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夏天》看完电影,觉得还是“寒蝉效应”这个名字更合适,“不能说的夏天”让不知道的人浅化了那种沉重电影还是很沉重的,天真还不熟谙世事女大学生遭受了人生第一次的被侵犯,老师的手段残酷而又高明,又熟稔,她被伤害着,却又害怕着,却又迷惑着、迷恋着……她内心已不知道如何对待,只有无意识给她指导,让她行为……碰到这些事她是弱小的,她又不懂得发生了什么事,只被一个十分成熟、熟练于这些事的老师操控着……她无处求助,她甚至不知道求助,因为她自己都还不明白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或许她知道自己现在这样是不正常的,内心是痛苦的,往下坠落,感到无法拯救的…… 她“噤若寒蝉”……电影的主题很沉重,但是导演或摄像的风格却是很小清新的。
画面、音乐、风景、人物特写……都可看出,清新十足 这在观影中是让观众享受的,也象征着白白的纯洁和青春吧,也是希望让观众在观看如此沉重的的电影中,内心还能感受到一丝轻松,也是希望白白在度过受到伤害的阴暗期,能恢复那阳光明媚,本该属于她的灿烂青春……郭采洁在此次表演中,表现非常不错,演得比较到位。
无论从才开始的列车中的镜头看出她平常就与别人交流不多,面对这个世界新鲜却又有些胆怯,而反映出的家庭状况的与他人不一样,还是后面真正地就是那个受伤无助的没有一点能力的“小白兔”般的学生,而且全篇电影,最让我震撼、印象深刻的、一下就触及心弦的,是她在最后接受对方被告人律师的提问时说的一句话:可是老师说要我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我们怎么做,人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是吗?
……这句话一出来,击垮了坐在对面被告席上的那个施害的“老师”……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白白在被李教授那颇具欺骗性的手段侵害中,竟然爱上了他,因为她也认为老师是爱她的。
然而李教授没有,是纯粹地侵害着她……是以一种非常熟悉白白这种大学校园里还什么都不懂的女孩的心理的手段欺骗她的。
也是因为在性侵过程中受到伤害的事实,也是后来明白,李教授确实不是喜欢她,那只是他在伤害她的过程中用欺骗使她产生的幻觉,她才决定去告李教授……在这部电影中,戴立忍的表现是很完美的,真地能成为今年的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有力的角逐者。
他就那样驾御着一个有才情、有魅力,却又以一种变态的欲望伤害着她人的男人的角色,把他的魔爪伸向他身边的青春美丽的女大学生……方律师、林律师、王老师,这些角色也都可以,尤其方律师,徐若瑄扮演……比较到位。
贾静雯扮演的林律师应当说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镜头给得不足,对她的表现不充分,导致出来的效果弱了一点。
王老师的角色不知是否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其实本片的看点除了在主要的复杂的性侵案外,这三个女人,才是最大伏笔,可能戴立忍所饰的李教授也带上……从他们现在的表现,总让人想知道他们年轻时经历了什么,有过怎样的爱恨纠葛和无奈……但是对于他们的表现,因为总体讲算是陪衬,只表现了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海底下巨大的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这算是影片有一点失败的地方,在剧情完整但人物不完整的地方。
当然也可能是这些人物需要观众耐心寻味解读,而我不擅去发现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小规制的一个影片,节奏不快,讲完了一个案件。
陶喆的那首主题曲很好,曲风更与影片完美搭配风在树叶穿梭低语 拨弄心事忽明又忽暗 像空气里微尘在飘荡着 阳光跳跃在平静海面汹涌 最深的看不见 回忆随波浪推移着 爱是偶然的存在 还是种莫名的意外 心锁了就打不开 静默的谁都不明白 Let the happiness in 拉不住渴望的坠落 谁离开带走谁的自由 You've gotta let the happiness in 不回头 Let the happiness in Let the happiness in 风在树叶穿梭低语 拨弄心事忽明又忽暗 像空气里微尘在飘荡着 阳光跳跃在平静海面汹涌 最深的看不见 回忆随波浪推移着 爱是偶然的存在 还是种莫名的意外 心锁了就打不开 静默的谁都不明白 Let the happiness in 拉不住渴望的坠落 谁离开带走谁的自由 You've gotta let the happiness in 不回头 You've gotta let the happiness in You've gotta let you've gotta let You've gotta let the happiness in Let the happiness in Let the happiness in
先戴上頭盔 : 以下評價純粹出自個人觀感,當中可能包括本人對內容的誤解,主觀感受,因此僅具參考價值。
同時,本人對電影界認識不深,無法掌握各種抽象的業界術語,亦未必能理解片中運用的技巧,敬請見諒。
( 我對於網誌討伐實在是太恐懼,也太累了《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效應》,英文譯作Sex Appeal,為一部2014年的台灣電影,暫時未見香港上映。
有興趣者可自行於Youtube觀看。
