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是任何安全系统的漏洞——对电影《我是谁: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的一点看法这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黑客题材的电影,什么暗黑网络聚会、零天攻击、IP追踪、木马病毒,这些黑客常用的东西影片中都有提到,但这并不表明本片就是一部完全展现黑客技术的电影,因为从影片名称来看,黑客技术充其量由片名的后半段,即“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来体现,而前半截“我是谁”呢?
这可与黑客技术无关的呀。
既然片名就这么定的,那么,根据通常思维,“我是谁”绝不仅仅是黑客ID那么简单,应当有编导的独特思考在内。
“我是谁?
”其实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种哲学追问,也是一种人性追问,如果我们对人性有很好的了解,我们也就能够回答“我是谁?
”这个问题。
如此,以这个问题作影片名称,应当暗示这部电影主要是针对“人”的;“安全系统”是要涉及到计算机的,一般与“人”这个存在物本身无关,然而,社会工程学将“人”作为安全系统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影片多次提到“社会工程学”这一概念了;社会工程学是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的。
对任何安全系统的攻破,都是借助人性的弱点而达成的。
此外,如果我们将“人”本身作为一个安全系统,那么,对这个“人”的安全系统的攻击,其实就是攻击者与被攻击者之间的一场心理战。
基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肯定,本片的主旨是“人”而非黑客技术的对战。
纵观整部影片,男主角本杰明·恩格尔想要解决他的问题,就是要拿下欧洲刑警组织网络犯罪部特别行动首席调查员汉娜·林德伯格,而他所使用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了汉娜的人性弱点。
我不太相信本杰明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
一个黑客可以是一个只懂电脑而不会处理日常人际交往的人,但一个对人性如此了解,将另一个人的人性弱点掐得如此精准的人,绝不应该是一个他所自称的“一个孤僻的人、一个失败者、一个怪人”。
如果事实真的如他所说,那只能有一个解释,他是为朋友豁出去了。
无论是这种性格的转变,还是他童年遭受过的心理创伤,这些都是本杰明获得他人好感和同情的前提。
即使这样,要想骗过有着职业警惕性的调查人员也不容易,那么本杰明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他选择了一位参与此次事件调查的、和他有着共同“敌人”、想靠此次调查咸鱼翻身且易于相信他的话的人,这个人就是汉娜。
汉娜追踪网络黑帮Fr13nds多年,一直无果,这让汉娜愿意倾听本杰明所说的话;又因汉娜是位女性,有感情创伤,且无法再要孩子,基于一种母性本能让她愿意相信一个小屁孩所说的话;再因本杰明告诉汉娜他可以帮她追踪到MRX和Fr13nds黑帮成员,可以使她摆脱不利地位,这让汉娜愿意配合他。
以此可见,本杰明选择汉娜,完全是看准了她的人性需要。
其次,本杰明不断向汉娜展示他和他的Clay团队攻破其他“安全系统”的能力,而在展示过程中除了强调他的破网能力外还不断强调他对人性的理解。
他强调他们黑客的三条规则,其中两条规则直接就人性弱点来说的:(1)“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系统安全取决于人,而人天生就是容易被蒙蔽,而且,胆小怕事,所以(2)“敢做就能赢”;他也强调人不能太受外在规则约束:“你脸皮只要足够厚,整个世界就在你脚下”,也就是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人,要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他还强调人不能太受内在道德观的约束:“要实现所有,你得先对你之前的世界观发出强有力的挑战”;“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正因为人性的这些特点,“大多数人只能走到他们自己的底限”。
当然,要想蒙骗他人,关键要利用我们趋利避害的人性:“每个人都只看到他愿意看到的”。
以上的话真的很有道理,还很励志,句句针对人性而发。
虽然电影呈现时某些话是由其他人来说的,但都是由本杰明直接说给汉娜听的,表面上,本杰明在讲他自己的事,但这些话对于汉娜扭转自己的不利局面完全用得上的。
所以,汉娜被说服了,她答应了本杰明的交易条件:证人保护计划。
第三,他强调问题的方式,并不完全符合逻辑,破绽百出,就是为了让人对他的话产生怀疑,而且,被听者还有不被操纵之感。
这种安排也是非常了解人性的。
本杰明的陈述中漏洞,再加上他故意将右手上的伤口露出在外面,以及那三个二战时代的弹壳,就是要让汉娜怀疑,并促使她进一步证实他并非团队作案而是单个人,这样的消息被宣布出去,他的伙伴就安全了。
重要的是,本杰明后退一步的结果是让汉娜不感到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她还是作了重要调查,然而,这一调查对于本杰明来说只是安娜在证明她所愿意看到的,如果没让安娜进行那些调查,即使本杰明最后及时向安娜道歉不该偷窥她的隐私信息,安娜也不见得会放他一马,因为她会感到自己在他面前毫无智力上的优越感,这个案子就完全成了本杰明帮她破的了。
当她无法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她也不会在她旧相好面前挽回面子,又不能让他感到她曾有恩于他,这样安娜就绝对不会有心情在最后母性大发,让他修改让人保护计划,从而导致他完全成为一个甚至警察都无法监视的自由人。
人们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人们也愿意以施恩的姿态予人以帮助,这些都是人性。
本杰明看得很准,从而既成全了汉娜也救了自己。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16日)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这是《搏击俱乐部》加《非常嫌疑犯》的合集?
