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那儿

I'm Not There,七人一个卜戴伦(港),摇滚·启示录(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场,自由驰骋,摇滚启示录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7

《我不在那儿》剧照

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3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4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5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6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7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8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19我不在那儿 剧照 NO.20

《我不在那儿》剧情介绍

我不在那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巴菲的奇妙命运丫丫姐妹们的神圣秘密异变暴龙毒蝶我是老师斯特拉的魔法OVA2驻院医生第五季人为释放雪狼超人和露易丝第一季新燕子李三杀击迷魂之密室逃脱会读心术的那小子熟女镇第二季邪恶第二季姽婳艰难之年无敌的布莱特·本杰明那年来了鬼子兵余生,请多指教海兽之子正·青春兽爪善恶分界线惊弓之鸟闪电侠第三季侠僧探案传奇之醉玲珑昨日我们还是孩子纹身师

《我不在那儿》长篇影评

 1 ) 怎么能从小眼儿出来呢

——简评《I’m Not There》     文/老丁          有说迪伦是被拍传记片最多的音乐人,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人去确切考证,况且也并非不是,因为迪伦自己人还健在,还远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但可以确定的是,之前的迪伦传记片普遍没有什么影响力,之前马丁·斯科塞斯拍的《No Direction Home》只能算是人物纪录片,但为什么之前那么多人的拍摄甚至编排成舞台剧都只能以失败告终,也许是迪伦不像猫王或者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拥有庞大的大众票房号召力或者商业价值,还有大家肯定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迪伦实在是太难拍了。

    迪伦在流行音乐上的革命意义已经彪炳史册,有关他的歌词的文艺意义也几乎成为一门“显学”,几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就在几个月前还被授予普利策奖,但美国的传媒界却几乎众口一词——不是迪论需要普利策奖,而是普利策奖需要迪论,他早已经成为一个标签化的人,一座丰碑式的期待形象,一个凌驾于大众之上的精神偶像。

而他个人后期与外界的相对隔离,他成名之后对记者的若即若离,以及他自己卓越的个人保护意识以及能力,都让“迪伦”这个符号被严重界定,但迪伦这个人又是一个非常不想自我界定或者被外界界定的人,这种虚虚实实的在场和不在场让迪伦成为影象的最佳素材,也是最难触碰并且最难表现的鲜活样本。

    好在世界上不只有迪伦一个聪明人,在音乐上,在文学上,在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卓绝人士在维系着生命伦理。

领域之间有共融和互通,比如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迪伦也就并非不可表现,一种合理合适的影象,体现一个音乐人的生命历程在越发显得珠联壁合。

有鬼才导演之称的托德·海因斯就是一个聪明人,这个在《Velvet Goldmine》(丝绒金矿)已经可见一斑,还有一层意义,据说之前好莱坞过去10多年已经准备了大把的银子等着迪伦点头授权,但迪伦最终只认证了《I’m Not There》的版本,并向托德·海因斯的剧组送上祝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迪伦和托德·海因斯两人的通融。

    一直被看作是噱头的多人分饰一角其实并非没有先例,早前就有一个音乐剧在表现同样伟大的约翰·列侬,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国家用了9个演员来体现列侬一贯主张的“世界大同”。

和托德·海因斯自己也承认,从《I’m Not There》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就早准备好了跳出《Ray》和《Walk the Line》的套路,用一种气象万千的张力来呼应迪伦,所以克里斯汀·贝尔、希斯·莱杰、理查·基尔、本·威士肖等人的面孔才浮出水面,而在茱丽安·摩尔等一干女演员试镜之后,在确定由影后凯特·布兰切特中标,熟悉电影的人会会心一笑,因为单纯从选角这一项,就可看出托德·海因斯慧眼独具之外绝对有谱。

    望眼欲穿之后,影片先在威尼斯收获一个评委会大奖和凯特·布兰切特的最佳女主角,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金狮输给的是张艺谋做主席的《色,戒》,但大家都已经不太在意。

略为在意的是凯特·布兰切特在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中败北,大家也都知道,是届奥斯卡,凯特·布兰切特是最为风光的女明星,这些都是题外话。

