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吗?
我想女性对它的兴趣比男性大得多。
Beatrix Potter的优越家庭对于她有时或者是种阻碍,在那个甚至男性也可以被养在家里(贵族)不用工作的时代。
我觉得几米应该受Beatrix Potter影响很深吧,彼得兔的形象总觉得和地下铁中的兔子很像,只是更温暖少了寂寥,这才是波特小姐最初的彼得兔吧。
阴冷的伦敦故事却越来越美妙,到后来风景优美的湖区,却是坚强而清冷。
与其说是一个逆着时代生长的女性,倒不如说她迎着时代的风成长起来的,越来越强大的心灵,英国居于乡村的女作家,再如简.奥斯丁都给人平静而强大的感觉,忽然很想去豪斯湖看一看忽然很想拥有一本彼得兔画册其实这样的大龄女青年成长史,比恶俗的韩剧说服力不是大得多么,大龄女青年的美好生活不是靠年纪小的帅哥追求来得到救赎,而是迎着风成长起来的若是为了真实梦境样的小兔和美妙的湖区风光,影片同样值得一看
一、 动物们的寓言 《伊索寓言》在希腊文学中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个又矮又丑的男人凭着过人的才智与出众的口才,征服了权贵,从奴隶变成了自由人。
平日里的所见所闻与感悟都成了他寓言的最佳题材。
为了让听者更容易接受他的故事,人和神在伊索的故事中不再是主人公,反而是动物担负起了传道授业的重任。
披着羊皮的狼,骗走乌鸦嘴中肥肉的狐狸,被狐狸痛骂的狮子,受到宴请却吃不到任何东西的仙鹤……伊索三两句话就把它们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些或贪婪狡猾或笨拙忠诚的动物正如现实中社会的映射,足够隐晦也足够直接。
只可惜这还是触怒了贵族阶级,在教廷上一致通过他犯了“亵渎神明”之罪,判处死刑。
那些包裹在锦衣玉食中的人,披着人皮的狼,在普通人眼中的讽刺小故事,到了他们那里就成了刺痛软肋的反抗与亵渎。
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动物的形象越来越丰富,不再只是讽刺的载体,在人性化的同时还保留了很多动物可爱的本性。
颂扬美德和鞭笞丑恶的时候,不仅限于是千篇一律、充满说教意味地明确指出,而是让坏人自食恶果,好人自得其乐。
于是就有贪吃的灰狼冻掉了尾巴,不懂礼貌的兔子丢掉了胡子这样的结局。
法国的狐狸列那就以不胜枚举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它不仅仅巧言令色、诡计多端,还很幽默、豁达、不屈不挠,从不把什么王爷、公爵放在眼里,常常指桑骂槐的让人忍俊不禁。
列那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不过有时候也会为了一根香肠就跟别人争吵不休、大动肝火,千般算计的计谋也偶尔会失策落得差点呛水淹死的地步,列那同志还有过因为馋嘴吃得太饱无法逃跑的“光辉时刻”,只得急中生智的咬住吊杆假装狐狸皮,才躲过一劫。
文学作品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其实也多为人们平时接触的家畜和小巧的动物,比如《夏洛的网》中那只忧心忡忡的小猪威尔伯和善良聪慧的蜘蛛夏洛。
人们对这些无害的小动物们有着如同对待孩童一样的宽容与喜爱。
因为它们具有婴儿初临世界时那种单纯的依恋,也有孩子喜爱糖果般简单执着的小欲望,它们大多无害、柔弱,虽然爱闯祸却也易受惊吓。
英国作家毕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在众多以动物作为主人公的作家中十分出众。
她用画笔将动物可爱、稚嫩、淘气的天性挖掘得淋漓尽致。
她的作品是以彼得兔、平小猪、傻鸭子杰米玛等为代表的插图故事,讲述了这些小朋友发生在农庄周围的趣事。
那些动物的外形并未经过任何夸张,除了穿着讲究的衣服,两条腿走路外,其他的和普通的动物别无二致。
吸引万千读者的恐怕是波特小姐赋予那些动物的性格,她放大了它们个性中可爱、笨拙、机敏的一面。
波特小姐描绘的世界中没有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哪怕是坏人汤米獾和狐狸托得也只是互相算计,干不得什么真正的坏事。
这里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迹,大多是琐碎平常的家庭生活,比如城镇鼠约翰尼到乡下探亲的经历,汤姆猫被老鼠裹进面团的糗事,又或者是母猫瑞比和小狗达奇斯的一次聚餐,俨然是一幅悠闲恬静的田园风光。
你会看到水面的色彩斑斓,树叶伴随音乐的舞蹈,花朵怀抱中的蜜汁,晨光中交汇的曙光。
夏风的香气,荷叶间的私语,坚果碰撞的清脆声,掩藏在篱笆下的城堡。
“啊,三个小坏蛋!
