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定理

The Zero Theorem,明日定律(台)

主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梅兰尼·蒂埃里,大卫·休里斯,卢卡斯·赫奇斯,马特·达蒙,蒂尔达·斯文顿,本·卫肖,桑吉夫·巴哈斯卡,鲁伯特·弗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罗马尼亚,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零点定理》剧照

零点定理 剧照 NO.1零点定理 剧照 NO.2零点定理 剧照 NO.3零点定理 剧照 NO.4零点定理 剧照 NO.5零点定理 剧照 NO.6零点定理 剧照 NO.13零点定理 剧照 NO.14零点定理 剧照 NO.15零点定理 剧照 NO.16零点定理 剧照 NO.17零点定理 剧照 NO.18零点定理 剧照 NO.19零点定理 剧照 NO.20

《零点定理》剧情介绍

零点定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国家的上层建筑为了监视人民控制思想,将眼线散布在生活、工作场所,甚至网络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一名性格古怪的计算机天才Qohen Leth,然而生活本来按部就班的他注意力却渐渐为一系列“虚拟性骚扰”所分散,并且“领导人”叛逆的儿子也让他头疼不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智慧超群的他开始实施一个神秘的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高考灰姑娘骷髅山奇谭墓地邂逅2戴高乐快把我哥带走哺乳期的女人我们拥有夜晚虚颜时光正好滞留死亡洋葱电影爱情维修站绿箭侠第六季我们的傻老哥哗鬼学院只想今生一起走我的白鲸男友DOUBLEDECKER!道格&基里尔番外篇岩浆来了第一季康考迪亚海克星吸血鬼仆人情系丹江口蝴蝶梦魇第一季大明王朝1566加罗律师第三季终点到达为亲爱的我致上杀意天堂岛疑云第八季梦幻岛

《零点定理》长篇影评

 1 ) 典型英式电影,充满了各种哲学思考

影片名:零点定理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内容:讲述在近未来的人类生活——高度监控和无隐私状态下、机械化的工作(犹如游戏机式的工作)、精神上的高度空虚。

主人公Q一直在等待那个能告诉他人生意义的电话,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他渴望得到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却在紧凑而压迫的对“零点定理”的论证中濒临奔溃,随后在与应招女郎和管理者儿子的接触下,慢慢重新追寻人生的意义。

探讨的问题:1、人生的意义?

管理者一直在试图论证的“零点定理”,即宇宙的产生和灭亡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由一个奇点而产生的空间时间,最终也将被一个超级黑洞吞噬,一切的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即是一切归零,0=1。

那么人生又有何的意义呢?

一切都将消失殆尽。

2、宗教/信仰的作用?影片中提到的有佛教、基督及各种新兴的宗教,都试图给人生的意义下一个定义,而这些对死后的信仰,是否使得我们如影片中所说一般,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

3、反乌托邦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物质的极度丰富,是否能填满空虚而寂寞的精神?

alone和lonely又是如何区分的,在满是人的氛围中,是否更让人感觉孤单呢?

4、爱的作用?

对应影片中,即是应招女郎的作用?

给Q的人生带来如何的意义?

5、英剧的情景设置与《黑镜》中某个故事的设定及其相似:近未来每人居住在一个盒子中,上班内容是对着各种电视节目踩着健身单车,极致的娱乐化社会。

其各自的同异在哪?

 2 ) 纯粹流行文化批判

没文化真可怕之:我意识不到我没文化,所以真可怕在主观上也就不存在了。

如今能够激起我写影评的电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片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想了很多也有很多想说的。

之前简短的看了一下此片的介绍便弱弱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神片于是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只有6.4分,这让我感到随着豆瓣的普及现在豆瓣的用户质量也在下滑了。

这部电影是当今世界少见的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与当下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区别,当今的好莱坞电影包括流行文学主要还是儿童文化产品,是以童话和神话为核心世界观、价值观的少儿文化产品而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成人题材确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了流行文化的观众无法理解这部独树一帜电影的主要原因,因为观众的脑子平时用得太少而真正要用的时候已经用不习惯了。

