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1950 他们正年轻”,在看“假如爱有天意”吴俊河参军的地方,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爱情片不算爱情片,战争片不算战争片,爱情战争都有点, 都又演的朦朦胧胧的。
以爱情片的标准,这部电影不及格,以战争片的标准这部也是槽点很多,我确出奇的喜欢这部电影。
志愿军战士那时也是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美人,也爱慕英雄,也渴望甜甜的爱情。
但是在哪个战火纷飞的战场,哪里知道一次战斗任务结束,是不是还活着,孙百川对 孟三夏 也只能 若隐若离 ,每次上战场就像交待遗书,孙北川其实也渴望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抱的美人归。
可惜,“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孙百川和孟三夏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孟三夏对孙百川是有好感的,可惜孙百川战死沙场,我不知道孟三夏最后一吻的时候是否已经爱上了孙百川,但这段朦朦胧胧,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爱情应该会让孟三夏永生难忘。
这部电影就像简介写的那样“ 这群平淡而不平凡的小人物,在残酷艰辛的战火岁月里,抒写着因爱交织的战地故事 ”也许这个电影不完美但让我感动。
战争总是那么无情,但是唯有流面与牺牲才能换来永远的和平安定。
《我的战争》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们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决然远赴他乡,九连是一支英武勇猛的队伍、连长孙北川身经百成、个性粗犷但心地善良,在战场上向来无所畏俱,而遇见文工团团长孟三夏之后,勇猛之中的了一份柔情与责任。
孟三夏是个性格爽朗,嘴硬心软的直肠子,跟粗线条的孙北川缘于抬杠,二人又是老乡,在共同经历了战场的生死考验之后,孟三夏也对他暗生情愫。
与此同时,孙北川的好兄弟:张洛东也对孟三夏心生好感.但是身为孤儿的他,被老爹收养,单纯、乐观,为了撮合孙北川与三夏,他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情感,老爹的死也让他真正地尝到了痛苦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
而老爹李顺良,是队伍里的老兵,油滑不失稳重,他是张洛东的精神导师,他的牺牲让张洛东的生命接受了一次重新冼礼。
文瑄是文工团出身极好的骨干,她用她的牺牲向恋人刘诗文诠释了信任和支持,激发了这个满腔报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内心最坚强、最男人的一面,促成了他由知识分子到真正军人的升华。
或许战争中有很的这样的桥段,有很多这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平淡而不平凡,在残酷艰辛的战火岁月里,抒写着因爱交织的战地故事。
电影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没有多余的情节,短短几个镜头,就将人物刻画地鲜活细腻。
电影的战斗场面即使比不上美国大片,但是已经算得上是很好的技术了。
开场没有拖泥带水的精节,直接就是火车遭遇飞机空袭,这是大部分国内战争片没有的,场面的激烈与宏大程度,让影片提升了高度,在537高地争夺战时,给主角们用了广角镜头,是一种比较新鲜明拍摄方式,为影片增色不少。
剧本中很多情节与历史相符合,补给时间短,跟不上,大部分部队总会挨饿,这是抗美援朝遇到的真实问题。
影片最大的不足就是有战斗无战役。
影片的场面宏大程度与复古的影调,整体用低调确实高大上,但是都是战斗场面,却没有战役战略,不像《亮剑》这样的片子,战略布署详细,敌对双方有计谋与智慧的较量,所以显得过于单调与猛烈。
彭顺作为香港导演,敢于挑战中国大陆的主旋律电影,对主旋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只能停留在打斗场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多次倒放等技巧,给画面提了很多分。
彭顺不仅用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了Gopro来展示第一视角,给主角加了广角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战斗场面真实宏大、震撼,死亡的惨重让人欲哭无泪。
不管情节是否缜密,但这份拍摄的用心足以向导演致敬,足以向那些参与战争的勇士们致敬。
战争比我们想象中的可怕太多,伟大先驱们的鲜血,为我们换来幸福,我们会永远记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愿世界再无战争!
拍抗美援朝,越战片不容易!
早期的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2016年我的战争,2007年集绝号,2020年金岗川, 闪电行动,芳华,拍这2种片挺不容易,一是那个年代场景还原度不容易,二是现代的导演没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看了这方便的电影只有冯小刚的还原度高,芳华的一段战戏,2020的金岗川只讲护桥,打飞机,炮兵,工事兵,具体战场戏没拍,可能也不好拍,演员有,但场景不容易还原,韩国片太极旗飘扬还原度挺好!
