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段演的俏皮又奇怪,但是那句“这是我的工作”还是很感人的。
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或许已经没有了。
今天随便点开#微光城市#,却发现这是我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应该是和熊熊一起看的,那时候还住在西二环的公寓,房子对面有一个半地下的碟店,08年前后在那里我买过很多不错的影片,这只是很多里的之一。
所以,今天的点开,又把我带回那个光年。
我也很多年来第一次有勇气,写出熊熊的名字,写出来也没有那么疼痛和回避,谁不曾年轻,爱过真爱的人,谁不曾有过疼痛,没有岂是完整的人生。
很多年以后,我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很多的不对,也越来越能明白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相守,我很遗憾我现在才明白很多,我经常回想自己经常脾气恶劣,情感冷漠,可还是有人认为我是个好姑娘,无论当初,我是如何决绝的离开他,或者他们。
基于此,我知道,无论熊熊当年如何离开我,我如何恶劣,熊熊在我心中,永远永远是那个最善良的人。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海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某国产电影“借用”的,然后突然想回味这部已经看过2,3遍的电影。
完后来看看影评,为什么那么多认为是儿童片呢?
难道童话故事就一定是儿童片么?
我就觉得这是一部不输国家宝藏的冒险良片!
开头并不拖泥带水,直接进入主题,所以不能把它和指环王,珍珠港之类的辉煌大制作相比,简明又有悬念感的故事背景交代,到盒子失传,然后尘封到200年的最后期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默默的打开,从而引出故事,优秀的“1个半小时电影”的开头元素我觉得都有,影片里动作镜头配合优秀的配乐,秘密房间充斥着的食物和贪婪,古老文件配合建筑设计的秘密机关,虽然各种镜头表现都不多,但不会显得突兀和跳跃,让人很有看下去的冲动,虽然结局不出预料,但这种结局不正是童话故事的完美结局吗?
最近各种捉妖,煎饼的豆瓣分都能比这电影高出1分以上,实在难以理解,这到底是同情分,还是实力分!
《微光城市》是一部难以定位的电影。
它其实与魔幻没有半点关系,但有不少只顾炒作的媒体因近年来魔幻题材的火爆而不负责任地将其归类为魔幻片。
它其实只能算个伪科幻故事,但有不少金融危机下急需市场的媒体更是将其吹嘘成年度科幻大片。
看过哈利波特的看客自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片,而看过星球大战、独立日等经典硬科幻的科幻迷,更不会对这部“伪科幻”买账。
但如果仅仅只将它看做一部少年冒险片,却又无法释怀它竟拿出Bill Murray和Tim Robbins两个老戏骨来卖弄大牌。
然而即便如此,它的票房成绩也同样“微光”,首映3天仅320万刀,完全对不起它几千万的投资以及豪华的制作团队。
故事存在致命的漏洞。
说到200年前人类因为浩劫而决定建立地下城市“微光之城”,然而200年后的两位少年回到地上,看见的却是一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
令人对地下城市存在的意义感到迷惘。
人类究竟失去了什么,需要让人们暂时避开生存的环境?
驳:(在我看来是文明带来的伤痛需要两百年来恢复两百年后自然的更替让这一切恢复了所以才鸟语花香风和日丽)那句“for the good of all mankind”读来却有股讽刺的意味。
在地底生活了200年的人们变得无知、愚昧、追求安逸、不思进取。
他们的确遗忘了文明带来的伤痛,却也遗忘了文明带来的开拓精神。
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试图逃离这座城市的人要被关进监狱。
甚至在城市的主发动机运转200年即将报废之时,大部分人还是处于醉生梦死的自我逃避状况,而拯救人类的任务便落在了两位少年(原著中是12岁,电影中至少十五六岁,大概是太小了不好演绎)身上。
普通人因为机遇变身英雄从而拯救世界是美国人惯用的套路,这并不能吸引太多的眼球。
破解密码、启动机关、逃离城市,两位主角便在巧合与必然之间莽莽撞撞地找到了微光之城的出路,人类生存的方向。
最后,“Now the path was clear for all. All of us who kept the flame of the Ember buring though the darkness,so that we can live again on the earth,in the air and the light.” 抱怨许多,能让我写下这篇影评,影片还是有几处亮点让我陷入了发散性思维。
首先是那种绝望的宿命感。
最后的人类,仅靠主发动机维持能源的城市,失去光明的恐惧,对未知世界的退缩,影片在这方面描绘的并不多,但只要闭上眼,便能体会到一股绝望的情绪,远比影片能够带来的多得多。
这是对人性的极大考验。
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人类能够相信自己,能够相信奇迹吗?
