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称是“远离天堂”,那么天堂在哪里?
当富有油画质感的画面徐徐展开,上世纪郊区中产小镇上的惬意生活,优渥的生活条件,体面人的舞会Party,觥筹交错中的礼节性言辞,故作的优雅与绅士风度,表象于外人的家庭幸福与夫妻恩爱---这是不是就是“天堂”?
当种种矛盾与问题被一个个揭开,“天堂”顿时变成“地狱”,男女主角都在“远离”。
一部立意绝佳的影片,触及了那个年代的敏感:同性、种族,但同时有无可奈何选择逃避和远离,这也是历史定格在那个阶段的社会问题,当近半个世纪后时过境迁,现代人所能体会到的,还是一份无奈,因为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依旧层出不穷。
都是绝佳演员,只是整个剧情过于平淡细腻度也不够,不能让演员爆发式或是静水流深般的演绎。
无限美感.....压抑难挡....再过半个世纪再看亦无妨相似的心绪在观众心里翻腾。
上世纪50年代。
美国中产阶级的模范家庭。
看起来那么美丽、那么梦幻、那么令人艳羡。
可是女主人Cathy再怎样小心翼翼地呵护,也改变不了隐匿于表象之下的残酷现实。
丈夫Frank功成名就、八面玲珑,却是个同性恋。
抛开时代的枷锁,“同性恋”本身并没什么大逆不道。
很明显,最后压倒Cathy的那根稻草,是Frank的冷漠自私。
当流言纷起,Frank对Cathy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任。
昭示着男权的霸道。
男人是gay,却结了婚,可以得到妻子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而妻子、孩子被种族歧视以及流言蜚语狠狠灼伤,得到的却是丈夫无情地怀疑和指责。
——多么明显的双重标准。
当然,你不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在他们眼里,Cathy才是不正常的那一个。
整个小镇对于黑人朋友没有基本的尊重,那么Cathy对Raymond的友善自然而然就遭人侧目。
——这简直是必然的。
她和他们根本就不是同类人。
她的品格和素养甩那些人n条大街,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接受她呢?
周围人的空虚、世俗无法影响到Cathy,就像她的朋友最后对她说的:”你怎么做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听起来好像很残忍,但不无道理。
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表面再和谐,也不能真正愉快地聊天。
包括丈夫,包括所谓的“朋友”。
可以说,Frank对Cathy的恶劣态度促进了Cathy的觉醒,否则她没准会一直活在那个伪造的天堂里面。
好在Cathy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坚定的内心,既然家庭无法挽回——丈夫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心,那么就遵从自己的想法吧?
Cathy的反抗符合她一贯的个性:柔和却坚定。
这是一场悄然而至的革命。
虽然我的生活 并不是最上流的 奢侈生活 但在很多人眼里 已经算是令人艳羡了 …我不用上班 财务自由 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但这并不能解决作为人的痛苦以及困惑 我甚至可以想象到更加富裕的那些人 那些明星 资本家 甚至政客…他们怎么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高尔夫 鱼子酱 私人飞机 赌场 豪华套房 美人 美酒 豪车 钻石项链…然后呢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劫数 就像《迷失东京》里的那位男演员 他被派去东京拍广告 一切都为其安排好了 你只需要去享受 按时微笑 点头 …然而他还是不快乐 我们怎么可能得到一切后就坦然地快乐了呢?
生命并不是让我们只体会一种情绪——快乐的 还有痛苦 焦虑 惊慌 饥渴 愤怒 平静 …它们构成了我们的整体情绪 所以 你不用去回避它们 去经历 去感受 如果你的生活 此刻是安逸的 就添几分小痛苦 去中和它 如果你现在正面临痛苦 就去看看事物好的一面 把时间拉到一个更宏观的维度去看 其实一切没有那么糟。
终于把这部看了,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
一个善良被压抑的家庭主妇,她因为什么开始远离丈夫?
因为丈夫是一个gay,性冷淡一个面面俱到体贴入微被人交口称赞的妻子,然后转头埋怨女主跟黑人走太近了,会影响他的事业!
好家伙,再转头他为了一个年轻小gay,选择抛妻弃子了,男的真的很现实,一边性冷淡老婆,一边在度假的时候勾引小帅哥,然后色迷心窍,对老婆就是弃之如敝履!
