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电影中,我感觉导演有刻意的在引导我们去关注这两个孩子的变化。
在这两个孩子身上更容易看到我们大多数现代人的状态。
离不开电子产品,依赖电子产品,连情感交流都完全依附着。
更不要说现实中的我们,吃饭,都要靠手机点外卖,需要别人的投喂,这种生活方式有时候甚至被我们标定为时尚。
这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羞愧的地方。
片中的哥哥,其实能看出是个非常睿智的男孩,也很有担当。
从他背着黄色书包进入画面的时候,我就感觉他其实是这个家庭“希望”的载体(黄色是希望的象征)。
无论是在看地图册的时候还是在选择喝玻璃水吃猫饲料的时候,都能看出他是学识丰富,非常理智的人。
而在故事后面以为父亲死去的片段中,能看出他很勇敢地担任了“爸爸”的角色,保护妹妹和妈妈。
从一个即使要面临死亡也不肯放弃电脑手机的男孩到变成一个会照顾家人的男子汉。
主角内心的成长和变化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但很庆幸,他是个聪明的人,“适者生存”,在适当的时候抛开那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更能在真正意义上“回归”。
而妹妹,属于活泼又开朗外向的的那一类。
很前卫很爱追求时尚。
即使是逃亡也要坚持带着自己的假睫毛,真是精致女孩本体了🤔。
她是片中最叛逆的角色,最难“搞”的一个。
其实我觉得这路上妹妹也是个很难跨越的障碍。
但由于年龄小,还没有到叛逆的不可教也的地步,她也在这一路上默默变化着。
如果这群人是“西游记”里的师徒,妹妹更像是“猪八戒”的角色。
但是好在她不懒,虽然对路边小哥哥有几分歹心嘿嘿嘿嘿,还蛮可爱的。
这一路上她对于父亲的理解是最大的看点。
从抱怨父亲的草率和耍嘴炮,到看到父亲对于家庭的力不从心导致的不知所搓和全心全力的付出保护,两代人之间的沟壑也是随着那条河流被冲刷走了。
而从一个珍惜时髦衣服的女孩到变成一个粗布麻衣、甚至学会纺织并发现自己兴趣爱好在此的女孩,这个成长跨步比哥哥更大。
归真,大抵是真正归真了。
总的来说,我们终于能在这群“现代人”身上,看到了烟火气,我一直认为风尘仆仆是比风花雪月更美好的词汇。
很难得的是,即使是一部有点意味的灾难片,我们却没有在其中看到暴露人性的血腥残暴场面,反而是爸爸偷水喂奶,同行人互相汲取求生经验,一无所有唯有食物的老大爷收留他们等有人情味和温情的场面。
虽然已经解放天性,但不是释放兽性。
所谓真正的回归,是从超市到田园吗?
是从都市到农村吗?
我觉得是一路修行只为谋命的虔诚,和大口吃烟熏肉的奔放。
挺另类的电影,主要发生的背景有点“灾难片”的感觉,就是遇到全球大停电。
没想到啊,就单单停电足以令一个繁华的都市崩塌。
剧情不一 一讲述,唯一觉得不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铺很少被打砸抢,店主还明目张胆把食物摆大街。
电影最关键的是,灾难之后,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变化,两个孩子不再盲目浪费、一家人带饭盒出门、母亲懂得杀鱼等等,特别是他们对父亲的刮目相看。
还有,知识的重要性,弟弟在商店找地图,而姐姐还有心情看旅游攻略杂志,弟弟找胶水、找到电瓶液等等。
不过形成鲜明对比,莫过于路上遇到的另外一家人,人家的骑行装备和求生知识,都是对主人公一家的心理打击。
结局是好的,一家人终于到达外公家。
也是形成鲜明对比,一家经历过生死才到达目的地,朴素的外公却还在海边钓鱼,好像停电对于他来讲,丝毫没影响。
所以说,活在当下,鬼知道哪天就会停电、停水。
一家四口骑单车从东京到鹿儿岛逃难的艰辛,文明与蛮荒之间好像只差一步,断电后没水没食物,有些人变得狂躁野蛮起来,有些人则享受这样的契机一家人度假野营很是自在。
在没有电的世界,温饱是唯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家四口过了二年多没有电的生活,一家四口摆脱了高科技产品给彼此之间带来的隔阂,一家四口学会了在劳作中寻找快乐我在想身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突然有一天断电了,我是否能好好生存,该如何生存?