之所以會突然觀看此片,是由於看見了喬志先生在臉書上的推介,其題材的關鍵字相當「引人注目」 ( 包括師生戀,校園性侵,創傷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寒蟬效應 等等 ),因此在線上搜索片源觀看。
由於我未曾寫過影評,亦確實不太曉得寫影評,我就先將我對此片的欣賞及失望之處簡略地列出來 :p:)1. 作品繼承了一向台灣電影的「小清新」感覺,例如女主角在片初聽著耳機乘火車,在中段坐在岩石上任由海浪湧上等等鏡頭確實「相當有感覺」,對(偽)文青的朋友來說應該相當賞心悅目。
2.同時,本片在拍攝中出現了不少台灣秀麗風鏡的畫面,樹林,海灣,草原,田野等等的鏡頭,對於表達落後但民風純樸的台東有相當大的幫助。
3.由郭采潔飾演的白白能夠恰如其份地表露出她的獨立和弱小兩種矛盾卻同時存在的特質,由於之前未曾觀看《小時代》,因此並沒有受其在《小》片中強悍的形象干擾。
我個人認為她的表現相當傳神,我在觀看的時候也確實曾因為她受傷、恐懼的模樣而感到揪心。
:(我認為最大,也是致命的問題是,電影內容雜亂,導致主線無法得以好好交代,我在觀看時也頗感迷失。
先交代一下主要劇情:故事主要是女學生白白為了避開母親的嚴厲管教而到台東音樂學院讀書,然而在開學不久,她在面試音樂系教授助理時遭受同為其樂團指導的教授強制性交,引發創傷症候群,白白時而不自覺地作出自殘行為。
事件傳開去後,身邊的人,甚至白白的母親都指責她勾引老師、同樣曾遭教授強制性侵的學姊和同學亦因為對權力的恐懼而選擇掩飾真相,導致白白後來也將教授的行為合理化,錯覺自己愛上了教授,所以後來更自願與教授發生關係。
直至後來學校輔導主任請來任職律師的老朋友前往幫助白白面對自己,她才選擇勇敢發聲,告發教授。
而審訊過程亦不甚順利,教授的辯護律師為其妻子,為了堅守著完整的家庭而不擇手段替丈夫脫罪。
白白自以為愛上的教授亦對其獸行全然否認,更誣陷白白主動勾引。
最終教授在審訊結束前已離開人世,眾多女學生在教授死後才紛紛供出受害經歷。
至於主角白白在結尾二次自殺不遂,電影最後一個畫面為白白在病床上如尋求保護般,輕輕靠近伏在她身邊正睡著的母親。
事實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是一個相當好的電影題材,透過校園性侵案揭示下層對當權者有所畏懼而只能噤若寒蟬,已足以發人深省。
然而導演在《不能說的夏天》中,摻雜了過多不必要的內容,而過份運用的跳躍式技巧和大量情節間的留白,亦容易使人感到一頭霧水。
有人評價推出此「處子作」的王導演是「力不從心」,引一下他人之說,「野心有餘,能力不足」。
我對此確實不得不表示同意。
先說一下電影中有關社會運動的內容。
不少人指導演借「拆遷事件」、「學生運動」、「美麗灣抗爭」來表達時代變改是一個高明的技巧,同時亦表達了「打破寒蟬效應」的意義。
然而,我略嫌這些社會運動的片段似乎在這部明明主打「白白事件」的電影出現得太多太頻繁,使主角白白這個小人物被整個大時代淹沒了,針對著白白的焦點亦顯得模糊了。
除了加入太多社會事件導致焦點不清,過多地將其他女角色的故事牽扯於片中亦是一大致命傷。
編導明顯地嘗試在《不能說的夏天》描寫因白白事件而產生交集的四名女子 ( 輔導主任王老師,白白的辯護律師方律師,教授的妻子即其辯護律師林律師 ) 及她們的經歷,以白白作主線,其他女角色 (下以白、王、方、林稱 ) 的故事作為輔線。
可惜的事,輔線太過繁亂,幾名女角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方為白的辯護律師,王為白的學校輔導主任,王與方之間為高中老朋友,但曾有某些矛盾而不再聯絡,方與林之間為大學學姊妹關係,林是白所指控的教授之妻(亦是其辯護律師),即白為林的小三...............頭暈了嗎??????現實是,在短短110分鐘的電影中,各人的心理都無法得以深刻描寫,只能草草帶過。
更嚴重的是,輔線的複雜性造成了喧賓奪主的情形,令白白的故事,明明是整個電影的主線卻無法給予觀眾一個深刻印象。
我原本對本片有相當的期望,期待作者對白白遭性侵的陰影,以及她由恐懼到(自以為)愛慕,由逃避至後來毅然選擇發聲,到最後再次自殺的心理狀態有細緻的描繪。
奈何在眾多沒有關聯的內容摻雜下,所謂的「創傷」、「斯德哥爾摩症」,只用幾幕血染床單之流的畫面就略過了。
既令其他女角的故事無法好好發揮,更造成了主線的空泛、蒼白、無力,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另外,我對結局的安排實在有點意見。
我實在對導演在炮製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人、事、物」之後該「如何收科」很感興趣。
不過嘛。
寫到這兒已經不禁壓不住情緒,我也冷靜,平和不了....你他奶奶的把全部人都弄的死翹翹就是收場了嗎 ????教授在終審前死於心臟病。
OK,這是真人真事,可以接受。
女主白白由自殺到勇敢到後來又自殺,也可以解釋為不堪審訊壓力。
那請問男二木宏兄又是怎麼一回事 ???( 補充一下,王木宏是白白的學弟,一直喜歡她但沒有得到回應,曾為她衝進教室揍了教授一頓,後因白白事件而使兩人不得不分開以便進行法律程序啊、避嫌之類的 )在片尾,白白娘娘打算二次自殺時撥了通電話給久違的木宏兄,他當時已決定轉校到台北重新開始。
此時在美麗灣和母親一起清潔海灘的木宏兄接到白白叫他現在過來一事令他激動不已,馬上騎機車趕去白白宿舍。
然後士多啤梨蘋果橙的事發生了,我也有相當的預感這個導演會安排這麼狗血的情節了。
「砰」的一聲機車撞上了貨車,送往醫院後,媽呀檳榔西施姊姊呀大家哭個呼天搶天,男二不治了。
........................無言了有沒有?寫了一大堆,總結而言我是失望的。
主要還是太亂了,添加社會元素以增加真實性呀、時代感呀是好的。
跳躍式的展現手法,不斷轉來轉去的畫面比較生動活潑也是真的。
多重的輔線,複雜的人物關係能使故事更豐富也是對的。
只是連最核心的重點都無法好好表現,又談何用各樣的技巧使片子錦上添花呢 ?
