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温了一下《血钻》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在90年代末,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在其经济主体钻石走私贸易的的主题下拍摄的,无疑这个大背景下拍摄的电影绝对是部令人沉重的电影。
战争,敌对双方为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暴力手段,为了利益泯灭人性,不惜一切手段。
故事开头是温馨的一家人,母亲照顾着幼女,父亲所罗门催促儿子迪亚起床上学,父亲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位渔民。
上学路上父子俩愉悦的攀谈着,父亲眼里流露着对儿子的骄傲,和关爱。
听话好学的孩子也是这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就在这时叛乱分子的军队(联阵)冲进了村子,野蛮的军队开始烧杀抢掠,父亲急忙跑回村子去救自己的家人,救回家人后自己却被野蛮的军队抓住,自此也失散了和家人的联系,这也直接成为影片向下发展的导线。
因为体格健硕,所罗门没有被砍去手臂,而是沦为叛军的奴隶带去替叛军开采钻石。
非常讽刺的是在开采场叛军头目宣扬着解放民族,没有压迫和奴隶的言论,却像奴隶主一样监管着像所罗门那样的奴隶们为他们劳作。
这时镜头一转影片另一位主角上场,是莱昂纳多饰演的阿彻,一位雇佣兵也是钻石走私者。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有利益的环境下生活久了,自然就会摸到其中的很多规律,从而本能的能使自己出最少的力,愜取最大的利益。
我们中国话通常形容这个人非常“油”。
阿彻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在各种危机中游刃有余,丰富的生存经验最大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他用自己的军火和叛军的钻石交易,然后走私回自己的老板。
这次却不巧,走私途中却被政府军识破,而被拘禁到监狱。
另一方面所罗门在开采场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血钻石,正要想藏起来的同时却被叛军头目发现,恰巧政府军的进攻救了所罗门等一干奴隶的命,所罗门匆忙藏好钻石后被政府军当作叛军投进了监狱。
两位主角就这么相遇了,一位钻石走私贩,一位知道巨大钻石下落的人。
监狱中叛军头目的一席话让阿彻对这位渔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出狱后(看来什么地方都讲究人脉( ⊙o⊙ )哇),他想着自己如果得到那枚血钻石,就可以远走高飞,享受生活去了。
在一街边酒吧阿彻邂逅了珍妮弗康纳利饰演的女记者麦迪。
而麦迪的目的也很明确,想要找到关于钻石走私事件的知情者,并将这一事件报道出来。
知道真相后的阿彻无心再搭讪这位美女记者,扫兴的回到住地却发现自己的住所被上级派来监视的人搞得一塌糊涂,此时也暗示了血钻的事情已经曝光。
另一方面所罗门在积极的寻找失散的家人,但却未果。
所罗门的家人失散后,小儿子被叛军抓走,被洗脑成了一名残无人性的童子军。
妻子和其他孩子则被安置在难民营里。
血钻曝光后上校命令阿彻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回钻石否则会被处死,阿彻找到所罗门后,以为他找到家人为条件和其交换钻石,面对叛军将要攻陷的城市,所罗门被迫同意。
阿彻找到麦迪说服麦迪利用记者的身份找到找到了所罗门的妻子。
儿子迪亚不在其中所罗门伤心欲绝。
阿彻则告知了麦迪钻石走私交易内幕。
最后再双方的互相合作之下阿彻找到了钻石所罗门也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迪亚。
但阿彻却在战斗中中枪。
最后阿彻知道自己走不出去了,便把钻石交给了所罗门。
再给已经处在异国的麦迪告别后,阿彻永远的留在了这片血染的土地。
而所罗门在经历无数困境下终于一家家团聚,并且在麦迪安排下成功击破了幕后的走私网络。
影片至此画上完美的句号。
纵观影片,一是泯灭人性的战争,被洗脑的娃娃军。
到处烧杀抢掠的叛军。
妇女儿童无一幸免。
残忍的令人发指。
二是人类的贪欲,国际走私网络,利用战争趁机愜取当地钻石。
而钻石在此部影片里,其实更突显了不是美丽和纯洁,倒像是最肤浅的虚荣,和最丑陋的贪欲(“是谁买走了我带出去的这些石头,全是做着春梦的美国女孩,幻想着童话般的婚礼,和一块耀眼的大石头”)突然想起一句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影片最后也说明了,在塞拉利昂每年会有无数人死于钻石的纷争中,而他们大部分人都没见过钻石的样子。
三是亲情的永恒,片中所罗门为了找到自己的家人置生死与度外,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又团聚在一起。
在铁丝网面前的呐喊,和面对叛军头目的极度愤怒····四是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在影片最后阿彻把血钻交给所罗门,并不惜性命掩护所罗门和他儿子迪亚逃走,在整体比较昏暗的片子里,此刻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让观众为之动容。
五是男主和女主的微妙关系和乍寒还暖的情愫,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阿彻给麦迪通了最后一次电话,整部影片男女主角的爱情算是一味调剂。
此前由相互的利用到后来的彼此的知己,再到最后互相的之间出现隐约的爱慕和情愫,这又使整部影片增添了多彩之处。
六是本片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其实这部片子有一些倾向于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排出的片子,主题还是应当是主流性质的。
塞拉利昂,一个原本资源丰富,水土肥沃的国家却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一个最简单的数字塞拉利昂的人均寿命是27到29岁!!!
