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朋友疯狂吐槽第六集于是在这个节点记录一下。
目前的感觉就是,第一部像是一个漂亮的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家庭,还可以过这样的生活。
第二部就是告诉你,都是假的,男人都是一样的,女人的处境都是一样的,大家最终逃不开同样的人生难题,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停在第一部的结局,是「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式的结局,而第二部演出了那些生活和你我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第七集,我讨厌陈嘉玲的那句「离婚是公平交易」,受害者就是受害者,走出来不是停止扮演,是勇敢。
//第八集第九集直接想打一星。
但我决定坚持到第十集。
//第九集的感受就是,明明每个人都是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很多条路,然而最终大家都还是选择了最烂俗的那一条,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对于我的失望,朋友问我之前没看过剧透结局吗。
我虽然知道结局,但它走向结局的这个方式,太难受了。
//看完了。
整部剧就是一口巧克力一口屎。
我对这部剧是有期待的 ,我预期的是,就算没有办法解决女性的困境,至少给她们一些勇气,但结果这部剧告诉观众的是,大家都在面临这种困境哦,所以你忍忍就算了,女人嘛,不过就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啦,认命啦。
甚至在前半段的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为,我都可以接受,期待后面有转折,但结果只有透露出的对这种行为的默许和纵容。
//想想还是恶心。
第二部就是一部《俗男养成记》,阿公、爸爸、陈嘉明还有蔡永森,男人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们都自由了,男人们踩在女人上面,都自由了。
//难以想象都看完几天了,我又回来追评了。
看了一些好评,大概明白这部剧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分了——跪久了的人看到原本站着的人和她们一样跪下了,得到了认同感与慰藉,更加心安理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陈嘉玲有独立的人格又怎样?
陈嘉玲有选择有怎样?
这么多选择,她最后不还是选了和天下所有女人一样的一条路吗?
她们选对了啊,她们的高分是是在欢庆啊。
如果我是一个四十岁放弃一切回到家乡的早更女性,我不希望解救我的是我那几颗低活性卵子,和一个并不能真正体谅我处境的男人。
就,这个结局可以安排给任何一套合家欢俗辣剧,都没问题,可它不应该属于陈嘉玲,连婚纱都不愿意妥协的陈嘉玲。
我们都会有不想走所谓“正常路线”或者不再想走“正常路线”的时候,好不容易有这样处境的女主出现,结果还是告诉我们“总要回到正轨哦”。
我想看到我一个人泡了茶坐在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的院子里,晒着太阳觉得今天的风很好。
我想看到一个女性说我不喜欢孩子,我想一个人生活是认真的、深思熟虑的且孤勇固执的,而不是“有了自然就会想要就会喜欢”这样符合社会规训结果的。
我想看到一个不管多大年纪的女主角说,我想漫无目的地只为当下活着,不一定有人拯救,也没有符合大众标准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也可以,这样也很好。
什么时候都可以告诉自己: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娜拉选择了出走,可不可以不要回到原点?
那才是多么无望又无助的事。
————————另外想说就是不要总是在女性婚育的问题上强调选择的自由。
且不论现实生活,事实是,我们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最终选择结婚生子符合公序良俗结局的华语文艺作品?
又可以举出多少女主角坦然面对孤单的作品?
我们连在电视剧里表现后一种选择的自由都堪虞。
不是说结婚生子就是俗,单身就是脱俗,只是文艺作品是一个窗口是给一些人看到不同选择路径的希望和方式。
我说白一点,爆剧里的虚构人物都不被允许做到的事,能指望现实中不受阻碍地做到吗?
你们猜为什么彩虹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那么大?
看完第一部可能一个四十岁女性跟家里爱煲剧的妈妈说:诶陈嘉玲跟我差不多情况,都可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好好生活。
好嘛,看完第二部,连主题曲都让你“关掉电视去生孩子”。
只能说那种女性的自我找寻1做到了,2没有,且不自洽通顺,没有承接上1甚至2的前7集的核心逻辑,仅此而已。
我的失望是基于对戏本身,男女主原始人设崩盘,以及基于现有国语电视剧中没有一个在这个问题上彻底“找寻自我的反叛”的女性角色。
前言:我翻了好多好多剧评为什么剧评都要配那么多的图片严重剧透真的,剧评能写写自己的评价吗?