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反映现代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矛盾关系的一部电影。

其中大量反映现实的场景被导演用天才艺术化了(印象最深的要数聚会场景和主人公在游戏机前玩游戏的场景),本来对现实的反映就不是易事,但导演居然还能够用自己的天才将其艺术化视觉化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

导演反浪漫的手法也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表现在影片的结尾上(虽然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线生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师与才子的显著区别)影片最终对功力主义的解构也是让人拍案叫绝:老板,我们为什么要去证明零食定律,我们为什么要证明 everthing is nothing。

老板说:because of profit。

一句话把当今世界的功利主义愚蠢价值观批判得体无完肤(我认为当今世界人的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用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意识,去进行自我认识)整部影片我们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主人公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独立人格的矛盾个体(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I,我是我这一基本问题他都认识不到。

一个人连我是我这个问题都不知道,却还偏偏去向外在世界寻求矛盾解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人格都还没有独立每天就想着去谈恋爱,以为可以认识女的那就好玩了。

结果两个自我矛盾还没有能力解决的个体结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制造更大的矛盾了。

所以说这注定是悲剧就像影片中表现的一样。

或者是怎么想法子可以多弄到钱,要不就是想着法子去偷拐抢骗,不劳而获,要么就是害人害己。

因为矛盾一直在那里,你不觉醒发动自我意识去解决那矛盾就永远在那里直到你死你还没有觉醒那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改变,因为一个连自我都无法认识的个人,那他的命运就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他只是受并且永远的受就像一头猪,一个动物一样。

)这不仅是可笑愚蠢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个体的命运因其自我没有觉醒所以注定是悲剧的。

)如主人公邂逅女主人公,那么这两个不健全两个心理都有问题的矛盾体的结合注定是一个悲剧不会像一般好莱坞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出现一个happy ending(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个体所要迎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完全不同于儿童期的)。

导演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博我们哈哈一笑,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导演是用一种荒谬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十分现实的根本价值观问题。

如此深刻但又精彩的作品怎么让人不赞叹导演的天才?

整篇导演都在讨论后工业时代的信息科技时代的今天的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看不懂就说不行,这也是没文化的人为什么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主要原因,可悲可泣。

 3 ) 吃药丸之前先吃个粽子垫底

当这个世界什么都不缺的时候我们其实更加在乎得失,因为得失之间就会让我们陷入天差地别。

一如既往的这个世界我们来的时候赤条条,走的时候一样带不走任何东西。

可是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得失。

难道是因为我们的科技已经发达到我们可以,以为死的时候带走点啥;疑惑是我们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切换玩多了,自以为是的觉得永生不过如此;反正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在苛求完美和极尽所能的挑刺自己,影片中的男主就是期待着用完美的工作抵达完美的境界,进而保留住一切,就像从未失去过一样,当然最后能让他掌握的就是一把锤子。

正如教堂已经成为了机房,每个圣像的脑壳都被摄像头替换了,每个神龛下面也都藏着摄像头,无所不在的透析着生活在现实中男主。

可是,人生就如同一颗药丸,有病没病都来一颗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似乎一时间又把人类拉回到了两千年前,当古圣先贤们在世界各地都用不同语言发问的时候,启迪了人类的智慧。

可现在面对屏幕的地球人再也没有了初始化的机会,人类已经到了可以没有智慧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机器的时代,就算是这个时候来一把尼采的锤子也显得苍白无力。

但是,如果没有文学没有电影没有了这些质问,好像也不符合人类的那点本性,不管得失与否,有了问题好过没有吧,就像吃个药丸那事,不管是吃了蓝药丸还是红药丸,都是要吃的,不过今天就先吃个粽子先。

 4 ) 成功的命题和失败的解答

《零点定理》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人类生存的意义什么?

