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影片反应了打胎问题,而并没有讨论对与错。
这点做的很好,人类情欲是自然天性本身没有错,养不起孩子就打掉貌似也没有错,医生觉得孩子是条生命就不能无情弄死也没错。
所以错的就是没做好自控和措施,这就揭示了片子里最精华的人设部分,女主表面清高但骨子里闷骚,黑发闺蜜保守温柔但实则叛逆, 金发闺蜜最为开放张扬但实则她是最保守乖巧的。
这三人出事的概率一目了然,设定很科学。
两年前,在获得第77届金狮奖主竞赛单元提名的女性题材影片《女人的碎片》里,我们看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下一个女人分娩的过程。
而婴儿诞下随即夭折的情节更是展现出生命诞生的脆弱和不易。
痛失爱女是女主角痛苦的开始,她的生活也随后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
同样是女性题材,今年摘得主竞赛单元桂冠的《正发生》则从另一端诠释了女性的痛苦,一个不愿被新生命束缚人生的女人展开的自救。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国家法律明令禁住女性的堕胎行为,且无论是堕胎女性本人或辅助堕胎发生的人员都会被判刑。
高中女孩Anne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的困境,如何找到方法能偷偷地流产。
Anne出身于底层社会家庭,作为学霸的她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来改变命运。
相比学校正值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同龄人,她清醒果断,且拒绝身边异性追求。
没人知道她已经偷食禁果。
当在诊所查处已有身孕,她开始私下向医生,朋友,孩子的生父寻求帮助。
但周围人反应残酷却真实,没有人想搅合堕胎这件事,没有人愿意承担犯罪的风险。
对Anne来说,若被生育打断上大学的计划可能比冒险堕胎更加可怕,于是我们看到了她一次次的堕胎尝试。
片中有不少出彩的人物和情节设置,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首先是Anne的着装,大多数场景里她总是不同款式的蓝色短袖或衬衫。
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丽亚总是外披蓝色的斗篷,是纯洁高贵的象征。
这十分符合他人眼中Anne单纯无辜的形象。
但是蓝色服饰在Anne去找使她怀孕的男生寻求帮助时,变得极具讽刺意味。
男生擅自翻看Anne的衣物,建议她换上粉蓝色长裙去见他的朋友,似乎是想忘记Anne怀孕的事实,也让朋友对她有一个纯洁保守的第一印象。
Anne被要求穿上保守的浅蓝长裙
The 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法国的三色国旗中的蓝色正是自由的象征,而身着蓝衣的Anne没有掌握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影片中有好几个场景都在舞厅酒吧进行。
和异性跳舞,暧昧的肢体接触和口头调情就像是一场危险充满吸引力极大的游戏,但大多数女孩也只敢止步于此。
她们一边费尽心思通过收紧胸衣带子,缩短裙子长度的花招来吸引异性的注意,一边她们又只能压抑自己的着欲望和好奇心,不敢真的越雷池半步,这都表现出当时女性对意外怀孕后果的恐惧。
就像Anne在片中评论酒吧跳舞的男女:“所有人来这里都追求一件事情,但他们都不承认。
”没错,说到底,来这里的人追寻的无疑是性。
Anne的两个闺蜜Helene和Brigitte关于性的态度也展示出当时女性对性的既渴望又羞耻的矛盾。
Helene,保守害羞,总是穿着长裙,也不爱搔首弄姿,但其实早已在度假期间和一个比她大的男人有过一段风流韵事。
却因为羞愧对任何人也是闭口不言。
Brigitte,表面风骚,喜欢挑逗男性,对性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甚至在寝室亲自示范给两个好姐妹如何自慰达到高潮,却是三人中唯一没有性经验的。
用她的话来说,她是世界上懂得性知识最多的处女。
本片的三次的引产桥段都拍的十分克制但同时触目惊心。
拍摄手法的选择和演员的演技支撑起了这三场戏的极强的真实感。
第一次Anne拿了一根铁杆,捅进身体试图把胎儿。
这一段选用的是手持镜头,大多数事件都近景停留在Anne痛苦的脸上,让观众联想尖锐的铁钩此时在Anne的子宫里正在如何摧残她。
第二次Anne去私人堕胎师的住处进行人流。
长镜头固定机位,这一次我们看不到Anne的脸,只是看到堕胎师对她的下体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我们隔着屏幕伴随Anne疼痛的抽动和她一起进行受难过程。
最后一次,当Anne的引产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并濒临死亡,她被救护车从寝室一路推到医远,昏暗的半夜转为都刺眼的白光。
这里摄影机用了Anne主观视角的虚焦镜头和她在推车上虚弱脸庞的特写。
仿佛是从地狱到天堂的路。
随着焦点外医生的一句判定”自然流产“,Anne的旅途至此才得以终结。
