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

Children of Men,末代浩劫(港),绝种浩劫,硕果仅存

主演:克里夫·欧文,朱丽安·摩尔,迈克尔·凯恩,丽塔·戴维斯,迈克尔·豪伊,法尔杜特·夏尔马,查理·汉纳姆,Juan Gabriel Yacuzzi,Mishal Husain,Rob Curling,Jon Chevalier,Kim Fe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日本,墨西哥语言: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格鲁吉亚语,俄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06

《人类之子》剧照

人类之子 剧照 NO.1人类之子 剧照 NO.2人类之子 剧照 NO.3人类之子 剧照 NO.4人类之子 剧照 NO.5人类之子 剧照 NO.6人类之子 剧照 NO.13人类之子 剧照 NO.14人类之子 剧照 NO.15人类之子 剧照 NO.16人类之子 剧照 NO.17人类之子 剧照 NO.18人类之子 剧照 NO.19人类之子 剧照 NO.20

《人类之子》剧情介绍

人类之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年后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东欧和非洲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人口向英国等富裕国家大量迁移。 然而在英国境内,人们正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中。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非洲女孩肯(克莱尔-霍普•阿什提 Claire-Ho pe Ashitey饰)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令人振奋的是她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警察蒂奥(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和前妻朱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肯安全离境,但枪林弹雨却使他们举步维艰。 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了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灵魂约定狂野嘻哈梦神秘博士:圣诞入侵无极英雄T-Force黄玫瑰黑色郁金香天蛾人的预言70年代秀第五季华丽转身阿琳娜何以为家章鱼噼的原罪天才麻将少女阿知贺篇加油优雅自拍复印机雪崩行动吸血鬼之恋冰冻蜘蛛冈特家族:伏地魔起源老板的菜单纳瓦尔尼慌心假期片警亲戚将军愿羞涩莓之破片丧尸崛起煤工歌手冈德曼杀妻总动员沐羽录

《人类之子》长篇影评

 1 ) 我爱长镜头

这部电影的出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人会想到末日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看似如此荒谬的情节居然能拍得如此……真实——宛如纪录片一般。

影片对末日气愤的渲染可谓独到而深刻,以往的类似影片为了达到目的,无非是多拍点诸如废弃的残屋、到处流水的街道、垃圾飞舞的广场、形色木然(或惊恐)的路人、加之永远也不晴朗的天空等等等等。

《人》也用这些素材,但却没有用滥,而且除此之外,它还给影片注入了以往同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东西——阳光。

知道是什么使末日变得如此令人绝望么?

——是希望。

把美好的毁给你看,这是一切伟大悲剧的共同点。

《人》或许不是悲剧,因为它把一切美好的都碾平了唯独绕开了最要命的那个——希望。

但这希望实在过于渺小,过于脆弱,手捧着这个希望,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沉甸甸的不是味道。

好在只是个虚构的电影。

 2 ) 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殖未来主义

在电影《人类之子》的世界里,地球上的女性已经停止孕育生命将近20年。

在世界人口逐年下降,末日的脚步悄然逼近之际,许多小国家已经礼崩乐坏,大量难民不断涌入其他大国。

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就在全人类陷入一种极度虚无和绝望的环境下,男主角蒂奥意外碰到一位怀孕的少女,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在阿方索卡隆导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动、极度精炼的叙事技巧和情节设计下,观众们目睹了人类面对“世界末日”时自我人生追求的绝望和放弃,还有全体人类对于新生命的狂热。

电影看似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下,男主角蒂奥孤军奋战反抗腐朽统治阶级,为了人类命运而自我牺牲的英雄故事。

但是,当我们抛开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时,不难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曾经失败的父亲,通过拯救另一个孩子来完成自己作为父亲的使命和弥补过去心中的遗憾。

其本质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个人成长的故事片。

如果将人物的成长线单独抽离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与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是吻合的。

公式的套用诚然只是一种手段。

如果创作者改得好,那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创作者把自己的观念——“不原谅自己对孩子的过错”植根在主人公身上),做得一般那就是凯文·史派西的《九条命》(父亲意外变成一只猫从而慢慢了解自己的女儿,学会做一个好父亲)。

阿方索卡隆绝非一般导演,此前成功的商业片拍摄经验已经让他懂得如何将主流价值观无缝衔接进一个看似特立独行的故事里。

电影中男主角蒂奥的人物设定是曾经拥有过一个孩子和一段美好婚姻的男人,可在孩子的意外离世和与妻子离婚后,他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工作机器。

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当咖啡厅里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电视,看着关于全球最年轻的那个人去世的新闻,只有蒂奥冷静地买完咖啡就挤出了人群,他对于人类的未来已经不报任何期望。

