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什么好怕的?
”即将30岁的主人公内心默念着,随后重重倒地。
拥有漂亮的脸蛋、完美的工作、稳定的男友,和已然步入正轨的大都市生活。
表面上,别人觉得你真的很不错,内心里的焦虑恐慌却在无时不刻的蠢蠢欲动,似乎就等在某一天,开始爆发;长相普通、事业平平、未曾尝过恋爱之果,还意外患上了乳腺癌。
看上去有悲惨色彩的女孩,依旧乐观通达,准备在自己人生分岔口之时,赶去实现儿时梦想。
改编自彭秀慧执导同名舞台剧的电影《29+1》,就将镜头对准了两位状态相异的“奔三”女性,在千篇一律的快节奏环境当中,展现她们定格在29与30这两个数字之间的暂停人生。
漂亮女孩林若君的焦虑,来自于她“幸运的流逝”。
原本拥有一切的完美女孩,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自己与父母产生交流沟壑,与身边朋友逐渐疏远,与男友貌合神离;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每件事情都尽十分努力,也未必能够通通做好;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与疲惫。
“何时”。
她的无力感、失落和反差,促使其跌落的节点,恰恰在于时间的推移。
年久失修才晓得是坏了。
顺风顺水时候不会在意,等到不再那么游刃有余,那些细碎的磕绊便会突然垒成一座大山,全面化的扑倒而来。
说起来,30岁也不算大,但只有在这个略带“刺眼”的数字之上,人们才会停下脚步,整理那些堆积已久了的疑问与迷茫。
影片设问一个接一个如绵针突刺,“这么开心做什么?
”“回忆过去做什么?
”似乎青春已过,激情不再。
觉得爱情也没有什么大意思,觉得成功也难得成就感,金钱则不能换来健康。
这么累,为了什么呢?
都这样累了,为何还要面对年华渐逝的自己呢?
林若君的空虚和疲惫,正在于此。
所幸,毫不客气之余,影片还是在长段恐慌和无力当中,留出回路。
比如,29岁的胖姑娘黄天乐觉得,开心快乐没烦恼最值钱。
比如,人过中年的女上司认为,人要年纪到了才能明白,经历是很宝贵的。
经历让她少做后悔事,不后悔所以能得轻松快乐。
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的黄天乐,决定在三十岁的当口,及时调转桥头,去温习过去的美好时光,去追逐未曾实现的儿时梦想。
当林若君偶然触碰到黄天乐的生活时,这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
身材偏胖,父母早逝,一事无成,甚至在三十岁来临之前,得到了身患癌症的噩耗。
阴影大于光明,与“拥有一切”的林若君相比,属于黄天乐的东西太少了。
因此,她格外珍惜能够得到的一切,格外感激能够遇到的美好。
如此看来,与丢掉快乐的林若君相比,黄天乐的快乐,恰来自于她那不怎么幸运的人生。
一纸癌症诊断书,给黄天乐下达了生命通知。
时间不等人这句话,似乎仅于期限在望时才会显得那么刻薄与冷漠。
似乎只有在紧张起来的时候,时间的推进才会真正令人恐惧。
于是,抓紧每分每秒享受快乐、能多走一步就绝不停歇的黄天乐用她的乐观态度感染了负能量爆棚的林若君。
于是,正苦于习惯独处的林若君,开始停下忙碌的脚步,尝试回顾与展望之味。
亲人离去,朋友消失,健康危机。
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的拆解和分析,却拥有比电影更复杂的残酷现实。
初老症状,养生大法,佛系日常,丧。
影片对准都市青年的时代性焦虑,用快速推进的画面和层层堆积的生活步骤,与银幕前的观众达成共鸣。
怕冷不能熬夜,贪食却不敢多吃。
害怕社交,懒得认识新朋友,疲于了解新事物。
想表达但无处出声,不情愿的事情,还总得去做。
不想被禁锢,但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条条框框已然成为束缚人的无形锁,年少时期反感的事情,也已然成为习惯。
电影《29+1》就像跳转之后发出“啪嗒”声响的闹钟,打了我们一个冷战。
其实,未必一定要是29+1,不一定要是30岁。
也许是25岁,35岁,40岁,等到磕磕绊绊不如意多起来时才开始体会的,就是刚刚走出的稚嫩时期,在体验这个事情上面,只有阶段快慢,没有早晚之说。
影片所展示的焦虑与不安,不仅仅是由年龄加法造成,更多来自于在时间带来生活变化后,人们面临的生存之难。
这时候遭遇的困苦,必然是与从前的小打小闹大不相同。
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生活的态度,就要发生转变。
三十岁的黄天乐第一次走出香港,追逐偶像走过的“日落巴黎”,沉浸在《从零开始》的音符里。
三十岁的林若君度过了与自己相处的孤单时刻,推开那扇铁塔形状的照片墙,发现自己与真正铁塔那头的女孩,仅有一墙之隔。
