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时前说,不是随便开家公司就可以叫做富豪的。
这个颠扑不破的句式我更喜欢这样用:不是随便什么复杂多角恋情沾上点时空穿梭就可以叫科幻的。
码这种段子的,着实应该进行一点岗前培训,提高一下智商。
比如,拜读一下星际迷航 ,就会学习到一个简单的常识,物质在质量足够大时,譬如黑洞,强大的引力会产生虫洞,从而提供穿梭时空的理论基础。
幼年时,只要纯洁的45度角仰望,就必然在幻想飞行器,其它星球或者外星怪蜀黍。
旅行本已经是极善的事,而星际旅行简直就是一个背包客的终极梦想。
在2009年5月23日,我在电影院的,两个小时里,肾上腺素淹没了大脑的左半球,杜冷丁浸泡了大脑的右半球。
心潮澎湃。
就像微微颤动的琴弦。
眼前的雷暴,黑洞吞噬瓦肯星,还有穿越时间的虫洞,跟我绘制了20年的图分毫不差。
这是自从被电影院骗钱开始,头一回超值票价的电影,想当年悲凉的在电影院里手掌遮眼以避免被满城黄金甲里白晃晃的寒光误伤,和无奈的被“有肉吃”的韩国人和日本怪蜀黍逼得忍不住评论“Big SB”,还曾经差点哭着找人退票,因为发现无吴彦祖的黑社会老大张信哲花轮少爷其实是他妈, 并以此映射此片献给全天下母亲,更是慨叹,原来这年头还有人拍电影这么实诚。
导演JJ.Abrams轻松自如的叙述着这样一个异常庞大的社群体系,复杂严谨的理论背景,眩目神迷的场景变幻,之外,他还成功地把想要呈现的每一个人, 都清晰的放在我的记忆里。
17岁的领航员Chekov输入密码时因俄罗斯口音太重而被电脑拒绝,终于说对密码还重重舒了口气,(那时候所有人都吃惊且无奈的看着他播报,但是没有人显露鄙视或者不耐烦)老骨头追在Kirk后面打了无数针,发现无法沟通时说:I am a doctor, not a physicist.要送死时举手报名说明自己精通剑术的亚裔Sulu,但是我最迫不及待的想要描绘的,还是科学官先生。
穿着仿佛普林斯顿的紧身校服,眉毛轻细上挑,语调冷静而无法被打断(N多次,Kirk同时和Spock讲话,试图通过更大声打断他),智商卓越,逻辑至上,情感强烈。
大爱Spock,因为他身上有着人类所能拥有的至善,就像大爱《I,Robert》里面的Sany的思索与寻找答案。
还大爱这一群天才为了一个梦想在一起合作。
一塌糊涂。
记得当初进****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骄傲的说,能进****的人都是极为优秀的,唬得我心神荡漾,谄媚的说,我特别爱和聪明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进来之后,慢慢明白,这里的聪明优秀指的是服从领导,热爱安排,统一个性,即教育机器生产出的优良产品,与才华出众,品质卓越无任何关系。
天才在哪里?
越长大越乏味。
小时候有趣各异的朋友们纷纷离去,现在都是一群穿这各种职业装为利益精打细算的统一产品,做一样的事情,谈论着一样的话题,关心一样的事件,连死的方式都基本一样,在赴死途中,人们每拿起一件计算的工具,就丢掉一件梦想,直到不再仰望星空,直到成为一个强大坚固的物质个体,成功地生存着。
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意义?
Live long and prosper
有一年我去西雅图,在太空针塔转得无聊,只好去逛塔下的“科学博物馆”。
说是科学,其实根本就是科幻,一只老版《I ROBOT》电影中的铁皮机器人站门口迎客,穿越故意搞得幽深曲折的小廊,好家伙!
尤达大师、欧比旺、小机器人C-3PO……咳,我也就认得这些,还有更多更多科幻作品中的虚拟人物。
乔治•卢卡斯当封面的《时代》周刊也要放橱窗里做为珍贵史料,美国人历史不长,反倒鸡零狗碎都要珍藏陈列。
我花了很长时间翻看留言本,封皮上写:“你心目中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一个幼童稚嫩的线条画,一旁标注:能打扫卫生,能做作业,能遥控打开电视机;还有一个龇牙咧嘴的铁家伙,上写:泡妞高手机器人。
然后我翻到了那幅彩色漫画:每一丝线条都精雕细琢,再覆上浓烈的油彩,可以想见一个胡子拉碴的宅男极客,花了一下午站那儿仔细描摹,站得腿都酸了,画下了一个穿着蓝色紧身衣、留童花头、眉毛上扬、耳朵尖尖的怪人,然后在右下角很潇洒地大笔一挥:“Mr. Spock”(史巴克先生)。
史巴克先生是美国科幻系列片《星际奇旅》的灵魂人物,他是个混血儿,一半瓦肯星血统,一半人类血统,小时候老喜欢拿一只绒毛怪物玩具,被小伙伴欺负过,有点心理阴影,长大了在探险银河系的星际舰队当科学官。
他克制、忧郁、看重荣誉,经过生生死死,跟父亲达成了一种既竞争又依恋的心灵隐秘关系。
史巴克先生深得人心,曾荣登“美国电视史上50位最伟大人物”之列。
这位怪先生有此殊荣,跟《星际奇旅》的风行有关,电视系列片1966年在NBC首播,套了军事科幻片的旧壳,却与前辈的阴郁截然不同——一反核爆炸、善恶决战场、宇宙末日等主题,而是个乐观的银河系探险片,“带着50年代的余韵,将60年代的欢闹燃到沸点”。
至今《星际奇旅》已播出了726集、改编成10部电影、上百部小说、无数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
最近第11部《星际奇旅》电影要上映,星际迷(都有了专门称号:Trekkies)又心中小鹿乱撞,先是发现了史巴克先生与他们亲爱的奥巴马总统有些相象:都是混血儿,都有沉稳风度,还共同长了对与众不同的长耳朵。
新电影到底怎么拍,更是急不可耐,拼命搜集剧透,刺探剧照,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肆意改写做个“粉飞客”。
电影的导演J.J. Abrams也是电视剧集《迷失》和《Fringe》的创始人,《连线》杂志5月号给他做了个封面,J先生亲笔写文章一篇,叫《论神秘》,一丁点剧透都没有,主要讲了两件事:以往你到唱片店买CD,对店员说:“对对,就是正在播的这个”,他递过来一个木盒子,你在里面翻找,总有意外发现,现如今你在iTunes上乱点一气下了好多歌,却再也没有撕开唱片封套时的惊喜。
另一件事,是他年轻时候迷恋任天堂,把看到“超级玛丽”通关界面当成毕生最重要的事,有一天他铁了心要打通关,超级玛丽已有20条命,却卡在了一片云那里,他跳啊跳,只剩下10条命,同伴打了个求救电话,拿到一条秘籍,他又跳啊跳,只剩下5条命,5条!
