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
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
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
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
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
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
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
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
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
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
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看这部片是因为1956年版的《红气球》{Le ballon rouge (1956)},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所拍的一部经典的、充满童趣与想象的34分钟短片;也因为女主是我很喜欢的法国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这部影片显然是向56版致敬的影片,整部影像的色调是怀旧的棕黄色,开篇就象56版那样是一个小男孩与一个飘零在城市上空、被一个灯杆暂时牵绊住的红气球相遇。
我原以为是56版的当代版,不过往后看发现并非如此。
影片女配宋芳(剧中人名也同名)是来自于中国的交换学生,她学习电影专业。
她课余帮比诺什照看小儿子西蒙,也就是片头遇到红气球的一个可爱的约摸5、6岁的小男孩。
比诺什是个有中国情结的配音演员,她手头的项目是一个怪怪的讲述煮沸并蒸干大海的木偶电影,和一部中国元剧的木偶戏。
她基本上也是“伪单身”的存在,一个人兼顾工作与家庭,一天到晚都很忙碌,这也是为什么她需要雇宋芳当babysitter。
影片就不温不火地呈现了宋芳参与的比诺什的日常生活。
开篇就颇有感触地想:片子演的就是法国普通人的平实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些造访的邻居、朋友也都是普普通通的相识的人,不会有过度关爱的交谈,更不会有电光火石的接触。
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线,似乎就是截取了生活中的片段,平平淡淡,没有开始,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尾。
主要的表演都在比诺什身上:她在配音时很有戏:戏剧性的声音、语调、肢体;她在生活中也很有戏:反衬宋芳的淡然,她时而优雅,时而落魄,时而和蔼可亲,时而神经质。
观众只在她的几通电话中了解到她的生活中的困顿,与及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疲惫。
虽然朴实的讲述还是颇有动人之处,但影片架构实在太散了。
不时切入的红气球的镜头也有点生拉硬拽的感觉。
节奏缓慢程度超过了值得回味的地方,因此真地需要一点耐性才能往下看。
如果不是比诺什和那曲钢琴主旋律,还有我对法国老百姓的酱醋茶的好奇心,我可能就捱不下来。
看完片后到豆瓣来打卡才赫然注意到导演是侯孝贤!!
我还以为是跟宋芳有关的呢,可能真是片中宋芳自导自演的作品。
没想到是侯导。
咳咳,真是我看不懂了。
在我个人的电影观正在成型的时间段里,我接触到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理论,并且为老塔的导演理论所吸引。
这部电影算是这类影片的典范之作,侯孝贤导演的艺术天才在其中显露无疑。
比诺什所演的母亲从一出场开始的状态就是心事重重、很焦虑的样子,她在和保姆、儿子以及几乎所有人交往的时候都有点神经质似的。
我印象中她发自内心地笑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她的回忆里,她看着儿子和女儿在一起玩,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另一次就是看阿忠师表演木偶的时候。
她在为木偶配音的时候音调总是很奇怪,那是在用法语模仿中国唱腔;她的情绪很饱满,工作很认真,她喜欢自己的工作。
宋方大多数时候就是一个局外人,她展现了一个寄居巴黎的女留学生的真实样貌。
在电影中她更多地承载了表意体系的东西,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学习发源于西方的电影,而比诺什作为法国人却在学习中国的木偶戏;比诺什当年在伦敦留学时曾给人当保姆,或许她当年就是宋方现在的样子。
他们就像是不同时空的两生花。
这部影片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带入感,在观影过程中我似乎完全进入了这个世界,这种感觉是很少有的。
或许这就是感觉电影、亦或是所谓“真实电影”的魅力。
用真实的艺术形象来以有限喻无限。
影片截取了这一家人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不是主角人生的高光时刻或者是冲突最强烈的什么时候,仅仅是他们最真实的状态在其中涌动得最为强烈。
我无法理出一个脉络——也不应该这么做,我只能说一些感受最强烈的片段。
宋方和小男孩走在路上说话,小男孩的声音很小,宋方只能不断重复问他刚刚说了什么;宋方在接小男孩放学时,一个小女孩注意到了摄影机,她朝镜头招手,镜头赶紧前移躲开她;母亲找人来给钢琴调音,整个过程中每个人物各干各的……就在这些细节之中,真实的时光被雕刻在了胶片上。
影片结束后,我不想去思考这部电影所有技法层面的东西,不想分析它的摄影、剧作、灯光和声音……因为它给我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观影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仿佛重回了我的童年。
母亲在车上和前夫吵架,说自己身边缺少一个男人,小男孩说我也是男人;在我的童年,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形就曾经发生。
小男孩在阁楼睡觉,红气球从天顶飘过,光线洒下,小男孩用小熊挡着眼睛。
小男孩打游戏时,桌子上放着一个金色的PS游戏机。
我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游戏机。
我七岁那年躲避非典,全家一起去了上海,在步行街的一个商铺里,母亲给我买了这个游戏机,在上海的时间里我很多时间都在玩它。
那是一个金色限量版PS,两千块钱。
在短片《红气球》中,红气球代表童年、活力和希望,是导演对战后情绪的鼓舞。
我相信侯孝贤在这里借用了红气球对一个孩子的意义,它梦幻、鲜活而脆弱,就像玻璃中的影响,玻璃的双重反射以及玻璃后的景象交叠在一起,正是回忆的样子。
我想自己会一直记得的这个镜头:宋芳,红气球和窗玻璃。
一面窗就可将世界分割。
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投射面。
镜头中的宋芳和红气球是影像中的影像,借由一面玻璃组合到了一个平面,于是看似交接了,可事实上相隔着不可数的距离。
可别心伤,如果拥有那个画家的角度和情怀,我们也可以像侯孝贤那般在结尾附上一段“轻轻”......