她总算摆脱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不需要被判刑。
她重生了。
当我们再次看到Anne的时候,她身着蓝衣,进入大学考试的考场。
结局是光明充满希望的,正如本片的法语直译名《L'évènement》(事件),意外怀孕最终成为了Anne的一段历练,一道伤疤,但都只是一件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从此她更有勇气地活在这个世上。
我更喜欢的是本片的英译名《happening》(正发生)。
在法国本土,堕胎于1979年就已合法化,因堕胎而被判刑的事情已经成为法国过去的一件L'évènement(事件)。
可放眼世界,仍有很多地区的女性面临着当地的堕胎禁令。
不为人知晓得Anne的惨剧其实一直在happening(正发生)。
也仅在2018年,爱尔兰才迎来堕胎合法化,在此之前,大多数爱尔兰女性不得不前往英国本土进行人流手术或者找非法私人诊所,甚至网购药物在家进行人流。
原载《艺术论坛》2023-01-17江萌《好莱坞报道》一篇影评说电影《正发生》( L'Événement ,2021)的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Anamaria Vartolomei)的表演有着“惊人的情绪的透明度”。
我想这位影评人可能不太会阅读情绪,沃特鲁梅的表演很好,但她的情绪并不算直接、透明。
电影改编自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自传体同名小说,主人公、23岁还在上大学的安妮意外怀孕,在1960年代的法国寻求当时还是非法的堕胎手术。
沃特鲁梅能很好地表达这场磨难中的恐惧、愤怒、悲伤等等情绪,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里她没有明显的表情,而且摄影机经常在她身后跟拍,我们看不到她的脸。
在情绪可能最复杂的堕胎手术这场戏中,我们跟着她的背影进入非法小诊所,和女医生交涉,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摄影机一直保持在她的右后方,全程没有一个脸部特写镜头。
所以《正发生》跟许多人并提的克里丝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的《四月三周两天》( 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在形式上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题材相近的两者都大量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持跟拍,安妮在学校人群中抽离的表情很难不让人想起《四月三周两天》中那个著名的固定长镜头:刚刚接受黑色交易遭遇医生强奸的奥提莉亚赶到男友母亲的生日晚宴,奥体莉亚听着饭桌上一大家人的闲聊,眼神失焦,想着还一个人留在酒店的,同样刚被强奸并等待着排出胎儿的朋友。
我们和奥体莉亚一样焦灼,七分钟的镜头观感如同一个小时。
这是两部电影最相似的内容——日常性在经历非法堕胎的女孩的生活中突然消失,对她们来说所有时刻都成为事件。
但是蒙吉要讲的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故事,他的跟拍有许多远景,女孩被限定在具体的社会空间当中。
相似地,2020年讲述宾夕法尼亚小镇少女秘密到纽约堕胎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是一个美国故事。
在这两部影片中的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和当下的美国,堕胎都是跟国家统治紧密捆绑的政治议题。
自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1967年颁布770法令后,罗马尼亚成为东欧唯一具有严格反堕胎和反避孕法律的国家,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因缺乏安全的堕胎渠道,罗马尼亚孕妇的死亡率成为全欧洲最高。
蒙吉对女性议题的关注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们集体反思罗马尼亚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美国,自从1973年罗诉韦德案的法官判决堕胎违宪后,关于堕胎问题的意见分裂在过去50年一直是美国两党之争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之一。
对比之下,《正发生》是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法国的故事。
原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都没有谈论法国的意图,她们没有采取任何时间或地域性的自上而下的视角,而选择紧贴女性身体经验。
也许有人会说说欧洲白人女性的故事更容易成为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女性共同困境的故事,但这种视角很容易遮蔽《正发生》的当代意义。
回到电影里的跟拍。