而真正影片开始的时候,迪伦首先是一个叫伍迪的黑人小孩,抱着把写着“法西斯”的吉他到处游荡,好感立即又来了,因为大家还都知道,是谁真正影响了迪伦,而伍迪·格斯里才是“迪伦”这个符号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随后克里斯汀·贝尔扮演的民谣歌手杰克,以及那个叫约翰的“再生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迪伦后期对基督和福音音乐的热衷;新生代传奇的希斯·莱杰扮演的拥有和迪伦一样的婚姻生活的罗比,一个因为私人生活面临分崩离析而被受纠缠的丈夫和父亲;理查·基尔在错乱的时空中高深莫测的老牛仔,隐喻因为摩托事故而从公众视线中遁离的时段;本·威士肖版本的阿瑟因为一直迷恋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而一直在阐述自己的主张和怀疑人生;更为惊艳的当然是凯特·布兰切特,黑白影象,现实和超现实交织,亦真亦幻,阴郁并且细腻,表情飘忽闪烁不定,脾气古怪不着四六,分明就是在英国巡演和《Don’t Look Back》时代的迪伦,在汽车里和艾伦·金斯博格隔窗对话的场景惟妙惟肖,坐卧的姿势和弹吉他的背影都让人叫绝……     更让人叫绝的,是托德·海因斯称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生活中的真实迪伦,更没有为了电影去采访或者请教他,只是通过迪伦的唱片和影象资料来接近,一种保持着距离的接近,一种艺术上的逻辑接近,一种断裂的破碎接近,托德·海因斯自己说:“电影从他的生活中汲取素材,6位迪伦会站在一起告诉我们,这个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任何角色,不断前进而又不断否定自己的人到底是谁。

”虽然启用了不少好莱坞明星,但影片《I’m Not There》还真是拍给迪伦自己看的,拍给迪伦的研究专家和崇尚文艺的知识分子们,因为其中有关迪伦自己的生长背景,有关迪伦生长过程中经历的垮掉一代、越战、黑人解放、女权运动等时代背景,包涵了太多的“在场”信息。

对于同时代的人或者研究迪伦的人来说,这些信息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而对于一般的迪伦粉丝,或者普通的观众来说,就显得晦涩并且了无生趣,所以托德·海因斯剑走偏锋,丝毫没有讨好大众的意思;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对于那些标榜研究迪伦的专业人士也不啻为一种折磨,庞大繁杂的资讯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切换跳跃,在一种措手不及中完成着场景和画片的转接,故弄玄虚并且出其不意,不知道下一步衔接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种方式的确相当“迪伦”。

    曾经在美国研究过迪伦的国内乐评人袁越(著有《来自民间的叛逆》,其中有大量篇幅讲解迪伦),看过《I’m Not There》影片后曾放言,“我相信国内能够真正全部看懂这部电影的人不超过10个”,他的意思应该自己是看懂的10个人中间的一个,这种说法还是一种可爱的执拗。

其实电影的名字已经是“我不在场”或者“我不在那儿”,懂和不懂又有什么的界限。

因为单纯从电影看,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商业片,这是一种以迪伦的方式拍迪伦的影片,这也是之前拍过的林林总总迪伦传记电影甚至音乐人传记电影中非常出色的一部。

而迪伦自己之所以选择离开公众视野,也许正是有那么多的人想“弄懂他”,弄懂他为什么一直在变,弄懂他为什么可以“给时代代言”,弄懂他的音乐和他的歌词之间到底是在讲什么,甚至弄懂他和琼·贝茨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而又为什么分手。

那么多人想把迪伦这个人神化,神化之后又有那么多人想把迪伦这个神还原成为人,于是人神之间来回折腾,直到迪伦自己都厌倦了,于是选择“不在场”,谁知道“不在场”竟然也是一种“在场”,哲学意义宗教意义上的诠释纷至沓来。

所以不管迪伦自己是不是被拍传记片最多的音乐人,但肯定是养活评论家最多的音乐人,猫王和列侬没有活他这么时间长,杰克逊又没有像他这样会写歌词。

于是就他这样的差劲嗓子,一个一般意义上绝对的糟糕歌手,让流行音乐不在只是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德·海因斯拍出来的《I’m Not There》真是善莫大焉。

    “我不是什么代言人,我只是月光下裸体的舞者”,成名后的真实迪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实在是有趣,有趣到无趣,因为已经被过多的阐释,被过多的神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阐释甚至还不如一定要爬到迪伦家房顶上窥探他私生活的行为更为可爱,但是没有办法,他自己有这个能耐成为一个能够“预测风向的人”,即使到了后期躲进小楼,还是有各类的奖项等着颁誉。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无法脱离公众,就如同作为一个现代人无法脱离现代,一个“在场”的人必须在场一样。

“I’m Not There”出自迪伦一张没有正式发行的专辑《The Basement Tapes》,据说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总是在诱惑面前犹豫不决/现在诱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里/我已远去。

”年近七旬的迪伦回首前尘往事也许会万般寂寞,但其实,从电影《I’m Not There》中,从一干为电影做配乐的Pavement、Yeah Yeah Yeahs、My Morning Jacket、Pearl Jam、Television以及Wilco乐队主唱全数在列,还有Sufjan Stevens和Cat Power,Sonic Youth和Yo La Tengo,老一辈的Willie Nelson以及迪伦多年的好友Ramblin' Jack Elliott……其实大可不必寂寞,聪明人还是大大的有,迪伦自己应该还是可以欣慰的。

 2 ) 一度迷失,

并不熟悉Bob Dylan的历程,但Blowin' In The Wind和Forever Young却是最喜欢的民谣,所以大致看了Im not There的介绍就进了影院,却一度在影片中被那画面、音乐所迷失,我分不清那是真的Dylan还是Woody、Arthur、Jack、Jude、Robbie或者Billy但得承认,这种迷失却是享受注定要再看的电影