女主是因为性吗?
当然不是,她因为黑人的善良平易近人,帮她纱巾、陪她散心,他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他深处白人世界的泰然自若,他对女儿的呵护!
女主在一个黑人身上,找到和自己一样善良温柔体贴特质的人,她找到了关心自己的人!
两个人在那个连肉体都不能接触的社会里心与心相连,这难道不是对种族制度最好的反击嘛!
最后,女主在车站默默与黑人告别,哀婉但女主知道他们互诉衷肠,分别只是暂时的,他们要生活在一起!
他们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一切尽失,但拥有彼此,他们是最幸福的人,他们不是远离天堂,他们自己营造了一个伊甸园!
朱利安摩尔,真的,40岁才等来一部剧情片大女主,她如同迟桂花一般,开的迟经的久,三四十岁是她最有魅力的时候!
片中极好地还原了50年代美利坚城郊中产阶级的服饰和生活状态,表面的优雅,其实暗流涌动,夫妻不和,种族歧视,排除异己,压抑女性!
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残忍起来才真的可怕,不动声色地用石头打一个无辜小女孩儿,让人头皮发麻!
discrimination,homosexual,love. Julianne Moore is a talented actress,so great.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上世纪50年代 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当时种族歧视很严重,白人上流黑人低贱,黑人给白人工作,女主除了参加晚宴就是接受模范主妇义务采访,她拥有优雅得体的裙裾,好看的头巾,一辆车,适合拖儿带女满街窜。
她万万没有想到,温柔体贴的丈夫竟然是个同性恋,这在她看来,丈夫是得了一种不能启齿也没有办法治疗的病。
她和他需要维系一段爱情,一个美满的家庭。
因为有病就要去治疗,电击疗法让丈夫狂躁不堪,但是她只能受着,只能维持着一场没有任何性趣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不好维持的,所以她在极度压抑中寻找了出口,自己家的园丁。
五月初级电影笔记 ⑨ 制茧的蝴蝶——《远离天堂》在漫山飞舞的红叶中驱车回家,美景如画;回到家中,儿女、家务、佣人一切井井有条。
一个出色的主妇;一个能干的丈夫;一个温暖华丽的家,我们努力一生想要的就是这个,然而等真正做到了,又开始想得更多。
在温暖安宁的房子里,一次电话铃就有可能打破一切平静,带来接踵的烦扰。
故事就是从这凯菲接电话开始的,一切就从这里变得复杂起来:丈夫,一个女人敢于托付终身幸福的选择。
生活了几十年后,凯菲突然发现老公是个同性恋,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女人选择压住恶心而尽力帮助丈夫求医治疗,在表面上佯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他们在外面依然是大家效仿的恩爱夫妻,可自己的心里已是满目苍痍,一切美好已是过眼云烟。
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而她,在和黑人园丁的友情遭到非议后选择逃避;在丈夫离去后,黑人也被排挤走了,不知道凯菲是否能寻找到生活的重心……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把它放在50年代里,把一对夫妻的生活联系到社会不同的现象,家庭、同性恋、种族偏见、等复杂的链锁上,再通过唯美的摄影还原当时的视觉风格,以小见大的展现了整个社会的礼法规条对人性的束缚压抑。
红色,50年代的流行色,每个妇女几乎人手一件红色的风衣,她们在家相夫教子,治理家务,每周相约在某位妇女家喝茶,这时就都披上红色的外衣围座在桌边讨论相互的服饰,孩子,老公,或是交流点夫妻之间的隐私生活。
如果那个年代有人大喊“一心一意全为家庭的女人是废物”一定被认为无法理解的异类;但是你回头来看现在,呼吁妇女走出厨房的口号越多了,又有多少妇女知道自己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
