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尤其在影像的世界里,每一位个性迥异的导演都有着自己的方式去阐述人物的感情。
可能是王家卫电影里的都市暧昧和疏离,也可能是维姆文德斯泊式的寻找,抑或是卡拉克斯的疯癫极致。
第一次看凯利.雷查德的电影,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温柔的人,因为从未看过如此温和的影像。
雷查德的电影有一种“慢”,人物的互动很慢,故事很慢,甚至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
对此雷查德在阐述自己电影拍摄时有说道:“我想使用精心雕琢的时间片段,再加上日常琐碎细节、生活单调重复、开放的空间……看看在基本不借助戏剧高潮的情况下,能不能得到戏剧张力。
”纵观雷查德的电影,虽然涉及很多不同类型,但即使是西部片类型雷查德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她会很固执的用胶片,却又大胆的改变传统的画幅让人和主角的视角同步,她痴迷荒野的凄凉风景,却又用一个个暖心且伤感的故事感动每一个人。
凯利.雷查德就是这样一个导演,她有着老派手法的追求却在自我艺术的创作上不惜反叛,她温柔且充满耐心的浇筑着属于自己的时光琥珀。
因为雷查德的老派灵魂,她的电影不仅好看也很简单,充满着极简主义的作风。
虽然雷查德的电影主角大多身处荒野且在寻求某种精神慰藉,她总能精准的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
在《某种女人》中,导演用这部冷清色调的电影精确的表达每一个人的情绪和隐忍,尤其最后一个故事中仅仅通过肢体和一些欲言又止的表达展现一个孤独的人渴求情感的回应。
看雷查德的《昨日欢愉》,也是一部典型的雷查德电影,美丽的野外之景,老友的重聚,以及那些往事的回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雷查德的温柔是有着穿越影像的魅力,时间是倏忽而过的,但那些驻留的瞬间往往却是最动人的。
凯利.雷查德作为一名女导演虽然和凯瑟琳.毕格罗一样喜欢拍摄男性主角却更多展示了情感层面的波动,她有着女性的细腻也有着更为广袤的包容情怀。
在《昨日欢愉》中导演虽然描述了两个男人的情感却有着明确的友谊区分,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把一切自然景色都当成演员之一,使野外的场景更具有封闭性,更贴切英文名《old joy》将整个场景包含在时光之外,更像一个温润的琥珀。
电影中设置的倾听者和倾述者角色都是各自困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为何温泉的戏份格外好,因为有一种真正的放松,从内心到情感的放松,结合自然的静谧,电影也使观众得以放松。
旅途结束各自回归生活,这样一个电影小品虽然简单却给人更多的感悟和思索,在情感方面更有一种舒缓的惬意式的忧郁。
印记时间的电影,总能给人这些美好之外的延伸。
故事讲述了两位老友共同外出的时光,可以说这次出游是他们重新认识彼此以及自己,也可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
故事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形象的人物,一个颓废孤独,不知所向的,一个游离与自我和外界,看上去更体面的人,从中感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一个饱含着精力为了时刻燃尽自己以及放下一切使自我承重的行囊但始终沉浸并且停留更准确的是背负往日情感当中,无论那份情感是欢愉还是痛苦,他都想回到或是重拾那份情感,但理智以及他和另一个人的情感告诉他有些情感是永远都回不去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段旅程对他来说亦是对自己的精神和解。
另一个人看上去那么不动声色,体面生活的他在权利范围之下同样可以享受着天然温泉和树林带来的宁静,但是他往往更痛苦,他做不到那样的和解,因为他出自理性和更多的外界因素早已选择了背离自我,承担责任带来的压力,自我一部分的丧失,所以更多的他变成了顺从。
怎样接受一个人?
