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个人口味偏重的关系,从《罪恶都市》起,昆汀一直在我关注度最高的导演名单之列。
《被解放的姜戈》未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政治标准高于文艺标准在美帝亦然),着实是一大遗憾——当年我以为这是一部昆汀风格风格大成之作,暴力不再是一味镜头前挥刃飙血,而是隐忍、掩饰、压抑之后的突然爆发而又戛然而止——这种仿佛数十秒内被送上百丈高空却被一把抽走脚下支架的悬停感,是之前昆汀片里未见的心理生理双重刺激(别忘了《无耻混蛋》里,头皮还是要仔细割的,苏珊娜之死还是在一袭红裙、玫瑰花雨的慢镜头和Ennio Morricone的Un Amico的背景音乐中精雕细琢出来的)。
然而在暴力美学之路上,昆汀这个E.T.似乎从未想过吃老本,总要玩点新花样,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所以当朋友跟我说《八恶人》不如《姜哥》好看时,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至少把昆汀这一部片里的新花样交代清楚,至于好看不好看,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判断。
专业和宗教信仰有关,所以本片里用“信念”一词(不说信仰,是不想和宗教信仰混同)定位八恶人之恶的共同主题。
昆汀为了点题,特地在片头交代出一个十字架上的耶稣像——这貌似是石刻的耶稣像也或者有一层含义:白雪落在其上,而耶稣像却是深色的,这和我们教堂里看到的耶稣面目不大相符。
如果白色的解读是无辜,无恶,那么象征信仰(信念)的耶稣像反而是黑色,这层寓意也算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了。
在片中,两位赏金猎人都抓通缉犯。
“绞刑人”的信念,是绞刑架,代表了国家的法律体系。
无论赏单上是否有注明“dead or alive”,他都坚持把犯人活着带回城镇,他认为只有看到罪犯真的受刑而死,他所知的“正义”才算达成——因此一颗子弹结果罪犯,是frontier justice,是对绞刑执行官(即法律体系)的不尊重。
而塞缪尔饰演的赏金猎人,只带着犯人尸体回城镇,然而这只是如他自己所说的“让工作轻松点儿”吗?
从后面的对话中,可知他是一把火烧了一个集中营(连黑人同胞都不放过)的反蓄奴主义者,一个自命觉醒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对这个世界不公的反抗,便展现为以手刃白人复仇为乐,末尾一章也有点明:“black man,white hell”。
他的信念,或者说所谓正义,就是杀掉那些“罪有应得”的白人。
那封伪造的林肯的信和他与“绞刑人'在饭桌前的对话部分很有意思:绞刑人一直都不相信自称要去red rock当治安官的南方派系某叛军领导之子,却轻易凭一封所谓林肯的信就相信了黑人赏金猎人(这不是他智商不足判断力的问题,而是一个人选择相信什么会影响他的判断)。
最后因为坚持把女犯带回城镇,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也连累无辜的马夫送命(我理解八恶人不包括马夫和治安官:八恶人指的是两个赏金猎人,老将军,女犯,女犯哥哥和三位同伙)。
所以马夫的死,“绞刑人”也是难辞其咎的,这也是这个角色身上“因信而恶”的所在。
女犯人这方面不必多说,就是一群为非作歹的歹徒中的一员。
但来救她的她的哥哥,以及其他三位,也都有各自理所应当的信念:妹妹被赏金猎人抓走,要被处以绞刑。
作为哥哥,亲情所系,岂能不救?
亲情是匪首的信念,而”设局救妹妹“也是他所知的正义,这跟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关系。
而三位匪帮兄弟甘愿以身涉险,自然是为了兄弟义气,这也是他们的信念,帮助兄弟去救亲人,即是他们眼中的”正义“。
治安官应该是全片最值得讨论也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
开始貌似和注定要相遇拼杀的两派全无联系,上了马车纯熟偶然,然而其实却是剧情转折的关键。
黑人赏金猎人的详细背景,伪造林肯信件一事是他和老将军共同告知众人的,然而作为南方叛军领导的后代,他评价父辈的举动值得尊敬并非因为这样对,而是称其为一个“lost cause”,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值得尊重。
所以他并不相信南方派系的理念,从与赏金猎人的交谈可知,他也没有犯人必须受刑而死的信念,通关全片,他是一个“局外人”,并没有理由得罪或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最后没有选择和女犯妥协的原因,是因为咖啡投毒害死了无辜的马夫,而自己快要喝咖啡时女犯并未制止。
【不妨设想,假如他当时没有拿咖啡呢?
假如绞刑人没有制止他喝咖啡呢?
假如女犯制止他喝咖啡了呢(也许不大可能)?
以及,最后他会怎么对待受伤的黑人赏金猎人(5w美元赏金)这里就有存在主义的调调了,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在选择信与不信中成为了自己;而善与恶,在这信念的选择中充满了偶然性】小结之,昆汀讲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
人为了信念(信仰)甘愿冒死或决意杀人,这信念可以是南北之差,肤色之别;也可以是兄妹之情;手足之义;可以是绞刑架,也可以是一封信。
是生是死,是杀是留,全系“信”或“不信”。
如果说早期昆汀注重表现挥刃飙血的暴力美学画面的视觉冲击,后转涉暴力的条件与效果的讨论,则本片则将暴力放诸哲学和信仰体系中进行了一番观照:这世间所有的杀戮,无不披着信念(信仰)的外衣。
“正义”,一旦成为以“信念”之名的暴力,那就难以与恶撇清干系。
行为暴力,实质上是精神暴力的外化。
片尾则仿佛在交代,任何表面的正义在执行暴力之时,背后总有一双黑手在助力——这里white hell不再指字面意义的白人的地狱,而是正义和善的地狱。
终于看完了,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的这么拖沓估计也就只有昆汀了,全片压缩成一个半小时还勉强能看,喜欢昆汀的人估计都是从小看港片成大并且现在还喜欢杜琪锋、吴宇森,总而言之就是4个字:没见过世面。
昆汀的电影如何?