与更常见的手持摄影机在人物旁边或前方的跟拍(tracking shot)不同,《正发生》里频繁出现的一类跟拍将摄影机限制在人物背后,它更具体地应该称为“follow shot”。
过去二十年里follow shot成为越来越流行的电影语言,比如达内兄弟和贝拉·塔尔等非常喜欢使用follow shot,更特殊的例子像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将follow shot发挥到极致。
与第三人称视角的tracking shot相比,follow shot拒绝呈现面部,它既不是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也不是第三人称视角,它拒绝将拍摄对象角色化(characterize)和内心化,我们只是物理地由人物牵引着向前运动。
这种画面语言内部的张力——让我们关注主人公的同时无法接触她的心理活动——带来一种新的主体模式,一种表现为不断行动的意志力本身,一种没有心理深度的能动性,它打破了从心理动机到人物行动之间无缝衔接的常规叙事关系。
和《大象》相似地,《正发生》里没有叙事,发生的事件之间是扁平的关系,没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之分。
如果说蒙吉的镜头是导演身体在场的全知的阐释视角,观察着奥体莉亚线性地从A状态(帮助朋友堕胎前)进入B状态(帮助朋友堕胎后),那么《正发生》的导演奥德蕾·迪万[Audrey Diwan]利用follow shot抽去客观视角,让剧烈变化中的安妮的身体带领我们进入一段不断回到原点的环形运动中,直到被死亡(胎儿的死亡和安妮的濒死)打断。
有意思的是,埃尔诺的小说以自传性闻名,却没有以心理和情绪描写见长,她被认为离社会科学更近,有评论家称她的写作是“自我的人类学”,有时她也被认为过于干巴巴、冰冷。
对我来说,迪万改编的电影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埃尔诺的写作形式,以及她去掉人物心理深度的原因。
迪万很好地提炼了埃尔诺的意图,没有把重点放在塑造安妮的个人角色上,而是紧跟着意外怀孕的安妮,进入由她逐一打开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怀孕的三个月内,她环境中的所有人——老师、女性同学、男性伴侣、医生、父母——不仅无法提供支持,甚至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她的放逐。
安妮试图向一位男同学求助,他得知她的秘密后第一反应是性邀约:“反正你已经怀孕了。
”她向平时喜欢谈论性的女同学求助,这位女生以法律为原因扭头就走了。
一位男医生答应给她开堕胎药,结果她拿到的却是安胎的针剂。
全片唯一正面描画安妮情绪崩溃的时刻,遭到同学的羞辱后安妮独自一人无声掉泪,这个镜头也不过数秒。
影片没有提及安妮寻求堕胎的原因,埃尔诺在书中提起过早怀孕的女孩和酗酒的男孩作为劳动阶层的一种符码(阶级是诶尔诺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影片却没有过分着墨阶层差异的问题。
迪万拒绝提供心理因素,也拒绝了由之引发的剧情因果链。
我们不仅不能读取安妮的表情和动机,也无法通过与她面对面的相遇进入一种个体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安妮不再是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她者,她是通过身体的行动而显现的意志本身。
迪万以follow shot为基础的视觉语言可以说是反对差异性政治的,一旦怀孕的女性构成某种差异性范畴,她们就已经遭到集体性的驱逐。
只有在意志而不是欲望或心理的维度,观众才能无差别地与一位怀孕的女孩站在同一层面,跟随着身体的矢量,不再止步于对主人公的认同或理解,而是聚焦所有人际间的细微相互作用,和这些相互作用在安妮经验中留下的烙印,这种拍摄手法通过个体直达人际社会的情感网络。
更进一步地,电影全片使用中近景和大量的焦外虚化,去掉了诶尔诺对具体空间的呈现,迪万无意复刻60年代的法国,影片的年代感很微弱,除了偶尔出现的投币拨盘电话、用热水消毒的玻璃针管这样的细节,它几乎可以是一个当代的片子。
在90年代诶尔诺写下《正发生》的时候,法国已经废除堕胎禁令很多年。
她在小说里谈到写作的背景:“我的堕胎,依然是陈年旧事。
尽管是非法去堕胎,却不足以说服我让这段经验永远封尘。
所谓公平的法律,它的吊诡在于以‘既往不咎’的名义,几乎是强迫受害人不去追求过去的罪行,和从前一样保持沉默,缄口不提所发生的一切。
正因为堕胎已经合法化,我才能够抛开社会与舆论的压力,忘却70年代社运人士高呼的口号,诸如‘女人所承受的暴力’等等过于简单化事实的口号,来正视这个令我刻骨铭心的事件——以它真实的样貌。
”诶尔诺在90年代、迪万在2021年选择正视这段过去的经验,她们一定程度上预判了2022年美国推翻罗诉韦德案,她们知道被法国和美国在70年代获得的堕胎权掩盖的真实。
同样地在美国,老一辈女性主义者没有像千禧一代那样对推翻罗案感到那样吃惊。
罗案被推翻的时候有人找出了金斯伯格大法官关于罗案的演讲,说她不支持罗案。
但金斯伯格反对的理由在于,70年代过快地规定了堕胎权及其细则,导致反对派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为反堕胎而努力。