出现这种反差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连年的战争(百度了一下02年塞拉利昂才。
结束内战),和民族,宗教,和历史遗留问题。
(影片中有提到泰姆奈族和曼迪族。
还有原本就是黑奴供应地和长期殖民地的国家。
影片中的外国雇佣兵等等。
)再说影片的拍摄方面,影片中极具生活气息,和生活化的对话更显得特别有真实感,就像一部记录片,给人感觉而片子中的故事只是一个小插曲。
演员表演非常入神,无论是珍妮康纳利还是莱昂纳多,还有吉蒙休斯表演都太有神了。
喜欢珍妮康纳利深邃的眼神(*^__^*) 和梁朝伟有一拼,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部她主演的电影《梦之安魂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吉蒙休斯唯一入围过奥斯卡的非洲演员,影片中他的内心表演很多,忧郁,愤怒,纠结等等。
影片中莱昂纳多说这是被上帝遗忘的国度,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上帝之城》。
同样是深受战争的苦难突然感觉我们生活在天朝是多么幸福跟他们比我们真的是在天堂,想想非洲的难民好吧,所以生活即使再不如意,我们应该也是幸运的,所以无论对什么我们还是少一些抱怨和不满吧
大山压顶一样的现实意义. 瞧瞧疯狂的人们追求繁华的阴影之下是多么的惨无人道. 推荐13岁以上观看. 看透璀璨钻石的背后, 做出自己最基本最人道的判断.我相信这一幕幕的剧情依然在非洲大陆上演.
你可知道,一颗璀璨的钻石背后也许藏着一段血腥肮脏的故事?
非洲的土地为什么是红的?
Danny(莱昂纳多)说,是战争的鲜血染红的。
然而战争不是为了独立和自由,而仅仅是为了占有,占有象牙,占有石油,占有黄金,占有钻石。
为了占有,军阀连年混战。
为了占有,儿童被训练成杀人机器,派上战场。
寻找儿子的父亲所罗门说:等他们长大了,和平也到来了。
然而当他潜入基地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却已经变成了六亲不认的地域天使。
如果知道这一切,你是否还会购买钻石?
同样的血腥不单发生在钻石行业,也不单发生在非洲。
皮草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想想《可可西里》--在某种程度上,《可可西里》比《血钻》更真实、更有力量,在我们看到高原上被偷猎的藏羚羊的森森白骨,当我们的仇恨正要生起时,我们却看到了另一面,看到了盗猎者无助的眼神,看到了他们因为家园沙化而只能干起五块钱剥一只藏羚羊皮的营生。
刹那间,仇恨空无所指,道德和价值判断分崩离析,只剩下我们安坐在城市作为旁观者和法官的沾沾自喜和自以为是,赤身露体,无处藏身。
这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集团的问题,这是每个人的问题。
军阀和盗猎者是罪恶的,商业集团是罪恶的,然而更大的罪恶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来源于我们世世代代留存下来,而今更变本加厉的贪欲。
跨国协议可以减缓甚至终止钻石的非法卖卖,却没有办法消解人的贪欲。
劝说人们停止购买某一类"罪恶"商品亦无法消解,因为贪欲这条毒蛇依旧盘踞在人的心中,怡然自乐。
无法从钻石上得到的满足,必定会通过其它途径发泄,或者是别的奢侈品,或者是种种不道德。
也许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觉知到贪欲的真面目,这是圣人们的解决方案。
但很可惜,这剂良方仅带来了少数人的心灵解脱,在整体层面,圣人们带给社会的改变实在乏善可陈。
并非圣人们错了--对个人而言,觉知的确是解脱的真理,但--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有着超越个人的自身特性,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改变碳原子而将煤炭变成钻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个人而改变社会。
要想得到钻石,我们甚至不需要改变原子本身,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原子之间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对个人而言,现代的贪欲来自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
我们怕自己或者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年轻,不够强壮,不够忠诚,不够富有,不够有品味,于是假借外物,通过护肤品、伟哥、鲜花、钻戒、名车、房产、学历等等来证明自己。
社会的贪欲也来自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在于社会为了维持其自身的运作(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而对需要越来越多资源,当资源有限并且不可再生时,焦虑便产生了。
这逻辑与《血钻》中展现的逻辑类似,不同的是,钻石等奢侈品会引来商业集团的争夺和局部的战争,而对必需品的渴求(能源和土地),却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就算是在稍微好点的情况下,它也会带来经济低迷,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这最终又把不安全感转嫁到了个人身上。
并且,这种渴求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压力而引起,这又有点类似于《可可西里》中盗猎者的选择,很难用道德去评判对与错。
自然,道德评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更关心的,是这种局面有否解决的良方?
