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风波》(Le prénom),一部情节简单、内涵无限的室内剧,空间的限制加上情节的洗练,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的作品《杀戮》(Carnage)。
《杀戮》表现了一个由小矛盾引发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双方的各种情感交错互现,亲情、人际、心里等因素的隐秘之处相继暴露,刻画出美国中产阶级令人气闷的生活。
在波兰斯基的掌控下,影片的空间张力十足,影射生活却让生活更加明白如话。
这部《起名风波》则不然,作为一部水准之内的作品,影片整体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空间掌控力,一些地方也显得过于矫饰。
因而应当说,这部影片的“水准之内”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影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几处妙笔一点不比《杀戮》中的凯特(Kate Winslet)差。
说到单一空间内的精彩群戏,又同为法国片,就不得不说弗朗索瓦•欧荣(François Ozon)2002年的影片《八美图》(huit femmes)。
影片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细枝末节参差交错,让一个家庭的八个女人从一个矛盾走入多个相互碰撞的冲突。
当这些矛盾冲突一步步、特写般清晰地浮出水面,欧荣的镜头运作却很集中,依靠许多长时间的中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以及大段毫无意义的台词,让影片几乎产生了一种空间爆炸的效果,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精彩之处自是不言而喻。
《起名风波》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杀戮》细腻,更不如《八美图》精彩,但其在表演方面绝对是可圈可点,因而在整体的情感的传达上获得了成功。
电影史上有不少成功的舞台剧改编电影,如法国名导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波兰斯基的《杀戮》等。
这部《起名风波》同样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名字》,舞台剧一般都有情节集中,通过人物对话引出戏剧冲突的传统,怎样在大银幕上重新诠释舞台剧,并给出全新的东西,是能否成功完成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化的关键。
这部和《杀戮》、《八美图》一样情节简单的《起名风波》主要展现家庭中最主要的几个人的一场对话,或者说争吵:姐姐、弟弟、姐姐的丈夫和弟弟的妻子。
围绕给弟弟梵尚即将诞生的儿子取名字的问题,他们展开了冗长的讨论,且顺然跳出这个圈子,牵扯到许多从前不曾谈论的“暗流”,冲突和喜感也就由是产生了。
本片仍着力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的那点事儿,当然,这也是电影一百多年来永恒追寻不尽的话题,在电影中观者也看到了寻找尽头的努力,不过,也只是看到而已,所以这还是一部喜剧。
在空间运作上,影片明显集中在餐桌一点,由一位送餐人开始,介绍完各主要人物,一家人即开始在姐姐家聚餐。
对法国人来说,吃饭自然要说话,几个人的形象就在一番针锋相对的对话中逐渐丰满起来,让人忍耐着听他们各自喋喋不休的聒噪并因为梵尚要给孩子起个与希特勒同音的名字而啼笑皆非。
密闭的空间在这里产生了作用,观者能够明显地看到诸人在镜头前显得躁动起来,使话题最终牵扯到了他们朋友的秘密……这场有始无终的争论不欢而散之后,孩子最终出生,却因为是女孩不能用父亲的名字取名。
当梵尚走出产房告诉诸位亲人这一消息,他们共同决定以母亲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
貌似欢喜的结局,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而因为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特殊性,影片由对话勾连起来的零碎情节颇有些碎碎念的意思,对照情感上始终如一的整体表达,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为整个欲语还休又喋喋不休的过程写下了精彩的注脚。
虽然影片本身的空间处理不尽成功,但用力处很讨巧,把一家人的诸般情状把握在一方餐桌之上,从而能够利用舞台剧不具备的空间感让人生百态在空间的压力中得以毫发毕现,让人深感生活的诡谲以及自我娱乐的必要。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片颇有些暴力美学的意味,几位文质彬彬的主角嬉笑、调侃、发怒、揭底……让人不禁联想,繁琐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暴力因子在身体里面暗暗浮动,只是,大家都压抑着。
那么,当现代人都文质彬彬,谦虚礼让的时候,他暴力本性的出口在哪里?