三十岁了,她同样可以“从零开始”。
影片有所侧重,故而黄天乐就像是林若君内心的另一面。
林若君在她“过分”乐观的指引下,找到曾经的快乐,寻回失去了的对未来的憧憬,在数字29与30之中得到可以释缓的情绪空间。
作为观众,近100分钟的压抑、痛苦、无助和泪水,我们被电影牢牢抓住的软肋,在最后一刻得到豁然开朗般的释放。
生命的长度与速率皆不可控,唯有好好把握现在。
或许只要轻轻一碰,便可以打开枷锁,便可以推开堵在心口的那面墙,便能够体会释然。
如此,幸福永远遥不可及,却又好像随手可触——全凭你自己的眼光。
既然选择在你,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29岁第一次看,那时和你一起,习惯晚饭后一起相依观影;35岁再看,在同样的房子,你却不在身旁了。
独自一人,真切经历体会了林若君的一无所有,泪水不停流过脸颊、经过下巴、落在心口、滴在地上。
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很独立的人,离开了才发现自己依赖感那么强。
再看是因为记得周秀娜的痛郑欣宜的笑,想寻找一些启示。
确实再难过,挤出笑的表情,还是可以释怀一瞬的。
愿如BGM张国荣的《从零开始》:来日你我再度相见,仍是旧日动人笑脸。
给我熊热眼光一遍一千遍,还望说声不变不改变。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何時開始,年齡成為都市女性的禁忌。
更是暗許自己不再慶祝三十歲之後的生日。
彷彿它對應的只是體弱色衰和青春流逝。
反覆抱怨自己無力對抗卻頻頻出現的家庭情感,工作壓力等問題。
一股腦怪罪於時間頭上卻忘了這就是真實生活的際遇。
如果三十歲前經歷過的萬般挑戰,未能助妳提煉出智慧及心境去提升更成熟魅力的自己,還不知感恩並勇敢向喜愛的生活靠近。
那「三十而立」這話,就不是說給你聽。
接受每個決定所帶來的利弊。
祝福妳,在歲月中,得到更到的愛與勇氣。
感恩時間,感恩經歷。
好久没有写字了,把粤语版的《29+1》看了第二遍,写了这个影评。
前两天在准备搬去厦门。
两天在深圳、香港跟在认识的好朋友告别,跟一个哥哥开玩笑说,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看看我的朋友圈,好像我的实况报道。
不开心的时候就看我播报到哪里了...哈哈(因为我比较喜欢发朋友圈)。
就好像《29+1》的电影中黄天乐说的一样,有得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于是就选择一种东西把自己的每一天记录下来,回头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9+1》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香港同名舞台剧,讲述了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30岁来临的困扰时的不同人生态度。
电影很文艺,讲的也都是女性在生活中会经历感受到的。
(BTW,个人觉得周秀娜真的是挺漂亮的,而且演技越来越好了。
)三十岁的林若君是中产阶级职场女性的代表,性格坚强、独立、美丽上进,又得到公司老板的器重而升职。
看似表面把人生掌控很好的她,在面对爸爸过世,男朋友心不在焉的爱情,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失控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三十岁的黄天乐,一个长相胖胖的天真活泼女孩,在唱片店里卖了10年的唱片。
在三十岁得知了自己得了乳腺癌而想要开始谈恋爱、完成自己十几年想要去法国旅行的梦想。
不知道现实是不是真的有林若君和黄天乐这样的性格和故事的人存在,但我觉得每个女人都要学着不去依赖工作和爱情、也都有一个“黄天乐”去值得发掘。
林若君说自己从小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后来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依赖的人,依赖工作,依赖和朋友去吃饭、就依赖睡觉。
总是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打发剩下那些无聊的时光。
当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工作和爱情好像是这些女性们用来填满生活的两件利器,没有合适的男孩子恋爱,或者觉得男孩子靠不住就会努力想要赚钱,可是钱赚到了,职位升了,其实最后生活也就那样了。
工作和爱情真的可以给女性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意义吗?