在当下的法国,虽然堕胎不算违法,但法国宪法中没有任何规定可以保障堕胎权,堕胎权入宪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金斯伯格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和诶尔诺、迪万自下而上的视角都在表明,安妮身处的那个环境里的绝大多数人还远远没有为法律的改变做好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因此,那些她们暂时得到的东西随时可能被再次没收。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见《文艺报》)2021年9月,由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执导的《正发生》(L'événement,直译《事件》)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金狮奖是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狮奖自1949年设立以来,迄今为止共有6位女性导演的作品获奖。
奥黛丽·迪万生于1980年,是一名黎巴嫩裔法国作家和记者,除了创作小说外,她还参与电影剧本的撰写。
2019年,她转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你疯了》(Mais vous êtes fous)。
《正发生》是她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改编自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同名小说,原计划于2022年2月2日在法国院线上映,后提前至2021年11月24日。
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年轻女学生安妮怀孕后想要堕胎的心路历程和行为举动,将女主人公安妮的无助、痛苦、决绝等复杂情绪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4周”到“10周”,随着影片中的数字不断增加,观众也随之一起经历了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战斗”。
之所以影片中的堕胎行为会变得如此复杂,则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堕胎,《刑法》规定对实施或辅助堕胎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关押和罚款。
法国女性被迫前往国外堕胎,如果在国内堕胎则必须暗中进行。
1971年,包括西蒙娜·德·波伏娃和阿涅斯·瓦尔达等在内的343位女士联名签署了一份《343荡妇宣言》,通过承认自己的堕胎经历来抵抗法国当时禁止女性堕胎的法律。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向国会提出女性堕胎合法化法案。
在重重压力之下,1975年,法案得以通过,也被命名为《韦伊法》(loi Veil)。
自此,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的流产权利。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的《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并非虚构,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了自己在1960年代堕胎的经过。
作家曾于1974年在第一部小说《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里间接描绘过这段经历,但是没有详细展开,直到2000年,她出版了《事件》。
埃尔诺在访谈中表示,多年来,这段记忆一直如影随形,紧紧萦绕在她的心头。
在接受《人道报》的访谈中,安妮·埃尔提到当年自己加入了堕胎和避孕解放运动,但是她没有在《343荡妇宣言》上签字,是因为当时她嫁给了一位官员,公开宣布曾堕过胎就好像一颗炸弹。
安妮·埃尔诺也直言,堕胎的经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她的生活,以至于1964年1月20日至21日的夜晚对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纪念日般的存在。
无论是此前出版于1983年并荣获次年勒诺多文学奖的《位置》(La Place),还是出版于1987年的《一个女人》(Une femme)等作品,安妮·埃尔诺以其亲身经历为切入口,描摹当时的法国社会图景,她将自己的文字定义为“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的写作,因而评论界也将其作品视作一种“社会自传”。
在女性身份之外,安妮·埃尔诺更关注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事件》中,安妮必须要堕胎,是因为她要完成学业,只有这样才能逃离原生家庭和原生阶级。
她并非一个受害者。
