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部落格: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2/philomena.html《千里伴我尋》初看之下,以為又是老掉牙的尋親故事,打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名號,並不是充分吸引觀眾入場的理由。
誠言,該片的賣點,無論是主題、演員、導演,都是難以在香港市場作促銷,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也只是聊勝於無。
但若然如此而未有提起興趣,恐怕與電影失諸交臂,實是憾事。
皆因《千里伴我尋》是一部上乘的佳作,導演的掌控、演員精湛而合拍的演繹、涵蓋面廣泛而值得深思的主題、鬆弛有序的節奏,都令這個「人情」故事充滿感染力,觀眾的心情亦徐徐地七上八下。
故事由宗教而起,愛爾蘭人篤信的天主教,深信婚前性行為是十惡不赦的罪,成為未婚媽媽更是罪大惡極。
雖不知男性一方有沒有得到原諒,但可憐的 Philomena (Judi Dench 茱迪丹芝飾) 要「一生」受罰贖罪。
年少無知的 Philomena (年輕版由 Sophie Kennedy Clark 飾演),對性行為毫無認知,但因一次偷嘗禁果而懷孕。
家庭拋棄了她,修道院以神之名,判決她應有的懲罰。
在無麻醉劑之下分娩,生死由天,若神要呼召你,你不得不去。
捱過這一關,Philomena 要答謝修道院的收留,要日夜做苦工,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小時。
結果是孩子被人家領養,Philomena 與孩子一別就是五十年了。
不需怪我劇透,基本上述只是前設,但已令人義憤填膺。
天主教的形象在《千里伴我尋》中,無疑是差劣的,惹人唾罵的。
Philomena 有沒有怪罪天主?
沒有,年紀老邁的她依然虔誠,她只有怪罪自己,對自己的罪孽深重深信不移。
但這個埋藏五十年的祕密,敵不過對兒子的思念。
透過女兒穿針引線,認識了因政治醜聞而失業的前記者 Martin Sixsmith (Steve Coogan 史提夫高根飾)。
Martin 原本對這些(套用回他的親身說法),給缺乏主見及無知的人的「人情」故事 ("Human-interested story for weak-minded, ignorant people") 毫無興趣,但因生計需要,故以協助 Philomena 尋子的故事來作報道。
現實中的 Martin 就是根據資料而於09年出版 "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一書,而《千里伴我尋》就是以該書為藍本改篇。
演員史提夫高根身兼編劇,與 Jeff Pope 合編的劇本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當然少不得。
劇情巧妙地在喜劇與戲劇性之間取得一個絕佳平衡,喜劇主要聚焦於兩位性格各異的主角的互動及對白。
茱迪丹芝是公認的好戲之人,由古裝扮相的伊利沙伯女王 (Shakespeare in Love/寫我深情,1998 ) 到鐵金剛的型格上司M (Skyfall/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2012),不同類型的角色手到拿來。
這次的 Philomena 屬傻里傻氣的天真角色 (Martin 形容她為 "A life time of romance novels, the Reader's Digest and the Daily Mail can do to the human brain"),但就是這些小情小趣,Philomena 才會這麼迷人可愛。
更令人欣賞之處,是茱迪丹芝為角色注入的堅忍。
Philomena 對信仰始終如一的信心,不是愚信,而是經過內心掙扎取捨後的堅持。
她最後選擇原諒,捨棄憎恨,以此吿誡內心充滿不滿及仇恨的 Martin,不要受情緒所蒙蔽。
Martin 則展現了現代人的憤世嫉俗,說話充滿嘲諷,自稱無神論者,與 Philomena 一起產生出奇的化學反應。
可以把《千里伴我尋》看作一部公路電影,主角們持相反而衝突的價值觀,在經歷旅途上的人和事,差異漸漸磨合,理解及體諒油然而生。
期間反思的是宗教的存在,若只單純認為電影批評某部分天主教的迂腐,未免只拈到皮毛。
宗教成為道德的枷鎖,宗教的規條是上帝定立的,還是人類?
到最後執行審判的,施行懲罰的,又是否只是一廂情願的信徒?