在“天上的马航,地下的厦大”事件的沸沸扬扬中,讲述校园性侵案件或许巧合的撞上了这个热点。
但是整体看下来,却发现导演想要讲述的,远比学术以及利益绑架的校园性侵事件来得更多。
《不能说的夏天》原名寒蝉,无疑是取自“噤若寒蝉”之意。
在切身利益与学术道路的捆绑下,自身性意识与抗争意识尚未完善的女学生,面对自己抑或友人的性侵案件时,噤若寒蝉是再适合不过的描述。
影片的看点在于,并没有简单的把女主角白白塑造成一个经受伤害,在众人的帮扶之中走上发声之路的柔弱女学生。
而是将其置于一种模糊化的情感体验里---作为被性侵的对象,PTSD+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共同作用之下,白白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上了施暴者。
这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可能更贴近现状,也只有维持这种心理假象,白白的生活才会得以勉强维系。
美丽港拆除的民运事件作为影片的第二条线,延续来了台湾电影一贯加诸政治事件的风格,例如《男朋友女朋友》等,在拉高整部影片的意识形态高度之外,也是辅助塑造配角人物的好办法。
徐若瑄饰演的方律师和贾静雯饰演的林律师,同时作为了保卫者和侵略者的姿态,事实上,影片当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同一种人。
她们身负保卫与侵略的客体,自我在之间得以表面上成长与建立,但事实上却是一个自我消解的过程。
林律师为出轨的丈夫做无罪辩护,方律师在为女孩争取权益自己却婚姻失败,王老师更甚则没有婚姻,单身领养一个女儿;白白的母亲是小三。
有谁能说郭采洁饰演的白白不是她们的年轻时代?
甚至连王老师的养女,在失父的成长环境中,也会在长大以后走上类似的道路。
影片由杨德昌的得意弟子王维明执导,摄影由李屏宾担纲,广告出身的导演+摄影大拿使得影片的画面风格成为一种专为“台湾”打造的清新。
人物整体偏黄,暖色调,带来一种异常舒服的感觉。
至于所谓的大尺度出演,裸背之类的,都只是洒洒水啦。
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
至少看三代女星撕逼大战也是很不错的嘛。
为了抚慰我被那脑残的五分钟伤害的心灵,我做了更多的功课之后,决定去看这部名字同样偶像剧般可疑的“不能说的夏天”。
就像五分钟里再不济还可以看看张孝全一样,这部电影里我关注的是戴立忍蜀黍,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不少的收获和心得。
(当然也可能是期望值压得很低了)在一部对的电影里,一切都是对了的。
演员表演方面,除了一贯欣赏的戴蜀黍,我第一次觉得郭采洁和贾静雯是很有演技的。
特别是贾,徐若瑄相比之下也就是中规中矩普普通通了,因为贾静雯体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中年妇人的状态,无论是平平凡凡的生活场景,还是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
一个年少成名的偶像的转型是很不容易的,女演员就更难,或许这意味着她已经不再适合去演小姑娘了,但是并不遗憾,她已经进入到人生的另外一个阶段。
这也是一部台东风光片,值得赞扬的是,风景并没有成为软广、浮夸的装饰或小清新,每一次的出现都恰到好处地滋养观众的眼睛,或是跟剧情配合,譬如郭采洁坐在防波堤的画面,构图精美,又是在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
并且,越是唯美的风景,貌似静好的岁月,其下掩盖着的令人噤声的罪恶,不是更加恐怖吗?
在故事上,显然这是一部一不小心就紧扣了时事的电影。
无论在伦理还是法律上,权力地位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任何“浪漫”关系都是不正当的,这没什么好说的。
即使像电影这样故意做出很大让步、使人物情感更复杂的虚构——白白陷入迷惘、转为主动甚至去爱李教授——也不行,即使当教授的帅成戴立忍那样也不行,何况厦大、川大那些猪头,照照镜子吧,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当然电影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同样是这个“苍天有眼”的结局——叫兽就这么被心脏病了结了?
现实中这场官司赢的概率大概微乎其微,但电影替天行道的想象性和解未免就落入了主流商业片的俗套。
而且我不理解的是,叫兽死掉就算了?
女主为什么也要二次割腕啊?
若要表现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可以放在前面官司进行中啊,这都要大获全胜了为什么要去死?