 3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4 ) 七个简单的原则,对隐藏的生活来说。

七个简单的原则,对隐藏的生活来说。

第一,永远不要相信穿雨衣的警察。

第二,对爱情充满热情。

第三,问一下是否对世界的问题关心,在那些询问人的口气中探寻一下第四,永远不要说出你的真名第五,当有人看着你,永远不要看第六,永远不要说,或者做任何事对你来说无法理解的事第七,永远不要创造任何东西,它会背叛你,跟着你,一直跟到你余下的生活

 5 ) bob的粉丝通天下

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阐述日本人对礼品包装的重视已至于将礼物本身空洞虚幻化为一个符号。

不幸的是一部关于Bob Dylan(包伯.迪伦)的电影,被6种视点的包装下把包伯.迪伦彻底的符号化了。

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是todd haynes续反映50年代风格化的电影《远离天堂》后的新作。

在片首演职名单里加着一句“(本片)得易于包伯.迪伦的音乐和他的多重生命“,一个包伯.迪伦的吹口琴特写,这也是全片唯一原人包伯.迪伦的录脸。

其后,电影让其他音乐传记片瞠目,一段意想化的场景中,一个黑人少年宣称他是武迪.咖斯瑞(woody Guthrie),这是根据包伯.迪伦的首张专辑中的歌曲song for woody给武迪之歌的演义。

同样电影中指代早年包伯.迪伦出演的电影《比力小子》的片断。

六位男,女演员分别饰演一角本身就异常特殊。

电影中穿插马丁.路德金,示威骚乱,尼克松宣布越战结束的历史镜头分明是为了确定包伯.迪伦的历史地位,但我不禁要问,一个历史薄如纸的年代,有什么意义去过度定义。

还是用迪伦的歌词来结束本文:成长在你的时代,孩子,唱吧,唱你的时代。

 6 ) 只有了解Dylan,才能意会

不了解Bob Dylan,就不会真正了解这部电影。

  不了解Dylan的人,可以从演员、情节、演技、6人一角色的设置去评论这部电影;了解Dylan的人,可以看到影片的奇妙之处。

   这部电影运用了太多的象征手法、表现主义、极端化的夸张。

6个Dylan是他不同的侧面,是他矛盾的内心。

把6个Dylan穿插叙事,实际上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把现实中Dylan的矛盾内心和精神展现出来。

  我说时间轴,对的,这部电影看似零散,但实际是按Dylan生平(还没死的生平,哈哈)的顺序记录的传记。

从最开始,美国南方黑人的影响,到最后,美国传统音乐的回归,这就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无论是传统民谣、布鲁斯、还是抗议歌曲、夹杂着毒品的摇滚、对自我展现的民谣音乐、基督教意味强烈的音乐(Dylan曾经出过3张宗教音乐专辑),都是Dylan走过的历程。

所以,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很清晰的,也很明白。

  不要去批评情节的设置,人物的设置,因为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现实中的意义或对应之事;很多人物也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看到65年新港音乐节 Dylan的插电,可以看到后台pete挥舞着斧头要砍电线,可以看到Dylan在63年的女友苏珊(画家),可以看到艾伦金斯堡,可以看到那些演出和采访的场景(几乎都有当时的版本作为支持,很多就是翻拍),我们可以看到66年英国巡演时观众喊的“犹大”,可以看到Dylan的婚姻,离婚,孩子,可以看到他在“亨利 维斯利 哈丁”和“纳什维尔的天空”两盘专辑中的状态,可以看到他在“血迹”专辑中的状态......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对Dylan的了解,才能看出影片很多精妙的细节。

   这简直是一部记录片,是把人物结构后重述的记录片,细节真实耐人寻味。

   从7年前接触Dylan的音乐,收集了20多张专辑,看了太多的传记,深深为Dylan的音乐和精神折服,我只能说,只有了解老Dylan,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精妙。

 7 ) I’m just here.

其实我对Bob Dylan以及他那个年代所有的事情都不甚了解——顶多会在电影里出现四个毛头小伙子时,我会意到那是Beatles——可是却对这部电影相当期待,相当地被吸引。

沉浸于贯穿全片的迪伦式的民谣或摇滚中,多条故事线索并行,即便有太多太多的背景空白,导致了太多台词根本不解其意,我也完完全全享受着看电影的两个小时过程。

开始我并没有搞清楚出现的那个黑人小男孩以及一直坐在白色背景前告白自己的人就是电影所要讲述的人物——直到确定Cate Blanchette的反串出现,而这个因此得奖无数的角色也并不真的就叫Bob,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许多不同的人物都是我们的迪伦大叔,导演在穿插着叙述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不同角度的鲍勃迪伦。

这是传记电影里我所不知道的方式。

凯特布兰切特,天啊,即便我是带着知道了她反串成功、赞誉满天飞的观念去看的,也要惊呼着她的表演出彩得可怕。

有谁会想到一个女生反串硬派作风的摇滚前辈能有如此的磁场?