这永恒的命题,不是在于自己做出怎样的行为或者改变去接受一个人,而我相信那些接受始终会以不同的形式自然而然的呈现在你眼前,只要我们再见一面,哪怕是最后一次。
凯莉莱卡特踏入千禧后重返影坛首炮是公路电影,与Jonathan Raymond改编后者同名短篇,获不少影评叫好,更被收入Criterion Collection。
故事也符合莱卡特的极简主义风格——讲述两名旧友来个俄勒冈短旅行重聚,目的地是近年已关闭的Bagby温泉。
选角演出称职,但通篇节奏散漫,两人早已逝的友谊令人无法投入。
雷查德喜欢用电台广播的方式来进行时代和状态的渲染,《某种女人》里如此,本片里也如此。
有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媒体话语在电台里播放,而两个男人的状态也与种种信息轰炸下的焦虑时代相契合,从城镇前往山区森林,从现代前往原始,从喧嚣前往静谧。
可以将这场二人旅行看作一场寻回,寻回昨日欢愉,寻找习惯了模式化生活之前的状态,但他们的相处却时刻展现着疏离与隔阂的状态,尤其是mark。
拥有家庭的他有着这个阶段必然拥有的压力与困扰,他毅然决然的奔赴这场与旧友的旅程,但似乎又无法真正的全情投入。
他是沉默的一个,是忧郁的一个,而kurt则显得目的性更加明确,也更主动,他们看起来是两个状态的物种。
这场缓慢安静的旅行满满的进入大自然,慢慢被绿色的植被环绕,两个人一条狗,直到温泉时刻,kurt为mark按摩时,一直以来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焦虑与隔阂才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他们的情绪在这样的肢体接触中得到了抚慰,这是一个暧昧的时刻,电影对于两人过往关系的交代几乎为零,一切信息都存在于此刻,因此每一个脸上的表情与神态,肢体的接触所带来的状态的变化都具有了多重的解读性,这也是雷查德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节奏与方式。
结束旅程后的分道扬镳,mark回到了家庭,而kurt独自一人在霓虹闪烁的街头游荡,在一场关于交谈和触摸的生命交叉点后,两人回到了交点之前的生活,似乎没什么不同,也没什么改变,这样的旅程变为记忆,就像片名一样,昨日欢愉,是一次触摸,也是过往的情谊,但只在昨日。
地景主导的反公路片。
迟滞的蒙太奇,虚焦、手持摄影、窥伺镜头一系列新浪潮手法带来的特定气息。
尽管作为一部地景导向型影片,摄影集式的自然景观与舒缓的视听语言并没有掩盖主角间的紧张气氛,相反这种弥漫在旅途中的焦虑似乎是导演极其想要传达的,这种紧张和焦虑在Kurt为Mark按摩的悬念镜头达到了最高。
观众期望看到Kurt谋杀Mark,或者与之交媾,而最终无事发生,这是体现其“反”特征的鲜明段落。
步入中年的嬉皮士或选择继续沉溺在已然逝去的六十年代理想中放浪形骸孤苦伶仃,或认可美国经典话语“让自己成熟起来承担责任”回归中产阶级生活,Kurt与Mark的裂隙也来源于此。
如果说Kurt希望通过一次流浪重新唤醒反文化运动的理想冲动,那么Mark选择加入这次露营,就是为了保持抨击Kurt生活方式的同时,在Kurt面前声称自己与其关系亲密。
这无疑是一次鲜明的隐喻,步入后里根时代的中产阶级的孩子既标榜自己延续了68一代的精神,又表明自己已经成熟、选择重新回归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境况。
正是这一缝合的努力维系了美国近代史的流畅统一,而作为意识形态阻止社会分崩离析。
此外,将其读解为意识形态寓言的尝试并非无迹可寻,罹患政治冷感症的Mark在车中漫不经心地游离于政治电台失望于民主党的言论之外的两个段落就是明证。
于四季展映. 感谢葱葱姐、Pincent与安琦姐的分享,让我得以看到这么有趣的影片,得以探讨一些影片中极有趣味的问题(Kurt是否有同性情节?
