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今天聊聊法国 / 加拿大电影《野兽》。
片名La bête / The Beast (2023),别名爱如困兽/ 超时空爱杀(港)。
《野兽》是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打造的科幻爱情片。
这部影片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1910年的巴黎、2014年的洛杉矶,以及2044年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故事。
影片通过多重时间线的叙述,展现主角之间关系的微妙演变。
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环境和情感背景,让人感叹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观众在不同的历史与未来场景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挣扎与渴望。
1910年的巴黎,上流社会表象一片繁华,而洪水的降临却暗示着灾难的迫近。
加布里埃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心中被对未来的恐惧所困扰而无法全心投入爱情。
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玩偶工厂。
一次派对上,加布里埃尔邂逅了来自英国的年轻绅士路易斯。
他对她一见倾心。
两人之间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联系,但加布里埃尔的预感让她无法回应路易斯的情感。
时光转到2014年的洛杉矶,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模特和演员,孤独地追寻自己的演艺梦。
易斯则是一个有着厌女症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他对女性的不满使他变得危险。
在这个孤独与绝望交织的城市中,两人再次相遇。
路易斯开始跟踪加布里埃尔,并对她进行骚扰。
再往前推到2044年的巴黎,人工智能已全面统治了世界。
这个反乌托邦的时代,情感被视为累赘,生活完全被AI掌控。
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加布里埃尔选择接受“DNA净化”手术,这意味着她将失去自己的情感与记忆。
意外的是,在净化过程中,她再次遇见了路易斯,前世的爱情在此刻重新涌现,唤起了她深藏心底的情感。
影片中的“野兽”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它既不可见,又难以捕捉,却始终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加布里埃尔对这只“野兽”的恐惧,其实反映了她对死亡和未知的深切担忧。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有限性,这种感受是终极的。
影片通过加布里埃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野兽”的恐惧与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坚韧。
每一次挣扎,都是对自我内心深处阴影的挑战。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903年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开头部分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
主要的变化在于,两个主角的性别发生了互换,给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视角。
实际上,这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在2023年的两部法国改编作品之一,另一部由帕特里克·奇哈执导的《丛林野兽》(La Bête Dans La Jungle)。
两部影片都在2023年上映,加斯帕德·尤利尔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被邀请出演。
此外,还有一部2019年出品的荷兰版电影《林中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野兽》是一部野心勃勃且充满争议的电影,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情感、命运与爱情等主题,融汇了惊悚、悬疑和超现实主义元素。
故事跨越三个不同时代,主角加布里埃尔和路易斯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
这种跨时空的设定让人联想到《云图》,然而贝特朗·波尼洛的版本更专注于内心探索与描绘情感。
影片的叙事结构既复杂又精致,融合了科幻、惊悚和历史剧的元素,反映了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描绘。
导演以精湛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压抑的氛围。
1910年的巴黎宛如一幅华丽的油画,诗意盎然;而2044年的未来世界则显得冷漠无情,科技的冰冷感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的玩偶娃娃、鸽子、预感、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那首耳熟能详的“常青树”歌曲,反复闪现,深化了主题与情感层次。
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加布里埃尔的内心状态,也象征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片的核心在于情感,它深刻探讨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性。
加布里埃尔与路易斯之间的爱情跨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
这种爱情让人相信,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灵魂,它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这个被人工智能统治的未来社会,情感被视为一种危险。
为了抹去自己的情感记忆,加布里埃尔不得不接受DNA净化。
“净化”这一过程象征着对人类情感的抛弃。
经过多次情感的洗礼,加布里埃尔却发现自己愈加孤独。
她的内心依然渴望爱与被爱,但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这种渴望显得无比奢侈。
加布里埃尔选择保留自己的情感,这是她对生命的热爱,也强调了情感本身的无价之宝。
穿越时空的科幻爱情,孤独复杂的存在主义。
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最新作品《野兽》入围2023年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年9月3日全球首映。
2024年上海电影节,影片将在“科幻电影周”单元展映。
“这是未来,也是明天。
”贝特朗·波尼洛在接受Fred Film Radio的采访时如是说,这也许是他将《野兽》反乌托邦设置在20年后的原因。
波尼洛首次尝试科幻电影,他希望从既有的两条叙事中脱离,不仅仅止步于谈论科技与灾难。
波尼洛通过交织三条故事线,探讨了新事物的冲击与人类遭遇未知时的焦虑。
1910年,加布丽艾儿是在上流社会中备受瞩目的钢琴师,对阿诺德·勋伯格的无调性实验音乐感到不安;2014年,她是一名正在为角色试镜的演员,绿幕技术进步削弱了表演能力的重要性;2044年,情感成为一种缺陷,她准备接受DNA净化、抹去情感。
技术已经在未经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改变了社会,甚至超越了人类。
《野兽》不仅关于过去和未来,更关于现在。
波尼洛在创作时想到了如今气政治局势动荡、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工智能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是从事一份有益但缺乏情感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无用却充满情感的人?