蒂奥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冷淡态度其实是和荧幕外的观众建立了首次情感连接。

因为对于大多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们很难直接进入电影设定的大环境去体会到影片里绝大多数民众的状态与情绪,以及对于这个新闻发生时的心痛。

蒂奥作为电影的主角,同样抱着一种纯粹的看客心态,于是他与观众们便建起了一层情感共鸣的铺垫,这种铺垫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将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和共鸣。

在蒂奥遇到前妻和怀孕少女后,影片以护送该少女登上一艘希望号大游轮为主线缓慢展开。

而在前妻遇难和得知前妻的党羽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另有所图之后,蒂奥决定带着少女离开。

此时,导演已经成功地将蒂奥、怀孕少女还有观众三者绑在一起。

在影片叙述张力不断拉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观念——“孩子就是未来”。

这个观念看似朴实无华,却也正是小白想要讨论的重点。

因为这个观念不单单只存在于电影中,更是渗透进全球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孩子的笑容是最纯真可爱的”到“只有生孩子才能使人生完整”。

关于孩子与未来的各种政治术语正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人类社会中被重复表达。

Lee Edelman在2004年出版的书籍“No Future: 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Drive”里的文章“The Future Is Kid Stuff”提出了一个观点——Reproductive Futurism。

注意:"生殖未来主义"为小白个人翻译,本书目前没有中文译本。

reproductive futurism: terms that impose an ideological limit on political discourse as such, preserving in the process the absolute privilege of heteronormativity by rendering unthinkable, by casting outside the political domain, the possibility of a queer resistance to this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communal relations.生殖未来主义是指那些在意识形态上对政治话语体系施加限制的词语。

这些术语指代着那些不可想象的内涵,并在政治领域之外表达这些酷儿群体对传统群体关系组织原则的反抗,通过这些来维系异性恋正统主义的绝对优先。

(友人方炜宁翻译)(此文暂不讨论关于酷儿群体在生殖未来主义环境下的境遇)简而言之,生殖未来主义是一种将人口延续作为最根本目标的政治术语,其主要表现在控制生殖欲望的呈现和生殖的权利选择,还有对孩子形象的重新包装和宣扬。

在人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国家把“孩子”与“未来”筑起一种紧密的关系。

这样便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

Lee Edelman指出,生殖未来主义目前作为一种全球主导性的、公认的政治视野,已经侵入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的每个细微末节。

孩子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主要劳动力和创造力,比起已经稳固了甚至工作能力可能出现衰退的中老年劳动力,其潜藏的发展可能性是无限的。

因此,一个国家不但需要有促进公民生育的政策,还要有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律(如青少年保护法)。

在部分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21世纪,提倡和鼓励生育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就像这几年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衍生成田园女权,生殖未来主义也开始暴露其本身的霸道与不公(如美国今年开始实施的反堕胎法,正是生殖未来主义的一种过度表现)。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人类有让自己基因不断遗传下去的欲望。

而人类这种繁衍后代的最原始欲求,无可厚非成为生殖未来主义能播撒于全球文明土壤的原因。

为了让这株"蒲公英"飘得更远,文化的传播作用就像狂风般助其蔓延。

正如上文所说,生殖未来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整个社会都在塑造一种“孩子是最纯真”的形象。

无论是广告海报上天真婴儿和可爱小女孩的笑容,还是席卷全球的大众主流文化,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营造孩子是未来唯一希望的潜意识。

疼爱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有完整家庭和稳定工作的男人是成功的,就连在政治上,某些政要甚至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来维护起公众形象。

而作为世界电影工业中心的好莱坞,自然也在不断地给民众灌输这个潜意识。

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孩子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善良、无公害的。

在某些电影中孩子甚至充当着让反派改邪归正的重要作用(如2004年的《撞车》),或直接为了孩子而做出自我牺牲(如2016年的《釜山行》)。

换言之,孩子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成为生殖未来主义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最好的代言人。

回到《人类之子》这部电影,最高潮的戏份莫过于当蒂奥抱着孩子穿过难民和军队时,刚刚还在彼此火拼的反叛军和政府军都停下枪火,呆呆地看着正在哭泣的婴儿,世界瞬间安静了,只剩孩子的哭声在空中飘荡。

民众安静且神圣地注视着一个襁褓婴儿的场景是导演对神化孩子符号的象征。

在这种极端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类社会唯一的婴儿自然而然被幻化成人类最后的希望。

最后,当蒂奥把少女和婴儿一起送上小船,看到了那艘传说中叫做希望号的大船,才慢慢低下头死去。

那一刻他完成了对于这个新生儿的献祭牺牲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为生殖未来主义的政治表达。