紫色,渴望解放的颜色,最不妥协的颜色。
凯菲被媒体誉为最有牺牲精神的女人,“即使用再长的篇幅也不能尽述你的生活”。
然而她对这种说法并不很以为然,因为她觉得是应该的,她的生活除了平静再没有别的了。
但是我们又能看到她渴望有新的激情一面,她最喜欢的丝巾是紫色的,当她报着希望找这条被吹走的丝巾是邂逅了黑人廉,影片结束时她也是围上这条丝巾奔去送廉的火车,紫色的丝巾和鲜红的风衣搭配出一种强烈叛逆味道,她已经认识到她一直生活在虚幻中,谎言充斥四周,她也在自欺欺人,她不愿再等被人宣判死刑,但是在长长的铁轨四周,延伸的只有无尽的迷茫和忧伤。
黑色,影片一直是浓墨重彩的,除了大片的红与绿的交替,就是一片深不见底的黑。
男主角瑞利卡在黑夜中尾随一对同性恋进入酒吧,从此开始陷入混乱不能自拔。
凯菲也是在遇到黑人廉后陷入生活更大的漩涡中。
而廉,更是因为自身就是黑色的缘故,一直生活在阴影中,他的女儿被白人欺负自己也找不到工作。
黑色是凝重的,悲伤的。
影片有对人性解放做直接刻画的地方,如瑞利卡抛弃妻子、地位等承认自己的同性恋情结;凯菲对廉表达出自己的情意和希望;廉告诉凯菲自己要做自由的蝴蝶……,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拆散一个原本和谐的家庭的基础上。
这样突发其来自由的解读起来只会让人震惊和不忍卒睹。
我们身来是自由的,却在不停的长大面对不停的烦恼,家庭、事业、社会给我们套上一层又一层的外衣,给我们锁上一层又一层的责任,而我们的后代,也许也会这样延续,好推动人类的文明。
凯菲站在不复存在的家里,窗外的雪缓缓飘落,而夜黑依然那么强烈,没有温度,没有思绪,所有火光,都已熄灭……2003/4/2【导演】 托德 海恩斯(Todd Haynes) 【编剧】 托德 海恩斯(Todd Haynes) 【国家/地区】 美国/法国/ 【类型】 剧情/爱情/ 【参考评分】 分数 8.1/10 票数 1015 【译名情况】 天上人间(港)/远离天堂(其他) 主要演员 朱莉安娜 穆尔 (Julianne Moore) ...... Cathy Whitaker 丹尼斯 奎德 (Dennis Quaid) ...... Frank Whitaker 丹尼斯 海斯伯特 (Dennis Haysbert) ...... Raymond Deagan 帕特里夏 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 Eleonor Fine
1957年的秋天,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凯茜与弗兰克一家过着堪称完美的标准中产生活,刻守着家庭礼仪、社交繁节,还有2个不到10岁的孩子。
但平静生活的外表下,却潜藏着未知的不安因子。
有一天凯茜惊讶地发现丈夫竟然和另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震惊之余她那安稳的世界也完全失控。
凯茜一直在种族问题上持开放态度,在与风度翩翩、教养良好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交谈中,她得到了安慰和鼓舞。
然而这种柏拉图式的友谊很快便招来了流言蜚语。
同时她与好友及女仆之间的交往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风雨飘摇中,凯茜与弗兰克艰难地试图重建原有的天堂般的生活……
买下这张碟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影片名字:far from heaven.人在僵持状态,随意看完这部电影。
风景如画。
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生活。
同性恋和有色人种。
卡芙,亮丽的家庭主妇,众人青睐。
细碎生活,相夫教子,好友和睦相处。
却不知,丈夫是同性恋者。
在当作病态去治疗之后变得烦躁不已,最后,在遇到喜欢的人之后完全崩溃,选择离开。
卡芙在脆弱时候,与园丁雷蒙有一段清澈明朗的邂逅。
秋色无边。
那枝梅枝在暮色中显得夺目。
雷蒙离开。
卡芙在车站哀然望着火车去向。
未来生活应该是怎样?