更难以理解的是,木宏那么好的小伙子也要出车祸,然后三个人同一时刻进了同一家医院——尼玛这是雷雨式的大结局主角死光光的惊天动地大悲剧的节奏吗?
另外,两名女律师的法庭戏也全部流于浮夸,令人遗憾。
贾静雯在医院第一次会见白白、见学妹徐若瑄、甚至在家中面对丈夫,那种痛苦的隐忍表现得都十分深刻,偏偏到法庭上开始撒泼,这不科学。
政治,这一点也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元素。
戴立忍饰演的李教授这个角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而不简单是一脸饥渴状的大色狼。
(色狼总是有成因的,这需要去理解,但并不构成为色狼开脱的理由)李教授曾是个热衷参与政治(可能是野百合?
但是时间不太对得上)的青年,但政治上没混出什么名堂,又架不住一心追求岁月静好的老婆的软磨硬泡,转而在小地方当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
于是他的挫败感、他的不甘心、他的失望委屈和压抑,全部转为在女学生中实现性的掠取和征服。
与李教授隐晦的前史相对位的,是被摆在明处的美丽湾运动和另一起抗议拆迁(大埔?
)的事件,两位女律师亦都卷入其中。
美丽湾事件最后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木宏妈妈说:即使把那些现代化的度假村拆掉又怎么样呢?
美丽湾再也变不回杉原湾了。
这或许是个有点令人失望的结局,但换个角度不也是个达到预期、令人满意的结果吗?
木宏也参与了政治,但无论成功失败,他不会是另一个李教授,他只是表达他的诉求,争取他的利益,而已。
我们还可以看到,徐若瑄是怎样替政府出谋划策,贾静雯又是怎样支持原住民但又基于策略性的考虑来劝说他们的——并且她还说不服那个从台北远道而来支援革命的小青年,可见抗议者内部仍然有各自矛盾的声音。
在今天,政治运动无论表面如何激烈,都已然被纳入一个理性的游戏规则下,靠的是你进我退的实用性策略,讲究商谈和妥协;而不是高举理想,头破血流,再在多年以后玩味悲情。
这是法治社会进步的结果。
李教授那一代人的理想、青春和热血,所有的宏大叙事都已经过时了。
搞政治不再有那么高的理想、那么多的危险、那么大的代价以及那么深刻的成就或失落。
但是政治,无论是作为重要的历史、重大的创伤还是平凡的日常,它与生活始终紧密相连。
贾静雯不喜欢丈夫搞政治,认为:什么都是虚的,只有家庭才是真实的,是自己的。
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远离了政治活动,但政治的伤疤不正是这个家庭中丈夫堕落、妻子痛苦的根源吗?
贾静雯身为律师的日常工作,不也跟政治打交道吗?
有人说这些政治背景是噱头或者增加一点现实感的装饰,我不这么认为。
天朝的电影里是不能有政治的,以至于对于那些鬼鬼祟祟地打个擦边球的影片,你甚至得先仔细辨别下是噱头还是影片内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台湾电影这根本不是问题,噱头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你去台湾旅游随手拍个街景说不定都拍到竞选广告,在这种政治不是禁忌反而被嫌太多太浮夸太爆炸的地方,电影里出现一点还奇怪?
政治就是日常,这很正常,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或地区。
在看这部电影时,在理解李教授的青年时代时,我还忍不住想起《女朋友,男朋友》,不知道是不是野百合一代老得足以谈谈过去了,电影中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按照我天朝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在大的历史潮流上,民主运动是成功了的,胜利了的。
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幻灭、失落和不甘?
民主不过是另一套虚伪的游戏而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
(当然中国考虑这种问题属于太监操心别人性生活)李教授这种没爬上去的把魔爪伸向了女学生,王心仁这种爬上去的变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那种人,陈忠良和林美宝则发现“自由”二字是多么的暧昧不明,无论在政治、在个体还是在感情。
由此我倒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政治在台湾电影中的表述,尤其是政治是如何与日常生活或简单粗暴或拐弯抹角地联结起来的。
PS:美丽湾抗议的一段戏非常有现实意义:很显然,一个有文化、有民主思想、有斗争策略的大学生,一个来自台北市的县外势力,在煽动善良淳朴、不明真相的原住民跟政府作对!
而且,他们在抗议现场居然吃!
烧!
烤!