或许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表达,但这恰恰才是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虽然基因是自私的,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也提出: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人类可以做到不屈服基因的支配和影响。

如果我们将生育看成是一种人类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即生育权),而不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和目的,那么,对于一些想要选择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人,生殖未来主义无疑是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力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愿各位都有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写影评了,特别是在当了编剧之后。

反倒是从去年开始,开始尝试做自己的独立影评播客。

慢慢发现,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用语音来表达观点的形式反而能让观点更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

做这个播客的目的也十分简单纯粹,不为盈利,用爱发电,单纯希望通过这个播客来认识更多喜欢电影,喜欢创作的朋友。

特别是在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的日子里,一起聊聊电影,或许就是对平淡生活最大的慰藉。

Anyway,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角度聊电影”的播客,每一期结尾我们都会一起大开脑洞,魔改电影故事。

无论是对电影,或者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关注一下。

——2022.2.26

公众号二维码

小宇宙二维码

 3 ) 我干嘛要浪费一个多小时看这玩意

剧情依托答辩逻辑自相矛盾人物毫无力度 ok人类18年没有一个新生儿最后怀孕的是被zf驱逐的难民 之前因为怀孕四处躲避战火最后抱着人类之子出来所有人都停火祈祷一片和平早干嘛去了???

我就是不理解Jrasp和Julian的牺牲(Faron男主结尾的死我就不说了为了殉而殉) 本影唯二的稍微正常点的人 开头殉了一个刚过半又殉了一个(Jrasp真是本片唯一立体点的人物了) 然后在扯淡的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 Syd突然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啊???

最后因为一个孩子所有人都让路了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能理解他想骂zf但你把矛头集中在难民问题上完全就是隔靴搔痒啊 说是反乌我一定没看出反在哪了反而最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funny的一点是Faron的屋子甚至挂着mzd思想万岁(.....) 因为孩童联结起来放下仇恨放下枪火的人们 但这个做的又比M就是凶手差多了 那部对群体意志和大众心理的思考才叫精彩 以及整个节奏都相当诡异不适跟你吃饭扒拉两口去跑趟厕所在扒拉一口出去晒会太阳似的重点情节完全没有突出将近两个小时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就不要硬塞啊?

再讲主题 感觉和我当时看Youth Without Youth很像 都是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甚至该讲的也没讲 唯一可取的一个地方是zf公开发放suicide medicine这个点 其他针对难民的极端政策就相当扯淡了 Faron的孩子是死了这跟他的信念破碎有什么关系啊???

Julian不照样坚守吗?

前面埋了那么长的伏笔轻飘飘几句解释就过了 还有这个强行zzzq人类的希望的黑人女性原恐怖组织领袖也是女性问题这真的典型白男视角 看上去女性是重要了最后被保护的被同情的不还是她们 最后英雄救世主不还是白男 最恨厌女还搞这种虚伪至极的东西我生平最讨厌这种惺惺作态站在高位的施舍的所谓维权 吐了

 4 ) 人类命运的奥德赛

当人类不再能生育,这将是怎样一种状况?

《人类之子》就虚拟了一种这样的状况,或许这是个很好的哲学主题,但导演阿方索·卡隆所在乎的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述。

首先,不得不说,这个环球公司出品在伦敦拍摄的电影,实际上好莱坞的味道是非常浓的,在剧本中它就像地窖中的酒精味一样明显。

其实,仍然是末世主题,仍然是孤军奋战,仍然是关键时刻的感化,仍然是……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一堆调料,如果交给迈克尔·贝,那就完全商业化了,但卡隆还是做出了自己的东西。

虽然故事发生在我们现在时代的几十年后,且有那么个恐怖的大前提,但卡隆并没有将其处理成科幻,至少你在观看的时候,感觉这些事情都是顺理成章地发生在我们周围,而且正在发生。

拥挤的街道、贫富分化严重的人群、恐怖主义和警察国家,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而且卡隆使用了大量手提拍摄方式,晃动的画面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第二点,在现实面前的这个末世——人类不能生育,其实已经被虚化了,或许我们可以将主人公当成是类似于基督故事中东方三圣人一样的保护者和祝福者,但实际上,我看到更多是一个人在追寻人类希望过程中的奥德塞,他一直在逃,从没有目标到找寻到目标,从失去自我,到重拾信心,这个男人的形象一步一步地丰满起来。

最有这种奥德修斯意味的镜头出现在第80分57秒到86分钟57秒(因版本问题,可能会有差别),这是一个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