事实上,她不但在走路、神情、抽烟、谈话等等细节都表现得细致入微,而且最关键的是她真的就作为一个愤怒的、思考的、讽刺的天才在看世界。

有人评论说什么“雌雄同体”,这根本就是玷污,她在黑白效果的镜头里,分明就是那个时代的异常精明、异常反叛的歌手,思考者——她分明就已经完全不是她本身了。

华彩在于他在钢琴边弹唱Ballad of a thin man一段。

配合着奇怪犀利的歌词,在舞台上直指之前跟他争论的那位BBC主持人——孱瘦苍白却充满力量的脸,从来都是Punk式膨胀的头发,一字一句地唱出来,毫不留情地盯着台下的Mr.Jones们,质问、挑衅和藐视神态一览无遗。

Bravo!!

片子之前刚出来的时候就很引人注目,因为确实有不少明星,我看到了Julian Moore甘当分量极小的配角,纪录片式地作为Bob晚期的伴侣在镜头里接收的采访;还有Richard Gere,饰演隐退在山林乡村里的晚年迪伦;还有我一直很喜欢的Charlotte Gainsbourg。

她算是戏份较多的一个女角色,成名后鲍勃的女友,发现有东西变质,于是放手离开——总是觉得,她那种瘦长的相貌就极其适合出现在这样一些小众作品,记录片性质的作品中。

而且发现她在Jane Eyre里地道的英伦腔现在立即变成了法国腔,不管怎么样都是世家的味道。

而且她还在这张精心录制的电影原声里唱了一首迪伦的歌,似乎电影里并没有出现。

不论如何,我还是没法承认我真的看懂了。

我只知道,在那个民谣盛行、摇滚兴起的年代的美国,歌手绝不仅仅甘愿当作娱乐偶像,他们是社会先锋,他们是激进派,他们是哲学家——他们懂得用手中的流行歌曲这个武器来表达自己的困惑、呐喊和观点。

所以有Bob Dylan,Beatles以及他们之前的很多著名人物直到现在都在被迷恋和怀念。

或者说,我们其实更羡慕那个纯粹的思考的年代。

如果说Beatles还是从利物浦那个英国小城市的舶来品,那么Dylan就完全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了,也是美利坚民族的骄傲所在。

记得看Cate有场戏是跟四个年纪相仿的黑衣青年在草地上嬉闹,看记者过来就离开了伙伴,那四个人就并肩走出了公园大门,搞笑的是,立刻他们就落荒一样从门口跑过,因为后面跟着一大群发现了偶像的追星族。

前景的Bob还是那样不羁地质疑,什么是Folk。

PS 电影原声非常有质量,因为不是迪伦的原版所以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改良过,更适合我们现代听众的耳朵。

 8 ) 论持久战

加上另外几个片子一起说吧,其他片子包括,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on)American Hardcore (Black Flag等)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Part II: The Metal Years (Megadeth等)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Clash)大致先这些老梆子们比较下来,就数Bob Dylan最狡诈。

他对世界喋喋不休,但有几句不是反话呢?

I'am not there片名是个非常到位的自我评估,这些从No direction home里面也摆明了。

两个片子都提到了Bob Dylan在60s "反战"年间的记者招待会,记者问他您作为一代青年的政治偶像。。。

如何如何,Bob装的一脸惶恐,说谁是政治偶像?

记者又问您的政治民谣是否表达了... Bob又是装傻,谁说我唱的是民谣。

于是记者就更兴奋了,I’am not there里面的BBC二楞子就是这样被挑逗了。

很多人觉得Bob铁肩担道义挺痛苦的,还要不时接受各路记者的骚扰,其实Bob特清楚,什么叫半推半就,什么叫挑逗,什么叫利用。

当你们觉得他很政治的时候,他会告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当你们觉得他很精神很垮掉很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其实想当一个中产,也很注重锻炼身体。

这个”精神代表“随时准备逃跑,但又不跑远,跑几步还让媒体摸两把,暴暴光,出个CD,脱了裤子再跑,这不是垮掉的一代,这不是无家可归,这是游记队长,我们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所以我们永远会议论他,我们永远会认真思考他的废话,这不是滚石,这是持久战策略。

继续说Black Flag这样的(见American Hardcore)。

Hardcore比较厚道的,在自己年代反抗自己头上的东西,比如里根,比如中产生活。

这是有时限的,时代过去了,就迅速自觉下岗,下一代的东西让下一代反抗,这样的反抗更有效率,更直接。

没有工夫跟媒体打情骂俏,媒体对这样的以单调群殴为主业的,也兴趣寥寥。

这是接班型的持久战策略。

最后是自己栽进去的,比如80年代的金属党,比如Joe Strummer这样以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

