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一部电影,男主角内心的描述很到位,反映的更多是当代贫困大学生所经历的心历路程,第二是农村的无奈,包括在家务农的男主爹和外出务工的表叔。
主题是贫困,过去,现在,以及未开对拜托贫困的憧憬,主题二是愚昧,推下水不去救,怒打小儿,及打晕孩子后的恐惧,都是无知的表现。
ps:豆瓣无知装x人多,欣赏不了
这部电影我至少已经看过两遍了,最初是一位同学推荐的,可以算作心理学电影。
而我第一次看,也是以这样的角度去看的,有一些触动,但是没有那么深的感觉。
前些天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一个孤独的故事,一个难以被别人理解的故事,然而确实每一个我们的故事。
即使到最后校长,同学给了赵坡很多的关心,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他,而他的老乡对他的态度可能更接近大多数人的态度。
不理解,也不愿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理解,去关怀。
而童年对我们所造成的很多影响已经内化到我们的生活中,难以察觉。
这部影片像是在陈述,也是在揭开一些事实,让我们去察觉,去理解,去思考。
可能有一些呼吁的成分,但是从影片的基调而言,又不强烈。
而这也是让我产生了共鸣的一部片子。
其实看到豆瓣的评分这么低,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正是没有被一些人理解。
在《迷城》公映之前,关于《迷城》是如何通过审查的一直是一个谜,尽管看惯了国外“文艺动作片”的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是当年看《本能》时候的由衷惊诧,但是换到国内的片子能够见到背裸,再加几个腰部动作,那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尺度了(别想露点,咱们永远不在点上)。
虽然没人会为了几个背裸专门进趟影院,但是“惊悚悬疑”之外的一抹香艳,还是别具吸引力的。
上次在《近在咫尺的爱恋》看片会上,就听到一个还算知名影评人在谈论《迷城》时,兴奋得满面潮红,并果断地根据预告片下了个“极其情色”的论断,见过“大世面”的影评人尚且如此,也就难怪本来就是看热闹的观众心向往之了。
但是等到影片上映,这些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预告片里的“腰部前挺动作”全都不见了,一场QJ戏也只是呈现了隔着几百层毛玻璃的效果,只可意淫,不可眼观。
全片唯一的香艳之处是开篇一无名女子在洗澡时被民工误撞,当是时,此女正蹲在地上,身体呈“G”字状,以极其科学严谨的遮挡动作力保不失,摄影机就这样带着万千期待从侧面一掠而过。
说话至此想必很多人已经义愤填膺了,目标自然是直指总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兴奋处负责浇冷水的某电某局,而事实上,如果你持续对比了几款预告片和公映版正片,很容易就会发现,预告片中的“精彩内容”被删剪的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大。
作为专业的电影制作单,他们比任何观众都熟稔审查之道,也最善于在规则边缘周旋,很多镜头在制作之初其实就已经知道结果,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往枪口上撞”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营销,其根源在于审查部门对于“预告片”的管理漏洞。
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家,电影预告片同样需要进行分级,用Green Band、Red Band来限定预告片播放的范围,同时,针对受众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体,也有相对的Yellow Band级别以区别于影院预告片。