波尼洛表示,从百年前的“美好时代”到2024年的冰冷世界,这种两难境地在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丽艾儿身上贯穿始终。
作者:RUTH翻译: 汪冰倩校对: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作为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的第六次影像化,《野兽》与原作的关系相当松散。
实际上,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和协助编剧纪尧姆·布罗、本杰明·查比特更像是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自由。
《丛林中的野兽》书籍封面首先吸引我的是蕾雅·赛杜。
在整部电影跨越世纪的故事线里,在加布丽艾儿整部电影95%的戏份中,赛杜是完美的演员。
她惊人地美丽,气质神秘而庄严。
加布丽艾儿是一位法国钢琴师,在1910年的一场高雅派对上首次登场,与路易斯(乔治·麦凯饰)相遇,彼此深深吸引。
他们似乎过去就相识,但无法确定是否曾是情人。
如今,加布丽艾儿已经结婚,尽管那似乎并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姻缘。
电影中不同时间线交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服饰和美术设计。
2044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并压倒了人类,幸存者们被迫接受DNA净化,清除记忆,脱离情感。
这与当下AI对美国商界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控制形成呼应。
加布丽艾儿的衣着曾经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精致风格,但现在显得随意。
她不得不接受数场AI主导的测试和审问(AI由波尼洛本人配音),同时摄影指导荷塞·德沙伊斯的大特写镜头不断给予塞杜景框压力。
作为时代剧的爱好者,我非常喜欢法国一战前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部分,其中玩偶工厂的场景最为迷人,加布丽艾儿和路易斯置身于十字路口,同时被内在的和现实中的火焰吞没。
这个时代的华丽布景与未来简朴的美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应地,美术指导卡提亚·怀斯科普和服装设计师Pauline Jacquard为每个时期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视觉呈现。
2044年,空荡的街道和戴口罩的人们让我想起疫情时期。
我总是会被电影人心中的未来版本吸引,但《野兽》这一部分的展开似乎缺少动力,尽管存在一些有趣的片段和概念。
最令人不安的情节发生在 2014 年。
此时加布丽艾儿是一名洛杉矶时装模特,而路易斯是一名青少年非自愿独身者(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
他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对女性发表挑衅言论,抱怨她们不愿意和他上床。
孤独、失败、恐惧、存在主义和痴迷等主题弥漫在这一时期的场景中。
大部分“行动”都在加布丽艾儿洛杉矶宽敞的住所中展开,这里装有当时最先进的安防系统。
声音设计令人回味而又忐忑。
当路易斯着手可怕的计划时,厄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可能是针对美国枪支文化的一种评价,这个版本的路易斯怪异骇人的形象以 2014年伊斯拉维斯塔枪击事件的凶手为原型。
在眨眼即逝的场景中, “野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现身。
正如窒息般的恐惧因人而异,生活中的“野兽”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因此我没有想到会它会以可视化的生物形式出现。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电影节奏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昏昏欲睡。
尽管有明显的视觉线索,包括加布丽艾儿的绿幕拍摄痕迹,但三条故事线的交织并不像波尼洛预想的那么成功。
神秘的剧本可能让人着迷,也可能使人沮丧疲倦,而这部电影两者兼有。
在《圣奥梅尔》中表现出色的古斯拉姬·马兰达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性感的机器人,除了挑逗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目的。
尽管赛杜和麦凯双手交握的场景非常感性,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不稳定。
麦凯的选角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奇怪。
之后我了解到波尼洛原本计划让已故的加斯帕德·尤利尔扮演路易斯。
尤利尔看上去非常适合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我们未能看到这次合作。
不过,麦凯为这部电影学习了法语,整体表现值得肯定。