本片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暴力因子由导火索引爆之后的种种出口。
温馨与怨念交织的家庭聚会,主角之间激烈的争吵、揭黑,文明人赤裸裸的暴力本性展露无遗,或许,这反而是一种最不危险的状态。
当一次次争吵将亲人的“黑暗”本性展示的淋漓精致时,当优雅平和的“天枰长号男”坦白自己爱上好友的母亲时,这个自称最瑞士、最中立的男人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秘密,刹那,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上帝,他在暴力和美学之间,投下了一个非常暧昧的点。
除此之外,观者非常容易在影片中领略到独特的法国风情:他们的话唠、他们的高傲。
对多数人来说,作为始终不肯与好莱坞之流合污的法国电影,这是一部文艺片,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文化片,因为当今全球化旨在在求同存异,观者看片,当能够看到法国人,也能够看到自己,更如同睡前文森说的那样"我们都不完美。
"
话剧式的电影,室内剧,导演用了二十分钟交代背景渲染基调后,电影进入正题开始起劲。
编剧是神,密集的对话逻辑缜密高潮迭起,又把握了很好的节奏感,一个一个矛盾跳出来,你不会想到故事在密不透风的言语交锋里会走向哪里,一口气看完大呼过瘾。
电影很有些法国人的调调,虽然是喜剧,也是有文化、有腔调的喜剧,哲学层面激烈的思辨这档子事儿绝不会发生在美国电影里,从头到尾透着股文艺范儿。
一个名字引发的血案。
在一个表面看似融洽的家庭朋友圈中拉开了一道口子,不同的政治观点,平时讳莫如深的对彼此的意见和偏见都一下子被剖开,争吵一发不可收拾。
冲突和冲突之间的衔接很自然,看的时候很过瘾。
正想着要怎么收场,大家却在纠纷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一哄而散了,刚刚还吵得不可开交的皮埃尔和文森特还平和地开着玩笑。
这看似突兀的戛然而止,细一想,这不就是生活吗?
朋友、亲人间谁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谁不会对对方的一些小习惯小爱好有些看不惯?
说出来了,吵架了,就此绝交,那是年轻人来得快去得快的友情。
像片中主角们一样相处三十几年的友情亲情,即使暴露了真相受了些伤害,关系还是会继续。
当然,这其中微妙的变化就是如人饮水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没太看明白。
当然了,剧情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太复杂的波折。
整部电影发生场景都凝固在女主人的房间里,或者更小一点,凝聚在一张餐桌前。
更像是一部戏剧。
我没太明白的可能更多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吧,高度密集的对白、跳跃式的语言让我感觉是受了一场狂轰乱炸的袭击。
片初的那一段长镜头带着我们领略了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随着一顿送错的外卖印出来剧中的主人公夫妇。
这是一部法语喜剧片,吵吵闹闹的一大家子人,用着快语速的法语讨论着家庭、社会的琐事和自身的亲密关系存在的问题。
片中出现的有姐姐伊丽莎白、姐夫皮埃尔夫妻两人作为主人公迎接朋友克劳德和弟弟文森、弟妹安娜的到来。
皮埃尔是一位知识分子,学校里的教授,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则是小学里的老师,家里充斥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
克劳德是伊丽莎白家里的养子,和姐弟两一起长大,是一位中提琴手,和姐姐伊丽莎白情动手足。
剧情进行了20多分钟后,弟弟文森登场了。
正是由于他引出了片名的来源——他年逾四十才快当父亲,大家都很关心他的儿子的名字。
文森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他计划给孩子取名“阿道夫”,当然拼法不是同样的拼法,由此引发了第一场激烈的争吵。
书呆子气的姐夫差点就暴怒了。
虽然事后文森承认自己只是开个玩笑,计划用父亲的名字来为孩子命名。
但由此产生的紧张气氛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执。
正是这种大吵大闹才暴露出了每个人内心的真心话:妻子不满意丈夫在家里的表现、弟妹一直都瞧不起姐夫给孩子的起名、大家全都误会克劳德是同性恋……种种冲突,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执中不断爆发。
而最高潮的冲突则是克劳德爆出自己和伊丽莎白的母亲、也就是克劳德的养母之间的爱情。
短短一个晚上,凝聚了五个人一生的故事,看似亲密无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实则存在着种种的误解和冲突。
这么密集的爆发之后,每个人都有所明了自己的问题、周遭的关系。
可是争吵之后则是更亲密的关系和相互谅解的过程,在我看来,如此这般也不妨为家庭亲密关系的调节剂。
英语的语速已经比较快了,法语更是哇哇哇快到不行,再加上五个人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影片中乱糟糟的现场。
不过这种法式幽默依然是我所青睐的,一种比较另类、比较冷幽默式的喜剧片。
&tz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12/le-prenom.html起名风波 Le prénom (2012)一部法国电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把它看完,因为它的前半段太乏味了!