)
"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生活本身或许就是痛苦本身。
《Old Joy》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暂时性与现代生活方式解离的概念,它几乎没有情节铺陈与人物塑造,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无端的纪实性影像,才能为观众带来填满了游走宇宙般漂浮感的独特情感体验。
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故事足以概括这部影片,只不过时过境迁,从北宋到布什时代,从黄州到俄勒冈州。
两个旧友离开浮躁的日子,短暂重现昔日的郊游时光,难得美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楚。
现代人也许更痛,记性不算差,但知道的故事又太多太难过。
琐事喜欢冒泡,心肠总被愁绪包裹,已是常态。
Kelly Reichardt细腻到近乎读心,开篇三两句台词便能将Mark怀孕的妻子———这个戏份仅有20秒的配角———半生讲透,同时把Mark的生活记录下来,整个故事的叙述也便立了起来。
Reichardt在采访中坦白本片是具有政治议题的,和她其他的影片一样,虽然聚焦在人的行为本身,但背后一定是某种特定的社会心理。
作为左派自由主义,她刻意将车上的广播设置为左翼对布什政府的抗议。
本片的表达也是对后911时代虚无主义的诠释。
Kurt有两段无比美妙的台词。
一个是坐在帐篷和篝火边,Kurt讲述着天文宇宙物理规律,唯美化的真理听起来似乎就没那么残忍。
“The world is like a huge drop of tear,a tear slowly dropping through space."二是Kurt和Mark泡温泉时的闲言碎语,回忆着自己和陌生人的交集,自己不合时宜,因此羞怯于面对他人。
摩登人的知识储备量明显与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成反比。
能脱口而出光的速度,却看不清自己衰老的程度;能和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共情,却不知道怎么爱身边的人。
只顾看远处,脚下的路就看不到了。
伴着Yo La Tengo暖和的吉他清音,看着绿树,河流,云雾,泥土,试着和自然生活简短邂逅,真是舒服。
旅途是由Kurt发起的,更需要这趟旅途的也是他。
最开始的时候,Kurt和Mark对于野营都兴趣盎然,Mark甚至雀跃着到了Kurt家中,还自然地进去上了二楼,而Kurt也显得很习惯。
旧友们做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但依旧了解彼此,沉默也有一种安宁和默契,他们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变得更远。
只是时间带走了年少时的环境和心境,踏上相似的旅途,旧时的欢愉不会再来,反而显得更加落寞。
所以影片的前半段,二人只有在不断地提及旧事与旧物件时才会开心,但是与此同时话又更少了。
年轻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自由自在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很自在,很潇洒。
可是年少时尚未看过世界的向往,无法贯穿漫长的人生,Kurt不断地闯荡,但如果不曾在红尘中打过滚,即使风景更加宽广,他能感受到的新鲜和刺激却一定是逐渐减少的。
他对Mark的社区工作、有孩子等等经历甚至可以说是惊讶和羡慕的,因为他明白改变需要的勇气。
第一个夜晚,Kurt醉了,他终于意识到二人不再是十六岁,诉说着想要重建友谊,重温旧梦。
Mark慌了,他比Kurt更早知道这件事,也只能说他们是跟以前一样的。
如果要说什么是新的值得谈论的,Mark面对的才是全新的生活。
可是妻子对Mark出游的事情说得很直白:你已经做决定了,为什么非要我形式上的同意。
显然“请示”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 Mark像是被约束着的,且完全被动地行动着,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完全没有做好承担父亲/丈夫责任的准备。
于是,怀着对旧日欢愉的向往和遗憾,他欣然接受了Kurt的邀约,甚至去仓库里翻出了许多老物件。