相反她是一位斗士,一个未来的阶级叛逃者。
正是其作品中呈现的集体性和社会性,使得安妮·埃尔诺不仅在法国备受瞩目,也成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在《事件》一书的扉页,安妮·埃尔诺引用了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的话:“我有两个心愿:事件变成写作,写作成为事件。
”从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的《四月三周两天》,到伊丽莎·希特曼执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到奥黛丽·迪万执导的《正发生》,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演绎着相似的故事。
今天类似的情节仍然在上演:一些国家对于堕胎依然有着严格的规定限制,非法堕胎的女性和医生仍面临刑罚。
前不久,美国德克萨斯州关于堕胎的新法律生效,波兰一名孕妇因为堕胎限令未能及时终止妊娠而死亡。
小说里过去经历事件的“我”和现在正在写作的“我”相互交织,电影中的故事叙事也模糊了背景和时间,一切仿佛“正发生”……
《正发生》海报(来源douban.com)很简单,你去搞就很可能会发生这事,而了解这件事便能尽量不会成为一个混蛋。
前两天我笑着对一个很好的朋友说,我现在快成半个女权了,契机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
虽然身为男性,不过我小的时候就有些厌男,主要是看过那些酒局上恶心人的sb,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我觉得我需要不断去了解女权主义,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了解女权主义是了解女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作为一个有伴侣的人,了解她的处境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身为男性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去听、去看,而这部电影便很好地告诉了你女性的处境。
这部电影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女孩的生活受到意外怀孕的影响,她想尽办法堕胎。
女生的处境在堕胎路上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从“荡妇羞辱”到“道德绑架”,加上生理上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繁杂,几度让我都快要有些崩溃。
最后的高潮段落最让人窒息,剪刀剪断的脐带是无奈也是痛苦的羁绊。
怀孕一件事足以让女性在生活、工作,甚至说学业上有比男性多得多的麻烦。
而因为怀孕这件事,人体生理构造给女人创造了月经。
这两件事足以摧毁女人的一生,且不说其他生理性的差异以及在社会上的其他不公平对待。
说来也很无奈,女生的身体很难维持很长时间的“不痛”,而这也让本就在力量方面吃亏的女性更加被男性嘲笑、侮辱或者同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拿出单独一章好好讲述了男女的生理差异,并举了很多哺乳动物的例子作为类比,比较详细地解释了生育的事情。
《正发生》剧照(来源douban.com)其实如果仅仅是怀孕比较让人生理性地难受和痛苦,那便是太小看了这件事地严重性——它让无数女人无法摆脱成为家庭主妇的命运,需要给予更多的时间和陪伴;它让无数女性丢失自己的工作岗位,休完产假后到了公司发现自己的位置早就做了别人;它让无数选择堕胎的女人背上“荡妇”的罪名、家庭社会的无尽压力、身体的伤害以及择偶的限制,甚至是杀生”的罪名,让无法选择堕胎的女人过早地成为母亲,成为受到捆绑的劳动力。
我们都不是小孩了,不要再说孕育生命是什么高尚的事情,它只在特定情况有可能会成为“合理的事”。
所以,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我是一名支持堕胎的人。
反对堕胎的人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论点:堕胎=kill一个婴儿。
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敬。
首先,怀在腹中的胎儿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生命?
胎儿不是女人出生时候就藏在子宫里的,而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相信足够聪明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受精卵是否算是一个生命?
如果不算,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32细胞胚胎?
还是婴儿成型?
为什么?
如果算,同样是一个细胞的卵细胞或精子是否算?
月经或者masterbate是不是等于kill生命呢?