他气急败坏,冒死再试,终于,只剩最后一条命的超级玛丽通了关。
可是,他如此沮丧,忘记了观赏那得之不易的通关界面。
J先生讲这两件事的意图,是告诫星际迷别急,别急,在这缺乏耐心的时代,即便你是个疯疯癫癫的科幻迷,或者站在潮流前端的极客,有时也该有点古典情怀:触摸有质地与纹理的实体,尊重繁复冗杂的过程,谦逊地在开始与结束之间等待,或者,按我的理解,以饱含神情的姿态在博物馆里,一笔一划描摹出喜爱的虚拟人物。
转自我SPACE: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73.entry——————先谈谈死忠——————终于,我能看懂《天才大爆炸》里关于《星际迷航》的几乎所有笑话了。
我知道了“多数人的福祉大于少数人或一个人”的出处;我知道了克林贡人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了瓦肯人的问候方式……这能说明我是《星际迷航》的死忠了吗?
我想还不能。
但是为了上周刚看完的《星际迷航11》,我补课看《星际迷航》之前的奇数电影和偶数电影;当我见了老友,就禁不住想伸出手指两两并拢的手掌说“LIVE LONG AND PROSPER”;当我看到《FRINGE》第一季大结局威廉•贝尔而大呼万岁的时候,我相信我的确是正在跨入《星际迷航》死忠TREKKER的门槛了。
一切就发生在两周之内,奇迹吧?
我到底能做多少死忠(或者伪死忠)?
我是暴雪公司的死忠,所以我看《星际争霸2》发布会视频的时候极端羡慕在场欢呼的韩国玩家;我是GAINAX的死忠,所以我花了一年时间为《飞跃巅峰2》感怀……当然,我还是卡麦伦的死忠,所以我无比期待《天神下凡》;我是庵野秀明的死忠,所以我连《甜心战士》真人版都能忍受着看下来;我是EVA的死忠,所以我一帧帧地分析《新剧场版:序》;我是终结者的死忠,所以我为T4的北美败北而心灰意冷……我以为,做个死忠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买卖,成本是一点点投入的时间和心情,收益却是无尽的快乐和期望(其实有期望更让人快乐),而风险嘛,顶多就是存在着失望的可能。
岂不是空手套白狼的活计?
如果我来设计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评估体系,我肯定会把死忠数量作为一大重要指标——越多死忠,越高生命质量!
——————再谈谈星际迷航系列——————星际迷航有什么好?
在说这个之前,我想先说说星际迷航有什么不好。
首先,星际迷航系列虽然构架庞大,但情节设计如同温吞水。
你看不到黑武士这样大起大落的悲剧故事,你看不到索伦这样绝对强悍的邪恶人物,你看不到矩阵这样形而上的世界观设定,你看不到T800这样撼人心魄的形象塑造……所以,近三十年来的电影银幕上,凡是《星际迷航》想与一线商业科幻巨制正面抗衡,基本上都是以卵击石,输得极其难看。
其次,星际迷航系列(前十部电影)在硬件投入上几乎从来不是大手笔。
所谓“硬件”,是指参演的明星、视觉效果、艺术指导等等。
场景换来调去都是发生在舰桥里面,面孔看来看去就认得那七个成员,激光枪简直像是玩具枪,人一旦被打中就消失了,囧度直逼日本的奥特曼。
至于视觉效果,妈呀,简直是走在时代的最末端,同大投入的一线大片比起来,寒碜得像B级片。
然而,就那么充满山寨感的科幻系列,何以在美国积聚了这样庞大的一直影迷队伍?
一是细水长流。
“情节如同温吞水”的确是短处,但是一旦有时间作保证,“滴水穿石”的功力却不容小觑!
近千集的电视剧集加上11部电影,比星球大战更早诞生,电视剧直到2005年才偃旗息鼓,新系列电影在今年又掀起狂潮,可谓长寿多多福!
单靠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或是电视剧,星际迷航都是拿不上台面的,但是一旦给她足够长的时间发展,都足以编织巨大的世界观、历史观、空间观、政治观和科技观网络,史诗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网络一旦形成,自有“自投罗网”之人,慢性中毒便是如此。
在这一点上,千集电视剧功不可没。
我小时候的经验就是,觉得《星际迷航》动画版不够火爆,但是天天看下来后,反倒觉得有些离不开,因为摒除了戏剧化元素的故事,看得就是很亲切。
二是硬科幻感。
同《星球大战》比起来,《星际迷航》系列的科技观设定就严谨多了。
而且设定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感觉很靠谱,很男人。
我说“很男人”不是说里面的打斗场面飙满雄性激素,而是对科学术语的迷恋和科技感的营造到了偏执的地步。
如果让一个女生看以下对话,估计她一定会发疯的:“我们开始吧,离站。
”“史考特,找到引擎室了吗?
”“找到了。
”“准备。
乌胡拉,替我接码头职员。
”“控制台读数。
”“控制台,企业号申请离境。
”“申请获接纳,离闸门有三十秒。
”“清除船索。
”“在此等候。
”“船索清除了。
”“后推进器。
”“谢谢,要四分之一动力。
”你说,看到以上没有八卦没有调情的对话,哪个女的不是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落荒而逃?
但是男性不一样,男性看得爽极了!
这是一种女性永远无法体会的控制机械的满足感——机械模型越复杂,控制程序越繁琐,男同胞们心里就越爽。
可以说,《星际迷航》系列的主要卖点就是科技感的营造和体验,它是各种科幻设想的练技场,它是男性星空情怀的大释放!
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一个科幻大系列能够做到如此偏执,无论是《终结者》还是《回到未来》,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星球大战》,科幻感都让位于戏剧冲突。
只有《星际迷航》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让电子干扰也能成为一大戏剧矛盾!
三是政治理想。
其实《星际迷航》里所有的科学问题、人性问题都是创作者政治理想的体现。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A,宇宙众生皆平等;B,绝对的未来乐观主义;C,人性仍然会不断进化且值得歌颂;D,科技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生存问题;E,完善的程序可以超越个人的缺陷。
你看看,无非是基督教教义、科技崇拜论、性善论、法制理想的超现实理想版本。
所以,贫富差距?
全球变暖?
资源匮乏?
能源危机?
金融风暴?
猪流感?
对不起,这些在《星际迷航》的世界观里都不是问题!