期待纪念越战自卫反击战时有好新电影。
那个年代一群小伙年级正芳华,吴京,黄轩,邓超,王千源,血气方刚,帅气小伙保家为国!
感恩那些付出青春的少年!
各国正府放下武器好好种田,安居乐业,村居乐才是王道!!!
从小到大,看了太多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除了《亮剑》难以磨灭的之外,其他都依然忘却。
时间是检验卓越电影的标准。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们不谈主题和政治,从电影本身来讲,情节的推进太过笼统,没有任何创新之处。
战友情和爱情参杂在战争的间隙。
不论是战争场面还是爱情战友情,坦白讲,我没任何感动的地方,就像看美国大片一样,已经腻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核心在于缺少人性的刻画,已经情节之间的张力。
战友掩护大部队,从而牺牲,大家痛哭流涕,为战友报酬,这已经被重复太多次了,没有任何创新。
另外一大漏洞就是,缺少对美国士兵打仗动机和心态的刻画,我们不能了解美国普通的士兵是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
不仅如此,几乎对美国部队没有细节呈现,如果能刻画一个美国将军和士兵的性格,并且与连长刘烨形成实力相当的竞争,这才是有魅力的情节所在。
个人公众号:为自己而玩。
记得N年前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最我震撼的是诺曼底登陆那场戏,面对德军炮火的铺天盖地,美国大兵的哭爹喊娘,把人类对战争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片子中很多的细节反应出士兵们对战争意义的疑惑和反思。
我想,这不能单单定义为怯懦吧,是人性最真实的反应。
美国人不是没有勇敢的时候,比如哪个曾不敢开枪的文职军官,最后在困兽犹斗之中释放了自己手刃敌人,这更接近于人的本性————先恐惧,后被逼上绝境,然后爆发。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少有人冷血到喜欢战争,喜欢杀戮, 不到别无选择,不会痛下杀手,因为你不杀敌人,敌人就要杀你。
这样的表现方式,更让你觉得符合人的天性,也更能反应出战争的残酷。
而我们国家的战争片中,是看不到这些的。
不管从经年前《南征北战》 ,《孟良崮》,到后来的《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到现在的《我的战争》 ,其中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面对战争都是慷慨以赴,面对生死都是大义凛然。
口号都是要“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人在阵地在”,临死之前也要拉上几个敌人垫背,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或炸药包时,脸上的肌肉都是凝固的,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这都成了固定的模式了。
我也无意质疑于英雄的成色,只是这种 塑造人物展现战争的手法和技巧太过于脸谱化。
你看不到人内心细腻的活动,人对战争这种生活方式的思考,好像那不是一个个的血肉之躯,而是一个个的机器和符号,招之能战,战之能胜,如此而已。
当然,以前的那些爱国战争电影,也曾激动过很多的国人,泪流满面,众志成城。
问题,问题是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
社会多元,世界观价值观林立,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对人存在意义的思考早已不是十多二十年前那么简单和模式化。
还以这种固我的方式来展现战争,肯定不能博得现代人的认同,你想塑造的是英雄,我们觉得其实是王小波笔下的“行货”,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而已。
很多网友指出《我的战争》这片,过去纠缠于战争场面,没有人物之间关系的搭建,忽略美军方面的介绍,没有战略背景的详细介绍,其实,其实这都是剧本技术方面的缺漏。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时代变了,现在中国的电影文化背景里没有了“我的战争”这种类似样板戏作品的生存土壤。
大家都会觉得假,空洞,如同嚼蜡。
王小波曾经说过,他们那个时代(文革) ,只能看八部样板戏,就是他们文化生活的全部,反反复复看,一直看到想吐。
到如今,“我的战争”这种政治秀不用看多久,一上映,就能看得让人不爽,究其根源,还是时代不一样啊。
以下内容可能有剧透。
没想到,我的豆瓣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在失望和遗憾中写下的。
这个观影体验真的并不愉快。
观影前其实我有些心理准备的,因为先期宣传的时候,了解到导演是个香港人时,我不禁心理一沉。
他能体味并拍出“朝鲜战争”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吗?