电影讲述一家人在家庭聚餐时因为“起名字”引发的一场风波。
一对夫妇工作结束后,宴请家人,客人有主人老婆家中的养子、主人老婆的弟弟及弟弟老婆。
养子先到,弟弟紧随其后,于是大家决定不等弟弟老婆,先开始用餐。
用餐中,众人谈起弟弟未出生孩子的名字,弟弟因为知道是个男孩,他就打算给孩子取名“阿道夫”。
其他人听后都不同意,因此展开一番争论。
大家争论累了后,养子通过一本书发现弟弟其实在开玩笑,只为了愚弄身为法语教授的主人。
再次用餐时,弟弟老婆赶到,可是主人还是纠结于名字并大发雷霆,这让弟弟老婆也发起火来,说主人两个孩子的名字其实也不好。
这时场面变得尴尬,弟弟只好说出实情:不过是个玩笑。
冷场中,众人说起弟弟习惯性的“鬼脸”,这个话题惹得大家大笑,气氛缓和下来。
接下来,主人聊起自己童年杀死了一只狗,引得大家又争论起来。
随后,大家都认为主人是吝啬鬼,而养子是同性恋。
养子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为此他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其实他一直与主人老婆的妈妈约会。
大家听后都很惊讶,随即养子讲述了自己爱上他们母亲的故事。
听后,弟弟打了养子,这使得主人老婆爆发,她将自己的牢骚发泄一番后,留下杂乱的房间给其他人收拾,自己睡觉去了。
就这样,大家纷纷离开,只有弟弟留了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最后,大家还是如家人般的亲近,并等待弟弟孩子的出世。
意外的是,弟弟的孩子不是儿子而是女儿,因此他们想到的名字都没有用上。
这是一部纯“话痨”式的电影,完全通过对白来展开剧情,乍一看显得比较独特。
但是类似的电影我已看过不少,所以并没感觉它很新鲜。
不过从影片整体来看,它还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电影,毕竟这样的电影很考验演员的演技和编剧的功力。
只是本片有一大缺点,即我前面说过的,前半部分剧情很乏味、没有看点,容易让人产生厌烦。
如果电影能像本片后半部分戏剧冲突那么明显的话,我就不会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它了。
编导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在将近四十分钟内讨论“阿道夫”,有什么看点?
电影主题很简单,就是表现法国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现象——人人都有秘密。
当然,本片主题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噱头,哪有那么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晚餐前后?
至于电影表现的内容,在我来看都是习以为常的套路了,如妻子的不满、老牛吃嫩草、互相指责对方的缺点等等,中规中矩。
此外,影片结尾还渲染了一番亲情的伟大和牢固,更是俗套。
因此,虽然本片表现了一些家庭中屡见不鲜的矛盾,却平庸的很,是无法引人思考的,影片的内在很普通的。
即使如此,但总体来看电影还是好看的。
电影剧情不停地逆转、人物性格的渐渐清晰,这些还是很具有娱乐性的。
其实这也是本片的重点之一,即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
只是这些人物在现实社会中都是真实存在,我们不看电影也会了解他们。
电影拍摄方面更是中规中矩,毕竟这是一部在有限空间内讲述的故事,不会有太华丽的画面,或是独特的影像风格。
本片有的只是人物一张张表情各异的特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所以,不需多说了。
本片演员很出彩。
主要演员就五位,但是五位演员将剧情和人物演绎的非常完美!
片中每一个演员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都有飚演技的时刻,这使得每一个角色都充满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部电影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容易了,值得表扬。
本片两个女人Valérie Benguigui和Judith El Zein都不漂亮,只是五官稍显端正的女人。
为什么选她们,难道法国女人难道没有漂亮的了?
或许是因为,只有这两人符合中年女人的形象?
总结一下。
一部好看、好笑的法国喜剧片,剧情老套,但人物塑造还算成功,还是值得一看的。
Valérie BenguiguiValérie BenguiguiJudith El ZeinJudith El Zein序列:1190Le.Prenom.2012.FRENCH.720p.BluRay.x264-SEiGHT2013-12-10
上帝的世界,惩罚总是没有真正的到来,上帝也从未真的显现出来。
所以那个世界好和谐。
人间的世界,人们总是争吵不朽,各种问题总是如此难以解决。
生与死总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所以这个世界好吵闹。
但是当新的生命诞生,老的生命死去,便是上帝的世界和人世血脉相通的时候,争吵休止,人类重归于好,上帝在人们想通的心灵中显现真身。
又是一部给阿D以惊喜的法国片。
一开始有《天使爱美丽》的味道,后来觉得像《晚餐游戏》——几乎只有在客厅里的对话——完全是经典的“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呈现。
看到最后情节狗血,高潮迭起,人性被剥得一丝不挂,感觉在看《白色的小小谎言》......力荐!
