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人生

La meglio gioventù,灿烂时光(台),最好的青春,少年万岁,璀璨人生,The Best of Youth

主演:路易吉·洛·卡肖,阿莱西奥·博尼,索尼娅·贝加马斯科,玛雅·珊萨,法布里齐奥·吉福尼,杰丝敏·特丽卡,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安德烈提多娜,瓦伦蒂娜·卡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3

《灿烂人生》剧照

灿烂人生 剧照 NO.1灿烂人生 剧照 NO.2灿烂人生 剧照 NO.3灿烂人生 剧照 NO.4灿烂人生 剧照 NO.5灿烂人生 剧照 NO.6灿烂人生 剧照 NO.13灿烂人生 剧照 NO.14灿烂人生 剧照 NO.15灿烂人生 剧照 NO.16灿烂人生 剧照 NO.17灿烂人生 剧照 NO.18灿烂人生 剧照 NO.19灿烂人生 剧照 NO.20

《灿烂人生》剧情介绍

灿烂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里奥(阿莱西奥•博尼 Alessio Boni 饰)和尼古拉(卢伊吉洛•肖卡 Luigi Lo Cascio 饰)是亲密无间的两兄弟,但是酷爱诗歌的马里奥却在考试中因为与教授意见相左而不及格,相反尼古拉投其所好的表现赢得了医学教授的好评拿到了高分。他们几个朋友相约去毕 业旅行,但是马里奥却带来了另外一个不速之客——他从精神病院搭救出来受伤的女孩佐珍(杰丝敏•特丽卡 Jasmine Trinca 饰)。于是,兄弟俩决定陪她寻找亲人。在一片革命洪流之中,马里奥弃笔从戎,选择做警察,而尼古拉则漂泊异乡成为了精神科医生。佛罗伦萨的大水,让兄弟俩重逢,此时尼古拉已经和钢琴师朱莉安成为伉俪。而马里奥则对摄影师米雷拉一见钟情。他们的感情同样经受着社会动荡的考验…… 本片片长6个小时,通过讲述意大利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意大利从1966年至2000年的社会巨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渗透疯狂梦幻城纽约,我爱你高地人:复仇之旅柳山罪恶赎金老爸的心愿芊叶长笙伏魔篇落魄总裁第9节课女神养成记马头八万里十步追踪乳牙数码宝贝02:最初的召唤科西嘉爱情故事秘密总部亲爱坏蛋赤子之心装甲娘战机上有老下有小狂暴巨狼龙一,你要怎样好警察,坏警察碧昂丝:天后崛起无限重生周恩来在重庆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超能少年第四季

《灿烂人生》长篇影评

 1 ) Matteo的悲剧

没有任何防备,就被这部六小时的杰作击倒,连接几天心情都不能平息。

影片描绘了两兄弟四十多年间的生活、朋友、爱人和家庭,除了爱情、友情和亲情,还有作为社会人的政治理论、人生价值观……只要你沉下去,总能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Newsweek》的评论文章,谈到georgia被警察带走的一幕,导致了兄弟两人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Matteo悲剧源头也许就在这里:For Nicola, the more gregarious, easygoing brother, it leads him to a career as a quasi-Laingian psychiatrist. For the intense, angry Matteo, terrified by intimacy, freedom proves too threatening: he abandons his studies and joins the police, seeking refuge from his demons in a world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这里有一句描绘matteo“terrified by intimacy, freedom proves too threatening”或许容易被忽略。

在整部影片结束之后,回溯兄弟两人送georgia返乡之行,你会另有一番感悟。

如何进入georgia自我封闭、无助的世界,matteo真诚投入,然而,他收获了什么?

千辛万苦把georgia带回她老爸身边,却被告知多管闲事,因此与她老爸打架了;而georgia因为绘图本被偷看而在雨中跟他大闹一场,让他委屈得要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太靠近就是相互伤害;而最终georgia被警察带走,出走行动失败,他在考试失败之后累计的挫败感,至此达到极点,兄弟两人由此正式选择了不同道路。

从此之后,matteo内心也封闭起来了,抗拒亲密关系,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也动辄把服从命令挂在口头,可是,他做得到吗?

他调离西西里岛,路过罗马老家,看见母亲搀扶着日益衰弱的父亲,愧疚之下,无言以对,遂驾车而过。

在哥哥的医疗院,他重新遇到georgia,内心升腾了一线希望的光芒。

然后,此时传来父亲病逝的消息,令他心理重新堆积无穷负累,情绪已经不受控制,他开快车,因此与哥哥爆发争吵、相拥痛哭流泪的一幕,令人心酸。

令我困惑的一个情节是:Matteo在警局初次看到被标示为“恐怖分子”嫂子通缉令时候,他问,遇上这类通缉犯怎么办?

同事直截了当告诉他,可以直接击毙。

类似的场景一再出现,Matteo一次又一次拂拭“嫂子”的通缉头像,可以设想,他在脑海中不止一次想象与“通缉犯”嫂子相遇的情形,那时候,他该怎么办?

他不能简单遵循命令了,不仅仅因为她是自己的“嫂子”,更因为他明白嫂子的为人。

也许,就是这个诱因,让Matteo脾气变得更加暴躁,更不能容忍这个世界黑白不分,令他在新年之夜恶狠狠逼问一个富人,斥责他利用权势把罪行转嫁到佣人身上。

“图书管理员”来到警局,似乎是给他带来一线拯救的希望,可是,最终两通电话没有接通,窗外的烟花,加剧了他的孤独感,格格不入的一个可怜人,matteo终于决心舍弃一切……

 2 ) 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The Best of Youth" (La Meglio Gioventu)是2003年的意大利電影, 導演是Marco Tullio Giordana, 第一次看他的電影, 租了回家欣賞這齣六小時的特長電影都是因為口碑.當然要一次過安坐家中連看六小時電影一點也不容易, 我用了兩天, 分開了三次看完.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 很舒服, 很真, 很細膩, 看完了就像讀完一本內容十分豐富的小說. 基本上故事中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寫成一篇長長的文章. 要在這兒用數個段落作看電影後感真的不容易.主角是兩兄弟, Nicola及Matteo, 從1966年說到2003年. 六十年代, 他倆還是個大學生, 兩兄弟感情十分要好. Matteo認識了一個在精神病院的女子Giorgia, 和他們年齡相約, 拿了她的相片給讀醫科的哥哥Nicola看, 發現她被院方任意用電擊電她的頭部, 設法把她帶回她的故鄉. 兩兄弟本與友人約好一同出發往北極去, 希望途經挪威, Giorgia的出現令他們計畫大亂, 亦改寫了他們往後的路向.電影人物眾多, 每一個都刻劃得十分細細膩, 很真, 就像我們身邊會認識到的人一樣. 電影觸及親情, 友情, 愛情, 愛國情, 叛國情, 內容極之豐富, 六小時一點也不悶, 亦沒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從六十年代說到現在, 當中亦描繪了許多社會及政治問題, 最深刻的描繪當然是人生. 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及經歷都不是一帆風順, 充滿波折和荊棘, 有患了精神病的, 有面對婚姻破裂的, 有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放棄家庭的, 有仕途不濟的, 有身患重病的, 有面對公司裁員的, 有最終選擇了斷生命的... 這不就是我們都正正面對的人生難關嗎?演員都演得十分出色, 把角色的性格都表現得很清晰, 每一個人都可獨當一面, 正如我說, 要寫關於他們每一位, 都可以寫一篇長長的文章. 電影中不少感動的片段, 不太煽情, 卻足以令人從心底裡哭出來.看Rotten Tomatoes的評語, 98%都是讚不絕口, 是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3 ) 灿烂人生