影片设计在虚构的未来,人类沉浸在酒精、精神药物、媒体广告等快餐文化中,找不到也不再在乎生存的意义。

而Q,用片尾Boss的话说就是“唯一还有信仰的人”,坚持相信某个打来的电话会告诉他他生存的意义。

于是Q放弃了所有社交娱乐活动,天天宅在家里等电话。

这时Boss出现,交给Q一个任务:完成零点定理的证明,回报是能他能接到电话。

(注:零点定理是数学上的一个命题:设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f(a)与 f(b)异号(即f(a)× f(b)<0),那么在开区间(a,b)内至少有函数f(x)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ξ(a<ξ

)哲学中将零点定理引申为寻找生存的意义,找到零点,就是找到了生存意义。

(个人意见:在函数图像中零点即图像与X横轴的交点,或许找到与现实的交点,或说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是找到生存的意义。

Q始终没有证实零点定理,最后Boss揭开真相:零点定理是无法被证实的,Boss就是想借此证明人类的生命、人类的文明没有价值(借台词说就是“不过是一场宇宙大爆炸造成的错误”),愚其子民,达到集权统治的目的。

让Q证明命题是想打破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信仰。

证明零点定理的过程中,Q遇到了某女郎,她打动了Q,也让Q意识到自己从前错过了太多,自己早在寻找生存意义的同时放弃了生存,本末倒置。

他一直等待的电话不存在,因为生存的意义无法通过呆板的运算算出,而是体验生活,寻找生命中的愉悦(有些及时行乐的感觉)。

于是最后Q在内心创造的宁静的乌托邦中快乐地玩耍了\("▔□▔)/总体来说对《零点定理》还是有些小失望。

导演提出了一个绝佳的命题,却没有给出一个同样好的回答。

主要问题是,几个需要镜头解释解释的地方一个也没给:1.什么是零点定理?

2.Boss的目的是集权统治,但是影片中对未来社会的展示只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快餐消费、浮夸的社会,并不能让人联想到集权或独裁,导致片尾Boss的自白显得有些突兀。

但要说片中对未来社会的外景塑造还是很令人深刻的(小成本的典范)。

有传统未来世界的霓虹灯、奇葩穿着,也有接地气的砖墙(还有随地的垃圾),未来主义者的现实。

 5 ) 影评简介都太不靠谱了,关于打方块,黑洞漩涡,零跟100%,结局

先说说打方块:首先,男主角基本上是个数学家,他的工作领域是纯数学领域的理论证明。

一个一个方块就好比一个一个定理,等式。

一坨一坨的方块就好比一系列的方程式,只不过用计算机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来,就好比你用matlab一样,这是完全可行的。

今年就有一个数学家Vladimir Voevodsky提出了Homotopy Type Theory (HoTT),把数学证明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描述,这样每个数学证明都可以用计算机来验证是否正确,跟电影里说的一个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相关背景。

所以打方块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工作(不是黑镜子里面那个骑自行车),可以看做是用计算机方法研究数学理论。

再说一下黑洞漩涡的意义。

大家都看过生活大爆炸吧,现在大家认知比较多的宇宙起源的说法是,我们的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开始,产生了宇宙物质空间时间,而在爆炸之前,所有“物质”(也就是能量)是混沌在一起的,温度无穷高,能量无穷大(也有学说认为宇宙总能量不是无穷大,这里不讨论) 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能力不断降低,物质开始形成,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星系万物,万物不断吸引产生黑洞,黑洞不断膨胀又将万物能量吸回奇点。

宇宙就好像巨大的弹簧一样,弹道最大尺度然后后收缩回去,如此往复。

影片里管理人儿子讲得就是让男主角去证明这个过程,假设证明成立,管理人公司相当于掌握了宇宙的奥秘,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去牟利,比如改进那个戏服一样的虚拟现实套装。

还有很多评论说是证明0=100% 这是不靠谱的。

原话是说要证明方程式(也就是那一坨坨方块代表的)等于0的概率是100% 。

男主把这个概率证明从93%提高到了97%, 似乎影片最后结局也没说是不是达到了100%。

另外结局似乎是讲管理人儿子给男主造的衣服故障了,男主接入了公司的神经网络以后出不来了(类似黑客帝国、源代码等电影的桥段) ,最后男主放弃探索“意义的意义”这样的命题,淡然享受虚拟现实了?

