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至尾声,和姐妹一起,回忆青春时光,和过去的人们作别“要是死亡也能像去郊游就好了!
”两位可爱的老人盛装打扮,互相搀扶着爬上年轻时总去的山顶。
“你是一辈子守护我的天使”“我决定了下辈子我还要和你做朋友”看到这里很难不动容的,为她们的友谊为她们的经历为她们的一生。
人生如同一场郊游,离开的时候希望也是,手牵手,下辈子还要做朋友。
人生就是一场郊游,只是在这场郊游中我们的经历有所不同,会经历不同的生老病死,人,终将老去,可却不曾像曾经年轻那样激情四射了,这带来的是对孤独的害怕,对死亡的恐惧,电影中这一对可爱的姐妹儿,拥有不靠谱儿子的恩心奶奶和与儿子感情不和的金顺奶奶,两人相聚回到曾经的故乡,回望曾经的点点滴滴的美好青春,他们都在经历着人生的晚年,面对衰老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选择了与过去做了告别,也就是电影中最后一幕,那一回眸,不禁刺激到了我的泪腺,心中五味陈杂……除此之外,我看到了那一份真挚的友情,回想这一份是多么难得,如今这个社会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看片名和海报以为是个气质淡漠、独立的电影,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情节密度、情感浓度都很馥郁,符合一贯的韩影调性。
作为一部剧情类型片,电影擅长将矛盾推向极致,在叙事上大开大合,并不寻求笔触的朦胧或优美,而是显性地、明确地把一个故事和盘托出,使得观众很容易把握电影的意图,由此产生的优缺点都很突出。
电影开场不久就摆出了老人和子女的代际隔阂,透过子女的自私撕裂了两代人的关系,把罗文姬饰演的奶奶A高效地赶上了离家出走之路。
奶奶A和奶奶B在形象设计上有种经典的互补性,一个定居都市、个性新潮,会精心打扮、细抹唇膏,自爱意识领先同辈,一个扎根农村、谦逊保守,内心深处却孕育着向往,在日历上写诗。
两个老人在城市里住宾馆、买汉堡,在农村里择蔬菜、赶大集,参加度假村抗议活动、与初恋的老爷子喝酒唱歌,她们在同进同出的交游相处中形如姐妹,在朝花夕拾的谐趣的滋润下,被老年人淡忘的主体性正在恢复。
电影中的年轻一辈被设定成对照组,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和反派画上等号。
不孝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抛出难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接连出了问题。
曾经的同学被远走他乡的儿女遗弃在养老院,初恋老头被年轻人推搡受伤后意外查出了脑瘤,奶奶A向儿女隐瞒的帕金森症更加严重,奶奶B的背部疾病也直接导致她半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子女产业的加盟商自杀导致事业彻底失败。
矛盾的集中排布其实显现了不够生活化的剧本痕迹,在立场上多少有些非黑即白,也多少利用了观众的情绪,在制造愤怒之后再激发同理心,心疼的眼泪就会流下来,不经意间观众已经深陷煽情的老套路中。
只是此刻眼泪汹涌,过后的回味却不一定绵长,它依然算不上一个质感精致的电影,光影处理和运镜调度并不考究,年轻人的演技也略显浮夸粗糙。
但电影的华点一定系挂在两个同路的奶奶身上,二人我手写我心的演技足可以感动绝大多数观众,因为她们朴素而诚恳地摊开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卸下为妻子、为父母、为老人、为弱势群体的附加身份,拥抱在更深层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我想“恐育”并不是电影的本质主题,就算没有儿女,他们也有可能疾病缠身,也有可能被亲人算计和背叛,也更有可能被送去离家遥远的养老院,生养出好儿女和坏儿女是概率问题,老头的女儿一直对父亲不离不弃就是正面案例,而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孤独症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哲学问题。
电影的题眼仍然在于把幸福的选择权留给老年人自己,去山顶上郊游,捡拾最美好的独家记忆,做一份圆满的命终总结。
几欲落泪。
当人生走到末端,子女不顺、疾病缠身,我们该怎么体面和世界告别?
