公Erica是未成年少女,没有家庭,流落街头以出卖肉体维持生计,但是常被打、虐待。
后来偶然机会与Henry结识,Henry收留了她,两人最后成为好朋友。
线索一:学校——老师——校长——学生“垃圾”学校和“垃圾”学生,老师和校长共同的危机老师A(男)-上课时大声呼喊想让学生就坐,没有人理;工作一天回家发现妻子什么晚饭也没有准备,和妻子说话妻子什么反应也没有,只是拿这遥控器专心盯着电视,他只要掏出作业来给学生批改,结果作业上还是学生辱骂他的话。
老师A并未辱骂学生、也未和妻子争吵,他只是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了。
他派遣的方式就是站在学校球场的铁丝网前,用手抓住铁丝网,表情痛苦的仰头看天。
至于Henry有一天看到他,问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竟然问“你看到我了?
”老师A长时间处于被忽视、不被重视的状态,以至于他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质疑。
所以当Henry和他说话的时候,他说了“真是太残忍了”,是对他长久以来的待遇的总结。
老师B(女)- 打电话给学生家长,报告孩子在学校和别的孩子打架,结果却遭到家长指责说这样是因为孩子没有接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教育,而且不得一句争辩就被挂断电话;期末找全部成绩都得F的女学生谈话,女学生却不以为然,结果女老师不可遏制的爆发,对着女学生大声批评,后来自己又后悔这样做,在另外一个老师怀里哭泣。
美国的老师不得大骂学生,所以如果不得学生尊重,有可能得到的是学生轻视的言语,并且长时间不得抱怨,没有其他人可以诉说这种情绪,便造成负面情绪的积累,在某个节点,愤怒如决堤的洪水般暴发。
校长M(女) 学校声誉不好,有一天突然被通知要退休离职,一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有一天和老公吃饭,老公想安慰他,老公说“给我一个吻,我会帮你一起解决困难”,她要强的性格却故意推开老公说“走开,别胡闹”,老公苦笑了,拿起他们一起在威尼斯买的精美的花瓶,摔碎在地上。
花瓶是他们温馨浪漫爱情的象征,所以摔碎花瓶,意味甜蜜的爱情回忆也被这么毁灭。
她和老公在一张餐桌前,如同陌生人,各自吃各自的早餐。
校长居高临下的位置和压力让她在家庭生活中也保持了严肃和居高临下的状态,在选择分担压力和独自承担焦虑时,她选择了后者,孤立了自己,满是委屈,却无处诉说,以致她躺在办公室的地板哭泣。
学生M(女) 胖女孩,经常在班上被同学带有侮辱性的词汇上海,喜欢拍照,父亲却从不认可她的艺术,反而讥讽她,讥讽她的体型和学习成绩,有自杀倾向。
Henry给予她作为一个老师应有的尊重和鼓励,让她滋生了对Henry的崇拜和喜爱。
在一次抑制不住自己悲伤情绪的时候,想靠在Henry肩上哭泣,问Henry是不是不喜欢她。
Henry怕自己的不小心言辞会伤害到敏感的女生,但同时有不能太靠近她,会被误会。
结果被其他女老师看到,女学生从教师夺路而出,Henry也受到女老师的质疑,非常愤怒。
结果这个女生在学期末的作品展览上,吞下自己做的有毒蛋糕,当场死亡。
青春期是敏感的,女生在意自己的外貌体型,男生在意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事。
在不断的嘲讽中,女生没有建立起自信,甚至是连最亲近的父亲也很嫌弃自己,女生只能在内心不断否定自己的价值,并且一直有自杀倾向,最后在好不容易找到来自Henry的尊重,然后就在她想发泄某种情绪时被无情打断,使她再次失去对自我的认可,这一刻她彻底绝望了,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从线索一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愤怒、焦虑、绝望、压力,没有合理的找到一个方式来释放,最终负能量把人推向悬崖,导致泛化,当无法抑制的时候,带来的是控制不住的暴发。
线索二:男主角Henry——母亲——祖父——女主角Erica男主角Henry祖父每次和祖父见面时,总是出现关于母亲的回忆的片段,而且回忆中的母亲总是很抑郁,抽烟,喝酒,表情冷漠、痛苦,或者没有表情。
暗示在Henry和祖父之间,母亲是共同的痛苦的回忆。
祖父在女儿,也就是Henry的母亲去自杀后精神受打击,因为太痛苦,记忆出现了问题,以前的记忆没有遗忘,但是不能产生新的记忆。
而且对识别人存在障碍,比如把Henry看作是女儿,Henry也是利用这一点,在祖父临终时后以女儿的身份和祖父对话,安慰祖父说“你并没有伤害我”,让祖父释怀,得以离世。
因为祖父对母亲的性侵犯致使Henry对不道德的性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