九十年代香港枪战片的水平。
昆汀会装逼,电影里大量装逼桥段,再配以听起来很酷实则废话的台词,给人很文艺的赶脚。
杜琪峰也是这样,代表作:枪火、放逐,把经常在警匪片里出现的几个熟面孔集中起来,摆一些拔枪怒立的造型,立刻就获得了你国二十岁以下小镇青年和铅笔社经济学家的好评。
记得曾经打开《落水狗》看了5分钟,实在看不下去。
怎么会有这么喜欢装B的导演和电影?
昆汀负有鬼才之名,自称从小看香港电影录像长大,但他的电影真的就只有八九十年代香港录象片的水平。
单调的镜头,大量絮絮叨叨的台词,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节奏,真是够了。
其装逼程度估计除了肚脐风找不到第二个人。
我也是醉了,怎么总在慕名而来想好好看场电影时,遇见的全是些冗长拖沓却又备受好评的电影,把我骗去后rigmarole了我一脸,难道真的是我耐心不够吗?
先是《老炮儿》的散漫无着,接着又是《荒野猎人》的气闷,然后今天又被昆汀塞了一脑门与高潮几乎没什么关系的南北战争的老话。
低级的悬疑设置以及把观众蒙在鼓里的可耻做法(怎么,是想让真爱粉们嗲声齐呼:昆昆就是霸气,他不告诉你们谁也别想知道?
)。
我扪心自问,文艺片看了这么多,坐定看戏的功力还是有的,也知道等大包袱急不得,可这个前提就是这真的是有效的铺垫才行啊。
就这部,别说前半部我看得摸不着头脑了,就连杀人的时候我也直想快进。
别的一些小缺点、老技术啥的我就不说了,只说最明显的漏洞。
片名叫hateful eight对吧,可这八恶人到底是谁根本不清不楚的,难道说那两个赏金猎人和shriff也都算恶人?
反正海报上那八个人是有他们的。
而假如说是主演的、戏份最多的人竟然还真的不包含在八人之内,那我真不知道起这个名字是几个意思。
还有最大的一个漏洞是影片始终也没有交待假的hangman他的证明是怎么弄来的。
我们当然可以不用交待自行猜测这是为了救Daisy而他自己决定就采用这个身份,本来这也没什么,可这是一个和犯人关系非同一般的身份而且还要麻烦地伪造身份证明,除非他能利用这个身份得到一些方便,否则如此大费周章根本没任何必要。
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导演故意这么做来增加悬疑度,混淆观众的视听,结果却处理得如此粗糙,如此令人不信服。
另外还有那个没来由的画外音,一下子使这个片子不自然的不是一点两点,给人一种导演拍不动了,干脆来几句话糊弄一下完事的感觉。
这两分全给的是西部风味的台词。
所以我觉得这要是部有声书的话兴许我能给打个高分。
我从来都不是昆汀的狂热粉,但我尊敬他的几乎所有作品。
昆汀在我眼里就像是现代版本的戈达尔,我可能不喜欢他的作品,但我不能不尊重他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尝试。
而这次《八恶人》的上映,70mm巡回演出的噱头可以说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要知道在数码拍摄占领了市场的今天,真正使用70mm胶片的电影已经几乎没有了。
而回想起久远的年代,《阿拉伯的劳伦斯》可以说是这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了。
如果你在电脑屏幕面前看《阿拉伯的劳伦斯》,你真的是在侮辱这部经典的电影。
你可以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片来体验他的故事,但作为影迷,在生命结束前你必须想方设法找到在电影院看70mm版本的办法。
在观看《八恶人》的时候,我思绪里总是把昆汀跟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的对比。
这两位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导演总是有一种亦敌亦友的感觉。
说敌可能有点过,但昆汀在评价PTA的传世之作《血色将至》时说道他们总想超越对方的作品。
巧合的是,上一部使用70mm胶片又备受关注的电影正是PTA的《大师》,而PTA则把70mm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人窒息。
但在观看完《八恶人》之后,我不得不认为更好的对比应该是上一年PTA的另一部作品《性本恶》,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可以被视为导演的放纵之作。
《性本恶》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属原著中复杂得无法理解的故事,但PTA并没有尝试去排斥它,而是选择了接受它,然后进入放纵模式。
他直接放弃了尝试让更多人能理解这个故事,反而选择了在电影中放入尽量多他自己的烙印,包括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长镜头,华美的服装设计,对70年代洛杉矶的准确描述,偶尔出现但让人惊喜的意外血腥。
这些都是PTA电影中不可或缺而又精彩无比的元素,但它们大量的出现以及无法理解的故事使得观众相当排斥这种略显导演自我放纵的《性本恶》。
到了《八恶人》,昆汀的放纵可以说是写满了整个作品。
不得不说,由于使用了70mm胶片的拍摄,电影开端的旅途雪景显得无与伦比的漂亮。
画面里每一朵云彩都有它们不一样的颜色,而在广袤无垠的雪山中出现的马车则在硕大的屏幕面前显得引人入胜。
是的,电影在木屋前马车上的片段充分利用了70mm的优势把雪山的美景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些罕有的画面确实满足了入场观众对巡演版本的等待。
前半段另一个让人惊喜的则是大师恩尼奥•莫里科内的配乐。
极尽的西部风格完美地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诡异,恐怖,阴魂不散,这些都成功地为电影接下来的悬疑部分做足了准备。
同样出彩的还有中场休息前的那些昆汀签名式的对白,冗长但有趣,让人心神不灵却又渴望知道接下来角色们要说什么。
在我看来,电影在中场休息前是昆汀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为后半段做足了的铺垫。
这归根到底可能与我排斥昆汀式的血腥画面有关。
我并不排斥血腥画面,甚至能接受《落水狗》中那些极度残忍的画面。
昆汀式的血腥总是具有它独特的风格,残忍但诙谐。
好的血腥在他的电影中总能极大地推进剧情的发展,或者鲜明地刻画出故事里的人物。
比如《落水狗》中定义昆汀一生风格的割耳朵名场面,观众甚至都不需要看到是怎么发生的,仅仅凭借剃刀的出现和凄惨的叫声便能感受到画面的血腥,而打趣的配乐更是把那个场面的讽刺性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再例如《低俗小说》中车里的误杀,突如其来的极端血腥在黑色幽默的同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但昆汀的电影也有不少似乎仅仅是他沉醉于纯粹极端暴力的片段,包括各种爆头喷血画面。
这些画面总能博得观众一笑,尤其是当观众们大多都是昆汀影迷的时候。
但是有必要给观众这些画面吗?
