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小清新喜剧是伍迪老头的一贯风格。
男主瞎掉是个搞笑又充满隐喻的设定。
如果喜剧真的如同理论派所说的那样是用制造强烈反差和不合理来炮制笑点的话, 那Woody Allen是炉火纯青的大师绝对没错。
话说回来老头年轻时就是职业段子手嘛!
这么多年作为Woody Allen的影迷,我为什么没学到更多的东西啊,我需要深刻检讨。。。
虽然电影中快到结尾的部分的转折来的没有说服力,但好像也没啥可指摘的,Hollywood Ending嘛就是任性就是无厘头吧,不过这也决定了片子只能算作中等喜剧片吧。。。
Woody Allen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来调侃现实的荒诞的,这片子里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还好是他是个乐观的现实主义者。
《蓝色茉莉》就不是啦。。。
老头要健康长寿啊!
《风流绅士》、《老虎百合》、《皇家赌场》连续的“可怕经历”让艾伦对于好莱坞影片拍摄和运作模式的失望:他不仅要应对摄制组施加的压力,而且明星也会不断纠缠并逼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完全是世俗的游戏。
于是,这部《好莱坞结局》成了艾伦贬斥好莱坞影业的阵地。
这也解释通了他为何从来不出席奥斯卡领奖典礼。
正如影片结局男主影片遭到美国评论界的狠批,但却得到法国人的大力赞扬,从此艾伦与好莱坞从此分道扬镳了。
在那个好莱坞商业片横扫电影市场的时代,艾伦这种尽匹夫之力抗娱乐之主流的行为真的是很刚了。
尽管公众对艾伦的作品褒贬不一,甚至吐槽他不考虑观众感受的拍摄方式是“艺术性的手淫”、“自恋狂”,艾伦则满不在乎地回应“我是一个典型的自恋狂”。
不管怎样,艾伦实现了影人自由的艺术梦想与精神诉求。
也正因为这样,在艾伦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始终对观众毫无保留地讲述世间的一切。
即便是对行业的不满与愤怒也敢于拿来作为创作的原始材料,转变成为:颠覆范式、娱乐道德、驳斥愚舆、挑战潮流、笑容疑惑泪水的真诚。
电影就是在映射Allen自己:一个不入好莱坞商业界的文艺导演。
他渴望心与心相抵的爱情。
片子里让我最感动的前妻对她的爱,但又不是盲目的爱;经纪人对他的体谅和照顾。
整片无厘头剧情上面充满了暖暖的温情。
其中达成工作协议的那晚和前妻十年后的单独会面,他一本正经的谈工作,谈着谈着忍不住埋怨前妻十年前的离开,满满的委屈不可思议歇斯底里,以至于前妻不得不结束了这次会面。
“我们两没有交流了?
但是我们还在做爱啊,做爱是最好的交流”搞笑死了。
但回头她又对他的不理智的行为闭口不提,这一个小细节就完全体现出前妻对他的理解,太暖了之后发生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了。
伍迪艾伦的每部电影都有一个讽刺点,他总是借助电影来讽刺现实,无论是爱情,宗教,电影,性别歧视还是社会现象,而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之一。
当然他在这部电影里用戏谑滑稽的情节讽刺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过程,但是伍迪和女主的圆满结局又何尝不是伍迪对爱情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呢,现实中坎坷的感情经历是否也让伍迪有许多问号呢,他的很多电影里其实都隐藏着他对爱情的探索和渴望。
最喜欢电影里的最后一句:也许,每个丈夫都应该瞎一段时间。
哈哈哈
【3.5星】2023-04-281、演得有点假,就算眼睛看不见,但是耳朵还是好的吧?
双耳效应有的吧?
怎么会离得这么近,却不知道别人是坐在哪儿的呢?
那个海报也离谱,如果是一张纸还说得过去,都有相框了,凹的那一面才会是正面,怎么可能搞错呢?