 6 ) 一个隐喻

他就是你,你就我,我就是我们。

住在一所废旧的教堂。

长相并不讨人喜欢,孤僻没有朋友。

埋头本体论的工作,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拒绝一切模式的享乐。

每日重复寡淡无味的饮食。

害怕公众场合的喧闹,保持与别人的距离。

避免身体间的接触。

想在家里工作。

证明没有意义的定理。

被赋予一个特殊的任务。

妓女是诱惑者。

在等一个电话的召唤。

一切即是虚无。

虚无即是一切。

既然一切都没有意义。

沉溺在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

拒绝的不是爱。

赤身裸体漂浮在黑魆魆的宇宙空间。

结识年轻的虚无主义者。

如果什么都不相信为什么还要相信灵魂。

在人造的永恒夕阳下奔跑投向虚假大海。

人生有什么意义。

打破所有的摄像头、监视器和网络。

领导层阶级的抱歉像嘲笑。

抡起锤子毁灭所看到的一切。

留下废墟后仍然什么都不知道。

身后是黑洞纵身一跃的虚无。

 7 ) 这算是小众电影吧

大多数观影者应该看不懂这样的电影吧,虽然分类是科幻、剧情,但是实际上讲的应该是哲学,所以看不懂也算是很正常。

我也是看了评论才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就像看美剧一样,没有知识背景的贮备,只能看热闹,那评论成垃圾片也不足为奇了。

这种电影估计只有专业人士,或者学术人士才会力捧,评分5.8也算是不错了,imdb才6.7。

没有背景知识的,还是不要看了,否则真的是浪费时间。

 8 ) 零点定理 观后感

电影中科恩的住所:总是以“我们”代替“我”的科恩生活在一个安静的教堂中。

这个教堂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每当它打开时,便会传进来巨大的喧嚣的杂音,刺眼的白光,就好像这个教堂是个避难所。

那扇门似乎是有某种含义的,电影中当管理者的儿子鲍伯让他一起出去时,他说,这扇门他已经好今年没有出过了。

不过电影之前,他是每天都要从这扇门中出去上班的。

而当他和鲍伯一起出来时,外面的情景和之前又是不同的,喧嚣声完全不见,刺眼的亮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玩耍的孩子和走动的人流。

当鲍伯第一次来到科恩家中时,科恩的门锁竟然没有起作用,那一共有四道锁,而鲍伯直接就开了!

他解释说,那是魔法。

这个貌似很结实的建筑其实并不坚固,各种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来。

而教堂内部也布满了摄像头监视器,它们的黑白影像监视着里面人的一举一动。

这个住所更像是虚拟的,并不真实。

电影里面的其他几个人物:乔:他依赖于科恩而生存,苦口婆心的让科恩能够享受现在世界的生活而不去想什么电话和其他的虚拟世界。

离开了科恩这样的人,他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当科恩选择了虚拟的自我想象或者其他人想象的世界的时候,乔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哪!

科恩其实也挺幸福!

但是乔总是叫错科恩的名字,也许他真的想把科恩当做女王(QUEEN)吧。

班思丽:她是个性感的女孩,但在鲍勃的解释中,她是个工具,目的也是让系统中的人能够放纵和随心所欲因而对系统产生迷恋而不愿离开。

她向科恩提供了一套衣服,用于和她虚拟连接,真正的接触在系统中不可能,科恩的真感情的迸发使他备受苦楚以至于弄坏了和女孩连接的装备,不过这个失误却导致他发现了班思丽的真相,以至于班思丽要离家出走。

鲍伯:他号称管理者的儿子,但他总是处于反叛状态,他是管理者的反面,幽灵似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到科恩这里上厕所,直接就把科恩的所有锁打开了,并没用钥匙。