金属党就比较可怜了,从纪录片看,他们的理想大多很李逵,生活也很李逵,摇滚不死,我要成名,我要大钱,我要大波妹。

没了。

时过境迁,没成名的可能死了或者在养猪,成名的也被阳痿了,心脏病了,吸毒后遗症连水都倒不准。

Joe Strummer比较2,跟Sex pistal干上了,告诉大家自己不是无政府,自己是铁肩,跑到纽约不但要巡演,还溜到街上对纽约市民的政治立场进行采样并予以启迪。

最后当群众都把他当政治标杆了,他干不动了,可怜巴巴的说我真的没想到我会被安排成拯救世界,然后就崩溃了回家带孩子。

您怪谁呢?

这是无组织无纪律被媒体左右的起事,从古到今,下场都雷同,都会突然惘然,惘然中感到屁股一阵刺痛,被体制走了后门。

小心翼翼的比较后,我还是感慨Bob Dylan的狡猾,I'm not there无论拍的怎么样,至少片名告诉我们,玩得开还是老狐狸。

 9 ) 终极八卦

除了八卦还是八卦。

本电影演职员名字红色,其他人名字黑色,虚构角色(包括借了真人名字的虚构角色)名字为蓝色。

参考:老马丁(Martin Scorsese)的纪录片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I’m Not There这部电影用了6个演员来诠释这个多面的Bob Dylan。

更有无数演员来诠释他生活里的出现的人。

我个人比较喜欢从表面现象去臆想背后的联系,于是Casting(演员)是爱八卦的我对本片最关注的,而人物正是本片的特色。

首先,这是一个群戏,人物线索很多,名字一大堆,然而很明显的人物都是用的假名或者其他真实人物的名字。

虽然人物是鲜明了,但这样却苦了观众。

如果不是Bob Dylan的diehard fan(死忠歌迷)的话,很难读懂各个角色的名字和他们与现实人物的对应。

其次,六个主要角色没有按时间排,没有按事件排,没有按一个人一段排,而是互相穿插,看起来毫无共同点毫无头绪。

面对这两个问题,如果我们从演员-角色-真实人物层层剖析一下,脉络就会清晰很多。

况且我更感兴趣的是电影和电影人本身,而不是Dylan老头。

Todd Haynes, Juliann Moore说演员先得交代导演Todd Haynes(托德·海因斯),他在本片用到了很多和自己合作过的演职员。

他所执导的评价最好的一部电影Far From Heaven(远离天堂),摄影由Edward Lachman担任,Juliann Moore(朱利安·摩尔)主演。

此片获得了四个奥斯卡提名——包括他自己的最佳原创剧本,JM的最佳女主角和EL的最佳摄影——而Juliann Moore这一年(2003)还因为The Hours(时时刻刻)获得了最佳女配角的双提名,不过败给了妮可·基德曼(时时刻刻,主角)和凯瑟琳·泽塔琼斯(芝加哥,配角),虽然远离天堂谁也没拿到奖,但相信本片对导演的电影生涯影响是很大的。

于是I’m Not There中与JM和摄影Edward Lachman的再次合作也就不奇怪了。

Juliann Moore饰演的Alice Fabian是影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民谣歌后Joan Baez(她有四分之一墨西哥血统,声音超赞,Dylan也大赞她的吉他演奏)。

话说Joan Baez比Dylan成名得早,当时Dylan在电视上一看到她就被震撼了,想和她一起表演。

而非常红的她在民谣节上也坚持邀请没什么名气的他作为嘉宾一起演出。

两个年轻无极限的baby fat从此开始在一起唱歌生活。

Dylan的歌She Belong to Me写的就是她。

看过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以后,你会发现她模仿Dylan那沙嗓子和讲话的语气那简直是惟妙惟肖。

我甚至怀疑I’m Not There中两个CB(凯特和贝尔)都是受了她的启发。

在我看来她是最爱Dylan,把他看得最透的一个女人(当然纪录片没说Dylan前妻,我不太了解她又是怎样的)——因为她知道Dylan是连她自己也看不透的:”I now see it, that it’s very unique…and it’s admirable, and it’s a pain in the ass if you’re trying to work with him. Or It’s a pain in the ass if you were expecting something else from him“ 。

这个”something else”就要靠大家自己意会了。

他们后来没有走到一起,我想原因是Dylan除了不羁以外还比较随性,而Joan Baez在政治上是比较激进的。

Dylan虽然被称为protest singer,其实他自己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他可能根本不对政治感兴趣。

转回到电影I’m Not There中,Juliann Moore的角色比较简单,继承了导演海耶斯的第二牛电影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中的采访叙事风格。

看完纪录片再看一遍I’m Not There你会发现Julianne Moore这个小小的角色演的也很好,声音也和Joan Baez说话的声音很像。

Cate Blanchett说到双提名,不得不说另外一个女人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

