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几个男男女女的纠缠就不说了生活就是一部搞笑电影 而且是肥皂剧不过里头那个Dobel,就是那个一脸严肃认真始作俑者的老头儿真的是性情中人啊啊 电影结尾说生命中总会遇到一些很沉稳有经验的他会告诉你哪些不能做 哪些能做--但别管他 我行我素就是Hoo
赌博漫画大神福本伸行在其不同作品中反复重申,人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一定会遵从自己最本质的习惯、原则去做事,因为一向都是这样做的,会认为只有这样做才安全。
2000年开始,伍迪与电影发行公司梦工厂签约了4部电影(必须是喜剧片)的合作。
前3部分别是《业余小偷》、《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式结局》。
令人咋舌的是前3部电影让梦工厂赔惨了,它们缔造了一系列伍迪电影最不卖座记录。
于是伍迪拍了这部《奇招尽出》,这部电影的故事手法与伍迪之前成功的电影《安妮·霍尔》有太多相似之处。
对于伍迪来说,复制他最成功的的经验去拍电影,在他的潜意识里,应该是最稳妥的做法。
可以看出伍迪在这个生涯低谷时期多么渴望票房和口碑的成功,他在上一部电影《好莱坞式结局》里已经调侃自己无人问津、渴望重返事业巅峰的想法。
《奇招尽出》几乎就是2003年版的《安妮·霍尔》:《奇招尽出》效仿《安妮·霍尔》以一个笑话作为开场戏。
男主角杰瑞常常像《安妮·霍尔》的男主角艾维尔一样打破第四面墙和观众调侃剧情。
两部电影都在电影中间倒叙回忆与女主角初识时的情景。
(同样打乱时间线的手法)在《奇招尽出》里,有女主角的妈妈、女儿吸可卡因的搞笑段子,《安妮·霍尔》有和朋友一起吸可卡因的搞笑段子。
两部电影都有从街对面延长过来的长镜头。
两部电影男主角都在看心理医生(伍迪电影里常常有主角看心理医生的戏份)两部电影都在使用分屏画面。
《安妮·霍尔》的男主角艾维尔在电影里固执的要死守纽约,《奇招尽出》中的男主角杰瑞要离开纽约去洛杉矶发展。
两部电影中的男主角都是职业的单口相声表演者,《奇招尽出》里伍迪就像是老年的艾维尔在教导自己的弟子杰瑞。
种种的相似,可以证明《奇招尽出》就是新版的《安妮·霍尔》。
可惜,《奇招尽出》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它投入院线后,这部电影再次成为了伍迪票房最低的电影。
“伍迪导演的最新作品”口碑再次一落千丈,英国影评人詹森·所罗门斯直言:“这是伍迪最糟糕的电影。
”不过我不这么想,我认为伍迪最糟糕的电影是《仲夏夜性喜剧》,那部电影简直一无是处,浮夸而低俗。
《奇招尽出》还是有它积极性的一面的。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伍迪终于讲了许多真的能让我发笑的段子,不知这是不是标志着伍迪独有的哲理幽默感回归。
其次在这部影片中,无论男主角杰瑞还是男配角伍迪都跳出了以往伍迪陈旧、复制自己表演风格的模式。
我们必须说这是新鲜的男主角,我们终于不必再看到陈旧的伍迪式男主角了,一旦有了这个风向的转变,伍迪电影剧情也许会变得丰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伍迪扮演的导师在片尾给男主角杰瑞的建议里有一条是这么说的:“一定要保持原创性,如果不能,也要抄那些最杰出的。
”没错,伍迪在他的电影生涯里从来都是这么做的,他从不吝啬模仿、戏谑他的偶像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
在我们中国,我们管这叫做“取法乎上得其中”。
虽然很长,看起来很累。
如果生活中的逼逼叨能这么有意义话,和心意,还有在不知不觉间引导自己作出选择也甘之如饴吧。
几句话印象深刻:你宁可去做精神分析也不真实真正的生活。
还有要有独创性,woody砸车的时候,行为上给那个年轻人很好的示范什么叫原则,但是人们会认为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是精神失常吧。
他们吃饭的时候woody 说他们认为我有问题,去精神科,而woody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说我只是想要那个女孩,我只是想要她怎么了。
让我想到有个男生也是这么对我的,虽然他没一遍一遍的说,我感觉到的,我很荣幸,有过这么喜欢我的男孩,希望我没自作多情。
伍迪艾伦是一个眼光敏锐的犹太知识分子,在他的电影中,不管如何的剧情,他总少不了用嘲讽做点缀,也即知识分子的嘲讽。