搞得像图文解说一样正文:如果大家从第一季跟过来,会从熟悉,到不解,再到惊吓啊?
导演是不是想烂尾了,拍这些还是”俗女“吗?
嘉玲不是独行独断吗?
怎么会开始妥协了陈家一家不是很和谐吗?
怎么闹了个不愉快,甚至敏感题材都出来了如果这剧是流水剧,大家就可以恭维一下,坐下吃席了,吃完拍拍屁股回家吐槽一下今天的鱼蒸得不咋的,最大不了的,坐孩子那桌呗。
可这剧它不是,这剧绝对比大多数生活剧都要真实,真TMD真实(语气需要,不加点英文不够突出)明明嘉玲是个事业女,却忍受不了上司,忍受不了婆婆的包揽一切。
这像不像你的日子明明嘉玲是掌中明珠,但好像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气都不敢喘。
像不像你年龄够了被逼婚明明嘉玲是个独行独断的女性,但是越看越妥协,像不像你低头和亲戚交代工作的样子明明蔡永森真的很爱嘉玲,但是总感觉他们俩九唔搭八(不像一对),像不像你现在的爱情那样,啥都可以凑合却又啥都不对。
明明陈家一家人,啥都不缺了,却过得没什么盼头,女孩40不结婚,男孩活成了别人家的女孩。
想想是不是和你的生活一样,安稳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可爱的孩子,但是老公时不时给你来点绿,老婆买包包鞋子不看价格嘉玲是个事业女,但是想想,回到家乡,买个房子,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不够”事业“吗?
那还是鬼屋哦。
永森是很爱嘉玲,但是永森给不了女人安全感,女人要的是---你的世界只有我。
而男人要的---我的世界有你就好。
看似陈家很和谐,但是他们都没有为自己活过,陈爸一辈子都在家里,甚至连最爱的吉他都丢下了。
陈妈和大多数的妈妈一样,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家庭这些东西矛盾吗?
矛盾如果陈嘉玲当初早早结婚,她是不是第二个”陈妈“?
如果蔡永森没离婚,他是不是第二个”陈爸“?
之所以这剧好看,就好看在它的”矛盾却合理“。
所有的所有,都来自于”不甘心“。
嘉玲是如此,永森也是,陈爸陈妈也是,甚至,嘉玲弟弟也是拍出了我们很想做,却一辈子也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
最后,大家新年快乐!
前5集都很正能量,也很完美的续接。
到后面简直……只想说结局既侮辱女性也侮辱男性。
如果主题想突出女性的独立与刚柔并济,则完全不需要男性这么low的衬托。
请不要这么把男同志们的水准都拉这么低好吗?
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又暴力又出轨又懦弱,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需要在男人的衬托下才能显得强大坚定和
和朋友聊起俗女,最常听到这种“虽然,但是”的评价。
“虽然剧蛮好看的,但是女主角是不是有点老。
”“虽然家庭很温馨,但是情节会不会太夸张。
”“虽然说是独立女性,但不还是怀孕生女乖乖结婚。
”“虽然男友和爸爸不赚钱又出轨,但还是和好继续过日子。
”记得某次影片点映会上,某位知名导演说:“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反映真实。
”不知道是不是看惯了爽文大女主剧集,还是大家有限的人生经历都是按照“人类正确行为指南”在过活,离谱的事情从没遇见过,以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连看电视剧都容不下一丝对于“人性”的懈怠。
心疼嘉玲一分钟,不管他们反正我爱你。
从第一部追到到第二部,陈嘉玲从台北的都市丽人到台南的失意中女,上演一出现实版中年女子“重启人生”。
讲道理应该是荣归故里的大女人翻身记,却变成【这狗屎人生怎么对付都得活下去】就是这样不够完美却足够真实的陈嘉玲,演绎着每一个普通女人的烂俗人生。
没有理想化的独立大女主飞升戏码,也不是重建小城秩序的野心梦想家,更没能走出男人与爱情的圈套。
步步是错,步步紧迫的人生路,陈嘉玲每一步都在意料之外的选择中,不断探索人生和自我的边界。
在和世界不断交手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属于自己安稳又自在的角落。
工作上,从大城市白领到小城打工人,中女的职业选择四舍五入就是没选择。
