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金马奖,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部电影,一部小成本、不起眼的电影。
看片头的时候,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只是用来消磨一下时间。
最开始被带起劲儿的是一系列活力四射的跑酷,老帅了。
看到后来,很自然的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我的高考。
母亲的艰难、儿子的痛苦,电影最出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儿子与母亲夜里那段撕心裂肺的吵架,看得人有些心力交瘁。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陷入这样不可妥协的境地。
那个夜里,儿子推开母亲,回头不忍心的看了看、然后痛苦地奔出房门,那种又恨又爱的揪心,太真实。
这部片子不似纯纯的青春片,散发着特有的北京调调,亲情与梦想的冲突,底层小人物的日子。
最后结局的大圆满,没有不良少年,没有青春的边缘,没有变质的叛逆,是给我们青春最好的解释--永远健康向阳的青春。
影片呢,虽然整体还是有些散的,但单就母亲与儿子这一冲突的主线来说,已经非常不错。
比起用钱堆起来的中国大片,像这样贴近小生活的“小”电影,希望可以多一些。
下午三点左右看完的这部电影,窗外的阳光射进来,记忆也随着影片慢慢展开,想自己在那段青春岁月里说过的做过的的现在看来却因为年少情轻狂伤害了最爱自己的那两个人的心的傻事......影片很清楚地揭开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身为父母的他们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而害怕自己的儿女再重蹈自己之前的挫折,身为儿女的我们却有着自己伟大的梦想自己想要走得路,而现实,就是在我们彼此明明深爱着对方的时候却因为这种隔阂而彼此伤害.....幸好,善良的导演在最后时刻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想,这是不是只是一个童话?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愿你们一切安好
看着看着死机了,网速的问题,所以很遗憾不能一次性看完了,但整体感觉还是不错。
片子最大突破就是大改以往电影的广告植入为直接运用广告的拍摄方法来表达一些,高频剪切,rap,特写……某些片段单独看还真以为是运动品牌的广告呢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子的主题本身了,何志鹏和母亲的矛盾初一看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其实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这并不是个新命题。
先从片子本身而言,这种家庭争吵其实是上一代教育体制下的悲剧。
因为恢复高考,人人变有了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划分。
于是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了那一辈没考上人的终身信仰,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这种信仰的值得终身守候的,因为上大学=好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过上好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
9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活了,文化市场也繁荣起来,这就注定了90后们比他们的父辈能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至少在思想上更加独立,一部分人称之为自我。
所以,在更多90后眼里,文凭不代表一切,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剩余一切,于是就有了矛盾,出了争执。
片中运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没上大学人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个女人在月薪1000的情况下养三口人的生活艰辛,小叔大把年纪了仍带个兔耳罩为逗人乐辛苦排练……最近看很多片子让人比较蒙了,不知道到底该务实还是务虚。
三个傻瓜告诉了我们真我之于生命的重要,而现实不是电影,一时半会看不到结局,一切选择似乎成了一场不知收场的豪赌。
总之青春不应该挥霍吧,相信自己,社会上对90后或多或少有些偏见,不管怎样,这部片子能够大胆站出来,去探讨这个问题,其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
90后应该有90后自己的姿态,不是自我而是对真我义无反顾的追求。
真我是自己找的,不靠父母,也靠不得父母,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高考是个节点,它浓缩了两代人两个立场观点的交锋,也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但从个人角度看它仅仅是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点,给生命一个机会去思考去追问去质疑。
只是有人从大流了,有人被父母和谐了,有人放弃了。
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放弃的是思考,而对于梦想则选择搁置,不同的是有人搁置十年,有人搁置一生……
印象最深的是那首会歌,唱出来青春飞扬,动感十足,就是何同学唱的玩酷队的队歌,虽然应该不是他本人唱的,是哪个歌手唱的,但是很动听另外有一点,就是结局,他,何同学,还真考上了大学,是本科吧,老公说,假如他努力了,也没有考上大学呢?