电影中用黄天乐乐观的口味问“三十而立”“立”是什么?
应该是“三十而下”吧!
三十岁倒下,身体检查。
是啊,“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么呢?
就算有钱、有房、有车、有家庭?
三十岁的生日的那天也不过是人生中最普通的一天。
就算没有,也其实都没有什么所谓,因为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倒计时,有一天我们最终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29+1》的电影真的很文艺,用对比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两种女孩面对都充满问题不同生活,面对不同生活的态度。
导演可能也是想让更多的女孩们,跳出“30岁盒子”的标签,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最后找到我们自己。
用我今天才看到朋友的ins的一句话结尾:Over my life I have met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people. Those who are extraordinary are those fully themselves. (我的一生见过寻常人和不寻常的人,那些不寻常的人是追寻到自己的人。
)
如果可以好好度过这一年并重新笑起来,我想添个“29”纹身,或者+1。
片子是女朋友推荐的,片名就很剧透了其实,只不过没想到如此冲击。
从25分钟时我开始哭,一小时左右时去洗手间扶着水池大哭,再回来继续看,边看边给编剧朋友刘小红发微信,让她看下这个电影——可能会对她最近关注的30岁女性主题有帮助。
0-1岁那年都没有29岁这年哭得多吧。
于是这一年格外留意身边同龄女性朋友的变化,也去问了些长于我的朋友,她们的“土星周期”。
结论是我所有的单身的30s聪明女友们,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一场前中年危机,这场危机大到成为我朋友群里经常出现不可回避的话题。
危机和恐惧和茫然是那么普遍,只不过大家嚼碎它们咽了下去,并不对外言说而已。
当然,我总想从别人那里学来现成的智慧,终究被证实是求捷径的心态,要不得的。
也许自己就是太快了,从小到大什么都太快。
适应不停变换的环境总是太快,遭受坎坷的自我修复太快,遇到伤害的翻篇儿太快,学东西太快,明白一些事情太快… 也从小到大因为“快”得到了很多自我保护的甜头,为很多聪明沾沾自喜。
然后在29岁发现,自己忽然快不起来,然后为这快不起来,而自己把自己急出病来。
剧中女主辞职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依赖很多事情。
依赖事业,依赖朋友,甚至依赖睡觉… 30岁了才发现自己居然并不独立,难道自己并不懂得和自己相处吗?
感同身受这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觉。
如果重新认识了的自己和从前以为的自己相差太大,尤其差距所在正是教育、社会告诉你的“正确”的“优秀”的部分,怕是又会平添一些崩塌感。
要说29+1这年我想得到什么,我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找回从前那个快乐的自己。
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很多东西获得的太早,注定伤仲永,折在途上。
又为这样悲观的念头吓得一哆嗦,还是得用生命力硬扛。
不信自己这么硬的命,就这么衰下去了。
这一次慢就慢点吧,能好起来就行。
只是苦了家人朋友,没有办法多分享欢乐。
有一些时候怕影响亲爱的人们想躲起来,另一些时候为没躲好而懊悔万分。
扯远了,我是想说,低谷如我也能为这部片子大哭然后收到一小份鼓舞,想必它更能感动你们吧。
最后愿你们也能使出浑身力气保护自己的快乐和天真,祝我们都非常幸福因为那非常不容易。
写在前面的短评 | 我想,我们在长大的时候不能丢掉了基本的东西。
比如快乐的能力,比如爱的能力。
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片子,让浑浑噩噩的自己突然理清了一点头绪。
以前的我,或者说2年前的我,就跟黄天乐一样,单纯乐观。
我记得我的男朋友追我的时候说过,因为喜欢我动不动的开怀大笑,喜欢我的轻松。
然而2年的时间,我飞速成长,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好多的阴暗面,我也慢慢变的郁郁寡欢与现实,就如同林若君一样,如同绝大多数人一样。
冷漠忙着自己所谓的事情却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了后面。
我现在是讨厌我自己的,就跟我前阵子和男友说,我谁都不会去爱,因为我连自己都爱不了。
我的爱情就喝林若君的爱情一样那么鸡肋,感觉到深深的无奈却又舍不得放手,甚至希望他能提出分手,每每想到这些又开始嘲笑自己一番。
他一直觉得我的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他一直觉得我可以自己调整好自己,他一直很忙·····如同剧里的思想一样,爱情或者别人是最不应该影响你自己的。