《野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耐心的考验。
虽然电影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尝试,但最终,我发现影片缺少稳定的形式,没能建立更深刻的表达。
然而,哪怕仅仅因为赛杜,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她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是焦点。
原文:The Beast (La Bête, 2024) review: Léa Seydoux is undeniably magnetic in this disconcerting genre-bending dystopian film作者:RUTH
四星半,后劲非常非常大(也有可能只是我反应很慢),这样用极繁主义的剧本和genre-hopping的风格来表述一个极简的主旨 - 爱、恐惧、记忆 - the risk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take if you want to love, 让我感觉非常敬佩,但也十分有野心。
故事在横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做了一个庞大的类比:AI和玩偶、吉普赛女郎和现代通灵师、水中的死亡,还有开头导演指导lea演the beast那场戏的meta场景,看完后细想都觉得起一身鸡皮疙瘩。
像我给四星半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很难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在观影前没有接触过henry james的故事的前提下感到很难跟角色的unrequited love共情,除了最后一个场景,lea的尖叫太好了,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诡异又痛苦的感觉,做了三生三世才做好了迈出那一步的准备,面前的人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整部电影像一部史记,又像一部预言卷轴缓缓铺开,说它在两个半小时说出了全人类最恐惧的事情实在不为过。
(以及lea简直是地球上最美人类,我愿意被她代表)
赛老师的演技确实,赛老师简直就是诠释神秘的最佳人选,这角色你换谁演都不行,现在我是懂了,就在赛老师那个永远淡淡的语气里面,就让人不禁遐想,她这话里话外到底是啥意思,悟了,这就是众人追求的神秘感。
看之前没了解过这片到底是讲啥的,看见AI,遂下单。
感坐在影院里面就看见古代和现代的交替,我心想不会是三生三世吧,这种烂梗其实在国内挺常见,但在国外电影里面我还挺少见的,内心有一点欣喜,直至我如坐针毡。
意识流电影向来不太会是我的菜,空镜和转场毫无流畅感,三世之间的切换和跳转,纯靠那个“恐惧”和重复的台词以及相似的场景撑着,ok 我能get到洋娃娃或者台词什么的都有它想传递的意义,但在全片的呈现对我来说就是硬cue,不知道导演是怕自己忘记了还是怕观众忘记了。
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对我来说not in the good way。
对不看恐怖片的我来说,每一个配乐都把我吓得要死,很像是希区柯克似的恐怖还有东南亚似的恐怖的配乐的集合,甚至像是赛尔达的游戏里面每次红月到来要刷新怪物时候的那个恐怖,如果知道他其实是个惊悚电影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去看了。
我明白导演想要传递的东西很多,我也能够get到对于AI、人性、和生命力等等的思考,我愿意去思考这个东西,但是当它又是以男女关系这种所谓的爱情以及两性关系所呈现出来的时候,我认为这个题材还是被局限了,这或许是一个安全的方法,但是无聊的、毫无新意的,缺乏深度的。
不是我的菜。
观影日记09非常现代的惊悚爱情科幻片。
三段相似的故事都有同样的结局,每个时代女主都被男主吸引,爱而不得,每个时代的初识都无疾而终,但男主女主总能宿命般再次相遇。
粒子延迟、扭曲、坍塌的动态效果是荧幕新体验,没有见识如我,有一段故意的glitch剪辑让我以为是片源出了什么问题。
原本工整的三段故事剪辑得稀碎,这也是看完发懵的主要原因,可惜三生三世的老梗早已被中国观众看透,过去未来在现实中的映射也显得薄弱。
惊悚来自对未知的恐惧,夜间别墅、工厂大火、被淹没的巴黎,恐惧在水下、在黑暗里、在火中蔓延。
每次惊悚片段,影片都会提前发出令人不适的声音来提醒。
女主为荧幕贡献了惊人的美貌和肉体,20世纪的那段剧情里,女主穿着内衣群子在水下的戏份太美了,还有一段手的激情戏,《星际迷航》老粉丝直呼过瘾。
过去:女主身处上流社会,在各种social场合与男主偶遇,带他去自己丈夫的娃娃厂参观,此处瓷娃娃橡胶娃娃故意拍的很诡异,巴黎洪水导致电线短路引发工厂大火,男主先下水找出口后在水中溺亡。
现在:女主是想当演员的模特,帮富人看管豪宅,男主是寂寞反社会incel处男,在幻想中抚慰彼此。
象征未知恐惧的地震过后,女主和豪宅主人电话报备损失情况,在知道蓝色花瓶非常昂贵后故意推倒花瓶的情节很好笑。
未来:女主是无法被剔除感情的0.7%,也意味着失去了获得更好工作岗位和社会地位的机会,工作被ai取代,拥有情感的人类被认定是低效的劳动力。
在club结识男主,甚至愿意打破规则主动寻求联系,和男主表露心意之后才知道他早已“考公”祛除dna中的劣等成分(感情),而这在女主看来是失去爱的能力,女主得知真相崩溃大叫,恐惧变为现实,担忧终于应验,女主的尖叫声歇斯底里,划破被爱的幻想,露出现实冰冷的底色。
影片探讨的命题,正如片头绿幕的画外音“你能对不存在的东西表示出/感到恐惧吗?