若无,那我们现在做的一切,包括教育和公益,都只是短期的止痛,并无实质的意义,而人类亦难逃灭亡的命运,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若有,则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调整到加速或者促进这个转变的发生上面来。
资源或许是这个问题的中心。
有没有一种不需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能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似乎是一个机会,它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从具竞争性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变为非竞争、非稀缺的知识,知识会带来新能源和新经济,也许有望能解决当前世界发展的困局。
最近的一个好消息是,知识经济兴起三十年来,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转折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报道,2006年工业国家石油消耗比2005年减少了0.6%。
这是近20年来OECD国家石油消耗不断增长趋势的首次转折。
" (然而 2006年世界石油消耗总量增加了0.9%,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增加了需求)也许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人身上。
现代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裕,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参与社会工作,这种个人自由的增强也许能逐渐消解整个社会的无意识。
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从比尔盖茨、巴菲特到最近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现在的富豪们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
对于此,我们不应嘲笑富人的伪善或者认为这仅仅是特例,毕竟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是从当时世俗中最出色的王子出家开始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思考和行动中来,而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
即便如此,我们对未来仍未敢有丝毫的乐观。
一个重大的担忧就是人类的犯错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已经无法为人类所承担。
以战争为例,两千年前的战争只是一小片土地上的流血,一百年前变成了全球的流血,到了六十年前,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提升了战争的能量,战争的后果可以影响几代人,永久性地损害我们的土地、海洋和天空。
如今,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核武器都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不需要真正的战争,只需要一条错误的情报或者一个狂妄的领袖,就足以让地球陷入万劫不复。
人类的发展到底是会像抛物线般一泻千里还是像正弦曲线般在回归中前进,我无从得知。
人不是一个无意识的种群,这带给了我们这个星球许多伤痛却又给了我们一线期望,人类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却可以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而使它变得稍微光明一点。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不知道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Blood Diamond在新加坡的放映等级最后定在NC16(16岁以下不得观看)。
虽然电影中确实有非常直接的战争和杀人的场景,但总体而言画面相当干净,并不追求大量的血腥镜头或者变态行为。
甚至男女主角之间即使彼此倾心也只有一次握手一次拥抱而已,干净得连个接吻都没有。
这样“含蓄”的好莱坞大片却被划到NC16这一级,这一点有些令我意外。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和我一同看这部戏的朋友提醒说这个评级结果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 soldier)的问题。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叛军或称游击队从各个村落掳走,被彻底洗脑之后教导成迷你版的杀人机器。
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军人一起进行村落屠杀。
他们身着军装(大部分时候这些军装都很破烂),拿着机枪,称呼自己是“天生杀人机器”、“不放过一个”、“杀人小队长”。
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有点非现实的味道。
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真实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内里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的确很沉重。
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