正如我们现在的文明不再害怕普通感冒一样,《星际迷航》坚信未来的人类不再害怕任何生存困境,将来的文明一定能够超越现实所有的困难。
实话实说,这种乐观得有些过头的理想不仅契合了美国人的脾性,而且正在继续深远地影响着美国人的现实政治观。
我不禁要揣测,美国人这样无缘由地支持消费主义、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耗全球环境资源,是不是真的受了《星际迷航》的影响?
他们不会真的相信总有一天飞船可以以“曲速”到达银河边缘,真的相信活体生命可以瞬间传送,真的以为无限量生产食物的复制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吧?
但不管怎么说,没有人能否认,《星际迷航》里描绘的世界很迷人。
四是人物塑造。
在此我要慎重提出一个假设:EVA里的女神绫波丽的设定,就是照着史波克来的!
不相信?
你看,都是有异于常人的外表、毫无情绪的冷面、外冷内热的内心、不同种族的血缘,不仅都牺牲过,而且都复活过!!!
所以,我在看老版史帕克时,内心竟然涌动着一种怪异的情绪!
觉得绫波丽就藏在里面!
当看到《星际迷航2:可汗的怒吼》最后史帕克自我牺牲时,我眼前简直就浮现出了绫波丽的泪水和微笑!
天啊!
而柯克船长,有一点点机敏,有一点点自负,有一点点冲动,有一点点大条,活脱脱的明日香!
可见这柯克和史波克这两个人物塑造得有多经典!
只不过后来变态的GAINAX让明日香和绫波丽相互纠结……而只有《星际迷航》,让冰与火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和生死相托的挚友,温温暖人心。
渐渐的,我希望以柯克和史波克的友谊为核心,麦考伊、乌胡拉、苏鲁、史考特、契诃夫这个团队永远不要散伙,永远在舰桥里驾驶着企业号飞向太空……——————下面再谈谈电影——————很好玩,《星际迷航》共拍摄了11部电影,前9部都是遵循着偶数集比奇数集精彩的规律。
《星际迷航1:星空奇遇记》STAR TREK:THE MOTION PICTURE作为开山之作,这片子的无聊程度我简直不想多说了……大BOSS竟然是自摆乌龙;并不精彩的特效镜头竟然长得让我无所适从。
大哥,你又不是库布里克!
而且,那个服装设计……这是三枪牌内衣秀吗?
(见下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33/?post=ok#last 评分:2《星际迷航2:可汗的怒吼》STAR TREK II:THE WRATH OF KHAN毫无疑问,这是前十集中最经典的一集,因为——史波克死了!
这一瞬间成为《星际迷航》史上最经典的段落,最简单的伎俩获得了最直接的成功!
你看20多年后,《天才大爆炸》里的谢尔顿等四个NERD仍然能够背下这催人泪下的台词:“THE NEEDS OF THE MANY OUTWEIGH THE NEEDS OF THE FEW OR THE ONE(多数人的福祉比少数人或一个人的重要)”。
(见下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70/#next_photo本集中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小林丸号”的测验,该模拟测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设计的宗旨是让年轻的学员体验死亡的恐惧。
除了柯克,没有其他学员通过这场测验,因为他修改了测验程序,也就是作弊了。
这个测验的故事成为一条伏线,经过史波克的死亡而得到升华,提升到青春与衰老、活着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可以说是所有系列电影中立意最深刻、丰富、隽永的一集。
而“小林丸号”测验的故事在最新的第11部电影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评分:4.5《星际迷航3:寻找史波克》STAR TREK III:THE SEARCH FOR SPOCK史波克复活固然让人无比欣慰,但是仍不能改变这部电影乏味的情节。
不过相较来说,这已经是奇数集中最具可看性的一集了。
插一句,少儿版的史波克实在是太萌了……真想拧一下他脸蛋。
本集由老史波克的扮演者莱纳德•尼莫伊指导。
评分:2.5《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STAR TREK IV:THE VOYAGE HOME这集……有点扯蛋……为了拯救地球,企业号成员们必须回到21世纪,把鲸鱼带到未来。
不过本片观赏性极佳,笑料不断,自嘲得可以。
本片仍然由史波克导演。
评分:3.5《星际迷航5:最后战线》STAR TREK V:THE FINAL FRONTIER一个长得像萨达姆的瓦肯人,为了追寻上帝而控制了企业号大部分船员。
结果找到的“上帝”是冒牌的,于是这个瓦肯人为了救大家而死了。
你说情节傻不?
这电影由柯克船长的扮演者威廉•夏特纳导演。
看来在《星际迷航》系列中,导演这位子和企业号舰长的位子一样,运气好就可以坐上去啊!
评分:2《星际迷航6:黄金国度》STAR TREK VI:THE UNDISCOVERED COUNTRY这集终于回到史诗题材了,克林贡人和星际联邦和解!
体现了伟大的“世界大同”理念,故事也有板有眼有起有伏,蛮好。
里面的视觉特效也跟风T2,冰冻星球上的女囚犯的变身镜头挺考究。
企业号初代成员告退历史,让人有些唏嘘。
评分:3《星际迷航7:星空奇兵》STAR TREK VII:GENERATIONS本片看点多多,柯克船长和其后任皮克船长共同出演;柯克船长死了两次;“疯狂修女”黑人女影星兼星际迷航死忠乌比•高拔参演……然而不幸的是,这是奇数集,你明白我意思了吧?
而且如果换做是我,我绝对不会像柯克船长那样放弃乌托邦人生的机会的。
那多美妙啊!
如同矩阵。
评分:2.5《星际迷航8:第一次接触》STAR TREK VIII:FIRST CONTACT有人说这是最精彩的一集,我想说的是这是当时特效最精彩的一集,论故事经典程度还是不及《可汗的怒吼》。
里面出场的博格人挺恐怖,结合了电子机械与有机体的生命形式,没有个人意志,只有集体意识,组织形式上颇像后来的《移魂都市》里的外星人,繁殖能力又像异形,肉体存在又有点像终结者。
而回到过去守卫历史上的“第一次接触”故事固然奇特,但是要做到完全不干扰历史进程好像又不可能。
编导那时候还没想到蝴蝶效应吗?
评分:4《星际迷航11》STAR TREK刚刚上映的第十一集《星际迷航》对于《星际迷航》系列的意义,我相信用“咸鱼翻身”已经不恰当了,而应当是“扬眉吐气”。
因为按《星际迷航》系列的社会影响力,早该在大银幕上掀起这样的旋风了,可惜从来没有——一旦谈及大屏幕,星际迷们向来挺自卑,顶多说说《可汗的怒吼》,但没有一部能够在制作、营销、票房、口碑上真正与星战相抗衡——而这个“懊糟”的局面已经被这第十一集前传电影“雪耻”,所有的星际迷可以傲然宣告:全“世界TREKKERS和TREKKIES从此站起来了!