虽然现在长镜头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跟踪长镜头也已经在马丁·斯科塞斯手里玩到登峰造极,但这个镜头还是会给你异常深刻的印象。

从他们几人护送着女孩从黑暗中的小巷走向街道开始,他们躲避着政府军的枪弹,但中途却被恐怖分子们截住,孩子被抢走,主人公也险些丧命,他随后在瓦砾中躲避着,爬进了被政府军包围的大楼——因为女孩和婴儿都在其中。

在这个过程里,卡隆展示了他天才的场面调度,虽然不像《俄罗斯方舟》那样数千人规模庞大,但考虑是开放式背景,又是在运动状态下,而且是记录片式的肩扛镜头,难度可想而知。

中间一次枪击时,血飞溅到镜头上,并一直停留在镜头上将近一分钟,不过进入大楼后一个仰拍再下来的时候,血已经没有了,许是滑落了。

这一段可以看作是这个男人经历的一个缩影,他的力量在战争中是那么孱弱,但是他还在寻找着,只是奥德修斯干掉了所有的求婚者,而他却在看到希望后心满意足地死去。

与个人的鲜活相比,背景实在显得太模糊了,导演在阐述这个故事的同时,或许想表达的话实在太丰富了,比如说对政治权谋的批判,对种族主义的批判(打外国移民的段落让我想起美国虐俘)、对恐怖主义的批判,甚至传媒也被小小地嘲讽了一下。

但导演不喜欢解释,他只是将这些全部拉出来让你看,比如说英国成了一个警察国家,这一段倒是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V字仇杀队》,不同的是,这仅仅是卡隆故事中的一个背景,至少我根本没看出来,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

虚化的背景下的个人因此才显得非常真实。

再讲个例子,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段落莫过于主人公护送女孩和婴儿下楼时,正在交战的双方都放下武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但后面一幕就很嘲讽了,一个恐怖分子,扔出一枚炸弹,于是短暂的和平结束,战争继续。

我都有考虑,导演为什么不安排最后出现的“tomorrow”号并不是什么“人类计划”的接应船,而只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对不起,我太邪恶了,这段太“存在”……伦敦在我的印象中是偏灰色调的,在卡隆的镜头下,更是被浓化成了近乎黑色,气氛也一直阴沉压抑着,但实际上,导演还是于心不忍地抛下了一星半点的希望。

 5 ) 【关灯拆电影】这个彪悍的长长长长长镜头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今天要说一说2007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

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都丧失生育能力,男主角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世界上最后一名孕妇的故事。

此片在豆瓣上居然只有7.4,绝对是被低估了。

而在烂番茄上,这个成绩才算是比较匹配。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段落就是一条近5分钟的长长长长长镜头。

开始时看上去很普通,但越看越老卵(厉害)。

关灯拆电影 彪悍的长长长镜头_腾讯视频在这场一镜到底的戏里,男主角一行护送孕妇,驾车躲避各种疯狂的追杀。

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摄影机到底在哪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摄影机貌似就是固定在车头的位置。

但是突然间摄影机开始往车内移动,还转了90度。

这时我就想,估计是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拆掉,让摄影机伸进来。

假如没有挡风玻璃,那照道理朱利安·摩尔的头发应该会被风吹起来。

然而并没有,所以这个假设又不成立。

那会不会整个都是在棚里面拍的,车窗玻璃全部是绿幕,后期把车外的画面再贴上去?

可是车外戏和车内戏有非常严密的互动关系,外面那些追打他们的人、还有摩托车的戏,都说明这辆车是在公路上实拍的。

那摄影机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由谁来控制的?!

······直到我看到了这张图……

这个场面真的是在公路上实拍的,整套摄影的机械装置被设置在了车顶。

实拍开车戏,一般都是把车放在拖车上,因为演员一边开车一边演戏是很危险的。

但是这里的拖车还更牛逼,因为它前后有两个驾驶员。

当演员需要倒车的时候,就是由后面的拖车驾驶员驾驶。

其实他们把车顶掀掉了,在上面做了一个支架,摄影机是由拖车后部的一个人用电脑控制的。

顶上做了很多的机械装置,包括长轨移动,然后摄影机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转。

和抓娃娃机差不多

如此兴师动众地拍一场车戏,是哪位导演吃这么饱?

