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多人都无法回家过年了。
即使可以,回家之路也变得更加艰难。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挡不住成千上万人,千里迢迢地往家里赶。
看新闻说,今年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将达到17亿人次。
平均每天,都有4000万人,在回家的路上。
越是不容易,越是让人想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每逢过年,我们都那么想回家?
或许,过年对我们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过年”而已。
而回家,也从来不只是简单地“回家”。
2008年,有一部叫做《一年到头》的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虽然这部小成本电影,画质感人,但过了10多年再看,仍然是“春节题材”里,最牛逼的那一批。
电影开始,就是拥挤的火车站,密密麻麻的人群,你争我抢,生怕买不着票。
10多年前,网上买票,还不是那么方便。
高铁网络也没那么四通八达。
要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真的是没那么容易。
《一年到头》讲述了三个主角“回家过年”的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叫张国栋,是安徽合肥来北京打拼的包工头。
他带着几个老乡来北京干装修。
因为踏实、靠谱,他混得不错,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今年回家,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他处的对象小梅,答应跟他一块儿回家了。
他要趁着过年,在老家订婚,也让父母见见未来的儿媳妇。
但拦住他回家的,还有几件烦心事。
第一个,当然是票难买。
第二,就是工钱要不回来。
他和手下几个农民工,认认真真搞好装修了。
谁知业主赖账,不给工钱尾款。
没钱,怎么回家过年?
包工头张国栋只能带着弟兄们讨薪。
第一次去,他们被小区保安打了出来。
第二次,受到新闻的启发,他们开始了“花式讨薪”。
开着小货车,打着标语跟着业主。
最后,在警察和记者的帮助下,才讨回了部分装修款。
《一年到头》虽然拍的是回家过年,但通过“过年”这件小事,把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浓缩于其中,并且一环扣一环,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图景。
比如说,电影里的张国栋,代表的就是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在他们心中,可以真正称作“家”的地方,依然是在农村。
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那儿,孩子在那儿,他们所有熟悉的关系网络,都在那儿。
他们并非不想融入城市,只是现实的种种阻碍,不论是户口、房价、子女入学等等困难,都把他们挡在了城市之外。
他们虽然亲手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但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面前,他们始终像个局外人。
所以,过年回家,对他们来说,就不只是“节假日”那么简单。
一年到头,只有在这几天,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只有这几天,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地方的“主人”。
今年,因为疫情,好多农民工不能回家过年了。
他们所在的城市,也鼓励他们就地过年。
并且推出了很多政策,让他们在城市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温暖。
但说真的,除了需要他们为“大局”考虑,牺牲回家过年的权利时。
在平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如何让城市也能变成他们的家。
而不是总把他们当“外人”,用种种限制条件,把他们挡在门外?
在电影里,让包工头张国栋回不了家的第三件烦心事,是他的另一个业主——白老师。
因为看到房子装修出了纰漏,白老师一下承受不住,心脏病发,住院了。
这下,包工头张国栋不但要在过年前装修好房子,还得在医院照顾他,搞不好,连家都回不了了。
这个白老师,是电影的第二个主角。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
但表面风光的他,却是一个独居老人。
儿子一家移民去了美国,还生了一个小孙子。
老伴儿放心不下,跑去美国帮忙照顾。
平时,就白老师一个人在家。
这回过年,儿子一家要回国,所以他才想把房子装修一番,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个好年。
谁知道,包工头张国栋请的一个临时水管工不靠谱,偷工减料,导致房子漏水,出了大问题。
这才让白老师一下晕了过去。
对白老师来说,过年,就是难得的一家团聚的日子。
所以看到房子没装修好,他才那么着急。
这就是电影触及到的第二个社会人群。
过年,不仅仅是对农民工这样的“底层人群”很重要,对所有人来说,都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像白校长这样,可以算是社会的“上流阶层”了,但作为一个老人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很多人可以移民外国的地步。
但是在最基本的情感层面,还是非常传统。
家人之间的感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最大的牵绊。
所以,对白老师这样的人来说,过年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只是简单过个节,更是平时飘零四处的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
在电影里,为了让白老师尽快康复出院,包工头张国栋去给他的主治医生送红包。
而这个主治医生就是电影的第三个主角——李家梁。
李家梁是那种农村家族的骄傲。
从小地方湖南湘潭考到了北京,还留在大医院当科室主任。
靠着自己的拼搏,在北京买了房,还娶了城里的媳妇,生了小孩。
用过去流行的话说,就是那种“凤凰男”。
村里亲戚家的孩子来北京打拼,都会托他帮忙照顾。
但让李家梁烦心的事,也是过年回不了家。
今年过年,是他父亲的八十大寿,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见见小孙子。
但儿子今年中考,妻子对他的学习抓的很紧,不让李家梁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这让夹在中间的李家梁很是为难。
父亲的八十大寿,一辈子只有一次。
再说爸爸含辛茹苦,把他供上了大学,如果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还算什么儿子?