似乎那些中规中矩的剧情不过是个幌子,而那些嘲讽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候麦的主角,也是在不停述说,但毕竟一个是法国式的,一个是美国式的。
法国式的更像是一位哲学家,化出若干分身,美国式的则像是一位或数位喜剧演员在表演喜剧脱口秀,是要你在一笑之后有点思考。
思考都是目的,不过一个是明面,一个是暗地里。
暗夜妖娆。
所以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不少轻快,没有那么沉闷,但是要明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好好动动脑子。
候麦把一切说得直白,你只需跟着他们的谈话走便是,而伍迪艾伦不是的,是很含蓄的。
用一个乏味的爱情故事包装的,是后面的大主题,何为爱,如何爱,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心。
伍迪艾伦化身为一个角色,与男主絮絮而谈,却常有一种他不过是男主幻想出来的人物的幻觉。
因为,他其实是他心底里的一个梦——不敢改变现状,看到不公平不敢反击,任一段关系出现问题而假装视而不见——到了伍迪艾伦老头这里,一切都不成问题,因为他有直视自己的勇气,并且动手去改变,当然,这会被人看作神经病,但真的做了,却是怎一个爽快了得,所以近于梦幻。
看着他用一个脱口秀冷面笑匠本色出演一位剧作家、教授,常会有点出戏,好像是导演乱入,传授经验给年轻人,苦口婆心,却又恨铁不成钢。
当然最有趣的是话语中的幽默,叫人想会心地笑出来的那些话,幽默背后充满嘲讽。
伍迪艾伦,给人们各取所需,喜欢笑话的人们,可以看笑话,就像电影里所说,讲笑话会让你发财,因为人们都喜欢笑话,喜欢能叫他们笑的东西,而不是别的。
喜欢爱情轻喜剧,这就是,也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没什么两样,如果说不一样,那就是主角有点非主流,因爱而无性、无爱而有性等等做派,不是典型爱情片的范儿,她魅力四射却总叫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人生,艾迪不想讲他们如何爱的痴狂,却把他们之间的问题作为主要部分加以放大。
还有那个总是不讲话的心理医生,那个不喜欢被人叫某某女士的妈妈,这里的人物都带着那么一点怪异,于是就组成了爱情轻喜剧里,见不到的一幕一幕,这些统统是打上了伍迪艾伦商标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或许就是伍迪艾伦的超现实喜剧的一部分。
既让你看戏,又让你出离;既想认认真真拍个爱情戏,又想拿它开玩笑。
想叫伍迪艾伦一本正经真难,猴子很端正就没了意思,偶尔露露猴子的红屁股,才是这老头真正想要的吧。
既然,这个世界让人看不顺眼的事情无穷无尽,电影要表达的便也是这样,总是不会少新鲜的话题。
作为一个纽约的知识分子,一双悲悯又天真的眼神背后,这位犹太知识分子到底在想些什么,真的是气象万千、深不可测。
固然,它们都在影片里了。
伍迪艾伦有随手记下思考在小纸条上的习惯,日后整理这些小纸条时,一部新作就酝酿生发了。
最好的喜剧大师都是悲喜交加的,想起弘一大师的绝笔“悲欣交集”,使人觉得真正参透世事的恐怕还是这些喜剧大师,幽默也可能是艺术的高级境界。
想来,这对于一个纽约的老牌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分内事吧。
Anything Else,字面上的意思是“除此之外”,當然如果放在不同的語境和環境中還有不同的意思。
但是,對於伍迪·艾倫的同名電影時,C6譯製部的老師們卻找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奇招盡出”的詞語,倒意外地符合了艾倫老師一貫覬覦的態度。
在艾倫老師的電影中,愛情可以非常唯美,可以非常冷幽默,可以非常平淡,可以非常激烈,但是愛情卻永遠只是表面上不同顏色的面紗而已,在面紗之下,則是一個永恆的悲觀主題:無規律且荒誕的現實。
畢格斯扮演的小幽默作家即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敘述中華,他時常會突然停下來,面對鏡頭開始對畫外的觀眾抱怨,闡述自己的觀點,就像30多年前在《安妮·霍爾》中艾倫老師扮演的辛格那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駛,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電影中男主人公的思想水準似乎沒有什麼進步,30年前的艾倫老師經常思考的還是有關男女關係中的社會與心理,個體和公眾關係等形而上的問題,那麼作為21世紀青年的畢格斯則完全考慮的是兩件事:性和背叛。