果然,他没有让我“失望”,他搞砸了。
朝鲜战争是近些年非常难得能搬上荧幕的电影题材,也是按道理来讲,能拍出好电影的题材。
刘烨、王珞丹、黄志忠也是适合饰演军人的演员,然而《我的战争》呈现的,辜负了这么好的题材,也对不起刘烨,王珞丹,黄志忠还算可以的表演。
这三人的表演,是这个电影难得的令人稍稍感到满意的地方。
中秋节,影厅里只有五个人,在我紧靠的左边,是一个父亲,在中秋节带着孩子来看战争电影。
人受到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父亲张嘴说道,咱走吧,孩子没有说话。
估计还在期待着什么。
过了有一分钟,孩子张嘴说到,咱走吧。
父亲于是就带着孩子走了。
这位父亲是个好父亲,他不想跟孩子解释,看,你的爷爷辈的志愿军老战士,就是这么倒下异国他乡的。
我在最后攻山头的枪炮声中有几秒已经合上了眼。
《我的战争》最大最大的硬伤恐怕在于,你们钢铁先锋九连的指导员在哪里????
反正我是没看到,真不知道是谁。
有谁知道请一定告诉我。
对于电影镜头我不懂,就不多说了,但里面那几个类似于射击游戏的第一人称镜头不仅没把我带入电影,反而让我有不适的感觉。
作为一个战争电影爱好者,我关注的是关于战争的细枝末节:既然讲朝战,朝鲜、韩国人哪里去了?
难道总局会因为朝鲜核实验把朝鲜人的镜头都剪了?
拍出一点两面三三制真的很难吗?
美国人用马克沁重机枪干什么?
美国人的巴祖卡安上二战德国的坦克杀手的防盾做咩?
九连撤出阵地之后讨论如何对付敌人坦克并费劲在山上安放炸药炸山石的时候,美国人的坦克恐怕早就从公路跑过去了吧?
九连哼哧哼哧地扛着日本人的九二式步兵炮真是让人心疼捉急,就不会搞个迫击炮?
我都懒得回想美军手里到底手里出没出现过加兰德步枪,都懒得去纠结水连珠到底出没出现过在志愿军手里,因为这和我回忆起除了主角外例如什么大迷糊、文艺兵甲乙丙丁之类的角色一样困难。
这部剪辑杂乱的电影,真的很难让人记住那几个如草芥般死去的人物。
我不禁感叹,我们先不要说和韩国的朝鲜战争片比了,你连十年前冯导的《集结号》那十几分钟涉及朝战的内容都比不了。
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集结号》竟然是这些年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商业战争片了。
影片后面,看到志愿军人海般冲向阵地时,我不禁有种难过的感觉,难过的不是他们在电影中的牺牲倒下,而是,当年志愿军牺牲倒下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样的进攻方式,放在2016年,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电影,如果还是以人海战术这样的方式呈现志愿军的进攻作战的话,是不应该被原谅的。
朝鲜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给王珞丹受伤的右手特写镜头就能反映的。
养父子情谊,爱情什么的掩饰不住这部电影的生硬费力。
这只能让人感到尴尬。
真是令人感到不安,在朝鲜战争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中国,竟然拍不出能够在电影院唤起观众情绪的朝鲜战争电影。
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什么时候能够像韩国电影《高地战》中,那个双手伤残的女孩问金中尉我的双手还不能不长出来时带给我的震撼,我期待着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从中国的荧幕上,震撼我的心灵。
这道伤疤,就如同女孩再也长不出来的双手一样,韩国人心里永远有着这道伤疤,他们敢去触碰,残酷的朝鲜战争应该是这样的,对谁都是这样的。
《我的战争》上映前,曝出的“老艺术家游韩国”的宣传片,着实的把小杀姐姐惊出了一身冷汗。
它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内,将战争浪漫主义化到了极致,直让我觉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被《意志的胜利》中危险意识形态的游魂上了身。
可当我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心中的不安便立即被正片安抚了下来——当然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它连达到能被称为“电影”的最低标准都勉强。
这样一部想摸观众智商下限都像“老太太上炕”的片子,又何惧其灌输意识形态呢?
“主旋律”三个字就更无从谈起,《我的战争》简直就是对它的侮辱。
这部电影要什么没什么《我的战争》在其豆瓣页面上的“类型”一栏中,赫然打出了“剧情”、“历史”、“战争”三个标签。
然而,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它一个都没挨上!