上面提到了女学生M靠在Henry肩上哭泣时,女老师进来而导致被误解。
Henry冲女教师大发雷霆,说“你以为我是什么变态的老男人”,这里出现了他对母亲和祖父的回忆,也在暗指祖父,并且想和祖父划清界限。
也正是Henry基于对感情的这份理解,使他对失足少女Erica有了怜悯之心,两者才能相遇。
男主角Henry---女主角EricaHenry第一次见到Erica是在探望祖父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Erica在公交车后排和一个老头做性交易。
之后得不到报酬,反而被老头扇了耳光。
Henry当然是很反感这样的事,所以提前下车,Erica尾随,想从Henry这里得到钱,但被Henry拒绝。
第二次相遇也是探望祖父后步行回家的路上,Erica问他有没有吃的。
Henry一开始有些无奈,后来处于怜悯将Erica带回家,给她食物,并且处理了她身上的伤口,让她在自己家里留宿。
Erica也是第一次感觉到有人是出于尊重自己而对自己好,并不是出于对性的需求。
Henry的尊重也让Erica懂得了自重。
这样两个人开始了相互照顾的生活——Erica会等Henry回家吃饭,给Henry收拾屋子和做早餐,Henry带Erica去做了艾滋病检查,两人在超市互买了礼物,两人打闹的时候影片播放的是Henry记忆里和母亲一起堆雪人玩耍的场景。
说明在和Erica共同生活的日子里,Henry的经历是和这些快乐温暖的记忆相联系的,也在暗示两者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Erica和Henry感情的一次升华就发生在祖父离世前。
他们两个人一起目睹了祖父临终前的状态,Henry安慰祖父。
Erica才问起祖父和Henry家里的事,Henry也是第一次坦然的将自己的童年讲给别人听(之前单位的同事和女学生M都问过Henry类似的问题,但是Henry都不愿意回答)。
Henry在揭开这些回忆的伤疤的时候,也是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的时候,在最后祖父将要离世,他也确实原谅了祖父,而且他提及母亲总让他把自己所在屋子里,他相信母亲是在以她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他(指祖父性侵母亲时,母亲不愿意让Henry看到)。
但是,Henry来自破裂的家庭,年少又经历了这些事,所以一直做代课老师,干一段时间以后就离开再去下一个地方,避免与人有长时间的接触,产生感情,感情对Henry来说是一个消费不起的商品。
所以在祖父离世后,Henry做了一个决定,他不能够长时间和Erica这样相处,而且自己在S学校的代课期也将结束,将要开始下一段旅程,他将Erica送到了青少年看护中心。
Erica十分伤心,当然对于寻找到家庭温暖的Henry来说,也是非常难过的事情。
最后是女学生M的自杀给Henry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逃避对其他的责任,不能以代课为借口来避免对学生长期的负责,逃避对Erica情谊,所以他最后还是去了青年看护中心把Erica领了回来。
整部影片以美国教师面临的处境为大背景,以Henry一个代课老师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如剥洋葱般讲述了一个活在压抑中的群体。
这些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负面的情绪、童年的阴影等等,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处理记忆和情绪的写照。
本片最后以Henry的勇敢面对积极结尾,暗示“面对”是处理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至于“面对”到底要花多少勇气和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PS:在写作业前我曾经看过本片,为了完成作业我又特意重温本片。
从记忆的角度来说,这是即时复习、带有目的的深度加工,对长时记忆的帮助,所以我再回忆、提取记忆的时候才能更准确和细致。
谢谢荆老师能带给我们非常愉快的学习经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可以和您进行交流。
如果荆老师也对本片感兴趣,我可以把电影发给您。
这部电影,基本上有一切好电影的品质:好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摄影师和剪辑。
音乐也很妥贴。
说句刻薄的话,主角父亲在老人院的床上的两个枕头配色,都比张艺谋只会用饱和色的颜色嗅觉强两条街。
这部电影,again,小屁孩们能看懂么?