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红色原钻,让人觉得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还有Archer最后看的那片云霞。
在结束之前,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
Maddy正在某一个宁静富庶的欧洲小镇里和人聊天喝茶,她在电话里说:“Where are you? I am coming to find you.”他始终避而不答。
他说:“I wish you were here.”在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
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和Archer一起看满眼的山峦叠嶂,霞光如火。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非洲题材的电影与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
这里面的主人公Archer 和Soloman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他们不是那些从不知道那里来的冀望到新大陆猎奇以填补空虚灵魂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怀抱救世主理想来拯救这块大陆却随时可以抽身离开、永远有后路可退的外来者。
虽然这个大陆穷困不堪,战争不断,人们愚昧懵懂,可是他们已经无法离开。
这种灵魂上的煎熬,这种不得不恨又无法不爱的心情,很多来自幸福的一等国家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他们只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人性的贪婪、狡诈、冷酷、愚蠢,或者在最后看到些微的曙光,他们可能会像Maddy这个过客一样,问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这里?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属于这里。
Archer和Soloman不会这样质疑。
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而已。
如此而已。
这片大陆的未来本来就不是有一两个人的手改变。
要经历数百年,数十代人的牺牲和劳作,要看这片大陆反复被蹂躏然后沉淀、酝酿,才能重新复苏。
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
如果我们极目去张望,我们可能会因为那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丧绝望,失去方向。
从黑暗到光明的征途,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壮年、青年、少年还有孩子的命去一点点填充。
所以我们无需控诉什么,无需质疑。
我们只需要和Archer 以及Soloman一样,努力地活下去。
或者很久以后,我们的子孙可以看到非洲重新成为福地,有繁花自在开放。
说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位闻名已久的巨星,想必很多人都认识。
提起他的经典电影更是数不胜数,有爱情片《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传记片《胡佛》《华尔街之狼》,有动作片《无间道风云》,有高智商的悬疑片《盗梦空间》《禁闭岛》。
可以说“小李一出,必是精品”。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他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血钻》
电影开头《血钻》全片围绕着血腥粉钻展开,讲述了一个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影片开头,是生活在渔村的黑人渔夫所罗门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学的路上,开头向我们展示了渔村悠闲劳作的生活,此时候镜头拉进,对着渔村秀丽的风景和清湛的河来了一个特写,阳光普照,绝美的风景却隐藏着种种危机,这时字幕上渐渐出现了BLOOD DIAMOND——血钻,电影正式开始。
整部电影压抑而又凝重,一边是非洲大陆美丽秀丽的风景,一边是非洲内战惨无人道的血腥屠杀,无论在哪个角落都是美好与罪恶共存。
反政府分子将屠杀当成享乐,他们把抓到的儿童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机器,和他们一起喝酒,打牌,杀人,吸毒,原本一个快乐的童年,却变得逐渐丧失人性。
非洲这片富饶而又贫穷的土地,饱受战火的摧残。
有人说非洲的红土地是因为战火不断,被血染红的。
非洲,一个我们一直忽视的世界,《血钻》使我第一次认识了非洲这片土地。
踏上漫长的救赎之路 电影中,渔夫索罗门和钻石走私犯阿切尔一起踏上漫漫的寻找钻石之路。
阿切尔并不是想帮所罗门找到他的儿子,他只是为了借所罗门得到钻石,离开非洲。
也正如电影所讲“即使是坏人也会让生活有意义,没人知道哪条路能通向天堂”,电影中每个人都暴露了人性致命的缺点。
贪婪,狡诈,欺骗,冷酷,不管是白人军队,还是黑人反政府分子,或者是钻石走私犯、杀人麻木不仁的儿童、那些买钻石的人,他们的双手都沾满了非洲大陆上的血。
电影中的阿切尔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从小就生活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一辈子都渴望离开这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他选择成为一名钻石走私犯,他可以在需要别人的时候好言相劝,不需要别人的时候一脚踹开,一个典型的小流氓小骗子。
但是他的结局令人惋惜,电影接近末尾时阿切尔为了保护所罗门父子中弹,临终之时,他靠在石头上,望着这片自己一辈子都想离开的土地,缓慢地从口袋中拿出钻石,可能此刻他正在嘲笑自己大费周章,甚至弄丢性命,只是为了这么一颗小小的石头,他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