01毫无剧情的剧情片影片讲得是,志愿军连长孙北川,在前往朝鲜的路上遭遇了文工队队长孟三夏,发现她竟是自己的老乡,就稀罕上了人家,一有机会就往人家身边腻歪。
由于战况激烈,孙北川每次上前线,都要和孟三夏交代一下后事。
最后,他真的把自己交代死了。
绝无黑意。
影片拎得出来的线索,真得就只有这些。
实事求是的说,作为一部有史可依的战争片,它的冲击力还不如战地新闻报导。
战争片具有天然的建构矛盾的优势,即战争就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在战争背景下,由于生死不确定,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角色的命运与观众的心里期待是相悖的。
这造就了战争片的悲剧内核。
《紫日》中的秋叶子编剧只需在此基础上,塑造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角色,之后的剧情便浑然天成。
而《我的战争》中的人物,却全部脸谱化的让人难以信服。
战斗英雄就一定得是嗓音粗粝、满口脏话的“大老粗”。
缺失对其个性细腻部分的刻画,使前一秒还瞧不起文工队战友,后一秒就因为发现对方是自己老乡,而喜欢上对方的孙北川,怎么看怎么像是土匪豪强。
军中巾帼就非得搞成事事上纲上线的“进步女性”。
没有对其情感变化递进式的描写,使全程都在指摘孙北川,哪怕孙北川将之从地雷阵中救出,也不曾示软,非得等到孙北川牺牲才“真情流露”的孟三夏,看起来也婊得让人厌恶。
主线人物尚且如此,其余配角就更空泛得让人过目即忘。
久经沙场、临危不乱的老兵,就非得在身负重伤,遭到围剿时,搂着手榴弹唱戏;
出身书香、文工队里的青年男兵,就一定是油头粉面、弱不禁风的小生;
而最让人坐立难安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上级首长在说话时,竟依然双手叉腰、自带回音!
片中还有一干众连脸谱化的扁平性格都没有的角色,时不时地顶着“老刺猬”、“老梆子”的绰号出来打个酱油。
这种人物设置,就好比我们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中,不是“狗剩”就是“花儿”的命名,想当然的仿似开玩笑一般。
没有让人信服的性格作为依据,角色的所有行动都十分突然、跳脱。
影片还妄图展示多线索、众生相,使得所有事件都机械地堆叠在一起,叙事无序、混乱。
再加之动辄解释战事情况的字幕,整个电影破碎得毫无剧情可言。
02抽空历史的历史片如果不是影片刻意强调“抗美援朝”的话,我相信,就算亲历老兵都难看出来这是朝鲜战场上发生的事。
除了片头车站挂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的横幅,和火车上文工队的一曲“雄赳赳、气昂昂”,影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十分模糊。
当年,急行军导致的给养不足,志愿军战士的日常饮食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长期食用油炒面的战士因上火,而溃疡频发。
而《我的战争》中的士兵,居然吃上了白面馒头,管够。
也因为给养不足,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的冬天,普遍来自南方的志愿军身着单衣,却仍要匍匐在冰雪上掩护。
这才出现了“朝鲜战场上冻死的战士比战死的还多”的惨烈。
即便完整归来的志愿军,也大量的被脉管炎、静脉曲张、不孕不育等恶疾折磨终生。
《我的战争》中对此却只字未提,片中的士兵一个个都似装了斯塔克胸口的核反应堆,不惧严寒,甚至连活动能力都不受影响!
历史上的537高地争夺战,美7师火炮、坦克、飞机的投弹密集量达到了平均每秒6发的程度,甚至有战士被冲击波直接震死。
而影片竟然用升格镜头,一次次的重点表现,孙北川连长在近爆点处被震飞,再站起来的情节!