”女主一直有种担心(也可以叫做内耗),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焦虑,为得不到的爱情患得患失。
当情感不再被未来的人类需要,拥有情感的人类好像成了怪兽,恐惧和欲望都是降低生产率的阻碍,剔除情感才是唯一的出路。
不谈灾害、鸽子、灵媒、ai、仿生娃娃在故事中各自代表的意向,剥去惊悚的视听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原来这还是一个关于永恒爱情的故事。
净化后的感情能算爱情吗?
没有激情的爱情值得拥有吗?
是爱情的稀缺性和不稳定性凸显了此刻拥有的珍贵,还是对拥有爱情的渴望激发了不被爱的恐惧?
如果一个人从未体会过真正的爱情,他又怎么会像你爱他一样去爱你?
没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看了法国版的《野兽》。
男主一世比一世让女主伤心失望。
第一世,虽说女主已婚,但是男主就是那种若即若离,不离开也不主动越雷池一步,逃跑的时候也一先一后,生怕死一起。
当然最后还是死在一起了。
两个人一起下去,齐心协力,未必不能举起那个门栓。
第二世, 男主说着用尽了一切办法泡妹子,却一言不发举枪就射,把妹子给崩了。
第三世, 妹子带着前两世爱情的记忆主动找到了男主。
男主却早已把自己的情感抹去得一干二净 或者其实,之前也并没有任何感情, 嘴上说着我爱你,不过是没有感情的我爱你。
和说早上好一样稀松平常。
归根结底,爱情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投射的对象不过是一只野兽。
很难期待这个野兽也会有相同的感情,用看待、对待爱人的目光和方式看向、对待自己。
法国人对科幻有特别的理解方式,至今看过的法国科幻片都是一半科幻、一半奇情,这部片更是如此。
对科幻作品的诠释,不在于逻辑缜密地搭建对科学的幻想,而是用语义暧昧的幻觉触碰科技理性的内在。
这种幻觉的魅力,一方面来自设定的不确定性。
比起一般的科幻片对自己的设定往往都具备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感,本片中的设定却有种不在乎是否顺理成章的、禁不起深究和拷问的、随时随地可能畸变或崩塌的不扎实感。
2044年,女主角为了摆脱情绪的负担、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选择了净化自己的DNA,在一个水池装置中睡去,被引导着进入自己在1910年和2014年的两代前世,重温死亡感知。
而为何这种设计能清除人的情绪,电影的叙事是不确凿的。
由于电影直接从前世中切入而隐藏了解释,也存在前世体验会被日后的记忆扰乱的可能,电影对场景的渲染亦幻亦真,弥漫在场景中的话语也布满迷障。
电影很喜欢利用有强烈暗示意味的符号,草蛇灰线地串联起不同的场景,比如洋娃娃,在三个时代完成了样貌和功能的进化,比如预言家和占卜师,目光能够穿透时代、直导梦境,比如鸽子,作为圣灵的化身,每每皆带来死亡预告,比如宴会、酒吧或舞池,在三个时代充当在线平台的实体,号称“净化中心”。
然而,这些象征性符号的目的,似乎也不在于让叙事由虚入实,而在于让观众浸润在灵魂穿梭后雾里看花的相似体验中。
幻觉的魅力,另一方面来自笔触的陌生化。
人物动机是被抹除的,剪辑是去焦点化的,在反反复复的延宕和停顿中,将观众拖入似是而非的潜意识环境里,让一切感觉都来得格外迟钝。
当观众置身视角被遮蔽的前世,只能对主角所提的“危机”有所意会,因为故事总是说不清楚到底是何种危机,仅仅作为一种先验的感知,还有很多幻视镜头、未来镜头穿插交替,进一步打乱了逻辑分析的进行。
只有电影越往后探视,故事才逐渐明朗起来。
萦绕在女主角的前世的,是两种未知的焦虑。
1910年,女主角的焦虑是一种安全焦虑,洪水如期而至,淹没了巴黎和她的洋娃娃工厂,她与爱慕的男人一同溺亡在水中。
2014年,女主角的焦虑是一种关系焦虑,人人出于紧张的自恋危机中,为不够美和不被爱而自责,造成了人与人的进一步疏离,这种疏离吞噬了情感,导致了她的死亡,有种熟悉的、黑色的现代性存在于这段故事之中。
而在2044年,她依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长着同一张面孔的男人,爱情让她的净化实验最终失败。
关于这个身份无法定义的男人,他是让人折服的情感诱惑的化身;至于本片的题眼“野兽”,本片似乎没有限定野兽的所指,它既可能是将人的情绪视为不稳定因素的冰冷的科技理性,也可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拔除情感的巨大恐惧和抗拒。
电影的语焉不详在我看来很有风情,只需投下一分勾引想象力的诱饵,就能从四面八方迎来九十九分的解释余地。
《野兽》本片由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执导,蕾雅·赛杜、乔治·麦凯领衔主演。
故事聚焦于一段“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我们能在这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体悟到个体命运同社会时代的交织与无常。