每一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并不仅仅只是家庭中的吉祥物,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独立人生,但好像只要有家庭,他们就被彻底捆绑了。
我的外婆也在病重后默默安排身后事,一个晚上、一根绳子,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那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望着那个地方发呆,想象她会想什么、看什么,衰老病重的外婆究竟是凭什么样的毅力,把一个又一个背包带子剪下、打结、挂上去的。
我总是在梦里梦见她的背影,她坐在那里,问我是不是要睡了。
而我只能崩溃大哭,泣不成声。
连问一句她为什么这样做也不能。
对她来讲,也许把子女抚养长大,子孙满堂,她就已经完成了一生的使命,至于她自己如何,倒不重要。
她竟然就那样弃我于不顾,将我孤零零留在这世上。
也是过了很久很久我才接受,外婆不仅是我的外婆,也是她自己,她要强了一生,想必也不愿看自己日渐衰老,以至于从床上起身都要孙女帮忙的程度。
如果死亡就像郊游一样就好了。
起码我还能期待你还有归来的一天。
两位老太太,恩心和金顺,她们的友情,真是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想想咱们自己,是不是也有那么几个老朋友,就算日子再忙,也总能找时间聚一聚,聊聊天,说说笑?
这就是那种,不管你走多远,回头一看,他们还在原地等你的那种温暖。
但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讲友情那么简单。
它还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那些看似重要的事业,还是为了那些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小幸福?
电影里头,恩心和金顺面对的,不仅仅是老年生活的不易,还有那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她们的孩子们,忙于自己的生活,很少有时间陪伴她们。
这不就是咱们现在社会的一个缩影吗?
年轻人忙忙碌碌,老年人孤独寂寞。
这种现象,真是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还有,电影里头那些老人的结局,真是让人心里一紧。
死亡,这个咱们都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却在电影里头被直面了。
它提醒咱们,生命是脆弱的,是短暂的。
咱们得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刻,不管是和家人,还是和朋友。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片,更像是一部让人反思人生的哲学片。
它让我意识到,咱们得活得更真实一些,更接地气一些。
别总是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看完电影,我有个想法,咱们是不是也该像恩心和金顺那样,找个时间,去郊外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也许在那样的环境中,咱们能更好地思考人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所以,朋友,如果你还在迷茫,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我推荐你去看看这部电影《郊游》。
它可能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让你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咱们一起,去寻找那些小小的,却能温暖人心的幸福吧。
文章来源:电影咖啡觉得值得一看,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众号:电影咖啡免费无套路,不用谢
冲着罗文姬女士看得这部片。
《郊游》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美好,本来想在旅行回来看一部美好的快乐片子,没想到看到了人道老年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无奈。
恩心做生意失败被人追债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出更多钱,希望母亲把房子卖了,给母亲买保险希望在她死后拿到很多赔偿金。