是该好好想想 ,多学学生活技能
整个日本遇上了原因不明的大停电,一切电子产品全部失效,人们陷入恐慌之中。
影片的主角是东京的一家四口,他们被迫离家出走,平时严重依赖现代化工具,又缺少生存技能的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他们生活得十分痛苦,就连睡一个觉的地方也很难找到。
这还不说,他们还遇到了种种困难:①不知吃什么,就连得到了高人指点后也很难生活下去;②抓猪看起来很容易,但他们一起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猪捉住并杀死;③他们用一些木头做了一个竹筏,准备坐它到河对岸,第一次过去得比较顺利,但当他们返回去时,下起了大雨,他们仍然强行渡河,结果自行车和大量食物都落入河底,还差点搭上了父亲的性命;④在森林里吃东西时,因为可怜动物把肉送给了一只野狗“侦察兵”,结果引来一大群野狗的袭击,母亲的腿也被狗咬伤,险些丧命。
再看看我们这些在大城市的人们,生活得丰衣足食,根本没有时间锻炼野外生存能力,如果出现同样的情况,我们能比他们一家表现得更好吗?
作者: 陆支羽
矢口史靖,是日本拍“职业”题材拍得最好的导演。
两年前我在西宁FIRST影展采访时,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您的电影往往热衷于拍摄某种职业人群,比如《哪啊哪啊神去村》里的伐木工人,《快乐飞行》中的机组工作人员等等,您为何会选择这类题材呢?
”
左二为导演矢口史靖导演回答说:“像这些职业,大家都觉得自己很了解,但实际上背后的事情大部分人并不熟知。
所以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这样的电影都是一种崭新的发现,有新鲜感,能获得新的知识,而且看起来非常有趣。
这便是我的创作初衷。
”我本以为身为“行业剧之王”的矢口史靖依然会拍一部讲述某类职业的新电影,殊不知他却灵感突发,出人意料地拍出了这部极具野心的软科幻喜剧《生存家族》。
这一次,他以“东京大停电”为预设蓝本,相当于彻底收缴了所有城市人口从事任何职业的可能。
看点1另类“灾难片”,轻松幽默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回溯影史上与“停电”有关的灾难电影,大部分还是源自于好莱坞。
比如“B级片大师”约翰·卡朋特拍于1996年的《洛杉矶大逃亡》中,就有这样一场停电戏:男主角按下按钮那一刻,全世界便陷入彻底的黑暗之中,唯有火柴燃起的微光提醒世人,我们已倒退回新石器时代。
此外,布拉德·安德森执导的悬疑惊悚片《消失在第七街》,以及前些年的热门美剧《灭世》同样向我们呈现了电能消失后整个世界的惨状。
当电灯、手机、电脑、汽车、飞机都沦为废品,甚至地球上不再有“政府”之后,我们的生存格局究竟会陷入怎样一种困境?