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时空、角色形象、视听营造、社会表达四个方面对该片做简要的评析。
一、叙事时空1.叙事时间波尼洛在《野兽》中采取了点面结合方法来处理叙事时间,在超一个世纪巨大时间跨度中截取1910年、2014年、2044年三个核心节点作为故事的叙事时间而对三个节点外的时间做了省略的处理。
在三个时间节点中故事依然依据线性行进,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相互跨越的现象,使得拥有漫长故事时间的叙事仍然凝练和紧凑。
概括起来便是总体线性,局部时刻非线性的叙事时间。
这也彰显了波尼洛具备着强大的叙事控制能力。
2.叙事空间故事中大的叙事地主要是在法国和美国两个国家,1910年的法国,2014年的美国,2044的法国。
在大的地域环境确立后,波尼洛并未陷入某种宏大的时空叙事桎梏中,而是将故事拆解放进了具体的叙事空间之中。
无论这些空间是室外的还是室内的,开放的抑或是封闭的,公共的或是私人的,皆是故事发生地中承载着人物情绪,记录着时间流逝的具体存在。
如同在1910年的某个夜晚,两人相会于巴黎街头,一同从画面深处缓缓走到镜头前,躯体亦由隐而显。
在这个场景中环境先于人物出现,人物的出现则几乎是梅里爱魔术的再现。
在一个个具体的空间中人物所具备的真实感能够令人信服并真真切切地进入到故事的情感之中。
二、主人公形象影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同样值得细品,男主在三个时代皆以不同的形象示人,1910年的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容易惹人喜爱的有思想的敢于追爱的博学绅士,2014年却变成了一位原始欲望被压抑直至走向犯罪的极端之人,2044年则成为了更理性的存在,选择放下过去拥抱未来的现实之人。
女主在1910年里是身份尊贵却深陷恐惧与寂寞的音乐家,2014年中的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身份,在这一世中她既是一位豪宅看守人,也是一名拥有演员梦的底层模特,在2044年里女主是经历了净化与回忆后对人性和情感的态度更为坚定的失业人。
但女主身上那份独有的迷惘与迷人气质反倒是历久而弥新。
两人的角色形象相较而言,女主三世对爱情、人性的坚守以及某种超越时代的特性让这个形象置于当下更具别样的意义,而男主的形象则更符合被时代与现实裹挟最后选择妥协的人。
三、视听营造1.媒介感知影片伊始是女主人公在绿幕前听从导演指示进行相应表演的段落,而绿幕演出在影片的后半段还会以略显不同的方式出现。
波尼洛通过这种具有纪录性质的段落可以为观众揭示电影的假定性存在,打造一种能够令观者及时抽身的间离效果。
同时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实现了前后剧情的呼应。
《野兽》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法国导演的卡拉克斯创作的《神圣车行》(2012)里已出现过类似的桥段,在该片里男主人公作为动捕演员在幕布前进行着各类动作以供特效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两部影片三个段落的展示,我们可以得见关于电影表演乃至于电影制作的幕后一角。
《神圣车行》同样是在影片看场段落的末尾,女主人公惊声尖叫的场景伴着颤乐迅速溶解而去,片名随之显现在成碎片色块的拖影画面中间区域。
《野兽》这种处理方式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同样是卡拉克斯的作品《安妮特》(2021)中开场时的设计,录音时发出的滋滋作响的红色电波流闪烁在画面的中央。
两者皆以一种摘取并分解媒介介质的形式进入正片,直接给予了人关乎身体与媒介的触觉体验。
《安妮特》2.情绪感知(1)镜头的悸动在第一世1910年的时间线之中,镜头对准身为高贵音乐家衣着华服的女主人公,她正在一个《游戏规则》(193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夜》(1961)式的豪华庄园里参加聚会。
她穿梭于人群间寻觅着丈夫的身影,就在这时男主人公模糊的身影映入女主眼帘随后出画,原本跟拍女主的镜头也好似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动缓缓地摇向了男主人公的所在看了一眼,在男主点头示意后镜头又回过头开始从侧面跟随女主移动。
在这个调度中,摄影机先是客观地记录与跟随,随后便像是感知到了角色间那流动着的、有距离感的情绪开始自主地活动了起来,自然转换的主客观镜头迅速引领观众进入到相遇的二人间所产生的某种情绪牵引力之中。
(2)记忆的扭转1910年中当两位主人公在人偶展览室里交谈时,这里的镜头也精准地抓住了两人间的情意。
虽然二人在展览室独处,但女主始终无法迈出最后一步,所以在画面上能发现两人间有着明显的距离感,一个在角落处,一个在另一边的桌旁。