那结局会有着这么积极的意义吗纵观全片,留给我其他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妇女,为了全家3口人的生活,一个人背负非常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城市中下阶层的生活挺苦。
这幸亏是北京,强大的首都,有国家财政补贴,地铁公交都那么便宜,上学都那么远,否则,车费的承担都很有问题,几天不吃肉,因为肉太贵啊,这家子的生活是不是挺拮据。
还幸亏是有老房子,还能出租.....(当然,如果是拆迁了,那日子就马上10级跳......飞黄腾达了)玩酷,很厉害
周末的下午在电影台看到这个片子,只看了后半段,看哭了。
有些大导演爱挖掘“大”题材,大地震啊,复仇啊,名人啊。
所以看见关注和表现小百姓生活,总是觉得很难得。
这是2010年的片子,还能看到狭窄的北京胡同,破旧的平房,掉了墙皮的小屋,月薪一千多要养一家三口的贫民。
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灯红酒绿、却越来越陌生化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里,还有很多人过着这样的日子,清贫,却自尊的,勤劳,也梦想着。
就像姥姥,当年的“小翠花”,所说的,天桥卖艺,也是凭本事挣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我觉得这是老百姓生活的之道的精华。
什么名牌大学,什么资产,什么出人头地?
小老百姓,做自己爱做的、擅长的,规规矩矩挣钱吃饭,过生日有亲人陪着吃碗捞面,就是快乐。
姥姥是这么认为的,她仍为自己和丈夫、父母当年的卖艺生涯而骄傲,说起来时神采飞扬。
年轻的90后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不屑高考的所谓“正途”,他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哥们儿,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想要的”,并且在一步步实现它。
在他看来,跑酷是姥姥说的“一技傍身”,也能挣钱养家,又不仅仅是挣钱养家---这是他热爱的,他的梦想,他的快乐。
而吕丽萍所代表的中年人,挣钱养家的支柱,却不这样认为。
她没文化没学历,是这个大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辛苦受累,还要被那些大小老板欺负,被“有文化”的人看不起。
她太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坚决想要儿子有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吕丽萍所代表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
因为其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所以愈要寻求改变;因为自己一代的遗憾,所以更迫切的希望下一代能弥补。
这种观点,在片中也遭受着冲击: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出人头地,甚至像姥姥说的,大学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一味追求所谓“正途”的家长们,牺牲了孩子的梦想,扼杀了无数青春的热情和爱好,以及那些刚刚萌芽的最纯美的感情。
因为一定要走正道,很多人就失去了快乐。
故事还是以“中和”的方式结束,儿子乖乖备考,居然过了分数线;母子和解。
但是故事里所表达的冲突和焦虑,却仍在我们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的生活里。
吕丽萍的表演很好,也是本剧最大的泪点。
但是我想,在表达母爱和亲情之外,这个故事想说的还有更多。
当母子大吵,砸碎满屋子东西时,母亲痛苦,儿子也痛苦,他们爱的这样深,却彼此伤的这样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痛。
盼望有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能然每个人都彼此平等,刷马桶的、卖艺的,也不比坐办公室的低贱;没有银子的劳动者,不必要在富商和官员面前低三下四。
盼望有这样伟大的时代,每个人的爱好和热情,能够用最健康的方式发展,不必抵抗重重压力,不必带来深深负疚。
姥姥绝对是个亮点。
老少三代的对手戏都很出彩。
我家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中国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普及大学的程度。
所以,不管她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为一张《大学通知书》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梦想与追求,这确实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泱泱大国,又有多少考生能真正拿到一张二本以上的大学入门证呢?!
都要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用每个家长装病等极端手段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吗?
万一孩子不听话,那家长不是煞费苦心吗?
请问:我们怎样才能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发挥所常呢?!
... ... ...太多的感触 不知从何说起太多触动内心深处的东西 让我不尽泪流满面我的母亲 也已年过半百百善孝为先... ...我们能做的 很多 很多我们所需要回报 也很多 很多... ...正是那份无私的爱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虽然极力避免听/看到孙海英讲话,但吕丽萍真的演的很好。
唐山大地震pk玩酷青春,我投玩酷青春1票;徐帆pk吕丽萍我投吕丽萍1票。
顺便感慨一下那些大片们,大多不过是一票所谓的大牌在空洞或荒诞的剧情下衬着费钱的场景假模假式的扭2到3小时。
现实生活的精彩生动,有几个在关注?