今年她凭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主角)和我们要讨论的本片(按戏份归为配角)也获得了奥斯卡双提名。

05年她在牛人充斥的传记电影The Aviator(飞行者)[Leonardo DiCaprio,Kate Beckinsale,John C. Reilly,Alec Baldwin,Gwen Stefani,Jude Law]中扮演凯瑟琳·赫本,惟妙惟肖,夺得她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奥斯卡奖。

这样一个演谁像谁的演员,在本片反串一个男性,又外型上最接近当时的Dylan,可以想象那是绝对脱颖而出,受到观众和评论的一致好评。

Cate演的角色叫做Jude Quinn,想必是由于她演Dylan最受质疑这段时间的原因。

这个时期的Dylan达到了盛名的顶峰,开始转向电音,遭到了无数老歌迷的强烈抵制。

电影重现了Dylan在台上被歌迷叫做Judas(犹大)的一幕,用Jude这个名字,大概就是代表所谓的背叛。

I’m Not There中这段应该是强烈受到No Direction Home影响。

Christian Bale海耶斯在天鹅绒金矿中用了一个演员来作为线索人物,也是I’m Not There中我认为各个Dylan中模仿得最像演员——Christian Bale(克里斯蒂安·贝尔)。

10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天鹅绒金矿的cast真是无敌了。

贝尔又一次在这样一部文艺片里敬业起来,声音、言行、举止都非常到位,简直脱胎换骨的Dylan。

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演的最做作的一个,完全模仿,没有任何自我特色的发挥——或许是因为他的角色Jack Rollins是和真实Dylan的歌手身份最接近的角色吧。

他演的Dylan是prophet,即protest singer(热衷政治的反战反不平等的歌手)。

我还差点忽视了他的双角色,就是在礼堂唱福音歌曲的Pastor John(神父约翰),这个角色要代表的是1970年代后期Dylan在摩托车事故后隐居多年成为的born-again Christian(“新生”基督徒,Dylan本来是犹太人)。

Heath Ledger, Michelle Williams飚演技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Heath Ledger(希斯·莱杰)和他前未婚妻、孩子的妈Michelle Williams(米歇尔·威廉姆斯),这两人在断背山时好起来到生孩子订婚以及后面分开,一直都是媒体八卦的对象。

Heath Ledger在本片中的表演是最“不像”的,但是我个人看来他的表演非常有个人特色,因为角色Robbie Clark是个演员,本身可以说是离Dylan和他的音乐最远的。

他是形不像神最像的Dylan。

这个演员角色在本片里面演了一部关于Jack Rollins(即贝尔演的歌手)的电影。

Michelle Williams——由于角色Coco Rivington影射的是Edie Sedgwick这个非常有调调的it girl,当然是众多人物中最易发挥的,演出来自然不差。

Jude Law(裘德·洛)曾经的未婚妻Sienna Miller(西耶娜·米勒)也在Facotry Girl(工作室女孩)里演过Edie Sedgwick,虽然很多人认为她演的并不出彩,但我认为可以说是Sienna Miller的个人突破了。

(她和Factory Girl也是一波三折:本来选定她演,可是制作方认为她名气不够大,后来因为Jude Law出轨,订婚取消然后分手,得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制作方决定就她演了。

虽然得来不是靠自己,但可以说她在这部电影的精彩表演之后也是身价大涨。

)至于Heath Ledger在电影里面的老婆Claire,则是由法国演员Charlotte Gainsbourg饰演,柔柔弱弱有让人想去保护的感觉。

继21克和科学睡眠之后,哈哈,我是越来越喜欢她了。

Claire影射的是Dylan曾经的老婆Sara Dylan。

Ben Whishaw, Marcus Carl Franklin, Richard Gere然后是电影香水的男主角Ben Whishaw,饰演以法国诗人Arthur Rimbaud(阿尔图尔·兰波)为名的造反者Dylan。

说Dylan就不得不说他的歌词,歌词还不如说是诗歌(英语里面不分诗词),那就不得不说到他的名字和他与美国众多诗人的联系。

Bob Dylan原名叫Robert Zimmerman,Bob是Robert的昵称这个好理解,但姓氏Zimmerman一看就是犹太后裔(祖上是土耳其的)。

为什么他要改名字呢?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因为读了美国诗人Dylan Thomas的诗,但其实在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里面,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解释——Dylan家乡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曾有悠久的反犹的历史,想必原姓对他的乐途发展是不利的。

Dylan自己虽然从来不肯定外界关于他的任何猜测,但在纪录片里面也暗示到”It didn’t really happen any of the ways that I’ve read about it. I mean, I just don’t feel like I had had a past…” [我所读到的那些都不是(我名字)真实的来历。

