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制作来讲,片子拍的其实可以打80分,可是主角如此悲剧的性格让人观后觉得实在不适宜推荐。
童年母亲由于车祸离世,Luca成长成为一名深具音乐天赋,却内心充满痛苦的人,沉寂在自己痛苦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最终选择离开。
猜疑,软弱,自责充满负面的人格特质,带来的痛苦如同重重迷雾包围着他自己和亲人们,难道身历悲剧就有理由如此毁掉自己的一生吗?
以钢琴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影片,直至看完,才发现钢琴这种乐器,音色也许是距离人类的感情最远的,不管是欢快还是忧伤,都有表现力比它更适合的乐器;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影片会以钢琴为主调,表现忧伤呢?
不得其解。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疾病的影片。
从中可以发现两个主要内容:心理关怀或者治疗,不分中西,都有被忽视的阶段、时候和地区。
人的心灵都很难脆弱,儿童更是。
没有得到治疗的幼小心灵,更容易早夭;如果身体有疾病,舍弃任何局部的肢体或者部分的器官,不影响人的生活;但是,心灵的重大疾病,有时候更危险;生不如死,或者最终通向死亡。
http://jollychang.blog.sohu.com/103889488.html瞎说两句先说说琴,很有意思,弹古典的时候因为家有钱吧,用的是STEINWAY & SONS,然后Jazz演出的时候用的是Yamaha,最后,录音室录音的时候居然用的是Fazioli!!
哈。
一开始在海边的时候音乐居然是吉它,我看了这个题目一直认为会是钢琴声贯穿整部片子的...然后在他表演还是比赛古典音乐的时候,第二首歌曲弹的很厉害,我觉得如果他能走Classical这条路,应该也能走远。
一开始他弹Jazz钢琴的时候,说实话,从影片中我没有看出来他喜欢上了Jazz,特别是一开始三人组的时候,output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字:快。
带过了很多的细节,这样的音乐有点充数...然后四重奏,然后Chet Baker,音乐变得越来越慢,这样才入味嘛。
这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电影,看的时候只会抱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窥探别人的人生。
『说起来几乎令我害怕,但是我很快乐』你想像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被折磨了多久。
开头首先摘抄自己豆瓣简介里一句话,同时也是自我认可的一句话,献给这部影片,强烈引起我的共鸣。
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艺术归根结底是悲剧性的。
晚上独自来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在看之前一个问题还萦绕在我脑海里,刚刚百度过-想自杀怎么办?
之前写影评前还犹豫要不要写这个情节,不想把事情搞得太矫情,但是为了引出下文,我想这个情节不可忽略吧。
不得不大概的自我介绍一下,虽然不是说写影评就必须要感同身受或者说同行来写,但是在我为数不多的影评里,这个影片是目前我唯一可以站出来以自身来说法的一部影评。
现在情绪还是久久不能平息。
被电影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叙事可能有些混乱,还请大家见谅。
我的脑子里千言万语在就集聚在语言的大门口,可是我会有一些顾忌,因为谦虚这个词在国人的脑海里尤其的敏感,我不想引爆这颗雷.太多说些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特别害怕,有人说哟你是艺术家之类的话,所以我还是不说了。
我简单点说。
有些话不想说。
直白的说,我也是弹琴的,而且我真的热爱艺术。
和电影主角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弹的没他牛逼,当然人家是大师了。
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想我的生活也许比大多数人接近影片人物的生活状态,所以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影片的大概的氛围是什么样的?
男主角由于童年时遭受了阴影。
这大大影响了他的成长经历。
长大以后不知是这经历塑造了他还是毁了他,阴差阳错的他成了钢琴艺术家。
但是凡事是有代价的。
艺术性也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他的灵感,他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
他的每一次痛苦,每一次犹豫,彷徨。
都是那么的生动和赤裸裸,我感受到我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经历的那种状态。
(插播,不是硬广告)如果有朋友感兴趣本人音乐小站里的作品-请在豆瓣音乐人搜索Mystery,或点击本人头像,进入主页,直接点击连接试听。
好了,咱们继续掰弯话题,逐渐继续进入电影的世界。
我的作品总体是阴郁的,不是我不想写动感十足霹雳贝贝的音乐,其实我喜欢,但是真的写不出来。
前面说了,艺术向来都是需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所以一些你潜意识里的气质,可能在这个时候你也刚刚发现,你会受他摆布.请自动脑补电影中的某些情节。
童年在我心里有些情景挥之不去,却又无力去改变的情景,在不经意的瞬间,它们都会浮现,艺术创作是件私人而隐秘的事情.之前我只会把这种闪回当做一种自我无法解释的体验,今天见到电影中主角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有一丝恐怖,有一丝亲切,有一种感动,有一种震撼。
回忆的情绪使我感同身受,眼泪默默从眼角不可控的流出.这个电影我给五星,我给一百个赞。
因为他拍得很细腻很写实也很现实。
在我声泪俱下把自我的感受说清的前提下,也许我可以大声的呐喊出我对这个电影的评论?