最难以忘记的是,Giorgia重新出现后,兄弟两人也不知是谁说了,“我想当时我们都爱着她。

”年轻时的两人带着疯女孩的那次出行真是最美好的时光,一路上有女孩枕着Matteo酣睡时哥哥掩不住欣羡之色的捉弄,也有Nicola温柔体贴的无微不至。

然而忽然间一切就让被警察带走的女孩惊慌失措的眼神打破。

Nicola继续前行,而他身后的Matteo却沉默地踏上了返程的旅途。

其后佛罗伦萨抗洪相见时的一个拥抱,父亲死时返回罗马途中的激烈争吵,20年内两人确实并未再有太多交集。

我们看到的是人生乃至人性的两面,却还要为其间挣扎维系的血浓于水唏嘘不已。

看完整部电影后再重新回顾的片断之一,有疯女孩发现Matteo看到自己日记之后的歇斯底里,我记得那上面写了Matteo的名字。

大雨中试图自我辩驳的Matteo在哥哥的劝说下仓皇离去,而后者不出意外地安抚了女孩。

被雨淋湿的Matteo一侧脸部的特写阴郁低沉地出现在了镜头前。

身后Nicola的发问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17年后打开屋门的Matteo欲言又止,送别的Nicola依然是一句困惑的“怎么了”。

对方笑了笑,迅速地走入了夜色。

也不知那夜是不是在Matteo纵身一跃之后,才下起雨。

Matteo之死在一瞬间突兀无比,此时电影还余下两个小时,要讲其后的20年。

瞬时空白的思绪开始往前捋,从那夜哭诉着找上门来的Mirella和警局里的穷凶极恶,到另一夜望着女人背影猛的一个急转,到多年前与父亲的最后一面,到一次失控的袭击,到学生时代一次离经叛道的自我表达。

看到母亲珍藏的Matteo学生时代全A的成绩单,我们应该还没有忘记多年前坐在教授面前的Nicola,甚至清楚地记得那位老人说:“你的成绩本应得B+或者A-,但是因为你的态度,我给你一个A。

”理所当然地,我们为Matteo的迷人、骄傲、自我、孤独、反叛、矛盾,甚至是难以理喻而无法自已。

在面对Nicola时却不失一刻从容与淡定。

可我也没有忘记他对被自己投进监狱的Giulia说,“嫁给我”。

记得上一部看至流泪的意大利电影是[儿子的房间],昨晚面临Matteo死后的片断又有了相似的冲动。

母子三人的哀痛是在走出Matteo公寓之后才昭示的。

蹒跚的母亲松开了手里的三本书,妹妹Francesca哭着捡起,而另一边的Nicola也早已泪至失态。

而Matteo与哥哥一家赶回父亲葬礼的片断更是难忘。

暴怒失控在下车后瞬间化为软弱的眼泪,他和Nicola在阴冷的夜色中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母亲的死讯由医院的孩子不连贯地读出,两鬓斑白的Nicola去到海边小城在坟头摆上一束花,业已平静的还有时代。

印象中最深的一个淡出般的镜头停留在Giorgia似空白却又饱含神情的脸。

随着点唱机奏响的一曲[A Chi],我们希望或者肯定,Matteo本可以向前一步。

他没有走到那一步。

多年后变得和当时的他一样高大挺拔的年轻人踏上他从未驻足的土地,来信告诉另一位父亲Nicola,“生活正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好”。

落日因此是完美的句号。

 4 ) 关于《灿烂人生》的看点汇总

柔之胜刚,欲速不达,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此片的主线。

佐珍隐喻这个世界的问题,马迪奥和尼古拉尝试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两人在车站的诀别,意味着两种人生的展开。

答案在最终,时间为友,享受过程,原则性不强的尼古拉找到了正确答案。

尼古拉让佐珍每日浇水的片段,令人动容,背后是面对冷酷现实不急不躁,从容冷静的心态,这是导演认为走向灿烂人生应有的心态。

--尼古拉和妻子朱莉安是辅线,不带隐喻的方式阐述两人改变世界的方式,与主线不同的是,此辅线重在阐述人生的认知方式,学生时期与朱莉安一起沉溺于学潮的尼古拉,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来,尼古拉嘲讽着带女儿从乌烟瘴气的左派会议中走过的场景,隐喻着他与之前认知的决裂,走向科学理性的怀抱,这是导演认为人生应有的理性认知。

---片中提倡的友善与包容也是对人生认知的极重要的一点,认为爱是链接灿烂人生重要因素。

两人的母亲每周坚持探望马里奥瘫痪的好友,是导演关于爱的的隐喻。

爱的重要性在于与残缺的链接,对坏的包容,让社会不至于断裂。

然而,善恶分明,原则性过强的马里奥,因此错失了爱的链接,马里奥跳楼前,与女朋友未能接通的电话,隐喻着爱的最终断裂。

---片中一些小的片段也展现出导演对人生的看法,尼古拉的朋友从失业困境中艰难走出,暗示了我们面对挫折应有的态度。

尼古拉的另一位朋友,后来的妹夫,面对暗杀威胁选择留在国内的态度,暗示了我们面对困难恐惧是应有的坚强和执着。

--尼古拉以看似慢,看似无原则、但充满理性科学、充满爱的方式,好似龟兔赛跑,改变了世界很多很多,改变了心理学认知,改变了法律,治愈了佐珍,用爱从新与朱莉安建立链接,但,这就是灿烂人生的吗?

终极的疑问在于,尼古拉永远无法改变马里奥,或许,复杂与多样才是人生真正的灿烂之处吧。

---第一次看长达6小时的电影,娓娓道来,感悟颇多,这部电影展现了有着千年传承的民族,理应有的文化深度。

 5 ) 沧桑历史,灿烂人生——情节历史全梳理

《灿烂人生》作为一部六小时长片,剧情跨越一家三代,涉及十数个主要人物,同时串联起意大利的现代史,既在政治活动的宏大主题上进行探讨,又深入到角色个人的内心世界深挖。

本片单从剧情片角度欣赏就已经足够伟大,但如果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奈何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对情节和历史事件进行梳理,虽然价值不高,也希望有所帮助。

注:以下全剧透意大利的灿烂人生 要谈论《灿烂人生》,不可忽略的一定是其背后庞杂的社会背景,下面我按照剧情顺序梳理每个时间节点的意大利历史时期:(本人是历史小白,如有不对,烦请指正)1966年 罗马 开篇

1966年夏天,主角家庭在首都罗马 主角一家兄弟姐妹四人:哥哥尼古拉、弟弟马里奥、姐姐祖安娜、妹妹法兰西斯卡。

马里奥是学识渊博的文学系学生,而尼古拉是医学学生。

尼古拉有两位朋友,修读经济学的卡洛和成绩不好的贝尔托。

兄弟二人和两位朋友正计划着一场挪威之旅。

马里奥兼职了一份工作,在医院陪护精神不稳定的女孩佐珍,一开始并不顺利 ,但随着相处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