如果说她就是一个生命,就算是kill一个婴儿,我也觉得女性有这种权力。
本质其实就是紧急避险:你身体里突然出现一个人,甚至也不是法律意义的自然人,暂且说是一个奇怪的有点像人的有机体,而你并不想要这个东西存在,于是像是赶走入室盗窃的小偷一样,或者说是切下一块肿瘤,让它消失,是一种合理的紧急避险。
是的,仅仅怀孕这一个东西就足以击垮一个女性。
而这一点很多人,特别是男生,并不知情,还在单纯地想自己的女朋友只是害怕分娩痛,害怕孕吐,害怕小孩吵而已。
多去了解了解女性吧,平权的路还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2022.10.8其实昨天刚看完给了三星,这部本身没有那么出众,至少个人感觉不如「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那样振聋发聩的片段。
但是回想起女主结尾对老师说,她不想以后教书了,她想写作,感觉还是很触动的。
或许因为我也是正读文学系的大学女生,我也幻想过有一日可以提起笔,记录那些“把我逼到孤灯下,逼我讲出我的故事来”的时刻。
但我不能,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去教书。
或许很多人,都是在有了各种各样打破自己的绝望经历之后,才有了以文字为刀枪的能力吧。
其实「正发生」是一部蛮温柔的电影,我控制不住看的时候去想我在高中尾巴上看过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不」情绪阴冷而令人毛骨悚然,也更附和我对于处于心里绝境时的体验,让我从心底流泪。
但显然我更希望此刻失眠的我能拥有「正发生」那种轻柔、细腻的,怎么说呢,感觉被春夏之交早上六点的晨光照耀着,又能拥有(或者 被赐予)重新出发的勇气。
记忆里的「从不」,像想象中加州小镇寒冷肃杀的10月11月,我最讨厌的季节。
让我想死
“一种只会攻击女性的病,把她们沦为家庭主妇的病…”书桌前心不在焉埋头看书的她,时不时脱下内裤看见干干净净眉头紧锁的她,她们,也是我们所有女性。
偷吃禁果的人会受到惩罚,而被惩罚的却只有女性。
接着她在承受一切痛苦的时候,还被赋予“荡妇”之名,将同样仅仅是怀孕生子的女人—“圣母”捧上神坛。
“怀孕退学”这样的耻辱在中国语境下不亚于违法犯罪。
学校家庭社会规训我们不要成为“放荡的女人”与“荡妇”割席,以“正经”“贞洁”为荣,将“性”这个词打上马赛克。
电影从主人公生活视角切入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昏黄的宿舍走廊,独自一人的林荫小道,在诊室里被男性医生像物件般检查和警告,与母亲间无法沟通的情绪…如果不是那么幸运,这将是每个女孩都会遇到的。
家庭性教育的缺失,父母的避而不谈,同学的讽刺排挤,男性的逃避和缺席。
当她终于在倍受煎熬中摆平掉这个足以毁掉人生的东西,还不知道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落下的学习工作与长时间的焦虑与失眠,余生无数次来月经都会回忆起的痛苦经历,隐藏此事的担心与被诟病“她身上出过人命”的风险。
更讽刺的是,电影里两个片段—分别是在描绘她享受性,和流产后在床上备受煎熬呻吟着的场景极为相似,大汗淋漓,在黑暗中抽搐。
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思考:她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以后还能愉快地享受性吗?
当女性经历过一场这样的浩劫,她还有机会去追求性愉悦吗?