電影後段稍為牽涉同性戀,但著墨不多,屬戲劇性質處理,並與宗教沒有直接關連,是避重就輕,畢竟《千里伴我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史提芬費雅斯把結局處理得有點過急,偏向平實,但一氣呵成,餘溫尤在,留待觀眾慢慢回味這「人情」味濃郁的英國小品。
是从豆瓣推荐上看的,看了不得不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沉重的故事,是老太太背负了50年的一个心结。
而记者本人页正处于一个人生的低谷需要看心理医生跑步来调节。
但是老太太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宗教的认同感让观众能够以略微轻松的心态来看整件事。
影片三分之一处发现儿子已经死了,我还以为是找错了,后来才发现故事的反转在之后,儿子的同性恋身份,儿子的人生轨迹,和记者巧妙的人生重合点以及儿子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于爱尔兰甚至回修道院寻根。
虽然最终老太未能与儿子生时重逢,但是终归知道儿子并未忘记过生身母亲并且选择死后回到故土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从记者的角度,是对宗教对人欲的控制不解对修道院强行把儿子和母亲分离甚至变卖表示愤怒。
但是从母亲的角度,修道院帮助了她们这些未婚并且被家人抛弃的女子,还将小孩送入条件很好的家庭,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她并不抱怨,对于修女她都始终强调有很好的修女,救过她也给过她照片。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当记者先生得知修道院明知安东尼在找妈妈,而老太也在找安东尼却想方设法的不让双方相见。
说实话,一方面老修女从宗教层面认为这是她们为自己的罪应得的惩罚,而另一方面肯定也有对修道院声誉上的考虑而抛弃了对人性的理解。
因此,记者很愤怒,我其实也很愤怒,老太太却不愤怒,只说这又不是你的事。
记者不理解,他说我很生气,老太太只是平静的说,你肯定是累极了吧。
我是个爱生气的人,我认为这个地方老太太不可能不气,可是生气有意义吗?
在修道院大吵有意义吗?
这个细节到时像极了微博上的热心网友们,明明不是自己的事情却义愤填膺的唯恐天下不乱,可是谁又真正关心过当事人的感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生气如我的人倒是可以平静的想一想,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一定要气到自己才高兴呢,对于老太太,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和他好好说话这将是一辈子的遗憾,可是,一辈子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无法去承受呢,儿子对自己根的认同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总体来讲我喜欢整个故事的调子,轻快而且明朗,没有过多的谴责谁,同时为那个年代那些未婚妈妈们还一个清白:她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子女,她们在倍受唾弃的情况下努力的工作,努力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哪怕知道可能永远见不到小孩。
所以老太太强调说,没有人强迫她们签署放弃小孩抚养权的文件,她们是自愿的。
但是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样的放弃是多么心痛。
影片中也有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很多禁令被认为理所当然,然而记者对宗教产生的怀疑以及老太太虽然被宗教掠夺过仍旧坚守信仰,两者有碰撞,却更多的是和谐。
世间的事情有很多角度,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果。
喜欢这两个年过半百/年近半百的人在一起擦出的火花,也喜欢这样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悲剧化故事才会有感染力的,这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美丽人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等题材真心可以去借鉴一下。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马丁:操天主教徒。
真的很好看啊,不过这是英国片还是美国片啊,因为完全不认识男主角,所以特别的有真实感,觉得他甚至就是那个人。
后来才发现那老太太1934年的,80了啊真想不到。
忘了电影前面说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一直在猜测是不是真的报道出来了,很怕最终是个晦涩的太纠结的结局,让人满怀愁绪。
没想到真的是个这么这么戏剧化的故事,看来生活真的是最好的编剧。
这部电影从作者的角度切入也真的很好,可以在探究中慢慢将故事推向高潮。
我对于修道院的无良和完全不知悔改,很是气愤,有点觉得那场面对面的争执还不够解气,很想继续看后面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报道后被世人做道德谴责。