”不过平心而论,第十一集《星际迷航》的故事并不是很好,悬念设置甚至不如《柯洛弗档案》,更别说和《迷失》比。
柯克和老史波克在冰冻星球上的相遇实在太过巧合,令人难以置信;史波克和乌胡拉的爱情似乎没有必要;史波克竟然会打架,这个变动会削弱史波克的性格魅力;瓦肯人大灭绝的情节也让我有点消受不起。
但是故事弱归故事弱,经典角色的魅力远远超过了故事所能提供的快感,每每看到角色报出熟悉的名字都会带来一阵的感动,这部《星际迷航》足以让爱她的人流连忘返。
更棒的是视觉特效、音响效果和动作设计,绝对第一流水准;画面完全不按照地心引力的规矩来,大大改变了以往电影《新闻调查》一般的画面风格,在IMAX银幕上看的时候,那可叫一个爽!
由此不得不佩服J.J.阿布拉姆斯,这个营销鬼才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完全奉献给了《星际迷航》(包括字幕的字体,从《迷失》到《迷离档案》到《星际迷航》,这个字体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了),而且我相信这已经跃升为他目前最成功的作品。
营销该怎么搞?
我想下面两张图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41/#next_photo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58/#next_photo 上面的两张图,分别是J.J.阿布拉姆斯的美剧《迷离档案》第一季的最后两集的截图,一个是TREKKIE在问候“LIVE LONG AND PROSPER”,一个是老史波克的扮演者莱纳德•尼莫伊客串出演全剧最关键人物威廉•贝尔。
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预告片吗?
JJ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评分:5———————— 9年后的统一道歉的分割线 ————————这文章是9年前写的,犯下一个直男癌错误,9年来收到了很多豆友友善的批评。
前几天有豆友提醒,在此以分割线的形式认认真真道歉一下:LZ我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个错误是:9年前的我觉得《星际迷航》的硬科幻感只有男生才会爽,女生看了会发疯。
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很多女性豆友(当然男性也有)指出,这个说法让她们感受到了冒犯和不尊重。
在此我郑重道歉!
大家的回复让我认真意识到:爱好科幻,或者爱好任何值得爱好的事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一件事,都不应该贴上标签。
性别标签是不应该的,其它地域、种族、年龄的标签页都一样不对。
这个说法在当今舆论场或许又容易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好像不喜欢过度的“政治正确”变成了另一种“政治正确”。
但对于这一篇小文来说,政治的不正确的确给大家带来不悦。
所以我要道歉。
要在回复里道歉,也要在文章末尾加这么一段道歉。
也有好心的豆友说,把文章改了就是。
但我一直没改,因为两个小理由:一是回复里大部分在讨论这个,改了文章,这些回复就让别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二是改了正文,总觉得有些不够堂堂正正。
错就是错,我知错。
并且把错误晾出来晒,提醒自己。
偷偷摸摸改了,这个错误就不再出现在网络上了,总觉得很亏欠,虽然不知道具体亏欠的是谁。
就像小偷良心发现把偷的东西悄悄放回去,总不如直接向主人道歉来得光明正大。
最后,如果大家还想进行批评,尽管继续批评就是,我也继续认真接受。
唯独怕的是,这文章除了这个话题,一无是处。
事实上,9年后再看本文,很是中二和幼稚,惭愧得有点看不下去。
这个倒给我更大的删文的动力。
大概就是因为即使人到中年,仍然不断在长大吧!
2018年7月
我不是一个Trekkie(STAR TREK的FANS),但我仍然被JJ征服了。
其实本人一直是JJ的FANS,从ALIAS,LOST到今年的FRINGE,从他的荧幕处女作《碟中谍3》到去年噱头十足的CLOVERFIELD,“炒作王”的魅力我实在没法抗拒。
这次的STAR TREK让我捏了一大把汗,毕竟自己对该剧集一无所知,10部电影版也从未碰过,但是没想到,这丝毫没有影响观影快感。
因为JJ的野心不是跟着10部电影版继续往下拍,而是摒弃前10部的套路理念,利用“前传”的概念创作出全新的STAR TREK。
在当今好莱坞娱乐大片里面,JJ的这一部STAR TREK应该算是剧本相对扎实的了。
整部电影一条故事主线一口气贯穿全片,毫无拖沓。
Eric Bana饰演的来自未来的NERO,想要找“SYLAR”(HEROES里面出名的反派)饰演的SPOCK复仇,并用SPOCK创造的“红色物质”摧毁联邦的所有星球。
这条主线并不单调,因为两个男主角James T. Kirk和SPOCK的成长,自我认知以及对命运的选择这两条副线才是真正的“料”,让电影脱离单调肤浅的正邪打斗。
虽然比起《黑暗骑士》的内涵和深刻,还差很大的距离,但正因如此,STAR TREK的娱乐性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不复杂,也不至于太肤浅。
对于TREKKIES来说很轻松,但是对于大多数没看过STAR TREK的观众来说,两小时就要接受一个全新的世界,无数想象的概念,星球,战舰,种族,人物...加上还有戏剧冲突和动作场面,想必大脑会超负荷而感到无聊枯燥。
然而JJ的野心让这部电影能满足TREKKIES,同时更能愉悦普通观众。
大量的幽默遍布全片,化解了本应该出现的乏味和沉闷时刻,而Simon Pegg饰演的SCOOTY虽然戏份不多,但却是笑料十足的一个角色。
特效场面和动作戏当然是重头戏。
今天看了STAR TREK,才唤起当时看STAR WARS时的快感。
全片高潮不断,自开场的战争戏之后,全片节奏像过山车丝毫不停歇不拖沓。
只是冰天雪地里的怪物出场有些过于夸张,有炫耀特技的嫌疑,虽然也可以说是为了引出洞穴中的“神秘人”。
STAR TREK的确差一点就是完美的娱乐大片了。
要说负面评价,包括个人觉得电影的开场不够好,过于主旋律和俗气,而SPOCK的角色塑造明显强于James T. Kirk,有些不平衡的感觉。
此外就是不可避免的,仍然有一些名词,地点,人物有点不懂,等等。
JJ的STAR TREK能满足观众对一部大片几乎所有的要求。
足够多的特效,动作,大场面,主旋律,想象力,笑料,友情亲情爱情...就连本来看似“恶俗”的结局也因那段剧集中经典的篇首语也有了一点复古的感觉。
那段旁白大意说“由Kirk和SPOCK领导的飞船展开了探索外太空更多神秘空间星球种族的冒险旅程”,而我则因为完全没有过足瘾,听到这段旁白后立马开始期盼下一部STAR TREK的上映。
或许,这部STAR TREK会培养出新一代的TREKKIES也说不定呢。
PS:某手机品牌的广告在影片中相当大胆和招摇。
应该是今年上半年最出名的科幻电影了,在此之前在《外滩画报》上不知道看王晓光提了多少回,说这个科幻片如何了得。
大多数观众可能和我一样在此之前虽然知道这个系列美剧,但估计都是从这部才开始了解整个星际迷航》的世界观。
我想这部一定也是金韶峰和张雪飞两位的最爱,说到这两位就让我想起了《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啊啊啊,暂且继续回到《星际迷航》上来,最让我有启发的就是黑洞武器,比任何武器都猛,不过最后炸弹照样可以抵抗黑洞。
在《Heroes》里扮演Saylar的Zachary Quinto这次在本作中一点都不酷,很显然,他和反町隆史一样天生更适合扮演那种有点坏坏的亦正亦邪的Cool Guy,而不是这种那么老实巴交的正派孩子。
至于俄罗斯中国非洲人一同操纵飞船的构思有点联合国的意味,不知编剧是否有此意?