昆汀似乎从来不去问这个问题。
这些血腥可以仅仅是为了展示他自己的风格,例如《杀死比尔》中的大屠杀,而我对这些纯粹风格上的展示没有任何的意见。
《八恶人》的上半场之所以如此的有效,大概是因为完全违背了所有昆汀式的血腥。
所有的不安与紧张气氛仅仅依靠绝妙的剧本以及离奇古怪却又十分精妙的对白维持着,让观众始终在高压状态下。
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事,后面出来这个是谁,他为什么注意看地面上的豆豆糖,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连环出现在观众脑力。
而这个绝妙的上半场则由一个意料之中却又略显突兀的回忆以及枪杀中结束,极具讽刺意味。
昆汀总是大胆地用不同的方法讲述他想说的故事。
《低俗小说》里的环形叙述在后面的电影里不断出现,而在《无耻混蛋》中则索性把历史直接改变,为的就是更好地把故事呈现给观众。
而这次的《八恶人》,则是一个中场休息带来的基调大改变。
下半场伊始,整个电影的基调立刻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平实的前半段之后电影立刻引入了昆汀自己的旁述,之前事件的倒序,完全意想不到的血腥片段连续出现。
它的对白依然充斥着昆汀的风格,而各种血浆迸发则让在场的影迷们笑声不断。
为了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甚至连昆汀常客塞姆尔•杰克逊的下体都被残忍爆掉了……这当然有反衬上半场末端的意思,但当太多的残暴出现在画面上,我作为观众不得不问一句,有没有这个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
这些都仅仅是为了血腥而血腥吗?
这难道不是导演仅仅为了追求自我享受的放纵吗?
哦对了还有,电影里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室外的风景镜头,所以真的有必要使用70mm来拍摄吗?
为什么标题里面要有八啊?
但可能观看昆汀的电影就不能问太多的问题吧,因为他的电影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意外,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接受了不去追问这些意外究竟是不是有意义的。
当《八恶人》落下帷幕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不喜欢电影的原因不是因为昆汀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而是因为故事本身缺陷。
因为比起其他7部他的电影,我刚看完的故事并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接一个地铺垫起该有的情节。
它有的是一系列的场景,而这些场景竟然是如此的反复而罗嗦。
它们竟然只是一连串的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再次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以此类推。
这跟《无耻混蛋》大相径庭,因为《无耻混蛋》在极为有限的场景中不断地在说和杀中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不过我却并不讨厌《八恶人》,毕竟在相隔几十年后,昆汀对电影的热爱终于再次把巡演模式再次呈现在影迷们面前。
那些久远时代才有的电影序曲,那些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场休息,甚至是放映室因为从来没经历过使用70mm胶片投影仪而带来的技术困难,这些都是当今影迷难得享受的亲身体验。
而正是这种罕有的体验使得《八恶人》的存在变得特殊。
我可能不喜欢它,但我必须得尊重它。
我在第一次观看PTA的《性本恶》后非常失望,但意外的却是第二次观看时由于有点醉意而没有集中在那些无法理解的情节上使得我能更好地享受充斥着整个电影的其他美妙元素。
或许当我第二次观看《八恶人》的时候,当我停止问为什么的时候,当我纯粹地接受昆汀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场盛宴的时候,我才能更好地享受它。
这是一篇diss点赞最多那篇影评的文章。
由于电影时长较长,而且台词较多,背景陌生,且翻译混乱,我先简单的做几点科普。
红石镇的位置与故事发生时间影片中01:01:21Mannix交代的很清楚,怀俄明州(当然,在豆瓣简介里也说了。
)。
即可以判断,红石镇在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是美国的一个西部州,1868年正式建立怀俄明地区,所以时间是1868年后,但不会后很多,因为将军儿子死的时候还在打南北战争(来自Marquis01:28:30),将军也说儿子死了有几年了。
南北战争:1861-1865。
极简版补课:南北战争,是北方废奴派工业资本Vs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资本,最终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美国实现统一,成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而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后的西北部城市。
无论战前战后西北部多为自由州(黑人算人,不为奴隶。
)。
而南方多为蓄奴州。
好,目前背景梳理完毕,让我们带入人物视角。
John(绞刑赏金猎人)他是本片中唯一有坚定Believe的人,所谓坚定不是嘴上说说(Mannxi),也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Marquis)。
而是像一个傻子一样,在明确无论生死都能领赏的前提下还要坚持带到法场绞刑。