到30岁,林若君在面对亲人和爱情的双重打击才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而我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总是会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情。
做着做着却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拥有引以为傲的东西。
我要把它们都找回来,我要把它们都纪录下来。
人生很多东西你无法去控制,但是你可以选择记住美好的事情
电影《29+1》自2017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广泛讨论。
这部电影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同名舞台剧,通过两位女性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饰)和黄天乐(郑欣宜饰)的故事,展现了30岁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和心理状态 67。
影评人普遍认为,《29+1》是一部贴近现实的女性电影,它没有将爱情作为女性生活的唯一核心,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和心理变化。
电影在叙事上具有新颖性,通过对比两位主角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引发观众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思考 8。
一些影评人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表示赞赏,认为导演彭秀慧在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学性和戏剧张力,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
特别是电影中对主角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女性情感纠葛的细腻描绘,让人印象深刻 9。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在塑造角色时有些刻板,部分情节显得有些刻意,可能影响观众对故事的投入 10。
尽管如此,电影所传达的积极信息——即使在压力之下,人们也可以选择乐观面对生活,重新出发——仍然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同。
总体来说,《29+1》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对30岁女性生活状态的深刻洞察,也启发人们思考个人成长和生活选择的意义。
30歲對女性來說是一個心理關口,但電影《29+1》描述的女性心態卻不限於剛剛步入三十代的女性,應該說是整個AR30吧?
不單純是年齡上的轉變,而是面對與周遭年齡有異、親疏有別的人各種關係變化,或者焦慮?
《29+1》是同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雖然未看過舞台劇版,但感覺到電影保留了不少舞台劇味道,例如不時讓主角向觀眾說心聲、描述上班壓力時的眾人一起敷面膜、與老父超越時空及空間的對話…等等,但舞台融入電影的技巧蠻流暢,令人看得舒服之餘,更能投入與女主角林若君同喜同悲。
據說舞台劇版的林若君及黃天樂皆由同一人飾演(彭秀慧,同時亦是電影版的導演/編劇),而電影分別由周秀娜及鄭欣宜飾演,雖然失去了兩生花的意味,但視覺上兩位外型的差異卻能夠令故事更令人玩味。
事業型女性林若君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但背後卻是跟男友感情失調、與父母疏離、與同事產生年齡及階級的距離…「性感女神」周秀娜收起身材演繹「外強中乾」的林若君,看著她如何一步步被現實壓迫至面臨崩潰,又如何被樂觀率性的黃天樂觸動到豁然開朗,有點意外周秀娜頗有大將之風,能夠駕馭這個角色及整部電影。
相比之下,中段出場的黃天樂天真傻氣、樂觀積極,但內藏令人哀傷的秘密,剛好跟鄭欣宜本人經歷有重疊的地方(連戲中密友babyjohn也令人想到她的真實好友許廷鏗…),而且化了淡妝、戴粗框眼鏡的她亦見討好,除了聲線略作狀外,整體上仍然是討人歡喜的角色。
到最後兩人「超越現實地」在巴黎鐵塔前相遇,觀眾亦會不禁心有悸動。
故事發生在2005年,雖然沒有近年港產片熱愛的政治衝突元素,但無論是張國榮的《日落巴黎》、林若君男友(楊尚斌)扮黎明唱歌哄她歡喜、懷舊唱片店的《花樣年華》簽名海報等等,亦能呈現出曾經令人心醉的香港,心頭意外一暖。
人生一直在不停地选择,选择后就必须承担。
如果你选择后用尽了百分之一百的用心,那就不会太紧张,结果是怎样可以坦然,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我们改变不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
每一个十年都是从零开始。
人一定是得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懂得一些东西。
有时候就是太忙了,才会忘了当时为了什么而作出的选择。
不喜欢,甚至没能看完。不是不能感受那种无力,只是这种重复性的对生活的抱怨,不是我想在电影中寻找的东西。