但随后镜头切到位于画面靠右的女主的正脸近景,左侧居于中央的模糊的男主盯着女主看了一会儿便缓步走向女主男主的身影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最后他从背后搂住了她,两人依偎在一起,最后那层窗户纸似乎就此破掉。
但随后镜头一转画面变成了女主的后脑近景,女主回头看向依然停留在另一边的角落里的男主,原来前面的镜头只是女主的想象,她的欲望幻象,当然也是2044年的女主在净化时的记忆片段。
类似的处理还出现在2014年中男女主在沙发亲热的段落中。
这时镜头剪辑速度也十分配合两人间的强烈情绪变得更快,随后镜头保持近景侧拍二人。
然后在固定镜头中男主由左向右出画,下一秒给了一个2044年的女主回忆时身体发生反应的镜头,紧接着又给了女主嘴唇的特写。
下个镜头又回到沙发亲热的画面,而此时男邻居亲吻着女主的身体从右向左入画,女主睁开眼后发现眼前的男子不是男主后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记忆混淆后的恐慌一下便袭来。
(3)“简单”的正反打在影片结尾处,男女主二人相见于1963酒吧,第一组正反打镜头先展现了两人间的距离感具有一定的观察意味。
随后男主走向女主距离拉近,镜头切为近景,两人开始对话和交流。
这时正反打镜头微妙起来了,一边是没有女主身影的男主的单人镜头,而另一边女主的镜头里则有部分男主的身体进入。
波尼洛通过内外正反打的使用精准刻画了此时二人对彼此间感情的态度,女主心里有男主,而男主心里已没有她的位置。
后续的女主的行为和镜头也能说明这点,女主在交谈完毕后邀请男主跳舞向前走了一步后她的身影才出现在了男主的画面之中,此时两人才得以共享一个画面。
3.色彩与符号的感知(1)色彩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的心态与情绪,2044年男女主卧室的灯光颜色便说明了这点。
女主角房间里的红是爱和爱而不得的郁郁之色,而男主那沾了一丝红色的大面积蓝色,则表明其内心的主导情绪是偏理智的,感性的情绪只存有一小部分。
两人对情感、现在以及未来的态度显然不同。
(2)符号片中出现的鸽子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矛盾共同体的存在,它所指代的含义与其所在的空间和行动密切相关。
1910年中出现了一次,多只鸽子在女主人公的房内四处飞舞,然后其中一只落在了女主的背上,直接暗示了后续的死亡。
2014年中则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并未进屋而是落在走廊的栏杆上,根据片中巫师的话来说,当它停留在主人公居室的外部时是无威胁的圣灵象征;第二次是以血肉模糊的尸体形态出现在室外被女主踩到,明示死亡将至,但还有转机;第三次是出现在屋内女主的身后,意味着死亡;第四次以大特写镜头出现,观察着女主的死亡画面。
第三世出现了一次,在影片结尾的酒吧出现并飞走,两人间的爱情终是消逝而去。
奢华饰品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它一开始是1910年女主的衣着的华丽点缀,2014年时变成她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2044年是她回忆时所用的道具。
最后以历经了岁月洗礼,见证了社会巨变,目睹了女主身份的由上而下,自身却依然璀璨的时间信物显现。
四、社会表达1.科技发展的影响影片中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消极层面,正如2044年的女主在面试时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法国出现了人类高失业率、工作作业高机械化率的情况。
显然作为典型的后人类的代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机械取代了人类成为国家运作的重要动力,而人类的地位和生存空间遭到了巨大的挤压与挑战。
积极层面则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工智能,他们能够在人类空虚和无助之时给予人类帮助。
在片中以女黑人形象示人的人工智能在女主人公困惑时和她谈话,还会带她去俱乐部放松,甚至还会试图同女主人公做一次深入交流,这也说明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从人造之物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波尼洛对科技持严谨而客观的态度,他认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未来科技迅猛发展下会发生进一步的崩塌,人类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同时电影中也展示了人工智能会在人类日趋精神匮乏的时候给予人类的关心和照顾,并且还将人工智能的行为同男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前者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后者则选择净化同女主间的过去记忆,这么一看,似乎人工智能才更具本不可能存在于人造物身上的人性和感情。