但他拥有的,其实只是表面的Believe,或者是外强中干的。
因为如果说他的Believe代表了法或者是程序正义,那显然是不成立。
例如他对Marquis的用词是‘molasses-like’,像黑糖浆一般。
以及他在旅馆内缴械顾客,并且将其丢弃至厕所而且没有提及任何补偿。
还有种种行为,都证明了其Believe的空洞。
举个例子,所谓一百零八好汉也无非是逃犯,落魄书生,地主豪强所组成的强盗集团而已。
John也可加入其中,号绞头菩萨。
就是要这个牌面。
其次他是来自自由派的,虽然影片中没提,但他的态度很明显。
例如对待林肯信时的尊敬与感动以及对待Marquis时至少不是鄙夷。
还有对Mannix的无限鄙视。
Mannxi(治安官)Mannix就是个joker,他左右摇摆,带着固有偏见(对黑人),又有点愚蠢的善良(对主动承认下毒的Joe因为其没有枪就没开枪),完全不讲逻辑(Marquis在那里推理半天,都有理有据,他却只因为Joe长得凶神恶煞就直接认为Joe是凶手)等等对于他的刻画太多了,从上马车开始便一直嘲讽直到最后一刻。
嘴里说着要对救命恩人(John&Marquis)请客,但却疯狂嘴臭,极致享受。
Diss Marquis的残忍,diss John对女囚犯的手段等等。
但被Marquis拿枪举着头时,又说是你们要聊政治的,我想我还是看看美景睡觉觉吧。
满口将军却在其死后连尸体都不愿意收拾,还拿走了他的外套。。。。。。
写到这里我都无语了,这讽刺意味也太强了。
伴随着一种奇怪的执拗意志,哪怕是对救命恩人也疯狂Diss。
但却与完全没啥实际联系的将军攀谈,尽显谄媚之态。。。。。。
Joker实锤。
其次,他是南派势力,所以和南派将军攀谈以及对黑人的鄙夷丝毫不掩饰。
Marquis(黑人少校)本篇智力担当,人情世故担当,杀人担当,道义担当。
虽然是八恶人,但说他是主角丝毫不夸张。
也从这么多项担当可以看出昆汀对待黑人的态度,那自然是两个字NB。
而且如此担当的Marquis在本篇中竟然还是弱势群体,这就塑造了他一切活动的正当性,因为他总是被动防守反击,道义拉满。
比起直接塑造一个黑人超级英雄,昆汀的方式显然更为巧妙,让最强的人一直处于被孤立的弱势地位,最后扮猪吃老虎,真爽。
不评价Marquis了,因为连导演都站在他这边,要评价只能无脑吹了。
将军就不梳理了,配角成分更大,而且聊他就得聊战争,立场以及废奴运动。
话题过于宏大,而且在事后批判奴隶制就好比骂秦始皇为啥造不出手机一样,抛开历史局限性就会变成历史唯心主义。
顺带一提,他是南派将军。
所以战争失败后如此落魄,以及他对黑人的恨与蔑视。
剩下的几位也没啥好说的了,我实在是没找到210版本的,只找到了168的,168中对剩下的人描述较少。
女主的怪诞性格我的理解是影片的助燃剂,别忘了,塑造怪诞人物吸引眼球也是好作品的一大亮点。
不是任何角色都要套用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去理解的也不需要每个人都给其赋予符号学的定义。
要硬说的话,也最多就是不想死,尽可能的多折腾或者随心所欲。
不像某冷月獨觞那样,就连O.B得死都要以符号学的角度怪罪John,认为是John的错,真是笑死我了。
都是混江湖的,谁不是把头提到裤腰带做人,O.B.是老实人,但不是S.B。
再说说本篇的人情世故,谁说外国人没有人情世故?
00:14:00开始,Marquis教你如何捧人,他说你(女罪犯)要是遇见其他人,那必定是放冷枪,但是遇到John,你只会被处刑(😉)。
虽然没直接夸赞,但是简单翻译就会发现,他在夸John是个在正面决斗,光明磊落的汉子。
不搞虚的,而且坚守程序正义。
00:42:47John在装B,说我只是想给绞刑官有点钱赚而已。
这时Oswaldo Mobray直接说自己是绞刑官。
我的天,什么叫大师。
狗会汪汪,猫会喵喵,鸡会什么?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直接拉进距离,并且一起喝酒。
接着00:46:54,继续探讨法外执刑和庭审判刑,一方面言语尖锐对女主,就像他们从未认识,一方面赞扬庭审判刑的正义性,进一步拉进与John的关系。
还有几处就不带着大家拉片啦。
信信的真假不重要。
它只是在传达believe这个符号的含义。
在雪天上马车的时候,即使信是假的,但对John有用,是黑人上马车的资格,甚至John还极为尊敬,哪怕被连带到雪地里也只是口头辱骂,并没有直接采取什么行动。
但是在吃饭的时候,哪怕信是真的Mannix也不会相信。
最后的读信是象征着和解,也是对之前饭桌上嘲笑的抱歉。
因为经历了这一切,Mannix发现Marquis这兄弟头脑清晰明事理,遇到杀手不怯场,有事儿直接正面刚,强过自己十万八千里,这兄弟能处。
信的含义是:现实的藩篱随时都可以去除,哪怕连它插进土地的痕迹都可以抹平,但是心里的印记却不会随着藩篱的消失而退却,除非八恶人八恶人是哪八个?。。。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真的不重要。
有友友说预告片说的很明显,分别是Marquis, John, Mannix, 将军,女犯以及三个杀手。
但这显示不对呀,因为预告片的作用更多的是吸引观众,而且埋了个梗,那就是躲在地下的头目老大。
价值5万的Jody Domergue Gang的老大。
且不说替换Mannix或者将军吧,替换女主或者其小弟是绝对的吧。
所以这个问题不必纠结。
也没啥象征意义,既不是七宗罪也不是但丁地狱的九狱十三层。
就是玩个梗而已。
地下不补枪逻辑漏洞1.地下室空间不是遍布整个房间的,否则房子就塌了。
2.那至少是1868年左右的手枪,不是CF里只要是隔着木制品就能穿透的M4A1或者是AK47。
手枪的后坐力是很大的,连续开枪根本射不住。
枪和木板的距离太远如果未能穿透,可能会造成子弹弹射,那就麻烦了。
而且我猜这个杀手老大也是第一次在这个角度射别人,能否一击毙命,他心里没底。
3.主要目的不是杀人,而是营救。
在未知变数面前保持冷静不发狂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本来就是一场live,不是精心设计的柯南show。
这也是老大为啥甘愿出来送死的原因。
Marquis的身份有一个疑惑点,那就是背着3万悬赏的Marquis去红石镇真的能拿到钱吗?