客观事实却是,Mark很早就放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了,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以为自己可以重温旧梦,可是到了路上却发现自己对曾经做过的事没什么兴趣。
Mark也不太可能跟停留在过去状态的Kurt有什么新的交流,社区工作的对话中,显然可以看到Mark不太认可Kurt的状态。
于是Mark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话语上只是附和,连枪都是Kurt给他才会接过来玩两下,对整个旅途兴趣索然。
Kurt也在Mark的状态中感受到了差异,于是,抵达温泉之后,二人终于开始真正接受当下的空旷时光,构成了影片最终的高潮。
这整部电影非常简单,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几乎只是描述了一种倦怠的状态,能把一种状写深刻也很好了。
个人评价8.0,是需要有对应的心境才能看进去的作品。
Kurt与Mark是俄勒冈州波特兰一起长大的伙伴儿,喀斯喀特山区原始的自然气息赋予他们对自由、平静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曾经惺惺相惜、形影相伴的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Kurk不愿被责任束缚,孑然一身,靠厨技傍身自由漂泊。
他将对自由的向往极尽外化,遇见不同的人、发现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生活成为Kurk引以为傲的财富。
Mark结婚生子、肩负家庭责任之余,服务社区公益项目。
他把对自由的向往转化为生活间隙处对内心的修行。
接受生命的挑战与馈赠、随遇而安成为Mark生活态度。
Kurt约Mark周末到森林里的温泉野营,Mark欣然而往。
汽车广播里低迷、沮丧的政治时局随着远离城市而销声匿迹,Mark妻子抱怨不安的电话随之深入山野而信号不良。
一程程远离尘世繁杂、一步步超脱世俗压力,仿佛宇宙间只剩下Kurt与Mark两个人。
一起经历迷途露宿、促膝夜谈,彼此真诚、相互关心,却有着无法重叠的生活轨迹和感悟;一起抵达目的地、坦诚相对,彼此理解、相互欣赏,却有着无法共勉的未来和梦想。
“我想和你再度成为真正的朋友,我们之间有了些隔阂,我不想这样”,多少遗憾与伤心,“难过是因为高兴累了,所以没事”,多少无奈与忧伤。
越静僻越听得见内心的分歧,越晴朗越看得到彼此的距离,越靠近越想念,越亲密越孤独……当汽车载着一颗回归的心和一个继续出发的灵魂驶回都市的灯火之中,两个人都已经平和地接纳了现实:昨日依旧欢愉,之所以依旧,是因为昨日永远是昨日。
摆脱当下的俗世、温故友谊,情怀依旧,却终究像一场于昨日似曾相识、于今天却不真实的梦。
当梦醒了,只留下山间温泉般淡淡的、湿漉漉的忧伤……影片风格极简利落,对白惜字如金,剧情平实却在涌动着引发共鸣的情感,看完竟久久沉浸在怅然若失的情绪中。
看了这么多电影,第一次看人泡澡这么 惬意 心旷神怡大自然的治愈效果我一点也不怀疑。
这部电影开始部分,夫妻之间可谓剑拔虏张的对话太真实了。
加入老友这一元素,赞爆。
电影名字也不知道是咋翻译的,总让人有诱惑性质的联想,所谓的old joy 绝不仅仅是昨日欢愉。
可能在一系列自然友谊的治愈后,平和的继续面对生活吧。
old就是一种过去了但是却又深藏影响的注脚。
另外,这里的老友也是呼应这个old 。
有的欢乐,说真的,还真得老友之间“破冰”闲聊。
歇下武装不易,破除防备不易,丢下高傲不易,远离俗世不易……所谓的没有交集 不再联系现实生活就是如此真实。
最近启动了一个计划 #约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与我约见,也不知道我的预算(时间 经济)能够支撑我约见多大范围多少人。
不见见,可能,就不见了。
仔细想想,可能,连告别都不存在。
尽管非常隐晦,给人感觉依然是个基情满满的故事。
Mark的妻子不喜欢Mark跟Kurt一起出去这件事,可能Kurt曾经给Mark带来过负面影响,到底有没有,或者是因为什么,电影让观众自己猜。
虽然Mark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后面谈话提到他为社区服务做事),却没有顺从怀孕妻子的反对,而是答应Kurt去温泉,可见与Kurt交情之深厚。
当然可能也有释放压力的原因,开篇第一个镜头中Mark应该是在静坐冥想。
去温泉的途中,Kurt指了路的另一个方向,导致他们开错路,多呆了一晚上。
这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呢?