一群年轻的黑客,一位被耍的探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
之所以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可能因为任何系统都由人来管理吧。
其实如果单从故事的起承转合来看,这个剧情设置真的已经很好了,有足够的复杂程度,针对几处反转也都有事先的铺垫和伏笔,尤其最后10分钟大揭秘,完全没让人觉得失望。
那问题来了,影片的问题在哪?
首先几位年轻人的人设有点太强了,再有虽然故事的整体框架很好,但对细节的把控还是水准不够吧,逻辑漏洞依然明显,比如藏在桌子底下就能避开警方的追捕、游客证件碰巧掉在地上等处是不是太敷衍了。
7分。
ps:这里就得对比一下国内十一档被大家奉为烧脑神作的《无双》了,其实两个片子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型,虽然说敲键盘这件事明显不如假钞、枪战来的炫酷,但就在剧本层面而言,《无双》是完全被碾压的,不是说《无双》不好,而是还远远不够好。
具有如此高娱乐性的德影不多见,尤其这个双反转的结局,太好莱坞了,完全不像德影。
网络犯罪这个话题本身的剧情可塑性应该是这几年的热潮吧。
我更有感的是这种高端刷存在感的方式,黑客从字面本身就意味着隐蔽,用虚拟隐藏现实,利用虚拟刷一个符号的存在价值,这个价值到底对现实的人有多大的意义呢?
就像电影标题:我是谁?
用什么来定义我?
隐蔽和存在感本来好像是矛盾的概念,在这群闹腾的黑客身上又来了一个诡异的统一,现代科技和社会伦理的交互点真的是件值得琢磨的事。
“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人不能总藏在他的计算机后面,最大的安全漏洞并不是存在于什么程序或者服务器内,人类才是最大的安全漏洞” “所有黑客手段中最有效的、最伟大的幻想艺术——社交工程学”“你的脸皮要足够厚,那样世界就会在你的脚下”台词点明主题,这电影要表达的是黑客除了本职技术外,还需要回归到最传统的路子上,要会骗人。
“人类天生胆小且容易受骗” “人们只看到他们愿意看到的”MRX用的招数是根据对方给自己设的陷阱反过来给对方设置陷阱,男主角学得很快,利用MRX的性格弱点使他落网,利用女调查员的弱点让自己和同伙逃脱,用剧中台词就是“黑掉人类”——每个人也就是更精密但一样有安全漏洞的电脑系统。
其实本杰明的魔术里已经暗示了,四块糖变成一块糖又变成了四块糖,他编了一个有漏洞的故事,故意漏出右手上钉子的伤痕,让女人误认为他有多重人格,整件事都只有他一人所为,虽然女人把糖放到口袋里的那一刻明白了一切,但是正如本杰明所说的“她只查到了她所希望的”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正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人的因素,而人心就是最大的漏洞!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道理:1、再牛逼的黑客在现实当中也会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弱鸡!
但是也丝毫不影响人家发财泡妞骗人。
2、接触一个圈子有的时候需要技术,有的时候需要一个场合,比如大家都被罚公益劳动!