还留下了满地垃圾。
这就是低素质,这就是违法,这就是影响他人正常生活,这就是闹分裂,赶紧把他们抓起来。
一直以来,台湾电影给大多数观众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细数近几年在内地公映的影片,从取得不俗票房和口碑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到后来的歌舞片《天台爱情》、商业大片《痞子英雄》等,但定位总是脱离不了偶像派小清新。
有一些质量上乘的台湾电影却在内地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史诗级的战争片《赛德克巴莱》,励志的《逆光飞翔》使得口碑与票房成反比。
同样在今年10月24日内地、台湾同步上映的《不能说的夏天》,影片把视角聚焦到了社会热点话题上——校园性侵。
这是一部主题沉重的电影,同时也会是让观众忽略的一部电影,从目前票房和影院的排片反应来看,已经湮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
从主创阵容看,导演王维明是台湾已故名导杨德昌的弟子,本片是他的第一部长片,也请来了金牌监制徐小明护航,演员阵容上,郭采洁饰演的受害女学生白白,较为内敛爆发式的表演,内心戏张弛有度可收可放。
比起她之前演的偶像剧角色,是她演技的又一次飞跃;戴立忍饰演的李教授,年轻时曾是台北政治学运的一份子,却因为家庭的原因到隐忍到了台东乡下成为一个不得志的大学教授,转换承接着整个故事的推进发展,他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把这个本该让人尊敬的知识分子,实际却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老流氓刻画得入木三分。
徐若瑄、贾静雯作为原告和被告的代理律师,同时也都是面临着有家庭问题的女性,复杂纠结的人性矛盾和冲突贯穿于始终。
还有年轻新人演员黄远饰演单纯、善良又始终倾心于白白的大学生木宏,一众优秀的演员出色的演绎各自的角色,使得影片饱满张力十足。
本片一些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一开始白白到台东大学里听到的蝉鸣声的惊叹,对应着影片结尾处她安静的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着同样蝉鸣声。
影片中李教授要求白白关上办公室的门,对比着白白和木宏到新宿舍白白关上门后,木宏迟疑了一下,却打开了窗户。
另外,本片的戏剧冲突最高点在于白白起诉李教授的几场庭审戏上,控辩双方律师和原告,三个女人的戏串起了剧情的高潮,与其他一些庭审戏略有差别的是,本片并没有用较为凌厉的快镜头切换式的剪辑来增加庭审的紧张感,而是像客观第三方用镜头默默的记录着这样的几场庭审,给观众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思考 —— 都像是坐在旁听席上“沉默”不能发声的人。
还有影片的临近结尾末也带来一个小小的反转,李教授并没有像大家道德指向所期待的那样被审判,而木宏和白白那纯纯的爱也没有得以让人会心一笑。
似乎人生就该是命运多舛或者是充满意外,这种半开放式的结局,除了让这类社会敏感话题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外,一定程度上让电影主题得以升华,更透露出了对当今社会属性结构上男女性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而带来的反思。
By the way,这部电影内地和台湾上映的片名不一样,在台湾的片名叫做《寒蝉效应》,不知道是不是内地发行商想要讨巧观众的心态,正如之前所说的观众对台湾电影的呆板印象一样,《不能说的夏天》这个片名会给观众一种纯爱小清新电影的错觉,不如《寒蝉效应》那么震撼有力。
尤其是这种社会话题性的电影,如果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大家广泛参与讨论,让话题发酵能够对改变社会起到积极的正能量作用,正如影片里的一句台词:“每个人都在逃,差别只是自己知不知道而已。
”也许“校园性侵”这个敏感词已经不再陌生敏感,也许你我他都会是直接或者间接受害者。
为反抗不公呐喊,为社会的聚焦关注而发声,为保护弱势群体而呼吁,叫醒装睡的那群人。
上映的时候准备去看的,无奈附近影院几乎没有排片,直到现在才看到枪版。
可能之前有过期待,所以有些失望。
故事挺不错的,在性侵题材里算是新颖的,可深入挖掘的东西不少,可惜导演功力有所欠缺,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其实环保、学运那些情节有点多余,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可这种案件类型片本身承载不了那么多东西,反倒有些弱化了主线故事,让人觉得整个片子有点杂乱、零散。
还有就是法庭戏,太让人失望了,本来是让人期待的重头戏,可看下来觉得毫无精彩可言,两个律师也没找好演员,贾静雯和徐若瑄只演了美女,没演出律师来。
角色塑造也欠缺逻辑性,李教授这个角色,戴立忍演的挺好,但导演完全没打算交代他为什么会有性侵女学生的举动,只能理解他是个变态,但也没有任何笔墨来表现他的反常,反倒不断强调他在台北参加学运、心有大志未酬,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贾静雯演的林律师就更让人不舒服,明明知道真相,竟然还如此袒护她丈夫,从她在医院第一次见白白看到花就反应过来那段戏,可以看出她隐约是知道他丈夫做的那些事的。
而且法律上她能做他的辩护人吗,没有回避原则吗。
是,可以理解她想挽回家庭,但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律师,至少加一两段戏来反映她内心的挣扎吧。
整个片看下来真觉得哪里都欠缺点,很可惜,这个故事本来可以讲得很精彩的。
郭采洁从《小时代》里那个泼辣,市侩,拜金,冷漠的大小姐转变到《夏天》里面的胆小,腼腆,单纯甚至是弱智的白白,这次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故事很无趣。
讲述的是一个大学的音乐叫兽强奸女学生的故事,女学生恐惧于叫兽的权利,不敢报案,甚至天真的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叫兽!
”就连在法庭上作证,也萎缩的解释成自己与叫兽的性行为是“自愿的!
” 台下的观众无不骂娘,指责!
怎么会有如此懦弱的女人?
“当李教授死后,利亚与玲玲等一干受害人都站出来指证李教授对她们曾经做出的兽行。。。。。。
”片尾字幕出现时,我瞬间理解了电影要诠释的意义。
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让子弹飞》吗?
谁赢他们帮谁!
在强权政治没有倒台前,老百姓是愚昧的,无知的,胆小的,心怀敬畏的!
他们不敢起来反抗,不敢发出内心的声音!
所以看似弱小的白白,实际上是勇敢的,她敢第一个站出来,尽管还是畏畏缩缩,语无伦次,但与那些缄默的人相比,已经强了很多不是?