血淋淋未成型的胎儿和心理上的压抑,外界扣上的“爱乱搞”“活该她怀孕”“不要脸”的帽子,冰冷的手术器械与青蓝色的医院手术台,这些却都变成了教育女孩“你要洁身自好”不然“后果自负”的后果。
无论是“享受性”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的子宫”的权利,如今都变得迷糊。
这是女性权利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权的一部分。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
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
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
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
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
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
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
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
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
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
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能感觉到,导演奥黛丽·迪万试图解决传递身体痛感和避免影像二次剥削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特殊的画幅、浅焦和特写在构造一个压迫性的视觉空间之外,也有意限制了观者的目光,从而保护片中人物的身体不被过度剥削。仅此一点,《正发生》就比《钛》值得尊敬太多。当然,表现身体痛感这种直球难免过于浅白,也很难牵动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钛》很糟糕而《正发生》不够好的原因。比起肉体之痛,我们始终更需要用深焦、在广阔无边的现实中去审视女性精神的疼痛、内心的疮痍是如何被造成的。
几次关于堕胎的段落看得头皮发麻;拍摄手法和剧情内容很考验女主的演技,而女主表演很好,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过程中的疼痛感。
比起罗马尼亚那部也够发人深省的深刻
一种平均主义的文本,生理疼痛、环境压迫和女性意识被同等程度地强调,同时用中近景跟住人物,揭示她的心路历程。能看到一个坚毅的女性形象:尽管没能得到任何社会支持,她还是要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欲望与快感并未完全被焦虑情绪所掩盖。很难说《正发生》有什么明显的短板,但无论是和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抑或夏布洛尔的《女人韵事》相比,它都没能提供更强烈的视听表现或是新鲜的视角(但我也开始反思,痛感是否应该成为评判此类作品的标尺,这种赤裸的展示又是否包含对人物的剥削),不过在“反堕胎法案”得到通过的当下,它是一次对女性权益不可或缺的重申。
我永远喜欢法国电影,看法国女人就觉得女人还有希望,她们永远在谈论世界,谈论自己想做什么(与性别无关的话题)她们像人类一样谈论理想,这在中国还是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很少看到(几乎也没)
理解豆瓣这个拳台为什么给高分,但作为一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
情爱的欲火燃烧过后,容易受伤的是女人。
“漫长的一天里她端坐在镜前,梳理着她的金色长发。我或许会说,我们的悲剧正处在高潮时刻。”其实我是因为这句话才想看这部电影的,但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一句引用。对女性来说这完全是恐怖片,我会感觉到生理性的不适,很想逃避,不敢看。就画面来说,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发白的阳光,感觉得到很灿烂,但又不热,像晒干的回忆;还有景深,我挺喜欢那种恍惚的镜头的,还有呼吸声,对年轻的女孩来说,天都塌了。
我真是烦透了法国电影拿个人疼痛加以艺术慢镜的表达。拍了一整个堕胎的辛苦日记,那这背后的难活难道仅仅如此?小字眼的针究在一个疼痛的现象中似乎就万事大吉了?更全面的社会压迫和舆论声响是一点没有。太片面了。
不错,但我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 》。此片几乎略去了其他部分,集中在流产的画面上,亦给人一种直奔刺激评委而去之感。
坐立难安,切肤之痛。不如《四月三周两天》,但还是看得全程焦灼不安,最后“自然流产”四个字极为讽刺。用血和泪书写的故事,也是用血和泪争取来的自由。
堕胎权……唉……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诚然,此类题材的影片再多多少都不会嫌多。但仅从电影艺术的完成度及表现力谈及,本片拿下金狮多少有些过誉了。大概场外因素加了很多分,而且还是女性导演。横向对比,在近几年的金狮奖中,摄影比不上《无依之地》,剧本比不上《罗马》,技术比不上《水形物语》,纵向对比,从技术、摄影、表演、剧本等方面切入,更是逊色于《犬之力》、《上帝之手》、《暗处的女儿》等一众影片。除去题材,整体实在乏善可陈。
我记得以前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是有出一些好看电影的。
最后堕胎这段,画面和声效让人无比难受,都要冒冷汗了。
拍了种自然的恐惧和戒备心,女主几乎是黯淡无光的,没有精神的。试图短暂麻痹自我和他者进入社会的议题,却始终未提及根源性。
尺度不大也並不嚇人,但是這個題材光是能踏實地拍出來就足夠隔著屏幕痛到了,酒吧搭訕的男人,聽到懷孕只想到可以啪的男人,說著幫忙卻開保胎藥的男人,比起自己的孩子和女友的痛苦更關心朋友的男人,這一切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這是只攻擊女人的絕症,無差別地把所有人變成家庭主婦”,可是自稱高等的人類用這種葬送某個人(某種性別)一生的方式繁衍著。
我觉得还是不要对某一种类电影的评判太过宽容吧
性教育片;感谢所有能善待女性的避孕措施;如果女性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生娃养娃,世界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