但儿子的中考也只有一次。
平时就强势的老婆,肯定不会同意他带儿子回去。
再说,票也不好买,买不着票,想再多也是白搭。
这可怎么办?
李家梁正不知道如何是好,包工头张国栋来给他送红包了。
虽然平时,李家梁也会拿医药公司的回扣。
病人只要吃一瓶药,他会给开两瓶;只需要住两天院,他会让病人住7天。
这在医院里,不算什么大事,大家都如此,你不这样,年终奖就拿得少。
但对于病人送的红包,他还是不收的。
所以,李家梁拒绝了张国栋,但听说张国栋要去火车站,就拜托他帮自己买三张火车票了。
这也是咱中国人才懂的冷幽默,在春运时期,要贿赂医生,火车票比钱还好使。
就这样,他解决了车票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说服妻子了。
在这三个主角里边,李家梁应该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了。
出身农村的他,靠着知识改变命运,在城市安了家。
但只要父母还在,他就永远会回到农村过年。
因为那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根,是他出发的地方。
《一年到头》这部电影,通过“回家过年”这件事,把不同的社会阶层窜连在一个故事里。
不论是“有钱没钱”,所有人想的都是“回家过年”。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过年;回家,也不只是回家。
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但发展迅猛的国家来说,过年意味着休养生息,也意味着,重新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检视我们现在的生活。
对于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的这个时代,过年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重新建立血缘关系之间的情感联接。
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见面,重新确认彼此的感情。
在一年三百多天中,我们可能都独自在外,面对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
只有过年这几天,我们才重新回到了传统中国的家族结构。
每个人聚在一起,不因为任何利益,只因为血缘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啥也不求地对彼此嘘寒问暖。
这就是回家过年对我们的意义。
所以,你能知道,为什么不能回家过年,会让那么多人感到着急、悲伤、难过、愤怒……在电影的最后,张国栋帮李医生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而李医生的妻子也最终被丈夫感动,同意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白老师也康复出院,和家人在新房子里团聚。
而包工头张国栋,开着小面包车,带着未婚妻和老乡们在大年三十回到了老家。
但愿现实中的我们,也和电影里的人一样,所有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最后,希望大家今年都能顺利地回家过年。
即使不能回去,也希望你能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让我笑着哭泣的电影,感受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还有幽默。
印象深的几个点:1、农民工讨薪被打被抓,心酸的事情用喜剧的方式拍出来了,让我第一次忍不住笑着哭出来。
2、张国栋过年前的准备和他手下工人的娱乐,老土低俗的很真实,这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第二次忍不住哭泣。
3、导演对人情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描摹,真实、闹心还有点幽默,张国栋把白老师闹到医院后的一段看得我笑死了。
4、这部电影和万箭穿心里对中年中层干部的塑造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啊?
都是泼辣的妻子、窝囊的丈夫,妻子虽然爱家但性格尖酸常常刺痛家人,丈夫难以在家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还好这部电影里最后导演给了李主任温情,不然可能又是一部万箭穿心了。
5、电影最后给了每个人一个温情的结局,也给了我难以言说的感动。
电影上映时间2008年,可能拍摄于2006,里面的一切都那么老土,可感觉却充满希望,时间过去16年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希望却越来越少了。
疫情之下,当年4亿人的春运难再有,这是劳动力流转的陷于困境。
可需要做工挣钱的人怎么办呢?
是困在外地还是困在家乡?
首先,我得说这部片子是进来唯一让我看的激动的片子。
绝对beat了什么《投名状》《集结号》《大灌篮》《长江7号》,因为那些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只有《一年到头》才是我们息息相关、寻常可见的生活。
两个解决方案,医生家没票,为什么不开车回湖南呢?