准确的说,其实是两个在美国电影圈混的墨西哥人。

其中一位就是阿方索·卡隆,他是《人类之子》的导演。

2013年还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还曾执导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二位就是他的好基友、与他多次合作的摄影大神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也是墨西哥人。

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最佳摄影奖,是奥斯卡史上极为罕见的帽子戏法。

你看看卢贝兹基获奖的三部作品,摄影一部比一部牛逼:《地心引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我当时走出电影院都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整个电影大概就是十个长镜头拼成的。

一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获得了最佳剪辑奖。

《鸟人》的长镜头更不得了,全片就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过中间用了一些“作弊”的技巧,以后有机会来和大家说说。

《荒野猎人》里大量使用自然光,你要知道自然光是最难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指挥太阳。

据说阿方索和卢贝兹基,经常凑在一起打游戏。

而游戏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所以他们成天在想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们就想玩死像我这样的人,这么牛逼的镜头让我绞尽脑汁去想到底是怎么拍的。

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人力拍长镜头,不仅是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创作者,尤其像卢贝兹基这样的人,他心中装着观众。

心中装着观众最好的表现就是:时时与观众为敌产生一种博弈的关系想看《人类之子》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ktlfilmguan)索取全片资源更多经典电影拆解,请关注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17701737139

 6 ) 好电影的气质

电影所描绘的2027年,没有人还会在意避孕套带来的性交的不适,因为当时整个人类已经18年没有生育了。

世界在无望中疯狂了,许许多多曾经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变得不再重要,战乱四起,硝烟遍布,英国是最后一方净土,大量难民涌入,但也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主人公Theo也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叫做Fish的激进组织掠走,却惊见18年来第一个怀孕的女人......毫不犹豫地,我将它定为2006年度最值得看的影片。

人类为什么不再生育?

影片中巧妙的对此不做回答,但是像环境污染、基因变异、核子辐射等等这些每天都悬于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完全可以回答观众的疑问。

人类普遍身处的危险往往是电影喜爱的题材,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说明危险带来的惶恐总是如游丝般缠绕在人们心间,无法消除。

我常想,这么多电影描绘这么多种人类灭绝的可能,总会有一部电影一语成谶。

不管是科幻片还是动画片,什么故事都是人类演绎的,只要是人类演绎的,就避不开人类的本性之真,本性之恶。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轰动一时的原因之一是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之本性,《人类之子》也是如此,面对岌岌可危黑暗的未来,人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争夺什么,面对奇迹般出现的婴儿,你将如何面对他,如何看待他?

当这个婴儿的哭声中止了隆隆的枪声,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她,甚至有的士兵一面划着十字一面跪下,真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

一部好电影是不能只依赖于一个好故事好剧本的,拍摄的技巧同样重要。

该片场景的描写几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影片交待,你无法认出这是以整洁和秩序闻名的英国。

片中诸多镜头都是众人参与的长镜头,这是个难点,许多影片在这种镜头中惨不忍睹(中国大片的简单做法就是给所有非主要演员蒙上面具或者遮脸布),但该片做的相当出色,不得不佩服人家的组织能力。

长镜头也非常棒,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许多细节的妙处,比如那个孩子的出生,逼真得令人惊讶,比如那场摩托车与汽车的追逐战,不知道要花多少心思,比如结尾部分的混乱巷战,绝不输于那些以描写战争为主的大片,比如难民营的情景,真怀疑是如何做到的。

而电影气氛的掌控也精准到位,压抑和紧张时可以让你屏息凝神,为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着急,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从农舍里逃出来死活发动不了汽车的那一幕,还有Jasper被杀掉的那一刻,以及最后在海上摇晃的小船。

好电影的特质,就是他会花大力气去为一闪而过的镜头布景,如难民营,如街头的紧张气氛;会费尽心思的安排一句台词都没有的人物,如Theo表兄的儿子,他都没看镜头一眼,如Jasper的妻子,她只是坐在那里;会安排很多隐喻,如Theo这个名字,以及那个怀孕的母亲开玩笑说“我是处女”;会用情节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台词来讲故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80118

 7 ) 《人类之子》:末路里的希望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人类之子》:末路里的希望          □文/火神纪   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半点星光;  我们将固执地以为,那就是一整个太阳了。

  后来的物理老师告诉我,每点星光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太阳。

——火神纪。

题记。

  凭借丰富的影像风格,《人类之子》足以让你全神贯注。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繁衍生息停止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基于这样的假设和一种悲怆的基调,这部电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成了公众最关心的人,于是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对公众来说,那是最后的希望和最厚重的期盼,因为拒绝了给自己的Fans签名而被无法自制的疯狂崇拜者刺杀而死,这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更沉重的绝望里。