别吵别闹, 这世界正如梦一般美妙。
” 二、 波特小姐和她的彼得兔 “当乌云在天空翻滚,六月的骤雨落下, 潮沥的东风行经草间,到竹间吹奏它的风笛。
”——泰戈尔《新月集》 如果写出来的作品不满意怎么办?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卡拉玛佐夫兄弟》时选择让人物们自己去交谈,去辩论,他的主人公自然会带着读者走向令人满意的结局。
没有人会在一开始便会知道故事讲把自己带向何处。
波特小姐说:“美丽值得珍藏。
看到美好的东西,我并不满足于只是看着,而是想要捕捉它。
我想用画笔记录这次美妙的体验。
” 波特小姐的童年是隐秘而孤独的,她几乎都不认识任何邻居的孩子,更谈不上和别的孩子跑出去玩。
波特小姐喜欢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严肃的评论家嗤之以鼻的“垃圾”,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礼节反而让她变得有些“离经叛道”。
她每天面对的是院子里那个神秘的花园,在篱笆的底下有她日思夜想的神秘仙境。
对她来说最愉快的时刻无疑是繁花盛开日光斜照的夏日时光。
从七月末到十月,波特先生都会领着家眷到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度假。
波特小姐在那里第一次爱上了乡村生活,见到了半人高的灌木篱墙,布满青苔的石阶和无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没有平常富家小姐的矜持,她比男孩子还淘气,就像她笔下的彼得兔穿着新衣服跑出去追兔子,蹦来跳去的摔进了泥坑里。
她知道怎么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妙趣横生,和画笔下的小动物们交谈也能快活得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作为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嫁人的女人来说,她承受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但是你很难看到她在作品中宣泄这种不满,这就是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不计较悲伤,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她总会自我解嘲,这样的精神让她的画作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听她和母亲的争吵都能让人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如果你看到波特小姐和诺曼•沃恩的初次相见,你会自然而然的明白一见钟情是怎么回事儿。
他们的生命像两滴水迫不及待地慢慢融合,不可分开。
你会听到两颗心,快活得跳跃,像小兔子彼得般一蹦一跳的奔向对方。
沃恩先生轻而易举的进入了波特小姐的梦境,他能听见本杰明的吵闹声,鸭子的抱怨声,他能听见波特小姐的心声。
那些令人目眩的爱情片断,让波特小姐更加明媚动人。
她是午后的阳光,不夺目,却能温暖人心。
当更多人喜欢上了本杰明兔子,知道了松鼠提米脚尖儿,看到了提姬闪闪太太那点事儿之后,沃恩先生却因为疾病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波特小姐。
那是一种狂喜过后怅然若失的悲恸,黑色旋风吹过了波特小姐的世界,差点席卷走一切。
至今,我们仍能看到《杰里米钓鱼记》中那些不安、惊恐的元素:青蛙杰里米•费舍先生费尽心思想要钓条鲶鱼做晚餐,却遇上了大雨,还钓到了满身是刺的棘鱼被它咬伤了手指,最惊险的还算最后那条巨大的鳟鱼差点就把杰里米吞进了肚子!