倘若不是身处假期,我会被催促的心情影响导致昏昏欲睡,大概不会有合适的心情观看这部电影。
淡定。
缓慢。
长镜头。
生活。
自由。
悠然。
艺术美。
随意。
无奈。
能想象一些形容词,但是不能够叙述出完整的篇幅段落来描述一些感想。
电影让观众在其中漫游,分不清是电影的情节还是中国女孩拍摄的情节。
是一部随意的生活小品,或者说是一篇轻音乐背景的散文诗。
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故事,只看到平静琐碎的生活,匆忙坚强的法国单身母亲兼艺术家,淡然恬静的东方女学生,以及乖巧稚嫩的小男孩,和不时出现在视线中的神秘的红色气球。
一些用心去生活、艺术、感知的生命。
导演想要呈现的,富有美感和感怀的每一个画面,无不透露着对灵感的随性的捕捉,对生活、文化的一种感知。
因为文化艺术的交融,使影片富有含蓄而优雅的气质。
圆润的红色气球,除去它的咏叹意味,大概,代表着捉摸不定的梦想、一些生活的祈愿。
直到结尾处红气球飘扬而去、熟悉的音乐婉转入耳,每一位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都会感受到空气中溢满葡萄酒般亲切的、醇厚的芳香。
那是--低调恬淡却又华丽的谢幕。
剛看完侯孝賢紅氣球之旅的時候,覺得『平凡』,不是單純的平凡無奇,而是他描述的一切非常平凡,沒有驚奇。
(紅氣球非常迷人,是另一條線,詩意的,命運的,兒童的。
)但,正是他的『平凡』『無奇』,生活的氣味似乎浸透到螢光幕外,讓我喜愛,而且是越來越愛。
我給的星星一開始只是四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那顆紅氣球,還一直在我心底。
我相信,看過的人,如果喜歡,是因為看見了自己心中擁有的那一顆正在旅行的紅氣球。
真想看多年前的那一部兒童電影:紅氣球。
字幕慢了半拍,让我一直在玩看画面猜情节游戏。
虽然画面依然很唯美,但还是喜欢《咖啡时光》的调调。
侯导的气质太东方。
影片是从安娜教西蒙钢琴那段开始吸引我的,整个节奏、人物出入镜都非常自然。
侯导现在真的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因为影片好像什么都没讲,又好像讲了很多。
剧情略为单调,也没有多少和自己契合的东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总结,但却是让我非常喜欢,可能是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的美感,就如同自然,没有美丑之分,存在即美。
当然这和看电影的心情有关,奥运刚结束好像有点失落,但刚好在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讲坛》看了台湾美学家蒋勳关于生活美的讲座。
然后再看这部影片,油然而生回归自我的感受。
宋芳 Fang Song的表演是亮点,因为她似乎没有任何存在感,但是却是影片真正的主调,就像法国菜中的主料,而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就如同之上的汁料。
入口第一感觉是汁的浓郁,而咀嚼后才体味到食材的绵密。
2008-08-28
巴黎甚至法国经常是大型室外拍摄所钟爱的地方,现在正在北美进行的《光之城》的浪漫之旅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远处的埃菲尔铁塔若隐若现,高耸挺拔的凯旋门,再加上蒙玛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的连绵不断的草坪:无论这座城市是多么的纯真亲切,但巴黎总是以历史遗迹,里程碑式的建筑和开阔的视野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影片想借此给观众一种集中的亲切感.。
除了在奥塞美术馆中寂寞美丽的结局,也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之外。
侯孝贤出色的影片《红气球之旅]》则远离了这些老套的事物,使一部关于巴黎生活的影片并没有过多关注巴黎这座城市本身。
也许根据或者是由于太熟悉艾伯特•拉摩里斯的儿童经典剧《红气球》,侯孝贤把焦点从孩子和红气球转移到了孩子,他疲惫的母亲,以及他的新的中国保姆,一个持有学生签证的年轻电影制作者身上。
保姆(宋芳成功地饰演),以其出奇的专注程度,开始制作一部学生影片,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她居住的巴黎市区上空飘着的红气球,并与她的室友西蒙一起担任影片中的演员。
当她解释如何使气球精确按她的计划运动时,宋简单地谈到无经验电影以及当代低成本电影制作的没落,也是侯孝贤通过自己电影来表达幕后的各种各样的观点。