其實從本質上,兩代人遇到的困境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30年前的人更加冠冕一點,更願意為自己處在的這個困境找一個更好的藉口,以此來給自己遮羞而已。
而艾倫老師親自扮演的老年幽默作家在故事中,似乎一直是年輕作家積極的正趨勢,他雖然一直喋喋不休而又神經質地講述著自己那些誰也無法判斷真假的生活經歷,但是他卻是一開始就看出年輕作家女友已經變心的人,而且他一直勸說年輕人辭掉對自己無益的心理醫生和經紀人,還鼓勵他去加州開始新的生活。
年輕作家也一直把他看做自己的精神和鼓勵,很多自己想做卻無能為力的行為都在這個亦師亦友的人身上體現,然而到了最後,似乎這樣一個在電影中唯一的正面形像到了最後卻也出人意料因為襲警而不知所終,只好讓年輕人一個人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所以到了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電影中真正的惡魔才是這個一直閃耀著“天使”光芒的人,而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到最後就會像這個所謂“生活導師”一樣,看起來一直在扶持、幫助你,到最後卻突然對你撒手不顧,讓你獨自承受難題以及巨大落差之後的心理創傷。
故事的最後,年輕作家面對未卜的前方,只好自我安穩或者說自嘲的對出租車司機說:“今天不錯哈。
”沒想到司機老兄來了句:“Just Like Anything Else。
”比起30多年前《安妮·霍爾》中結尾那個“奶牛”的笑話,彷彿有種默默的“相對無言”的味道。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抽觔的電影。
————這是我對《Anything Else》(情關難過,2003)的評論。
看來餡餅男並非只執着于低俗的喜劇電影~~這樣的黑色喜劇,他同樣也縯繹得淋灕盡緻,被成功塑造成了第二個“Woody Allen”。
Woody Allen這個代錶著一代美國知識分子得形象,沒想到依然能夠活躍于現在的大銀幕。
對他的電影其實看過的不多,因為這個以電影中臺詞繁多精綵而讓人稱道的導縯,卻有時會因為過多的臺詞,讓妳忍不住快進快進再快進,印象當中,完完整整看過他的電影隻有2部,一部是《Match Point》, 大概是前年的上海電影節上看的,爆滿的電影院,隻是不知道是因為他,還是因為電影中的Scarlett Johansson。
另一部則是《Bananas》,這部影射卡斯特羅的電影~~着實讓自己被這個知識分子的幽默細胞給搞的癲狂,我想如果卡斯特羅本人看過這部電影,一定也會感慨萬分的~~瘦老頭(Woody Allen)本人同樣有着癲狂的人生,最大的爭議就是與自己的妻子離婚,然后取了自己的養女(一個韓國MM)......看着結尾,最后阿曼達(Christina Ricci)和諧地與那個不記得名字的醫生在燿眼的陽光下,開懷地走在街道的走道上時,我和傑瑞(Jason Biggs)一樣,心中打繙了五味瓶。
一直以來都覺得電影的結侷是那么的不真實,會說如果《非誠勿擾》的結尾舒淇死了也許更好這樣類似的話~~卻不想黨真的看到現實的結侷時,心中抑鬱得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我們總是很容易在那個有些變態的瘦老頭的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從傑瑞身上找到我們不斷妥協的人生,從阿曼達身上找到尋找激情的衝動,隻是她是化為了行動,也能從Woody飾縯的導師身上找到我們身上暴力的那一麵。
不過還是很難想象,傑瑞能夠容忍阿曼達一次一次地打着“為了不讓自己出軌,又或是為了了解自己是否是性冷淡”的旂號與別人纏綿。
看着他無奈的遭遇,比如阿曼達母親突然地入駐他們的生活,比如本來打算一起開拓新事業的導師突然不得不鋃鐺入獄,又比如那個猶太經紀人最后心髒病的倒地。
人總是不得不被現實所迫,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目標,好在最后傑瑞還是選擇離開紐約,離開這裏所有的人,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路。
還是沒想到,看到餡餅男能夠齣縯這樣的電影,呵呵,這部電影使得自己對他有了新得認識。
而Christina Ricci得錶現卻總覺得沒有Woody其他得電影中得女性來得出彩~~隻是花瓶一樣,塑造著一個水性楊花的荷爾蒙女性。