这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制造喜剧和紧张😰,让男主故意没有脑子🧠,这都不知道2、整体来说还行,至少剧情比较新鲜,男主因为家庭和事业的原因,在导演电影时失明,最后的结果也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嘲弄了法国电影评论界,一个盲人导演出来的电影却被认为非常有创意3、这电影应该是冲着女主来的,这女主御姐型,很好看,而且她是真能忍男主的碎嘴子,我真是服了,前面男主没眼瞎的时候,那嘴巴真是不带停的,而且时不时就把话题绕回女主背叛他,他生气地表达,看起来真累。。
4、一般略偏上,可看可不看
美女艾丽显然是这个电影最大的悬念。
作为前著名导演的前妻,她推荐这个业已落魄的人来拍一部六千万美元投资的电影。
我们对这个女人的感情产生了好奇。
瘦弱而且愁眉苦脸的伍迪艾伦得过两次奥斯卡奖。
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这是第二个悬念。
那个俊朗的中产阶级新男友到底是不是个保守的娘们?
他还有什么令人讽刺的行为?
第三个。
只要不把这三点散发出来的光芒搞砸,那么片子就成了。
这三个个悬念实际上是三个哲学问题。
无论如何导演要给出答案,或者化解这三个问题。
给不出正确答案,那就给一个“好莱坞式答案”吧。
总之,命题是吸引人的,电影(艺术化的动作)是失败的。
那就不谈电影,谈问题。
这么一个古怪的导演获得了去巴黎的机会,他亲吻艾丽的时候,我感到艾丽脸上充满了愚蠢。
而且,沃尔的同居女友也是个粗俗不堪的女人。
似乎女人一旦爱上这种激进派的高级知识分子,就会天然地变成傻逼的、“许广平式”的老妈子女人。
而艾丽和那个制片公司老板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自然和惬意。
如果伍迪艾伦在讽刺的话,我相信讽刺的是古怪的艺术家和严肃的法国。
结合片名,开头五分钟就猜到结尾了,但剧情发展还是让人觉得厉害,简直异想天开,又是一贯的轻松深刻。
故事完全包含着woody allen对自我经历的讽刺,其中几个桥段对于对白类型的开拓又惊艳了,然后不断累积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讽刺,最后再是对欧洲艺术电影的讽刺,解构的东西完全用活,学习,还是学习,真不知道woody allen的脑子怎么长的。
伍迪·艾伦在过去的若干年内还是创造了一些糟糕的作品,至少对于影迷来说是比较失望的,其中就包括:2003年的《奇招尽出》Anything Else、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以及2006年的《独家新闻》Scoop。
但是《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的问世以及它所取得的上好口碑,再次证明了伍迪·艾伦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
1.导演被迫拍除臭剂广告。
前妻劝制片找他当导演。
失败。
2.最终得到了电影。
郁郁不得志的导演。
他一开始拒绝见他们,后面同意了。
3.不懂市场调查。
4.前半段有点无聊。
5.为了自己而拍电影就像艺术性的自我抚慰23336.前任夫妻之间吵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两个人说谈公事结果一直吵架。
公事私事无缝连接。
惹怒了前妻。
7.男主把自己演技很差的女朋友搞过来拍片。
结果他们得知她是女朋友。
8.哈哈哈哈导演和女朋友完全无法正常交流。
9.拍片前他忽然瞎了。
疯言疯语。
照样进片场(这里开始有意思了)10.一个记者过来记录拍片日记。
哈哈哈哈比喻导演在片场是个瞎子,被人操纵。
有点神经喜剧的意思。
很多台词。
11.通过记录的人来说片场的一些过度。
12.女主角脱衣服勾引他。
他看不见。
错位。
13.电影是一个爱妒忌的情妇。
14.和摄影师的翻译沟通。
摄影机放错了位置,就说“他是个天才,他的摄影方式简直不同寻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5.“李安还等着我拍戏呢!
可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结果翻译被炒鱿鱼了我哈哈哈哈。
所以告诉了前妻。
16.记者忽然得知了这一切。
大boss就是豪尔得知真相。
就像寄生虫得知真相一样,弥天大谎。
17.哈哈哈哈后面不愧是好莱坞结局。
就是喜欢woody allen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似真非真的神经质艺术
是电影之外成就着电影。
这部电影的观感实在太差了从头到尾他自己演的巨婴喋喋不休个没完,我真的很难相信有人能完全接受这一堆又一堆的废话和他自以为很好笑的笑话
“李安还等着我拍电影呢!”