其它的还是有点俗套,反派角色比正派人物的飞船更酷武器更猛,男主角必然是感情大于理智,开始必定受领导层排挤,一直到危难时刻才不得不用技巧得到了领导权(这个很符合我们的国情),最后两个一直拌嘴的家伙联合起来一起打进反派内部,又一次的拯救了地球之类云云。
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我喜欢的英国喜剧演员Simon Pegg在里面客串了一个发明曲速传送理论的科学家,和那个只会吃豆和生病的小外星杂工一起依旧很有喜感。
总体来说和期待感觉稍微有点小落差,毕竟期待值太高,但看完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尤其那些画面,虽然被震撼到的只有开始的罗慕伦帝国从黑洞出来的那个镜头,当中那段在半空的平台上打斗,最后在顶部俯视地球的角度三段。
ST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穿着科学外套的关于伦理,宗教,哲学的影视大杂烩。
它最为出色的不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而是对末来社会结构的假想,对人类恶习与美德的讨论。
ST中想象尺度最大的是物理学的进展。
在ST的世界里,人类最重要的物理学上的成就是超光速旅行(warp speed),量子传输(beam up/down 可以把物品,包括生物体能量化,传输到目的地之后再重组),能量盾(shell)和全息层(holodeck)。
当然还有很多集里出现了回到过去之类的关于闭世界线的讨论。
而与之相应的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的所有成就似乎就是制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器人,Mr Data. 在TOS里,数据存储竟然还是用的磁带和磁盘。
TNG里,船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砖头一般的笔记本。
而且生物学,与之相关的医学似乎还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
人类的平均寿命还是80左右。
人类的小孩还要正常学习20年左右。
量子传输技术的第一步是把物品,比如一个人,分解成纯能量,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几乎上帝一般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关于人脑的知识,人脑的结构,人脑的工作方式,人的知识的存储方式,其次我们要把一个人所有人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这就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存储量和计算速度。
很难想象,就靠ST里面的电脑技术能实现这一切。
就好像让一个理论物理博士在一个原始星球上建造一艘航天飞机一样,没有相应的材料,计算机,医学知识,这只是个笑话。
就如上面说的,在ST的世界里造出 Mr Data几乎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从末来穿越回来的。
即使有一个最好的人工智能宋博士,没有相应的材料,没有超高速读取数据的技术,Data只是一个幻想世界里的幻想。
如果有了量子传输技术人类实现永生和瞬时学习也是很容易的,即使基因工程和医学没什么进步(这是一个荒唐的假设,难道世界开始全民学物理和机械了吗?
医生和生物学家全失业了吗?
)。
因为计算机(我不想写电脑,因为到时可能是光脑或生物计算机了)可以存储一个人的所有信息,我可以在我老的时候,再重组成一个年轻的我,然后把相应的知识和阅历复制到年轻的我的大脑里。
每个人都可以保存一个自己身体最好状态的样本,可以随时,无论是病还是伤都是马上回复。
而全人类可以共享知识,因为知识只不过是数据,数据是可以复制的。
每个人的独特性反应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上。
外貌的差异更多的是一种美学上的选择。
体力和智力的差别应当已经不存在。
每个人都是最好的存在!
(那个时候人还会保持现在的形态吗?
还需要生育吗?
...) 既然能量晶体可以beam up/down,那么用任何等量的物体我们都可以制造出能量晶体。
举一返三,所有一切可以能量化的,都只是信息,都可以随意转换。
如果愿意人们可以把地球能量化,储存相应的信息,然后在任意地点再把地球造出来。
如果抛开科幻的外衣,ST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人类以后的社会结构可能的形态。
星联实际上是一个完美的美国。
不同的外星文明对应着地现存的,历史上存在的,人们意想可能会出现的不同社会状态。
比如说克林贡人的国家就很像蒙古帝国,Valcan人的社会是古希腊的理想国, 博格人更像是对社交网络下集体无意识的嘲讽。
还有形形色色超能力的人种,只不过是美国社会对心灵感应持久的痴迷。
类似于神的存在比如Q, 更是用来反醒人类自我镜子。
当然,相对于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全民疯癫的国度而言,这个开始于同时期的科幻作品,尤其是它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反省,对未来人类世界充满阳光的幻想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歌颂的。
上次看 Star Trek 电影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看的某国内电视台盗播的 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从那时到今年我没有看过这个题材的任何真人实拍影视作品,所以我相信我写的这些还是比较能代表大部分普通人的口味的。
从一个比较正常(相对 Trekkies 来说)的科幻片影迷的角度讲,J. J. Abrams 的这部新 Star Trek 完全满足了它的预告片和 Rotten Tomatoes 上 95% 的好评率带给我的期望。
从影片的剧情安排,不难看出导演的意图是一方面调动 Star Trek 系列本已存在的数量庞大的 trekkies/ers 群体,一方面重新启动这个在过去近二十年中几乎已被遗忘的系列,让新影迷认识 Star Trek 的魅力。
我相信 J. J. 至少很好地实现了前一个目标。
虽然影片剑走偏锋地没有加入 Klingon 的戏份,但无论是剧情还是场面,都忠实地还原了 Star Trek 系列激烈、紧凑的风格,而且在视觉效果方面更上层楼。
任何接触过 Star Trek 的人,看到新世纪电影技术打造的 NCC-1701 企业号(奋进号?