儿媳希望母亲出钱,让自己的女儿出国去加拿大留学。
庆子的儿子出了国,把她安置在养老院,觉得被抛弃的她无比希望回家养老,但只是渴望而已,养老院保证你能活着不出其他问题,至于尊严就很难说了。
金顺的女儿出了国,儿子承弼支持旅游项目开发,生活不如意的气都撒在了母亲身上。
生活不如意的儿女们,也丝毫不关心母亲们的健康状况。
恩心的帕金森病、泰镐的脑瘤、金顺的脊椎问题,疾病接踵而至,身体成了最大的阻碍,郊游也是那么奢侈。
生活的困顿、疾病的高墙、死亡的恐惧,都在面前一一展开。
不管什么时候,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不是你生活的保证金,一个人总是孤独的,要面对人生的很多不如意。
想想为什么导演要取名《郊游》,这是恩心的郊游所见所闻,故乡不是一个美好的词,而是承载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的地方。
最后以恩心和金顺的郊游结尾,点题。
平淡的叙事,却揭开了很多压在心里的苦衷。
两个小时,刚好够看一部电影,这次选的是《郊游》,韩国电影,以为会是公路电影,却是一部关于老去之后的题材。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都会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如何有尊严的过完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是每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担心的问题,很多人穷其一生努力,就是为了那一段时光能体面一点。
剧中四个老人都有他们的困境,都事关儿女,电影巧妙的把各自的伴侣都消失了,现实要远比电影残酷的多。
婴儿和老年是人生两个最脆弱的阶段,却有截然不同的境遇。
老人是负担是累赘,婴儿是希望。
老年注定会是悲惨的,如果一个人婴儿时期也没有被好好的爱过,那他着实是悲惨的。
好在人人都有一个妈妈,这是上帝给你安排的在人间的天使。
电影在最后,安排了两位主角跳海,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换来保险金,卖掉自己的房子,给孩子最后一次爱。
也给了自己一个体面的结束。
原本是很沉重的话题,但是这是韩国电影,把它拍的感动、唯美、轻松。
在电影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儿女不仅不能给够照顾,反而会要自己的房子,觊觎自己的保险金。
反而是自己的闺蜜,两人惺惺相惜,互为精神支柱。
这样的友谊令人动容,也心生向往。
剧中年轻的人总是在奔波,追逐名利,匆匆忙忙,反而是老年人那种松弛的生活状态,更加像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生就像一场郊游。
“若死亡也能如郊游般美好就好了”,这可能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吧。
面对生意失败回来要钱的儿子,恩心果断的拉起了是亲家也是闺蜜的金顺的手,跑去了乡下老家。
这里的生活熟悉又陌生,面对着帕金森即将恶化和孩子们的压力,恩心心情很沉重。
在这里遇到了脑瘤逝世的老朋友,被孩子抛弃的老姐妹,看着金顺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又意外的发现金顺的脊椎问题……当人生已经走到了最终局,面对朋友们的离开和病痛,孩子们的压力和痛苦,恩心选择面对,选择解决,选择帮助,选择解脱。
四个老伙计演了老年人乡村生活的戏,很难想象他们在这其中是否也真正的在体会和现实人生里相似的困境。
老伙计们喝酒唱歌的快乐历历在目,记忆里反复出现的青春期的懵懂和青涩也并没有被遗忘,但离开来得突然,病痛都被隐瞒。
三个人去养老院看庆子的时候我难过,三个人在院子里喝酒我也难过,在海边散步我更难过,可能正是因为预见了即将到来的诸多必然会发生的悲剧,才会在圆满的时刻无法因他们的笑容而快乐吧。
故事的最后,两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拍大头贴,去爬山郊游,很难不受到触动。
反复提及的人生就像是一场郊游,最后也得以兑现成为现实的愿望。
最好的朋友手拉手共赴一场对这个年纪来说很吃力的旅程,浪漫又绝望,是影片的结尾,也是我从影片里看到的最动人的一幕。
电影的拍摄手法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太多的惊喜,几乎都是情感的带动和几个老人的演技撑住了整个故事。
自然的美丽和乡村的生活所带来的质朴的美感,配乐里不断渲染的情绪都是这部影片的加分项吧。