这无疑是好莱坞创作者们的终极思考。
和这些烧钱的好莱坞灾难大片不同,矢口史靖并无意于创造一副未来世界水深火热的灾难图景。
他依然勤恳如手工作坊的匠人那般,专注着眼于自己最熟稔的拿手好戏,既不以讨伐体制为卖点,也尽力规避开极端困境下对人性之恶的苛责,而是更多地切入到“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元,努力将叙事视角投注于家庭角色的个体成长中。
相比好莱坞电影一味求大的商业诉求,矢口史靖的这个微小切口无疑也折射出日本导演对世界影坛的美学价值所在。
《生存家族》的格局远比他之前的电影更为宏大,倾注了他的艺术野心。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生存家族》更像是矢口史靖这个阶段打破常态、寻求突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但其作品中内核的风骨依然万变不离其宗,即便大难临头也戒不掉的,还有那轻松幽默的格调,励志的主题,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看点2矢口史靖典型风格的集大成之作从影片中的铃木一家四口身上,我们无疑能看到不少矢口史靖前作中的影子。
一家人从失去电力的东京集体骑车逃往大阪的艰难过程,恍如重回当年拍《公路狂飙》时的爆笑时光。
小日向文世饰演的父亲一角,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逞强姿态,俨然《摇摆少女》中那个竹中直人饰演的老师。
深津绘里饰演的家庭主妇,平时活得战战兢兢,却在灾难降临时展现出女性独有的聪慧与韧性,宛如《快乐飞行》中临危不惧的女性形象。
对于乡村的热爱,则贯穿了矢口史靖的大部分作品,最明显的便是对《哪啊哪啊神去村》中乡土情结的延续。
按导演自己的话来说,从小生活在小城市的他,其实很难想象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所以《五个扑水少年》和《摇摆少女》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在大城市生活,而《哪啊哪啊神去村》则是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送到乡村去体验不同的生活。
”而《生存家族》中最令我动容的几场戏,同样发生在乡村。
当昔日四通八达的东京彻底沦为废都之后,自给自足的乡村反而成为了一家人的避难所。
即便城市陷入停水停电的末日困境,乡村却足以凭借天时地利的天然优势给人以基本的生存所需。
相比把电解液、猫罐头当作“救命稻草”的逃亡生涯,能够吃上野菜和熏肉的乡村田园生活,简直是场重获新生的奇迹。
看点3发人深省:农耕文明,电力社会,哪种形态才能生生长流?
矢口史靖导演借《生存家族》道出的关于“环保”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当地球终于耗尽各种能源的那一天,恐怕终究只有农耕文明才是生生长流的社会形态。
由此,矢口史靖的精神诉求便昭然若揭,铃木一家人的成长也悄然有了更贴近内心的回响。
原来,东京的夜空真的不仅仅只有大密度的蓝色,也能看得到星星点点的银河;原来,抛弃手机、丢掉假发后的人生,并不会仓惶失措,反而能更真实而坦然地直面自己。
逃亡过程中,盲人带路过隧道那场戏同样让我印象至深。
在挤满障碍物的黑漆漆的隧道里,只有盲人的耳朵才是雪亮的,正常人却都成了瞎子。
矢口史靖将这场充满原始本能意味的戏码安置其中,着实别有寓意。
而影片临近结尾处,那辆开往鹿儿岛的猎鹰号蒸汽列车,则彷佛又让我们重走了一遍过往的历史时空。
即便东京终于在停电2年126天后恢复电力,农耕社会重回电气社会;但这段逃往时光烙印在一家人心中的记忆,恐怕再也无法抹去。
毕竟,相比物质上的复原,精神层面的成长永远更为重要。
看点4争论:无缘由停电是否是剧作漏洞?
不过,对于这场带有软科幻气质的“东京大规模停电”事件,难免会有影迷纠结于停电的真正原因,而矢口史靖导演并未给出真正明确的答案。
也正因此,有不少影迷认定,无缘由的停电是本片剧作上的一个漏洞。
但我以为,假如矢口史靖真的意识到这是个漏洞,他不可能不去填补。
显然,对于《生存家族》想表达的精神内核而言,停电的原因真的并不重要。
现实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恐怕都有过类似的“停水停电”的可怕念想,正如我们在面对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等灾难时的心态。
灾难面前,没有国界。
无论如何,《生存家族》这样的日本电影能够在国内上映,终究是一件好事。
回想这两年,尤其在染谷将太主演的《哪啊哪啊神去村》大火之后,国内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影迷开始深入地研究起矢口史靖导演来。
如今这部《生存家族》的诞生,更让我们对这位认真拍电影的导演肃然起敬。
而在此之前,大家对矢口史靖的印象可能仅仅是慧眼识珠的“新人制造机”。
当然,从这个角度讲,矢口史靖也算是个“传奇”了。
因为,无论《五个扑水少年》中的妻夫木聪、玉木宏,还是《摇摆少女》中的上野树里、平冈佑太,似乎都离不开矢口史靖当年的唯才是用,难怪曾有不少人赞叹他极具星探眼光,善于发现未来的偶像。