之前的钢琴师三部曲全看过了,情节为主,比较好看。
这部钢琴师,开始看到我豆评价那么低,还有点犹豫要不要去。
看过以后,被深深触动,甚至这是钢琴师里面最出色的一部,把艺术者的心理,常常要经历的痛苦,彷徨,迷茫,折磨,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能我也是写这种比较压抑的音乐,所以对于他后来被回忆逼到发疯,最后上吊的情景,丝毫不认为夸张.看评论里有人说太矫情了之类的,我只想认真的告诉你,是真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情,也许就出不来这个艺术家,就是那句,搞好了你成为艺术家,搞不好要么就成为疯子.……我现在既没有成为艺术家,也没有完全变成疯子,像我这种半吊子也许是更多做艺术人一个长久的遥无尽头的状态。
不能完全融入“正常人”的圈子,也没有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很鸡肋的活着。
在这里也向同样被艺术搞的朋友衷心的说一句:“挺住,共勉……坚持到底,不妥协!
”
春寒料峭,长歌当哭。
当母亲由于卢卡的不断微笑而失神,车祸身亡的时刻,卢卡的泪眼中饱含着血和迷惘。
泣涕而彷徨。
卢卡的一生成就于钢琴,是钢琴让他暂时和那个认为自己害死母亲的自己告别,而达到一种逃离怅惘和寂寞的境界。
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他,可以在家庭聚会上间接指责自己的父亲;他,可以因为女友辛琪亚和另一个男人交谈甚欢而不相信其肚中孩子是自己的,导致辛琪亚的逃逸和人流;他,可以因为好友的死而认为是自己用音阶杀死了他。
这部影片从亲情、爱情、友情的角度,甚好地揭示了与音乐结缘的卢卡如何一步步滑向沉沦,万劫不复。
音乐人是孤独的,因为爵士而自由,可音乐付出的代价却是切实存在的清寂和薄凉。
他的内心无所依托,是以在音乐的羽裳中绽放自己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天才,他的内心钩戈始终与母亲的微笑和允诺相伴连。
他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束之高阁,而是以生命的薄凉渐渐稀释才华,让夜月不再怀疑自己的寻道心灵。
他曾经数度试图自杀。
第一次是在妹妹芭芭家,他将木板隔挡在房间门口,自己看着川流不息的道路,试图轻身一跃解决自己无法排斥孤独和心碎的生命。
幸好芭芭及时通知了辛琪亚;第二次是卢卡以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背,鲜血汩汩流出夺人心魄;最后一次是他选择悬梁结束自己的性命。
生命,原本不过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有些人在束缚之中消磨了意志,有些人抑制不住与生俱来的悔和憾,只能由着大化的岑寂而杳杳归去。
卢卡的生命伊始就充满了疮疤和伤痛,结痂之后,心灵的沉重和悲痛还会以不同的形式提示他的残缺和价值领域的疏失。
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浮屠的冷漠的盛世不会给他活在人间的理由。
有些天才的人格疏失却是天赋的,也是成就他们性命之情的必然条件。
即便梅兰之品,也要在翻覆和哀愁中刻写自己的绝命篇章。
他的内心浸润着悲凉愁绪,这种悲凉值得人道的悲悯同情,而他的写意——化非洲的独特文化为心灵之翼,和意大利城池的素性绝世之调相互融合的钢琴生命体验,也给他带来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声誉。
我不愿意说他最后的下场是失败的,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品相和命数,卢卡之呜呼哀哉在于其独特心灵史的悲伤,这份悲伤影响了他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也许他的女友辛琪亚不能真正理解慰藉这一颗残缺的艺术心灵,只能够以正常人的面相梳理人生面临的窘境和轻狂。
卢卡最后的人道毁灭是一场劫难,也是他同宇宙结缘结仇的造化,他的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的丰厚和美好都将镌刻在每一个观者的心间。
钢琴本不成为一个题材。
可能是这东西本身个头太大,甭管是电影还是小说,出现在哪都支支楞楞得碍眼。
看多了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出一把来,似乎凑成了群。
其实哪跟哪都不挨着。
这“又”是个钢琴家的故事。
实际真正碰到我的是它对寂寞心境的描述。
那同样来自童年的,永远无法填补也无法和别人交流的寂寞。
那无止境的追问似乎只有坐在钢琴前才能获得片刻的停歇。
这在听者看来就成了“如诉的”琴声了吧。
实际上再没有什么比弹琴更能让头脑彻底清空的事了。
至于要通过琴声“表达”什么,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真到了连弹琴都不能平静的时候,人又怎么能不发狂呢?