并不在状态。
觉得这样刻画历史中的社会生活过于表面和平板。
虽然对话,场景有反原那个时代的设计,但是,人性刻画力度太浅。
电影舍弃了剪辑的精细刻画,换来的却是浓郁得像是花丛的生活气息。
在摩尔饱含情感、神韵得当的拿捏举止间,优雅温柔和善良的中产阶级主妇的形象在脑海中浓得化不开,而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同样鲜明各异和情态充沛。
音乐和摄影都如此直白和简单,却再好不过,因为Cathy的故事是如此平凡。
而丈夫的谎话和懦弱、镇子的流言蜚语、面对人种歧视的无力感,又是那么不幸。
但终归,一个充满希望和寄予情感的送别,让Cathy即使远离了天堂的美好,却有着充满了人情味的动人。
电影剧情趋于平淡,波澜起伏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却丝毫不影响让人沉浸在久远年代的牵动人心的情感关怀里。
这片子放在现在,再政治正确不过了,但我却脑补了一部色情同人
第一次全景感受到朱丽安·摩尔的汹涌演技~~~~~
只谈交心不拘外在不论种族鸿沟,真的存在吗?世间冷暖无常,唯真心可达殿堂。富有生气的危机表演。
也太古典了
这也忒直白了吧
【豆瓣电影日历2021.05.06】“爱情告诉我们要抛弃生活和规则,一切只为了短暂地与维纳斯女神相触。”
为什么觉得很一般 因为毫无颜值 真心触不可及(再见)
同性恋和种族歧视都有涉及
新认识在法国🇫🇷做性别研究的朋友,推荐看《远离天堂》(他因为看到店里《时时刻刻》的电影🎞️海报而推荐我看)。一则关于同妻的故事,不管是同妻Cathy,还是精英男同丈夫 Frank,他们最终都选择了撕开中产社会的虚伪面孔,走向了不确定的未知。这与主流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努力扮演的一团和气相背离,以远离天堂这种不可思议的论调暗喻这对中产夫妇未来人生可能走向的失序。种族歧视远超性别歧视,这一点在Mona、E.I、 Cathy女儿同学妈妈、度假酒店泳池管理员、男路人甲……那显露无疑。有色人种的境遇,恰恰折射出世界存在的巨大鸿沟,迫近的割裂感如临其境。虽然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推进缺乏说服力,也表现出故事讲述逻辑部分的缺憾,但有关视觉美学的部分(镜头构图、布景、服化道的点缀),为片子加分不少。
david palmer时代的dennis haysbert,一晃就是10年啊
Far from heaven, far from perfect, there are always stories under surface...A long and deep sigh, it's a very moving and beautiful experience.
17/4/2003 7:00pm Cultural Centre (27th HKIFF)
7.8/10。1950s:中产白人女主与她的白人丈夫表面是中产模范家庭,实则貌合神离暗地里各自有自己真正的爱人(女主的是她家的新园丁黑人A,男主是纯男同)。男女主因为种族/性取向歧视问题一直维持模范家庭人设。最终男主决定出柜与女主离婚,女主去找A但A因为巨大的歧视压力最终选择和女主含泪分开。影片鲜艳浪漫饱和的高水平摄影美术(目的同质于塞克的电影),但角色们的表演模式却普遍克制并非塞克电影那般抓马外放,这导致有种「角色没有融入整体的影调/视听氛围的感觉」(从而削弱了视听/表演的情绪冲击力度),扣1分。
画面很好看,但是故事呈现地好无聊 全程3倍速看完的
shame on todd haynes
这是一个平淡简单的关于同性,黑人问题的一段故事,甚至没有高潮,亮点,也就最后让人想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PS:1原声耐听。2片名怎么想出来的?
喜欢这种克制的表演以及压抑的情感表达,影像上想还原50年代的情节剧其实难度太大了,只能说这片是致敬吧,但是舒缓的节奏到确实有点那个年代电影的感觉。PS园丁的服装造型完全拷贝了洛克.赫德森,但是这段黑白情与其说是塞克似的倒不如说是塞克+斯派克.李的混合体。。。
1.看了卡罗尔后发现很多人跟这部片子联系在一起,但除了年代差不多外,卡罗尔主角是同性恋中的女性,远离天堂主角是同性恋者的妻子,有本质区别好嘛 2.这部片子主要讲的还是一段失败婚姻中寻找感情寄托的故事,但同性恋和种族的问题又都占据了很大篇幅,让人分不清主次
A recall back to 50's in U.S.'s welfare middle class family life mixed with black and white race issue and Cathy was a gay-wife and divorced in the end. An old Hollywood 50th movie.
最馥郁典雅的画面,最正统的中产阶级drama,摩尔阿姨更是惊人的美。可惜禁爱剧情工整得像一条熨平的长裙,缺少打动人心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卡罗尔”算是继承和发扬了“远离天堂”的美学。PS这两部片的男人都好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