由于发现佐珍受到医院虐待,马里奥决定带着她逃跑,也间接导致四人的旅行计划泡汤。

兄弟二人带着佐珍不知如何是好,而佐珍却由于没有身份证明意外被警方带走,兄弟二人因此分开,马里奥弃文参军,尼古拉开始独自旅行。

1966年的意大利,正处在战争后的恢复期。

经历了二战的重大打击后,意大利一片废墟,但受益于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朝鲜战争带来的产品需求等,意大利在1945年(二战结束)至1969年期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称为意大利经济奇迹。

意大利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欧洲主要工业国之一。

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

在这段时间,意大利的电影也在国际上达到巅峰,影迷们熟知的《甜蜜的生活》《罗马妈妈》等作品便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情况(新现实主义要稍早于经济奇迹时期)。

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城乡发展变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中产阶级文化开始兴起,中小企业开始发展;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让年轻人得以接受更好的思想教育;女性地位也有所提升,关于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开始得到改革。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两兄弟的母亲曾半开玩笑地抱怨不能离婚,而这种情况在1970年被离婚法的通过而终结,这也是意大利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带来的变革之一。

影片中的主角一家生活在首都罗马,兄弟二人也在此接受了先进的高等教育。

同时,在60年代是社会解放运动的高潮,性解放运动、女权运动等,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让年轻人们开始好奇探索外部世界。

经济发展也让他们有足够资源进行旅行,意大利青年中出现了一种环游世界的潮流,全国的青年旅舍网络逐步建立。

大量背包客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旅游文化现象,不同国家青年相互交流,也加深了欧洲不同国家年轻人间的友谊。

这在影片中也有所展示,尼古拉便在这个时期开始独自出游,并经历了各种相应的解放运动和社交活动。

尼古拉在轮船上与各国的背包客相识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意大利经济奇迹埋下了许多隐患,南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拉大,工人阶级得不到工作安全和经济保障,左右翼思想冲突,环境资源压力大,种种问题直接导致了后续意大利的一系列动荡。

1966年 佛罗伦萨水灾

尼古拉在电视中看到水灾报导 尼古拉在挪威的独自旅行结束于水灾的报导,他决定前往佛罗伦萨成为志愿者。

此时,弟弟马里奥与战友路易吉(这两个人的名字听起来倒更像兄弟)也应召来到佛罗伦萨,二人因此重逢。

尼古拉决定不再依赖父母而放弃了学位,而马里奥决定入伍加入警队。

尼古拉的朋友卡洛和贝尔托也来到了佛罗伦萨参与志愿者,大家愉快重逢。

尼古拉在这里也遇到了自己的挚爱——擅长钢琴的数学系学生朱莉安。

意大利佛罗伦萨水灾发生于1966年11月4日,由于连续强降水和阿诺河水位的急速上升,城市的防洪系统崩溃。

这场水灾的破坏极为严重,尤其对于佛罗伦萨这个文艺复兴运动发祥地,其对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破坏不可估量。

无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被大水淹没,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艺术品被损坏,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的水灾很快引起各地人士的注意,全球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前往佛罗伦萨支援救助,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志愿者被称为“泥浆天使”(the Mud Angels),他们之中包括大量学生和文艺爱好者,在灾后对意大利的文化遗产进行清理和修复,为灾民提供日常食物,这其中便包含了主角尼古拉;同时,意大利军方也提供了紧急救援,其中也包含主角马里奥。

泥浆天使们在参加救援活动 这群泥浆天使们帮助清理街道,救出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并为受困的居民送去食物与干净的水。

泥浆天使们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被统一招募,但他们在短时间内出现,甚至比政府官方反应更快。

事实上,这便与上文提到的60年代欧洲旅行潮流有关,许多青年此时正在旅行途中,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便迅速改变了行程。

由于这批青年热爱文学艺术,他们很快就积极投入了救援工作,同时也在志愿活动中获得了深刻的友谊。

影片中哥哥尼古拉便在这时取消了自己的旅行计划,投入到水灾的救援工作,并在此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朱莉安。

泥浆天使的出现是60年代大规模青年旅行的反映之一,尽管语言不通,但欧洲各国的青年仍然有着强烈的交流,团结合作的深厚友谊。

背包客们的流动和交流也加深了国际间的青年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一体化自下而上的体现。

1968年 都灵

1968年2月,都灵市 尼古拉追随恋人,在都灵上学的朱莉安,来到了都灵市报考解剖学。

他的两位朋友卡洛和贝尔托也一同来到都灵。

贝尔托此时已经成为工人,而卡洛正修读经济学。

朱莉安与尼古拉一行三人都在参与着学生工人运动,尼古拉和卡洛还在运动中受伤。

都灵市,意大利第三大城市,同时也是欧洲工业化最先进的城市之一,欧洲最大的汽车产地,是意大利经济奇迹的典型代表。

但1968年的都灵市并不和平,正因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造成了大量的社会和政治冲突。

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工人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来自意大利南部的农民,社会结构的变化给都灵市带来了很大的城市规划挑战。

但在这个时期更重要的事件,是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

受冷战局势、越南战争、反殖民主义和民权运动等国际事件的深刻影响,60年代中后期,由左翼学生和民权运动分子在全球共同发起了一系列反战反官僚的抗议活动。

而1968年,正是这场世界性运动的最高潮,被称为“六八运动”,我们熟知的法国五月风暴便在这一年爆发。

在这场运动中,意大利也不例外,经济奇迹埋下的隐患从这时开始爆发。

尼古拉在学校挂横幅 正值冷战时期,不少左翼和反战人士都带有共产主义色彩,婴儿潮一代逐渐成熟,青年学生们开始参加抗议活动,要求教育改革和民主化校园,工人们也开始举行罢工抗议活动,学生工人们联合起来抗议,组成了跨阶层联盟(这个跟我们也有些关系,就不细说了)。

而意大利政府则采取了许多强硬的防暴警察行动来应对这次运动。

我们也能在影片中看见大量包括主角在内的大量学生参与抗议活动。

1974年 都灵

1974年春天,都灵市 弟弟马里奥此时已经入伍警队,并在暴动中作为防暴警察参与应对,而相反的,尼古拉与朱莉安作为抗议人士四处躲避警察的追捕,但兄弟二人并未在暴动中相遇。

警队遭到暴动民众的袭击,马里奥的战友路易吉在暴动中导致终身瘫痪。

暴乱结束后马里奥偶遇了哥哥尼古拉,尼古拉邀请马里奥来自己家,但朱莉安作为激进左翼与马里奥不和而争吵。

朱莉安与尼古拉未婚育女,女儿取名为莎拉。

尼古拉参与了意大利首宗由精神病人出席作证的案件,并成功打赢了官司,将精神科医生送进了监狱。

但与此同时,母亲告诉尼古拉父亲患上了癌症,身为医生的尼古拉知道这种病无法治愈。

从六八运动开始,意大利经济奇迹开始光辉不再,1969年1970年罢工活动被称为“火热之秋”(Autunno caldo),在这期间意大利北部工厂发生了超过440小时的罢工。