还有小孩去追回卖出的火车票,不妨就和人说突然来电话,说那张是假票,买主自然会乖乖地送回。
看完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很矫情的事儿,好象写读后感或者小学春游玩了还得写作文似的但是人总是善忘得,有些许的感动还是象记录下来的片尾许巍的歌没说的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阻挡什么,每年春运那么多人,晕倒了还要回家,荒谬么,子非鱼,这么难这么苦,不能阻挡一年到头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创作者的意图,所以不要事先看影评的好,写实的镜头风格,多头的主线,让人也许以为又是一部石头或者刘跃进,扑面而来的真实,使人不觉得像在看电影,而是你每天在其中的社会,没有什么配乐,让人不知道创作者的立场,这些真实,中立的真实,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态度,我是该看作调侃一笑了之还是同情剧中人,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配乐其实是一种创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习惯了速食不用大脑的我,很不习惯,一开始觉得,怎么能没有态度呢,但是看到后来,才欣赏这个做法,最关键的地方,还是有配乐给你态度立场和煽情的,前面的沉默给后面的渲染铺垫积蓄了力度和感染力。
电影开始的时候,导演想塞进去的东西太多,连八荣八尺都不忘放一个背景,每个镜头都用意设计,略显匠气,还好一会就开始平平静静地讲故事,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没有太多的巧合、太离奇的冲突设计,什么都不会超乎你对生活的经验,用生活本身感动你,每个人都不容易,为别人感动,也为自己感动,大家都是小人物,没有大富大贵高官重权,没有那么多脱离我们平常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每个人都在活着,为一点点小小的理想和不那么惊天动地的平凡爱情、亲情努力着,好好活着。
都是好人,都有不顺。
每个人都那么相似,就像是自己女友、自己的邻居,女孩都那么相似,从小梅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女朋友,被人欺负了找自己哭,不肯下车走路,但是只要好好哄,还是很听话很娴淑。
包工头和医生两个人似乎代表了全体男人,他们的老婆也是全体女人的代表,医生让我看到了我以后也许的生活,工作、金钱、亲情,一个男人有很多的责任要承担,没有借口推托,老婆不是坏,在前面真觉得这个女人很讨厌,但是孩子和老人都重要,女人更多可能是考虑自己小家庭,最后看到丈夫哭了,她也是一路狂奔的。
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没什么离奇的情节,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情感,这部电影就像是你每天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琐碎,也许不值一提,但是我感动了被生活本身。
先说点电影之外的,暖呵呵的看完此片,一上豆瓣,齐唰唰的全是两个新豆友的“评论”,可见片方的焦急。
可不是嘛,放映现场一片叫好,交流热烈,可怎么最该发声的豆瓣上迟迟等不来多少观感呢,换我也急,或许大家都在一年到头时忙着做好最后一单,赚够年终奖,春运回家吧。
从这两位新豆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片方对此片的优点和不足都认识清晰,而从与深航的创新合作看来,宣传上也让人耳目一新。
可大面积的广告式“评论”真的不适合豆瓣,这里都是一群要么资着要么愤着的文青艺青,自信着自己的判断力,进来一看,不滋出逆反心理,从而春运前错过好片?
下面进入正题:1月中,报社因为大面积覆盖报道春运,好不容易得到广铁150个名额的春运车票。
昨天,技术部设计个页面,让有幸被通知到的员工中午1:30起抢订车票,一人限2张,只能到户口或籍贯所在地。
1:31,内部QQ消息通知,抢票已经结束,仅仅1分钟,就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的人也还得提心吊胆担心协议无效,攥着提前10天狂打电话;愁的人更得赶快找关系,或者自己去冷雨夜里排队,甚至持新闻出版总署红章的记者们也都不自信窗口能有自己的位置,甚至平日神通广大社会资源众多的编辑,也不指望能在这时以“公权利渗透入私领域”。
巧合的是,抢票前一晚,广州的部分媒人有幸看到了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春运电影”《一年到头》。
而人们还不仅仅是对春运感同身受,更对影片表现的种种切肤民生问题感同身受。
影片中,国栋的故事、家梁的故事、白老师的故事,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如片方所说,该片犹如一册报纸社会新闻的影像版,更确切的说,还是年终民生盘点那种。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推销回扣、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片中的角色有着和绝大部分中国人同样的焦虑。
2007,是个民生问题在网络上沸腾,民粹主义在讨论里抬头的年头,《一年到头》里所表现的现象,赤裸裸的躺在每个老百姓和官员的眼前,反映它,远不算敏感的触及了既得利益者。
这个年头,就连各省宣传部出品的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旋律,即便总算被主流影片归类,也都不好意思不去触碰一下社会问题。
那么现实题材的尺度和边界在哪呢?