当然可以,要不他就不会去了。
00:29:14这里有个点,绝大部分翻译没有解释明白,直接用的是政府,但这个不严谨。
其中有个历史问题,(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与(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是不同的,前者是北方派后者是南方派。
而南北战争之后就不分南北了,只有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USA。
故Marquis是在战前被南方派悬赏,战后理应该就没事了。
多说一句,为啥悬赏到5000就可以去自首了,因为控辩交易,事实上在19世纪初控辩交易就出现了,我们可以粗略的理解为Marquis只要给法院支付钱就可以成为自由身,还是比较合理的。
总结回到题目,丑人多作怪,愚人不自知,鬼才不说教。
昆汀为什么可以被称为鬼才。
那自然是因为其邪典,其中包含了,暴力美学(武士刀,流星锤,枪,爆头,断肢,喷血等等),性癖(恋足,SM),反正义(黑帮,杀手,变态,drug等等)。
而这些一方面可以说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奶头乐在享受消费完正常的娱乐后走向堕落的病态审美,即越是猎奇越是追捧。
但我们只要是认真的看完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发现最后多为Good End。
或者说是正义的,有理的,受压迫的一方站到了最后。
这就是昆汀的真实想法。
一切的所谓暴力美学都是烟雾弹,当然,你要是成迷于烟雾其中也无所谓,昆汀会说,电影嘛玩儿嘛你愿意买票,我愿意拍,这就够了。
鬼才不说教。
看他的电影,你带着脑子看也可以,不带着脑子也不影响,闲了就探索下内涵,累了就权当爽片看也没毛病。
不像某冷月獨觞,自称专业和宗教有关。
便全文以宗教噱头执文,还在开头故作深沉,说不想把信仰混同,所以用信念,随后就是生搬硬套真是笑死。
以下是Diss某冷月獨觞(影评点赞最高那篇的原文)我不知道你是否能看见,最好可以吧。
你要不要去重新看看自己约8年前写下的影评然后再看看八恶人原片。
你就会发现你写的内容生搬硬套 1.本篇确实和believe有关,但仅仅围绕在信件(John与Mannix对信件的态度)与John的执意要绞刑,没有覆盖到全部人的主基调。
而你一开始说耶稣是深色的,后又改为黑色的。
在我看来太刻意了,有点先入为主,后又找例子生硬塞填。
首先影片中的耶稣像分为两部分,即耶稣的主体与背后的十字架。
你要是说十字架是黑的,一点毛病也没有,但耶稣更多的是呈现木质色吧。
你将一体的事物拆开解释难道不牵强吗?
在我看来第一幕这个00:01:50-00:04:30长镜头更多的是要表达以下这几点。
①雪很大,连神也被白雪覆盖。
②这里着实很荒凉,神像成了唯一可以为马车指路的标识。
③背景音乐是令人比较紧张不安的,再加上耶稣这样肃穆的神像,使人在开篇就打起精神,为之吸引。
2.无需纠结过去的Marquis是否正义,也不必深究Mannix的家族意志,在这件事情上扯皮就会陷入昆汀的圈套。
即你会给人预设立场在先而不在乎这个人当下做了什么。
很简单的道理。
这一点在Mannix身上体现的最好,他无疑被昆汀塑造成了一个啪啪打脸的joker角色。
3.杀手那边。。。
我都无力吐槽了,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又是亲人,去救他姐姐完全是出于nature。
而一个老大去救人,带点小弟,这不很正常嘛。
硬套你所说的信念,是否有些牵强呢?
4. Mannix就是个joker,他左右摇摆,带着固有偏见(对黑人),又有点愚蠢的善良(对主动承认下毒的Joe因为其没有枪就没开枪),完全不讲逻辑(Marquis在那里推理半天,都有理有据,他却只因为Joe长得凶神恶煞就直接认为Joe是凶手)等等对于他的刻画太多了,从上马车开始便一直嘲讽直到最后一刻。
要硬套符号,那也应该是大众。
5.你最后的总结放在十字军东征更为合适,放在这部片里不适用,有点生搬硬凑之意。
最后一章的标题是Black Man, White Hell.如果按照你说的是正义和善的地狱。
那不就是黑人是正义和善的地狱了吗?
这和影片里塑造的Marquis形象相符吗?
和莫名其妙卷入纠纷被杀死的拔鸡毛女与马厩打工男相符吗?
最后,我从不拉黑任何人,因为这会使我缺失反方观点。
介于这是你8年前写的文章,我也不欺负你,你可以改改,而我也会做出正面回应,写出我的影评。
昆汀身穿黑色的牛仔服入场,痞气十足,全场起立鼓掌,足足四五分钟。
然后昆汀说:“Now let’s welcome my luxurious cast!”然后依次入场的是Samuel Jackson, Kurt Russell, Bruce Dern, Tim Roth (我男神), Walt Goggins, Zoe Bell, Michael Madsen等等。
然后观众就疯了,大家瞬间觉得200刀值回票价。
之前一直传言昆汀因为剧本泄露,一怒之下决定不拍了。
老子纠结最豪华的演员阵容你们给你们听。
只读一次,不录像不录音,然后剧本出版。
但是昆汀出场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赌气的感觉,像是凯旋的英雄一样接受欢呼,特别屌爆。
这次的Live Read一直的卖点是:“This is a one-time-only occasion. It is a premiere event that will not be recorded or live-streamed.” 不过今天昆汀说:“今天读的是第一稿,我还会写第二稿,甚至第三稿。
而第一稿分为五章,其中第五章再也不会出现,你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听到第五章的人。
”所以这么说,这部电影还是有可能拍的,之前的《无耻混蛋》和《被解放的姜戈》的剧本都曾经在开机之前泄露,也都拍了。
之前一直说这是一个西部片,但是听完之后觉得这和传统的西部电影一点都不一样。
(我们印象中的西部电影是:风沙中,两个面无表情的牛仔在村头马路当中相对而站,村民们躲在屋里趴着门缝看,一个牛仔对另一个牛仔说:“This town is too small for both of us”,然后两人同时把枪,手快的把手慢的打死,全剧终)The Hateful Eight只是一个具有西部元素的故事。
这是一部极好的本子,和昆汀之前的作品相比,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简单很多,但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拍案叫绝。