热秋时期的动乱从学生破坏性抗议活动转向了工业斗争,而都灵作为工业中心,成为了野猫罢工(未经工会同意的罢工)的中心区域。

抗议活动引起了警方的关注,最后演化成暴力活动,造成民众与警方的战斗。

尼古拉在法院里发现的“红色旅”传单 而热秋时期造成的社会尖锐矛盾在后期进一步激化,造成了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更为严重的社会动荡,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铅色年代”(Anni di piombo)。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社会充满着暴力与动荡,工人运动由抗议演变到暴力活动,最终演化为恐怖主义活动。

热秋时期的政治活动加剧了意大利的政治极化,左翼右翼思想走向极端,产生了“红色旅”(左翼)和“黑色旅”(右翼)等极端主义组织,这些团体通过暗杀、爆炸、绑架等手段来达到政治推广的目的,增加了社会的恐慌。

在影片中,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安便加入了红色旅组织。

1974年,红色旅进行了第一次谋杀活动。

铅色年代对意大利的社会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意大利共和国历史上最暴力、最动荡的时期之一,对意大利现代史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977年 巴勒莫

1977年夏天,西西里首都巴勒莫 兄弟两人的姐姐祖安娜在米兰从事律师工作,父亲表示想念女儿,尼古拉便带着父亲前往米兰探望姐姐,顺便与去剑桥留学 回来探亲的朋友卡洛见面。

卡洛在剑桥深造经济学硕士学位,并计划来年投考意大利银行,而姐姐作为律师,为工人们维护相应权益。

弟弟马里奥由于在防暴活动中暴力执法,被调到博洛尼亚,后又调到西西里巴勒莫。

在巴勒莫,马里奥遇到了女摄影师美拉莉,短暂的交流后,马里奥推荐美拉莉去罗马申考图书馆管理员。

尼古拉在医院巡查中意外找到了分别多年的佐珍,佐珍被精神病院虐待多年,精神十分不稳定。

马里奥在执法中再次失控,被局长停职。

在探望战友路易吉的路上,马里奥偶遇了生命接近尾声的父亲,但他并未下车相见。

马里奥前去探望佐珍,但兄弟二人回家却收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马里奥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与父亲相见的机会。

在葬礼上兄弟姐妹四人,未婚妻朱莉、母亲、以及两位朋友卡洛、贝尔托重聚,卡洛与妹妹法兰西斯卡暗生情愫。

而朱莉安却遇到了麻烦,她放弃了工作和爱好,全身投入了左翼运动,最终决定离开家庭加入“红色旅”的恐怖组织活动。

1977年是意大利学生运动的高潮,被称为“1977运动”(Movement of 1977),与之前的学生运动不同,这时的学生运动更多是对政党制度的强烈抗议。

自1976年意大利解除了对广播电台的垄断,私人电台大量涌现,使思想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世界范围内的亚文化也开始广泛传播,对年轻人的思想冲击很大,也使同性恋解放、反禁毒、女权等运动开始爆发。

这一年在博洛尼亚(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坐落于此)和都灵都发生了重大骚乱,装甲车被派遣到大学区平息骚乱,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包括未参与运动的当地人。

1980年

1980年春天 卡洛与尼古拉的妹妹法兰西斯卡结婚(婚礼这一段是我哭得最惨的地方),但在幸福的同时,尼古拉的朋友贝尔托却遇到了麻烦,由于参与罢工,他被以最低薪资遣散,此时身为经济学教授的卡洛为朋友打抱不平,却也毫无办法。

1980年的意大利仍然在持续动荡。

菲亚特公司,坐落于都灵市,是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也是欧洲和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汽车公司,是意大利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1980年菲亚特公司试图在都灵工厂裁掉约1.4万名员工,却引发了大规模的工业冲突,工会组织了一次历史性的罢工活动,“菲亚特5周罢工”(我没有查到官方中文名,这是我自己起的)。

但罢工并没有组织裁员计划,大量工人被遣散,也进一步导致了工人运动的激化。

电影里的贝尔托便是这场罢工中的一员,也在此次运动中失业。

贝尔托的信上正是菲亚特公司标志 五周罢工被视为意大利工业史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是工人阶级与雇主之间紧张关系的顶点,体现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意识觉醒,同时也能看出当时工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在经济衰退的趋势中,工会要承受雇主和政府的压力,并艰难地维护工人权益。

1982年 都灵

1982年春天,都灵 未婚妻朱莉安离开后,尼古拉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莎拉。

加入红色旅的朱莉安开始谨慎小心地进行暗杀破坏活动,但心里也放不下对女儿的挂念。

于是她悄悄找到此时正做建筑工人的朋友贝尔托,请他传话给尼古拉,约定好时间地点与女儿相见,但女儿似乎已不记得母亲。

另一边,弟弟马里奥加入了罗马警局护卫队,在左翼人物的搜捕名单上发现了朱莉安的照片。

马里奥在罗马图书馆重逢了在巴勒莫相识的女孩美拉莉,美拉莉听取了他的意见,此时已是图书管理员。

二人感情迅速升温,并发生了关系,但那晚之后,马里奥就不辞而别。

朱莉安收到新的暗杀指令,而目标竟是尼古拉的朋友卡洛。

朱莉安于心不忍,偷偷通知了卡洛的妻子法兰西斯卡请卡洛逃跑,并想再次与女儿见面,但卡洛拒绝逃跑,拒绝向恐怖组织示弱。

1982年,铅色年代已步入后期,尽管红色旅组织成员已受到大规模打击,但组织依然活跃地进行暗杀和袭击。

法官、政府官员、记者、外国官员、公司高管、大学教授等人都是其暗杀目标。

意大利在这一年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反恐法律,加强了对于恐怖势力的打击,也显著削弱了恐怖组织的势力。

1983年12月31日 跨年夜 罗马

1983.12.31 新年即将到来,而马里奥在对毒贩的审问中再一次失控。

美拉莉找到了马里奥,质问他为何不辞而别,二人争吵后离开。

马里奥离开了警察局造访了母亲家,兄弟姐妹、母亲和卡洛在家中团聚。

马里奥想要打电话向美拉莉说明,美拉莉却没有接。

马里奥没等跨年就独自离开,回到出租屋里再拨电话仍未接通。

屋内是电视机传来的欢乐节目,屋外是美丽璀璨的烟花,新年到来,马里奥轻声说到“新年快乐”,接着跃下了窗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借着与朱莉安约定的见面,尼古拉协助警方在约定地点抓捕了朱莉安。

1984年,铅色年代已经接近尾声,红色旅在1984年发动了该组织最后一次重大袭击。

这次袭击发生在1984年4月14日,造成了一名美国士兵死亡,另有十几人受伤。

袭击者在北约设施外用机枪和手榴弹对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的军事人员进行了射击。

但红色旅内部此时已经出现严重分裂,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组织高层的被捕、以及意大利政府的大力打压,红色旅组织分裂为了多个派系,组织的活动能力也渐渐减弱。

