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是全然的空寂,隐约听得见引擎声。
近了,更近了。
先是一根纤细的草茎被甩进了视野又飞了出去,更多的紧随其后。
瞬间,眼前被它们填满:或长或短的草茎,和顺带扬起的尘土;混合着、漫天飞舞着。
那些草茎很多都带着一半的枯黄,不过也不乏轻柔的嫩绿。
脚下的机器咆哮着,尖利的刀刃轻而易举地带走成千上百的生命,让它们逝于孩童记忆的沉沉黑暗。
这便是电影Third Star的开头,也是这部小众文艺片想讲的故事:当一颗年轻的生命预知了与死亡约会的时间。
James今年29岁,活不到30岁。
癌症袭击了他,亲人们承担悲剧,朋友们为满足他的心愿带他去巴拉方德湾。
他的病痛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更是增加了这趟旅程本就不小的难度。
他灌着吗啡,拖着身体,在经历了许多冒险与争吵,看见过许多易碎的美后,如愿以偿地溺亡于模糊不清的大海。
这部手法确实稚嫩、情节部分莫名其妙的电影为什么如此打动我们?
在许多日子的沉淀下,我找寻到了答案。
正如James所受,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时刻:当你意识到自己永远你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或是自己的国家队可能永远不会踢世界杯决赛。
对于James,但他抓握着、抚摸着一簇草杆时,便意识到手中的这个东西——生命,在可见的将来将永远不再属于他。
他悲哀吗?
他痛苦吗?
不言而喻。
即使他已明了虚度光阴的懊悔,仍愿意和任意一个正在腐烂的人交换,去过他们那年纪轻轻却行将就木的生活。
但他不可以,这是安排好的事情。
这时,他的勇气便显现出来了。
一个癌症病人,如已病入膏肓,大可以用无数的药物止痛,在他人的服侍和陪伴下浑浑噩噩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他大可以不接受病痛,少受一点苦,在家里或是医院无意识地死去。
但当你不得不进入角斗场,被别人拖进去和自己昂首走进去是不同的。
James,尽管四肢无力,却决绝地选择成为一名勇士。
他希望亲手完结一件事,去经历这一切,去感受,感受自己的搏斗,即使是海水进入肺部的剧痛。
有尊严、有选择地死去是一种姿态,证明了他曾鲜活有力的生命。
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很好地总结了人们对易逝的美的怜惜与向往。
但生活不是电影,我们很少有James的不幸与幸运。
当他走了,我们仍要对准天上第三颗星,用力走下去。
不要虚度一生,不要遵从所有人给你写定的剧本;发现你真正向往的。
举起一杯吗啡,向所有人干杯。
敬James,也敬所有对着第三颗星走着的,我们。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是个韧劲十足充满个性的演员,往往在传奇人物的剧中发挥他的影响魅力,《霍金传》、《梵高传》、《神探夏洛特》系列、《第三者》、《犬之力》、《队列之末》、《奇异博士》系列… 《第三颗星》是他饰演既平凡又不平凡癌症病人的角色,生命的痛在三位好友陪伴下寻找美好梦想的海湾,最后的旅程充满友情的笑闹与吐露心声,四个友人的经历有回忆和克服眼前的艰难,相处的喜忧也正是写实人生的体验,而最后詹姆斯选择溺水的安乐死感受的那份痛在好朋友之间传递,不忍的楚痛非常感人,打群架的那场戏也相当精彩本色。
沿途风景有星辰遥望、海涛声声、如果不是生命的最后一程这一切美丽非凡简直是世外桃源了,不过细想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大自然中渡过也是一种幸运,更何况还有好友相伴更可以安然告别。
《第三颗星》英伦风格浓厚,角色饰演收放自如,不乏幽默的笑点和沉重的话题,剧情简洁却不简单,人生的路上不幸与幸运看心态转换坦然面对,男人不哭!