),都必然产生见到老朋友的感动之情。
至于吸引新观众方面,因为我已经受过 Star Trek 的“毒害”,不好妄下断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Star Trek 在这一点上将比 Star Wars 系列要成功,因为这个剧本基本没有预设观众看过以前的影片/电视剧,而且将其从系列中独立出来看,即不考虑 Star Trek 名气的影响,它也是一部很有亮点和发展潜力的新作。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Star Trek 交代了系列的世界观,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塑造了一群鲜明的形象。
有了这些要素,我想不论新老 Trek 影迷都已经可以期待一个成功的续集了。
把一个长期被边缘化的系列重新塑造成好莱坞的一线题材,将是这一部 Star Trek 可以在系列历史上夸耀的功绩。
当然,要同时满足老一代 Trekkie/er 的怀旧要求和新一代观众的口味并不容易,Star Trek 也需要做一些妥协。
剧情方面为了照顾新影迷,不能过多地涉及作为系列背景的政治、历史要素,(再次抱怨一下)连 Klingon 也没有正式出场;而为让老一代 Star Trek 演员出场而安排的一段戏也略显突兀。
不过剧情还是保持了 Star Trek 一直以来吸引观众的要素,在近年来的科幻题材影片中,体现了很高的编剧水平。
特别是剧本能把改变历史/平行宇宙这样的题材说圆了,是非常难得的。
影片启用了大量的年轻演员,可见制片方看到了这个题材的潜力,很可能将其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系列。
虽然在影片拍摄期间有人怀疑如此年轻的演员能否演出当年 William Shatner 和 Leonard Lemoy 的那种魄力,但看到这些演员的表现后他们的疑虑应该可以打消了。
他们也许演不出老演员的那种沉稳,但他们也演出了年轻的企业号船员的果断、勇敢,以及作为系列标志之一的冒险精神,这是年龄稍大的演员很难演出来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根据剧情,他们还都是未出茅庐的军校生。
有些表演看起来有些像校园剧,但只要这些演员比他们的角色成熟得快,在下一部 Star Trek 里这应该就不成为问题了。
影片在紧张中不失幽默,虽然暂时还没有体现出任何深邃的内涵,但足以让观众被这个系列所吸引,并在希望回顾系列以往作品的同时期待新作的到来。
建议携三五好友一起到影院观看,以获得最佳观影体验,银幕越大越好。
当然如果你的朋友或者男(女)朋友对科幻题材完全没有兴趣,还是三思而后行……另外还有句题外话。
最近看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 Battlestar Galactica 旧系列,注意到里面的飞船还在用球面的 CRT 单显做显示设备,战机使用的是机械式的水平仪,不由哑然失笑。
2009年的企业号已经用上了多点触摸设备,或许再过30年,也会被那时的观众笑话?
更重要的是,许多年以后现在的科幻片新题材有没有哪一个能够像 Star Trek,Battlestar Galactica,Terminator 和 Transformers 一样继续拥有广泛的影响和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也许是 Lost 和 Cloverfield?
Way to go Captain Kirk, way to go J. J.!http://www.snakehsu.info/wordpress/?p=802
五星,如果可以我会给六星。
http://www.douban.com/note/198827394/ 太上岂能忘情——星际11 星际迷航系列是全部设定在同一个虚构宇宙中的六代电视科幻电视系列剧,最早是1966年出现的一部电视系列剧,之后陆续制播了五部《星际迷航》系列电视系列剧以及一部系列动画片,加起来总共(到2005年5月)播映了725集(不包括最初的未公开试播章节,这个试播章节之后有收录在电视系列剧DVD当中发行)、30个电视季;11部电影、上百部小说、电视游戏以及其他虚构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655456.htm 严格说读完这个“简介”我已经晕头转向的,被星际迷航十一勾起的欲火迅速消褪,假以时日,说不定也就挑几部电影看看就算了。
七百二十五集电视剧?
我相信我的爱没有那么天荒地老。
所以我是以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系列的人来说说这部《星际迷航11》,如果你把在《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提到过这个称为接触的话。
那么这部电影撇开冰冷有序的金属美感为什么可以把我从一个文艺男扳向理科男呢?
因为我自以为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样在说一个很多文艺片喋喋不休的话题:太上岂能忘情。
事实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科幻电影,凡是有“人物”出现的部分,说到底就是地球人的那些陈年旧事,屁股长在脸上和四个手都是金属三角形并不影响这个最终结果,只要是有人的感情,那么我哪怕不懂“控制台读数、船索、后推进器”这些是在说什么,我照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别看长得不是人的德行,其实讲的还不是大家都已经讲到渣的操兴。
三岁看小 金毛男小时候让我想到了《星球大战前传》里的奇异天才少年阿纳金(技术梗如果发觉人名地名搞错了,骂之前先去度娘吧,我写得是吐槽不是黄页),据说阿纳金就是后来的黑武士。
他的邪恶表现在对于原力的渴望。
当那个大叔叫他停车临检的时候,我琢磨大叔难道提出了如果小男孩要免责必须做些什么奇怪的事情吗?
总之他是个始终乱来但却能在乱来之中有惊无险上垒的那种。
你们知道曹操的微博签名对吧?
这种小孩子不让他去拯救世界他会打碎多少个马桶啊?
尖耳男就一副“冰比冰水冰”的腔调了:爸爸,你为什么会和妈妈结婚。
我觉得凡是提出这种问题的小孩子要么变成连环杀手杰克要么就是爱因斯坦,要么就是兼而有之。
老爷子这个时候一副屌样地说:工作需要,这完全符合逻辑。
是啊,海绵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喷射的逻辑吗?
早恋趁早 金毛男青春期之后又是泡吧摸奶,又是躲在刚刚做爱过的女人床下看别的女人脱衣服,一副荷尔蒙激素就像金圆券狂抛那样的到处乱洒,结果碰到过耳朵特别尖的女孩子,有些意思了,对他这种烂人而言,女人不是马上脱衣服可以让他稍微有些生气。
是生气勃勃的生气哦。
尖耳朵男的情欲显然针对的是元老会:从来没有人拒绝过对吗?
那样你们可以保持一贯的纯洁性。
然后他一副若无其事地走出议会大厅,我真怕他突然像谢耳朵那样“嘿嘿,呵呵”,这样会被直接拉黑的晓得哇?
打仗了 话说如果没有坏人来打该怎么办啊?
金毛男和尖耳朵男一定是:你给我等着,你敢再看我闹,你有本事再说一句好哇?