在这次那不勒斯的袭击之后,红色旅的活动便渐渐衰弱,也象征着铅色年代逐渐走到尽头。

1992年 都灵

1992年春天 女儿莎拉此时已经成年,尼古拉也逐渐年长。

莎拉为了学业离开了都灵的家,前往罗马与小姨法兰西斯卡、卡洛一家同住。

尼古拉在偶然发现一个摄影展,而海报上的图片正是弟弟马里奥,原来摄影师就是美拉莉。

佐珍请尼古拉找到美拉莉但被拒绝,于是独自离开医院寻找,尼古拉在火车站拦下了佐珍,二人交流之后和解。

佐珍在尼古拉的帮助下离开了医院融入社会,而尼古拉也决定前往巴勒莫寻找美拉莉。

1992年是意大利历史上另一个关键年份。

1992年2月17日,米兰的检察官从一养老院院长受贿案查起,顺藤摸瓜查出了1200多起贪污案件。

大规模的反贪反腐运动从这一年开始,被称为“净手运动”(Mani Pulite) 。

从金融、企业界的违法行为,到相关的政治家腐败案件,大量的官商勾结案件受到查处,大量高级政治人物被判。

意大利政法剧《1992》便详细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故事。

1992 (2015)8.12015 / 意大利 / 剧情 惊悚 / 朱塞佩·加利亚尔迪 / 斯特凡诺·阿科尔西 圭多·卡普里诺 血色恐怖的铅色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但这一时期也令民众对精英团体极不信任,而在这一期间各种恐怖活动,某种程度上也掩盖了当时各种贪污腐败现象,最终在净手运动被彻底揭露。

影片中尼古拉也为一名被判贪污公营企业的经理做心理评估,但经理对于自己的情况并不服气,其实也侧面反映当年意大利普遍的贪污现象。

尼古拉给试图自杀的贪污人员做心理评估 净手运动对意大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意大利政治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便是“第二共和国”的诞生。

大规模的反贪反腐运动导致许多传统政党的解散,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崛起,自此,1946年二战后建立的第一共和国成为历史,这其中的涉及政治变革非常多,此处不深挖,简单来说第二共和国的意大利政治更加透明,地方自治权更大,也使得意大利的政治经济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联系。

1992年 巴勒莫

1992年5月25日 尼古拉前往巴勒莫寻找美拉莉,顺便探望了姐姐祖安娜,身为法官祖安娜,正在为巴勒莫发生的法官谋杀案而忙碌。

同时,重拾摄影工作的美拉莉也来到凶案现场捕捉记录,尼古拉找到了美拉莉,二人都为马里奥的死而悲痛自责。

交谈中,尼古拉惊讶地得知美拉莉有一个儿子名叫安德鲁,而这个他正是她与马里奥的儿子。

尼古拉激动地前往罗马告诉了独居的母亲,并带着母亲前往巴勒莫见到了孙子,母亲最后留在了西西里岛与美拉莉和安德鲁同住。

电视里对卡帕齐大屠杀的报导 1992年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暗杀事件,两位著名的反黑手党法官被杀,他们分别是乔瓦尼·法尔科内和保罗·博尔塞利诺。

影片中展现的那场法官谋杀案便是法尔科内法官的谋杀案。

法尔科内法官是著名的反黑手党检察官,专门负责有关黑手党成员的案件。

1992年5月23日,法尔科内在从巴勒莫机场前往市中心的途中遭遇炸弹袭击。

近一吨的TNT炸开了数十米的鸿沟,全长400多米的路面被炸得面目全非,法尔科内、他的妻子弗朗西斯卡·莫罗维利(同为法官),以及他们的三名护卫在爆炸中丧生。

这场震惊全国的谋杀案被称为“卡帕齐大屠杀”(Strage di Capaci),这场谋杀案被视为黑手党对意大利社会的极端挑衅,是铅色年代末期最为震动的暴力事件。

法尔科内作为打击黑手党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死引起了全社会的愤怒和谴责,也使意大利进一步加大了对黑手党的打击力度。

1995年 托斯卡纳

1995年春天,托斯卡纳 奥尔恰谷 尼古拉与妹妹法兰西斯卡一家决定搬到托斯卡纳,他的朋友贝尔托此时已经经营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与尼古拉和卡洛一起策划了别墅的装修。

女儿莎拉此时已有男友,朱莉安也在此时出狱,但她不敢立刻被女儿见到,法兰西斯卡帮助她安定了下来。

尼古拉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一天他收到美拉莉的来信,自己的母亲已安详地离开人世。

托斯卡纳大区,首府为佛罗伦萨,奥尔恰谷是这里十分美丽的一片田园地带,在文艺复兴时期常常被作为绘画对象,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超羡慕他们一家在这里的住宅)。

2000年 托斯卡纳

一家人的住宅 贝尔托的建筑公司完美地完成了别墅的建设,女儿莎拉也已订婚,卡洛和法兰西斯卡一家也搬到别墅,美拉莉带着儿子安德鲁来探望众人。

莎拉收到母亲朱莉安的来信,她前往佛罗伦萨的图书馆找到了母亲,二人在佛罗伦萨闲逛,莎拉在教堂悄悄告诉母亲自己已有身孕,请求母亲为自己演奏一曲,再三央求下,朱莉安时隔多年终于重新演奏钢琴。

尼古拉与美拉莉在清晨散步,二人终于相互表达爱意,二人结为伴侣。

电影进行到此已经接近尾声,社会背景在这里已经淡出,因此不再详细说明历史背景。

2003年 挪威 结尾

2003年春天,挪威 安德鲁与女友踏上了挪威之旅,一路走过尼古拉曾经独自旅行时的风景。

他给尼古拉写信,信里提到尼古拉当年在挪威写信中的话——”眼前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

影片在夕阳下结束。

附上一张不算完全的全家福 这篇梳理终于写完了(其实不太能称得上影评),虽然可能不会有人看到这里,但是还是想碎碎念几句。

原本是想把历史背景和人物分析放在同一篇文章里,但发现光做历史背景和情节梳理就已经近8000字,因此人物分析打算另写一篇(如果我能坚持写完的话)。

本人是纯纯理科生,在此之前对意大利历史的了解几乎为0,所以如果文章里面有错误烦请指正(拜托不要骂我\捂脸)。

非常感谢《灿烂人生》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它,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对意大利历史产生任何兴趣,更不会四处查找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如果你曾经也像我一样,那么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一点点,希望你眼前的一切,也都将是最美好的。

 6 ) 最大的感悟:性格决定人生

至今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六个小时。

一直存在电脑里,不知看了几遍。

一部关于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的电影。

每次看,都会想到同样小人物与大时代同步叙述的《阿甘正传》。

但较于阿甘是乐观主义的一个人喜剧,《灿烂人生》是更写实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气势更恢宏。

影片的最大感触:性格决定人生。

整部影片看下来,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团结而相爱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爱是不偏不倚的。

一样的家庭条件,一样的父母兄妹, Nicola和Matteo同样的善良、正直而富有同情心的,但是他们读取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很不一样。

这就是兄弟俩的各自性格。

(1)父母的争吵,乐观的Nicola看来是爱的体现,而敏感悲伤的Matteo却体会出“我以后不会结婚”(与最小妹妹的对话)。

(2)母亲忙于教学工作,而Nicola只是心怀遗憾地表示:“很羡慕那些被妈妈带着去图书馆、博物馆的学生”,妈妈解释“那是由于那些孩子太可怜了,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也只是玩笑似地调侃道“所以,你也和其他父母一样(忽略自己的孩子)。

” 而Matteo则是母亲未尽母职而心怀疏远(多年工作后,调回家所在的罗马,也宁愿在外租房,也不回家,甚至都不告诉家里人)。

(3)对于长姐,Nicola遇到事情,即使知道她出于自身职务,不能全部坦白,也会想着和她商量,听取她的专业意见。

Matteo则认为长姐,总是跟个“二妈”和法官一样,对他的行为出于说教和指责。

整个家中,Matteo真正愿意沟通的只是Nicola,而这恰是因为Nicola自身的讨喜性格。

Nicola善良而坚韧,乐观而随和,并且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

他认为“所谓自由,便是每个人有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 所以,他表达爱的方式是理解,并成为一位帮助病患与弱者的医生。

Matteo, 他的内心是诗人般敏感而悲伤的,他对弱者有着感同身受的同情。

但,他对爱和善有着近乎完美的执着。

当别人有悖于他心中的这些认知,他是无法释怀和原谅的。

他表达爱的方式是苛求,战士般勇敢而激烈的与“恶” 作斗争。

不由地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去爱?