3、做黑客也是需要一个团队的,这个比较像CTF,每增加一个人就增加了一个平方的力量。
4、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专业黑客工具展示的,我没有仔细看,停电考试那段,应该是用的namp扫描的端口,不像国产剧,直接打开一个cmd输入账号密码就成功入侵了。
5、要当超级英雄,首先看看父母是否健在,如果父母健在的,大概率你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
6、社会工程学没这么好用,你真当你是奥斯卡影帝啊!
你真当欧洲刑警组织警察都是圣母程心婊!
社会工程学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7、利他林还是少吃点吧!
那玩意有耐药性,越吃效果越差!
8、当黑客第一步就是学一门语言起步,人生苦短,我学python,当然如果你考虑赚钱,在中国条件还是比较便利的,建议学易语言,从事网络犯罪必学语言,学会语言奉送的几个官方犯罪论坛方便交流,当然没那么高大上,就是一群做外挂的。
9、以前我有个哥们,平时爱好喜欢登暗网交流各种经验,现在坟头草都已经两丈高了。
10、我认识的黑客都很穷,如果你选择从事网络安全行业,你这辈子大概率从事以下几个职业,网络安全公司渗透工程师,黑客培训,甲方以及管饭,每年都有强国杯,拿到前几位flag可以免试公务员。
11、kali学的好,局子进的早。
sqlmap从入门到入狱。
12、当黑客拿站写病毒会上瘾的。
13、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因为我能!
1.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2.每个人都只想看到他愿意看到的。
3.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明白这个,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要实现所有,你得对你之前的世界观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4.外边的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但是人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任何人。
明白吗?
我也可以活得五彩缤纷。
5.要是生活送了你一个柠檬,那你应该再要点盐与龙舌兰。
6.可是要是你总需要别人牵着你的手,那你是走不远的。
7.你的脸皮要足够厚,那样世界就会在你的脚下。
8.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
9.敢做就能赢。
昨夜看完,欣喜。
在手机上简短地写了一些字词,今早起来翻阅,还能感觉到自己的激动:完美,精致,艺术品。
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电影类型。
收放自如,节奏恰当。
时代佳作。
真的很容易在情绪上陷入过誉的迷狂。
然而即便稍作冷静我还是觉得这些评价不为过。
想来德国朋友不过是将民族中严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将故事讲得比较圆满,就在叙事上轻松碾压了一票所谓的美国大片。
在众人阅片量都是几千起步的这个时代,谈佳作很容易心虚。
要么是神片看的不够,要么是被一部片子中某个特殊的点戳中从而放大其他部分。
而《我是谁》并没有特意在哪个方面使劲炫技,其实社会工程学也没那么费解,黑客的生活也没那么诡谲,甚至面具的使用令人想起V字仇杀因而也没觉得多么惊艳。
就算是一波一波的反转,也不过是戏法的反复推翻和重演。
然而它依旧是超酷的。
酷在它运用了所有青春商业片的元素,却在100分钟的螺蛳壳里说了太多面向的可能性。
就像是本杰明一开始提醒我们的,这是一张网,而非一条线。
节奏上,说实话,我是挺惊讶的,这是一部时长为标准院线配置的影片,不是那种留待导演或编剧施展个人思想慢慢叙述的偏艺术类作品。
悬疑或剧情片近年来似乎有不上两小时怕烧坏观众脑子的潜意识,像《跟随》那种七十分钟内干净叙事的作品越来越少见。
但《我是谁》就证明了:只要这个故事内部人物之间的维系足够别致与紧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没有废话的表达中完整呈现人物的成长轨迹与心理构建。
最近我是很警惕的,角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定型。
当然,稍有技巧的编剧都会在人物身上设置几个面向的表现,但这种设置只是为了保证人物丰满,还是在性格与背景上就在试图建立与整个故事的关联呢。
汉娜的过往是她的软肋,也是她最后放走本杰明的合理之处。
她很容易被刻板成冷硬女王,加上过往又容易两面,但最后她其实是知道本杰明的真相的吧,笑而不语,是这个人物更深的面。
同时警惕的还有人性的局限,不能用几个词就涵盖的人物才是好人物。
最好的,当然是每个角色都不能在大面上以善恶来站队,你说本杰明是坏孩子还是掌控者?