都市剧的精致丽人现实中不过是疲于生计的社畜,当年纪变成枷锁,未婚育成为不稳定因素,十几年的打拼都是过眼云烟,从头开始才是现实。
但即便如此,陈嘉玲也没有一丝气馁,一腔孤勇成为公司业绩第一名。
岁月也是生命的馈赠,40岁的她比从前更坚韧更勇敢,也更相信自己。
爱情中,陈嘉玲没有偶像剧里的天降霸总,也没能过上标准独立女性的潇洒单身生活。
她像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爱与被爱的需要,与离婚的青梅竹马再续前缘。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这是个完全不及格的男朋友。
不算高更谈不上帅,有婚史没存款,工作收入更比不上陈嘉玲。
但他又是最了解陈嘉玲的人,知道她的龟毛和有趣,能在她每一次崩溃的时候稳稳接住她的情绪,他是最懂得她的人,偶尔也是最让她生气的人。
意外怀孕让这段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一个是事业刚有起色的女人,一个是期待家庭和新生儿的男人,他们相爱却又思想相悖。
不可避免的争吵之后是情理之中的分手。
讲道理这时候陈嘉玲就应该爽快流产然后猛猛搞事业,华丽转身用行动证明自己。
但她高估自己的决心了,胎动像是温柔的触角不断抚摸她看似坚硬的心,她在犹疑中留下了这个孩子,开启单身妈妈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决定。
可是呢,生活就是这样摇摆不定,绝对正确的人生太辛苦啦,你我都有疲倦的时候,陈嘉玲当然也会想放松下来喘口气。
有摇摆有迟疑,有怯懦有恐惧,但即使是艰难的决定,也要鼓足勇气走下去,陈嘉玲的选择从来都没那么容易。
家庭中,老房子着火的爸爸,老年叛逆的妈妈,还有软弱又迷茫的弟弟。
一个问题不断却总是团结在一起的家庭,是陈嘉玲一直以来的幸福大本营。
小时候嘴硬的女孩长大一样不会撒娇,她没办法像表姐一样永远面带微笑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
那些所谓“女性的弱点”都被她关在坚硬的外表之下。
但老天是公平的,不会撒娇的女孩成为了真诚勇敢的女人,虽然莽撞但不乏坚韧,人人都骂她脾气差,但也都爱她这个善解人意的大嘴巴。
最后一集泪点和笑点齐发,更是我眼中全剧女性的灵魂升华。
三代女性,奶奶半生自责没有顾好小孩,妈妈果断打掉小孩,而陈嘉玲从坚决不要到未婚生女,每一个时代的女人都是家庭和生活的主心骨儿,但也都要经历生活的撕扯和折磨。
但幸运的是,每一代的女性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都可以找寻更多的自我。
结婚与否,生育与否,都不是独立女性的衡量标准,那是属于每一个女性自己的选择。
这一天很平常,就像过去的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
阿嫲在厨房炒着菜,阿公在抱怨把裤子洗得褪色了,儿子打翻了冰箱里的绿豆汤,小孩子在吵闹,儿媳妇过来说,“番茄炒蛋怎么这么干啊,我们要吃黏糊糊的那种”,顺手接过了铲子。
阿嫲恍惚着,“我要出去一下。
”她出了家门,坐上公交车,胳膊趴在前面的椅子上。
风从车窗外涌进来,斑驳的阳光从树缝里洒下来。
她到了一处院子,仔细地擦好地板,端了盘奶油蛋糕,在走廊前坐下,满足地吃一口奶油。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杈上挂了一串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不知名的花儿开着,狗子安静地吃着食,树荫铺满了地。
阿嫲过生日了,全家人都很高兴,阿嫲许了三个愿望。
切蛋糕的时候阿公说,"你阿嫲不喜欢吃奶油,把奶油拨给我"。
“我喜欢吃奶油啊,”阿嫲心里想着。
“阿嫲,你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
”小孩子叽叽喳喳地问。
“哎呀,这个不能问的啦!
” “我要搬出去”,阿嫲平静地说,就像一个闷雷投到了湖里。
她要搬出去住,决绝地,儿子儿媳恳请她不要搬,晚辈们答应她会听话不惹她生气,丈夫认为她无理取闹。
阿嫲还是搬出去了,她听到街坊说的闲话,哈哈大笑。
她回去了一次,让孙女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孙女写完,她疑惑道,“不对啊,阿嫲的名字有四个字,你怎么只写了三个?