如何去表达爱?

爱与恨,美好与邪恶,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吧。

所以,以理解和增长爱和美好的方式去爱,会不会 比痛恨和消灭丑陋和邪恶的方式,更加有力量?

或者说,成为帮助治愈的医者,会不会比消灭邪恶的战士,来的没那么痛苦呢?

会吗?

影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好像:每个角色的故事走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性格所在。

而非编剧和导演决定。

六个小时,我居然看完一遍还不够!

第一遍,对Nicola的善良、随和、坚韧和智慧的为人处世所迷倒。

然后,再次回味,却深深的陷入到对Matteo的无限心疼当中。

无法释怀,Matteo与Giorgia之间.....的爱。

1966年夏天!

那个倾盆的雨夜, Matteo拾起地板上署名Giorgia的笔记簿,几页绘画后,是一页被涂抹掉的文字, 但开头“你好,Matteo”却依然可见。

那个小食店的点唱机前, Matteo按Giorgia的要求点了“A Chi”(Who Can 谁能)这首歌:“如果不是你,我还能对谁微笑!

如果你不在这,我还能对谁微笑”, 歌词和Giorgia无比坚定地看着Matteo眼神, 已经表白一切!

(这一幕,我真的无比喜欢,以至于后来无数次回味)

“还记得那个我们都还年轻的夏天吗?

你是怎么了?

我是怎么了?

”这是1977年Nicola找到Giorgia之后, Matteo见她,哽咽、绝望般自言的感慨!

用Nicola的话回答“我想当年你爱上她了” 可是, 真的只是当年吗?

Matteo, 他与恶的抗争史那样尖锐而激烈的。

而,他的爱,虽不动声色, 却又用尽全力!

火车上,睡着的Matteo和Giorgia并肩而靠, Nicola看着他们,如欣赏美景般心满意足地笑着。

Matteo醒来,对Nicola的笑表示疑惑, Nicola对他打着手势道:“你和她真是般配的一对”,然后,出现了电影里Matteo唯一一次羞涩的微笑(多么美好!!!

) 忍不住会想:如果那个夏天, 警察没有带走Giorgia 会有不同吗?

仿佛,青春就停留在那个夏天了。

最美好的青春

真的般配另外, Matteo的笑容,真的真的太好看了, 只是太少......

 7 ) 是我理解错了么,关于Matteo的性取向

可能是因为对意大利的近代史不太了解,可能是语言的陌生。

我在理解这个人物的时候,反而没有提高到很高的理想与社会的冲突上去。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是我想说说我对情节的理解,看看有没有想法一样的同志。

Matteo这个人,感觉很像a river runs through it 里面的弟弟,家里的人都爱他,都想和他亲近,都想帮助他。

但是永远在面对他的时候束手无策,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知道怎么能和他亲近,不知道怎么能帮到他,因为不知道他的问题在哪里。

我觉得Matteo是个Gay,而且我觉得家里人其实都知道这一点,只是从来没有说出来过。

他的同僚在街头被暴民打伤以后,他妈妈暗中一直在默默地照顾这个人。

无疑他妈妈是想为他做点事,也许他妈妈以为,儿子之所以这么愤怒,是因为这个人是他的伴侣。

Matteo一生只跟那一个女人发生过一点感情,并且有了关系,很幸运的有了一个儿子。

在尼古拉跟妈妈陈述这件事情时候,老母亲的惊讶和欢喜是难以隐藏的。

是的,他们一家以为Matteo永远无法和女人产生真正的联系。

中间还有一个情节,就是Matteo在对那个女人的情感犹疑中,曾经找过街妓,在完事后,那个街妓将自己的项链送给了他。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那个街妓,我觉得那很明显是个drag queen,可能做了完全或者部分变性手术的男人。

因为这个街妓看脸很明显是一个化了妆的男人,但是又有胸部,且声音低沉。

最后Matteo还是放弃了跟美拉莉的感情,在美拉莉找到警察局以后,他很愤怒,不太正常的愤怒。

可能是因为他从来都懂得这种朦胧的刺探,心照不宣,但又闭口不谈的压抑。

最后他很平静的跳楼了。

我觉得这个人物从始至终痛苦着自己这种无法化解的矛盾。

他不能接受自己,他无法顺从这个社会,他永远易怒,对社会,更多是对自己。

 8 ) 最灿烂也是最柔和,这就是人生

六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长,沉沉地装载了一代人的40年,装载了意大利的1966至2000。

当片尾曲最终缓缓奏起,犹如品尝了一杯醇厚的黑巧克力酱,掺和着苦涩和心疼的不断流泪,柔和着激烈和沉默的抗争后瞬间的死亡,夹杂着灿烂缤纷和遥远的意大利阳光。

我想这是改变我人生的电影。

虽然是陌生的意大利,语言的速度快的即使是谈情说爱都像吵架,陌生的历史背景,陌生的社会制度,陌生的重大事件和对每一个意大利青年的意义。

但是仍感觉那样亲切,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段哭泣,一阵死亡。

禁不住和他们一同流泪,禁不住和他们一同爆发于温和与平淡中。

看完整部片子,犹如走过了一段最漫长的人生,犹如跨过了最悲惨的境遇,犹如见到了那所谓真正的灿烂。

灿烂,于最平淡最激情最沉默最无奈和最坚强的日子中,灿烂。

整部影片的基调非常平缓,镜头的诉说像是轻柔的风掠过每一个重大的事件,惟有宁静的西西里阳光,破败消沉的罗马街道,静谧的挪威湖水,包容了每一个死亡、无奈和痛楚。

发生的每一件重大的事情,镜头和节奏仍然轻言低诉,缓缓滑过,没有激烈的痛苦没有强烈的喜悦,却激情地叩地心里怦怦作响。

我想把人生的记忆当真缓缓拉长,任何在当时认为是天崩地裂的无法面对的事,在人生的长度里,都会显得是如此柔和,像融化的巧克力中的臻仁,咯嘴,却令人回味地异常别有滋味。