这样的一个开始,让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弥漫在一种疯狂的绝望里。

  所有的人都将死去,当人类停止了生产,那么人类不管所创造的文明和历史如何辉煌,那么也不过百年了。

随着最后一个人类的死亡,所有的一切也都跟着一起消亡。

于是地球又将进入又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在我的假想里,我们将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我们曾有过的文明,直到另一个物种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开始有了比较高的智商,而那个时候如果他们发现了我们的遗迹,我们的文明将被他们破译,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史前文明或者上帝和天神,又或者哪一天有地外生物路过地球的时候发现了我们曾生活过的痕迹,于是我们成了他们的地外史前文明或者成了他们对末日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和改进他们自己生活模式的参考样本。

还好,这部电影还没有如同我那样绝望,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悲观派的科幻电影在整个科幻电影里所占的比例似乎也是比较高的,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悲观派科幻电影。

这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加上对现在这种只求发展而不顾及后果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繁华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以及越来越无规划地开采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在乐观派眼里的未来是,人们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也有足够的智慧去改变所有应该被我们改变的一切,于是,明天很美好。

悲观者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即将破败不堪苟喘残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的发展成了一个滚雪球一样无力阻止也无法逆转的自毁行为。

有一天,地球会不会因为人类自己本身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呢,那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反思都将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科幻电影里。

且不论乐观派或者悲观派的观点谁的更接近现实,带着乐观的愿望去看待未来总是更好的。

而科幻电影所做的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基本上进行适当的幻想,投射进我们的希望和担忧。

于是这决定了没有那种完全让人绝望的电影,人类的担忧再沉重,终究也会给自己留一个后门。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最年轻的生命逝去之后,另一个年轻的生命接替了他的使命,而更年轻的生命出生,更承接起了整个人类的希望。

  穷山恶水之后,总会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和更圣洁的彼方。

中国人总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毕竟没有永久的黑夜,也不会有永远遮掩住天空的厚厚的乌云。

如何寻求一条通往光亮的前路,在科幻电影里,最后的救赎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共同的主题。

  担忧也好,希望也好,绝望也好,不论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这样的电影都替我们预见到了,而因此,我们也将为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切去进行返反思。

患得患失,我们总在不停地经历着希望和绝望。

所以,类似这样的科幻电影,不论是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都要比其它题材的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与其终日忧心忡忡,不如趁着现在去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避开悲观主义所预见的一切奔往乐观主义替我们指定了的那个通往美好的方向。

  这部电影里的假设并非不可能成真。

大气污染、环境被改变,最终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并不好预知。

而整个地球整体上的变化将给我们人类身身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冲击,在人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上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诱因呢。

这部电影走在一条悲观主义的路途上,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可怕而满目疮痍的景像。

  疯狂、暴乱、战争、驱逐、隔离、贫穷、颓废……然而电影也闪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当那个小婴儿降生并且走下肮脏而狭隘的楼道里,所有的人都变得安静,安祥。

整个世界只剩下一把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声音太陌生也太熟悉,太悦耳也太渴望了,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定。

我总在想像,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用“如同天簌”来形容,在这一幕里我突然明白了。

  之前所铺张的肮脏、丑陋、疯狂、欲望,仅仅只是为了这圣洁一刻的闪光。

人们在哭泣,在膜拜,伸长了手渴望去接触这个将承载着整个人类的希望的婴儿。

打战的军人忘却了手中的枪和被赋予的任务,残暴的暴动分子也忘却了杀戮的欲望,贫困的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绝望的生活;不管是谁,循着这婴儿的哭声,人们都见到了最美的希望,他们会不自觉悟地给这个刚降生的婴儿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前路。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感人的一幕。

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慈爱的悲悯。

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许也将如同他们一样,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并发展至今的一种默契,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在最困难的时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所有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艘小船是否通往一艘更大的装满了希望的诺亚方舟,更重要的是这种闪烁的光亮。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光亮,我们在磨难中一路走到现在,走过所有的那些阴霾和幽暗。

  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以及为了整个人类努力至死的勇者,所有人的所有希望:传承、繁衍、生息,没有了这一切,我们也将什么都没有了。

末路里的希望不仅仅只是希望了。

更多的时候,那成了我们所有的一切。

不只是我们,是整个人类传承的所有一切。

2007-04-29;丁亥年甲辰月癸巳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Children of Men》  ■译名:《人类之子》  ■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主演: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类型:惊悚、剧情、科幻、冒险  ■片长:114分钟  ■国家: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发行:环球影业  ■上映:2006年10月18日

 8 ) 封神级别的长镜头,没有炫技,全是表达,但如果不小心炫到你了我一点都没在抱歉~

有三个长镜头最nb。

第一个是小车五人追逐战,封神镜头。

车上的五个人各有各的心事,但也都对未来抱有希望,仍然能调情说笑,直到林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些不杀死你誓不罢休的人,一颗子弹正中你爱人的喉咙,你才知道自己选择踏入的是怎样一个世界。