母亲?
或许吧。
为什么不呢?
当你面对钢琴坐下来,那个漆黑锃亮的庞然大物把你团团包围,你只能看到自己,所以钢琴师必然是寂寞的。
所以我讨厌在人前表演。
所以我讨厌LL那种用钢琴来炒作身价的人。
所以我宁愿一个人躲起来,SOLO。
How far can you fly?
看完电影后重听这首luca flores的曲子,越听越压抑,这是一个天才生命的终点。
JAZZ果然比莫扎特巴赫更适合他,因为随性,细腻,更加神经质,还该死的忧郁。
片尾kim rossi stuart抬头微笑,太美了。
不枉我20年来一直都把他当做最喜欢的男演员。
不知道是天才都过于敏感,还是敏感天然是天才基因的必需品。
如果没有童年回忆中的那一段恐怕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爵士的精神。
快速与跳跃的爵士钢琴往往会让听的人得到某种平静,相悖又相契。
这是一种极致的力量,不得不叹服。
意大利风情的音乐原来会带有极强的画面感。
刺眼的太阳光、绚烂的红色、头巾和50年代流行的大墨镜都是我想要的。
那是一种致命范儿,难怪对于母亲的记忆总也挥之不去。
始终不能坦然的接受爵士乐,也不知道是有什么障碍。
需要找碟狂听来刺激一下了。
卢卡不是钢琴家。
钢琴只是他的手,他的嘴,他的深情注视着你的眼睛。
他一生渴望的是亲情和爱情,渴望的是友情。
不是钢琴。
他会给你一个孤独的背影,他注定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技术角度上来,这部电影拍得一般,没有什么炫目的特技,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景别视野的拍摄也没有什么大成本大制作,但是电影一样的吸引人。
我想原因在于——瑞卡多·米拉尼导演的关于「意大利爵士钢琴诗人」卢卡佛洛瑞的故事阐述的很清楚,情绪渲染很成功。
这是音乐的力量。
卢卡佛洛瑞不是一般的音乐家,他是一个特殊典型的钢琴诗人,他是一个寂寞的钢琴家,这种情绪自小跟着他,折磨着他,直到死亡。
他用真情实感弹琴、拷问着世界。
自然能引起观众心中的共鸣,怪不得当年连罗马市长偶然听见他的音乐也深受吸引,立刻著手寻访卢卡的一切并写成小说。
《海上钢琴师》《钢琴课》等作品中都不乏钢琴的展现,但总觉得这部《钢琴师》来得更纯粹点,音乐才是主线、才是王道,就像直到一天,灌录完最后一首独奏作品「能飞得多远」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也许只有这样的结束的方式才真正适合他,是个完美的休止符。
最深的感情才能孕育出最感人的音乐
童年阴影毁一生
寂寞源于灵魂出窍。天才都有一样的结局。
一个人,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
xzd
在同类的钢琴题材,精神病题材,天才系列里。这部片子一点都不弱。我很是喜欢。若是做比较归类,应该和《黑天鹅》如出一辙,但是比之黑天鹅的神经质更有精神的依托。描写渐进都更细腻,总是我觉得比黑天鹅更优秀。
传达了
JAZZ
卢卡,在割自己左手的时候,或许是疼痛或许是孤独使他害怕地大声喊叫爸爸、妈妈。他只是一个小孩,在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于是他选择了死亡。LA YI KA...LA YI KA...影片以这样一首歌开始,再以这样一首歌结束,伴随的是卢卡脑中一直浮现的家庭电影。他的记忆永远留在了小时候
等字幕
无助,悲伤。
白开水一样啊。
+
艺术家都是孤独的
痛。很痛。
对这样侵蚀心底的片子无抵抗力。
“狂琴一生”这个翻译真的是…………
音乐不错
寂寞的灵魂,死亡才是宁静的归宿
空洞乏味毫无逻辑,绝世帅哥的自恋暴躁忧郁展。。为了Kim Rossi Stuart和佛罗伦萨,此生见过的最英俊气质最优的男人,看到他在片中骑scooter直接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