费舍先生狼狈的游上了岸,下定决心再不钓鱼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稍稍窥知波特小姐当时悲伤的心情。
一桩本是美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遭到阻挠,父母的干预更是让波特小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受伤害,最后沃恩先生的病逝是对她沉痛地一击。
也许,她也像发誓不再钓鱼的费舍先生一样,决心再不触碰爱情。
当我们迷失自我时,该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
于是,波特小姐投身于平静的田园生活,从繁忙的农场生活中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就像故事永远不会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它会在一瞬间夺走你所希冀的幸福,也会让你在经受悲痛后收获意外的惊喜。
哦,别说这些都太戏剧化,这便是生活,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三、 叹息掩不住欢愉 当动物具有了人的性格,便会让故事变得与众不同,哪怕是平淡无奇的故事也会立马凭添几分生动的色彩。
而当人的外貌中具有动物的外形特质,那就是一种讽刺,让人欲罢不能的恶作剧游戏。
电影“波特小姐”就是将这两种方式混合。
画作中的动物们仿佛是有灵性一般,泄露了波特小姐的情绪起伏。
约见出版商的不安,遇见心上人的欣喜与羞涩都被那些小动物用小动作表达出来。
而波特小姐眼中那些讨厌的人,也具有动物的特质,不过这就算不上可爱了,而是滑稽可笑。
就像那个伯爵的侄子莱纳•史托克力,说话像山羊一般颤抖;陆军学校世家出身的哈利•海登贝尔吃得像猪一样,肥得满脸油光。
发挥你的想象力吧,讨厌的人也能带来乐趣。
这就是波特小姐教给大家的欢乐秘诀。
饰演波特小姐的蕾妮•茨威格是这样的演员:平时见到她,你总会撇撇嘴,一带而过,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容貌的女人也可以是明星。
但是,只要是在电影中见到她,你总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她。
这便是她作为一名出色演员的魅力。
无论是面对男人们趾高气昂的无端指责显示出的超乎常人的冷静(也许这和波特小姐的祖先都是这样顽固不屈的农民有关),还是深信魔法和女巫这些小孩子喜爱的玩意儿那种童稚之心(所以到了暮年她面对照相机镜头仍然童心不减,大做鬼脸),都被蕾妮演绎的栩栩如生。
她总有办法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波特小姐,不要那么惊讶。
有人会说,波特小姐因为生活条件优越,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功。
不过,在那个女人都不工作,依靠男人的社会,波特小姐能坚持自己的梦想,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
这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斗争。
她并不知道自己会成功,只是埋头于自己奋斗的事业。
也许家庭的经济在一方面排除了她对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她从未因此而依赖金钱,她凭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争取自己的幸福,哪怕那些幸福在母亲看来那么“不切实际”、“无法想象能有结果”。
她的世界并不像书中的庄园总是波澜不惊,但是她从未因此放弃理想,她的世界也因此才显得愈发美好。
那些不是不堪一击的凭空想象,而是叹息过后的欢愉,悲伤过后的欢乐。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715138/
《波特小姐》不仅仅是一部传记片,更是一部丰富很多人精神世界的影片。
它成功地将英国童书作家毕翠克丝·波特的生平经历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动人的故事。
影片从波特小姐的童年开始,描绘了她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波特小姐的童心和对动物的热爱,成为她日后创作的源泉。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波特小姐如何将自己的绘画天赋运用到对大自然的描绘中,进而创作出深受儿童喜爱的《彼得兔》系列。
柯南·道尔是这套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J·k·罗琳说,她每晚都会选择一个《彼得兔》的故事读给女儿们听。
这种将个人兴趣与职业完美结合的方式,不仅让人对波特小姐的才华深感敬佩,也让我们看到了坚持自我、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波特小姐永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影片除了描绘波特小姐的创作生涯,影片还着重展现了她的爱情故事。
波特小姐与出版商诺曼·沃恩的相遇、相知、相爱,成为影片中的一大看点。
这段恋情不仅为波特小姐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与慰藉,也让她在事业上得到了支持。
然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波特家族的反对,尤其是她的母亲。
因为波特小姐出生在富贵之家,32岁尚未嫁人,母亲虽然心急如焚,但是坚持门当户对,她给波特小姐介绍的对象,波特都看不上。
直到遇到了出版商诺曼,可是家人反对她嫁给一个商人,就在波特小姐和父母僵持不下的时候,父亲想到一个折中的方法,他说这个夏天波特和他们一起去庄园度假,如果3个月后,他俩仍然坚持要在一起,那么他们就会同意并祝福他们。
没想到这一分别竟然是永别,这个夏天,诺曼生病去世了。
诺曼的离世让波特小姐痛苦不已,自此,她仿佛失去了画画的能力。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精神磨练,波特小姐重新振作起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生活。
她搬离家里,在湖区买了一个农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画画和打理农场成为她的日常。
她深爱这片土地,当开发商想通过拍卖拿下这块地皮时,她用高于市场的价格买了这块土地,使得湖区保留了原本的自然风光和悠远宁静,同时给周围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并且在这里,举世无双的美景激发了波特小姐源源不断的灵感。
她的书很畅销,这也给她积攒了一大笔财富,而她基本都用来购买农场,以确保土地不被滥用和破坏,让农民继续耕作。
在她离世后,她将自己一生的积蓄献给了国家,包括面积超过4000英亩的农田和农庄。
影片在刻画波特小姐的形象时,不仅展现了她作为作家的成就,更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世界。
波特小姐在面对家族压力、社会偏见以及个人情感困境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影片的画面非常美!