他是一个灵魂性的人物,他什么都知道,甚至零点定理他也能够证明,只不过他不愿意深入。

但是他的感情一旦真挚的付出,比如他相信了科恩,他便陷入瘫痪,不能有更多作为了。

高矮人:这两个像牛头马面似的人物,他们像是鲍伯的守护者和监视着以及维护者,他们释放鲍伯,回收鲍伯,修复鲍伯,心理咨询师:似乎他们是专门为证明零点定理的人服务的,他们也是工具,是管理者的程序。

他们的作用是让证明零点定理的人不狂躁,能够继续做在电话前上传数据。

电影中,鲍伯废掉了她,让她出局了。

她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

管理者:所有一切的控制者,混乱的控制者,无处不在并且隐藏的很好。

他的零点定律并非为了消灭混乱,而是维持混乱,并在混乱中获利,维持混乱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对生活充满欲望。

电影一开始科恩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广告体现了混乱的来源,几个口号:欢欣金融带您回归换新愉快的生活;大家都有钱了,除了你;蝙蝠侠救世教会;一起占领商业街吧,秋季促销;还有其他各种诱惑,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比如那个送披萨的对鲍伯颇具诱惑力的女人。

甚至也许那个毁灭一切的锤子也是管理者提供的。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没用,便会开除他,于是这个人就会失去工作,只能离家出走,到一个管理者不能管理的地方去。

科恩:电影的主角,几乎是漩涡的中心,所有上述人物的核心,他一但不存在,其他的角色也不再存在了。

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般工作,所以管理者让他证明零点定理,这个定理要证明的是零是所有,似乎通过添砖加瓦的形式建立一个城市。

科恩开始的时候还是挺享受这个,但他渐渐发现,一旦有一个错误,之前的一个花了很多功夫搭起来的大厦便会崩塌,一切又要重新开始。

别说身在其中,就是开电影的我也已经受不了了。

崩溃了以后的科恩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呵护,一开始是同事乔,接着是心理咨询,然后是美色诱惑,都来了,甚至所谓的管理者的反面,他的儿子,也来了。

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科恩。

管理者用了大招,给了他一件只进不出的衣服,一旦进了神经网络系统,科恩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管理者开除了科恩,这让科恩十分愤怒,他香脆会这个系统,但十分徒劳。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神奇的锤子又出现了,来到这里之前,他用这个锤子摧毁了他屋子里所有的摄像头,这个锤子在他砸东西的时候突然心领神会的出现在他的手上,不过他并没在意,不认为这锤子是个正确的工具,在他最终即将崩溃的时候,他看到了锤子,于是拿起来出气一样的敲了一下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竟然崩溃了,他也在这个崩溃的系统里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科恩对自己的表述很怪,总是用“我们”而不是“我”,也许是为了和YOU对应,也许是表示精神和肉体或者虚拟和现实中不同的形体,他意识到自己不止一个。

在最终的神经网络中,他改口了,用“我”代替了“我们”,也就是说,有多个这样的神经系统,他只不过摧毁了其中一个,不过这样也就够了,足够容纳他了。

电影里面的道具:摄像头:无处不在,神经网络控制着一切虚拟世界:这个感觉是向盗梦空间致敬,人们可以造梦,然后加入自己喜欢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向骇客帝国致敬,骇客帝国中,人们逃离系统,这部电影中,人们却希望把自己放到系统中,无忧无虑。

锤子:这是一个神奇的工具,向哈利波特致敬了,里面的格兰芬多宝剑也是在魔法师需要的时候会自动出现,这个锤子也是在科恩想要砸掉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心有灵犀吧。

老鼠:鲍伯扔的披萨都会被老鼠找到,没闹清楚它们代表了什么。

另外电影中的食物好像只有披萨,为什么是披萨呢?

抓起一块咬一口,好吃!

然后呢?