一段珍贵的友谊 他望着钻石,审视自己的前半生,自己生前的种种罪行浮现在眼前,想到一路上和自己相依相偎的所罗门,尽管他曾经欺骗索罗门,抛弃所罗门,但是所罗门还是原谅了他。
这一次他终于做出来正确的选择,他把钻石交给了所罗门。
“阿切尔先生,我还以为你要偷走他。
”“我确实这么想过。
”说着两人就笑了起来,此时的阿切尔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带你的孩子回家”他平静地说。
我想即使是最坏最卑鄙最无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那么一丝善良,值得被拯救。
他一辈子都离开不了的土地 这条寻找钻石之旅,对于阿切尔来说,就是一场漫长而又没有尽头的路,他拼命想离开非洲,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呆在了这片养育他的红土地上。
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
电影中频频出现一个词“TIA”,意思是This Is Africa,面对着不断涌来的雇佣兵,阿切尔缓缓的用手拿起地上的红土,他此刻才发现面前的非洲是如此美丽。
这时镜头逐渐拉远,阿切尔闭上了眼睛,背后是重峦叠嶂的大山,霞光如火。
这是阿切尔永远不能离开的红土地,他的根就在这里,他属于这里。
I wish You were there电影中的爱情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男女主角干净到只有一次握手一次跳舞而已,连最基本的接吻都没有。
但是绝对不能说不存在爱情,电影中间阿切尔告诉麦迪自己去找钻石,他要求麦迪上飞机。
麦迪深情地凝望着阿切尔,经过了种种困难她早已经对这个满脸胡子拉渣,身手矫健的男人暗生情愫。
她只是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阿切尔,轻轻说了一句“你也应该上飞机”然后就告别了阿切尔,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电影最后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结局。
果不其然,最后阿切尔中枪,死之前的最后一个电话就是向麦迪告别,此时麦迪正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欧洲小镇,电话中尽管麦迪一再问阿切尔在哪里,可他一直闭口不谈。
“我眼前是一片美丽的风景,真希望你也在这里。
”一个爱情开始和结束都如此平淡,却赚足了我的眼泪。
总体来说阿切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自私自利,却也良知未泯,他渴望离开非洲,最后才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他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女人,却亲手送走了她,他认为自己可以出卖所有人来生存,最后为了所罗门父子中弹身亡。
阿切尔不是一个好人,可是他值得被救赎。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阿切尔死的这一段很有感触,也许是莱昂纳多演的太真实,我甚至深刻可以体会到在自己生命最后几分钟那种放下一切的心境。
此时我又想到了告别麦迪以后,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不停向前奔跑的阿切尔和所罗门,一个是父爱,一个是赎罪。
我在Danny Archer死的时候就要流出眼泪,就要流出眼泪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他,深深地爱上了他,而他的结局,也是我预料和梦想的结局。
那样的干净,那样的决然,那样的遗憾,而又那样的平静。
他不曾拥有家庭,他不曾拥有爱情,最后的时候没他有拿着枪,最后的时候他放弃了血钻,最后的时候他孤孤单单一个人,最后的时候他抓起了一捧红土(earth),最后的时候他拥有整个世界(earth)。
你记得吗?
你想起来了吗?
《丧钟为谁而鸣》里,最后的时候,罗伯特趴在地上,心脏紧贴着松叶,他只听到了敌人的脚步声,枪上膛的声音,自己的心跳,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结局,so did Danny Archer。
我为了他们哭了,我为虚构的人哭了,不是因为他们死了,而是因为感动,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where they belong,那么我,会像他们一样找到属于我的地方吗?
我爬在首饰柜台里看着那些闪亮的石头,它们光彩夺目,使人心醉,纵使后面的标价令人咂舌,纵使在化学家的眼里它们只是碳原子用特定的结构排列出的晶体,可是总有人把它们戴上,那些石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的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看到了财富、尊贵,纵使石头里印刻的是贪婪和残忍。
The damn bloody diamond, the fucking bloody world!最可怕的是麻木,他们麻木,开枪杀死同胞就像踩死一只蚂蚁;我们麻木,乏然的工作得到的废纸只为换来一块石头,一块带血的石头,带着他们的血,也带着我们自己的血。
他们没救了,我们没救了,人类,没救了。
没人真正在意那些每日一条的“巴格达爆炸”的新闻报纸广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没人真正在意手里的钻石、身上的皮毛、油箱里的汽油的背后又是什么,随波逐流的麻木,让人性丧失了最后一点点生的希望。
你对我说,清醒,那只是一部电影,一部好看的电影,Danny Archer不曾存在,他只是Leonardo DiCaprio的演技,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的想哭么?
你知道我看到了自己麻木的影子从自己的身下分离出来么?
你知道电影里有一些闪烁的光,超过了钻石的反光,投到了我的身上,映射在我缺失的影子上么?
你知道么?