我深深的怀疑。
这里面讲的,只不过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大人永远懒得告诉你们的事情。
世界就是full of shit。
然而如果你自暴自弃,你连shit都不如。
如今我已老去,看着那些自以为叛逆和个性的少年少女来来去去,脸上连冷笑也不会有。
不会。
不会免费给你任何线索,直到你自己轰隆一声高速撞在墙上,这是最好跟最快的看不到你们的方法。
你说的每一句独立,反叛,牛逼的宣言,恕我直言,都是抄自,别插嘴,不是你崇拜的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小嬉皮,七十年代的英国的小清新,都是一两百年以前的荷尔蒙凝结的霉菌。
那无非是来自少年维特,瓦尔登湖,局外人和查拉斯图拉的变体。
这些霉菌被刮下来之后,由奥美蒸馏、过滤、涂抹在CK、Diesel以及Tough和三叶草的当季新品上。
LV不用,因为你们买不起,他们自有别的高级shit来诱惑大人。
你相信奇迹,相信未来,相信豆瓣以及中国好声音,这一点倒是和你的正派祖宗,那些元谋人一样你相信你不懂而且干脆放弃不去弄懂的东西。
你们前仆后继的fuck yourself up,这样我们便于赚你们的门票钱并且在方便的时候诱奸你们。
当你年少时生活闪闪发光,遗憾的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只是生活这条路上空最无关紧要的东西。
我知道你们中间有人相信科学,有人相信爱情,还有人甚至敢于相信上帝。
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些都只是生意,是有条件约束的契约和游戏。
一切关乎成本和最大效益。
不过,这些,告诉你不告诉你都无所谓,因为你看完就会转身骂一句然后忘掉,这样最好。
Everything gonna be OK, with or without you anyway.
《超脱》讲述了一个通情达理却缺乏责任心,貌似超然却古道热肠的老师的故事。
但它更像是一部“世界末日式”的恐怖片:处处是愤怒,人人都极度痛苦。
影片如此频繁的游走于回忆与现实之间,散漫的风格与沉重的命题之间,以至于最后我发现自己很难再去关心片中人物的命运,而是被迫入一种和主角类似的超脱——或者说冷漠的境界。
超脱与冷漠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饰)可谓“超脱”精神的完美诠释,他眉头高挑,目光空洞,神情漠然的面对周围的一切混乱与骚动。
这种难辨初衷的“平和”,不仅让他在到任伊始就化解了几名粗鲁学生的挑衅,而且逐渐博得了众人的青睐——班上一个饱受嘲笑、自卑封闭的胖女孩梅丽迪斯(导演托尼·凯耶的女儿贝蒂·凯耶饰),更是视他如同知己。
不过,亨利也不是一直都如此平静,当住在养老院的外公未被善待时,他会怒斥恐吓失职的护工,和那些指责老师失职而大闹学校的蛮横家长如出一辙。
一天,他甚至将一个素不相识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饰)带回家悉心照料,然后在短短数天内,就将这个污言秽语的刻薄女孩教导成了一个体贴善良的“女儿”。
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赌徒鲍伯》到马丁·西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挽救雏妓”无疑是最高效的电影桥段之一,它既可以快速塑造人物正义、侠气的形象,又能满足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潜意识中的父性诉求。
当然,前提是“英雄救美”中的“美”往往柔弱且漂亮。
身为老师的亨利对待雏妓的态度和影史上无数前辈并无不同,他陪艾瑞卡吃饭、购物、体检、对她倾诉自己的伤痛过往。
在我看来,他所做的一切如同为绝望中孩子打开一扇充满关爱和同情的窗,但当他们想将窗户开得更大些时,却愤然将他们推开。
“我成不了你的家人。
”当他叫来社工将艾瑞卡带走时说。