难得今天我在写文之前先写题目,偶尔这么做一次之后才想起来这题目要配的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不过也没什么所谓啦,初恋亦或者死亡,反正说的都是关于终将逝去的东西。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了解过多关于电影背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情,然后再加上我抱着看缺爷的不纯动机,所在我很难控制住自己在影片开始之前就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
只能说幸好看过的评价是有好有坏,总算是帮助我保住了平常心和正常的期待值,换句话来说,无论你在事前做了多少的准备,这也是一部足以让你记住它的美丽的电影。
影片以星空作为开始,随之而来生活化的片段再配以柔和暖色调的光线就已经告诉你这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其实充满欢乐。
一路上有透过零碎叶子的斑驳阳光,茂盛而充满生命力的树林,欢乐无虑的乡村狂欢,奔驰在柔软草地上的骏马,甚至连那个讨人厌的小孩儿也有一对天使的翅膀,你很容易的就会相信这是一个简单的四人周末旅行,和电影主角一起忘记了这次行程的意义。
好在还有JAMES的梦境来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死神的相伴,阴冷潮湿的空气,昏暗无光的天空,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水一次又一次的在梦里向他袭来,被海水淹没的越来越多而海边的那个背影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不能说JAMES是一个讨喜的角色,所以我不能评判他是否幸运,但是因为病重的关系,难免会对他产生同情和怜惜,当然我不否认这其中有缺爷太美的关系【混蛋你终于说出真心话了吗】虽然这场旅行因为JAMES而进行,但是对于其他三个男孩来说,也是面对自己重新开始的旅程,在影片里,JAMES不止一次的询问他的朋友们,如果他不在了他们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呢?
会面对自己的女友怀孕,会面对自己睡了朋友的姐姐,会面对自己父亲的离去和继续写作事业的艰辛,但是他们要面对的事情都与JAMES无关,因为他已经离去了,纵使他希望自己可以活的更长久一些纵使他希望自己留下的印记能更深刻一些。
听上去很残酷,但却是事实。
好在JAMES也有了自己的选择,29岁真的是太年轻了,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所以他才会对他的朋友们说,我只是希望我能够亲自完成些什么。
虽然电影里不断通过JAMES的梦境上演海水汹涌的画面,但是出现真正的死亡却只有一次,而那一次却是出现在JAMES最美的梦境的结尾,一只白色的巨大海鸟躺在沙滩上,被冰冷的海水冲刷着支离破碎的尸体,这或者有些回光返照的意思?
而在影片的最后,同样也是有一只海鸟脱离鸟群飞离而去,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死亡是影片的骨架,但是整部电影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充满了各种唯美而容易消逝的东西,纵然最后只剩下深深白骨,可至少曾经被温暖的体温和坚强的脉络包裹过。
电影确实是美得像一场初恋,可惜也像初恋一样经不起考验,热情而不持久,灿烂却注定肤浅,它似乎是想表达点什么,可是又显得太羞涩,它不应该留给观众太多的想象空间,而是应该一击即中直戳泪点,它给了我们太多机会去思考,反而让我们忘记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就好像我记住了那些美丽朦胧的镜头,却无法在希望哭泣时流下哐哐哐撞击心灵的疯狂泪水。
如果你想要我笑那就别在我咧嘴时告诉我死亡的意义,如果你想要我哭那就请收起流泪时的吐槽和笑语。
毫无疑问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但是如果能够更加纯粹一些那我就可以更单纯的欣赏小清新的风景和缺爷的美丽了【喂】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好嫩的本尼...前面全程都在贪婪地吸入年轻本尼的美貌,冲淡了一点看文艺片的不耐烦。
这是一场生命告别之旅,原本以为只是陪重病的朋友出来散心结果最后是来陪他自杀,三个朋友都要崩溃了。
可是James被癌症折磨得太痛太苦了,如他自己所言,他不想死,他是那么留恋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人生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野心,却只能被病痛困在小小的轮椅上,靠大量药物维持不知有何意义的生命。
如果死亡能让他解脱,为什么不成全他的尊严呢?
这是一段坎坷的旅程,就像生命本身一样,我们信心满满地出发,以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意外总是接踵而至,争吵也时有发生,最终能够磕磕绊绊到达终点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James将自己沉入大海时我几乎不能呼吸,海水灌满鼻腔和肺部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他不害怕吗?