屈原的诗歌借男女情事隐喻正值意见,实在是再妙不过的手段,这二者同样的敏感、微妙、只可意会。
感谢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光荣传统。
接下来的话,是我脑洞大开,失去理智下的呓语。
李教授曾经是一个像白白一样的反抗者,中正纪念广场上的热血青年和在美丽湾抗议的木宏都是一样的真心实意。
可当他在掌握权力后,很快的堕落成了自己曾倾尽全力反抗的对象。
他是独裁者的化身,拥有无法抵抗的力量,决定着你的命运,对你为所欲为,调教洗脑,而你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白白是第一只在雨天嘶鸣的蝉,她首先是一个被害人,然后是一个被裹挟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最后在王老师方律师木宏的帮助下,清醒的成为一个坚定地反抗者,我们姑且称这一过程为转化。
转化是艰难而痛苦的 。
白白的经历预示了所有先行者的命运:几乎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满满的恶意,少人认同,众叛亲离,太多人愿意以被害者有罪的逻辑来捅上一刀又一刀。
他们的命运大多数是悲剧的,只有足够强大并幸运的人才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告诉自己:世界是错的,我是对的。
他们是改变世界的火种,没有那第一声在雨天的蝉声,雨就不会停。
林律师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表,她与李教授是极为亲密的利益相关体,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催眠自己相信独裁者的谎言,并愿为维护他付出伤己伤人的代价。
同时希望反抗者们与独裁者停战和解,好好过日子(注意她在美丽湾事件中的意见)。
方大状是非常了解游戏规则的人,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与意志力,更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他们可以随时转换身份,今天是既得利益者的代理人,明天是反抗者的代理人。
社会需要这种人,他们可以如此轻易的开始或结束一场战斗,并能给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条件,他们是润滑剂,是稳定剂。
可惜的是,表面风光的他们,对自己后院的那一把火无能为力,只好视而不见。
王木宏是未成熟而坚定的反抗者们的代表。
他单纯幼稚,又不了解规则,在这个游戏里是战斗力只有五的废物。
可他代表着某种希望,是一颗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如果他能够经历那么大的磨难后存活下来,他就会成为王老师。
王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级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她是木宏与方大状的混合体。
了解游戏规则,意志坚强,手段高超。
幼稚的反抗者们经历了自我阉割之后就会成长为这种强大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大侠般的人物。
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愿意与可争取的力量结成联盟,而又决不妥协。
如果没有王女侠,李教授的统治将会永远继续下去。
白白妈、小玲、利亚是被裹挟者的代表,是转化成功之前的白白。
小玲和利亚更是成为依附李教授而生存的人,她们通过身体交换得到音乐深造的机会,习惯这种生存方式,无法改变。
他们深陷入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中无法自拔。
自觉或不自觉的维护独裁者,甚至成为帮凶。
他们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伤痛,没有反抗的勇气,外部的世界太可怕,只有装作沉睡,试图再做一个美梦。
可他们是真正决定一切的关键,真正强大的力量,一旦他们醒过来,世界将会改变。
一些同学和大众是不明真相者的代表,他们没有意识到独裁者的真实面目。
仍然喜爱他,乃至崇拜他。
人到齐了,他们开始碰撞。
李的出场已经是独裁者的形象,上课时“你们不是不可替代”的下马威更强调了他绝对权力掌握者的身份。
“听说李教授喜欢演奏不好的女生”(独裁者喜欢欺凌弱小)。
白白没有父亲,从小缺乏男性偶像与保护者。
本身又是一个文艺女青年,道貌岸然而又具有音乐家气质的李很有吸引力。
李教授是高明的职业强奸犯,注意他在以兽性情欲的后入式犯案的时候说的洗脑词:“你其实很漂亮”“我会帮助你,让你留在乐团”“我会让你的音乐充满想象力”“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它知道你想要什么”“我会保护你”。
这几句话水平极高,其中既有威逼利诱,又有交换条件,更给了受害人以虚幻的安全感,为她留足了一线希望。
李是一个好猎人,白白是一个好猎物。
陷入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她很快开始装睡。
圣诞节木宏的表白是唤醒她的第一声,无意识自残代表着白白反抗意识的觉醒。
一个人伤害自己的原因,要么是想惩罚自己,要么是想要唤起他人注意。
白白二者皆有,一方面,惩罚自己自欺欺人,无法追求真正的幸福;另一方面,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吸引外部力量的拯救。
她成功了,王老师第一时间以一个拯救者的身份出现了。
木宏打李教授的这一场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反抗者的幼稚与无力,也看到了不明真相者对独裁者的维护。
方大状以一则小小的新闻成功的勾起了白白身为女人嫉妒和不甘的微妙心理。
这是唤醒她的第二声。
她开始怀疑自己那被自我催眠出的爱情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李教授拒绝了自荐枕席的白白,这是唤醒她的第三声。
独裁者的虚弱与恐惧让白白看到了反抗成功的希望。
方大状和林律师之间的交流极有默契。
在战斗开始之前,她们已经在为了彼此代理人的利益进行和谈。
这两个人不会要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林律师对白白的攻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独裁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白白取代自己的地位。
最好的方法就是付出一部分利益,让她自动退出。
李教授和林律师在床上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独裁者离开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后会有多么虚弱惶恐。
独裁者与既得利益者需要彼此支持,一家三口才是真的,不是么?