可以看出身为人类科技结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最终走向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类本身。
2.当代女性的困境女性在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影片中2014年的女主的经历上有着较多的呈现,在这一世中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高贵身份,变成了一位兼具豪宅看守人和模特双重身份的普通人,与之相应的女主在2014年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
首先,女主身为底层模特想要进军演艺界但面临着各种阻力,因为演员行业对女性颜会有要求,所以女主想要拿到入门券便需要整容,而整容费用对女主来说是不小的开销,而女主这种无奈的情况也代表着许多怀揣演员梦但受到相应行业规训的人的情况。
其次,女主从夜店离开后先是被男主跟踪,再到被男主窥视,最后被男主杀害的一系列遭遇,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独居女性受害的经过和过程。
独居女性的安全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到了直观的呈现。
再次,在《野兽》的现代时间线中出现了两个几乎一样的却意味深长的段落,女主被朋友放鸽子,而在酒吧只身一人的她试图想要加入坐在一旁喝酒的三个女人之中,但遭到她们的贬低和嘲讽。
这段除了是作为表现女主人公孤独的叙事情节外,还能延伸一下,那便是波尼洛想借此情节指出在当今呈蔓延态势下的女性主义思潮仍然面临着女性内部群体间还有许多矛盾,不够团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当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过,身为男性导演波尼洛并没有过分和刻意地去表现这个问题从而制造某些争议的话题,反而是确实地从影片内容方面给予了女性困境一定程度的关注,从这点来讲属实难得。
五、后话波尼洛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实践的磨砺,在吸收和融汇了新的元素进入作品后,从创作的各个层面都看到其展现出的更为成熟与自信的姿态,不过最关键的是波尼洛依然保持着身为作者导演应具备的个性与活力。
非常期待他的下次回归。
最后,强烈推荐《野兽》
贝特朗·波尼洛资源和字幕:嗯嗯找片啊。
图片:部分源于豆瓣官方。
最后, 第一次写,能力有限,还请各位见谅。
无情的人类便是野兽(主要是最近还真知道incel的事,看那段就很那个)甚至可以年度最佳,考虑的今年目前为止没看什么喜欢的片子还等下补个长评稍长(题外话,从地址礼堂赶场去金泉港,打出租车也迟到了几分钟,放映厅还行,就是字幕器md好像不是居中的,好多时候本片有英文字幕,字幕器的中文字幕和前者明显没有居中对齐,有点难受)片子还是有点意思,爱恋啊什么的,有点共鸣,对incel那个男的2014年埃利奥特罗杰枪击案的换用有点奇怪,毕竟我个人立场是很反感incel 但导演怎么说呢,有点恶搞与洗白立场?
()回到片子,宿命论的爱恋,dna居然和多世轮回挂钩有点技术与玄学勾连,中间的一段的手爱让我想起她,结尾点题,他才是野兽、无情的人类便是野兽。
这便是导演想说的之一吧一直担心的事情便是野兽来临,前几世的生离死别或许也算一直担心的,但考虑到轮回后还是会有这种感觉,所以要是当真的话那个事情指的就是最后最终男主dna净化感情,for女主,便是丧失人性似是野兽侵入
3星,看片子时一直奇怪怎么这片能叫“野兽”呢?
野在哪里?
兽从何来?
看完之后才有所顿悟, 人类的情欲就是洪荒猛兽啊,是野性的最大体现。
为了爱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撕心裂肺、痛断肝肠,也可以生生世世念念不忘来生再世不断寻找他。
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痛苦来源和弱点所在, 在人工智能马上来临的今天,用科技手段拔除人类的这根最大弱点和不稳定因素,已经刻不容缓,是人类升级的关键所在。
所以这部片子还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情感片,善男信女们没事可以看看,珍惜你们的感情吧, 没准过不了多久你就变成男主那样了。
【26th SIFF@上海影城SHO】不喜欢高概念先行的电影…
How dare you 那个小t竟然跟我们t王说没资格
证明电影之所以是电影的电影。久违地在电影里看到了爱情。雷老师真是当代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轻松驾驭华丽和粗糙的影像。近两年最佳!