肯定害怕,不然不会恳求好友陪他一起游,可或许这些和病发与失能的痛苦比起来都稍显逊色。
若活着不能自由,至少还有选择死亡的自由,趁他还能思考和决定,烧尽最后一丝力气拥抱生命,像一名勇士那样死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1影片结尾令人动容,心灵仿佛受到重击——James没入水中,Miles也跟着沉下去,双手按住他。
两人似乎漂浮在水中,这里究竟是不是Miles在助他溺水?
翻看剧本,显然是这样: James在神智不清的状态本能地挣扎求生,Miles则将他按在水里,几乎耗尽全力,无法承受。
然后James平静下来。
Miles独自浮上水面,静候一会,确定James已经离去,再次下潜,把James的尸体拖到沙滩。
这一刻,相信很多人会流泪。
那么,你的泪为谁而流?
James? Miles? 2一直在想:观众认同的人是谁?
就我而言,应该是Bill, Dave和Miles.,而不是James。
而在James的三个同伴里,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个性,其中,Miles是最敏感、内省的那个,也是最容易使人认同的那个(观影的大多是小清新吧)。
在影片中,也是他有一个最明晰、也最微妙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从开始的不够介入,到最后的援手。
他的情感的深度和丰富,应该让他最能理解James的决定,让他能够在最后一刻,第一个冲向水中,即便在这里他的冲动应该是去把James拉回来,能够在最后看着James的眼睛,冷静做完一切(或者说,是迷失在James的眼睛里)。
的确,James是主角,但是对观众来说,剧本或者影片表现的更应该是活着的人的困境:首先,是如何面对朋友即将死去,然后,是如何面对朋友的请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困扰着我们的伦理困境),最后,是如何在朋友离去后,重审自己的人生,如何在和死神同谋之后,活下去(这个,就是哲学问题了)。
这个问题,显然更加重大,也更relevant。
这三个男孩的post-James的人生,尤其是Miles, 他将如何面对这个可怕的黑洞,因为他内心的战争应该是极为惨烈的,这让我深深入迷。
3我在想,也许影片不够成功的原因,是对James着墨过多,而对另外三个男孩的表现不够多,也不够深入。
至少,Miles令人一瞥之下,就觉得空间很大。
(换句话说,是不是BC太优秀?
转移了编导的注意力?
)或者,是编导没有真正触及这个故事的核心?
如果演Miles的是BC,会怎样?
4看过三星的这几天,有一张照片一直在眼前,挥之不去:是Benedict的一张工作照,穿着那件灰蓝色的衬衣,湿漉漉的趴在水池边,那个样子,应该是他在拍James溺水时的照片。
他看上去很疲惫,眼神悲伤、迷惘,让人怜惜。
这场戏,应该有多么伤神,伤心啊。
5这就是关于死亡的影片:关于死亡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就James而言,是自主的选择,关乎他对人生的英勇的信仰,同时,也是关于死亡的无法承受的真相和残酷,太残酷,所以无法直面,无力直击。
(记得曾经读过新西兰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杰作《苍蝇》,那部作品的残忍,那种面对死亡的无言,都更加直接和深沉。
相形之下,三星实在是小清新了。
)
一段旅途的开始,总是兴高采烈,就像那旅途开始的音乐那样青春恣意,总是不害怕,会说出“我必须与这一切保持距离”这样的话。
旅途渐渐进入疲劳期,是旅行蓝调。
开始碰到麻烦,有争吵,甚至会想念原来的生活。
在某一次狂欢之后,是大家为了快乐的努力,但之后却是深深的痛苦。
James在烟花后的流泪,在喧闹中,觉得孤独,害怕死亡。
旅途的终点,一切归于平静,生活总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
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
Third Star 吗啡代酒,祭洒流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米兰·昆德拉被缺缺和英式小清新的画风骗进来,看完就好像在心底钻了孔,有些痛,却再也挥不去那些情愫。
现实又一次击碎了我单薄的预料,本以为会很跳戏的担忧一点也没有发生;本以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可越到结尾还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不只是那夕阳剪影般的优雅太戳我们浮躁的死穴,也不只是开篇就早已料得的结局太令人心碎。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悟懂,旅行就早已结束。
散文式的叙事风格放大了生活的亲切感,冲淡了癌症悲伤的影子,以至于电影前半段松松散散的笑闹,我几乎都忘记了癌症这回事。
然而越是表面的美好,冲撞来的越猝不及防。
James躲在一旁,手指绞着苇草,假装坚强;朋友们陪James看星星,一旁燃着生命之火;Miles活在父亲阴影中的无法解脱;Bill令同伴鄙夷的“凑合”....每个细节将我击倒。
每一次匆匆结束戛然而止的争吵,都仿佛在藏匿着什么没有点明的思考。
最初我觉得,它的主旨也许和《Me Before You》里面男主Will的选择一样,后来又觉不止于此。
单单探讨生死的命题已不再罕见,仅仅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也不再新奇。
其实关于癌症伤病的电影很多:《星运里的错》《姐姐的守护者》《滚蛋吧,肿瘤君!