每次,它们都这样完整了我的影子,总有一天,当它们重新拼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找到自己属于的地方。
————以上是情绪的分界线————不用任何证明,莱昂纳多已经得到了我心里的奥斯卡,他让我那么那么地爱上了Danny Archer,那个虚构的却活在我心里的男人,那个不完美却永远纯粹的男人。
我其实挺为小帅哥没有得到奥斯卡而遗憾的,Leonardo极其精彩的演绎了一个南非白人的形象,变换的不是他的口音,还有一个极具魅力的心理转变过程。
导演Edward Zwick拍片不多,是那种能够掌握好莱坞片剧情和节奏的导演,而且难得的在他的电影里都有一种渴求真善美的自然主义情调,从《Legends of the Fall》到《The Last Samurai》,再到这部《Blood Diamond》,他的电影都在广阔的山水土地之间一点点地带出我们正在逐渐遗失的纯真。
另一主角是非洲,这片被上帝抛弃了的大陆,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TIA,this is Africa,如果想不被杀死就拿起武器,是这个残酷世界的唯一生存法则。
近些年好莱坞越来越把目光投向第三世界,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还是有些难得的精品出现,《血钻》算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
阿彻尔的梦是发财走出非洲大地;麦迪的梦是找到真实的故事和确切的证据揭露肮脏的交易;所罗门的梦是儿子做医生全家团圆;叛军的梦是掌握政权;走私商的梦是偷到更多的钻石发更大的财;而大多数非洲人的梦不过就是和平。
原本纯真的孩子,拿起枪杆用鲜血结束童年,眼睛里更多的是迷茫和恐惧,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生命为何物。
好心的黑人男子说,他们是童子军,不过就是孩子,可却在孩子的枪下流血。
资源丰富对于一个国家究竟是幸事?
抑或灾难?
象牙、石油、黄金、钻石,可以让整个国家的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可却恰恰相反,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家。
是什么让同胞互相残杀?
是什么让善良的人们举起枪杆生起仇恨?
是什么让我们满眼充满疑惑和不信任?
他们可以为了一颗晶莹剔透的钻石发动一场空袭,可以为了钱财和权利砍断无数人的臂膀。
如果说人之生本善,那是什么让善变成了恶?
最后,会不会有回归于善?
看完了电影,我还只是在思考,没有答案。
多希望那些枪林弹雨、流离失所、鲜血淋漓的画面,仅仅只是电影。
我们在遥远的这里,永远也想象不到非洲大地的人们,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他们想要的,仅仅是原本属于他们的生命。
影片的最后,阿彻尔将钻石交还所罗门,笑着对他说:“带你的儿子回家。
”电话给纽约的麦迪:“帮助所罗门,带他的儿子远离这一切,不要让他再卷入进来。
”“我看到的,是一幅最美的图画,真希望你也在这里。
”我分明看不到那个冷酷的军火、钻石走私犯,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莱奥纳多,彻底摆脱了曾经铁达尼里那个白脸大男孩的形象,从最初的《铁达尼号》、《罗密欧与朱丽叶》、《铁面王子》,到后来的《猫鼠游戏》、《纽约黑帮》、《飞行家》,再到这部《血钻》,看到了他的蜕变,表演越发纯熟,具有感染力,很开心。
只想说,将来的男朋友,求婚时请不要送我钻戒,因为我分辨不出那个代表永恒的闪亮光圈,哪一颗上凝结着纯良人们的血泪。
在小小的教室里看的这部电影。
第一次被来昂纳多的演技征服。
以前的泰坦尼克和飞行家都没有像这部电影一样打动我。
演员都讨厌自己被称为花瓶(当然是那些有资格当花瓶的演员),于是这些演员便把他们会被当作花瓶的资本拼命糟践,发福,邋遢,自毁形象。
来昂在飞行家的表演中就已经在极力挣脱在泰坦尼克时期所顶起的全球最大帅哥的美誉。
在血钻中,他把这种糟践坚持了下来。
他刚出场时,一干女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说一点都不帅了,但随着情节深入,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摄人魂魄。
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那么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头破血流,那块土地上的人民却还在混乱的政局中过着什么都得不到保障的生活。
电影中不时出现典型的黑人音乐,非洲音乐,不管是杀戮,还是日常的狂欢,这块土地充满了活力,也跟影片沉郁的基调加进了一些至少不是窒息的节奏。
就这样在疯狂的,血腥,死亡随时会来临,枪声随时会想起的,人和人互相杀戮的土地,却又有那么如天堂般的风景。
和平。
和平什么时候才能来临。
这是部好电影,煽情也煽得恰到好处,虽然也出现了好莱坞式的一定要加进一个女人,加进英雄与美女的元素,但不露骨,还看得过去。
英雄主义太过明显,来昂出场十五分钟不到,我们就断言他肯定要死在这块土地上了。
纵观非洲的历史,一旦某种有价值的物质被发现,就会给当地大批居民带来死亡和苦难。
这个世界有不崩溃的时候吗?