不明觉厉,但看得很沉浸。我觉得导演在讲未来的人类现代性危机是一种自恋危机,自我意识的过剩,导致无法接纳任何一种生活形态,自恋变成了无解的野兽,毁灭完整的生活,逼迫人们封心锁爱。
第二段非常令人不安,因而非常好。其它两部分有些弱了。
虽然标记了惊悚,但好像没怎么被吓到!2/3的时间都在想我倒要看你还要怎么搞事情。太刻意了喂,而且刻意得很生疏!#bjiff
開場蕾老師站在綠幕前面,面露恐慌拿起刀對著一隻並不存在的兇猛野獸尖叫,接著數字像素如油畫顏料般混淆、扭曲、坍塌(不規則的分子運動),片名出現。複製傳統驚悚片裡女角的「尖叫時刻」,已宣示波尼洛的意圖:人物面對慾望時的情緒/情感(愛與恐懼)如何在截然不同的虛擬的類型及情境建構中被調動持續,電影借用佛教的前世輪迴觀 ,讓男女主跨類型(古典愛情、驚悚、科幻)、跨媒介(古典樂、歌劇、電子設備、廣告、金曲),總是悲劇收場。在三個時間節點搭建的故事背景下,亦可觀察女性和男性形象的嬗變及存在焦慮。但相比蕾老師不因形象變換而改變的對自身感情的堅定,男角被各個時代的情緒力量裹挾,順應天命。回看女主的最後尖叫,對象是不會再為此而感到興奮(或憤怒或冒犯)的男性,就像讓情感萌發交流的舞台崩潰失效,面對無盡虛空的吶喊。
男主的颜值比我的情绪状况还不稳定,低的时候像是aigc制图,五官都扭曲变位,高的时候你又觉得他甚至配得上蕾老师
Cineville 033 。。。什么东西 我的两个半小时生命。。。。感觉看了一个罗里吧嗦的混乱现代艺术,导演在蕾雅赛杜游泳那段表现她的肉体有些意义不明的男凝?结尾挽回一点点,看得我笑了,原来前面哔哔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个结尾。
赛老师大放异彩!虽是俗套的三生三世情爱轮回,但是文本框架与回环结构真的好厉害,身后有人的氛围营造和诡异的配乐搭配摄人的尖叫,在视听设计上也给足了体验。利用画幅的变化展现时空变幻,只有在梦境中才能相遇和做爱,近在咫尺的虚假灾难带来的却是“真实”的死亡。手具有可以承载性爱快感的特殊性质,在被人工智能和媒体网络介入侵占的现世,摈弃情感(七情六欲)的净化是机械重生的考验。酒吧里的格格不入,有娃娃陪伴的面具生活。对内在的精神困扰进行外化的实景模拟,广角下的鸽眼凝视是监管者的上帝视角,注视/记录被蒙在鼓里的二次伤害。野兽是某种意义上的象征,既可能是屋内墙上的一帧黑影,也可以是鸽子闭眼的一生枪响。泳池里的尸体不代表真正的死亡,始终无法释怀的女人在得知心爱之人成为“体制内一员”的那一刻,才是心理的完全崩盘…
#HKIFF48#3.5,这不就是外国人来拍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Start with the end的时候差点流泪 另一种机器人之梦 手是虚拟世界中最真的感情表达 占卜是系统bug 你冷静且长青的爱是野兽 227227
看时尚可,看完很疲。可能最近对文艺科幻片有点免疫,再加上2个多小时观影太长了。其实就是给三生三世的故事,但通过切换营造离奇感。可惜对三个故事均无触动,唯一是娃娃工厂火灾有点意思。感觉三个故事切割太过,没啥联系,看完就完了
#SIFF 太牛逼了我操,真的太牛逼了
爱情是人性的证据。一则充满了实验性的技术预言,它的大胆之处是打碎又连通了三个时空。1910那段视觉表现尤为出色。
爱是永恒的话题,我们对它恐惧又期望,三生三世也要找寻你,可是你已经不复前世。
非线性叙事的典范,两小时半给剪出两年半的观影体验,或许复盘剧情,不过是包裹在科幻外衣下的惨淡爱情故事,但视听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通过镜头的丰富搭配和表演的以假乱真以及对时间概念的解构与重构,让投契的受众获得某种更近于哲学的启发与自省,再回望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罅隙,在情绪动荡里感悟审美的愉悦与频率的共鸣。// PS. 蕾雅·赛杜的特写简直是一副强效迷幻剂。。
看不太懂,或许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原始的冲动支配我们的社交活动,我们好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束缚了,试图改变,或适应,或是怎样?一切重新陷入未知
第二段洛杉矶惊悚片太好太喜欢啦,林奇附体(更具参考价值?),未来段落稍弱一点。
人或需与爱欲和恐惧共存,失去它们才是最可怖的,爱欲为火,恐惧为水,第一世在繁文缛节中极尽忍耐、焚烧围城,第二世化为自恋和轻佻,第三次是净化的黑池,终究都沉没水中。AI是鸽子,是圣灵使者是保姆而不是野兽,AI不是灾难不是水浸和地震,那些随着自然时代更迭的灾难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人类自己的选择和不选择。男主角在动荡中一次比一次恐惧,从潇洒独身到自卑厌女再到焦虑和净化,女主角则一次比一次更加打开房门选择拥抱,第一世有恐怖预兆的是她,第二世是他,人物变化在三世中逆行,在结局惊悚地断裂,物品、拍摄材质媒介也在更迭交错,喜欢引入灵媒女巫这种原始力量去和未来的DNA追溯对比。喜欢网状的非线性叙事,乐趣也在台词是聪明的跳跃性的,略显压抑和空白的场景搭建衬托情感抑制的氛围,音乐断续音量不同,细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