而在没有电影分级的中国,对于预告片的分级也就无从谈起,每款预告片都是针对所有观众的Green Band,于是一些限制级的镜头就得以借助预告片的护驾,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等到影片上映,一句“被删减了”,就可以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其实观众并不是为了个别限制级镜头才去看一部电影,毕竟中国电影的所谓限制级,在今天越来越有国际化视野的观众看来,其实都不过是小儿科,但问题就在于,正是因为这么小儿科的东西都要被阉割,才令观众更加恼火,进而演变成一种对制度的抗拒,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躲在暗处的,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的虚假“广告人”。
在同类商品大量充斥市场的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一定程度的宣传造势是必然的,然而检验一部宣传片的时刻是在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的,如果观众在走出去的时候觉得此行不虚,那么宣传则可以称其为宣传,否则就成了欺骗。
《迷城》的问题就在于,除了利用了一些剧中没有的东西来吸引观众之外,对于这部电影“可以有”而且“必须有”的悬疑、惊悚元素,他们也“真没有”。
电影表面上讲述贫困大学生坡坡和洗头妹甘秀的故事,前者因为从小的经历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扭曲,并最终造成了洗头妹甘秀意外死亡。
但如果仔细梳理就会发现,甘秀在这个故事里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她对剧情的参与都是被动的,她被坡坡的同乡非礼,而后又督促坡坡为她伸冤,全都是坡坡脑子里出现的异象,作为真实的甘秀只是和坡坡见了几次面的一个女孩子,他们之间甚至连真正的恋爱都算不上。
正是因为其他人物对故事的参与极其有限,所以影片不得不用大量的细节来为坡坡的行为做铺垫,影片的前20分钟几乎全都用来表现坡坡在学校的自卑,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原因却是来自家庭,让这段本来就冗长难耐的铺垫成了废戏,成了一段毫无意义的纪录片,而不是参与到制造悬念上来。
至于影片的另一个元素惊悚,则更无从谈起,全片唯一可以算得上惊悚的地方就是甘秀死后又出现在坡坡生活中的几场戏,但是导演为了制造悬念而降甘秀的死埋得过深,使她几次出现都和正常人出现一样,等到揭露出甘秀已死,作为“鬼”的甘秀的戏也就完了,观众要在回忆中去自己吓自己,造成后怕,很明显这点恐怖元素又是远远不够。
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迷城》,就是情色、惊悚、悬疑全都欠奉的三无产品,而最关键的,相对于之前的一系列走文艺路线的作品,章家瑞的掌控力在这部商业片也消失殆尽,故事行至结尾已近乎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证明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一通百通,拍擅长的,而不是拍热门的,才是正路。
看完很压抑,大半夜的。
本来是为了看霍思燕,没想到那么沉重。
首先,我有点害怕,这个阴郁的环境,其次,我有点害怕,这个阴郁的男主角。
本片前面是以第三视角来叙述,大致了解了男主角,我不喜欢他,我觉得他懦弱;中间开始进入男主角视角,进入他的思想,画风瞬间变得诡异和惊悚起来(毕竟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我害怕男主角,我觉得他恐怖;最后又以第三视角来叙述了真相,我可怜男主角,但我觉得他恶心。
看吧,我看到了男主角的世界,我仍然不能同情他,我仍然不能理解他,我抗拒他,我恶心他,我害怕他,我可怜他。
但我会远离,我不会愿意关怀他。
也许,大多数观众都抱有这种心态,所以,这个电影评分才会这么低吧。
我敬佩导演,演员,敬佩他们的人文关怀。
相比起来,我这个看客,冷漠得多。
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真是不幸,越不幸越不幸。
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喜欢大家都能治愈自己的不幸,重构自己的世界。
🙏
这是一部伟大、深刻的文艺片,表现出了导演、编剧对农家青年子弟的人文关怀!