综上所述,电影体现了管理者代表的控制,他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和欲望的甚至是叛逆的,大部分人都会屈服,毕竟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对于一小部分像科恩这样的人,会把他们困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世隔绝,控制着会想方设法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想让他们关注的焦点上。

电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由各种不允许标志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红叉又很有哈利波特系列中凤凰社那一部新的黑魔法老师里的各种不可以的规矩挂满了的墙壁有相似之处。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诱惑,信仰会将诱惑压制而让人清醒,对真理的追求,那一通科恩苦苦等待的电话,是通向信仰的路径。

这样的漏洞是管理者要时不时修补的,感觉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也感受到了,但她没机会说出来的。

然而结局恐怕也是悲观的,那个锤子只是摧毁了虚拟系统中的神经网络,其他的呢,似乎也并没有,但是聊胜于无吧,毕竟总是有人在追求真理,在追求信仰,这个是挡不住的。

克里斯托夫·瓦尔茨的表演里面还是有太多的狡诈,虽然他扮演的是一个执着而木讷的人,但他的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太多的精明,无耻混蛋里的那个军官,拯救姜戈里面那个勇敢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都太聪明并且太精明了,对于表演一个外表木讷的人,恐怕克里斯托夫·瓦尔茨还要努力一下。

挺好的一部电影,可以多看几遍的。

 9 ) 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之路,留下来的全是思考

0等于100%贯穿整部电影所说的,简单的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个事实存在的东西我们要证明一下为什么这个事实存在,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值得赞扬不过对于这样的痴狂真的有点乍舌。

电影说的就是一个科学宅男的证明的存在事实的过程,各种后现代的风格展现,看似美好却总有一种莫名枷锁让人闯不过气,特殊的场景设定和人物设定加上满屏幕的数学公式看的真是醉了,不过整体风格画面还是很有趣的。

电影到最后说了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感觉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的云里雾里的,电影出来出彩的画面以外其他的我个人的水平有限看不出来什么,感觉真是醉了,不知道导演在展现过程中有没有那种像男主那样的纠结。

一句话说感觉:节省时间,生就是为了死,死就是为了生,ok收官大家看影评就好不要看电影了

 10 ) 人间乐园/冥界景象

这部电影如果除却散布在电影里纷纷扰扰的艺术的象征和宗教预示,完全就是个很无聊的电影,如果再除去看似睿智的对白和零点原则的悖论探讨,基本可以沦为一个三流肥皂剧。

先说下故事的主要情节,一个未设定时间线的某个未知时空里,一个每天等着某个神秘电话的程序员(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数学家),在屡次要求见老大后。

最终在部门主管的趴上得偿所愿,与此同时也认识了女主。

光头男主屡遭女主调戏,渐生情愫,甚至想与女主发生关系。

而另一边,大Boss派了他的儿子去帮助男主在程序工作上的进展。

而在和女主,Boss的儿子之间的双线发展下,男主开始了改变,不论是饮食或是信仰上。

并最终在破除对大Boss的崇拜下,砸烂了系统,跳入黑洞,达到了彼岸。

先说电影里的艺术意象和宗教元素。

人间乐园和冥界景象是两幅Bosch的代表作,即Le Jardin des délices 和 Visions de l’au-delà(有兴趣的可以去谷歌下两幅画)。

Bosch是Flamande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的粗看极具装饰观察性,细察下,他的画作往往人物繁杂,有一个自成一系的宇宙观,而主题则总是围绕宗教展开,特别是末日审判这个主题。

电影里的设定可以分为两部分,宇宙黑洞和人类社会。

相对应冥界景象和人间乐园。

电影里,萦绕在男主人公脑海里的黑洞画面,Bainsley和他一起畅游在他脑里的时候,两人在黑洞边游走,最后被黑洞吸入,几乎是借鉴了冥界景象里的构图。

而最后的场景男主打破一切,跳入黑洞,是敢于面对死亡,进入冥界。

这个场景又加入了些混沌哲学理念,黑洞收缩,宇宙爆炸,又是一个新轮回。

宗教意味明显。

人间乐园的意义,就好像电影里的人类社会设定。

在一个未知的时空里,科技非常发达,人们的生活极其依赖网络,与此同时,一切也都在大Boss的监控下,所谓的Mancom公司。

Big Brother的设定,是直接出自奥威尔的那本著名的1984,而间接的形象,早就在几千年前刻在历史里。

即上帝的设定。

Big Brother即上帝。

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地相信且甚至觉得被他关注是种荣耀,也只有上帝这个设定。

而Mancom公司的标注,除了在中间的马特达蒙的形象外,还有上帝之眼,也就是那颗监视人类的法眼。

而在Big Brother里是无处不在的电视机和广播,在电影里,是遍布全教堂的微型监控,随时随地督促工作的电话和即时被服务器扫描的电脑。

有趣的是,电影选择在一个哥特风格早期的小教堂取景,且内部装修,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风格壁画或者雕塑。