电影的主题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很打动人了,垂垂老矣的伙伴们,照顾不好的中年孩子们,自己不想给孩子们造成的压力和在老化的身体等等问题,就很真实。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当影片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的时候,还是会提醒大家更多的关注老年人这个群体吧。
整体是一部感人的片子,几位演员贡献了非常精湛的演技,也同时让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走到这一步,发自内心的希望身边也能有这样的闺蜜陪伴我。
两个姐妹,恩心和金顺,年近暮年,就像春夏秋冬的冬季,变得荒芜,脸上皱纹像树皮一样,重重叠叠。
这时的两个老人面临着生老病死,两个人都想在自己能做得动的时候,去见见老朋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恰好恩心与儿子海雄离心,金顺来找恩心,一个是腰不好,一个是帕金森。
虽然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总是有吵闹,无法真正地相互理解和倾听。
正逢两个人都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多了因为病痛而被子女扔进养老院的人,恩心和金顺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过剩下的日子。
不是在满是消毒水的医院里,暗度晚年,也不是在满是护工的养老院里,苟且偷生。
选择美美地整理好身后事之后,穿漂亮的衣服,吃饱了饭,两个姐妹走向了大海。
看似悲凉,实则是两个老人内心最开心的选择,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就像回到了儿时,一路上走来很累,可身边的那个人一直都在,从未改变过。
也许只有韩国还在认认真真拍这种冷门又虐心的电影。
两个老人的最后时光,我丝毫不觉得剧情在煽情,每个老人的困境如此真实,而善良的人往往会以自己为代价,成全他人。
恩心(罗文姬 饰)被事业陷入危机的儿子海雄纠缠不休,此时亲家母同时也是少年时的闺蜜金顺(金英玉 饰)造访,恩心便决定和金顺一同回老家。
时隔六十年,恩心再次踏上故土,看到故人。
回乡之旅整体上是温馨的,曾经追求过恩心的郑泰镐也已白发苍苍,经营着一家米酒厂。
郑泰镐带着她们参加各类聚会,唱歌喝酒,海边野餐,回忆过去。
恩心的母亲因病早逝,曾经在村里掀起一阵波澜,恩心因此匆匆离开村子再也没回来,聚会中这段不愉快的回忆再次被人提起。
都是一把年纪的人,其实已经无力再多做争执,沉默和尴尬很快过去,重在当下。
老人们真正需要面对的是衰朽的身体和踟蹰的儿女。
恩心的儿子海雄在明知有风险的情况不断扩大公司加盟范围,很快东窗事发,急需大量资金填补空缺,否则害人害己,妻子美贤更怕影响女儿泰恩出国留学,两个人都来找恩心,但是恩心大概已经习惯了为儿子托底,这次眼见房子和养老金都被盯上,狠下心来不想再蹚浑水。
焦头烂额的海雄甚至隐隐盼望着母亲的去世,只有这样才能换取高额保险赔偿,挽救危机,美贤对此大为心寒,看到丈夫的可怕,她提出离婚。
他们都不知道,恩心已经罹患帕金森症,手已经开始发抖,身体机能正在加速退化。
金顺有一儿一女,但都不在身边,独自住在乡下。
儿子承弼与妻子一起做摊贩养家,承弼显然对困窘的生活极为不满。
本地正在准备开发旅游度假村,很多人因为担心破坏自然而反对,承弼则站在支持的一方,还和大家起了冲突,甚至推倒了郑泰镐。
母亲痛骂他,他带着怨怼和愤懑离开。
他的梦想是让家人们住进住宅楼,但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命了,他的愧疚让他失衡。
儿女们同样不知道,金顺腰椎已经有严重问题,甚至会全身动弹不得导致大小便无法自理。
郑泰镐和女儿润珠一起经营米酒厂,别人会羡慕他能把酒厂留给女儿,但他自己却觉得酒厂是种束缚,把女儿困在了村里。
因为意外受伤,他的脑瘤被恩心知道了,他希望恩心替他保密。
他们共同的好友庆子已经被儿女送到养老院,他们去探访时看到庆子被绑在床上,精神萎靡。
因为她不想被困在养老院,所以经常反抗。
等她回过神来,她大声告诉老朋友们,千万不要住进养老院,死也要死在家里,接着开始疯狂地吃他们带来的蛋糕。
她的异常状态让老友们大为震惊。
三位八十岁上下的老人,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对下一代的生活也无能为力。
他们还在蹒跚着走,但眼前似乎无路可走。
不久,郑泰镐病逝。
对于恩心,回乡本是一次逃避之旅,释放之旅,却让她看到了接踵而至的痛苦。
下一代各有各的难处,老一代为了不拖累自愿承受连绵不断的隐忍和牺牲。
身上的病,心里的伤,年轻人不知情,老年人难自愈。
对孩子们失望吗?