西蒙的父亲,一个自愿在蒙特利尔漂泊的作家,只有通过电话与他交流,但是父亲的存在,对于西蒙母亲与他父亲的朋友,还有现在的租客马克的交往都是一个恰当的讽刺。
比诺什是一个梦,就像电影中的城市一样,而侯孝贤则抹去她原有的象征意义,乱糟糟的黑头发被染成糟糕的金发色,通常作为影片的重心的她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被彻底颠覆,她的妩媚变成不可理喻的神经质。
即使这种失位的表现,比诺什还是在约会中奉献出她最好的演技,一个立即彻底自发自省且具有思想的病人。
这一年中到处充斥着法国电影,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年最成功的法国片竟然是在中国出生,在台湾受教育的侯孝贤拍出来的。
就像王家卫第一次专心投入到外语影片[我的蓝莓之夜]的制作中,侯孝贤继续思考如何将他所擅长的中国式寂寞,孤单,做作的爱情呈现给外国观众,影片仍然着重于城市生活和旅行的两极分化的影响,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在2005年大师级作品[咖啡时光]也有强烈的体现。
但是王家卫的尝试引诱出导演们难以避免的差错,而《红气球的旅行》,不管是在美学表现上还是在技术体现上却折射出侯孝贤令人惊讶的力量,。
就像侯孝贤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红气球的旅行》仿佛就是他以前所有作品的集中爆发。
加上摄影师李屏宾大师级的摄影水平,侯孝贤几乎可以不用台词就能够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来历,而且能在既定的环境中体现片中所有的剧情。
狭小拥挤的公寓,阴暗的木偶剧院,狭窄的巴黎街道,以上的一切为侯孝贤的演员们制造出恰当的气氛。
而那令人注目,灿烂的长镜头,好像正在把美感渐渐表现出来,但是只有伴着 Chu Shih Yi设计轻柔的背景音乐,画面才能悄无声息地将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毫不费力地解开。
当苏珊与马克在楼下激烈争吵时,当宋与西门准备中午的点心时,当一位盲人调音师在修理钢琴时,侯孝贤的镜头在公寓中漫步徘徊。
所有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杂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并达到高潮,然后温柔地下降,我想今年您在其他电影中是看不到这样令人狂喜的东西了。
有那么几个导演,每部电影我都是必看的,比如日本的北野武,韩国的许秦豪,香港的许鞍华,台湾的侯孝贤。
只是这些导演的拍片速度总是那么缓慢,让人等的心焦。
曾经有一个导演让我等了许久,结果去年发现我再也等不到他的新作,伤心不已,那就是杨德昌。
所以,每次遇到我喜欢的导演的新作,我心里都会默念一声:阿弥陀佛,阿门,上帝保佑。
这次见到侯孝贤的新作,却是一部法语片,让我一下子有点纳闷。
侯的转变真快,拍完乡愁电影,拍现代街头生活,在日本喝完咖啡,又来到法国放红气球。
只不过这样的海外辗转,不知是不是因为台湾电影不景气的不得已。
但不管是不得已还是墙花花香,即使银幕上讲的是一口鸟语,依旧有着浓郁的侯孝贤风格。
只是,日语与侯孝贤的搭配似乎比法语与侯氏风格的搭配更为协调。
此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我最爱的朱丽叶比诺什,因为她往日的形象总是那么果断坚强。
此部电影里的朱丽叶却没了往日电影里顾盼飞扬的雍容自信,变得家常女人般神经质且郁躁。
她总是跟人说,我很好,我没事。
其实,她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她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她想念自己的远在她方的女儿,所以她总是很忙碌,忙碌且无秩序,因为这样也许会让她充实一些,不会去想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问题。
朱丽叶的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把一个中年妇女无法言说的抑郁表达的很彻底。
这部电影的拍摄有点类似王家卫的手法,没有具体台词的,侯只给朱一个范围,让她自己发挥,于是朱丽叶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情绪,也许这样的自主和创作性的角色,让她更有乐发挥的余地。