去拍拍城管打人看看,去拍拍县官抓记者看看、去看看校长骚扰女生看看,这就不可能没任何意见的通过了。
据说《疯狂的石头》在发行正式DVD时,那段“城管,文明执法”的冷幽默都被和谐了;即便电影局那通过的片子,也往往还让各地政府难堪,这方面的例子不便举;即便好不容易通过上映了的,谁也不好说它不是下一个被招回的《苹果》。
所幸,供人热闹的《一年到头》没必要去拱边界上的那道门,它热热闹闹贺岁。
它不像第六代或纪录片工作者那些悲天悯人关注底层的深度作品,它简单直接的触摸到每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如片中心内科主任家梁那样的中产,还是不会走进电影院的如片中国栋那样的民工包工头,在一年到头时,如果想回家,都变得一律平等。
如同片中那有趣的片断,家梁渴望回衡阳老家,飞机票没了,他问旅行社能中转吗?
“那行,先从北京飞西宁,再从西宁飞上海,然后飞长沙,哦,不行,不是一个机场,你赶不上”,“那你还不如叫我先飞美国呢!
”搞不定空中的中产,只好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挤火车,可谓和谐社会。
这样的情形不必等到春运,平时重庆偏远各县的高管、公务员,要赶到市里开会,而周围又没机场,开车去又路途险阻时,还不是一样得上硬座,而且是先冲进站台再补票,还往往没坐票。
同时,《一年到头》当然也有明显的问题,作为新手的编剧如同一位热心关注社会的天涯网友,在奉献热情故事的同时,也收不住情绪,将故事搞得过大过乱,和“回家过年”这一主线无关的社会现象编入太多,作为中产代表的心内科主任的角色外形上也不够鲜明,不容易有记忆点,以至于有观众在后半段还说:“他就是开头的那个医生啊”。
而包工头国栋的爱情故事除了让更多人知道了“哦,大梨呀”的笑话,会让人觉得片子情绪过多。
然而,作为热闹贺岁片,《一年到头》的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原谅,要过年的大家不想闷,不要沉重。
于是,像春晚一样,电影让人笑了哭,哭了笑,暖暖的、感动着走出电影院。
拔高一点来说,这电影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怜与自豪,可怜的是在剧烈转型行将结束时,少部分人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人却得应对这么多社会遗留给生计的难题,自豪的是我们有春节,即便西化侵蚀着它,从骨子里,我们依然明白,一年到头,回家最重要,不管多挤多难,家里有人等着。
春运,在其中只能算是一个线索,把各种各样的人物串起来,本质还是描绘了现在中国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职业医闹”、以药养医、农民工、票贩子etc。。。
在医生哭的那一时刻我也哭了。
那医生什么都忍着,忍上级,忍同事,忍世道,也忍老婆,到那一瞬间只是背对着大家没声音的哭泣。
回家真这么重要吗?
见父母真这么重要吗?
春运挤成这样真有必要回去吗。
之前我是嗤之以鼻,笨,这么多人就不会贝。
我信誓旦旦自从十八岁从不想家。
离开家乡快两年了,同来的人里面,我是唯一一个一次都没有回去的人。
我不想家,妈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说不会,我能听得出来她的语气,我听得出来,可是她只是停了一下,马上就说,那样也好,回来贵,得好几万块钱。
我想我有点变了,对大家跟对小家,大家是父母,小家是老婆。
大家要回,不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最多四千的花销吗。
小家也要,医生的老婆,包工头的老婆,让我觉得温暖。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想那个医生,山沟沟里面出来,变成衣裳光鲜的人上人,到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才会显露自己的出身。
贺岁电影拍成这样才有点味道。
一个装修工头辛苦赚钱、讨要拖欠工资、为了赶上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而徘徊在自私与责任之间、最后毅然决定开着自己的小破面包回家的故事;一个主任医生在手术失败的压力下四处求票回家给老人祝寿,与一心一意要保证即将中考的儿子的复习时间的妻子之间的分歧和理解;一位即将退休的重点中学副校长为了即将回国陪自己过节的子女们准备新居所投入的期盼与用心,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无奈;还有一个社保福利优厚、生活无忧的老干部害怕独自一人呆在家里而赖在医院的故事。
这并不是如《命运呼叫转移》般拼凑似的小故事,这是一个老百姓这一年到头大家都要面对和考虑的事儿。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下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身边的人产生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影响。
谁也别说谁跟谁没什么关系,就是这一年到头里的这点事儿,把我们都能联系到一块儿去。