英国乡村的风景十分养眼,阳光柔和、遍地青草、流水淙淙,波特小姐一边画画一边和她笔下的小动物们对话,这个场景治愈极了!
而叛逆者、作家、画家、生物学家、商人、环保人士都是波特小姐的标签,波特小姐的一生或许比她创作的童话还要精彩。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女性最好的状态,眼有星辰,胸有大海,心里还有热爱。
并且她不会因为年龄而妥协结婚,也不会因为地位而放弃爱情。
影片中经典台词:男人对生活的贡献仅有两条:财务支持和传宗接代。
女人要从男人那里获得这些需要巨大的代价:家务缠身和生育孩子。
看起来各司其职,其实很不划算也不对等,修炼自我才是正解。
爱情不是必需品,而是锦上添花。
—————电影:《波特小姐》国家:英国上映:2007主演:蕾妮·齐薇格、伊万·麦克格雷格豆瓣:7.9====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21部:《波特小姐》-over-
时间:2007年2月14日19点地点:AMC影院 事件:《波特小姐》Miss Potter上画第四周之前对波特小姐其人其事一无所知,所以最初从海报上看到无比绚烂虚幻的色彩和芮妮齐薇格的扮相,猜测这可能是一出奇幻片,波特……哈利波特的亲戚?
见笑了,不过,后来结果也差得不太远,这部讲述上世纪初女插画大师碧雅翠丝波特生平的传记片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只不过,芮妮齐薇格担纲出任的波特小姐一角,其扮相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举止方面也有些古怪。
可当她跟那些她自己笔下的兔子、乌龟什么的说话的时候,还有她至性至情的那几场戏,你就会知道,那个《BJ单身日记》中的傻大姐还是我们的傻大姐,只是多了些艺术家的不定期忧郁和莫名的伤感。
后来,又看了些介绍,其实碧雅翠丝波特本人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明白芮妮齐薇格的表演的用意,当然,她操习英国腔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
而在口音方面,另外两名名角伊万.麦格雷戈和埃米莉沃森就方便多了。
前者的英国绅士造型让人一开始也不太习惯,最主要由于那维多利亚时代款式的胡须,其实他优雅温情的表演还是颇为上道的;而埃米莉沃森的出场虽然不多,却让你明白感受到一个好演员的魅力。
对于她,完全值得用一个单独的篇章来叙述,如果简单说一下的就是,她爽直率真的角色让人很难不喜爱。
有人可能认为影片对该角色的处理有着些许的“断背”倾向,对此,个人感觉并不强烈。
女电影配乐家瑞秋波特曼的作品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一次她的旋律让人较多地想起了那部《浓情朱古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意境上的一次回归--清秀、干净的音符一样的在现实和梦境中游走,很是切题,很是惬意。
最后有个关于瑞秋波特曼的疑问,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看到一个Rachel Portman Auricle Operator这样一个title,最开始被吓了一跳,因为auricle这个词跟法语auricule “外耳”差不多,瑞秋波特曼耳疾?
手术?