我也不知道难道真实的当事人就真的能在当场说出原谅的话来,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还是一生被洗脑的太厉害了。
护士退休的Philomena初次见面便打听记者的学历、住处、家庭情况,以及各种突兀的笑声,信仰宗教,挂平安符,见识少眼界窄,明显透露出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市井小民。
和这位牛津毕业的BBC记者格格不入。
而记者Martin公私分明,采访与他自己的私人情感有着明显的界限,他眼里看见的是一个辛苦寻找儿子的母亲,心里却是该怎样动笔将这个故事写得动人。
Martin的两处台词让我印象特别深:【所谓的“人情冷暖”只是委婉语,实际指的就是把那些脆弱敏感愚昧无知的人身上发生的事,写给同样脆弱敏感愚昧无知的报纸读者们看。
】【我今天终于亲眼见识到读了一辈子《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言情小说的人脑回路长什么样子了。
】以及早晨在宾馆餐厅,服务员主动介绍自助餐,记者得体又冰冷地告诉服务员现在是私人谈话时间。
其实我一点都不反感Martin这样的人,甚至还很欣赏他。
有事说事,没事大家保持一个适当并且礼貌的距离,最好不过了。
而Philomena则是一个热情得过分的老太太,随时随地都有说不完的话,可以和任何人都迅速拉近距离。
她在初识Martin的时候会因为毫无笑点的对话笑得很夸张。
酒店的服务人员,自助餐厅的厨师,她通通都能迅速攀谈起来。
镜头给了Martin很多无奈表情的特写。
当她看见Martin将热情的服务员拒于千里之外时,她指责Martin很rude。
而我对此与Philomena抱相反态度,人和人之间有点相互尊重的距离怎么会是rude呢。
半夜打电话打扰倒时差的人说浴袍拖鞋这样的琐事,以及半夜敲门说感谢帮忙找儿子,这样真的好吗?
Philomena觉得任何人都是很好的人,比如被拒绝的酒店服务员,甚至是隐瞒真相的修女。
Martin对此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是他们这对搭档从头到尾矛盾的根本,最后Philomena原谅了修女而Martin说绝不原谅。
Martin最后送了一个耶稣给Philomena,放在已逝的Anthony墓前。
我尊重你的宗教信仰,我为你的处境感到遗憾,你所经受的不幸和痛苦我都明白。
Martin也并非冷血动物,也许是我和他都觉得只有当人和人熟悉起来,有了一段共同经历之后,距离才会拉近。
爱总是会让人变得温暖。
很多有关儿子的影像,有做旧处理,特别催泪。
最好的爱无疑就是陪伴,而善良博爱的Philomena却不能将她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儿子,这真是残酷又讽刺。
刻薄的人不幸福,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包容是一场必要的修炼。
本片对我来说完全可以用当下流行的格式命名——《Philomena and Martin》,以寻找失散亲人为线索,讲述了两种性格的人与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好的,我知道我偏题了。
我基本上就是一个Martin那样的人,而身边Philomena也有那么几个。
见到差异,就认为其中有优劣之分,实际上是一种市侩心态,世界因为差异而美丽。
最欣赏Philomena一点的就是她对于自我的解放。
大方承认和心爱的人做爱是幸福的,也很坦然地接受儿子是一位同性恋,也并不会以此为辱,就算她是虔诚的教徒。
这比以上帝之名压抑本性甚至行罪的修女们幸运多了。
美好的品德,她天生就有,宗教反而带来了负面作用。
换我,面对一辈子守贞的修女,除了原谅别无选择。
基督教了解得不多,所以不便多谈,只能说宗教这样的东西,将人的本性定为罪孽,就是一场很可笑的游戏。
忏悔,祷告,犯错,忏悔,祷告,犯错,为GDP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老太太——或许因为岁月压弯了她们身材,我们背地里还管她们叫“小老太太”。
她们并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见过什么高大上的场面,没什么高谈阔论,没什么艰深哲学,于是印象中她们总是一副带着慈祥的微笑坐在阳光底下晒暖的样子。
然而一旦了解了她们的某些过往经历,我们又会惊异得张口结舌,欢欣于她们恣情与得意,悲戚于她们的坎坷与不济,叹服于她们坚韧与力量——只有经过不轻松的岁月才有的淡然和原谅。
片子的情节设计的很巧妙,寻子的过程并没有像侦探片一样抽丝剥茧的拼凑细微的线索——刚演到一半就确认了50年未见的儿子的身份,并且发现他已经去世;后半程则又通过对周围人的寻访使儿子的形象渐渐丰富起来,观众随着老太太的脚步一起慢慢认识小安东尼,心情一同起伏;时而穿插一句句英式幽默的对白,也将气氛调和,避免了过度的悲伤与批判。
导演Stephen Frears曾执导女王,之前也与Judi Dench合作过一部<亨德逊夫人的礼物>(Mrs. Henderson Presents),也都是很好的“老太太”的故事。
Judi Dench这次也不再是女王、富孀或特工老板,变成了一位读着情节俗套的言情小说、没吃过酒店自助早餐、要用Ann Boleyn代称自己的爱尔兰老太太。
其实我们无法想象五十年来对失子的想念是怎样一种情形,无法想象再次站在看着儿子远去的窗前、栅栏前是怎样一种心绪,而这位老戏骨通过菲洛梅娜的彷徨与笃定,隐忍与宽恕,再一次让我们温暖、感动。