过年了,也许你想回家,也许你不想回家,也许你想回家而又不能回家。
究竟怎么做的决定权在你自己,但是如果你有幸看看这个大故事,这些小故事,希望你能做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决定。
贺岁档当然应该是百花齐放的,给忙了一年、累了一年、倦了一年的观众们提供一个更大的优质的可选择的空间是贺岁电影的责任。
所以我们去看《投名状》、《集结号》、《大电影2.0》、《蓝莓之夜》、《棒子老虎鸡》之类,萝卜白菜各挑各爱。
但是如果少了一部真正讲“过年”的片子,难免心里不会觉得空落落的。
还好有了这部《一年到头》,虽然只是碰巧看到了,里面的主创人员从演员到导演我还真一个都没听说过,可是我真的觉得很温暖、很满足。
片子很实在,实实在在的调侃了我们身边买票的规则、医院那点猫腻、农民工维权、升学的压力、小商人“杀熟”这些不大不小的事。
之所以说是调侃,是因为我觉得表现得挺有意思,看得直想笑。
回家过年这个主题是大有动情的主旋律可以发挥的,也确实这部片子足以让人落泪,但是泪水也许真是幸福的,嘴角是向上翘的,心里是温暖的。
过春节是中国人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最重要的习俗,不要觉得中国人老土,也别以为老外就不过节,蓝眼睛们把这节那节的过得可也没含糊过。
片子里,那位赖在医院的老人在除夕之夜坐在病床边痴痴的看着窗外的焰火,画面浮现老校长儿孙满堂的团圆饭,身后值班的医生吃着饺子。
这样的场景不轻不重准确地击中我心底某个脆弱的区域。
相信我,过年了,即使你不能回家,也别让老人独自等待。
昨晚在影院看的,见到了电影的主创。
看片子从头笑到尾,最后我哭了。
电影观照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在身边,仅仅是展示,你看的亲切;编剧抖的一个个小包袱,你笑得抹泪。
故事设置并不复杂,却直指人心,我也正在考虑回不回家过年的问题。
导演说,亲情线是他们抓得最紧的东西。
有人说片子卖国,我不觉得。
丑化了哪个群体?
我也是安徽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点正视的勇气总有吧?
演员们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张栋梁女友”的表演,陈刚的形象亦正亦邪,很有可塑性,就是说话有点那啥,听着不是太舒服,一个小瑕疵。
段子——估计群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啦= _____,=希望大家支持国产放映厅!
有人拍真实的东西,真好。
等我有钱了,一定投给这样的国产电影。
社会真黑……
扎实的讲故事功底,虽然有的细节禁不住推敲,但是被导演唬住了
节奏没问题。
勉强能看,各有心事,羁绊不足。真实却不够深刻。
琐碎老套
死都要死在回家路上的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本身的悲观色彩一点不提,好像反复说这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矛盾怎么解决全靠种种超现实手段:入赘帝都的高知丈夫哭一场,趾高气昂的local媳妇立马回心转意;开着超载的昌河面包从北京回安徽,最后还能转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前脚还派上用场的票贩子扭脸被抓的场景还能被前脚还在找票贩子买票后脚就超载长途开车的民工现场目睹;在客户新房里瞎搞出糗的女友扭脸就能不计前嫌辞职跟包工头男友和好如初。如此掩饰出的也就是一部多线并行现实主义贺岁片而已,不知道图啥
我可能不是zg人 因为我对新年这个节日没有一点感情……
中午醒来时电影频道正播的,就差一点点,小孩奔出去夺票那节就击中泪腺了。我得查查去,挺大一老爷们,老被这种情节弄哭,真是受不了
很不错的国产小片,可惜王竞的新片未能保持这个水准。
还是巧在叙事技巧上
主题很好。深有认同的是最后男医生的眼泪,唉,这个杀伤力真的很大。
剧本单薄。跳跃。但主题好。
以前的装修、回家可真难,现在好多了,都精装了,买车票也方便了。很多电影,都成历史了~
每个人都是好人,但人之间相遇就是一种矛盾。如果不是人的问题就是这个社会的,或者是社会变革的一个前奏。社会群像缩影其实很难拍,所以难免符号化(比如我不是潘金莲),完成度高,好看。
連著看了三部王竟的片子,三部都看哭了,共同生活在這一片大地上,同胞的命運讓我動容,因為那些事件那些情緒都太熟悉了。王竟對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關懷也讓我感動,而且他都能那麼細膩又那麼不缺代表性地表達出來。
真实~
男人太窝囊,女人太恶,极品果然总是成对出现。
蓝莲花太配北京站的人流了;春运为切入点,连接起讨薪装修建材医疗教育返乡空巢北漂黄牛美发……一年一度,大戏上演
08年那会大家普遍还觉得国产片会越来越好,电影里还能展现底层人的困境,小品里还能有讽刺和荤段子,现在却只剩下稳中向好,不能发出痛苦的声音,就连过年过节也不能有声音(禁鞭炮)。两届运动会之间,是一道下坠的弧线。
2008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