这对吃音乐饭的人来说可是……回来google一下,大概明白是个音乐相关的职位,可具体是什么,如果有懂行的朋友多谢告诉我。
比音乐更重要的还是画面,对于本片来说。
毕竟,这是讲画和爱的电影。
波特对自己画中“人物”的爱,波特与画集出版商诺曼先生的爱,波特对风景如画的山庄的爱……摄影和动画的配合恰到好处,完全称得上一个“美不胜收”。
只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虽然里面生活着快乐的小兔子和它的朋友们。
它的主题是绝对成人化的(此成人非彼成人,别想歪了哟),小朋友看看就会觉得闷的。
8分!
原贴链接: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4274439.html
亲爱的波特小姐,请允许我这样深情。
因为你实在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我时常在想人生,想生命,这些也许无须深究,却一直缠绕人心的课题、事实上、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它的浅显易懂、完成专属于自己的心愿,做自认为有意思的事,恐怕就是生命的真谛,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你的人生,境遇或者无常,唯一让人珍视的,还是那闪闪发光,让人毕生难忘的梦想和才华。
感谢今夜有你的陪伴,还有兔子班杰明,蝾螈爵士和母鸭洁玛。。
英国作曲家兰奇贝里出生于1923年,卒于2003年,他生前以改编的许多浪漫管弦乐曲闻名后世,其中尤其以芭蕾舞剧「难驯的女儿」录音因为入选TAS而广为国人所知。
他在1966年为俄国芭蕾巨星纽瑞耶夫重新编写了芭蕾舞剧「唐吉轲德」的配乐,更为玛嘉洛娃编写了失传已久的浪漫芭蕾「舞姬」(La Bayadere)而成为传奇的芭蕾舞曲变曲作曲家。
另外他改编葛拉祖诺夫以肖邦作品写成的芭蕾舞剧「仙女」,则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
另外大多数现代舞团所表演的雷史毕基改编自罗西尼作品的「神奇的古玩店」的配乐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波特小姐一生中出现过两个重要的男人,这部影片为这两位男性角色安排了不同的主题音乐——男主角韦恩先生的主题音乐是儿童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而第二位男性海力斯先生的主题则跟整部影片相一致,才用了较为舒缓优美的一段旋律。
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在片中以八音盒的音色出现,勾勒出美好梦幻的画面,用以展现波特小姐这段完美的爱情。
当然,这段爱情最终以韦恩先生的突然离世夭折,但也因此更像梦境一般美丽而纯粹。
加上波特小姐本身就是儿童作家,这段音乐不仅象征着她内心的童真,也印衬出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韦恩先生在圣诞派对当夜对波特小姐求婚前,伴着八音盒唱了这首歌,从而得到了波特小姐的心。
两人在歌声中翩翩起舞——电影的音乐动机与儿童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一脉相承,在影片开始以黑管和小提琴来交替演奏,旋律更为简单,也更具有电影音乐简明、易于发展变奏的特点。
这段旋律再波特小姐心情舒畅的段落用管弦乐队演奏,在她思索的段落用木管乐器演奏,在讲述她童年时候的奇思妙想的段落用钢片琴演奏,或是长笛短笛小三度并行的方式,通过转调让旋律在和声小调上进行从而增添奇幻色彩……这出「波特小姐」的芭蕾舞剧是他改编自同名芭蕾电影的配乐而成的组曲版本。
在波特小姐于1943年过世后,英国电影界兴起以她所创造的彼得兔等童话故事为题材,拍成一部童话电影,电影中一共选中了五则波特小姐最广受欢迎的故事串成,并请到兰奇贝里编写音乐,他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旋律特质来编写剧中配乐,三拍子的节奏带给人一种怀旧而美好的感觉。
兰奇贝里在电影下档后,又将片中配乐重新发展成完整的芭蕾舞剧。
几年前,有朋友说:“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是她有点道理的经验之谈吧,有些单纯的人好像会令人不喜欢。
有些则很招人喜欢,比如波特小姐:)市面上有无数的职场畅销书,但本质上:“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人品与实力。
”并不歧视那些教习办公室政治的书,毕竟即便是个火星人,本着科学求知多看看世界的精神,也要研究下地球人的政治风貌才能更好生存。
同时也清楚如果没有那种天份不如就做自己,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何况那些书大多教的还不是智,而是小聪明。
一向觉得若真有人真照书中做了,其实会违心难受或遭遇不顺吧。
市面上还有无数教大家如何做女人的,美女,才女,富女云云,以及教大家如何找到好的另一半。
但似乎我所遭遇的一切是体验,是缘分,今天的我们如果觉得很幸福,这幸福是我们过去的自己走到今天遇见的,是在我们看过那些畅销书之前就遇见的。
所以后来看畅销故事的时候,也无从验证,看着有趣高兴就好了。
人生,是靠自己体验的,用自己的方式才有意义吧。
我肯定是无法给人讲什么大道理了。