诚然,每个人都应该独立,但导演托尼·凯耶忙于展现亨利和艾瑞卡之间各种温馨细节,而对迷途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如何自立自强的言传身教却被一笔带过。
实际上,亨利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转战于学校之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以“替身”的身份走近那些渴求希望的灵魂,去临时扮演一个自认完美的、却无本可依的父亲角色。
片中亨利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为何要离开时曾说:“我的职责就是这样。
等正式老师来了,我就走。
”太多人在等待自己生命中那个“正式的”导师、爱人或知己,而盼来的只是种种畏惧责任的过客。
《超脱》充斥着大量发人深省的独白、超现实主义的场景,却缺乏触动人心的对话,观众没有机会靠自己的智慧对矛盾双方的观点进行思考,只能消极接纳编导耳提面命般填塞给我们的“肺腑之言”。
整部影片就像一部超长版的MV,布洛迪暗哑忧郁的旁白唱出一切主旨,而其他画面只是帮助我们记住歌词的辅料。
我愿意相信现实中公共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恰如片中所言,也愿意同情那些在学生成绩、家长压力、课堂秩序多重轰击下苦苦挣扎的老师们,但认同一部电影的主题不等于欣赏它的表达方式。
片中不停穿插的粉笔动画,有意无意的失焦,过于戏剧化的转折破坏了导演用心营造出的纪实氛围,将这部切入点极佳的电影变成了一出多愁善感的肥皂剧。
和导演托尼·凯耶的处女作《美国X档案》类似,《超脱》极为考验主配角的表演功力,考虑到剧本可供发挥的情节极少,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一座象征主义群像。
艾德里安·布洛迪奉献了自《钢琴师》之后最精彩的一场个人秀,他极具张力的刻画赋予了亨利——这个一心向善却假装超然的角色一种迷人的忧伤。
马西娅·盖伊·哈登饰演片中那位焦头烂额的校长,引人怜悯又不失庄严;老戏骨詹姆斯·凯恩饰演的咨询师玩世不恭且能言善辩,为阴暗的影片提供了一丝宝贵的幽默;而蒂姆·布雷克·尼尔森饰演的那位被烦重的工作和冷漠的家人摧残至麻木的老师,同样令人过目难忘。
与同类型影片相比,《超脱》既无《高中课堂》(The Class, 2008)的深刻,也缺乏《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 2006)的朴实。
它好似一首含糊不清的诗,道白充斥着“无力”“挫败”和“心痛”,镜头大多聚焦悲伤、震惊与绝望,而拒绝对这些情感的来源进行逻辑解读。
为什么这所高中的生源会如此之差?
是普遍现象还是区域特色?
为什么这里的老师受尽折磨却不愿另谋高就?
他们是在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考试成绩?
学生需要的是更能与之沟通的老师,更加善解人意的家长,还是更加多样的考核机制?
还是他们只能奢望某天自己的牺牲,能感动亨利这样沉睡的伯乐,在他的指引下找到自我呢?
对类似这些问题的回避,使影片末尾的完满结局变成了屈尊俯就的施舍,大声疾呼也沦为了无病呻吟。
编剧卡尔·伦德曾是一名公立学校教师,在《超脱》中他无疑有意将老师刻画成一群可敬的殉道者:他们在为一个早已衰亡的理想战斗,被那些对自己前途毫不关心的学生折磨。
影片最后一幕,残破空荡的教室里,纸片飞扬,桌椅零落,亨利持书而坐缓缓诵读《厄榭府的崩塌》,宛如一个没有十字架的耶稣。
此情此景,我心中油然而生不是敬佩之情,而是疑惑:学生也都被吓跑了?
《超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它将公共教育的难题描绘成一个凭空而来、不可理喻的怪兽,足以吓跑任何理性的探讨与解决的尝试,最后我们只能将脑袋埋在沙里,“超脱”地等待无法逃脱的厄运。
我彻底懵圈了。
我已经看了多少遍了?