“吸烟会害死你的,老兄。
”“如果我能活那么久的话。
”这是我的国家,老兄。
在你们到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在你们走后也一样。
这里的人以自相残杀为生,自古如此。
每天都有人在做好事,但是,显然没有一件是你做的。
整个国家的人都成了无家可归者。
国内的人不会再去买戒指,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因此而失去双手。
最先在非洲实施砍手刑的是比利时人。
我的内心总告诉我人性本善,而我的经历却给我相反的感觉。
没人知道哪条路才能通向天堂。
战斗中是没有种族歧视的。
你们美国人就是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对吧?
有时候我在想,上帝是否会原谅我们对别人做过的事?
然后我看看周围,终于明白,上帝很久之前就离开这里了。
“如果我想和你一起去呢?
”“我会说不。
”“如果我坚持呢?
”“我也坚持。
”你觉得我是魔鬼,对吧?
这只是因为我住在地狱。
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它的人民的财产,那不是我们可以偷取的,也不能打着帮助、合作或者消费的名义进行开发。
坚持抵制战区的钻石取决于消费者。
塞拉利昂得到了和平,但非洲仍然有20万儿童士兵。
看之前,以为是关于爱,关于战争,关于利益,原来一切的一切是关于——真相——钻石的真相,那些放在橱窗里、展柜里、《蒂凡尼的早餐》中令赫本驻足的、爱做梦的女孩们梦寐以求的,是这个吧!
“一颗钻石引发的血案”,我竟这样放肆的调侃真的是对它有失公允,但从这背后能看到的一定震撼人心。
所罗门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黝黑的面庞透着非洲居民天生的淳朴、本分,盼着儿子狄亚长大成人,实现他的理想——当个医生,有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小女儿,刚刚出生的小儿子都嗷嗷待哺。
欢笑都只是暂时的,狮子山所谓的联合革命军的到来打乱了这里的一切,打着为国家为人民的旗号,滥杀无辜,小孩子被拉去充当童军,幸运的 逃走了,不幸的 做了俘虏,被砍去四肢,所罗门的四肢保全却被捉去替革命军挖钻石,,这到底幸还是不幸?
这一切都太快了,幸福去的太快了,经历过惶惑与非人待遇的所罗门也意识到为了全家团聚是该做点什么,于是铤而走险。
丹尼,一个走私贩子,长年游走在南非,为那些非法开采出来的钻石寻找买主,早年当兵的经历让他跑得快,跳得高,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追踪、躲避,俨然特工一枚,莱昂纳多这身段不难让我想到Cobb。
麦蒂,女战地记者,来到非洲——原始却又贫穷的地方,带着拯救的信念,身体力行。
三个毫无关联的人就这样机缘巧合的走在了一起,钻石内幕、解救儿子、离开非洲,三人纠葛的利益就这样集中在了一颗粉红色的钻石上。
利益确实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丹尼差点就成了金钱的奴仆,计划、旅途、交涉,为了钻石无所不用,连麦蒂都可以一语道破“你在利用他”,可丹尼反唇相讥“你在利用我得到你想要的新闻,我利用他得到钻石,这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丹尼忘了,自己也有弱点,一路上都陪伴着所罗门,所罗门的爱子心切,避难营中与老者有关做好事的探讨,丹尼曾无助的说:”石油、象牙、黄金···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原谅人类的自相残杀,原以为上帝会来拯救我们,可是,上帝早就离开了!
“或许是真的失望了吧。
其实个中转变最大的也是丹尼,麦迪、所罗门更像是他身边的传道者,用爱与信念去感染他,让他从利益与罪恶的泥沼中挣脱出来。
当他完成质的转变,当他将钻石再一次交还给所罗门时,也是他离开的时候,他看清了,倒下了一个革命军还有千千万万个革命军,也会有更多的所谓雇佣军去消灭他们,为了什么,金钱···他用生命捍卫住了重塑的人格,向世人展示了,耀眼钻石的背后,是无辜百姓的鲜血凝聚的,我们在享受欣羡的目光,惊人的赞叹,无限的虚荣的同时,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人在无缘无故死。
这种从未停止过的现象貌似比五星红旗背后的意义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残忍。
可以想见,所罗门来到他一辈子或许都到不了的城市——伦敦——所谓的有钱人的地方,隔着玻璃看着那串闪闪发光的钻石是个什么心情。
这些外在的东西重要吗?重要或许也不及一家团聚,就像麦蒂说过的”不是每个非洲人都是坏人,不是每个非洲人都不做好事,不是非洲每处地方都在自相残杀“。
影片的结尾,所罗门一家拥抱在一起,在他们的不远处,钻石黑手就拿着那颗钻石仰头对光欣赏,强烈的对比,隐射的更是精神的崇高与低下。
同样是具有号召力、感染力、启迪心智的影片,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肩上蝶》,后者更像是一本儿童读物——适合5岁以下儿童,什么时候中国导演能沉下心来,把情节丰富了,人物饱满了,手法精致了,这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看罢此片,真的下了一种拒买钻石的决心了····一些浅谈,欢迎指正!