他已经不需要用什么正反角色来定义了,这里不需要讨论正义与邪恶,这是唯智力至上的世界。
而更有意思的事,它又不完全以智者为王,双方实力相当,最后倒成了比任何鸡汤都有效的人心退让。
缘何悲喜剧被称为正剧,就是以人生而言,故事的结局就应当是各得其所,无人被惩戒。
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觉得这是一部满分青春片。
与卯足劲儿拼贴青春元素与青春故事的那些校园打闹恋爱相比,《我是谁》恶狠狠地吐出一朵烟圈,往所谓大人的脸上,往整个成人世界。
虽然还是显得很幼稚,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小子已经有了时代最好的头脑,他们所做的事,哪怕极恶非道,哪怕难以置信。
可这才是,真正的心内无碍。
让他们无碍的是这个时代。
因为此前在《超能查派》里讨论过机器人三定律消失后的荒谬,因此在看到此片里试图提出的三条定律时感到格外有趣与亲切。
——但这种好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立刻认识到,这里的三条,其实不是边界性的,而是一抹坏笑:我们致力于,打破边界。
这才是真正的后现代啊。
凭能力做事,抛弃道德约束,尽情使用才华,反社会,多重人格,只留下部分情感。
足够冷,足够青少年。
有时候导演们是太胆怯了太懒于动脑了,整天指望着用什么人间有大爱之类的东西来扑灭人性邪恶,客观现实里,这样的思维是至善,可也远非万能。
可能也只有德国之类经过某些特殊邪恶的民族能够将对恐怖的理解化为每个人生命中都必经的历程,直面,然后用同等智慧来解决。
不需要指望这是什么神片,我们对神片的追逐也是过度了。
拆分来看,片中的许多元素也是在向各类前辈致敬。
没有必要试图建立整个新世界,既然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既有的碎片拿来搭建新的故事。
其实这样反而更自然,更能同时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穿越。
就好像在任意一幕刑讯场景里丢入一列雪国列车,又在任何一个帮派片里丢入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清秀少年,难得的是这一锅汤除了味道更丰富,并没有变得烂乎乎。
就像是其他评论里说,地铁场景的设置聪明地用几秒钟清晰地表达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都说不清的意思,这片的镜头语言拿捏着实已经到了精致的地步,那些叙事切换的恰到好处,黄金分割的画面,整体色彩的调配,还有我迟钝到后半程才发现的音效把握。
大部分时候从整体而言它是很像最最主流的那种商业片,但当不时地有自然的画面切换,节奏舒缓以及人物情感流露,就能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作品。
它有它的心,有全部做到足的细节。
这就是诚意了。
我们欣赏电影也消费电影,并不希望每部片子都带来什么震撼心灵的冲击,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能把特殊的职业讲到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是这个时代扁平化的一种优秀表现。
写在前面:☞仅观影体验,不代表个人立场。
本文注重分析电影以及故事背后蕴含的更深入一些的逻辑思考,主要内容为个人偏见,无剧透,可放心食用。
2023年春节后第一部片子,开了一个好头。
讲黑客的电影看了不少,无论是黑客科幻,还是黑客爱情或是黑客犯罪,都看了不少。
但是“黑客+社会工程学”就很新奇,同样是“bug”,一个是程序系统,一个是精神系统。
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几年大火的人工智能,同样是代码模拟学习人类行为,从简单的杠杆,到图灵测试的突破,智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的限制,不断突破,刷新人类的认知。
这让人类开始思考智能的界限,怀疑思维能否被模拟,那些在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未来,正在变成现实的路上。
而智能的研究,仅仅是限制于理性的领域,任何伟大的程序,其开发、维护、更新和换代都离不开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黑客”,当然我更喜欢称他们为程序员。
用人的灵性协调电子设备的物性。
说的大一点,这是人利用主观理念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
那么说这些的目的为了什么呢?
回到电影本身,黑客的存在让观众体会到了编程的魅力,网络的魅力,信息的魅力。
同时,也展现了黑客本身个人的魅力。
此时此刻,能把这些讲清楚明白,处理好“人与物”的矛盾并且把故事呈现出来就是好的作品,可是本片导演上了一个台阶,片名主题《我是谁》,是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三大哲学问题之一。
这巧妙的把镜头对准了人,让跟一切无关的“社会工程学”上了舞台,成为主角。
电影里把“社会工程学”看成是“所有黑客手段中最有效,最伟大的幻想艺术”。
“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安全的”手法像《致命魔术》都在诠释欺骗的艺术。
这不禁使人发问,到底什么是社会工程学?