一开始的旁白和轻松愉悦的配乐透着一股法国文艺悠闲的调子,让我以为是一部纯粹的放松喜剧电影,但是随着人物的逐渐增加,互相的交流变多,一个玩笑引出了一个矛盾,再从一个矛盾逐渐牵扯出来其他的不满和秘密,大家的往日隐藏的矛盾和不满全部在这个晚上暴露出来。
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每个人都互相碰撞摩擦,但同时每个人都有在扮演调和剂的角色,最后弟弟的动手引出了这个晚上的最高潮,姐姐长久以来对每个人的积怨一下子爆发出来,爆发之后,这个晚上发生的事情也走向沉寂。
其实我不懂为什么他们在激烈的争吵过后还能相互调畅开玩笑,但是我很喜欢他们这样的做法,也希望生活中能有这样的人陪伴我身边。
这个晚上每个人做出的和收到的伤害都很多,弟弟在一个晚上的思考中觉得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说严重一点,就应该是破裂的没有办法修复的状态,但是实际上生活还是在继续,虽然不知道那些没有解决的矛盾在那一晚之后是怎么处理的,但是从结局来说,应该是很不错的修复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现实中就是这样,就算你觉得到了最坏的处境了,到最后,你还是得继续,不管怎么样,生活也就那样过,它会根据相互之间的选择变好变坏,但是无论怎么选,它就在那里,你也逃离不了。
30年的友谊和了解让他们走下来,这个晚上的往日的不满爆发出来说不定也是一件好事,让他们更加了解,没有隐瞒的走下去导演的叙事让我决的很精彩,整部电影下来,一环扣一环,完全不会让我觉的无聊,既不会无脑但同时又很轻松的片子(❁´︶`❁)
一开始看简介据说是票房极佳加上这名字以为是喜剧片,后来弹幕不断有人吐槽节奏慢,em以台词撑起来的又觉得是文艺剧情片,后来怼来怼去渐入佳境,原来是讽刺片,性别歧视,传统偏见,年龄差爱情,夫妻琐事,人生价值……非常完美的揉杂了如此多的元素,分两次看完,一半在无聊的思修课上,确实有点觉得节奏慢,一半在宿舍,笑到停不下来,除了看不见的客人,谜一样的双眼,黑暗空间我看的欧洲片还是太少了,更别说是喜剧了
这部电影,虽然是个封闭的屋子里,却在这里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和秘密,观看者也并不觉得乏味,因为每个角色的台词都恰到好处,也发挥了法式吐槽的特点,各种飚脏话,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电影加了分,通过对话,我们也了解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并且,电影带有文艺片的感觉,尤其是引用各种人名在历史上的人物时候,展现了一直以来法国电影的特色。
文艺却不过头,恰到好处。
实话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完美陌生人那么有趣和引人深思。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人性是不能挑战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其实是脆弱的。
真心室内话唠剧……开头还不错,没20分钟就昏昏欲睡了。
哈哈哈~~好几次笑噗了我~~~小成本喜剧我喜欢。
不好看,13分钟弃
很喜欢这种冲突不断的室内剧。导演刻画人物的能力跟波兰斯基的《杀戮》一样厉害,但是无形中让人想起《天使爱美丽》,是模仿?另外,法国人是浪漫还是毫无节操,连60、70岁的老妇都要操?
不懂法语失去很多乐趣,笑点都是有门槛的……
还行,喜欢最后的结尾和开头的人物介绍,中间实在太吵了,不过一开始的旁白怎么换成第一人称了
的吧的得脑袋大,字幕赞!
Pourtant la vie reprit son cours.
对《杀戮》式的、全靠对白(还是陌生的法语)的类型情景喜剧始终无感
舞台剧的感觉太强了,反而很憋的慌
风格结构让我想起来《完美陌生人》,封闭空间,一场聚会,朋友和家人因话题展开情节,因玩笑发现真相,因误会导致争执,与完美陌生人不同的是,本片以喜剧收尾。争吵时,不会有人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以第三者的视角回放那些可能曾经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相似片段。性格不同,三观差异,喜好等等都会导致争执,哪怕是平静的水面,下面的暗流也是从不间断啊!
7/10,在一个有限空间展示角色关系。
taxi之后 法国就没有能看的电影了
讲真听两小时法语吵架我头都大了,对法语有点敬而远之。从取名一个小小的切口切进去讲讲法国奇妙(?)的风土人情价值观还有一些全世界都有的问题比如妻子是母牛姐姐是仆人之类的。也许正如片中所说:“一个私人的行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会变得人尽皆知,一切都暴露无余。中立是不存在的。”
不错
实在是受不了这种话唠片!
和杀戮很像,不如杀戮,杀戮总是会让我微笑,而这个会让我略感无聊
纯台词少场景的剧本牛逼是必然的,只是文化问题主角们讨论的话题不能让我代入进去
看了个开头,太无聊了,不看了
讽刺法国知识分子的半喜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