非洲童声和资本主义下虚伪?真理?掌声
7.0/10 分。2025.04.13,重看,CEE中欧及东欧版蓝光。时长02:23:21。。。我只想说,血钻我都买不起呀。。。剧情比较贴近现实,所以以前得分比较高。现在重看,已看过太多类似的,所以有点麻木了。剧情里还把钻石藏起来,方便控制价格。。。如今人造钻石蓝宝石遍地都是,各种有烧无烧眼花缭乱。让我很怀疑天然宝石还能保值多久。。。珍妮弗•康纳利,那时候就已经瘦身脱离婴儿肥了。到如今连胸都缩了。好莱坞真的是太卷了。要是天朝这边,五六十岁还要演少女了。。。我看见水中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哈哈。。。阿诺德·沃斯洛在本片里戏份不多,我最记得他在《木乃伊》里的反派角色。几个配角都非常有特色。
This movie is fantastic, and brutal truth
细想没什么内涵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 文戏 武戏。。。150分钟。。
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不了,不知从什么时候钻石变成了永恒爱的象征,血钻又如何,那些本该是石头,却被营销得比生命还贵重。
依然是这个世界的罪恶啊...
这部电影如果现在被拍出来肯定被喷死,目前看来会受争议的设定太多了。电影的探险逃亡线是最有看点的,相比只有表面的剥削探讨。Jennifer Connelly 好漂亮啊~~~
流畅、饱满。是看过的讲非洲的片子最有感情的。“这里将成为天堂”,对于未来的虚假许愿是多少屠夫和独裁者的利器啊。不过还是要相信未来。
贪婪永远是一切争端的开始,有了钱就想要更多的钱,有了权就想要更高的权。别人拥有的资源想不劳而获于是就发动战争,让底层人去烧杀抢掠。看到童子军就会联想到斯坦福监狱实验,人天生不存在善恶,而是在后天的影响下才被逐渐绘制成如今的模样。能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其实已经是上天给我们的馈赠了。小李子这部没拿影帝挺可惜的
好题材,好风景,好音乐,好演员,普通片……
用鲜血、暴力以及人性的扭曲制造的钻石,永远只是散发着肮脏的光。摄影赞。8.3
来,大家猜猜看戴尔比斯是怎么建立的?电影拍的那些个破事儿就能称血钻,那戴尔比斯做大的历史那就是为了钻石不惜用尸山血海了堆了。这世界上最不要脸的几个公司,戴尔比斯绝对可以排前五没压力。
Leo的死是因为他没减肥,太胖了人家背不动。。。
全片不就是白人意淫圣母婊吗?抢你的资源,杀你的人,挣你的钱,最后快死了给你一点儿好处,你一定要饱含热泪感恩戴德啊。这电影都能8.7分?如果主角和女记者都是中国人呢?不敢想象。豆瓣的伪文青们真是跪舔欧美,缺钙。
公益主旋律片,第一世界的人民们吃饱喝足开始想法子拯救世界了。在詹妮弗康纳利女神无可救药地长残之后她还是我女神!
即使作为爽剧仍然不合格。人物行为与动机多处不一致,缺乏高潮,蛇头蛇尾。
8/10。用娱乐眼光的冒险片视角企图展现非洲难民营全景图,钻贩与渔夫一路目赌生灵涂炭作为叙事中心,通过女媒和儿子串起叛军、UN、黑商一切相关事件人,节奏紧张流畅,内战大屠杀动作戏也令人触目惊心。金色余晖下小李子等待死亡,这一幕神似《不朽的园丁》。就是拍太滥情,越看越像大手笔的公益广告。 @2014-06-21 03:42:47
对于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真的是不好评价。明明是略显文艺的剧情片,却拍的和爆米花电影一样,就像机器加工出来的,煽情部分和动作场面被安排得严丝合缝,刚煽完情就打架,打架打累了再煽情。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钻石行业的内幕以及非洲社会的军事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如同《不朽的园丁》 一样对准的是西方人眼中人性丧失的发源地 而这种非大善即大恶的人性的自我生长很容易给观众造成错觉 殊不知这种罪恶的源头就是西方人自己 这种大善最容易误导人了 兹威克简直是美国精神主旋律还打着艺术商业片旗号的最成功的导演 詹妮弗·康纳利原来就是《美国往事》那个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