庭审的过程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各种势力粉墨登场。
我们看到了他们真实的表现。
这一过程极具戏剧化而又清晰。
我就不多说了。
电影的结尾理所当然的残忍而团圆,独裁者被报应收走,垂死挣扎的既得利益者无能为力,方大状坚持到底义正言辞,正义得到了伸张。
被裹挟的人质开始反抗。
结果是光明的,雨停了,蝉在鸣。
导演希望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如果李没有死,白白仍然会败诉,小玲和利亚不会站出来,在林律师的帮助下,李的独裁统治将会继续下去,方大状所能做的只是为白白争取到她的一部分权益。
短暂的退隐后,独裁者会继续抬头。
白白的自杀未遂和木宏的车祸,象征着反抗者将会面临的考验与严峻的现实。
而满是垃圾的美丽湾和那件被收进箱子里的毛衣,更让人感觉希望中的绝望。
除了命运和时间,没人能真的打败独裁者。
独裁者不下台,装睡的人还会继续装睡,清醒的人也只是白白清醒。
孤军奋斗的反抗者的命运从战斗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除非,他们能叫醒更多装睡的人。
这电影的三个名字和某些角色都挺耐人寻味。
王老师和王木宏是像是导演王维鸣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自况。
无论是青春热血还是老奸巨猾,永远是意志坚定的反抗者。
白慧华的名字似乎颇有深意:纯洁聪慧的中华人民。
白白被白白干了一次又一次,还做着热恋的美梦。
电影在台湾名为“寒蝉效应”,是什么让人噤若寒蝉呢?
电影在内地名为:“不能说的夏天”,故事主线发生在十月十五之后,和夏天有什么关系。
在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只有那一个夏天是不能说的。
电影的英文名为“(sex)April”,让我们想起那家名为april的餐厅。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风里”——艾略特《荒原》 所有的故事,都在这段诗句里。
鲁迅先生的铁屋子里,有熟睡的人,有清醒的人,原来还有一部分装睡的人。
感谢所有的主创人员,让我看到了 A Chinese Film。
也要谢谢木宏打开了窗户,让风自由的吹,蝉自由的鸣。
昨天是这个电影的首映,加上有演员见面会,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么多人了。
郭采洁的湾湾口音听起来特别软,贾静雯比我想象起来更年轻。
看完之后感觉片子里最美的还是徐若瑄,不过她没来首映式。
至于戴立忍,不好意思,你知道直男是从来不注意男演员的。
最开始知道这部影片是在影院里播预告片的时候,片中的郭采洁双手抱膝在角落抽泣,一路疯狂的跑过走廊。
银幕上打出两个英文字符——Sex Appeal,看完之后诱发了人无限的观影欲望;然后又打出了中文名——不能说的夏天,让人兴趣大减。
不过看完之后必须得庆幸,幸好导演没有用英文名的直译来做中文名,不然一定会收到清一水的评论:我裤子都脱了,你TM就给我看这个?!
据说这部电影导演花费了3年的时候时间,里面糅合了很多当下流行的元素,故事的主体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但是不能发现,这一点也不像一部改编自事实的电影,里面的戏剧冲突太多太杂,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是没有现实代入感。
如果说女主角的矛盾心理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让人倾向于相信这个故事原型的复杂性的话,最后的结局也毁掉了一切。
导师心脏病发,女主二次割腕,纯情少男在充满憧憬的路上遭遇车祸,这些巧合的炮火来的未免太猛烈了一些。
当音响里传来公路上的急刹车的时候,我身边的两个女生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
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毕竟,这样的构造有一种导演编不下去了准备鸣金收场的感觉。
不能说的夏天,有什么是不能说的呢?
要我说这是一个隐藏的秘密:家庭不幸福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女主角家庭不幸,然后被强暴了还自残了好几回,在主角光环的支撑下才没有死翘翘;贾静雯饰演的律师家庭不幸,最后不仅输了官司老公也去了;难得有一个纯情的少男,肩负着对母亲和妹妹的责任,最后也成了公路游魂。
所以啊,导演的意思是珍爱生命,远离家庭不幸的人吗?
不过不得不说,郭采洁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还是很赞的,无论是倔强还是崩溃都表演的很传神。
尤其是最后给男主打电话的时候,纠结的姿态,诡异的语调,将一个准备告别世界有有一丝不舍的无助少女刻画的活灵活现。
同样的题材,虽然没有《暴劫梨花》中朱迪福斯特的强硬粗犷,但是不夸张的说,这个表演是可以和朱迪媲美的。
影片的噱头有不少,但是亮点并不算多。
开头和结尾的蝉声算是一个亮点。
女主在一开始交代了台东的蝉声比台北大,最后的镜头里母女俩在巨大的蝉声中相拥而眠,巧妙的交代了母亲回到了女儿的身边,暗示了俩人关系的缓和。
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寒蝉效应”,个人认为这个片名是更棒的,一方面跟片中的蝉声完美的串成了一条线;另一方面,寒蝉效应也契合了女主周围女生的态度:因为畏惧导师的权势,收到了侵害也不敢吱声,在女主抗争之后又纷纷站出来,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沉默的螺旋”。
即使观众没有get到这个点,在片尾不放陶吉吉的大作,先来这么一长段蝉声也是蛮炫酷的。
古时候在评判舞蹈时,有一个评价叫“此曲甚悦”,意思是舞蹈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评判下这个背景音乐还是不错的。
对于这部影片,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此蝉声甚悦。
别笑,我是认真的!