导演之前的《哪啊哪啊神去村》,就通过细腻生动的对护林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讲述,深得大家喜爱,到了拍摄本片,同样的精巧加之背后传递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更是没让我失望!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问题导致多年来电影里传递出的“被害妄想症”,不同于欧美大片对于场面的关注以及抗争的主题,日影灾难题材往往关注的还是生存和人性,一部常见的末世公路题材却采用了喜剧外壳包裹,主角从天赋异禀的英雄,变成了平凡无比的一家四口。
除了结尾那个略微夸张的小高潮,主人公一家四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没有主角光环,没有酷炫的技能,有的只是自以为是的丈夫,唯唯诺诺的妈妈,爱慕虚荣的女孩以及木讷叛逆的儿子。
片子没有大的矛盾冲突,没有紧张刺激的时刻,相反各种诙谐幽默穿插于这个貌合神离的四口之家,当第一次吵架妈妈呵斥住孩子和爸爸的吵架,停顿过后说出一句:“你们难道不知道他一直都是这种人吗”后,我真是笑了出来。
有的时候,毁灭根本不需要灾难,战争或者瘟疫,对于过度依赖现代化科技的我们,只需要把电拿掉,世界的秩序就会完全变样。
本片的优秀,莫过于即便没有特效,血腥,仅仅是一路上面对的灾难后我们将要面对的真实问题,便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其实片子细节上也有一些小bug,比如虽然没电,但打火机还是有的是吧,生火应该不难,自行车连着骑几个月,去哪打胎充气的,衣服不用电,总是可以去超市拿几件换一下吧,再如果去掉结尾那个没太有必要的高潮,我还能再加半分。
可电影只是电影,时代依旧不会因为怀念过去的单纯美好而停滞不前,那些传统的习俗,单纯的美好,淳朴的老人,注定要在这个时代舞台上慢慢褪去,感伤吗,可生活就是这样。
世界不会突然灭亡,也不会突然停电,生活回不到过去,但通过本片,却能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节奏下稍作喘息,就像开头一家人看向天空那无比灿烂的星空银河,不是它不存在,只是平时光亮太多,遮住了它的美好。
结尾火车过隧道时老人们机智的提前关了窗,年轻人们却被晕的灰头土脸,相视一看,哄堂大笑,这笑声里除了通过旅程找回了家人身份归属后的开心和幸福,我想更多的是对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现代人身份的自嘲和尴尬吧~四星半,八分,今天还有姑娘问我最近有没有特别好的电影推荐,现在有了~
让我欣赏的是在明显的环保议题之外,导演关注到更多。
他不是像《釜山行》之类的电影,想要表现在有限资源面前人性的丑恶或光辉,而是不忘生活中、社会上容易被人忽略的群体:家庭主妇、孤寡老人、盲人甚至流浪宠物。
看似只是一部轻松喜剧,却有着这样的细腻与善良,想来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你杀过鱼吗?
那抓过猪吗?
什么?
活的猪都没见过?
那不玩手机总可以吧?
坚持十分钟?
一小时?
什么?!
一天?!
WTF!
Kill me!
但这些在电影里是两年。
在矢口史靖的新作《生存家族》中,因为未知原因,整个东京乃至整个世界都一夜之间失去了电力。
“没关系,我家卖充电宝的。
”可这不是停电,是完全失去电力,仿佛法拉第从未发现过电磁感应现象。
任何与电有关的器件统统失灵。
人们起床之后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以十个问号、感叹号结尾,抱怨物业、抱怨政府。
可真要说引起恐慌,那是在一周之后还没有恢复供电、开始有人死亡。
每一个人都成为难民,在东京生活的铃木一家也不得不加入逃亡大军。
《生存家族》是一部科幻喜剧,尽管有着如此极端的脚本设定,但走的并不是诸如《后天》等灾难片的大片路子,而是传统喜剧的搞笑加点温情的调性。
电气消亡前,家里的每一个人只在乎自己的事情。
一家之主(小日向文世饰)忙于工作,只在乎年度报告还有自己的假发,从不真正关心妻儿。
而妻子(深津绘里饰)也只知埋头家务,对家里人唯唯诺诺,是典型日本家庭主妇的形象。
女儿(葵若菜饰)和儿子(泉泽佑希饰)更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父母没大没小,离不开手机、耳麦和双眼皮贴。
可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停电”,才让家人之间有了更多时间相处,没有刷手机、没有玩电脑、无法工作或做家务,而是站在阳台上看星空,第一次发现“原来银河真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进,大家认清这不是单纯的电力故障,而是一场灾难,开始准备逃亡。
父亲提出骑自行车到大阪,因为传闻大阪有电。
也不远,就北京到郑州吧。
在逃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转变。
决定出走之时妈妈拿出私房钱(互联网消失),第一次有了地位上的提升,之后买水又从3000日元一瓶砍到600,又一次展现了主妇的智慧,显示了话语权的增加。
在四人来到大阪,发现依旧没电之后,全片的第一次矛盾爆发,每个人开始互相埋怨、争吵,早就功能失调的家庭也就此完全曝光。
暴风雨之后,儿子丢掉了自己从不离身的手机,“你真的不要了?