十多遍了,一次只能理解一点点,顺便慢慢享受AB的每个表情。
无非是些平常的表情,在那张长着好像夏令营的小男孩儿用来支帐篷的大鼻子的脸上,显得格外戏剧性。
我不能说,这部电影里的每句台词都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之中有些甚至没什么意义。
有些镜头,演员,可以说是浪费,多余,故弄玄虚。
而我一遍遍的看,我想,不仅仅是因为AB实在没有几部好电影,显而易见的,从他沉默忧郁的牙缝儿里挤出的每句话,每句废话,甚至每个有意无意的Fuck,似乎都特有道理。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提出质疑了。
当然,这是部好片子,再说什么都显得自作聪明。
或者说,这是部好文艺片,实验电影,还是哥特电影都无所谓,但它也在讲故事。
想讲清楚故事不难,如此看来,想迷惑观众倒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
导演费尽心机,通过明示暗示,粉笔画,回忆,蒙太奇,镜头剪辑,让我看得云里雾里。
尤其在看了豆瓣影评之后,我彻底的懵圈了。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导演在故弄玄虚,henry到底是谁生的?
henry和grandpa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grandpa到底犯了什么错?
哪句是暗示?
哪句是梦话?
哪句是老年痴呆?
我不能判断,我也不能下定论,因为影评人会说,这是个开放性的故事。
我恨开放性。
我一想到前一阵豆瓣风靡的小电影调音师的"开放式结局",我就抓狂。
说点实际的吧,我很纳闷儿的是,你们为什么说henry是grandpa的孩子?
在一段对话里,henry叫grandpa为papa,有人对此做出了结论,grandpa真的是henry的papa。
我说,这也太残忍了。
这应该是在伦理片里出现的桥段才对。
我认为这个证据根本算不上证据的,只是大家没看懂的主观臆断罢了。
请注意,当时henry的语气(和眉毛)变了,我觉得他是在模仿他母亲,所以才叫grandpa为papa。
当时grandpa神志不清,还总以为他母亲来看望他呢,很容易进入角色。
而且他请求原谅,也不一定是因为有乱伦的事。
而其他的暗示,是一样的模棱两可。
我只能说,导演装逼装过头了,这故事让我想了好几天,完全没结果。
下次我再遇到这导演的作品,我一定批判性的看。
我彻底懵圈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讲明白了,或者我压根就没想明白。
对暗示这种东西,我习惯性的选择忽略,阻碍自己理解信息。
因为我不敢相信,这是否太残忍了。
BTW,你们说这部片子里有好多什么什么好台词,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Fucking to your fucking judgement.
有一类电影,我称之为“良师电影”,这类电影看了总是很励志,很温暖人心,总是一帮问题学生,在一位老师的春风化雨之下,虽然历尽挫折,但是总有个大体上令人欣慰的结局。
那一刻,老师凭借人格魅力几乎改变了很多眼看坠入黑暗的孩子的命运,也让你感觉多些这样的老师,这个世界都会充满阳光。
从开场上看,《超脱》很像部“良师电影”,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学校的问题班级,主人公亨利作为代课老师,第一堂课就“驱逐”一位学生来震慑不良风气,“拉拢”一个胖妞来表达价值取向,太极般的化解一个学生的挑衅表现强大气场,个性的出场让人期待,看来亨利老师将要让问题班变成尖子班,甚至拯救这个看上去走向末路的学校。
然而,错了,这所学校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亨利的麻烦没有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也没有简单到可以凭借一批良师来拯救。
这所学校似乎就是一个病态迷离的社会的缩影,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焦虑与不安气氛弥漫的环境,就如这部电影提到的爱伦•坡的著名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的厄舍府一般,玛德琳们在其中病入膏肓。
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校的老师们也陷入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危机,暴躁的用生病的阴部照片教育学生的老汉,失控的咆哮着为一位年轻女学生“憧憬”她“被操”未来的女教师,懦弱和充满无力感到如同隐形人一般不为同事和妻子注意的中年教师,无助空虚如僵尸空壳一般的女校长,这样的老师的境遇逐步呈现,让你感觉这所学校的无望。
好在,似乎还有希望,一位叫萨拉的女教师哪怕被学生羞辱和殴打威胁,依然耐心的教导着一些学生,如同寓言故事中在沙滩上向大海扔贝壳的孩子,有着“救一个算一个”的善良和坚持,但是似乎也正在被学校的气场吞噬。
亨利和萨拉的情投意合显得顺其自然,从气质和心态上,他们都是显的登对的两个人,而亨利继续着自己代课老师的短暂职责,并尽力帮助他的学生。
与一般的“良师电影”不同,亨利没有如同那些“良师”一样,带着激情和理想的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改造学生所在的环境。
相反,他显得只是顺其自然,恪尽职守般的上课,一副病怏怏和懒散的模样显得形象并不光辉。
而这样也让他显得真实,因为他也是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的“病人”,儿时的经历给他心底落下深深的伤害和噩梦,以至于他会在公交车上哭泣。