也许制作方认为这群演员文艺气息重,所以改了个莫名其妙的《不能说的夏天》,其实直接用《寒蝉效应》会更好。
电影拍得比较混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但重要的两条核心剧情都跟“寒蝉效应”有关:1.被性侵的女学生们为了学业和前途不敢反抗甚至承认被性侵的事实,女主角的PTSD就是这一效应的最直接展示,压抑自己最终成为心理疾病;2.教授当年因为家庭原因被迫离开学运,也许是害怕破坏现有的家庭和学术成就,李教授在家人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暗里却将自己志向得不到舒展的压抑全都发泄到了性侵女学生身上,从他对白白说的不少台词可以看出他是另外一种“寒蝉效应”的受害者(害怕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后需要承担的家庭破裂后果而压抑自己)。
这样厘清后,电影的故事就非常顺当清晰了,不仅切题,而且两条线都够饱满。
但在观感上仍然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比如女律师的家庭矛盾过于生硬,对剧情也没有帮助,不如直接去掉,会让电影更加简洁干脆。
还有后段的法庭戏,用力过猛而显得小儿科。
至于备受诟病的台湾国语,我只能说,台湾人不说台湾腔难道说北京片子么?
这是近几年少有的在观看过程中就能伴随剧情开启思考的一部。
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影节奏太慢,但我认为这是因为导演故意放松了对很多情节的用力描述,而将留白的空间都扔给观众去联想去思考。
比如林律师(贾静雯)第一次去医院看望白白,看到白白看着自己丈夫送的花后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个位置如果是不习惯思考的观众也许就会觉得牵强突兀,但仔细一想,站在一个了解丈夫的妻子和熟悉官司纠纷的律师角度,这样简单的拍法含蓄却又聪明。
这样需要一路跟着思考的电影,对看惯无脑商业片的观众来说确实不够讨好,但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处理尽管还不太成熟,但确实比看不起观众理解能力的直白片要好。
白白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姑娘……揭露现实的题材很好,但是显得力道不够。徐若瑄美人依旧而且演技很棒。电影原名取意噤若寒蝉的《寒蝉》,这个题目显然更好。
每个人都在逃避 差别只是自己知不知道而已
故事算饱满,每个演员演技都也在线,辩论也算精彩,结尾的蝉鸣让人深思,就是电影时长太短,导致有些剧情像快进又些突兀,或许拍成电视剧更棒。
影片的结局太虚幻,少了那么些真实性。看到郭采洁回到原先小森女的感觉,还不错。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最后搞得那么温情也是醉了
题材好,演员表演也还行。看得出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格局给铺得很大,但是线太多太散,到最后收不回来了。许多情节矫情得莫名其妙且多余,没有高潮。为了女神多打一星吧。
三星半。“寒蝉效应”是一个新兴名词,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它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入秋之后,夏天不能说的事情可以说了。也许是偶然,该片确实应了近期发生的大学性侵事件的景。强烈建议女生们去看这个电影,当然,教授们也应该去看。
果断一星~!!!没有理由!!!!
最后是个很好的结局,台湾似乎偏重互动论,认为微观上的抵抗可以起到改变全局伸张正义的目的,所以无论是保护环境还是维护弱势妇女权益都采用直面抵抗的方式。能帮助个体成功维权固然好,有没有什么方式能保护其他的白白不再受伤害呢。
郭采洁不能和戴立忍在一起是因为贾静雯也很漂亮~
昨看一片,荐一个。《不能说的夏天》,虽然充满“潜规则、性侵、出轨、三角恋、通奸、拆迁、纯爱”等劲爆话题性,但影片绝对是创作团队历时数年的潜心之作,让人看到台湾新电影的态度和诚意。既有文艺片的清新沉静,又有社会问题剧的犀利深遂,人物复杂多面,剧情跌宕波折,情感力透纸背,写实风格既有
和《聚焦》一比,高下立判,云泥之别
大概我还是更喜欢熔炉里面纯粹的善恶与黑白,这部电影里面几乎所有主线人物都被贴上了好坏正反之外乱七八糟的“病弱”“懦弱”“理想剥夺者”之类的属性,性侵跟美丽湾拆迁并行也不知道想感动谁…顺便法庭戏用力太过了,双方律师又是吼又是哭重音刻意到不行这是刑事法庭不是过家家好吗
被徐若瑄西装look和冷艳口条惊艳。戴立忍版《圣诞玫瑰》,比张震多了场“不露面”的强奸戏,但还是露演技的。
始于蝉鸣,又终于蝉鸣,结尾的那段听得人无比难受。这部无比现实的片子就是对寒蝉效应最好的注解。主线女大学生被性侵,支线辅以美丽湾事件,本为弱势群体发声的贾静雯却私心家庭变成了加害者。每个人都在逃避,只是有时候你不知道而已,正义会唤醒那些装睡的人。郭采洁贡献了她最好的一次演绎。
三大美女聚齐。觉得郭采妮最美~
拍得乱七八糟,可惜了演员。
戴立忍挺有张力 其他就不好了。
谁说我党是顽石一块的?看看咱面对弯弯的自信吧,从头到尾都是敏感词啊!难得在华语片里看到这么专业的法庭戏,可惜被两个荡妇演得毫无张力。
徐若瑄和贾静雯太出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