对未知的恐惧竟使得人们明知即将陷入永远的黑暗,竟也能自我催眠自我安慰,如片中收留小女孩的那位大婶还一直相信着城市建造者会如上帝一般降临人间指引他们的出路,而一再的关注小女孩在歌唱日(类似于建城纪念日)上的歌唱排练的如何。
如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明明找到了出路的线索,却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彻底否定了自己正确的推断从而错过了许多年。
如果没有主角英雄式(或者说是无知者无畏式)的探险,当最后城市彻底陷入黑暗时,人们会怎样?
相信恐慌之后,这个世界便要向人类这种生物道永别了。
其次是人性。
最典型是市长,在得知这个城市将要走到尽头之后,并不是考虑面对或者逃跑,甚至不愿意真正去找寻解决的办法,而是满足于偷窃了城里人们的食物,躲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醉生梦死。
这便是最后的绝望吗?
那个仓库管理员以及小女孩的好朋友,也是带着一股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反正这里就快要完蛋了,何不让自己过的更快活些?
”这令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某个科幻故事,说当人类知道一周后将有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人类灭亡而无法逃脱时,地球陷入了混乱之中。
人类失去了一切规则、限制,所有的人为所欲为,但却只能哭着去拼命享受最后的时光。
这就是最后的绝望吗?
其实这种疯狂倒是相当引人入胜,只可惜电影对这部分人性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挖掘太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城市名的翻译。
虽然主流还是叫它微光城市,但我看过的一个翻译却将其称为“余晖之城”,我更赞成这个名字。
余晖,是人类在黑暗中的苟延残喘,带有某种必然逝去而无法挽留的宿命感。
如果这不是一部少年励志片,我会让结局的那块小石子止步于余晖之城的房顶,让希望凝结在城市上空,让恐慌包围整个城市,让绝望毁灭整个人类。
没有如此深刻的损失,人们便不会明白,生活在空气与阳光之中,需要的决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盲目的勇气。
这俨然是一部真人版的宫崎骏动画片,太多的宫崎骏的元素。
回归自然的反工业反战争,犹如天空之城的笨拙而又锈迹斑斑的机器人,犹如不同的指针可以打开不同命运的哈尔的移动城堡。
当莉娜穿上红色披风,细长的双腿飞驰在昏暗工业的老街道上的时候,我看见了宫崎骏的影子。
包括下水道,下水道里的怪兽,整天昏昏欲睡的老水管工,巨大笨重的发电机,贪吃腐败的市长和田鼠一般的秘书,甚至莉娜拉着跑的妹妹,一切都太宫崎骏了。
如果是动画片,应该是不错的一部,但作为电影,有点粗了。
不过剧本算是我喜欢的一类。
这个不是前一阵火得一塌糊涂的twilight. 是另一部科幻片
使之在匪夷所思中显得合情合理,惊喜却并不唐突。
Harry Potter就是典范,在魔法王国这个构筑在想象力的背景上,描写得却是我们都熟悉的日常学校生活。
只是把数理化史地生换成了黑魔法、魔药、咒语课程,把体育换成了骑飞帚……把猫狗等宠物换成了夜枭和精灵。
这样的类创新,保证了内容的亲和力,不和生活完全脱节,又加入了值得期待、妙趣横生的看点。
《微光城市》也是一样。
老少咸宜的科幻片。
轻松不用太用心地看。
内容似是而非,不是没有瑕疵和漏洞,但在一个特定的科幻背景下,一切好像又解释得通。
作者设定的特殊环境,一切都新鲜又合理。
身为夜行动物的我,对片子中这种长年不见天日、靠万千灯火燃亮的微光城市,真是深切大爱恨不得终老于此啊。
男女主角都让人悦目。
特别是女主,今年才14岁。
不是艳丽或妩媚早熟的欧美女孩。
却充满灵气和清澈的气质,很知性,我很喜欢。
光明的结局,很励志,予人温暖感动。
觉出这个故事的寓意深度,不复杂却并不肤浅。
编者也努力营造了奇幻,但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看得我莫名其妙,小女孩一脸的木讷,男孩气喘吁吁也来的有点假,情节有点牵强,结局有点强加的感觉。。。
小说倒没看过。
不过看着电影的时候就感觉肯定是根据某部著名的小说而改变的。
所以,我也只能针对电影来说点。
刚开始以为是科幻少年儿童电影,结果真的是。
说实话,在看的前二十分钟里并没有感觉有多吸引我。
可是随着剧情的加深,尤其是到那个非法越过边界的人最终跑回来时,甲虫身体一部分的东西掉出来时,才觉得有点点那么意思。
最终出现的食人鼹鼠,以及那个神奇盒子的面目在一点一点被LINA和DOON揭开时,这才唤醒了我的兴趣。
两个人不放弃信仰,不放心寻找光明的希望,在别人的所有谣言,猜测和阻碍之下仍旧坚定步伐去寻找离开的路。
在这个“倒退”的城市里,他们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倒退。
在这个黑暗的城市里,他们两人的思想就是那无穷无尽的“灯光”。
最终,正如观众所期待的,他们成功了。
终于回到了大地之上,看到了绚烂的阳光。
怎么说,介于俺没有看过小说,对这部电影的背景也不大了解。
可是就电影而言,它最终不是一部让人昏昏欲睡的电影,也不是看过就抛到脑后的电影,凭这两点,起码可以给四颗星吧。
毕竟,电影的情节和过程,还是让俺越来越融入进去的。
不管最终离开的那层层关卡的机关设计的有多么幼稚,多么简单,它毕竟只是一部科幻儿童电影。
可是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或者说,我们看完后能感受到电影所带来的能量,是无尽的。
有深层次的东西可挖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就很OK!