这几年,她的戏路有不少拓宽,常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她不再有《蓝色》时的清丽优雅,《浓情巧克力》里的风情妩媚,但却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好演员。
电影里另一个主角是红气球,象一个引子,在电影里穿针引线。
红气球在我的理解里,该是属于美好回忆或者希望之类人们想去追寻却总也抓不住的东西,似乎很近,却永远也够不着。
但它却总是在那里,让你回想或者向往,即使仅仅是想法,却也让生活变得生动,有意义。
片尾处,那个小孩在追一个红色气球,彷佛也在追寻失去的心爱之物般急迫,这也许正是侯导想说的,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臆测。
看电影,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收获。
电影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转折或者冲突,一切都像流水一般缓缓潜行,长镜头表现着生活的真实感,不枯燥,也不刺激;不激烈,却有韵味。
这部致敬的作品没有原来的《红气球》的心酸感,侯孝贤能抓住任何生活化的东西,平淡中显真切。比诺什真的是一只妖怪,演什么就是什么。
长镜头长镜头,看片中途睡了好久,法国片的节奏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要看好法国片还是先去听听京剧吧
法语版蔡琴的歌和小盆友,都击中了我的萌点。
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冬冬的假期》的法国版本。人物的创作焦虑稀释为固定机位的日常话语。红色的气球超越或主体般地出现在法国的城市空间之中,只要镜头稍微向上移动就会出现。它的存在并不是某种逃逸,相反,统合了两种法国:作为日常时空的法国以及作为文化符号,被舞台幽灵占据的法国。而侯孝贤抓住了卢梭以来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戏剧”的迷恋和改编令元朝的木偶剧以法语出现在这个欧洲的异乡。宋方将自己的名称化简为“宋”,来自北京(然而这些都与演员本人的真实情况对应),是欧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东方形象,但她手中的DV则意味着对观看权力的抵抗,令空间成为一种影像,停留在50年代作为外国人对法国刻板印象的《红气球》。而无论是中国元剧的法国改编还是影片作为对《红气球》本身的致敬,它们的“失败”本身意味着一种误读的合法性。
诗意的野蛮人
喜欢的调子
看侯老师如何还原生活:一个镜头(场景)里人物不是以一个中心事件(冲突)所聚集起来,而是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动作。
原来感情太强烈太想表达的时候,再冷静再客观的人都会激动的。侯导,你失态了。
the apartment, the child, binoche and song, everything feels so real. binoche tells song that her short film makes her think of the deep emotions almost forgotten - clever self reflexive moment. also the scene when she took a photo of her two kids playing together
侯导去国外拍摄致敬经典的习作,也是少有的没朱天文参与编剧的作品。借由女保姆木偶戏和李屏宾的摄影机从东方的视角切入观察法国单亲妈妈的生活,又从逼仄的室内转换到空旷的天空中飘荡的红气球,并与之互视。在音乐下🎈仿佛韵动的音符,以过来人的心态怡然自得的注视下记录书写着那紧张繁琐焦虑的都市人成长中被遗忘的时光。资料馆胶片版。
闷! 那个中国人更闷!看完整部片没看到过她的眼睛长什么样
如一缕暖阳照进了心里,干净且流畅。就这样吧,平平淡淡,不也很好。
没有想象中的闷,有想象中的平淡。
和1956年版本相比,这部不是致敬,而是献丑
宋方声音好听
侯孝贤,朱丽叶•比诺什,5星
幸亏是比诺什
2024.3.20,目前7.4分。1:55:15,优酷。实不相瞒,又慢又长又无聊,就是拍个日常生活,内容无聊至极。
典型的法国片。晃的我头疼。
真心没觉得怎么好~开头孩子跟气球对话滴戏让我很期待后面,但是接着而来的就是东芳尴尬的表演和沉闷无边的琐碎,生活已经很琐碎了,不需要在用电影呈现一遍了,也并不觉得诗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