只能散布我信仰的歪理邪说,比如: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思所做的结果。
有朋友觉得我大智若愚,有朋友叫我傻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聪明还是傻,也许有些方面聪明有些方面傻。
我知道的是其实所有人都差不多。
在没天份做聪明的方面,不如就做傻的比较轻松自在。
非常喜欢这部片,真的超过了预期。
很美好很美好。
突然觉得词汇太贫乏了,只能反复用美好来形容。
波特小姐是大龄文艺女青年里面超级可爱的一类,她很单纯,很阳光,很浪漫,她心里有很多很多爱,或许有人说因为她很幸运,她出身富贵,她足够有才华,那么好吧,也许这就是命运,虽然无法一句两句阐述清楚,但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应得的,所有人都从自身找原因或许反而会获得宁静,她所得到的一切一定是因为她值得。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道路都不同,别人的感悟,别人的书,别人的人生始终是别人的,看有益的书肯定是有好处的,只是觉得有时候成功这个词被妖魔化了统一化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成功,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成功的知识。
如果你的答案是美丽,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美丽的知识。
我的答案是快乐,所以我也有我的道路。
总之独立的思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经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吧。
彼此不同,世界多有意思。
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但无可否认,是种力量。
而如果用的好,用在好的方面,就成为美好的力量。
而美好是万能的。
再重复一遍,我好喜欢这部片子啊,嘿嘿。
推荐大家都看看:)
Beatrix Potter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相当受欢迎。
我去湖区旅游的时候第一次听见她的大名,后来就不断在各式各样的老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店铺里看见她笔下可爱的Rabbit Peter。
蕾妮·茨威格在这部电影里面真的是不漂亮,不过很自然的会让我想起不知道是在那里听到的一种说法:“大凡出色的女作家长的都不怎么漂亮”,我是同意的。
再去比较之前看到的简·奥斯丁的传记影片的预告片里面奥斯丁的饰演者竟是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面的那位美女记者,不由得觉得,还是冒失的,皮肤不好的,有点胖的茨威格小姐来的更加真实。
波特小姐的人生其实颇平淡,至少从电影来看,只有年轻时一段小小的恋爱波折而已,那样的波折,比起很多其他作家(譬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惊涛骇浪的人生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不断地想到自己更为熟悉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在这些英国舒适文学女作家的身上我总是看到很类似的特质,她们的敏感聪慧,永远丰富的想象力,不同于常人的赤子之心。
可是她们对自己写作生涯又不甚在意,更多的,我们看到她们专注于生活的态度。
波特小姐在湖区会自己养猪,你相信吗?
在风平浪静的故事里面我们终于有闲暇去看一看古老伦敦街头的马车,100年前的海德公园,中产阶级家庭里面爱偷听事情的女仆,当年精装硬壳现在卖到天价的儿童书……当然还有湖区宛如仙境般的水波山峦。
这真是我天生就会喜欢的影片,里面有我喜欢的风景,和我喜欢的生活态度。
什么时候,我真想知道什么时候,BBC也好,哪里也好,拍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传记影片吧。
去英格兰南部海边的德文郡,那也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好地方。
看这个电影,就似乎有人用小手指及手掌边缘延伸而向手臂的皮肤轻轻擦过你的皮肤。
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情愫却温暖到可以让你含情微笑起来。
影片里描画得比较大的爱情是和出版商的,而让我感觉到爱的却是与赫斯先生的爱情。
儿时的偶遇,青青山谷里的行走,翠生生的表达。
然后时空交错之后再相遇,看不到的浓烈,隐藏在山谷农场里每一株带露珠的植被之后。
爱到最终就是你我相望,我能在你的眼睛里看见我的灵魂那么的美丽。
从摄影的角度,我觉得印象深刻,画面干净得像油画,处理后的表现仿佛回到了19世纪的英国。
色彩柔和暗淡,仿佛涂了一层奶油一般细腻。
真不知道在那些并不漂亮也不舒适的服装中,为什么会幻化出一种平静的安详来。
这样的英国一直在我印象中,仿佛一套老旧却柔软温暖的衣服,留着过去时光的气息。
从文化的角度,如果你看的是英文原版的话,可能我们会为19世纪的英国绅士与淑女的繁文缛节发笑,但是这何尝不是我们现在这个俗化的社会所需要的呢?