百度百科定义为--建立理论并通过利用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来逐步的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此外,黑客米特尼克在《反欺骗的艺术》中所提出的,是一种通过受害者心理弱点,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等心理陷阱进行的诸如欺骗伤害等危害手段。
具体的社会工程学不能被一言以蔽之。
他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又不仅仅如此。
社会由人组成,是感性的,有秩序的。
工程由理组成,是理性的,必然的。
二者的结合,结果有利弊,我不抱乐观打算,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思考。
我水平有限,只能讲它的理论论证出人有弱点,可以被欺骗。
而我的观点旨在思考理论论证可以用来欺骗,并且本身观点可能也是骗局。
最后回归标题,这一样是一个绝对不安全的系统。
凡事皆有两面,既然物被人研究,人被“理论”研究。
理论的不完美只能被怀疑,而无法被论证,这该死的怀疑主义又来了,想多了就虚无了。
最终,绝对安全的地方也只有“人心”一处,只有把“物理主义”扬弃掉,用自己的心才能洞见“安全”这是我观影产生的思考,有点混乱,整理出来,仅供批判。
要我吐槽《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我真是有太多槽了:拗口、看上去就不太想看的电影名,自述式地介绍男主的生活背景、英雄式幻想,十分不精辟,背景交代罗嗦乏味,如同屌丝男主角一样让人乏味,直到最后这个男主也没有树立起一个丰满的形象,让人喜欢起来(这一点他完全比不上《搏击俱乐部》同样是loser的男主,或者《无双》里的郭富城),四人小组的分裂就是因为兄弟和男主喜欢的女的接吻,冲突的设置土到掉渣,动不动就派对乱搞嗑药,嗨到你审美疲劳……但是没关系,从男主角干的这件事,以及他应对危机进行的策略,他还是很牛逼的。
下面说重点。
由于这个电影使用了套中套,因此细节也需要是细节中的细节。
双重反转,很难玩,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做作和精彩的双反转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细节给了《我是谁》窗户纸,也许还不够完美,但是很不错了。
影片中有一个“怀孕的母牛”,病毒中裹着病毒,电影中的本杰明一只玩的就是这个伎俩,没想到导演玩的也是这个伎俩。
先来说说有几个“怀孕的母牛”: 1、为了抓住mrx,clay设置出“怀孕的母牛”病毒,但是被mrx识破,在象征表现中,mrx将母牛礼物摔破,露出小牛。
2、本杰明第二次孤身一人誓要抓出mrx以交换自己的自由,以欧洲情报局的情报换取mrx的信任,但目的仍然是为了抓出mrx,这招和之前没啥本质区别,只是把“怀孕的母牛”从工具层面应用到了方式层面。
3、本杰明或者说导演的套中套:让女长官发现一个“致命ID”的故事,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人格分裂:没有受害者,只有一个玩火过头的天才,毕竟他没有犯罪,并且将功补过。
不过没想到啊,“原来如此”的人格分裂,背后还有个套。
这个反转中的反转,说实话并不够精彩,但是电影给观众了两把钥匙,有了这两把钥匙,导演上演的开箱之旅多了一份诚意。
第一把钥匙:奶奶的子弹盒。
奶奶的子弹盒在背景叙述时就已经出现,它在本杰明的童年里不同寻常(当然,是不是真的不同寻常不重要,毕竟童年叙述是本杰明自己讲述给女长官听的)。
子弹盒子里有三枚弹壳,一个人格分裂者由童年记忆深处的子弹盒而生发出三个“伙伴”或者说人格,多么有道理啊!