看完影片,备感沉痛,坡坡无疑是一个可怜人。
坡坡的可怜源于小时候的悲惨遭遇,源于原生家庭的悲剧,但最根本的还是原自社会的缺陷。
作为最底层的农民阶级的一员,坡坡上学需要妈妈即使遭受周围人的非议也要坚持进城做发廊妹挣钱。
最后他的妈妈因为不被丈夫理解,在和丈夫争执中,被丈夫失手推进河中而死。
也正是在他妈妈的这场意外中,坡坡也被他的父亲失手打伤了大脑,埋下了未来发生精神分裂的生理伤害。
坡坡考进了大学,他周围人的不是家里做生意的就是海龟家庭,或者是部队高干家庭。
总之,家庭条件十分优渥。
而他作为一名农民子弟只能半工半读,拼命学习,以争取微薄的奖学金。
在与周围人强烈的贫富对比的差距下,坡坡性格敏感而自卑。
甘秀也是一个农民子弟。
她美丽纯洁、聪明善良,但是为了挣钱养活家里有智障的弟弟,不得不在高二就辍学进城做了发廊妹。
影片的最后,甘秀被坡坡失手推进了河中,而坡坡因为精神分裂产生幻觉,以为是甘秀被自己的老乡强奸,所以就去警察局报案,由此他才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从学校休学回家治疗。
影片最后,坡坡终于得知是自己失手害死了甘秀,悲伤的走进甘秀生前所在的发廊,此时幻觉重现,他又看到了甘秀,他向甘秀道歉,但甘秀却回答他说:我不怪你,我知道你是为了你妈好,为了我好。
原名<遠雷>,今已改名為<迷城>。
對於易名與否,似乎幫助不大。
兩者都未有令觀眾為之理解。
倒覺得<遠雷>這名會看後有所反思。
花邊的不說太多,主要劇情還蠻吸引。
就是一個窮大學生遇著洗頭妹已有無限幻想。
那些閒聊、約會、互相吸引等都看得過癮。
只是一下子投入"主線"劇情,會有所低落。
如果是這麼個慘情故事,主人翁茫然迷失於友情與愛情之間,倒也看得過去。
導演偏偏要來個故弄玄虛,把主人翁劇變成神經漢般陷入幻想世界,但這舉動又明顯不過,明顯得就像有個旁白說:"波波神經了,幻想這麼多假象"。
畫面經常穿插確有其得色,劇情的交錯、故事的張力反顯得零碎。
波波本來也神經質的,及後變了神經漢,這個安排也不夠完善,對比不夠大。
而男主演演的驚慌、驚恐又算不得上太有分別,但當然於劇情而言是有所需要。
電影中的亮點是霍思燕。
洗頭妹做的自然了當,滿風騷的感覺;下班後的青貧女子又夠清純可人、不造作;"主線"劇情的她溫柔、憎恨、憤怒、開心等變化多端,恰當至極,每一個笑容、眼神都令觀眾有所明瞭。
當然少不得暴露鏡頭,雖然我確不想霍思燕暴露太多,但也是一賣點。
如果要我從頭再看一遍,我會將所有集中力投放於霍思燕。
劇情過於簡單、過於明顯,縱使真的要看到結尾才知故事完整,但那個故事尾已顯得有點雞肋,知道與否都不足以衝擊觀眾的思想。
精神分裂,自卑感,贫富差距,星巴克,孔明灯,女主角很漂亮。
OK,看完迷城,凌晨3点半,我留下的就这么多。
豆瓣里有个人写了《去你妹的星巴克》。
电影里出现了2次星巴克,第一次里面有个穿得很有喜感的富家公子,背着更喜感的耐克包,一转身,大大的钩钩正对镜头,上来就问家境。
然后就是一群孩子优雅地说自己爹妈的背景。
坡孩子说咱家是农民,我爹是耕地的。
我顿时觉得这孩子是不该分裂的,起码敢正面承受。
去你妹的星巴克,有人回复他,说老是说人装逼的,其实才是最装的。
其实人把重心放在外面,才有了装逼和不装逼一说。
倘若本来无一物,何处去装逼?