他试图活的更洒脱些,正如他口述的希望只是当个代课老师,过完这段代课期拉到,但是也正因为他儿时的遭遇,让他心里总有一些对他人的同理心。
于是,他夜晚时常想起那个噩梦,白天又重展笑容,去帮助孩子们重新认识世界,学会阅读。
对于偶遇的街边失足少女,他在犹豫之后,还是将其带回家试图帮助他走上生活的正轨。
他在第一节课的一次支持,就让一个自卑和屡屡被打击的少女有了生活的勇气。
亨利自觉不自觉的走入他人一种向下的人生路径,给他们一些光芒和向上的动力,但是却因为这种改变,造成了他和他人与环境的无意识冲突。
亨利唤起了那位自卑的胖胖的女学生的生活热情,但是却又无意的伤害了她,进而又以一场误会伤害了萨拉和自己;亨利如同《出租车司机》的主人公一般,试图救助一位街边失足少女,这位少女眼看着又有了阳光女孩的模样,甚至可以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然而亨利又一次无意的伤害了她,进而让自己更痛苦。
《超脱》的人物总是无法超脱自己的生活,他们尝试过,挣扎过,总是在希望与失望间折腾。
片中那位胖胖的女生梅丽迪斯在我看来是片中更有象征色彩的人物,她相貌平平,却有敏感的内心,拿起相机拍摄的都是些那么灰暗的照片,然而她的世界便是黯淡的舞台,他的父亲在责骂她为什么拍些可怕的照片之时,却进一步带给她绝望的人生,让她怀着绝望的心,带着绝望的视角拍摄下绝望的照片。
在《厄舍府的倒塌》篇末,书中的妹妹玛德琳血迹斑斑的站在门外,一如梅丽迪斯最终吃下那块蛋糕,血迹斑斑的倒在校门外。
亨利试过,让身边的人过的更好,去影响他们的人生,然而他无力改变他人人生的走向,他的影响不足以改变梅丽迪斯家庭环境更大的影响,不足以改变艾瑞卡在街头作为流莺的历史带给她的伤害,不足以改变这座学校濒临崩溃的环境,他真的是一个优秀的代课老师,短短时间赢得了那些叛逆学生的爱戴,然而良师并不能改变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人生,更改变不了世界,整个校园的精神世界已经如片末致敬《厄舍府的倒塌》的那幕极具毁灭美感的崩塌场面一般,支离破碎,不被卷入已属幸运。
《超脱》很现实,很残酷,也更真实,但是一幕幕绝望人生场面的表现却让这部影片并不绝望,毁灭之后,还需重建,亨利重新与艾瑞卡相见,让我们对这个曾经被伤害的女孩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亨利还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启迪与看待这个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作为低产个性导演,托尼•凯耶的这部《超脱》如同《美国X档案》一般,依然以现实中极具爆发力的悲剧性高潮给人以精神的冲击。
实际上,两部影片很有精神相通之处,两位主人公都是从自己曾经黑色痛苦的精神世界中挣扎而出的男人,亨利试图让周遭的人们,特别孩子们不会有他成长阶段的迷茫;而《美国X档案》中的德瑞克则试图让弟弟摆脱他曾经误入歧途的种族观念。
最终,他们的尝试都看似有了结果,却最终无法阻挡悲剧的发生,同样的无力感,却依然给人精神的力量,让你感到这样的努力不是徒劳,而是需要更早更多,至少,亨利和德瑞克拯救了自己,这就是令人欣喜的现实。
艾德里安•布洛迪自从得了奥斯卡后,择片水准就出现了惊人的下降,甚至要去荧幕上跟铁血战士死磕。
好在,他终于选中了《超脱》这部和他气质更贴切的电影,也献上了精彩的表演。
对于看过《广告狂人》的观众来说,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的表演恐怕是另一收获,从电视剧中那让人视觉顿时饱满的红衣“肉弹”,到本片失落可怜相的女教师,其风格转换的自然让我对这位演员有了更多期待。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6dde8f173b84d50fb88a1a52
超脱这部电影,英文名为detachment,翻译过来是超脱,在文中的某一句话detachment也被翻译成了超脱。
在我看来,这种翻译实为不妥。
首先,detachment,在结尾处,被写成了detach-ment,也就是说,导演很明显的在告诉我们,电影的意思是取detach的名词引申义。
而detach在英文里表达的是一种分离的感受。
考虑到影片在最开始之处引用了加缪的话,我感到自己与灵魂相距甚远,但又从未如此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这里有一种很明显的分离的意义,所以从最浅层的含义上来说,detachment应该是想要传递出分离的这种感受。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没有实现主人公个人的救赎以及超脱。
但是为什么。
有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认为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把它同许多类似题材的电影相比较,但是我不这么想。
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自己的一部叙事电影,恰好他是一名代课教师,所以在他眼中最关切的事情就是学生们的事情,就是一名教师的职责问题,而不是探讨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这部电影和教育体制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一部关怀个体的电影,是一部探讨写作与阅读的电影,是一部探讨童年和成年关系的电影,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关怀的电影。