》....但这部电影却是迥异的,它不把道理挑明,却将主旨收起,近乎残忍地把结局撕碎在人们眼前。
四个朋友,一次远行。
四人走,三人归。
“我以吗啡代酒,敬你们一杯。
如果你们恰好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 不选择“适宜”的时间离开,为什么不是悲剧呢?
James选择的解脱,有人骂他是一种逃避。
而我们谁不是在逃呢?
他反而恰是一种勇敢。
Bill逃避梦想,得过且过地活在自己并不爱着的世界里;Miles逃避痛苦,父亲的阴影使他敏感却不愿表露,他选择送James 最后一程,宁愿缄默,把泪水留在最后;他们一路上总是企图避开James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而James无处可逃,他大叫着“我想要更多你们挥霍浪费的流年”,却无力回天。
死亡是他最后的避所,他也在最后明白,再如何逃避和藏匿也是没有用的。
可他已没有时间,于是他告诫朋友们,以死亡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不悲剧的原因吧。
吗啡代酒,吗啡和酒又有何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有时被痛苦卷入大海的波涛,依靠精神的吗啡或烈酒自饮自酌地麻痹着。
快乐的影子是流沙,不忍松开手掌,却终究会从指间漏下。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我们害怕就算到了生活秋千的最高点,也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有时我们怀揣梦想,心中想往着有诱惑之花的乌托邦,旅行是美的,每个人的巴拉方德湾都是寂寞死寂时候的惊鸿一瞥。
恰如四人的远行,拥有着友谊却互相躲避着,假装欣赏那第三颗星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我们陷在自己编织的罗网里,却抱怨生活只给了我们皇帝的新衣,而没有揭穿谎言的男孩。
那只因我们都在逃离着,没有人愿做那勇敢的男孩。
James是对的,他以选择游向深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逃亡,留下朋友们,早已分清了释然与悲伤。
什么是生命?
看过一路荒凉一路风景,才知道原来带着翅膀的孩子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厚颜无耻的盗贼;奇装异服的怪人不一定愚蠢,也可能是看透人生的智者;陪着身患重病的朋友不一定是拖累,也可能是一种幸运。
当涂眼影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守在荒凉的渡口,无人问津却还紧握着贪婪与欲望;当坦胸露乳的大叔年复一年地为一个星战模型走遍海滩角落,却最终丢掉那把花了三十年才找来的模型剑;当Miles咬紧牙关成全朋友最后的选择,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勇敢——这,也许就是生命吧,嬉闹中有时杂揉着说不出的难过。
生命何其短暂,多少友情的背后又白头如新。
我们终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也永远无法消除人与人间的隔阂与羁绊,即使是挚友。
但我们可以直面一切,不再逃离,直到发现疼痛中的温暖。
因为生命是如此平凡,却又是如此伟大。
这部电影带来的,绝不是无法排遣的忧悒。
尽早放弃你的吗啡吧,趁年华尚在,岁月不老;尽早远行回归吧,带回的不是乌托邦破灭的失望,而是不再逃避的勇气。
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但请别,不辞而别。
这种题材的电影其实很少吧,当然也可能是我看的少,感触良多,我们都是会到那个终点的,在这之前,还能阻止多少次无聊的打架,还能与多少个看上去不善却很善良的人插肩,被骗过的记忆是否还留着?