咖啡我只喜欢2种,一种是雀巢2和1,一种是雀巢不要伴侣。
那么如果中国的咖啡普及如成都的茶馆,我想我也会坐在阳光的竹椅上,慢慢喝上一下午的。
只有当喝星巴克的和不喝星巴克的人,重心都放在喝上。
星巴克就不坑爹了。
回到迷城。
坡坡这娃是个可怜娃,电影将他的敏感和神经质刻画很到位了,那些没经历过这种压力的人不会懂得。
80%的城里娃不会介意跟农村娃做朋友,但是80%的农村娃会不自在。
区别就在前者于其中根本不会有压力。
所以介意的永远是那些弱势,敏感纠结的也永远是弱势。
本人一直在城乡交接部成长,童年让我迄今无比分裂。
运气好,城里农村娃都把我当自己人,前者觉得我淳朴,后者觉得我和蔼。
运气差点,城里农村都排挤我,前者觉得我土,后者觉得我装逼。
最后发现两头讨喜太难,索性都不迎合了。
你装,或者不装。
逼就在哪里。
不卑不亢……我知道现在的学校里,一定还有很多赵坡,李坡,王婆婆的。
还有很多挣扎在自己残缺里的人。
企图遮掩、回避、或者隐藏。
我不建议你去正面你内心的懦弱和不堪。
但请将重心放在你优秀的地方,让他们强大,便可自然战胜你那庞大的自卑感。
很多人都曾自卑,这群人有的成了白岩松,有的成了精神分裂。
区别在于后者将重心放在残缺,前者却着眼于所长。
如果霍金把重心放在帕金森,而非大脑。
那么他将终生作为一名帕金森患者,受人俯视。
赵坡是应该受到同情的,但是他的行为,我在同情之余还是忍不住想要扇他俩耳刮子的。
请相信大部分自卑者都是优秀的。
因为你具备足够的敏感,来触碰感受这个世界。
星巴克从来没想过坑谁的爹,人家就一饮料店,只卖饮料不卖B。
重庆,是一座载满了故事的大都市。
或许是因为大山大水的自然环境铸就出鲜明的城市性格,令各色人等在这里书写的故事显得更加富有戏剧化,更加跌宕起伏;也或许是因为介于东西部的交汇,介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崛起,令这里的故事显得更加富有冲突性和多元性。
那些堕落的和励志的,那些冷漠的和热情的,那些挣扎蹒跚的和声色犬马的故事,从不厌倦的在这里推陈出新的各色上演,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故事们从未雷同。
在重庆沟壑般的城市街巷里,在密植如雨林般的混凝土高楼间,在随处可见的貌似通往天宇的阶梯上,在解放碑,在嘉陵江畔……相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绝然不同的故事。
隐藏在每一个人的身后,只要愿意去细心翻阅、有足够的耐心去探求,都是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像这里的台阶,数也数不完。
这里有高官显赫的气动山河,也有草民卑微的含辛茹苦;有一掷千金的纸醉金迷,也有浊酒布衣的简单快乐。
那些光着膀子在街头吃火锅、喝啤酒的人们,那些西装革履在厅堂里举着高脚杯、优雅派对的人们,那些玩味着历史吟诗作赋的人们,那些咀嚼着辣子吆五喝六的人们,出了门是同一片天空,凭栏看是同一条江水。
只是,有些故事悲伤着、哭泣着;有些故事热烈着、欢笑着。
历史的流转中,每一个人,其实只是一滴江水;城市的穹庐下,每一个故事,其实只是那数也数不清的台阶中的某一级。
电影很接地气,从坡坡一个贫穷农村大学生的身份叙述他身边的人和事。
和身边同学的对比中,家庭背景的差距加上自卑的性格,坡坡很显得格格不入。
在遇上同样来自农村的发廊妹甘秀之后很容易拉进两人的距离。
在答应带女朋友见同乡时,坡坡刻意要甘秀用女大学生身份,展现他的那份虚荣心。
可甘秀是个赶紧纯粹的女孩,敢于直接摆明自己的身份。
在社会底层人中,有着“发廊妹”这一职业。
若不是生活迫不得已,谁又愿意做那份“见不得人”的工作呢?