”孙女恍然大悟,在前面又加了个“陈”字。
“还是李月英好听啊”,小孩嘟囔着。
阿嫲认真地握着笔,写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手背上的青筋因为用力凸显出来。
小女孩望着阿嫲投入的模样,小心地问,“阿嫲,你一个人搬出去住,你快乐吗?
” 阿嫲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阿公来找阿嫲,两个人坐在廊前吃饭,只有一菜一汤。
阿公说,“你怎么吃这么简单,家里还有鱼有肉呢。
”“这样就够了啊,我练了好久才学会煮一人份。
”阿公尝了一口番茄炒鸡蛋,酸到皱眉头。
阿嫲哈哈大笑,“这才是我从小吃到大的番茄炒蛋”。
阿嫲盛了梅子酒来喝。
阿公说,“我已经不记得有孩子以前,我们两个人是怎么过的了。
”“我也不记得了。
”阿公问自己有没有做过对不起阿嫲的事情,阿嫲说,你对我很好。
阿公小心地问,那你以后还会回家吗。
阿嫲感到很奇怪,不然呢,不然回哪里呢,结婚之后,我哪里还有第二个家呢。
阿公大笑起来。
阿嫲想做李月英,哪怕一天也好。
做了几天短暂的李月英,最后还是做回了陈李月英。
我想,阿嫲已经没有遗憾了吧。
我们是不是都忘了,人生其实还有下半程人生这场电影,不到最后一刻,压根就没有完结甘于平凡,敢于平凡,才是真的勇敢,最后落入俗套又如何我们拼劲全力对抗这个世界,不是要搞得一身伤,而是要找到最自洽的状态第二部的剪辑我不是很喜欢,童年和现在为了互文,混剪在一起,不像第一部那样片段片段,看着容易很乱糟糟永远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过去的祖孙三人,现在的阿琴洪育萱陈嘉玲。
洪育萱真的很搞笑,育萱还想看相比第一部,第二部的故事更女性视角,也更易让人共情台湾的片子多了一丝真实感,我们的《三十而立》什么的都太戏剧化,演得落地,但剧本抓马。
而台湾则是翻着老妈妈这个角色真的很让人感动,妈妈只读过国小啊,所以对于读上初中的陈嘉玲才会那么重视。
然后防狼教育,已经知道陈嘉玲被欺负后二话不说的拥抱。
好喜欢这样风趣又温柔的妈妈那个胖女警戏份不说,但演得真好,那个温暖的拥抱,一切尽在不言中,很治愈
第十贴:闪闪发亮的大人最后一集,真的被陈嘉明这段剖白感动到。
从第一季看到现在,嘉明终于勇敢地表达了自己,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不再是那个"活到三十岁却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陈嘉明。
"高中的时候啊,我认识了一个大哥哥,他很照顾然。
"我,然后.…...以我们就在一起了,很.…..顺其自"对啊,后来那个大哥哥也很顺其自然地跟你求婚啦。
""可是我没有答应啊,我没有说我愿意这三个字,但大家都以为我说了,很奇怪吧..后来我认识了一个男生,他很烦,他很讨厌,他很吵,他吃东西很大声,讲话也很大声,又常常莫名其妙出现在我面前,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很好笑。
但我有刻意要跟他保持距离了,可是我...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我的脑袋就会打结,我身体就会不受控制,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好像有一个东西一直把我往前推,一直要我改变。
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有一个这么想要的东西 但是我不可以要
这部剧主题是讲女性的独立抗争,看似都是些生活的琐事,但是无论是阿嫲,陈妈妈还是女主,还有洪育萱,每个时代,每个身份的女性都在承受着男性没有的社会、家庭压力,她们都在尝试如何回应与消解这些矛盾。
看似无关的时间线片段,其实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做家庭主妇,是阿嫲和陈妈妈那个年代无法改变的选择,没有读书,全部人生都与家庭、老公和子女捆绑在一起,想过不同的人生,却挣脱不开。
所以阿嫲才会突然想搬出去一个人住,想吃奶油蛋糕和干干的番茄炒蛋就吃,不用再顾及他人的意见,但她最后还是跟阿公回了家,因为她说:结婚之后,我还有第二个家吗?