是否和朋友一起疯狂不顾一切过一次,不管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家人朋友还是只见过一面从此不再相见的陌路人都是馈赠,可是,健康生活的人又有几个去珍惜过?
其实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走的又有几个?
这个影片很好
最近这段时间看的电影已经好久没写影评了,但这部让我不写都感觉可惜。
我从来不写长篇累牍的东西,只写某件事物给我的观感。
我说我从来不惧怕死亡,甚至渴求死亡,因为人世不好玩。
但假如让我刻意去寻求那么一个死亡的途径我又不愿意,癌症是刚刚好的,因为不是你主动选择,而是上帝选择了你。
那么这种死亡我为此又能欣然接受了。
或者年迈时候选择安乐死,因为能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只是:之前选择让死亡来选择我,是因为我对生命依旧有盼头,期待有精彩,而年迈时,已经无望了,所以主动的选择离开这个无趣的世界又是上上策。
但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发现它就是一部无趣的影片,但这就是人生啊。
《第三颗星》日常的对话,男生间的基情,途中的争吵,真相的揭露。
一度将影片推向无趣,甚至快进的边缘。
然后又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潮:车从坡上下滑,打架后的狂奔,悬崖上的刺激,偶遇奇葩的逗乐,烟花的绚烂,海边的嬉笑打闹,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我也不自觉的扬起了嘴角。
妙就妙在狂欢后突然的寂静,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
完美的度假,刺激的跳伞,琳琅满目的物品,节日的狂欢,遇到爱人时的心动,婚礼的盛大,创业成功后的兴奋,然后呢?
日复一日的平常。
写到这里悲从中来,但能拯救无趣的便是仪式感,生命的开始需要仪式感,过程中需要仪式感,结束时亦需要仪式感。
它告诉我们一切都是那么神圣,你的存在是多么的有意义。
詹姆斯说:我从未如此有力量,现在我想结束它。
他想游到大海中央,不再回来。
他想与大海对抗,感受抗争,对抗巨大,感受勇气。
他想清醒的离开。
最终,他离开了。
好可爱的一群人。
我无法承受朋友在我面前离去……对我而言太沉重了……
就是为了看那谁谁谁。。
JJ Field君求你千万不要红起来!!!(
奔着本尼去的,剧情有点压抑
三星半
并没觉得哪好。。。
我是BC脑残粉。以及,Hugh Bonneville大叔可塑性也太强了吧!!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the on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无疑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片子,有缺爷,有沉重,有不列颠的海湾。不知为何,我总是对那些有关死亡的片子念念不忘,那些影片中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是我们一直都在畏惧的自画像。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
四星介于五星之间。很多台词在我看来是哲学诗。这种带着基情的文艺片腐国人民果然最会拍了~~~虽是文艺片,但是却不闷,对生命以及生活的探讨有深度且不装逼, 有戳中笑点的场景(比如各种菊花满天飞)更有戳中泪点的场景(不仅背还公主抱,最后的一抱泪崩)。
之前听好多人说这片子很虐导致一直不敢看 但除了结局外我真的觉得这是一部喜剧…根本是一段nervous breakdown之旅 唐家屯老爷简直把我HHP戳死了 虽然很不想承认 但我觉得掰你dick要是演朋友之一可能会表现得更好 最喜欢的角色是Davy
为了基友!为了BC!
为了BC也要打五星,演得怎么这么好!你找不到一点点夏洛克的影子~就像当年赎罪里的那个JQ饭。。。
一朵大清新,不能忍
看之前没看简介 还以为又是二战题材 结果是癌症患者告别世界之旅 电影平淡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刚开始还以为类似于成年版伴我同行…
英国四位好友之间的基情故事, 患癌就是会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也会重新发现朋友之间的联系,作为一次生命终结的旅程,在理顺了一切之后,最后的自杀真是如一记重击。
实乃作风光片而已。
前面一直快进快进,最后三十分钟太难受了泪崩(T_T)已然忘了我是来花痴be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