人生就像一条平静而安详的大河,缓缓地推着时间往前走,将记忆柔化。

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柔情似水波澜不惊却猛烈叩击心灵的感觉。

久久的浓厚回味。

有时感觉自己是那样渺小和卑微,为自己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和不顺而执拗和悲观。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电影里,即使那段痛苦是那么的深刻,即使那段磨难是那么的难以跨越,但是,从青春到白发,时间就是这样顺其自然地走过,即使你埋首于眼泪中不能前行,时间也会携着你的手慢慢蹒跚而过,越过每一堵看似墙垛的死路,打开每一道看似通往悬崖的大门。

不是独自的悔恨和回忆让人坚持下去,是人和人间的联系和爱,让每一个伤痛的心灵看到前方的希望,是家人间的爱,是恋人间的爱,是朋友间的爱,是对于生活的希望,是希望,带来坚强。

是希望。

仍然耿耿于怀马迪奥的死亡,仍然耿耿于怀那一个接迟了的电话,仍然耿耿于怀左珍的自闭,仍然耿耿于怀政治带给家庭的永远不能治愈的伤疤。

耿耿于怀很多遗憾和无奈,耿耿于怀导演的残酷,耿耿于怀人生的不完美。

然而,有一个影评家说的很好:“片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美好却不虚假。

我想导演真是个善良的人,简直可以说是柔情似水。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

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只要你象尼古拉的父亲所提醒的那样,不放弃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发掘他们的动人之处。

就像尼古拉的父亲对尼古拉说,“你要让朱莉娅弹琴,告诉她她有多美好,你要说,朱莉娅,为我演奏吧”,就像历经世事的尼古拉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对安祖说,“要告诉她她有多可爱”。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道出了人世间喜剧和悲剧分叉的那个秘密。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其实还是不够爱。

另一些时候,你忙着轰轰烈烈地爱人类,反抗你不满的制度,却忘记了爱身边一个一个的人。

   马迪奥和朱莉娅都未曾深入这个道理。

他们都试图通过政治斗争的途径去改变身边的世界,结果发现政治斗争的前提是对真理的掌握,而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确切地掌握了真理。

朱莉娅在60年代的左翼运动中越来越激进,抛家弃子投奔了一个恐怖组织,从事暗杀工作,最后沦为阶下囚,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些。

马迪奥终其一生都在和刻板与丑恶的制度作斗争,从僵死的考官到野蛮的精神病院,从等级森严的军队到黑幕重重的警察局,但他被碰得头破血流,在一个新年之夜,他迎着窗外绽放的烟花从阳台上纵身跳下。

”深刻在脑海里不能抹去的人是马迪奥,那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和男人。

相信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深深地在自己的心里植下马迪奥的影子。

也为自己的人生,植下这一抹与黑夜和烟花共同辉映的灿烂。

我想,我忘不掉这部电影了。

 9 ) 尼古拉与马里奥,好孩子与坏孩子

从下午四点看到晚上十一点,中间小憩加吃饭,还是有些疲惫,太消耗情绪了,到看完觉得不写点什么对不起时间和情绪上的付出。

编剧还是很老派的那一套,一切都要和解,虽然剪的已经很简练了,但这个心理过程还是会格式塔式填充进来,其实是艰难的。

这是我唯一不太认同这部电影的地方,尼古拉对萨拉说:得看这件事多大程度上扰动到你,如果很大,就必须要去原谅。

这个翻译我猜想不一定完全准确,且这么理解,而我认为其外还有一层是,不原谅也是一种和解,我们要的不是对外的原谅,而是自我的和解,只不过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重合的部分。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用精神分析来解读的电影,我想没有心理学家对此有评述,估计是太长了没看完。

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庭前后四十年的故事,以尼古拉和马里奥为主线,两兄弟很不一样,哥哥马里奥如古希腊的勇士,骁勇而悲伤,他眼睛的颜色在这个家庭里是特别的,他也把自己隔绝为一个异类,难以被理解。

弟弟尼古拉包容而慈悲,他的特质奠定了大和解的基调。

先说马里奥。

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让他相信母亲是爱他的,他的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对母亲的复仇,所以母亲也是有愤怒的,她扔书的时候就是在说“我做的到底有多坏,你到底对我有多大的恨,才要这样伤害自己。

”后来看到母亲的职业是小学老师,就清楚了,尼古拉在船上也提到,感到母亲的爱被她的学生们瓜分了(也可能存在兄弟之间的竞争),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块,那是不够填满一个坚实的自体的。

每当他接近一个喜欢的女性时,也是从内心不相信自己是充分的被爱的,关系是不安全的,与母亲的回避型依恋也代入到其它客体上,包括与姐姐和弟弟,总是尼古拉给他写信,他却很少表达自己。

所以为了安全,他选择孤独,但平安夜的喧闹告诉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照进来一束光,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阳光普照的,而你知道你无法把握住这束光,并将终尽一生在黑暗之中。

这是绝望的。

再加上他的高冲动性和(对内和对外的)攻击性,就不难理解他的自杀。

另外,马里奥看到佐珍被警察带走,无力营救时,他选择去成为警察,这就是一个对攻击者的认同。

而尼古拉不能理解,他恰恰做了相反的选择,反响形成警察的对立面,成为激进派,只不过是温和的激进派,他是整个二战后一代年轻人的缩影,垮掉一代的代言人。

他跟一群受东方文化影响颇深的神神叨叨的年轻人一起朗读艾伦金斯堡的《嚎叫》,花光所有的钱一边打工一边搭车旅行,他拥有对理想社会的热血想象,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在一切的价值崩塌重建的时刻,他寻寻觅觅找到自己的路。

尼古拉是一个过于完美过于健康的人,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弟弟,你也会嫉妒他,想成为他,获得更多母亲的爱。

所以马里奥告诉米雷拉,他叫尼古拉。

他真的太想成为尼古拉了。

如果他是尼古拉,他就能够跟米雷拉在一起。

最后的结局印证了这点,尼古拉和米雷拉在一起了,就像马里奥作为一个理想的自己拥有一个理想的生活。

如果把这个家庭看做一个系统,马里奥是这个家庭里的“坏孩子”,尼古拉是那个集万千宠爱的”好孩子“。

可以说,他们承接的是这个系统中的好与坏的部分,如果被家庭成员都认定为坏孩子,那么发生的所有坏事,第一嫌疑人就是这个坏孩子。

可是存在一个绝对公平的家庭吗?

就像年轻人问,存在一个绝对公平的制度吗?

茱莉亚就是在这种质问中成为激进的红色组织成员。

在尼古拉的体内,也有这个部分,但他用更适应的方式去完成了对公平的追求。

就像茱莉亚说的,他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地慈悲。

往更深处说,他对哥哥是一直抱有愧疚的,尤其是对哥哥的死。

这是家庭里的“好孩子”对“坏孩子”的愧疚,我不该得到这么多的爱,而让你无枝可依。

所以,在得知马里奥还有个遗腹子的时候,他无比惊喜,对于他,对于母亲,这份无处安放的对马里奥的爱与愧终于可以补偿给这个孩子。

尼古拉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父亲,甚至他也企图完成一个完美母亲的角色,但显然并不十分成功。

萨拉寻求对妈妈的认同,姑姑更像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所以她更愿意跟姑姑住在一起,甚至她选择了姑姑同样的考古学专业。

特别喜欢这个角色,她不加掩藏的真实令人羡慕。

只有容器足够结实,才经得起摔打,经得起真实,不需要把好与坏分开。

配角也设计的很精细,无论是银行家还是工人阶级,都是整个时代丰富的切面。

卡洛的派头还真有英国留学浸染过的绅士感。

绝对五星的电影,配乐超级用心,摄影也是感天动地。

管中窥豹的二十世纪下半页。

 10 ) “鉴于目前太少人结婚,我决定再次结婚”

“可能的话,离开意大利,因为它要灭亡。

”——某大学教授?