整部电影中的某些细节是我想要深入探讨的。
首先,我认为男主人公处在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中,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母亲自杀本身,还有其自杀的原因。
主人公说自己的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印象,整个影片对于母亲的回忆也是处在一种虚幻的背景之中。
镜头不断摆动,让人不安。
在自己的祖父即将去世时,很奇怪的是,主人公用一种极其幼稚的声音在向他诉说,一改之前温和的语气。
而他诉说的主语竟然变成了daddy。
看到这里我很奇怪,我以为主人公是个心理变态,但这似乎就是导演或者编剧在向我们暗示,他的父亲就是他的祖父,祖父和母亲乱伦的结果就是他,祖父既是母亲的爸爸,也是他的爸爸。
这种沦丧道德的关系是让主人公生不如死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祖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承受如此大压力的主要原因。
当然,主人公对这种关系是不认可的,但是他不得不去接受。
这就是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巨大困难。
在他的课堂是,他向所有人暗示了这一点,主人公问大家,什么是double thought。
就是两种对立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们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如同生活中有很多是谎言(lies),谎言的对立是事实(facts),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事实,而选择去相信谎言,毕竟谎言相对更加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
这才是本片所探讨的核心价值。
对立的冲突,无法选择的艰难。
写作和阅读又是一种冲突,简单的说是一种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冲突,更深层次的,在我看来,阅读是一种防卫的姿态,主人公说我们要利用阅读来defend ourselves,让我们不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的威胁。
写作,主人公一直在要求自己的祖父记日记,与此同时,我们总能看到主人公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他给别人的礼物——本子,他记录自己的生活的一大堆日记本,这是他在为自己情绪所寻找的出口。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生活的某些时刻,写作成为我们宣泄情感的唯一途径,如果当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talk)的对象时,我们就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
(不难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倾诉对象,女心理教师在那个教导主任那里,女教师在男主人公那里,大家都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倾诉的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男主人公没有。
)这种无对象的写作、输出,与确定读者的阅读、输入相比,又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冲突。
在主人公看来,阅读帮助我们巩固自己的思想,写作让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
两者无法统一又彼此遥远的分离存在,如此真实的存在。
这部影片又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成年的探讨。
童年的经历、阴影,成年后的悲伤,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不能实现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转换,他说青少年们不是精力旺盛而是无聊之极,说自己同样是无聊透顶,这很明显的就是在暗示他并没有脱离童年,他所要寻找的是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童年,使得彼此能够分离开。
并不是一种超越、一种超脱,而是一种基于双方平等对立的基础上的选择。
让灵魂与肉体对立,让阅读与写作对立,让事实与谎言对立,让父亲与母亲的父亲对立,让童年与成年对立。
之后再让他们彼此分离开,彼此疏远。
浅层的那些人与社会的对立就不需要再过多陈述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部影片所传递出的并不是一种达到超脱的目的,也不是身为人师应该如何教学的观点,而是一种在矛盾的世界中无处安放自身的窘境,是一种难以在对立中选择的艰难。
这才是在公交车上,男主人公泪流不止的原因。
这才是为什么,这部影片的标题既没有超脱的含义,也不应含有超脱的含义的原因。
致郁系
压抑或悲伤,痛苦或孤独,我们都希望能超脱于此。布罗迪表演加分!