我不喜欢人家用过去的出身看我]。

Wiki也说他选”Dylan”这名字其实是把他最初使用的假名“Allyn”换了个更有力的辅音字母。

写剧本的时候,Todd Hayes显然是看了纪录片,知道与Dylan Thomas没关了,于是用了对Dylan的诗人精神有真正影响的法国诗人兰波。

关于Dylan事实上和兰波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我倒是没发现。

不过兰波大概是影响了一代摇滚人,从Dylan开始到Patti Smith,Jim Morrison和Kurt Cobain。

至此为止,4个Dylan的演员都不是美国人(两个澳洲人两个英国人);第五个,黑人小孩Marcus Carl Franklin,演以Woody Guthrie化名的Dylan(民谣歌手Woody Guthrie是早期Dylan的偶像、模仿对象和歌曲来源)。

黑人音乐布鲁斯和Woody Guthrie的民谣是Dylan音乐的起源,再加上小孩,又是电影开始的第一段,早期Dylan的形象再明显不过了。

但是他又同时是个逃犯(在电影里是从青少年管教中心逃出来的)。

这也是个双重角色,待下段分解。

年龄最大的Richard Gere演以美国西部传奇逃犯Billy the Kid(比利小子)为名的隐逸者。

这块超现实、有似梦境一般的演绎是整部电影接近尾声的部分。

Bob Dylan和比利小子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没什么硬关系。

不过Dylan曾经大大参与过关于Billy the Kid的西部片Pat Garrett and Billy the Kid。

Pat Garrett曾经和比利小子是朋友,后来阴错阳差,Pat成为警长在追捕逃犯比利时一枪正中心脏打死了比利。

Bob Dylan为本来是为这部电影写主题歌,后来发展为作曲配乐,再后来自己也进去演了个耍酷的小角色。

这部电影的OST原声完全是Dylan一人发的唱片,包含有摇滚史上经久不衰的、被翻唱多次的一首歌——Knockin’ on Heaven’s Door,即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说到这儿要回去解读一下I’m Not There中这个段子怎么个超现实法。

其实海耶斯自己说了这段是他临时梦到加进剧本的,所以我也看得云里雾里,人家演员Richard Gere也不好发挥。

不过,这段仍然是有很明显的立意。

首先,隐逸的逃犯对应的是摩托车祸后避世归隐的Dylan。

在女Cate所演Jude片段中有一个质问Dylan直到他发怒的新闻记者Keenan Jones,他在这一段超现实里的双角色就是作为比利小子死敌的Pat Garrett。

不过这一段Billy the Kid和对手明争也好暗斗也好,宗教意义实在浓厚,没有看得特别懂。

大概意思就是Dylan在经受大众关注的考验和内心的煎熬。

后来Billy兼Dylan逃跑了,在这途中他遇到了上段提到的Woody Guthrie小朋友(他们在这里交接并重叠了)。

电影结尾和开头一样,逃犯Dylan爬上火车,只不过已经步入中年。

Billy再次拿起电影开始时刚出道的Woody Guthrie带的那把吉他(”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是现实世界中的Woody Guthrie的吉他),表明Dylan在事故之后挣扎斗争考验之后重返乐坛。

于是乎电影几气呵成,终于首尾接应,有点清晰明了的脉络了。

好,我们再来总结下,# Christian Bale 饰演 Jack Rollins 和 Pastor John,两个版本的Dylan。

# Cate Blanchett 饰演 Jude Quinn, 一个版本的Dylan# Marcus Carl Franklin 饰演 “Woody Guthrie”, 一个早期版本的 Dylan。

# Richard Gere 饰演 “Billy the Kid”,逃犯(outlaw)版本的Dylan。

# Heath Ledger 饰演演员Robbie Clark,这个演员演了和Dylan一生有很多共同点的歌手Jack Rollins# Ben Whishaw 饰演 “Arthur Rimbaud”,诗人(poet)版本的Dylan。

# Charlotte Gainsbourg 饰演 Claire,即演员Robbie Clark的老婆,一个基于Dylan前妻Sara Dylan的角色# Bruce Greenwood 饰演Keenan Jones,一个逼问Jude Quinn的记者;后面双角色是“Pat Garrett”,即”Billy the Kid”的死敌(历史上是最终开枪打死Billy人,电影中比较难懂)# Julianne Moore 饰演Alice Fabian,乃 Joan Baez的化身。

# Michelle Williams 饰演Coco Rivington,乃Edie Sedgwick的化身。

听音频看图请至原评 http://lucyinsite.com/2008/07/im-no-there/

 10 ) I'm Not Here

I'm Not There中的第七规则是:不要去创造什么。

第七规则的意思是,让我们身体中已有的流淌出来,用自己熟知的修饰方式让它们显出形体来,不要刻意的去繁复,去宏伟,去华丽,要用最简单的形式让它们表达出来,不要搞得如此复杂,搞得如此精致,搞得像个二奶;第七规则的意思是不要虚伪,该伟大的就会伟大;第七规则的意思是,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不要说我像他他像我,我就是我,不要说我继承了什么我将带给别人什么我会留下什么,我就是我,其他什么人都不是;第七规则是休息日……认识这个世界先认识物后人。

认识J. D. 塞琳格是先认识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认识A. C. 克拉克是先认识了《童年的终结》;认识菅野よう子是先认识了爱の轮廓;认识Bob Dylan是先认识了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认识Velvet Goldmine的时候,还不完全认识Todd Haynes,但现在认识I'm Not There后,我知道了——所有这些我记住了名字的人(又也许不止是名字,又也许我会拼写错误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情绪的迸发者。

他们所有人都是在流淌自己内心的情绪,或悲伤,或智慧,或空灵,或神秘,或抽象……他们不是艺术家是什么?