一个要修读精神病学,要阻止电抽搐疗法。

某老头:“鉴于目前太少人结婚,我决定再次结婚”“争吵是好事,可以使头脑灵活”“这国家有太多争强夺理的事情,难道我们只是袖手旁观吗?

”怎样治疗精神病人?

开放病房。

“我希望银行具透明度,股票具透明度,让政治、经济及一切也变得透明”他是政府的暗杀目标。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选择喜欢的生活,结果,自由的代价是死亡。

”“相亲相爱如兄弟,保卫我们的良心。

”“那些农民虽然粗鲁自私,但是富有幽默感”“他从不放弃信念。

信念来自对人和事物的认识。

”“世界是美好的”那里的风景是不错的,绿地阳光。

《灿烂人生》短评

6个小时的电影揣摩两天,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愣没看出来到底灿烂在哪嘎哒!

9分钟前
  • 琢臻
  • 很差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

12分钟前
  • 青陌
  • 力荐

狗屎。

16分钟前
  • jmcdwq
  • 较差

17-68意大利《灿烂人生》高分入坑又一片,六小时写四十年。悲欢离合凡人家,欧陆风云隔岸看。徒以体量伪史诗,光影运镜皆平淡。不知泪涛何处来,唯有颜值尚可观。

19分钟前
  • 布兰姬
  • 较差

坚持了一半,我觉得一个不能吸引人的片子,不能算是好片子,整个也就片头曲最好听的,被拔的太高了

22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把肥皂剧拍成了超长电影,于是也算是有成就了。另外弟弟是真心像休杰克曼啊,除了眼睛颜色不一样

26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还行

虽然有点长,但绝对是每一个人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从一个家庭(具体两兄弟的家庭)的成长,大到囊括意大利的历史变迁,小到每一个个人的领悟,转折,和生老病死。看得我泪流满面,而且极度想家,也想拥有一个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许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叹号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3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6小时的电影,服了

31分钟前
  • 很差

6/10。对个体命运遭遇的检视超越了意识形态对立,拍摄都灵街头的暴动,多用中全景将警察和左翼分子的装束、面孔模糊化,只远观不进入,表现被国家机构损害的病人、贪污的官员,都分别赋予了话语权,既看得到法庭上指控医生非人虐待的哑巴,在陈述过程中只能点头摇头的无助,也听得见企图自杀的官员对着尼古拉辩白,在贪污习以为常的社会环境中他只是不幸撞上枪口。家庭图景的展示充满了诗意碎片:在经济奇迹的谎言中,父亲吵着要卖掉家产来投资生意;露天餐馆中兄弟和佐珍恶作剧般为韩国队加油,佐珍在被带走的杂货店外与马迪奥对视;水灾时青年志愿者的救书运动,茱莉娅的琴声浸入尼古拉心声,但平静的家庭无法安抚她加入红色旅的激情;烟花绚烂的新年之夜,无法与世界和解的马迪奥纵身一跃。尽管如此,从情节到情感太通俗平实,不像电影反而像单本剧。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不知道怎么搞的,我对 意语 西语 叽里呱啦的实在很反感,直接导致观影体验变得极其糟糕。366min 简直煎熬+煎熬。依然觉得节奏拖沓,转场生硬,台词无重点。以后我再碰 300min+ 的电影,我就去吃屎。不看不会有损失。这片留给我的印象只剩女一的颜值了,她把惊弓之鸟的神态演绎出来了,很好

36分钟前
  • 豆友51940652
  • 较差

23.11.12 1号厅 3.5zz隐喻意味确实蛮强的,我这种毫不了解意大利近代史的人从这一家人的遭遇中都能窥探出一二

39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6小时片长,跨度近40年,结合意大利当代史来讲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很可惜这么好的题材,这么长的跨度和片长,却在点和面,小细节和大格局上都没照顾好。拖沓冗长重点混乱,最终只是一部生硬地推进故事的流水帐而已。远不如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不是很烂但不够灿烂,十分遗憾。三星半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不是意大利人没共鸣,而且剧本没提炼出什么超出世俗的东西。

45分钟前
  • 一叶孤舟
  • 较差

政治性抑郁电影,也讨论到在动荡的周遭之中摄影、诗歌、音乐等文化领域还能扮演什么角色。一些用面部大特写的段落非常动人。第三段太温吞了。影院戏里那段《瑟堡的雨伞》结尾的声音:一段时间的流逝,仿佛过了一生。#2022.6@武汉意大利影展

50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因为我只看10年内的电影,今天是13年最后一天,赶紧观影,但是只看了20分钟,觉得6个小时太夸张了,不愿意花,就永别了。画面很旧,1966年也很旧,男主和女主都古老且不好看。

52分钟前
  • 罗纳肉多
  • 较差

唯有水一般的柔情才能拯救世界。看得心痒痒,想拍电影了

56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六小時長的人生故事,算叫乜都有齊。

57分钟前
  • ann
  • 还行

配乐、节奏、镜头语言、演技都不怎么样,人生的沧桑感是加分项,太长了,硬把一部电视剧揉成了一部电影

58分钟前
  • 病十七
  • 很差

囤了有几年了,一直没去看,六个小时太挑战人了,就想看看到底是个啥值得拍那么长。花了两天时间。是很长,关于人生,是真的人的一生,从青年时代到老年,子女都结婚生子了。两鬓逐渐斑白,皱纹逐渐加深,有些人来到生命里,有些人离开,无论是深爱,还是创痛,都会熬过去的。剩下的留下的人偶尔也会感觉到那些早已离去的人又回到自己的身边。头发斑白的过程是越来越帅了。为什么意大利女人都那么漂亮。不过意大利语,生气咆哮起来的时候感觉很可怕。也不知道为啥还老是怼脸拍。

1小时前
  • 阿啵
  • 还行

最刻骨铭心的当然是他的纵身一跃。还有两个搁置不下的“如果”,如果那场旅行中哥哥没有报警,如果那夜她接了电话。后一个“如果”太轻,那个电话更像是告别,而非命运的转折;但前一个实在太重,是事实上的命运转折。如果他生前知道,势必兄弟反目。哥哥总能在承受不住时一吐为快,卸下负担;弟弟却从不述说心头创伤。也因此他的死才那样令银幕内外的人震惊。谁能说妈妈珍藏的全优成绩表不是压死他的那根稻草?父母珍藏的看似骄傲,其实是惋惜和失望,是对儿子另一种迥异人生的怅惘。母亲照顾他的伤残战友,全家人都知道,就他不知道。看似微小,实则是侮辱性的漠视。如果说这些都还是外因,那内因便在于他是一个清醒的迷茫者和命运错位者,而绝非嫂子那样的理想主义者。人,家庭,社会,国家,影片的层级叙事突显人,也呈现时代洪流如何裹挟和改变人。

1小时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