之类的开始折腾上,于是大敌当前,他们都解脱了。
据说年轻男孩不打篮球什么睡不着觉,我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有人是这么说的:你长大了就会明白。
现在知道了,他们都憋着去打外星人对吧?
生离死别就是断脐带 这个电影从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青春片。
金毛男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尖耳朵男活生生失去了母亲,他们的脐带都毁于一个穿越时空隧道,击碎宇宙飞船的高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没有意识到仅仅为了叫他们断奶,这个世界付出了几十亿生命的代价,他们如果不再联手去拯救个世界,太对不起世界了。
这里的大毁灭都有一个眼睁睁无能为力。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或者说让我突然觉得刺耳嘈杂的金属狂欢突然万籁俱寂的镜头就是老年尖耳朵男对金毛男的复述: 他让我活下来来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我感受他的痛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星毁灭而无能为力。
这部不折不扣的技术电影就是在这个时刻让我觉得人类的感情是多么的无坚不摧,无处不在。
譬如尖耳朵男口口声声的援引舰船条例,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如果指挥官的情绪已经严重失控,他就必须交出指挥权。
可是就在尖耳朵男狂暴推掉金发男的刹那,我才觉得他成人了。
就如日后的他告诉金发男那样:你必须让我释放情感,这是我希望你为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当剧烈的痛苦在面前如雪崩一样的倾倒,逻辑于我何加焉?
无论多么的存亡惯见,当看到自己的母星在面前轰轰烈烈地粉身碎骨,他没有落泪,没有嘶吼,他只是在很久之后对着自己平生最好的朋友说: 我真的非常难过。
一个理科男竟然也会这么深情地难过吗?
要不要相信爱情一下啊。
整部电影就像一艘漂亮的飞船那样锃光瓦亮,一尘不染。
可是在那些幽深的回忆里,他们也会忧伤,他们也会痛苦,无论这时候公元是多少年,无论这时候人类的技术可以在浩瀚的宇宙里来去自如。
太上岂能忘情,无论多久多远。
星际迷航是先有电视剧后有电影:《星际迷航:囚笼》试播集《星际迷航:原初》29集《星际迷航:原初》第二季26集《星际迷航:原初》第三季24集《星际迷航:动画版》16集《星际迷航:动画版》第二季6集星际迷航:无限太空星际迷航2:可汗怒吼星际迷航3:石破天惊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星际迷航:下 一 代》26集《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二季22集星际迷航5: 终 极 先 锋《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三季26集《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四季26集《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五季26集星际迷航6:未来之城《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六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20集《星际迷航:下 一 代》第七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二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三季26集星际迷航7:星空奇兵(斗转星移)《星际迷航:重返地球(航 海 家 号)》16集《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二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四季26季《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三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五季26集星际迷航8:第一次接触《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四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六季26集《星际迷航:深 空 九 站》第七季26集《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五季26集星际迷航9:起义《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六季26集《星际迷航:重返地球》第七季26集《星际迷航:进取号》26集《星际迷航:进取号》第二季26集星际迷航10:复仇女神《星际迷航:进取号》第三季24集《星际迷航:进取号》第四季22集星际迷航11星际迷航12:暗黑无界星际迷航13:超越星辰《星际迷航:发现号》15集《星际迷航:发现号之短途》4集《星际迷航:发现号》第二季14集《星际迷航:发现号之短途》第二季6集《星际迷航:皮卡德》10集未完待续......
剛從遙遠的石景山萬達影城看IMAX版的星際迷航11回來,很是激動。
我從來都不是Star Trek系列的粉絲,之前也只是聽說過而從來沒有看過電視據或者電影,所有對Star Trek的瞭解基本上都來自于做The Big Bang Theory的時候的考據成果。
但是對於這樣一部從來沒有接觸過背景的電影,我只能說,這是這幾年來我看過的最棒的一部科幻電影,也是今年我看過的最棒的幾部電影之一。
略去從北大到北林到北航再到石景山的噁心線路不講,略去匆忙吃過晚飯之後SFAPU版版務組(我也是其中之一呀)哄搶焦糖爆米花的火辣勁爆激情場面不講,略去電影上映前既雷且冷的暖場和一大段無聊的採訪不講,略去某z瘋狂地吃爆米花吃完了自己的小份從別人買的大份裏面向自己的爆米花桶裏面倒的fz行徑不講……萬達的IMAX確實很不錯,屏幕要比華星的大,雖然有些靠後但是很好地佔據了觀眾視線的中心地帶,即使是坐在第六排這樣靠前的座位也絲毫沒有覺得銀幕超出了視野所及的感覺;音響效果也很出色,在爆炸場景的時候能感覺到座椅被震得輕微地晃動,確實是很出色的一個IMAX影廳。
電影從一開始便用緊張的懸念和刺激的場景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
當鐵色的Star Trek的字樣和銀河聯邦艦隊的飛船狀標誌緩慢地旋轉著佔據了整個屏幕和觀眾的整個視野的時候,大廳裡不出所料地想起了熱烈的掌聲,畢竟在場的有那麼多科幻愛好者們。
而當企業號第一次儀器完整的形態出現時,即使是我也激動得有些不能自已了,之前在預告片中只是見過它的只麟片爪,而當這樣一艘絕對可以當得上“美麗優雅”這樣形容詞的飛船帶有壓迫感地佔據了我的整個正面視野的時候,怎能不讓我這個太空歌劇控和偽設計控加入到鼓掌的洪流之中呢。
這的的確確是一部出色的電影。
主線和支線明晰而清楚,混合著小笑料的情節推進張弛有度,並不會讓人有疲憊的感覺,而時不時的一些出人意料的轉折則能讓觀眾的情緒始終維持在比較高的程度上;當然不能忘了也許會讓有些人頭疼的時間線,不過時間悖論向來都是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不弄清楚的話,對於整個故事的緣來和結局也許都會有些不明所以把。
演員和角色都很出色,無論是Kirk、Spock、Nero或是其他許許多多企業號上的船員們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即使是只出現了很少的一段時間的腦袋長得像核桃的外星人也讓人覺得那麼可愛。
特效自不必說,這簡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的生命,星際迷航11的所有特效都沒有讓我們失望,當然IMAX的優秀效果在這裡功不可沒。
全片最出人意料的功能,說不定其實是對黑洞的科普吧,相信這一下又會有大量的人知道黑洞這個東西了,而且不得不說Vulkan星被黑洞吞噬以及Romulan星被爆發的恒星吞噬的場景真的做得很是震撼人心吶。
.J.Abrams作為攝影師出身的導演,給整部電影的鏡頭打上了很鮮明的個人色彩的烙印,如果看過碟中諜3的想必會有些熟悉的感覺吧;動作場面也是如此,有著類似的風格,在空中鑽頭上的那一場真是驚心動魄而又無比的爽啊。
OST昨天晚上就已經聽過,之前在感覺平平在douban上也只給了三顆星,而今天回來以後迅速地加上了一顆星,不為別的,只爲最後的片尾曲的味道實在是太對我這個太空歌劇控的胃口了!