就更不用说在混乱的战场上失踪,之后滞留朝鲜的两万余人的境遇了,影片根本志不在此。
对于战争残酷的表现、战争本身的思考,全部被代之以浪漫主义情怀。
彭顺导演满怀着恋战,甚至是尚战情结表现这场战争,给《我的战争》赋予了一种恐怖主义的气质——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目的为何,丝毫不怜悯生命,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
这不仅空洞了这段残酷的历史,更是对历史亲历者莫大的不敬。
03章法无度的战争片从战争片的角度看,《我的战争》就更加惨不忍睹。
朝鲜战场上已经装备了MM1919A6重机枪的美军,在电影里还在用“马克沁”;
他们还舍弃了自己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炮,使上了德国的“坦克杀手”。
而那时明明已经用“喀秋莎”作为主要火力掩护的志愿军,在电影里却仍在费劲巴拉地捣腾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
时至今日,我们的战争片也没有做到道具的高度还原,仍旧是影视城有啥就用啥一般的凑合。
即便忽略这些细节不计,从宏观角度来看,《我的战争》也是一部不及格的战争片。
所有的战争场面,只有举枪冲锋,前赴后继的人海战术,表现得到位。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对任何大规模战役中的战术配合的展现。
一个连级建制在作战的时候,只能见到连长发挥职能。
排长、班长……一个不见,连长直接对每个战士下达命令。
这种状态的部队,能在高地争夺战中胜利,也真是不容易。
但最为醉人之处,还是九连一个突击连,居然只因为连长看上了文工队队长,就在战事紧张的时候,天天和文工队混迹在一起……
无力吐槽。
《我的战争》为了洗脑,强行鼓吹大无畏,已经不顾现实战争的任何客观条件了,甚至称其为“反科学”也不为过。
最终,便只能呈现出一片章法混乱,草台班子强凑上局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绝对和“主旋律”不搭边可能大家一听到“主旋律”三个字,就会想起“帮我把党费交了”的情节,胃里波涛汹涌。
但其实,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只是“主旋律”的一种作用。
更多时候,主旋律电影指得是价值观主流、体现人性光辉的电影。
它并非我们独有,《阿甘正传》、《硫磺岛家书》、《拯救大兵瑞恩》都是关于战争的主旋律电影。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战。
呼唤爱与和平,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正模样。
换言之,主旋律正应当是你我心之所向的那个旋律。
但《我的战争》则完全不在这个范畴内——“你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的事吗?
”当最后满身狼狈的孙北川瘫倒在地,奄奄一息地说出这句台词时,我对《我的战争》的价值观,已经忍无可忍。
且不说这句台词出现在此是否符合电影情境——被战争凌虐,处在濒死情况下的人,是否会考虑到这种问题。
就谈谈其强行抛出的主题——记住这场战争。
我们的确不应当忘却战争,但我们将之铭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对其反思,更好的维护和平吗?
可完全没有提供给我们反思余地的《我的战争》,却依然要求我们记住,我不知道、也不敢揣测彭顺导演,究竟是想让我们记住什么。
但确定的是,《我的战争》一定和爱与和平没有关系。
我们恰恰应当时刻警惕,这种片子成为我们的主旋律。
因为,《我的战争》不论是对电影,还是对主旋律,哪怕是对我们现实的和平,都是莫大的侮辱和伤害。
这么烂的抗美援朝片都可以上映,为什么好的片子却被束之高阁,上映遥遥无期!
看过外交风云,才知道毛老人家为什么顶着压力要抗美援朝?
没有打赢美国人,老毛子会援助你,看得起你?
其他国家会在外交舞台上给你机会?
最后,美国人会给你几十年平平稳稳改革开放的时间?
那么多先烈牺牲了,我们只希望有一个真正的好的记录他们的影视作品可以传承,而别让垃圾玷污了他们!
兔子,现在的种花家是你们的奉献换来的!
就武器来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用的是万国造。
但大部分是日军留下来的制式武器,就是我们熟悉的三八式步枪,花机关冲锋枪和歪把子机枪为主。
但是电影情节明显不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
因为开始我们是秘密入朝的,所以不可能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输。
那么就从第三次战役开始讲起,第三次战役入朝的志愿军大量换装苏系装备,莫辛纳甘步枪,马克沁重机枪,波波斯冲锋枪。
所以他们火车上那些武器装备,我特么基本没看懂。
从战争方面来说,第一次被伏击是完全不显示的。
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李奇微的空中绞杀战之下。
你还敢大张旗鼓的用火车运兵,不是找炸么?
还有就是,在我们的大后方,还有大量的敌军埋伏,还有那么多大口径火炮。
你告诉我怎么运过来的?
就算是后来有了米格走廊也只敢把火车开到平壤。
第二次打伏击战,那时候我们不是只有炸药包,还有反坦克手榴弹也有火箭筒了好么。
你就算火箭筒连一级的没有,反坦克手榴弹对于潘兴的正面侧面装甲没有作用,但是菊花可以随便炸啊!
而且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是迫击炮为主,你一个连带门山炮是几个意思?
你伏击完美军的先头部队就特么能光明正大的在大白天跑路?
你真当美军的飞机是纸做的?
还能给你回头在埋伏一次把山给炸了?
志愿军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就算苏联支援了T-34和IS-2坦克给我们,我们也不敢在白天开出来。
所以白天我们基本不行军,但到了晚上就是志愿军的天下。
是因为火力不够别人强悍,就只能打近战夜战!
第三次就更加瞎了。
老美敢在晚上过来偷袭我们?
你当老美是猪还是你是猪?