倒是飾縯康妮的Erica Leerhsen,讓自己着實眼睛一亮,同傑瑞一樣,看着鏡頭中給她特寫的鏡頭,也有了撫摸她的衝動~~~Woody的導師形象倒是繼承了他一貫的風兒,看着他后來折囬,拿着扳手,用力地敲打那輛車子的窗戶,第一下,竟然麼打破~~呵呵,知識分子被壓抑而渴望展現力量的一麵盡顯無遺。
看完這部電影后,終于打算去看最近被許多人所提及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午夜巴塞羅那,2008)~~去看看瘦老頭展現的西班牙浪漫愛情~~PS: 其實中央6台的選片質量最近2年其實還是不錯的~~
午夜巴黎:文男青年配头脑实际的中产阶级女友;午夜巴塞罗那:自由开放的恋爱模式和现实有规划的恋爱模式;曼哈顿:文艺男青年配小萝莉;安妮霍尔:文艺男青年配文艺女青年;奇招尽出:文艺青年配泽尔达式女友……伍老头儿的好多电影都描绘了文艺男青年的恋爱模式和他们的人生出路…… 这部电影的文艺青年是个磨磨唧唧的软男,有才华,以卖笑话卫生。
突然间他生活的麻烦琐事积累地越来越多:他的经纪人会坑他25%的提成,提出跟他续签七年的合同,他不愿意,但又担心经纪人这把年纪,离开他没有收入会死;他的心理医生不提供可行建议,要么像上帝一样不说话,要么让他复述自己的梦境,他宁愿坐等建议等到残废,也不敢亲自出马把问题解决(就像老头儿的笑话说的那样,拳击手的妈妈看拳击,叫牧师向上帝为儿子祈祷,牧师说要等她儿子出拳才行);爱情是他最大的麻烦,泽尔达式女友让他无比着迷,但她似乎刁蛮任性,破坏纪念日,破坏约会,因为对他没有性欲,和自己的老师搞在了一起,尽管这样,青年还是原谅了她,最后她又跟医生搞在了一起;女朋友的潮妈也搬进了家里,这个女人更加激进亢奋,占用了青年的创作空间,还把小阿飞带回家里吸可卡因……伍迪在片里是个我行我素的老头儿,也卖笑话,同时是青年的精神导师。
在老头儿有营养的叨叨下,青年终于想通,决定去加州发展新的事业,把所有自己不想要的联系都割断。
他原以为这些人离开他会死,其实人家都没死。
不好意思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说拜拜,让它们把自己粘在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境地,简直浪费生命,比单枪匹马去冒险更糟。
你既然知道该怎样活着,就要先干脆地告别不让自己这么活着的人和事,然后再这么活着,哪怕有很多未知,很多冒险,至少除了你自己,再没有一个声音可以告诉你“不能”。
伍老头儿的电影能逗笑我,能让我把平日糊作一团的思考整理清楚,这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另外,文艺男青年配文艺女友,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可以一起欣赏艺术,一起参加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我想已经幸福了一半。
另一半要看两人的性格和对爱情的理解。
男主人公听话得卑微到尘土里;而她并不在乎他的处境和感受(毫无条理不受束缚随心而行捉摸不透,看起来好像是灵感的缪斯呢);一开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似乎也不错呢,时间久了,被打的那个会很惨。
泽尔达式女友认为没有性,爱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男青年只觉得她跟自己在灵魂上是绝配,没办法跟自己不爱的女人上床。
两个人凑一块儿,谁知道突然哪一天哪个开关就不灵了,修理不来,就不必再抱着个烂机器凑合,于是再找一个,如此循环。
现代人爱得也难。
简单说几句——开篇让我不太耐烦,虽然自己是超级WOODY ALLEN迷,但那些笑话或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围着餐桌吃饭聊天的模式已经没什么太强吸引力(过往电影里多见)。
而且主角Jason Biggs是美国馅饼里的主角男青年,更是没多少好感。
美国馅饼当年甚至看了个开头就没能继续看下去。
随着片子深入,我发现这位男青年逐渐发展成为年轻的伍迪艾伦,完全COPY了伍迪的神经质和偏执。
伍迪在片中似乎是一个父亲的角色,引导年轻的“伍迪”完成了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消失。
这个片子很有HUSBANDS AND WIVES和ANNIE HALL的影子。
或曰,就是称为ANNIE HALL的翻版也未尝不可。
《奇招尽出》一部老电影,几年前已看过,重看一遍,就是为了放松取乐,伍迪艾伦的电影让观众放松,记得已故作家王小波也夸过伍迪艾伦的电影,也对大众低俗趣味的反驳。
本片于2003年拍出,编剧,导演,主演,大导演伍迪艾伦。