寻子旅程的终点又回到了那件修道院,记者引述了艾略特的话: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站在儿子的墓前,菲洛梅娜说:He knew I'd find him here——其实,她一直知道儿子的一切。
因为是新晋妈妈,所以在逐步推进看片的过程中发现是这个题材,更是 被牵着进入剧情较快。
但是看完电影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就发现这个电影很多地方处理有点匪夷所思。
印象一,影片开头讲一个bbc记者的单方面被离职。
这个人表现出的颓废,以及愤怒让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迫辞职。
然后很快故事进度就进到他在一个酒会被人关注,请求写一个题材的新闻的事,这种转化之快,他略一愤怒就同意跟进了。
很快将他之前的强烈郁闷的事拂去一边。
印象二:女主角关于年轻时修道院和孩子相处以及看着孩子被人弄走的那一幕令人特别难受。
演的相当好。
但老年回忆起来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的那种心情和内心的东西的表达看不出来女主角的那种性格。
感觉颇有点单薄。
倒是她自己的女儿演的还不错,对母亲情绪状态的关注很让人动容。
印象三:找到儿子后,发现儿子死以及老修女的欺骗竟然不那么痛苦,按说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这里的描写和表现略有点奇怪,竟然会宽容,好吧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所以原谅修女,但是修女那种自身的辩白这些词。
还有表现难道不该刻画下么?
就那么简单低原谅了。
然后就看看孩子墓地,以一首诗和一本书的某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作为她自己如此反应的解释么?
匪夷所思。
所以本来很温暖的场景,很温暖的题材,人物性格的表现过于单薄,都让我觉得有点儿糙。
比起修道院的残忍,母子分离的痛苦,整部影片我感受最多的,应该还是菲洛梅娜人格的伟大。
伟大,并不需要名留青史,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伟大的,很多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就像她,年轻时的苦难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消极的痕迹。
她愉快地生活,虔诚地祈祷,对待陌生人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和愉快。
对待造成她苦难的人,她并没有圣母般的不在意。
我想,她是在意的,她是恨的,但是她选择了原谅。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什么“人生大事”,但同样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可以天差地别。
她是快乐的,发现自己的儿子被领养后活的那么精彩,并且发现他心中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
看到儿子的墓碑后,虽然遗憾没有在生时相逢,但她应该还是感激的。
至于电影中宗教的这一块,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作为一个大俗的旁观者,我要说,我也不能原谅。
打着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旗号,做着肮脏恶毒的勾当,这样的事情,不少。
但是我不要因为恨你们而成为你们。
《黑镜》《福尔摩斯》这一类英剧是13年英国的影视业巅峰,从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影视作品中得知,英国人在处理细节上真是非常非常强大。
简单点说就是【以小见大】吧,用很多看似无聊无意义的小事堆积拼凑情节,最后在此上深化主题。
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直接来高潮的话,让人会有喘不过气的时刻,而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才会发现那个无意中渗透的情感比什么都来得强烈。
英国人有自己一套幽默系统,有自己专属的叙述手法,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感人方式。
像《菲洛梅娜》里,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说一大堆仅限于自己结界里才发挥魔法而且好像没想过要别人懂的话——话唠片吧,整个电影都差不多是她单口相声——不厌其烦地跟那个餐厅印度员工说话,不厌其烦地把书里的故事细节给男主讲,还有得知飞机上的饮料不用钱又转过头调皮地要了一杯……这些你说不出有什么意义的小细节,都在显示着这个老女人的可爱纯真,慢慢地深化了角色的丰满度。
没办法嘛,自小在修道院长大的,没什么见识,没什么学识,就那么糊里糊涂虚度了那青春,如今遇到了和学识渊博的男主能踏上那他想都不曾敢想的旅途,她觉得人生真的快要圆满了。
这电影我觉得很大一个亮点是,在对错、正邪上,似乎那界限很模糊很模糊。
是不是菲洛梅娜在修道院的时光太过强大以至于她已经在憎恨这个情绪上退化了呢?