或者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们只是自己,不应冠以任何头衔;他们又不是自己,只代表了一种存在。

《我不在那儿》短评

真不容易看完一部这么长的电影 很久以前就开始看了 那时没有坚持到最后 天晓得Bob Dylan哪儿有那么多人格魅力让这么多演员来传奇他的一生 我是无法爱上这个人 但是我却爱上了诠释他的演员Cate Blanchett

5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较差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几个人是什么关系,中途实在忍不住查了简介,才明白原来是由六个演员演绎不同时期的bobdylan,其中有女人和黑人= =布兰切特的反串很帅,尽管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女儿态。其他几位的表演也很精彩。赞好听的folk music。alone

6分钟前
  • 金木犀
  • 推荐

一个字,乱

10分钟前
  • 长牙的兔子
  • 较差

能看懂它的中国人,应该寥寥无几。我也没看懂,原先只知道嬉皮恨Dylan,在他车祸后改变风格之后。对这部电影,像进了迷宫一样,甚至才知道是那个有名的女演员扮演了一个时间的他。

11分钟前
  • 夜丫儿
  • 力荐

真是无趣的传记片,纯粹成了一个超长的MV。所谓的六人扮演鲍勃·迪伦,还有凯特·布兰切特反串,这个主意真是蠢死了,让影片零碎而散乱。

1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多一星给凯特。

16分钟前
  • 2734
  • 较差

想到鲍勃就想到滚石,但他不是滚动的石,而是滚石身后鼓吹的风。

17分钟前
  • BLACK
  • 推荐

想法挺超前,无奈还是玩脱了。碎片化的拼图原意是想让观众自行感受千面鲍勃迪伦,不过导演忘了“少即是多”啊,全靠歌撑着。凯特女王是神了还有啥说的。

21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较差

太支离破碎了,可以找不同人演鲍勃迪伦的不同时期,但是不理解非线性叙事的原因,也不理解彩色和黑白的界定

25分钟前
  • Mr.No.5
  • 较差

本想能了解下鲍勃迪伦,结果看得我心肌缺血。

28分钟前
  • 三番
  • 较差

【隔离day4观影】我来唱反调了:这部电影是拍给非常了解Bod Dylan生平的人看的,否则给你带来的观影体验就是混乱和煎熬。这片子的观看门槛太高了!打低分是因为很多传记电影是你不需要了解本人也会觉得很好看的。

32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较差

很有意思的传记方式。一帮大腕儿,一堆好歌儿。蝙蝠侠和小丑这次没法儿不承认:他们真的是一样了。凯特布兰切特的鲍勃迪伦真的好像啊

35分钟前
  • 字面意思
  • 推荐

都是讲的一个人,为什么名字都不同?看得我一头雾水

36分钟前
  • 忧郁哒芋泥卷ᰔᩚ
  • 较差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38分钟前
  • 丁一
  • 很差

这所谓的arthouse film适应不良.感觉就像我的论文一样.摊子铺大了.根本收拾不起来.为什么非要六条友来展现一个人呢?论传记电影如何另辟蹊径吗..只有凯特和本卫肖支撑起...我居然看完了....这么工作人员错觉的电影..

43分钟前
  • blatantan
  • 还行

想把做字幕的人灭口

45分钟前
  • RIC
  • 很差

不同侧面的Bob Dylan。Cate Blanchett的扮相其实还挺像的嘛。

48分钟前
  • Fan
  • 力荐

电影的呈现方式和主人公的气质十分契合,带有诗意的凌乱篇章,晦涩中却有清晰的主心骨。说不上有多大的耐心来看这样的片子,本来只想给三星半,但专门为导演加上半颗星。

51分钟前
  • Falleth
  • 推荐

7.5,过于粉丝向了,不是迪伦迷绝对看不明白.我确实是看完片子上豆才知道凯姐的角色的,凯姐太NB了

54分钟前
  • 皮陀
  • 还行

用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人的一生中不同的经历与侧面,单独抽离塑造,多么天才的想法。个人最喜欢小孩子那part;本老师的部分则太少了,但听他讲台词已属享受,更何况爆炸头音乐人造型好看又灵光;Blanchett的确令人惊艳;我并非Dylan的歌迷,却非常享受这部戏,远距离探究一个人物使传奇更为传奇,这是传记片诚实的突破。

57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