因此不管是女长官还是观众,由此相信他人格分裂实在是太自然了,甚至,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重要,因为双重反转的第一次反转带来的解谜感受必须是真实的,带感的,否则所谓的双重反转就很傻逼。
第一把钥匙开了一个小箱子,小箱子成功给了观众情绪上的正面反馈。
因此我给这个细节点赞。
第二把钥匙:方糖魔术。
方糖魔术,本杰明变了两次。
第一次在审讯时,看到这个魔术,你会单纯的以为这是本杰明在讲述编程和魔术的共同之处而存在的。
貌似除了显示出本杰明还有点变戏法的小特长也没啥特别的。
影片结尾时,经历了波波折折,女长官终于要放走本杰明,她态度和蔼地让他解谜魔术,本杰明再次掏出方糖。
这个魔术竟然如此简单:四个方糖,用障眼法藏起三个,只剩下一个。
女长官放走了本杰明,看了看方糖,似乎又意识到了什么。
影片当然交代了第二次为何反转,但,女长官是为什么也想通了呢?
——四个方糖。
障眼法藏起三个,还剩一个,其实,还是四个方糖,就像clay这一伙四人。
本杰明胆子真肥,早就用这个比喻式的,象征式的魔术,把这个“怀孕的母牛”原理展示了一次。
仿佛在说,解谜的钥匙,我早就给了你。
两把钥匙:三个弹壳,变走的三颗方糖。
细节中的细节,局中局,虽然很想吐槽开头提到的各种,但毕竟,我还是一开始信了人格分裂的说法,输了就应该给好评。
细节各种不靠谱,节奏糟烂,反转老套。
就这。。。大卫芬奇玩剩下的
劲到爆的德国小片,极富创造力的视听语言与流畅到死的节奏,cool~
精彩!Schilling演技真好!怒赞!结局大反转!
前一个半小时故事稀烂,黑客的桥段也完全没有新意,全片就只为了憋最后两次反转?太刻意。导演:听说这样拍片显牛逼?另外,女主实在略吃藕。
真是看过最烂的顶着“烧脑”的所谓“悬疑片”。和期望反差太大。前90%平淡无奇,又臭又长,昏昏欲睡,不知道想说啥。最后四重人格反转一次虽然生硬,但还算可以接受。最后强行再反转一次就有点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画蛇添足的意思了。整个片子,黑客技术、犯罪技术方面屁都没有展现出来,小儿科逗闷子水平。
进步的点在于,对于 黑客 的认识不再是一屏乱码。进化到了命令行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名黑客怎么可以讲这么多话~
好浮夸的剧本,好硬的反转,剧本充满了对黑客不切实际的幻想,黑客极力掩盖身份,男主巴不得所有人知道,2.8还差不多
最后开始各种反转就有点假了。。。
5.8 这片完全就是在学Fight Club,只不过在后者的剧本框架外又用小反转添加了一层外壳,而将它的剧作层层剥开,可以看到里层其实是个相当稚嫩的犯罪类型片,角色塑造幼稚,情节设置老套,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无政府黑客小混混。不过它至少把黑客技术的实现方式以及黑客与社会工程学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
后面情节峰回路转呐。就是下车前扫过一个镜头有一个戴面具的黑衣人,害我心跳加快,以为他下车了就要被其他集团的人一枪崩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完全没看出来为什么这么多人叫好成这样。。。 太粗糙了。
20220405清明假期,跟老孙费尽千辛万苦找了了私人影院看的。好像是第一次看德语电影,有点不习惯,觉得整个电影档的氛围有点古早(毕竟是14年片子了)。黑客、社会工程学、小丑面具、多重人格、药物滥用。。。是在是激不起我的兴趣。最扯的是,这个计划落脚点竟然是在被发现自己是多重人格从而激发检察官同情心给他放水删除个人信息上?这个计划失败的可能因素不要太多啊,一个已经被停职的人怎么有权限给他进系统?满是摄像头的国际刑警组织就随便给他找角落放水?最大的可能是,我很同情你我以后每年都会去看你我供养你奶奶但就是不一定会选择放水改系统?何况电影里没有任何提示说他给检察官进行心理暗示说他可以自己去改信息的。。。最后怎么看都还是多重人格这个答案。不喜欢这个答案。
结尾反转太生硬了,怀疑初恋存在的真实性……
结局反转得不错……但是因为之前对于德国的印象基本都停留在古典哲学、反思忏悔、强大的制造业上,突然看到他们国家的年轻人这么时尚、有活力、懂科技,一时之间接受不了,看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二刷后觉得巨无聊~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觉得还不错。
德国人拍电影也是跟美一点都不沾边啊
根本除了中二只有中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