最可怜的事是,得知是修道院的人使他们两母女错过了相遇的时候,她心里甚至掀不起波澜。
我们相信上帝吗?
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还要这样深爱对方的母亲和他儿子如此惨淡愁离呢?
如果真的有上帝,何必如此要导演着一出出让人难过心酸的闹剧呢?
不是说不相信上帝,只是上帝没让我们觉得他真的存在过。
那么深爱儿子的妈妈,在得知男主和儿子说过话之后握过手哪怕只是相互说了句“Hi”之后也能立马神色飞扬笑得眼眶都湿了,我并没有觉得很滑稽,反倒觉得很心酸。
她在和修道院交涉得知实情之后,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在墓碑上放了个小上帝默默流着眼泪。
哟吼,看到这里真心觉得好难过好难过,也觉得好讽刺,哎,爱那么伟大,何必让自己那么卑微?
五十年真的很长很长,五十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兴衰,五十年可以化解一个民族的仇恨,然而五十年也没办法冲淡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五百年也不行。
3.5。其实故事挺妙的,而且真的是万里挑一的概率,偏偏是个在政府工作的同志,实在是故事力MAX。可惜BBC的这个制作感觉略流水账,但日常感还是不错的。想起隔壁倒着活的Stuart了。
这是什么烂狗屎结局?如果信仰只是为了原谅别人加注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伤害和苦难,只为了不要愤怒得那么难看,那我可qnm的信仰吧。
你们TMD就是一群bitch!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mp;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lt;33333)
挺好的
居然是真人真事……=。=
说实话 非常一般 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 想起之前朱莉那部换子疑云才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千里寻子的故事,老戏骨朱迪·丹奇压阵为电影增色不少。电影从一开始就蕴藏着蓄势待发的力量,但是遗憾的是直到电影结束这种力量也没能真正迸发出来,所以给人的震撼也就大打折扣。在宗教的教化下,面对与亲生骨肉天人永隔的女主人公拥有了一种近乎于伪善的宽容,让我难以接受
出乎意料的平庸。这样的题材,居然没有一个片段直达人心。
改编自真人真事一行字,给这个令人不快的故事更添忧伤。朱迪丹奇的演绎让主人公显得特别讨喜,但主人公对自己的遭遇,和对修道院的恶行所报以的态度令人难以认同,因此即便影片处理得云淡风轻,也还是通过记者一角,为部分仍会感到愤怒的观众留下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感人但不煽情,一个饱满的故事包含了很多内容但又不显得满溢。
同性戀都是病
宽容的力量
如果宗教信仰就是毁灭人性的话,为什么还要相信上帝呢。车夫回过头来,正是年轻的伯爵,少女渴望这样的爱情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看了30分钟实在有些看不下去,感觉是母亲千里寻子的故事,为什么会打上同性的标签呢?感觉宗教这个标签更适合?我还以为是百合片,虽然海报上出现男的确实让我疑惑了几秒,但是我还是选择相信了标签。(强迫症还是让我看完了,只有竖琴胸针让我touch了几秒)
感人 但是有点仓促
还不错
我感觉有点强行加入意识形态,谈话和人物表现有点公司化了…
平铺直叙,看得基本没啥感染力,无论情感上还是控诉上。。。。完全不如莎拉的钥匙
朱迪·丹奇把寻子过程中伟大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真相令人愤怒伤心,影片抨击了修道院非人道罪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