”他笑笑,将手机壳剪破用来黏补破掉的轮胎。
跌入低谷的家庭终于在濒临死亡的时候被之前自己一直嫌弃的农户所救。
在此城市与农村两者仿佛对立、有高低之分实则不然的关系显露出来。
年轻一代移民美国的养猪倌看似蛮横粗鲁,实则渴望见到自己的家人,与之前铃木一家嫌弃自己乡下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这一次的“拯救”,一家四口之间的关系也被调整纠正,下定决心前往乡下鹿儿岛的外公家,至此故事基本实现角色的转变。
在继续逃亡的路上又遇到必须盲人带路才能通过的隧道,大家对如此设计瞠目结舌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想到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
再到后来过河的时候,父亲被大水冲走,儿子只找到父亲的假发,全片达到了戏剧的高潮。
直到最后父亲在火车上丢掉了自己的假发,所有角色的转变完全完成。
还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失去父亲的三人在继续逃亡的过程中,遭到一群被遗弃的野犬的围攻,才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之前导演要特别花好几个镜头来表现逃亡的一家人将宠物狗锁在家中。
这样的宠物到弃犬、狗由被动到主动的变换,让我想到美国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作家Jack London的名篇《To Build A Fire》。
人和狗之间的地位从来不是绝对的,更别说自然了,就算有,那也是面对自然的人类毫无胜算。
《生存家族》最先吸引人的自然是其脑洞之大。
导演兼编剧矢口史靖将这种可能平常大家也会幻想的“如果没有了XX我们会怎样”的假设作为电影的前提设定,需要从上至下考虑极尽周全,尽可能发挥创意的同时避免难以自圆其说。
作为喜剧,电影的搞笑元素也都不是屎尿屁的低俗笑点,反而经常作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体现。
但真正让我欣赏的是在明显的环保议题之外,导演关注到更多。
他不是像《釜山行》之类的电影,想要表现在有限资源面前人性的丑恶或光辉,而是不忘生活中、社会上容易被人忽略的群体:家庭主妇、孤寡老人、盲人甚至流浪宠物。
看似只是一部轻松喜剧,却有着这样的细腻与善良,想来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
很喜欢这部电影,许多场景能找到相应的社会学隐喻。
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高度精细的消费社会,是极易瘫痪脆弱的风险社会,是人人孤立冷漠的原子化社会。
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为高速运转的体制所裹挟(停电了还着急工作的日本社畜太悲伤了),像齿轮一样嵌在社会里不敢松懈。
暴风雨后七零八落的商品和病痛,是灾难面前失落的人类社会图景。
进入农村后的场景,看似回归原始社会实则又是群居后社会分化的模拟,一辆工业革命的列车驶过来,人也重新和猪一起被圈起来。
家庭是诠释社会群像的最佳途径,而家庭温情最能展现人类的独特。
片子归根结底还是一部喜剧片(而不是恐怖片),奇迹般重逢的父亲和永远在那里的外公,是身处风险社会的人们的永恒期望。
后半段少了很多恐慌和沮丧,让灾难本身变得多少不痛不痒。
不得不承认看见电力恢复的那一刻社会迅速回归常态让人失望,但恐怕现代性的特点就在于此,牵一发动全身,但因体系井然恢复速度也异常地快。
其实主角若是坚持自给自足还挺有看点的,让人想到这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group%2Ftopic%2F253876192%3F_spm_id%3DMTQzMjY1OTEy&_i=3730154620445c4&dt_dapp=1若是社会彻底倒回农耕时代也行不大通,何况农耕时代也迟早会发展成下一个摩登时代,返璞归真是暂时的,异化是永久的,一切都像工业革命的火车一样无法阻挡。
观后感是这个(来自《消费社会》词条短评):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生存家族》。