仔细注意了下,电影场景里那个红色躺床是和画家David的Portrait de madame Récamier里同款(几乎,一般来说可能是路易十六风格或者帝国时期风格。

),不过画里家具是蓝。

而红色躺床后面是面破败的壁画,一副是罗曼时期风格,另一幅是哥特时期风格。

教堂里圣母像则是巴洛克风格,最奇葩的是教堂的彩色玻璃居然是新艺术风格,进门的黑白相间地砖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

整个教堂场景可以说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尝试,通俗点,混搭。

或者,可以理解为大杂烩。

一个住在教堂里的宅男,床搭在管风琴的音管上,床头挂着一副哥特晚期风格的Pieta, 圣母哀子像,把教堂的受洗池做洗碗池用,将礼拜堂处理成工作室。

宅男几乎足不出门,这么多年在家中,不是玩Dota,而仅仅是为了等待一个电话,来自未知的招呼,那个他等待多年的声音将会告诉他的人生使命。

这个形象设定,让人很难不把他和修道院的僧侣所联系起来,特别主角造型还是个光头。

女主的设定,就颇带Marie-Madeleine的味道,援交女对应妓女的职业背景设定,与男主的纠缠情节,原来居然还是大Boss付钱来考验他。

Bob,电影里大Boss的唯一的儿子。

虽然是个小屁孩,但身兼巨任,负责说出导演交待的各种对白用以点醒Qohen。

作为一个对自己名字非常执着的程序员,电影里说的最频繁的台词就是名字的拼写,但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小屁孩送给他的代号,Q。

而后,男主拒绝Bainsley的示爱,Bob与其在公园里的对话,引起Q的思考,完成使命。

当晚回家,Bob突然生病发烧,被男主放到浴缸里降温。

Q发现Bob昏睡在浴缸中,并把Bob从浴缸里拖出,这个突然的情节可谓是宗教寓意明显(可以对照耶稣复活的绘画作品或者Bill Violad的艺术视频Emergence.) Q用尽一切力量将门挡住,但是Bob还是被那两个白衣保镖带走,鉴于保镖长的奇葩,还是不要联系成天使的好。

回到电影情节里,Q的程序员的工作内容,更像是数学家,不停地计算,如果一个参数错误,之前的成果可能就会被推翻,在电影里即做好的电子模型也会瞬间倾塌。

大Boss在听到Q的抱怨后,委派给Q的工作任务是探索一个被称为Zero Theorem,即零点准则。

需要Q没日没夜的忙活。

Zero Theorem,一个百分之百和零接近的东西,即是没有。

什么都没有,才是完完全全准确的零。

几乎可以说,Q摒弃正常人的生活,去追求一个无限接近零的东西,即是追寻“空”,即一个悖论。

在数字模型上,是完全可以综其一身的追寻,可以抛弃爱情,专一工作,去接近一个虚无的概念。

而之后,Bob在告诉Q,根本不会有电话打来,告诉他的人生使命,Q开始怀疑人生,小屁孩再告诉Q,Zero Theorem的答案就是”无“的时候,他只是抵触的,并且不接受。

而最后经由大Boss之口,再复述这句话时,他不信到信,再到信仰的蹦塌。

就像后面的片段里,他把系统电脑砸了,巨型处理器的管子拔了,可系统还是能自动恢复。

一个看似无法摧毁的东西,用小铁锤一砸,整个系统即分崩离析。

(暗喻苏联解体或柏林墙的倒塌?