个人感觉昆汀的创作已经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当然,仍然延续了昆汀作品鲜明的风格,昆汀迷看了定会莞尔。
之前和昆汀一起工作过的朋友跟我说:“我们都知道昆汀爱电影,但是你还是会被他对于电影的热情所惊讶和感染。
”今天的Live Read他领读场景段落,把那些描述性的语言读的极其精彩和生动,听他朗读甚至比看他的电影和他的表演还过瘾。
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昆汀整个人都在燃烧。
这个演员阵容也真不是白请的,Samuel Jackson几乎一个人就撑起了一台戏。
演员们之前排练了三天,所以今晚大家不是在朗读,更多是在表演,而且非常投入,不是传统意义上一排人正襟危坐的朗读会,完全是一部舞台剧。
虽然昆汀在读自己的段落的时候像是一个老顽童,但是演员们只要读错了一句话,他就马上打断,让所有人重读。
第二章结束后昆汀对于演员们频繁读错忍无可忍,当众对演员们说:“Please commit to the script, no more co-writing!”全场大笑。
一方面觉得昆汀对于自己的作品看的很神圣,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另一方面觉得他对演员的掌控力很强,非常有话语权。
所以结束后有人发Twitter说,这完全是在看昆汀现场导演这部电影。
剧本泄露之后,很多人觉得这个本子更适合排成一个舞台剧而不是电影。
今天听完之后也有同感。
(再次)完全不遵循好莱坞三段式的结构,而是分为了五章("Last Stage to Red Rock," "Son of A Gun," "Minnie's," 'The Four Pasggengers" 和 "Black night, White Hell."),舞台感特别强。
只有两个场景,全是室内封闭环境。
人物关系鲜明。
情节和人物性格全部由对话推动。
对话极其精彩。
反而觉得,Live Read是这个剧本最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
个人觉得,即使这个剧本最后排成了电影,可能都没有这个朗读会精彩。
《八恶人》也许不是2015年最好的电影,但应该是最有趣的电影,可能还得加上「没有之一」。
当然了,对于昆汀·塔伦蒂诺的影迷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可以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昆汀的电影历来不是那种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类型,爱的爱死、厌的厌死。
但是一路从《落水狗》和《低俗小说》跟随而来的铁粉早就深谙并喜欢上了他那一套东西,那些当年面对《低俗小说》惊呼「电影还能这么玩?
」的观众已然习以为常,好好享受就完了。
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
我还觉得太短了,恨不得再来一个小时。
让人后怕的是,这部电影差一点就胎死腹中。
在电影开拍前的2014年1月,本片剧本惨遭泄漏,昆汀一怒之下表示干脆不拍了,直接出版小说算了。
结果在主演塞缪尔·杰克逊等人的苦苦劝说下,老痞子这才回心转意。
不管是他真的想撂挑子,还是故意傲娇一下,万幸的是影片终究如愿问世。
《八恶人》依然有着鲜明的昆汀印记,比如章回体的结构、非线性的叙事、大量的暴力镜头。
昆汀说,本片的灵感来自六十年代的《伯南扎的牛仔》、《弗吉尼亚人》等西部电视剧。
不过八个角色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部片的鼻祖《关山飞渡》,只是昆汀用一个店铺取代了约翰·福特的马车,考虑到暴风雪的阻隔,同样构成了在封闭空间中的戏剧张力。
影片的前三章节奏相当缓慢,充斥着昆汀注册商标般的话痨式对白。
不过懂经的人都知道,这些对白绝不只是恶趣味,而是对构建叙事、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对话,故事的时代背景、角色的性格特征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又不断用种种细节和蛛丝马迹(比如损坏的店门、地板上的糖豆、不知所踪的店主等等)向观众传达出小店中暗藏的隐情,相比寒风呼啸的室外,温暖如春的屋内似乎更加凛冽肃杀。
及至第三章末尾沃伦挑衅并枪杀了史密瑟斯将军,昆汀擅长的暴力美学开始主导了之后的情节。
从第四章「多茉歌有个秘密」起,影片节奏陡然加快,随着血浆的大量迸现、突发的偶然性元素、插入的倒叙故事线、以及纷纷逆转的人物形象,使得之前埋设的伏笔一一对上榫卯,影片的高潮爆发得令人始料未及、又不禁大呼过瘾。
如果说《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对西部片的初尝试,那么作为其后传性质《八恶人》是他对西部片题材的一次更加极致的探索。
众所周知,昆汀这辈子有两大心头之好,一个是邵氏功夫片,另一个就是通心粉西部片。
为了致敬塞尔吉奥·考布西,昆汀在《被解救的姜戈》中设置了一个雪中的场景,而到了本片,更是索性将全片置于风雪之中。
而内核呢,考布西的作品总与种族主义挂钩,这亦同样流淌在昆汀的这两部电影里,所不同的是昆汀在《八恶人》中表达的意识形态要更加复杂。
影片的开场镜头便极具象征意味,巨大的耶稣受难像占据着整个画面,而头部和颈部的积雪让原本表情宁静安详的耶稣看起来反显苦楚。
镜头慢慢拉远,背景中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落基山脉,气氛压抑而窒息,雕像的黑色与周遭的白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色彩隐喻中,白色本来代表道德和纯洁,黑色代表堕落和罪恶,但在这里却是颠倒的。
这是昆汀的开宗明义——正义缺失、信仰崩塌。
昆汀对黑人有着独特的情怀,他的电影里也总是会牵扯一些种族问题。
不过,在以往的作品中,正义和邪恶的对立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被解救的姜戈》里黑奴姜戈和赏金猎人舒尔茨医生是正义的一方,而以坎迪为代表的奴隶主是邪恶的一方,而在《无耻混蛋》里,正反两方更是泾渭分明。
同时,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正义一方的暴力得到了「合法化」,也就消解了暴力本身的残酷性和观众内心的罪恶感。
然而到了《八恶人》中,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模糊的,全员都是恶人。
以多茉歌兄妹为首的匪帮自不必说,但原本身份应当是正义一方的角色呢?