吃早餐时,回程时mark都重申我一直没怀疑你(不认识路),所以事后mark会不会怀疑Kurt故意带错路呢?
夜晚睡帐篷前的谈心交代Kurt是个想法古怪的人,苦于不被人理解,只有mark被他当作知己,不知何故产生了隔阂。
后来泡温泉时,kurt给mark按摩,当他把手放在mark肩膀上,mark非常不安和紧张,对肉体的接触很敏感,非常不像发小之间的反应。
是否许多年前kurt对mark有过某种过火的身体接触,导致了他们后来的隔阂。
第二天他们在餐厅吃饭,waitress说目的地快到了,kurt说我们可以好好吃早餐,不用慌慌张张了,大概认为已经耽误了一晚上,mark就不用着急赶回家了,这一切是否在他意料之中?
然而mark接到妻子电话后,通话前还是见缝插针地点好了餐。
Mark出去接电话,kurt几乎点了和他一样的东西,一方面可能是心理上靠近他的欲望使然,另一方面是点的一样,方便餐厅节省做菜时间,他也可以陪mark赶快出发,从而当天能够回家。
这时镜头给了一个特写,kurt看着打电话的mark,神色并不愉快。
马克从带上了家里的狗,而且是一条母狗。
对kurt而言是lucy是两人在旅程中形成的亲密关系的介入者,暗示着mark妻子或mark家庭的存在。
一路上,狗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晚上,它和他们在一个镜头内,然后两人一狗睡在一个帐篷里,kurt和mark没有独处的时间。
第二天早上在餐厅,狗被关在门外,kurt和mark更亲近了一步,虽然他们的亲密再次被mark妻子的电话打破(第一次是在开车途中,mark接电话)。
最后泡温泉的时候,一个全景镜头,狗在小屋外,两个人在小屋内泡温泉,也没有了电话的打扰。
kurt小心翼翼,循循善诱式地引导mark享受按摩,mark起初是紧张,不安,抗拒,最后在kurt的高超技术 (温柔攻势)下,戴着戒指的手滑落水中,他们终于达到了最亲密最放松的时刻。
至此,电影给了观众一个预期,以为两人的old joy回来了。
但是,最后打算回家时,kurt上车前突然很沮丧地把背包掉落在地上。
可能kurt通过马杀鸡努力地暗示或尝试了什么,最终发现双方的关系还是原地踏步,既没有回到过去——隔阂发生以前,也没有发生什么新的他所期待的改变——隔阂消失。
最后,一趟温泉之旅,mark回到家,或许精神压力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而kurt深夜独自来到华人开的针灸理疗药店前却吃了闭门羹,字幕打出old joy,照见更加惨淡的现实。
从此山水不相逢。
看不懂56min~60min切了五次一样的Mark脸部近景,过往摄影机对是否介入和离场时机存疑而忧虑,摄入即为成功,被摄物自然散发,在这里却精确于一种情绪而死去。是对影像的不自信。
两个男人的心事都在那些沉默中,旅途前和旅途后,生活依旧。
#BD(8.5/10) #戛纳补课01 不理解温泉戏频繁朝向Mark面部的特写,其他没什么意见。//为何要执迷于纯粹的“自然主义”,这里的音乐不能更恰当,轻易唤起昨日的幽魂。//车窗-银幕,时间随玻璃翻转,仍然改变不了昨日的荒芜,非常悲伤。
男人、温泉和狗。摈弃任何戏剧冲突,手摇镜头、近镜特写,亲临其境,仿佛跟随着两位惺惺相惜却保持着距离产生美的男人,一同感受困顿下的片刻欢愉。心境是否超越了友情,无从得知但意味深长,恰如其分的所有细节,留待观众去细品回味。于无声处却绵软悠长的叙事方式,太赞。不禁想起张国荣和黄耀明那张珍稀专辑《这么近,那么远》。