或许导演的意图就是如此吧。
抛弃掉华丽的噱头,真正挖掘的是原著的精神核心。
所以,看完后不免感觉视觉上有点欠缺,可是精神上好像受了点震撼。
至于受到了什么震撼,相信每一个人的震撼都是不一样的吧,俺在此就不多说什么了。
最后俺再嘟噜一句话:这四颗星,给的还是很值的吧。
给三颗星是因为场景,男女主角很SB,VFX做的很假,不过很喜欢这座城市。
有时候一直生活在这样一座灰烬(我更喜欢把ember翻译成灰烬)城市里,不免会迷失在这安逸的生活里,没有太多欲望,没有远大理想。
但是人这一辈子总是想着要有丰功伟业,会不会累了自己呢?
爱这种简单的生活。
当结尾Lina和Doon发现外面的世界也是这般的空寂黑暗,没有希望的时候。
夕阳的一片余光漫射进这个世界,一点点揭开阴霾。
那一束阳光从石壁上向下倾倒的分镜头让我有种流泪的冲动,不经意间满满的俘获了我的心。
有种重生的力量。
扮演Doon爸爸的演员,Tim Robbins,看过肖申克救赎的人应该早就被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了吧结尾Tim Robbins仰头看着你的时候,我想他是想救赎我们的。
在08年这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在这个表面光鲜的世界里,背后却是余晖将尽的残景;在这个愚民社会中,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自己。
尽管,这部电影遭遇了票房上的惨败,不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还是能够发人深思的。
片子1个半小时多几分,不像传统冒险科幻类常规的电影规模,但是故事还是扣人心弦。
我想说,如果你像我一样在从头到尾看罢之后还是懵懂未然,请再回到the very beginning, 一切疑问迎刃而解。
Sorry, 我看了3遍开头部分——来确认我对此片的理解是否确凿。
可以说,当我理解它后,我知道故事是煞费苦心的编排,而一切溶于内容呈放给大家的是一个没有倒叙,没有插叙的冒险故事。
细细品来,有意思。
最开始听人说故事是男人的类型片,这一点不敢苟同。
当然,不会是某些评说的儿童片,虽然是2个孩子顺着线索走开去。
这个线索是一个盒子。
如果你不喜欢或者鄙视重复雕琢你的思想,也就是前面我所说的重复去看开头部分,那么你就把精力全全放在这个盒子上。
是的,一开头你就会看到,然后它会消失片刻,之后带着KEY进入故事的最高潮。
我想我没泄露过多故事内容,毕竟是冒险片,需要悬念和激昂。
挺奇怪的题材和剧本儿,可以看看。
有点奇怪,既然有阳光,为啥要在底下生活200年?为啥不一开始就在有阳光有蓝天的地面上生活?2009.3.27
挺儿童的电影,背景设定的不错,但拍的挺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才把故事开了个头,只是后面续集的伏笔。。。
对低能儿童片的完美诠释 真不敢相信我居然撑完全片
和朋友讨论末世感作品时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却很无力。
很适合和别人在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唉。。一个人的话会觉得很无趣。。。。。讲环保的。。
其实我还是蛮有童心的,哐哐铛铛的机械变形声音我居然也觉得有点“酷”。呵呵~
设计者本意是想让大家去死,我只看到了这个意思
原来那个是 赎罪 里的倒霉孩子...
这种题材类型的电影一般都拍不出什么新意的了...算好的了
可惜电影后面有草草结束的嫌疑
题材不错,最后的逃离效果也算华丽,前面铺垫的太弱了,剧情松散。不过我想看书了。
剧情相当不赖.视觉冲击欠力度.
2010.10.18 沙沙同学说的没错,小丫头在某些角度看起来确实跟我有点像呢~得意中……
浪费了一帮好演员。
如果看过THX1138之类的名作,就知道这片子有多无聊和肤浅,唯一可取的就只是开头的几分钟
在优酷搜汤姆汉克斯,看到了这部片子。于是觉得应该是部不简单的片子,看到底也没看到汤姆汉克斯,而男主女主跑着使用200年前的说明书,在各种管道里闯关,200年了那些木头也没被泡烂,我很佩服。
剧本没仔细推敲,后期也做得不够,可惜料好好的一个构思
我不管原著怎么样,这片子拍的是太一般了。。
今年看得最烂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