白人赏金猎人鲁斯有明显的女性歧视倾向,对待女犯人黛西·多茉歌非打即骂、极尽羞辱之能事;红石镇的新任治安官曼尼克斯善于见风使舵,随局势变换阵营,对发生在面前的凶杀也未加制止,即使被杀的是他之前非常敬重的老将军;而这位看似德高望重、尚存血性的老将军,在闪回中交代了他在多茉歌匪帮屠戮小店时为了求全自保,不但对杀人视若无睹,之后还答应成了帮凶。
就算是在影片前半段屡遭嘲讽排挤、始终处于弱势的黑人赏金猎人沃伦,也自己承认了不那么光彩的往事(治安官和老将军同样都有黑历史,前者的父亲是臭名昭著的叛军头子,后者曾用不人道的手段处决过黑人俘虏)。
他在南北战争中加入北军并非为了追求正义或者捍卫自由,而是一个以牙还牙、光明正大屠杀白人的机会,甚至在一次逃出战俘营时顺手纵火烧死了几十个新兵。
由此可见,在明妮的小店中,不管哪个人所秉持的都只是个人的正义、个人的信仰而已。
于是,昆汀也不再对暴力美学施加道德和价值判断,使之更纯粹、更真实、也更符合人性。
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就隐约表达出了对「国家层面」的思考。
奴隶主之所以能对黑人奴隶施以合法的暴力,就是因为当时美国国家制度的认可,国家层面的暴力是个人暴力的基础,举国为恶的危害远远大于个人的暴力。
而在本片中,这种思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赏金猎人沃伦、治安官曼尼克斯、老将军史密瑟斯都在南北战争中有过野蛮残忍的行径,但在战后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体面光鲜的正面人物、甚至是政府的代言人(治安官是政府指派的,赏金猎人制度也是合法的),这其中的嘲讽可谓不言而喻。
而沃伦伪造的总统林肯的那封信更是点睛之笔。
明明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明明伟大的亚卜拉罕·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但战后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黑人的地位仍然没有丝毫提高。
即使沃伦是前北军军官、现在又是国家认可的赏金猎人,居然也要靠一封伪造的林肯来信保护自己。
他的那句对白「你完全想象不到作为一个黑人在美国的感受,黑人兄弟们唯一能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就是你们白人兄弟们消除警惕的时候。
」道出了黑人的生存困境(愈加讽刺的是,店主明妮本身是黑人,却还要挂出一块「墨西哥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在影片上映前,美国连续发生了「弗格森骚乱事件」以及「巴尔的摩骚乱事件」,起因都是白人警察的野蛮执法导致了黑人身亡,再联想到今年的「弗洛伊德案」,可以认为从南北战争到现在其实一切都没有变过。
当年的赏金猎人制度虽然是美国司法的补充,但部分赏金猎人何尝不是得到官方授权的冷血杀手,在追捕和押运犯人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非人道的折磨与残杀,而这种国家层面的放纵到了如今便是滋生那么多美军虐囚事件和暴力执法事件的温床。
《八恶人》有着昆汀作品中罕见的辛辣与邪恶,也是他对于喜爱的暴力和历史修正主义的一次进化,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房间里就呈现了整个国家的宏大叙事。
如此昆汀,怎能不爱!
♑
《八恶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在我的top10中排名第一,这毋庸置疑是一部出色同时另类的西部片,也是昆汀塔伦蒂诺的集大成之作,丝毫不输《被解救的姜戈》既然如此,作为昆汀的粉丝,用乐高来还原八恶人中的场景,自然也是对他的致敬🫡
沃伦上校:全场mvp,总共击杀六人,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警觉性成功赢得了木屋狼人杀的胜利,塞穆尔杰克逊作为昆汀的御用演员,把该角色演的出神入化
约翰鲁斯:实力不容小觑的赏金猎人,可惜总有疏忽的时候,不经意间喝下了毒咖啡,命丧九泉。
黛西多摩格:癫婆娘
曼尼克斯警长:金牌辅助,开局缴了乔盖奇的枪,之后手慢没喝上咖啡捡回一命,后面还好替上校挡了一枪不然沃伦要命丧当场,两人都走不出这木屋
乔盖奇:匪方最佳,在被缴械的情况下仍能完成二杀(约翰鲁斯和OB),可惜后面打不出真伤。
奥斯瓦尔德:绞刑官装的太像了,他不开枪的话匪可能就赢了
哥哥乔迪:太急了,不开枪的话等到晚上和绞刑官偷偷爬起来,按照之前夺店一人控制一人的策略就能完成反杀。
墨西哥人鲍勃:最蠢的,背景调查不到位,漏洞百出,因此迅速露出马脚被击毙。
不过炖土豆应该很好吃😋
进场,劳累奔波的旅客们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细节:锁门用的木板
第一幕:约翰和OB口吐鲜血暴毙而亡,沃伦上校反应迅速控制局势并识别出盟友警长。
细节:桌子上的蓝色水壶(毒咖啡),林肯的信,出门埋将军尸体时用的手提灯
第二幕:桌下老哥发力了,上校痛失二球,同时绞刑官开枪击中警长,回击
第三幕:双方对峙。
细节:上校脱帽、水壶被打翻、绞刑官负伤坐在椅子上、乔迪被迫丢出的两枪
第四幕:胜利✌️结算画面,黛西被吊死
结束啦
最后附上剧照进行对比,我自认为还是做的很像的
八恶人 (2015)8.72015 / 美国 / 剧情 犯罪 西部 / 昆汀·塔伦蒂诺 / 塞缪尔·杰克逊 库尔特·拉塞尔
歌名是《吉姆琼斯在植物湾》,澳大利亚民歌,但风格是不列颠的。
植物湾在新南威尔士,是澳大利亚最早发现的海岸之一,由库克船长命名,后来成了英国流放犯人的集中地。
歌词述说一个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悲伤。
十八十九世纪之间的英国严刑峻法,偷块面包或者在贵族土地上偷猎,都有可能遭到终身流放澳大利亚的重刑。
大麻狗唱得非常好,有一点苏格兰高地或者爱尔兰民歌的风味。
她改了一部分歌词在电影中应景,惊悚而又搞笑,这首歌那几分钟,才是这部差强人意的的昆庭电影中,真正的昆廷时刻。
“大家休息片刻,倾听我的故事从美丽的英格兰海岸,我被发配充军陪审团判我有罪,法官说终身苦役吉姆琼斯,我判你穿过风暴之海在植物湾你不能再胡作非为他们会鞭打你让你永远后悔偷猎天空刮着狂风,海上滚滚巨浪我宁可淹死也不愿去新南威尔士风暴中海盗袭击了苦役船船上有我这样的囚犯和五百士兵他们开火击退了海盗但我宁可参加海盗也不愿去植物湾一个黑暗的夜里万籁俱静……”【以上是原词,从这里开始大麻狗边唱边窥视John喝下毒咖啡,镜头焦距远近反复切换非常好玩。
她的调子一下从蛋蛋的忧伤,变成小声偷着乐,不让John听清】“我要把你们这些杂种杀光我要一枪干翻打我的人记住我的话,我要让你们大吃一惊我要让你们后悔把吉姆琼斯发配到植物湾”【这时候John过来了,大麻狗赶紧弹个尾巴结束。
但John难得温柔一次,说她唱得动听,问她能不能再唱一段。
大麻狗道:大爷说怎样就怎样嘛!