主题和这个导演的《某种女人》一样,传达了某种失位感。两个好友相约去林中泡野温泉,这俩人应该都是曾经的文艺青年,一个在家敲日本铜磬(接上他老婆做家务的噪音来凸显他处境尴尬),另一个混的更差点要卖收集的唱片,自述跟路人的摩擦是表示他在日常生活的失位。在他们出发和返回时,都有车载收音机里纷乱的政治辩论节目(这种对声音的设计在小成本电影里还是很重要的),只有他们进山时才消失,这次进山就是他们逃离现实重返“Old Joy”的体验。但编导的问题还是一样:她的台词写得太水了,两个人的闲聊大部分只是闲聊,跟服务员点菜之类平淡如水的词儿净往里塞,秃顶男还讲”眼前发生的事情好像都经历过“这种烂梗,其实她不会写台词就可以不写,这电影本身营造了一种落寞、平静的基调,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根本没必要灌这么多水词儿
凯莉·雷查德有极强的视觉思维,擅长只言片语形成戏剧张力,用留白表现人物内心的波澜不惊,丰满人物;给主角妻子短短不过20s,内心感情戏无比饱满,这就是导演力量的强势,所以估计难以处理复杂剧本,也算是种制约
像是一部30分钟长的buddy film和美国(西部?)风光片的交叉剪辑。其实如果拍成一个短片会更make sense. 两人之间的沉默很精彩,但风光段落还是有些excessive了。
导演她的视点属实非常迷人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么一天,和昔日好友因为各自忙碌于生活失去联系很久,终于出来见一面,彼此会问对方近况、互通共同好友的近况、 会提到消失的小店、一些有趣的回忆,还会问对方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接下来什么打算......片中的一切都好真实,完全像发生在我和我朋友之间的。我经常会像那个看起来完全没有把自己照顾好的人那样,语无伦次地念叨一大堆然后说算了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你别当真啊。除了友情和逝去的年少欢愉,片里比较刻意地用车载电台做背景音讲了不少当下的社会状况,疯狂暗示我们现在生活困境背后的社会原因。这个问题显然更无解了,我们很可能只能一直这么挣扎着疲累地生活下去。Anyway, I really miss my old friends.
4/10,两星。很现实和哲学的生活议题,但闷片气质实在让我觉得枯燥乏味昏昏入睡。
情感小品➕呢喃核中的翘楚。
这种清淡流的电影,看的时候觉得还不错,过一段时间也只是看过而已。就像当年听过Bonnie 'Prince' Billy好几张唱片,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周日早上跟Lukeson一起看的,到温泉泡澡那儿以为要放大招儿,赶紧给停掉了……
话唠公路片,除了风景没别的。以及开了弹幕,有俩人在里面聊天,挺好玩儿
。。感觉真挺浪费时间的。
分数:60两男户外生活休闲聊天小片儿……
想要在昨日欢愉中抓住昔日情谊的最后星点,就像那篝火一样,最后会成为灰烬的。
三星半,女性导演拍两位男主荒腔走板的漫游,既符合想象又增添不少细节,对白写得很巧妙,十分的散文化,谈泪滴宇宙在下坠,谈能想起十六岁的时候是什么样,这样在篝火前,在山林间,一切就被放在那了,我们看的人当然能体察到人与人的不同,未来也许不会像今天这样,但正在经历的人,他们就只是在经历那一刻,那一刻的欢愉是真实的。
挺素净的散文电影
(8.4/10)简短、生活化、忧伤的基调、无法真正交流的二人……《昨日欢愉》好似卡佛的一则短篇。Kurt是旧时老友,也代表了整段同老友度过的人生。Mark想找回过去的心境,但他目前的位置距离Kurt太过遥远,叙旧只能造成微妙的尴尬和不适。最终Kurt成为逝去岁月的实体,游荡在小城的街道上。莱卡特是一位极有效率的导演,能够用最精炼的电影语言(如本片中对声音的使用)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