也许有吧,但他们不忍苛责。
恩心像是突然看到了尽头,决定放手。
她把存款转走,房子出售,嘱咐儿媳不要太围着孩子转,要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个过来人对同样身份的下一代充满善意的鼓励。
恩心说,人生就像一场郊游,希望离开时也能如此。
她约金顺一起上山,金顺很快领悟了她的意图,点头同意。
她们买了新衣服,拍了大头贴,做好野餐小吃,把家里打扫干净,带着过往的回忆,一步步爬到山顶,面对大海,留下最后的回眸。
她们必须离开吗?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很难替她们做决定。
但显然,老人们的离开依然不是为了自己,家人们一团乱麻的生活大概会因此迎来曙光。
电影没有愤怒,没有批判,克制地呈现了生活的真相。
恩心和金顺最后爬山的场景是电影的海报,阳光灿烂,笑容可掬,那是她们一生最自由最放松的一刻。
毫无意外的电影 大段大段抒情已够不成韩国电影的精神食粮
天啊 竟然还把屋子打扫干净了 活到这个年纪还有一起从容赴死的朋友也令人羡慕
本来以为是个罗文姬式的喜剧片,结果喜剧外壳下这么犀利这么悲伤,这么直面社会问题,豆瓣的简介跟诈骗似的。不成器的子女让东亚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溃败得体无完肤,还不如闺蜜管用,但两个自己都难以动弹的老人又能相互照顾什么呢?最后一起自杀反而是一种解脱和慰藉。当然,不管什么年纪,有真诚的体贴的朋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2024.4.24 卢米埃影城
最后看到奶奶们穿的美美的去爬山,风景可真美啊!虽然只是片刻的自由快乐,也让人宽慰很多。东亚人最大的笑话就是养儿防老,被算计的父母,兜底还是逃避,相信大多数都只能任宰割。但逃避也只是一时的,毕竟做了父母就是一辈子的责任。罗文姬奶奶演的真好!
4.3星。两位老太太的年老日常,温馨友爱和致郁丧气同时存在,面对躲不开的离开,要是大家都能有去郊游的心情,那该有多好啊。一辈子的好朋友,年老了还互相陪在身边,人生没有遗憾了吧。
越哥打卡……简直是捅所有人的肺管子……反人类的电影……
我没有看懂,难道我还不够老吗?标记:10年以后再看,如果有的话。
罗文姬女士
“老无所依无牵挂, 转身回望来时路,随遇而安唱悲欢,时候到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我们降生的时候没有带着焦虑,离开的时候也要笑着上路”
那纯洁的一吻非常动人。待海棠花开,我们去郊游。
这是让老年人都别活了么,太灰暗了,5.6分,不及格
这个电影像极了一盘配菜都非常好的,下锅之后瞎煮也不会太差了的菜。剧本很不错,探讨的主题也较为有意思,演员也都很招人喜欢。但是导演你拍的可真差啊。。。前面电视剧感十足就算了。为啥最后结尾镜头,那么美得景色却如此粗糙,最后回眸画面甚至有点畸变?!
我也是这样,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哈哈
可可爱爱的老人生活。
对比本片,就能看出来山田洋次的厉害之处。本片更多笔墨在于生老病死和老年人的友谊之上,结尾回望来路浅浅一笑,感慨颇多,人生就像一场郊游,能在山花烂漫好友陪伴下结束旅程也是一种幸福。
腰疼的天使,得了帕金森的阴间使者。有点心酸搞笑喃。老了孩子不啃老都不错了,还别说来照顾了,还是老姐妹靠谱。身体健康最重要,不然老了上厕所都不方便,不能随心所欲了好无奈。有点害怕老了生病,希望到时有安乐死。
罗文姬女士多拍一些吧,永远爱看!罗文姬女士的笑容一直充满生命力,感染力,人生行至尾声,和姐妹一起,回忆青春时光,和过去的人们作别,“要是死亡也能像去郊游就好了!”几声嗟叹,几滴泪水,能与姐妹,一起手拉着手,共同面对死亡,或许也不失为一件乐事。评分:7.0/10。
1)恩心最后提议去郊游的时候,金顺怎么可能不明白,对于疾病缠身的她们两人,这是一趟勉为其难的、浪漫却绝望的旅程,但她还是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这是我心中友情最好的样子之一:只要你想我也想,我们就一起去做,能不能是次要的。2)辛苦难过时总是最想依赖妈妈、然后是伴侣、朋友,七老八十也一样如此。
好看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