甘秀如此,坡坡的母亲更是如此。
一个是因为脑残的弟弟,一个是为了儿子的生活和学费。
发廊妹的身份或许也是造成她们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童年的阴影或许用一生都很难治愈,亲眼目睹了暴躁的父亲把母亲打进河里淹死,再把自己打晕,对于坡坡来说是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造成他幻想症的原因。
在农村,孩子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家庭很少能够得到重视。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这部上映于2010年的迷城,我给7分。
虽然一看就是低成本拍的很粗糙,但是相当可看。
片子所处的时空是09年。
但是在贫富差距巨大的中国,今天这样的故事应该也有好多。
首先还是从爱情角度解读,农村穷男孩子考进大学,喜欢城里的女大学生,这种喜欢里还是莎士比亚那个经典的洞察,爱情本身是一场想要跨越阶级的幻想。
女大学生肤白貌美本身可以给他提供性幻想,她们时尚的打扮穿着,喝咖啡聊文学电影,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活,是农村男羡慕的。
而霍思燕喜欢坡坡,是因为她是个一无所有的洗头妹,坡坡大学生的身份,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但是比她强,所以坡坡对她的喜欢也带给了她关于阶级跨越的幻想。
如果我们认同爱情本身是上层阶级对中下层阶级的猎艳,是中下层阶级跨越阶级的幻想,爱情就会变得难堪。
这正是这个世界正在发送的大多数故事。
农村大学生的自卑,也很现实,大学同学之间阶级差距确实很大。
周围总有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真的就是各个方面都比你优秀,靠学习成绩曾经获得过自我价值感的人在大学被不可跨越的阶级鸿沟羞辱,这件事我觉得无解。
当然可以形而上,然后自我催眠阉割掉幻想。
在今天中国,原生家庭之痛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多么恶劣的父母,什么家暴赌博杀人犯,很多时候穷这一点,已经让很多人对美好生活望洋兴叹。
当然把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是不公平也不对的,都说先有国后有家嘛,但是也没人敢归咎于国,那肯定是“个人不努力啊”。
穷人的自尊心很多时候真的是个很恶心的东西,自己被城市女孩拒绝了,就去发廊妹找存在感,还让人家假装大学生,后面明明是自己亲戚性骚扰,非得说人家烂货,说白了还是打心底瞧不起人家。
所以现在网上女的说很多男的下头,基本上一个穷男人必然会自尊心强,有时候真的出生就是原罪啊。
至少我认为这个电影展示了真实的中国。
何以中国?
就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无产阶级。
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名字,distant thunder。
除了美女 没有亮点
闷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what a fucking movie
珍惜生命,远离XXX
看到最后也没有明白 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就是为了几个裸露的镜头来吸引眼球?
又是玩精神分析的心理悬疑片,剧情结构显然“参考”了老马的《隔离岛》。导演比较成功地捕捉到了经济发展下被迅速城市化所裹挟的人们的那种焦虑,而且镜头中的重庆既新潮又保守,就这么矛盾地统一着。编剧之一居然是邱刚健,另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霍思燕了…
方言听的难受,但霍思燕果然漂亮。
重庆总是事故多发地。。。。2011.7.16
恩....这个...有感觉....
剧情不太出色 。。。但霍思燕演的蛮好
这个色调有点灰暗。。。
一直觉得重庆是中国最有画面感的城市,但遗憾的是无论好奇害死猫 日照重庆还是这部电影,都试图把在重庆里面发生的故事拍成不伦不类的文艺片。丝毫无娱乐性,也没有深度给人装B。
又是一部力求真实而显得做作的影片。看的过程中一度以为两个老乡都是男主分裂出来的不同人格,结果虽不中,亦不算远。看到男主在发廊外紧盯女主时便想到莫米的诗:我那么关心兰兰(发廊妹)是为什么呢?我又不是梅毒,我又不是政府!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毛评分这么低?比起同类型的来不算差。
我真的觉得拍的不太好。你要说发神经的电影吧,很多电影都有发神经,那些谜底揭晓的时候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但我觉得这电影说到真相的时候,让人觉得:“嗯,是这样的,但有什么意思呢?”除了那个眼镜女大学生,我还真的没注意到有什么意思…
。。。。。难以置信 这部类似学生作业的“东西”是《芳香之旅》的导演新作?!?!
性工作者被人看不起;没钱的大学生被同学看不起,马加爵之类的事件正在被无数的富二代所激化!不想说片子演了什么,只是这个社会对人的重视有多少呢,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就是一身的金钱欲望罢了
精神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