而電影結尾的那一句“Space,our final frontier”,真的是一句很讓我熱血沸騰兼之感動到不能自已的話啊。
作為科幻片,科學設定的bug的存在簡直是一定的……飛船內重力的存在已經是個老問題了,姑且認為企業號是有重力場發生器的,這樣也能夠解釋爲什麽救生艇從船里出發的時候並沒有經過一個到真空的過渡過程——因為如果飛船有重力場的話是能夠在自身周圍一個小範圍內維持一定壓強的空氣的……還有用類似于光束的武器把星球鑽出一個直達地心的洞以及“紅色物質”等等。
而最bug的則是——又是這個東西——黑洞。
之前Nero和Spock的飛船藉由黑洞回到了過去,而最後Nero的飛船則被黑洞吞噬,回程的車上大家就爲什麽黑洞會出現時間機器和垃圾箱兩種不同的功效以及由此引發了關於黑洞的最小質量和物理特性等的熱烈討論,隨後話題擴展到了眾多和影片相關的學術話題上……最後我們的猜測結果是,說不定和黑洞質量有關,吧……啊,不知道霍金老爺爺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可靠的回答呢?
但是整輛裝滿各高校科幻協會的成員的大巴上只有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們幾個在學術的感覺實在是囧到一定境界了……但是即使有這些bug,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星際迷航11都是一部能讓觀眾沉浸其中獲得享受的電影,描繪出來的場景的確只能用“宏大”和“華麗”來形容,這才是真正的宇宙啊。
很認真地說,這樣的電影如果用電腦來看的話,那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不靠譜的事情。
而且看完之後,我突然有補一下Star Trek的電視劇的衝動了,嘿嘿。
以下是我的私人瞎白話時間……以演青春偶像劇出身的Chris Pine小盆友強勢上位,第一部主流的大製作便是一部這樣出色的電影,雖然已經不比當年出演公主日記時的年輕,但光是看他的臉在屏幕上晃來晃去也還算是賞心悅目。
但是經過我們的總結,全片里James Kirk只會做兩件事:其一,被人痛扁;其二,掛在各種危險的懸崖/鑽頭/通道的邊緣要死不死……至於Kirk和Spock之間的羈絆,哎呀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足夠腐女們yy一陣子的了,這是何等強勢的組合啊!
【拖走】Kirk在酒吧裡喝酒那一場戲,怎麼看怎麼都讓我想起來Star Wars,哈哈。
在片尾字幕裏面看到了Winona Ryder的名字,要知道今天上午剛看完的The Crucible就是她的女主角啊……人生就是各種巧合。
然後開始努力回憶她的角色——企業號的外星語言翻譯官?
pia飛,那是個黑人。
Kirk老媽?
她真的會這麼龍套么。
某綠色皮膚的奇怪外星女人?
打死我也不信。
考慮到整部電影基本上就沒幾個女性角色,於是最終判斷她是Spock的老媽……回來一查果然如此,化妝技術果然神奇啊。
Spock是個很神奇的人物!
而Zachary Quinto的表演也是十分的神奇呀。
他的一個又一個Logical簡直讓我笑得直不起腰來,不愧是我家Sheldon崇拜的男人吶。
白話完畢……落幕閃人走
也许,对很多不是星际迷的人来说,这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并且已经出到了第11部。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这一部大胆的超越了众多前作的水平,无论是商业上还是口碑上。
长的差点让我在电影院抓狂
liujunci
不是饭的就看看各种炫丽的宇宙奇观吧。。。
整个逻辑十分有趣,虽有bug但瑕不掩瑜,可惜错过了在电影院观影的体验,IMAX会更好
只是把一个普通的好莱坞故事放在了太空里,跟《普罗米修斯》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克里斯托弗·派克(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饰),舰员则包括医疗官“老骨头”麦考伊(卡尔·厄本 Karl Urban 饰)、总工程师史考特(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通讯官乌瑚拉(佐伊·桑塔纳 Zoe Saldana 饰)、舵手苏鲁(约翰·周
这片子还是经不起琢磨:不管密码不密码的,那么大的飞船,那么大的钻头,那么一大组野蛮施工的拆迁队,地球上那么多人口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搞七搞八无动于衷?还真以为密码对了就是友邦?未来的人类不至于这么脑残吧? 还有挖坑星人也是,那谁去救他妈的时候,那些议长啥的在干吗呢?那是算命还是围着
被Fans们刷高了的类型片
6块钱买的路边摊,以为高清,结果没字幕,咬着牙不肯换声道,看的有点糊涂(人物性格单薄,故事主线单薄),失望啊,大反派真眼熟~长耳朵他妈不是那谁么!~
2014.02.20被豆瓣7.7的评分坑了一回,一股《环太平洋》的气息扑面而来(《环太平洋》居然也是7.7,看来注定类型不是我的菜了),看似场面宏大,实则外强中干,没什么实质内容,妥妥的爆米花电影。
这才是真正的科幻大作啊!怪不得生活大爆炸里面的宅男们这么迷它,傲娇的斯波克太可爱了~~
估计也就美国本土星际迷可以乐乐,至于能不能让Sheldon或者Ross Chandler满意,没看过以前的同类电影表示无从得知,中国人如果粉这个就像美国人粉葫芦娃。有时候一部电影可以只是一种情结。
科幻题材看个热闹!关键还都是熟脸,看着亲切!
看了半天,一点意思都没有,莫名其妙地打来打去,装腔作势!
不错,对于人物的把握很到位,很好!友谊,对于自我的认知,感性理性的把握,都有了很好的诠释,希望下一步会更好!
演员选的非常棒,剧情桥段大部分经不起推敲,反派总是死于话多,正派总是最后一秒逃脱,这种套路现在看来太愚蠢了。
雖然和過去十部電影相比,這部新片很容易顯得突出,但看到一半我還是不禁會想,這部片和以往的ST電影似乎沒什麼不同。
这海报:抄起一卷卫生纸,风一样冲向卫生间。
可能是没有老版对比的原因 非常喜欢 simon也来客串。。小spock是约书亚的扮演者吧 好可爱 live long and prosper...这一刻 sheldor泪流满面啊。。。PS:强迫自己看完演职员表以期克服星云图恐惧症。。。看到最后吓得我脖子都僵掉了T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