孔老夫子所倡导的礼仪,应当就会在不远的将来被重新迫切的需要着了。
从爱情的角度,32岁谈第一场恋爱,47岁结婚,给很多“剩女”多大的安慰和鼓励,这可能是很多陶醉在爱情或者已经走进婚姻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Beatrix对爱情的坚持和等待,是一种信仰。
从自然的角度,湖区美丽的风景一定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里的关键就是自然和缓慢。
看到这样的风景,相信每个忙碌的都市人都会仿佛梦中。
这个女人后半生所从事的事业,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环保主义,同时也正是我们现在快速失去的美好家园。
从梦境的角度,整个电影的色彩和情节都像一场梦,女画家只是因为不能够和男孩子们一起上学,而转向了绘画,这个完全自我的世界满足了她的交流的愿望。
这个女子毅然决然地决定出书,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站立起来,摈弃门第的观念坚持自己的爱情,代表了那个正在改变的时代,女人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社会地位,他们可以挑选自己的爱人而不考虑是否门第相当。
看Beatrix拿起画笔,一笔一笔涂染着色彩,感觉到一种优雅和恬适,自己也常常拿着画笔,那个时刻是世界最安静的时候,因为它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画出那么可爱精致的作品,但是真的劝各位拿起画笔,尽力描绘自己头脑中的美好和色彩,那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唯一的不同在于,她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从不必担心吃喝用度,无产阶级的我们还在积累财富中挣扎,本身已经丧失了复制这种心态的从容。
电影之于电影,我们还是我们。
Miss Potter的官方网站:http://www.misspottermovie.co.uk/想要了解更多关于Rabbit Peter and his friends:http://www.peterrabbit.com/About Beatrix Potter (28 July 1866 – 22 December 1943) A little girl in Victorian England, Beatrix Potter was taught music and art while her brother was sent away to school. She was a shy, reserved personality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but her secret diary written in her own code, revealed a gregarious woman with highly critical opinions of her fellow artists.After the tragic death of her fiancé and publisher, Norman Warne, Beatrix remained unmarried until the age of 47, when she married William Heelis, a Lake District solicitor. She dedicated her later years to preserving the ecology and natural beauty of the Lake District. She worked closely with The National Trust and left them a substantial part of her estate to be preserved as a living landscape.
Renée Zellweger很适合
瞬间被开场的宁静打动。温暖的光线中,不落灰尘的笔筒,用一滴清水搅动蓝色的层次。她每天都要守规矩地吃早餐、喝下午茶、道晚安。从小就喜欢照着小兔子画画,画掉所有时间和想象力,画出所有快乐和满足。这样一个小女子,却有两个伟大又任性的梦想:永不结婚;出版自己的图画书。
很女权很天真
88分钟的传记片只用了八分钟描述波特的个人成就吧……
一部把伊万写死的片,还死的润物细无声,足够给差评了……最多给3星吧,女主的颜实在看不下去扣1星
如此温暖而难忘
简单而清新
我所喜爱的绘本就出自于这个可爱的女士。前面的水彩部分让我很享受!极其喜爱的绘本!
纯粹是为了我女人切看的。。
哈,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怡情的传记,传主的人生真是充满了美好的力量,死亡也破坏不了这种心灵的宁静。
Renee真有村姑范
無
美丽的景色 童趣的兔子
Renee的表演功力的确够好,但是编剧未免太突兀了些,算是一部温暖的小品。
不知道是编剧差还是演得差 插画很棒,但却不是重头戏
整个故事框架松散,根本看不出电影想讲什么。
吐!
courage &love
5 秒就推。。。开始那些文具。。。那刀。。。
一个爱画画的姑娘靠画画买了四千英亩土地,好像是个励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