《生存家族》是一部日本电影,片名听起来丝毫不吸引人,像是一部描述苦难的文艺电影,但包裹在唬人的片名之下的是一部以硬科幻为背景的公路电影。
由于我刚从滇藏线骑行归来,所以,这部电影看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似乎还能体会出几分《转山》里面张书豪的心情。
同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爆笑电影,所谓硬科幻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当中颇有些耐人寻味,有几分高级黑的意味。
黑的第一层境界是自嘲,大概目标是福岛核电站;黑的第二层境界是戏谑,人们过于依赖高科技产品,当把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源头——电——消灭掉,看人们如何生存。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事实证明,在没有电的世界,人们也一样是可以生存下来的。
一家四口就这样上路了。
在没有电的世界,矿泉水卖得越来越贵;在没有电的世界,自行车成为了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在没有电的世界,名牌手表和名牌汽车已经派不上任何用场;在没有电的世界,温饱是唯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了电,没有了那些高科技产品,反而让原本疏离的一家四口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
他们齐心协力,目标统一。
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发现一切都没那么重要了,上学还是上班?
去他妈的吧!
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藤原纪香在里面客串了一个骑行者的角色,自从出演了唐季礼导演的电影《雷霆战警》之后,貌似好久没有在电影里面见到她了。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很多另外的电影,比如《阳光小美女》什么的。
一家四口历经一百余天跋山涉水来到了目的地,一家四口过了二年多没有电的生活,一家四口摆脱了高科技产品给彼此之间带来的隔阂,一家四口学会了在劳作中寻找快乐……突然想起罗大佑的一首歌《现象七十二变》里面的歌词——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什么是好电影?
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在爆笑的同时还可以让人思考的电影。
好电影没有标准答案,这只是其中一种。
遍地都是低头族,他们走路的时候低头看着手机,他们乘坐地铁的时候低头看着手机,他们无论他妈的在干什么都低头看着手机。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被一个低头族撞了一下,我说,你是瞎子吗,这家伙瞟了我一眼,没吱声,默默地走掉了。
我特别希望这些低头族们能够看一看这部电影,汲取一下电影当中的营养,脱离手机的束缚,过上哪怕几天没有手机的生活都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手机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让低头族们如此着迷?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莫非手机里面也有吗?
希望我再次见到这些低头族们的时候,他们手中捧着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书。
贰零壹柒/零陆/贰贰
仅此一招,就能让你活在西元前 这部电影是去年个人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好看,观感很舒服。
马上公映了,说两句。
“行业剧之王”矢口史靖的电影一定要看,从《五个扑水少年》《摇摆少女》,再到《机器人大爷》《哪啊哪啊神去村》,矢大爷的作品轻松幽默,生活气息很强,角色菜鸟主题励志,而且每部作品角度非常独特,题材也是冷门。