晚上是志愿军的天下!
在晚上老美只有防守的份。
第四次打阵地战,我的天,你用潜伏是对的,但是你玩的步兵集团冲锋是什么鬼?
那时候我国的步兵三三制战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说,当年我们国家的轻步兵是世界第一的。
细节啊,大哥。
要你这么冲锋,志愿军早回国了。
还能搞定老美?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应该打2分,跟那个逐梦演艺圈相比美。
香港导演拍我们的历史,就是无知,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文化背景。
垃圾导演!。
主旋律红色电影...中规中矩....表达的有点不明确啊 远不如集结号有内涵.
没想象中好,好的地方也就是爆炸戏之类的了,可谓国产迈克尔贝。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不好的地方,人物没发展,大战没层次。彭顺这个导演对视点、对空间关系的理解还不如拍大片的第五代导演,第一场戏的站台戏就拘泥于人物极小的景别上,连好莱坞大片式的场面调度都没有,浪费了氛围塑造的机会
历史的真相不会因为一两部电影而改变,但是无名英雄不应被遗忘。
比剧版的战争片好看多了,也容易接受,不是为了歌颂谁,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很棒。
就电影本身来说,完成度还不错。虽然很多桥段似曾相识,有点出戏。糖分略高了点。
应该说是对小孩会起到很好教育的一部战争片,个人觉得导演是很走心的。
说实话拍的真烂 毫无技巧的突突突突突突 尴尬至极的爱情戏 又十分尴尬的和战争戏捏在一起了 当小神仙背着 不知道是连长还是排长还是班长 还是敢死队长的 刘烨出来真是想骂娘了 这是拿领导当挡箭牌吗 本来就该2星 但看了那么多1星 这个5星必须打 为了不忘记那场战争的英雄们 2017 7 14
宣传片就是来炫你们孙子孙女的吧科科了不起了不起
从技术角度讲,这部片子有亮点,镜头调度、战争场面可以说是近年最好的。没想到彭顺也会拍战争电影。但彭顺毕竟不是徐克,始终没能把故事讲好。剧本很糟糕,情节单薄,从头到尾就是打打打打打。给两星不能再多了。
严重生理不适。
且不说票房成绩,满屏的电脑特效、毫无意义的镜头、泛滥的抒情场面,就这诚意,如何打动观众?
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宣传片中老艺术家们的姿态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场侵略战争,辱韩更是侮辱志愿军
抛开某些不符合历史不符合常情的内容, 只是把这当作一部剧情片来看的话, 还行..
抛开政治意识和历史细节,只作为战争电影看还是不错的,虽然部份情节略显尴尬,但至少比我刚看的《仁川登陆作战》强,冲着志愿军战士们英勇而可悲的命运,冲着他们曾经抛洒过的热血如今却在被人从那片土地上任意地抹去也要给个及格啊。没有人忘记他们当年的英勇,甚至他们的敌人,而他们的盟友例外。
抗美援朝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只要残酷到位了,政治正确了,就能广电观众两头讨好,这个题材的可挖掘性与抗日题材不相上下,然而这一手好牌都被国内的垃圾编剧导演毁得一干二净,像《上甘岭》那种抗美援朝神作现在是不可能出现了,残酷艰苦的战役硬是拍成了抗日神剧式的过家家,可笑至极!
还是拍得不好,接这种不被社会舆论认可的东西,要么就是认不清,要不就是真爱,电影美术做的还可以,但是应该不是导演的最专长吧,他应该有更好的东西呈现,李心洁选择了这样一个脑回路稍微坎坷扭曲的老公一定有她的道理,但是由此而见她除了声线甜美也是个二巴颤子。。。(评分比电视剧差不多别苛刻)
不是很喜欢战争片,看的眼花缭乱。。。和平来之不易,结尾很感动。这片子是不是有人在刷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也不至于一片一星啊?
TMD,本来觉得战争表现一般给了3星,看见一堆西奴美分恶意刷0,怒改成5星!为了这场立国之战!为了牺牲的军人!
的确拍得很傻。#20161128
4星,多给一星冲刘烨、冲战争,我记得以前有句话,“大国泱泱,富而不刚……百万子民,跪请开战”做为愤青还为此澎湃激昂、看到这部影片,我觉得开战我第一个就会死,现在人毫无战争生存能力,兴亡皆百姓苦。死的也只是百姓、政府打不过可以和平桌谈判、抗美援朝,只不过是拿人填满生产跟不上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