这恐怕才是真的要动脑的。
为了8亿票房大家一起忽悠吧。
基本不看青春片了,特别是描写高中生,初中生的。
一部分是因为怕看了,才发现现在自己有多老了吧;另一部分是因为我的青春时代,虽然表面无恙,但内心,头脑中也是昏暗,纷乱,不堪忍受的,如同陷入了沼泽一般.实在不愿花力气去回想是怎样挣扎上岸的。
《玩酷青春》是冲着拿金马奖的女主角去看的,情节很典型,也很老套;每个镜头单看都是美的,但就是连贯不上,有点太刻意了吧。
与刻意的镜头相比,女主角---青春期孩子他妈的表演,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平静时温润如玉,暴躁时也就如市井泼妇,但一切表现的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她的家。
这片是耐着性子看完的,因为混乱,对抗的青春是熟悉的,犹如一场噩梦,不想再重复。
看着片中儿子叛逆,和父母吵架,犹如看到当时的自己,渴望长大成人,但实际还掩盖不了自己幼稚虚弱的内心。
突然觉得这样的青春是多么的可笑和渺小。
以前也看过很多青春片,比如《蓝色大门》,它们更多的是对美好青春的一种缅怀,青春当然是美丽的了。
以致,每次看到类似片子,我对导演总有一种“知遇之感”,导演好懂我们呀,这是对渴望长大成人的小孩子的一种“尊敬”。
本片导演比较客观,展现了青春期儿子和母亲的矛盾,冲突,和解。
这里又重新回味了对抗,孩子气,活力的青春,另一方面,头一次体会到了青春期孩子父母,作为中年人,承上启下肩上挑起的家庭重担;作为母亲,爱子心切又恨铁不成钢的纠结内心。
其实,我们的青春也是由一群中年人陪我们度过的,他们有点疲惫,但很爱我们。
吕丽萍的演技真的是没的说,太棒了,盛超非常卖力,吵架的那场捶门的动作声音都是真实的,听的让人心疼。
隔了很久见到他,问起这件事他还说,都半年了,手还在疼。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趣的表演会让你大笑,但之后马上是感动的辛酸经历过高考的我们,体会梦想和亲情在我们青春的岁月里左右平衡-是件残忍的事
这是一个扼杀孩子理想的影片~ 与其叫玩酷青春 不如叫 摧残青春!!
吕丽萍怎么和孙海英一样 神神叨叨的 不过曾哥演的还挺好
跑酷是亮点。。
给四星,为了雷同的青春,为了类似的母亲,为了忽悠的大学,为了吕丽萍的演技,为了看过的国内第一部跑酷电影。。。。总之,靠吕丽萍的演技和特殊的情节,撑起来的一步电影。。。
植入广告让人有点噎。。。吕丽萍的状态让人想起蓝风筝
沥沥拉拉
妈妈苦肉记下的高考生活
烂片名,乍一看吕丽萍借这片获金马影后还以为一帮子评委脑子被驴踢了
挺感人
就是吕丽萍吧
喜欢金雅琴老师的演出。不温不火的,还很幽默的一个老太太。
妥妥的央六电影,京味儿接地气,既雷人又煽情。吕丽萍大妈演这种角色太小菜一碟,不是说没演技,只是台湾评委们也没太见过世面了,被大陆这种一抓一大把的八点档大妈式演法惊吓到,心疼艾嘉姐3秒。
好几条线没交代清楚
这故事是个人都能想出来,是个人都能拍出来。居然投资方还愿意给这投钱。这剧本跟筛子一样。
片子温馨而感人,吕丽萍金马影后的演技绝对不是盖的。片中吕丽萍和母亲的对手戏那才叫一个绝,完全回归本色的演绎。导演对细节的把握也很用心,是今年不可多得的小成本优秀国产电影。
CCAV看的,吕丽萍确实演得好
星二代既有捷径也有不容易,着急上位,不如积攒实力,反正有人铺路何必慌张
不錯的低成本國產電影,看好呂麗萍和張艾嘉爭金馬影后!
因为看到吕丽萍拿了金马影后而去看的,无聊死了,天啊,比两集电视剧还不如。我真的要怀疑金马奖评委了!
本来可以给三星的,突兀的结尾再减一星。and,这也能得金马奖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