)大Boss临消失前,告知Q,选他只是因为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给予他这个工作任务,他会一直努力完成。

一个人在追寻一个无意义的事物时,他的人生就附有了意义。

看完片子,会发现,导演废了好大力气,原来就是讨论混沌哲学,且还让Waltz亲自示范跳进黑洞。

其实,20世纪末出现的混沌哲学,东方一句话搞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和无,就仅仅在一念间,退一步海阔天空。

于是乎,Q找到了他的彼岸。

N.B :如果硬要给这部电影定性,我个人的见解,必须划到装逼片一类。

马特达蒙的造型是按Karl Lagerfeld设计么?

老佛爷如果挂了以后,达蒙一定是演老佛爷最佳人选。

连Mancom上大Boss的Poss也是学老佛爷学得有模有样。

还有Tlida再次丑角演出,龅牙,光头唱Rap都出来,请女神慎重牺牲自己。

《零点定理》短评

类似《巴西》,但是更加晦涩,更加偏执,也更贴近《1984》。

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因为媒体之前评价平均较低,所以降低了期望值。实际上片子比想象的好多了,导演风格浓烈,世界观之类都比较有趣,很多地方都让人想来了《异想天开》

8分钟前
  • YOUSAWNOTHING
  • 推荐

重看补记,我当时是咋看下去的?《十二只猴子》和《妙想天开》的结合,但故事动力太弱,导致1+1<1。

9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疯子拍给傻子看,正常人最好靠边站。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特列吉列姆的电影总是一眼就能看出。Karen souza的烟熏嗓 瓦尔兹大叔无辜的吸血鬼造型 打酱油的达蒙,tilda女王和小本 缤纷无序而脏乱差的科幻城市 看看算数吧

12分钟前
  • Zeft
  • 推荐

直面牛逼,恒星闪耀。。。

13分钟前
  • 小白无禁忌
  • 力荐

没办法标签,吃了药的人可能会看不下去

16分钟前
  • ashvsdeadevil
  • 很差

各种色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每帧画面都可以当寓意深刻的背景图,一直证明无序是为了金钱?女主美的不像话

21分钟前
  • 鸢君
  • 还行

尼采認為19世纪末的歐洲大致分為認為上帝已死並痛苦前行的舊形而上學者,碌碌终生的消極虛無主義者,和積極虛無主義者。主角身在由極端后現代商業主義所統治的理想社會,物質極充實而精神空洞,他從虛無主義出發找到形而上的寄託之後,與積極虛無主義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碰撞,投向諸神的黃昏

25分钟前
  • Dr. Joyce
  • 推荐

我只能猜测他想表达什么,但是我看不出他在表达什么。

29分钟前
  • Grey
  • 还行

未来世界的孤独。片尾Creep真难听。

34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6.8 跟看《大都会》感觉很像,高深的自说自话,就没想让人看明白,也不给观众自由解读的空间

38分钟前
  • JoshuaLi
  • 还行

总有些导演是拍出一部神片然后熄火很多年的

39分钟前
  • octopus
  • 较差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43分钟前
  • 凤瞳
  • 较差

假晦澀,真裝逼。不是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生活放在20xx年,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了好嗎?不是抓了幾個監視隱私的情節,故事就會拉高到《1984》的層次好嗎?也不是抓幾套諱莫如深的對白,故事就會逼近於《城堡》《審判》的境界好嗎?

44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世界是混乱的,信仰是虚无的,灵魂是自己的。概念有些抽象,内容有些简单。

48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乱,不好看

50分钟前
  • Alpha
  • 较差

3.9 為了看這片特意翻出了「十二隻猴子」、「妙想天開」又再看一次。其實The Zero Theorem要說的母題完全被各種花哩胡俏的視效和設計給蓋過去了。對於一個關於「真相」的探求只停留在一個孤獨封閉神經質的人的世界中。還挺喜歡結尾的太陽那一幕。「未來三部曲」要說的所有事在「妙想天開」裡已經完成了

55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一部优秀的末世电影,马特.达蒙的表演是极限突破。

5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这么多眼熟的演员,来讲一个糟糕的故事。但是值得一看,生物遥感人机交互那段。

57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