当然行业特色也是很鲜明,花样游泳、空姐、爵士乐队、伐木工人这些题材拍得都很好看。
“行业剧之王”的特色平心而论,矢大爷的电影主题,往往都是很有CULT风格,但却用主流的方式拍得很有趣。
★《摇摆少女》中不懂得演奏乐器女生们,还要组建爵士乐团;★《五个扑水的少年》中对花样游泳一窍不通的男生们的青春物语;★《愉快的飞行》中绫濑遥饰演的倒霉菜鸟空姐;★《机器人大爷》独居在家的大爷,还有一根筋迷恋机器人的女生;★《哪啊哪啊神去村》个人最喜欢,落榜的高中生平野勇气,到深山伐木进修,伐木工人赛高。
这样的冷门题材和偏门故事,在矢口史靖的镜头下,格外的生动有趣。
当然还有这部《生存家族》,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部灾难片;但从内容上来看,从未见过这样的“灾难题材”,描述全球大断电之后的故事;格局不大,主要是一家人的视角;有着传统灾难电影的生离死别,但内容却是轻松诙谐。
这样一部怪味作品,结局温暖治愈,大概是最“治愈”的灾难电影了。
这就是矢口史靖的特色,走偏门。
其实别看《生存家族》是矢口史靖少见的“非行业剧”作品,但同样的是剑走偏锋,角度独特,而且角色特征和故事情节转换跟以往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老爸这个角色,可以参考《摇摆少女》中的竹中直人,后者演一位数学老师,对爵士乐情有独钟,却对吹奏乐器一窍不通,没想到最后却歪打正着。
《生存家族》里的老爸也是类似,虽然人设不同,但定位类似,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存在,好几次一意孤行,结果最后却通过自己的“遇难”,成全了家人。
还有一家四口抓猪的场面,可以对应《摇摆少女》中女孩们在树林遭遇野猪一幕。
电影结尾在蒸汽火车上一家人大笑的场面,跟《神去村》结尾祭祀的过山车桥段异曲同工。
总之,《生存家族》是典型的矢口史靖风格:★在特殊化的题材之下,电影不时出现搞笑场面,但又极尽克制(抓猪)。
★人物表情夸张,靠静滞定格镜头渲染效果(照片和一家人大笑的场面)。
★风格贴切自然,出位又不失章法,不掩饰且产生脱力效果(吃猫粮、喝电瓶水)。
★电影中失意角色的设置(父亲),用喜剧弱化对现实冲突(拉肚子,掉河里),利用戏剧化和超现实的方式,达成意愿(停电起因)。
★最终让故事角色超越残酷现实中的卑微与绝望,获得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还原,给予观众以精神上的抚慰,励志且治愈,这是电影主题。
最后,说下这部电影所要反映的现实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这个“大断电”方式,来反衬电气文明下淡薄的人际关系,又用一家人的视角,来衬托极端环境下家庭的羁绊。
人类对电器的依赖,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人,一家人齐齐整整最值得珍惜,这些观点就不再多言了,看了很多评论,大家都在聊这些话题。
这里要说一个《生存家族》中容易被忽视、甚至被人误读的隐藏主题。
仰望星空?
差点没命!
这部电影并没有“反电气文明”,并没有追求“返璞归真”,因为电影中有一段情节,停电初期,一家人仰望星空,说这样的生活还挺惬意,所以被很多观众刻意放大,认为电影是在追求慢生活,回归大自然,这是不对的(在这一点上,各类营销号将这个傻B观点发挥到极致)。
因为那只是停电初期,电影中的台词表示“偶尔这样也挺美好”,仅仅是“偶尔”。
随后的故事,长期的断电,跟惬意和返璞归真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平时看上去美丽的大自然,却隐藏着无数凶险,差点要人命。
没有生存技巧的一家人,差点活不下去。
老爸喝溪水拉肚子,掉在水中差点淹死;老妈差点让日常的宠物狗给收拾了。
要不是农场主、要不是蒸汽火车,这一家人的远足,真会死人的。
瞅瞅这一家的德行,还有工夫仰望星空吗?
所以,《生存家族》的隐藏主题就是,电气文明不但让人际关系淡薄,更让人“变傻、变笨”。
就像电影的片名一样,过于依赖电器,一旦电器失效,就让人们从生活变成了“生存”。
到野外连吃的都找不到,只能吃猫粮,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毫不夸张的说,假如外星人入侵,根本不用飞碟和高科技武器,把地球电一掐,人类自己就乱了。
还记得电影中,主角们遇到的几组人吗?