我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爸妈的温暖怀抱;我们向往飞黄腾达的事业,向往美满和睦的爱情;可是生活似乎不允许我们向往,特别是面对“三十而立”这个被中国人过度看重的词语时。与其不知所措的面对29+1的困惑,不如像电影里的两个女生一样,带着快乐去释怀,放下枷锁做自己.btw原来周秀娜是会演戏的。
居然很是小惊喜了一下,想起了去年的28岁未成年,比起28岁的蒙太奇,这部电影的节奏还是有些舞台感,但是运动起来却反而显得活灵活现,或者是本身就带着的理想主义光芒让银幕舞台化了,因此情绪矛盾反而充沛而自然,舞台剧改编电影们可以和这部片子学学节奏
有能让人共情的点,但处理得不太好,两个女孩的链接最后也落入了狗血俗套。
看过题材介绍就等着资源来看,看完之后竟然觉得比看了好评批评后带来的预期还要好。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完美的,它讲的每件事情都砸进了我的生活,两个女孩,那么多女孩,我都有与她们的故事感同身受的灵魂碎片。哭笑交融。刚好的舞台剧感我个人很爱。
好几场戏都很棒,细腻、真诚。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的生活如此苍白无力,原来审视起来它还值得被讲述…但黄天乐的答案说服不了我。
港式无病呻吟
想不到周秀娜还有点演技 但没太懂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就算大龄单身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记保持微笑?
成也舞台剧,败也舞台剧。两个角色掰开看都有可取之处,能用真情实感让人共鸣,对于新导演就算得上合格了。不足反倒是两个角色的链接,这种形式化的实践在舞台上成立,对于电影来说就略草率了些。另外,电影整体气质也很真空,没有什么烟火气,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没落实的问题。
巧的是我和电影里的两位主人公同一天生日。虽然未满三十,却到了最迷茫的十字路口。人在惯性作用下生活久了就会忘记很多事情,甚至不记得最初拥有的简单的快乐。我们总在问自己“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为了这些奔忙,直到有一天停下来才发现我们没有花多少时间在自己的身上为自己好好的做一件事,为自己好好的放松放松。人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家财万贯的成功,而是找到自我,认可自我,然后越来越笃定地往前走。不要害怕跌倒,不要害怕来不及,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
190410想看。表现手法和意境都还蛮简单的,配乐也还蛮。。。贵在特别接地气?把每个hk人心里想做的特别浪漫化/到老套的拍了一遍?主要是很多问题还是老问题老方法老梦想太奇怪了?!且黎明张国荣的reference让人时空错乱,这么oldfashioned?舞台剧改编的话-可以理解里面一些不大合适的表现手法。双女主对比也很。。老套!当年票房不错的样子
女性题材。准确的说是轻熟女题材。30+,人生的拐点,也许就这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也许冲破束缚去做真实的自己了。也许…现实总是蚕食着美好的景愿,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去成为面具人。其实吖,每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应该带着愉悦的心情,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可能性,越活越漂亮,无论是外表还是内里。
不是很好的电影(女二戏份迷之尴尬),但说出了很多我的心里话。三十岁的时候看可能更有感触,现在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
土星回归 ……太丧了
这个六月都是这种女性向的电影…周秀娜现在演技更成熟了,喜欢…要选择必然付出代价…流泪的过程也是必经的…女人的敏感表现的历历在目…舞台剧的风格也不算突兀…
如果没有生病这件事儿的话会更好。很不喜欢生病的设置,好似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要实现愿望似的。
每次被剧情简介吸引 然而看完就后悔了
电影讲的是即将踏入三十岁的两个女子,有着不一样的生活际遇,还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很佩服黄天乐活得随性自然乐天,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过成了林若君,每一样都很想做好,但什么都抓不住,她被时间推着走,越来越彷徨。这是在看完三十而已电视剧后看的又一部关于30岁女性的港片,实话说,不觉得有多感动和触动,反而有点刻意。也许就是,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反正人生都是在倒数,那就好好活吧。30快乐~
女人30这个事情被说了这么多年,多少有点言过其实,无病呻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