】“我日夜戴着镣铐劳作就像悲惨的船奴累死之后还得葬在耻辱者的墓地”【这也是原词,但下面她开始改词:】“我会慢慢挣脱镣铐,逃往丛林当我到达墨西哥时,John, 你早就死挺!
”【这次她唱得意气风发,肆无忌惮,故意一个字一个字唱给背后的John听。
于是John泼了咖啡,砸了吉他】【花絮】片中砸掉那把吉他是昆庭从宾州博物馆借来的真古董,1860年的,价值4万美元。
John的扮演者Kurt Russell不知道,还以为是普通货色,当场秒杀吉他。
大麻狗的扮演者Jennifer知道,而且狂爱那把吉他,回家休息都带着,而且打算拍完片买下。
所以她在片中的懵逼样和发出的惨叫完全是真情实感。
事后Kurt郁闷得哭了,博物馆公开谴责了昆庭,昆庭又买了把八千美元的同款古董吉他,送给Jennifer作为安慰。
【无关的感想】在车上Jennifer挨了一肘子之后那表情的变化,是我这几年见过的最好的表演。
四十几秒钟的面部特写,我看见了反社会人格、受虐倾向、洒脱的逗逼、卧薪尝胆,甚至有一点诡异的性感。
她是《八恶人》中最亮的风景,奥斯卡女配我认为就该她得奖。
还有,最后她门牙都打掉了一排怎么f音发得那么溜?
昆庭你能不能敬业一点!
每一个人物都被深契于剧情之中,影片对于群像精湛的把控使电影人物赋予了呼之欲出的实态,而于此中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和分段叙事手法,娴熟的掌控中更完成了自我突破,在那血腥暴力下绽开的是一朵自由与平等的惊艳之花。
三个小时五个章节一章比一章昆汀塔伦蒂诺,到最后直接让70毫米胶片充斥满血腥的味道,都说相由心生看他的脸就想问这位天才内心有多黑暗,果然全部死光光,好棒啰。
影片林肯的信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也是导演表达价值观的窗口,星条旗精神表露无遗。
Poor poor woman. “This is a man’s world.”
多余的镜头太多 多余的话太多 分两次才完整看完 反正看完后的感觉是然并卵!
昆汀版龙门客栈,话痨版无人生还。人人心肠都不软,个个死于话太多。
前面确实拖沓,几乎看不下去。这部不止血腥,还感觉脏兮兮的。个人觉得不如之前的好看。
明妮和女黑侍就改死吗?视觉感官快感用没缘由杀人来换取?道格拉斯杀女奥克兰的时候看她求饶还打死?他去杀车夫还配纯民谣?对生命没有敬畏了,昆汀。对普通小人物的命失去敬畏,只有追求自己的感官快感了?最后还升华政治正能量?不如姜戈,无耻混蛋、不如之前所有的片子,甚至不如死亡证据。要敬畏。
昆汀步入中年,电影也拍得越来越像一个阳痿的中年男人做爱:前戏做足一个小时还是没硬起来整个昏昏欲睡,期间偶然碰到几次敏感点把你唤醒,又过去半小时实在没辙了吃了颗西地那非,又花十五分钟等待药效慢慢抬头,然后使出二十年多年积攒的经验激烈交媾十五分钟爽到升天,拔屌后还要跟你絮絮叨叨讲一会儿情话。(当然本人没有和阳痿的中年男人做过爱所以上述描述都是瞎猜的)
虽然前面铺垫了极久,很长时间都花在了人物对白的话痨上,但本身拆成章节体就让人舒服了许多,况且整个故事也足够的精彩,看完一点也不觉得冗长~
昆丁的恶搞电影基本没啥好看的。。。
特别像之前看过的一个短片《火枪手》。还是那个不疾不徐、话唠、恶趣味的昆汀。(一直以为是改编自小说,没想到是原创,这台词功底牛,也是靠台词推动剧情的典范,更适合做话剧吧= =)
西版的龙门客栈。
新龙门客栈
除了杀死比尔,昆汀的电影对我来说永远只有那么几个瞬间的闪光。为了等待这几个瞬间而耗费两三个小时常常使我觉得不值。
一如既往的讨厌昆汀
看过最无聊的昆汀,话唠得不行,口音也是听得超烦,砍一个小时应该会好很多
昆汀真是轰蛋之神😂可能老了变成了絮絮叨叨的老头子,前面铺垫太长了,没耐心可看不了,章回体让我有种看舞台剧的感觉,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最后互轰的血腥场面,而是在开始讨论真正的正义和边缘化正义的那段!这片子信息量太大了,南北战争,种族歧视,西部文化。无论怎样,都是个好故事
恶意黑老南方,我呸
昆汀可能是恋尸癖…
故事不错,但是手法一般,剧情拖沓的很。已经开始对昆丁审美疲劳了。★★★☆
不是很喜欢,没必要非线性叙事
这算是新龙门客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