米店拒绝劳力士的店主、带领他们过隧道的盲人、养猪的农场主、开蒸汽火车的司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老人。
甚至主角们的目的地,也是去投奔亲戚,也是老人。
而且从农场主的线索中可以推断,这些人基本上等同于我们常说的“留守老人”。
子女们都在大城市,只有他们在乡间,身上还保持着相对旧派的生活习惯。
这就是问题,大城市的电气文明下,人类对身边情感的忽视,对电器的依赖,最终导致人们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平日里山水田园的大自然、甚至宠物狗都能要人命。
最终帮人度过难关的,还是那些几乎被遗忘的老人们,以及被遗忘的生活方式。
但《生存家族》并没有反对“电气文明”,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主角一行人遇到的藤原纪香为首的家庭,他们也是大城市来的人,也能看出这个家庭也有着野外生存技巧,所以他们身处于“电气文明”之下,却没有依赖电器。
所以断电之后,他们与主角家庭的对比,一个仍然在生活,一个变成了生存。
最终,这样的“生存”让老爸扔掉假发放下自尊、让老妈舍弃依赖、让女儿摘掉假睫毛不在伪装,让儿子发现谁是身边重要的人!
最终这个生存家族,重新回归质朴的情感。
当然,在电影结尾,看似凶险的大自然,又变成了那副山水田园。
这就是本片的观点,用夸张、超现实的手法,反衬了电气文明下大部分人们的现状,却没有反对当代文明,也没有一味的怀旧。
电影在烘托治愈情感的同时,没有夹带任何观点,就是用电气文明下一个典型都市家庭的视角,来呈现他们的日常,是如何从“生活变成生存”,再由“生存回归生活”的。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刻意的灾难片,接受不了整体设定。细节差切口小,趣味和温暖都有,可好感度还是低。深津绘里不适合演家庭主妇。到第六十天,艰苦逃生的一家子头发上开始有了丝油光。
其实有几个参考文本的走向:一个《蝇王》,人性恶统摄世界;一个《鲁滨逊漂流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一个《失明症漫记》,社会结构散成一团,人被关押之后权力重构……但电影终究被家庭温情给弱化了,不敢走向极致,因而显得温吞无力。
所以好看在哪里???
就还好吧,停个电而已,也没那么恐怖吧,食物不能开车运送,不会骑三轮车么,菜价会更贵而已,不至于闹饥荒吧。现在很多乡村也都是三轮车送菜啊,可能日本城市化程度更高所以生活方式更难改变?总之不太能说服我,前提不成立的话,后面的温情也就不成立,停电的原因也挺模棱两可的。
该片告诉我们一个可怕的事实:不需要外星人入侵,不需要生化危机,不需要猩球崛起,断个电,我们就可以活在西元前。
毁灭很难吗。不难。
设定太过粗暴,情感上一直没能够进入。如果一直延续养猪场前的轻喜剧风格也还好,但后三十分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瞎。
挺有趣的设定,如果停电了,那就没电影看了,呜呜呜
笑过之后陷入沉重的思考。没有电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补标,一般
挺接地气的一部剧。假发真的太抢戏www
由电气时代回归石器时代,由冷血无情体会冷暖人情。
2星,剧情硬伤太多,加一星给family这个设定,最喜欢一家人一起这样的了,还有结局并没有像美式大片那样套路地很明显扭转子女对父亲的不满,只是侧面描写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被豆友喜剧片推荐骗过来看的,完全不是喜剧片啊!我气死了!过于理想化的灾难片完全不现实…
一开始全家人都好城里人~上司一看就是露营党一有苗头就带全家上山了,爸爸你这钻木的方法不到位啊火绒都没准备。看他们路过溪水居然不存点在瓶里真闹心……
以科幻形式讲述切实现状,依赖于各种现代化科技的日常生活,如若某日当真如脱缰野马,将是如何末世情调?矢口史靖以他独有的蓬勃想象力和踏实温暖的喜剧元素,调配出具有公路片性质的逃难记,以一个家庭为剖析面,一场灾难磨练、见证了每个人的改变和成长。
喜欢这样的题材,在失去电力后一家人逐渐学会适应环境生存下去,让原本冷淡的彼此重新羁绊在一起。除了可怕的野生动物,我还是很喜欢也很向往种田养猪的生活的。
矢口史靖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导演,这样的温情灾难家庭公路环保电影,想必也就他,或者说日本电影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呈现。没有怪兽,没有僵尸,没有末日,但是很好看呀。
一场大停电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从东京到鹿儿岛也是一家人内心转变的历程。感谢停电,让他们学会了如何生存,感谢停电,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爱和活着的意义。
矢口史靖这次可真的是极端无聊,这么有趣怪奇的题材还是回到亲情上了,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