作为伍迪艾伦的影迷,对他一年一部的速度,惊叹不已,集编导于一身,以往还自己来演,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再出演,但电影里的角色,都是伍迪艾伦式的狂欢,伍迪艾伦式的唠叨,伍迪艾伦式的幽默,人物都是张狂的,啰嗦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却又让你发笑,生活的烦躁与无可奈何,生活的可笑与美好并进,生活的罪与罚,生活的讥讽与出奇不意,伍迪艾伦正是表现着生活的这种荒诞,因此,电影的素材层出不穷,一目了然,这就是伍迪艾伦的节奏与故事,漫妙的爵士乐,欢快与忧伤的小号,那些昏暗与光明的城市街景,然后人物与对白,喋喋不休,争论不止,这就是生活。
本片属伍迪众多影片中不为起眼的一部,讲了一对恋人由相识到相爱,直至分手的故事,女主角魅力四射,让男主角陷入爱河,他们度过了最浪漫的感情过程,但后来同居在一起。
女主角变得不能与男主角亲密了,男主角心生疑问,与伍迪艾伦讨论,伍迪艾伦说女人在撒谎,是在骗他,于是男主角去追踪女主角,果然发现她与另外的男人约会。
衍生出一系列搞笑不按理出牌的理论,于是故事便由分手,男主角离开纽约,去往洛杉矶发展为结局。
当然,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俏皮话与大实话,然后乐观与豁达,所有的不快都将跨过去,生活不过如此。
沉闷琐碎的开头,不太喜欢匹萨男对着镜头自白的跳脱模式,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当真,这只是场戏剧。
后面越来越纠结,要做抉择,又缺乏判断的标准,还要违背自己坚持的那点脆弱的小良心。
爱情同样缺乏安全感,跟人物一样的神经质,演员配作家,本来就是危险的组合,感性而自我。
分手前两个人还是一起炒饭,跟几秒钟的快感比起来男人那点小尊严注定要被低贱的抛至一旁。
生活就是一堆性爱和自我的破事儿。
什么无私、包容、奉献,还是先顾好尚且不能自保的自己。
或者这是最好的结局,一个新的开始,或者是又一次恐慌的开端。
熟悉的配方 熟悉的纽约。所谓打破第四面墙,在《安妮霍尔》时期就已经做到了。探讨的主题是在两性关系中,双方的相拥和游离。感觉游离会更多一些。我甚至一度怀疑,其实,伍迪艾伦片中的角色是男主幻想出来的。他需要一个精神上的领袖让他从舒适区去蜕变。可能伍迪艾伦就是男主自己内心声音的外化吧。没有希望,只有苦难和孤寂,这就是人生。
老早看的片子,又想起重看了 伍迪伍迪
这个没啥意思
哥俩好像不同年纪的同一个人。
too much rejection causes cancer
结尾不错
片名的语气应该是anything else?生活里除了爱 性 吃饭 工作,还有什么破事儿值得一提吗?无所谓啦🫤周六的晚上看看这种电影还是挺轻松的
开头两个笑话俨然《安妮·霍尔》再现,男主被导演灵魂附体,导演本人却转为配角扮起前者的人生导师,还有再三致敬《野草莓》,“打破第四堵墙”等玩法,都是力图繁复的求新求变,但情感过于刻薄或许是本片口碑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是把水性杨花的女主变成被伤害角色,效果估计就不一样了。
伍迪·艾伦依旧是伍迪·艾伦,但这部电影的男主角色似乎只有七八十年代的他自己才能胜任。剧本似曾相识,但在某些瞬间它依旧会抓住我。至此为止,伍迪·艾伦导演的四十九部电影长片全部补完,用这部电影的结尾的台词来作结吧——“Well, you know, it’s like anything else.”
挺乏善可陈的,还搓火。
事实证明,除了老头,其他人的喋喋不休都毫不讨喜,所以还需您亲自出场;近阶段伍迪片告一段落,最后一部以三星收尾,有点不甘啊~
公园偶遇的人生导师 他睿智 神秘 又易怒 有仇必报 绝不隐忍 他改变了你的人生 然后又一瞬间消失了。
来自伍迪艾伦的自传式影片“And do what you want, and whenever you write, strive for originality. But if you have to steal, steal from the best. "
我说怎么阿曼达我一看就喜欢呢,原来是小时候《鬼马小精灵》的克里斯蒂娜·里奇!
目前为止Woody Allen最无聊的一部
男主角是2b嘛,女朋友说和别人上床是为他上,他也buy it!!
要是可以停在最好的一刻就好了
算是比较不喜欢的一部woody allen吧,每个角色都不讨喜,但还是喜欢老头写的台词呀。
不是最经典的,但绝对是最他妈搞笑的一部伍迪艾伦
神奇的蛋逼之王Do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