陈妈妈在看见老公“外遇”之后手足无措,老公一直是爱她的,这时她感觉一辈子的信念都要坍塌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三十万,要立即、马上,报复性地全部花光,上演离家出走戏码,却分分钟要发推特等老公回赞,在陈嘉玲的帮助下,她才慢慢找回女性的自尊心,就算回家了也绝不耳根子软让三分。
这些都是年长一辈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那个年代做出的最大抗争,即使是不完全抗争,但也尽了最大努力。
洪育萱虽然是陈嘉玲的同龄人,但在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下,即使有学识和见识,却早早嫁人,从未接触过社会,现在即使遭受到家暴,但由于无法适应社会,做不到经济独立,很难走出婚姻的阴影。
反观陈嘉玲,她在40岁之前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贯彻女独主义:单身,女白领,一个人在台北打工,掰掉快结婚但自己觉得不合适的多金妈宝男友,回到自己家乡,买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做事情自己任性决定,从来不跟另一半商量,被男友凶也要不输气势地吼回去……很酷,对不对?
大多数爽剧的女主角都可以演成这样,甚至更狗血,更戳中女独主义者的G点,但是这部剧NB之处就是我偏不这样编,陈嘉玲的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呢,她自己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看了阿嫲、陈妈妈及陈嘉玲小时候那么多家庭生活片段的观众来说,这些转变其实都是迟早的事,因为亲情和爱情其实都长在了她的骨子里,只是暂时还没意识到,她开始反省自己的任性,开始正式自己的内心,兜兜转转,原来困住阿嫲和陈妈妈一辈子的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那就是家人和爱人。
你看,女性独立从来不是不婚主义,不是工作狂,不是傲娇到容不下任何男性的顶撞,而是经济独立,认清自己要的是什么后,有能力与行动力去追求它,即使它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酷,那么先锋,那么独立特行。
2021.10在看 【俗女养成记2⃣️】关于家庭,一个严厉到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女儿身上的妈妈,一个温柔到半夜给经期的女儿煮汤喝的爸爸,这仿佛是固定搭配。
尽管很多片段不尽相同,但温暖与压迫共存的家庭氛围似曾相识,我爸爸也曾在初潮时为我煮中药,妈妈坚持要我考上省重点的高中211的大学魔都的研究生,而我也如二十岁的陈嘉玲一般去到离家远远的城市,独自经历这平凡的一生。
但刻板的妈妈即使远隔千里也总以你为圆心绕来转去,操心你的一切尽管你总不会接受,就像嘉玲妈妈一边嫌弃女儿的鬼屋,一边花钱请大师来看风水、买沙发;平和的爸爸只会不定时给你打电话问问近况,永远是“少吃外卖、多喝热水、早睡早起”,偶尔悄悄告诉你五十岁前想去看一次拉萨雪山,听一场许巍的演唱会,就像嘉玲爸爸偷跑出医院和嘉玲一起坐在屋顶上,告诉女儿流光容易把人抛,以及刺青真的好痛“老当益壮”四个字只刺了一个半。
越来越少的见面,越来越多的思念,也许这就是中国式家庭。
关于女性,洪育萱撩起裙子给女交警看家暴留下的淤青,女交警立刻让她赶紧走立刻离开丈夫;三个人在车上听着歌超开心的摇头晃脑离开警局和男人,镜头缓缓推远,山河近在眼前;陈嘉玲抱着孕肚去追要再次委屈自己的洪育萱;她们面对困苦时各有各的方法,洪育萱总是自我保护的第三人称,陈嘉玲转过身后还要捂住嘴、一双不让自己哭出声的红眼睛,玉琴关于成长,谁不曾从什么都不怕的女孩变成什么都想要的女士,就像十四岁的陈嘉玲一脸肆意的说“i dont care”,四十一岁的陈嘉玲却因为担心留不住青春而去打玻尿酸;谁不曾从莽撞孤勇的少女变成瞻前顾后的女士,在霓虹彻夜不眠的城市关于爱情,或者是互相瞒不住的分享欲、只在你面前出糗、同床共枕的安心,也或者是高架桥下你泪流满面却坚定的喊出要分手,希望我们都会有机会对爱的人低下头,屈着膝,说出那句:“我不相信婚姻,但我相信你。
”(座谈会让我对陈嘉明失望,心疼他前男友从满脸笑容到泪光闪烁,并讨厌那个烦人大眼仔得逞的笑容!