Every husband should go blind for a little while.
这部不怎么样
最后是在讽刺法国人......
虽然很有趣但是质量确实一般化,他儿子怎么就冒出来的,冒出来干啥的。
片中是讽刺法国的荒诞,但故事本身是好莱坞式急转的美好,自嘲讽刺并存
One good thing about Wood Allen movie is its all talki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so the money on OST can be saved.
为什么要这么黑法国人!?简直不能忍啊哈哈,很喜欢这个心理失明的metaphor。
一个过气艺术导演为了东山再起,接受了前妻现未婚夫制片人的工作邀约,没想到开拍在即却患上了心理性失明,拍摄过程简直就是灾难。拍摄完后他与儿子和解打开心结重获视力,但电影却在美国好莱坞商业体系里收获观众的一致差评,出人意料的是,电影却在法国收获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最终他获得了去法国拍戏的机会,也与前妻重修旧好,实现了过去去巴黎生活的愿望。老头儿真是电影界段子手,失明导演导戏这个都想得出来,这应该就是从“这拍的什么烂片,他瞎了吗?”这种吐槽的话中提炼出的创意,笑死了。剧本遵循了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很完整,只是中段拍摄过程的灾难,瞎几把拍的过程拍的太像闹剧了,他又话痨blablalba,挺无聊的,娱乐性不强。但结尾够劲,反讽式的笑话。能感受到他一年一部电影平时都在不断地写故事创意。真得学习
与上一年的玉蝎子的魔咒同样讲述了一个“灾祸临头焉知非福”的故事。幸福是相同的,收获了爱情,不管是破镜重圆还是欢喜冤家,总之收获了幸福。而不幸却是变化的。前者经历了催眠,本片遭遇了眼瞎——希区柯克曾经人在现场却从不看镜头,伍迪艾伦这回则是人在片场什么都不看。不过,感觉出了毛病的似乎不只有眼睛还有耳朵?主人公怎么会一并丧失了听音辨位的基础功能,始终对着东边去和坐在南边的人说话?即使你看不见,也大概知道声音从哪个方向来的啊!应该说,“每个丈夫都该失明一小段时间”,作为比喻概念很棒,可真要落实到故事情节让导演失明?就有点……但无所谓啦,只要这部盲导作品最终被法国人喜欢!——也不知是夸,还是讽?……PS“我想要杀死的人也正是提供工作给我的那个人”。这不仅仅是好莱坞式结局。这更是全球劳资关系的基本现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电影我本来还说太长太贫太不可理喻,结果到最后彻底讽刺了法国人,我表示喜闻乐见+幸灾乐祸,马上推荐给了我的法国沙发客,哈哈哈哈哈,让我笑会儿!
这是我看伍迪艾伦的第三部电影,难道是因为最近拐卖妇女的事件让我觉得这部作品又长又臭吗?他在电影里总和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谈恋爱接吻,总絮絮叨叨,让我有点厌烦,厌烦在沃尔和豪尔最后的见面达到了高潮,眼睛看不见难道耳朵听不到吗?
伍迪艾伦比较平庸的一部~中间和投资人见面那段还是乐毁了~
看到最后也不没明白到底是在讽刺好莱坞,还是在讽刺法国影评人,还是在自我嘲讽。当然伍迪艾伦总能在一片混乱中让人看到一条清晰的情感主线。
在腾讯视频上随便点开的电影,看了五分钟我就断定这绝对是伍迪艾伦的作品。果不其然,不大一会儿老头儿就出现了~在这部电影里,老头儿讽刺了自己的老本行,讽刺了好莱坞,顺便还黑了一把法国影评人的审美,台词虽然密集,但故事流畅,看下去毫无压力。心情难过的时候,看看伍迪艾伦总是很好的。
被片子里面的 Téa Leoni 迷住了
老爷子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黑一下法国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