故事基调由此开始狂飙,从城市市民阶级麻木、摆烂的自怨自艾、死气沉沉,到难民营里真枪实弹、以命相搏的赌命厮杀,人类的毁灭不再是一个在几十年后等待的让人逐渐消磨意志的死线,而是眼前关乎生死的真实问题。

第二个是穿越战地。

以男主在战地里顶着狂轰滥炸和枪林弹雨寻找产妇和婴儿的视角为线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战场。

飚到镜头上的血迹简直神来一笔。

第三个是男女主拥着婴儿缓缓走下楼,沿路的难民纷纷朝着这个稚嫩而崭新的生命献上祝福,沿路扛枪的士兵也纷纷为其让出一条路。

他们看向这个婴儿的眼神是那样真挚、向往、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仿佛为了这个稚嫩的生命他们愿意献出一切。

但是下一秒,怀抱婴儿的母亲还没有远离战场,一颗炸弹就在她们头顶炸开,战争继续,战场沸腾。

这个新生的生命是人类苦等了18年的奇迹,为了向这个奇迹表达敬意,血腥的战场愿意静默一分钟。

对生命虔诚的人,也可以毫无负担剥夺别人的生命;追求希望的人,也可以亲手摧毁别人的希望。

 9 ) 非典型失败

想着怎么2006年的威尼斯之后,阿方索·卡隆的这部科幻大作只在去年的技术奖项里有所斩获,看过DVD之后才明白,这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失败之作。

两部分主要原因,剧本本身的不能令人信服的科幻理论,和阿方索·卡隆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营造的末世却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虚弱无力并且没有新意,不是我的偏见,但是拉丁裔的导演的确在一些鲜艳色彩狂妄镜头下的影片里更有创造力(看过《你的妈妈也一样》和《爱在歇斯底里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而如此沉重灰暗的末世,本该属于库布里克或者拉斯·冯·提尔。

可惜了的是我的伦敦背景和精彩的配乐,Beatles,Rolling Stone,The Kills,Radiohead等等有浓郁的英格兰色彩的选曲。

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P.D.James的原著小说如果设定在2027年人类就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的话,我还真的要谢天谢地,在当前世界人口早已经突破60亿第三世界还在抓紧时间拼命制造生命以抵抗死亡的时候,这个理论不啻为一个笑话,虽然科幻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要真的警示世人,一定需要让人感到迫切的威胁,但是我所感到的威胁正是这个故事的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就无法让人全心投入。

其次在1984式的社会和走向死亡的人类末世上,看科幻片的人都已经见识了太多了,而阿方索·卡隆的这个末世,真的是没有一点惊喜,我宁可回头去看《十二只猴子》或者《Brazil》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阿方索并不真的能够感受灰暗,所以他创造的世界是别人创造过的灰暗,而不是自己心里的灰暗。

说到灰暗末世,我就突然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那其中的阴暗,有种让人无法呼吸的魔力,当然,丹麦导演的抬高艺术摒弃商业的做法和阿方索·卡隆的作品不具有可比性。

再有是情节的混乱不堪,有些地方阿方索故意安排让观众自己遐想,但是屏幕前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在逃亡的主线上的情节发展高潮十分的凌乱,让人的情绪呈现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十分难受,过分纠结在绝望末世的营造上,反而放弃了情节发展的严谨而使得观众对电影更加的感觉格格不入。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选择正义英雄保护人类未来希望的逃亡大戏里,大家肯定更愿意看《终结者》一样。

唯一还能说点什么的大概只有演员了,当然Clive Owen这个伪英雄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从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最后肯定是完成任务满意的死去了。

Julianne Moore JJ很出色,戏分不多的几个镜头却让这个强势的冷美人角色鲜活无比。

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Michael Caine所塑造的这个带着嬉皮士作风的退休政府官员,他细心的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让每个客人体验他草莓味的香烟,并在最后对妻子说过我爱你之后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人类的希望,Caine爷爷和他的伦敦腔让这个角色刻入人心,不得不说爷爷真的是个老戏骨,是这电影里我最大的惊喜。

如果说《人类之子》结局的那只小船借用诺亚方舟的传说,暗示人类获救的命运的话(那个傻乎乎的叫“Tomorrow”的船名,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倒更加希望真的像圣经一样,让洪水冲刷去人类一切的罪恶,当然别忘记了,本来船上的人只有诺亚一家,其他的位置是留给其他生物的,地球如果只靠人类,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10 ) 2024:影片中2026的临界之年