)
相比于第一部感觉续作的在编剧上有点匆促,很多铺垫的剧情显得落入俗套和生硬,比如给爸爸陈晋文编排遇见青梅竹马的对象的这一段甚至还有一段两人逃单剧情让我实在觉得过于幼稚,即便是年轻人也不会这么干吧让人哭笑不得。类似的剧情其实还有很多。由于第二部整个看的周期比较长,可能是忘记了我已经记不得有什么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剧情了。天心表演的洪育轩让我觉得蛮有意思,虽然人物有点悬浮远离我的生活,但是表演能一会悲剧一会喜剧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
我一点都不想看爱情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感觉2没有那么好看了……最后还是难免世俗,回家 生子 结婚…可能就是人生吧 虽各有不同有早有晚 但终究是一样的路一样的归宿,还是羡慕陈嘉玲吧,有如此爱她的爸妈弟弟所以她有退路有靠山,在外面累了就可以回来 一家人 一起 吵吵闹闹其乐融融。各有花期
第一季虽然她失恋丢掉工作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心,但她就是魅力四射,但她就会给我一种“老娘可以”的感觉。但这一季的陈嘉玲,让我觉得她随时会被生活击垮
最后生孩子,陈嘉琳握住妈妈手的时候,依然觉得她还是那个小女孩
天啊怎么会拍得这么好😭头一次在东亚电视剧里看到这样自在的家庭,母女婆媳姐妹间因为同为女性而相互明了,发自内心地心疼对方,共情对方的伤口,体会彼此的命运。结尾是旺福的主唱从窗外边离开,仿佛主创在提醒大家:乌托邦参观到此结束,但要记得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地方哦!真好,谢谢这部剧作,告诉我要写真正的人,这样他们才会组成真实的人生。p.s.陈嘉玲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女主角!暂时没有之一!
比起第一部更加夸张的演技。剧情刻意,人设略崩塌。出轨被原谅的父亲,在没有任何计划下强行让另一半生小孩的菜永森,三十岁未找到自我并且出轨的弟弟。如果要强调台湾如今女性的崛起,同性的平等,也不应该是这样啊…(两星半)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以前看家庭剧,憧憬的都是日剧、美剧里的家庭,看华语家庭故事,总觉得那些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多亏有俗女,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向往的中华家庭了。
台剧高分诈骗系列又添一员猛将:《娇妻养成记》
我没想到一开始想看大龄独身女性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回乡下结婚生子,这其实是号召女青年下乡暖被窝宣传片吧?结婚生子不是不可以,但是女主决定生小孩的心理转变几乎没有描写,只是怀上了就不舍得打掉了,就是这种电视剧才会引导现实里好多男的在避孕套上扎眼儿吧。另外作为现代女性,生育不选择打无痛?婚前不商议好财产、家务、育儿分配?你真的要和一个吵架用杯子砸破窗户的男性结婚?谁知道他下一次砸的是不是你?非常喜欢三代人交织的回忆背景,但是很可惜对于女性的生存环境刻画依然浅薄并且没有深刻反思,追这两季挺失望的。
6.8
以生孩子作结说实话是很让人费解的。
嫁给穷挫丑,原谅家暴出轨男,不过大脑生下曾经讨厌的小孩才是变俗女的开始。
看完第一季我觉得第二季没啥可拍的了,看到第二季第二集觉得是我肤浅了,可拍的东西太多了。
女生独立自主的底气,来自于对她关心无微不至的陈爸爸。他作为男人,有时候被老婆认为没出息,被老父亲不信任,被妈妈觉得瞎胡闹,但是他对孩子,却做到了大部分父亲没有做到的那种共情、理解和接纳,无比贴心。
很多人说陈嘉玲生了孩子就不是独立女性了。重复走多数人结婚生子道路的或许是俗女,但这是陈嘉玲的选择。她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灵魂,她一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她爱蔡永森所以会在分手后求复合,她想要孩子所以最终决定生下。只要是经过深思熟虑遵从自己内心做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毕竟我们始终没办法做完美的自己,只能不断向着理想中的完美努力。勇敢做自己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难看
没有通篇讲爱来爱去,只是专注探讨自我的电视剧,真的少之又少,这部剧我能看到八十季吧。
第一季火的原因是主题有爱不一定要成家立业,做自己就好。这一季马上回归传统,奉子成婚,为家牺牲,努力挣钱。人物还是喜欢,内容却乏味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