无处不在的Detachment背后,是透满温暖和关怀的Attachment.
看的时候集中不了注意力,确实没有看懂。囧
刚开始以为是又一部放牛班,但几分钟之后就发现它其实是以教育为切入点来展示世界的残酷、人之冷漠以及无法交流自我封闭的困顿。当男主领着雏妓回家时,我在想该不会又要拯救他人与自我救赎吧,结果导演真的选择了这种最虚假最糟糕的叙事模式,这也是我只给三颗星的原因。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原来是《美国X档案》导演的新作,真是超低产。美国青少年的青春真是太沉重太堕落太让人心疼了。。虽然无很强代入感,不明白为什么要痛苦到走极端的地步,但好歹结局很温暖。大鼻子哥哥演得挺不错,果然实力派,以前了解不够啊。。乳神Joan姐姐!穿再多也挡不住哟!
一次次泪倾,哭到胸口抽痛、难以呼吸。当我们感到需要暖意,首先要学会的,是彼此拥抱。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只因“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再不要独自一人穿过灰暗暝寂的暮色,在摇摇欲坠之前,在生命荒芜心脏冷却之前,彼此拥抱。
压抑的片子,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以及教育制度都有看似无法改变的悲剧现实,又能怎样呢
a good movie makes people think, the best makes people feel. The detachment of your strength, and your being. Especially the detachment of the boundary of the connection of huma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So fragile and irresistible
一边痛一边欢呼,咬着牙还是选择往下走,看这个电影和活着的意思是一样。
厄舍古屋的倒掉。
实在不喜欢通篇都是散文诗一般的片。电影就是戏剧动作推动情节。任何语言都是乏力的。
一首孤独悲观主义者的灵魂悲歌,所谓超脱,如电影所言,就是面对世间无可奈何事件时巨大的压抑着自我的支离破碎的无力感。
三颗星全给视听。拼贴、纪录、动画,展现出一颗颗支离破碎的心,屡屡打破第四面墙,角色直接表达所思所感,很有先锋色彩。通过视听的营造,整部电影都弥漫着浓浓的抑郁情绪,骂脏话的男生、煎熬的老师、被辱骂的胖女孩、满身伤痕的雏妓、护理院失禁的老人、深陷回忆的男主,每个人都在深渊中挣扎,一点点,沉下去。但浓重的悲伤和绝望没有丰厚的叙事支撑就如同空中楼阁,显得莫名其妙,甚至有无病呻吟之感。这是意识流电影,是情绪电影,但我始终认为“故事”才是剧情片的内容,至少要有入口,观众才能沉浸在情绪中。另,凭什么瘦雏妓可以从良,胖女孩就只能自杀!
这就是我为什么害怕当老师,注视和引导别人的人生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不折的善意的。
镜头,色调,插叙,节奏,配乐,选角,言之无物却又妙不可言
为文艺而文艺。刘玉玲没把握好,钢琴师演得不错
太刻意,太煽情,音乐倒不错
除了男主的演技外 全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