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来。

预言性,寓言性和末日感绝望感很足。

片里史诗般悲壮的音乐很好地塑造了整体的氛围。

前一个小时深深浸入到人类社会强弩之末和对世界的绝望感。

而实际上,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移民问题也在2024应许出现,全球都在下降的生育率也让片中的情况变得更近。

我终于体会到鲍德里亚提到的“临界”:2024的现在是片中2026的临界状态,一切都在无可避免地向崩坏坍塌,我们遇到的恐袭,战争,分裂等等都是崩坏前期的表征。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男主环着母女俩下楼,一溜的军人都自动放下枪,惊奇又崇敬地看着婴儿,有着宗教性的神圣感,但当他们走出楼,枪声又在他们背后响起,掩盖了婴儿的啼哭声:希望和绝望就这样细密地交织在一起。

回顾历史,人类似乎总是愚蠢残忍自私,毕加索笔下《格尔尼卡》的人间惨境一次次上演,人类也丝毫没有得到教训,但在最惨烈的境况里,也还是人,怀着巨大的勇气和崇高作出抵抗,希望就在这严酷的石头缝里出现。

最后,人类之子是个女孩,再也没有比这更有希望的事了。

《人类之子》短评

片子的真實感是強烈的。情節内容畫面讓其很難成爲賣座片。但卻有好電影的氣質。

9分钟前
  • Echor
  • 还行

镜头摄影还有配乐这些技术完全不用多说。最动人的一股氛围,看到一半就已经虐cry在心口一口气上不来,绝望的淋漓尽致,片尾的大海和浓雾和孩子的哭笑声美cry。留一颗和期望给gravity。ps:charlie hunnam又在这里演了一个深井冰酱油!

10分钟前
  • Liberating
  • 推荐

最佳摄影!画面超真实!

15分钟前
  • 推荐

没有儿童的世界竟是如此混乱不堪~

17分钟前
  • Crazy Wen
  • 还行

不知所云,对末世的描绘值得一看

21分钟前
  • Boris阁
  • 较差

又欣赏不来

26分钟前
  • 麦克
  • 较差

就喜欢这种 最后犹如圣子降临的感觉。

28分钟前
  • 豆友37382057
  • 推荐

不够激化,不够深入,不够吸引

33分钟前
  • 密密缝
  • 较差

真心没看懂,这是反乌托邦么?

34分钟前
  • 史密斯的瓷器
  • 较差

不知所云

38分钟前
  • 一团浆糊小姐
  • 较差

单纯就剧情而言 无惊喜 且主演也无演技发挥的空间 人物性格基本无塑造 可以用流水账来形容

43分钟前
  • 花让
  • 较差

名声在外的长镜头固然是精妙绝伦,故事还是乏善可陈,这个故事套在任何一个末世题材里都生效吧,有点好奇原著是怎么解释这个世界观的。

45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导演阿方索卡隆和摄影师卢贝兹基的炫技之作,除了最后排练了12天才拍成的十分钟的巷战长镜头外,其实27分钟处车内的那段4分07秒的长镜头更加值得玩味,通过富有创意的想象力和极为精妙的调度安排对汽车进行魔改后拍摄,仅用了一个隐藏剪辑点就完美地展现了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片段,即便是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能轻松破解导演的拍摄方式,极为震撼,堪称教科书般的摄影。卢贝兹基后来跟着阿方索和伊纳里图蝉联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在这部电影中已经看出其王牌摄影师的水准了。只是囿于电影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镜头上,以至于情节故事层面显得有些不足,倒是全世界都不孕不育的设定很契合当下因为台湾代孕合法化通过一读的热点新闻。片中还加入了一些宗教方面的隐喻,对于伊拉克战争的讽刺,细节方面还是比较到位,末世氛围的营造是基本成功的。

4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这片评分比2012还低就是一个笑话

54分钟前
  • RIC
  • 力荐

平淡拖拉了点,暴力场景还是不错的

59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较差

文明社会走向崩坏,当真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又一个冷冰冰的畸形末世里,人间最后的一点温柔都在那个奇迹上发芽了。婴孩声声啼哭,把人都给镀了一层光,就像是信仰开了花,可明明脚下是万里荒漠。Theo与Kee穿过野蛮与崩溃,就像《地心引力》与《罗马》历遍那些曾经以为是背景的浩劫,终点的希望是那似是而非的雾中花。

1小时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故事设定,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想快进一部电影了。

1小时前
  • 王俊俊
  • 较差

当小孩哭的时候~真的很震撼~

1小时前
  • 小J到处乱逛
  • 还行

虚伪

1小时前
  • 觅索嘶
  • 较差

2006年唯一的史诗电影

1小时前
  • 秽语综合征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