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芳香之旅》这部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由范伟和张静初来扮演。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片名一样,你会从中感受到男主人公朴实善良人的人品。
男主人公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公共汽车司机,每天在开车两座小城镇之间路上往来,平淡地度过自己的生命岁月,没有勇斗歹徒,也没有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但是他正直善良、朴实的性格像盛开的茉莉花一样,发出淡淡幽香。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叫龙泽的小城镇的汽车站中,劳模老崔(范伟饰)是被上级派到这来开“向阳号”汽车的司机,春芬(张静初饰)是该车的售票员--一个本地女孩。
春芬在和老崔出车的过程认识了刘奋斗--一个被下放的知青。
青春的冲动加上她不安分、好气的心使她爱上了刘奋斗,可是老天不随人愿,他们在偷情时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矿场一间棚子倒塌,恋情被暴露。
刘奋斗被带走,春芬被劳模老崔保了下来,并继续和他一起出车,后经车站组织领导撮合,面对命运,无奈的春芬与老崔结婚了。
婚后,春芬发现老崔是个性无能,在性方面不能满足春芬一个正值妙龄女孩的需求。
就这样生活也平静而又缓慢的继续着,无奈的她一天接到已回上海的刘奋斗的信,她内心又开始不平静起来。
但是面对生活的现实和无奈,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老崔偷偷的看到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为了让春芬和刘奋斗见上一面,开车去接刘奋斗,途中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
春芬从此担起生活上照顾老崔,工作上接替老崔继续开“向阳号”的双重重任。
退休后,春芬偶然开了老崔的日记,发现老崔是因为让她和刘奋斗见面而遭遇的车祸时,痛哭不已,并从中感受到了老崔平凡、善良、朴实的人格。
老崔在日记说他不能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男人,但是在精神上他要做一个完整的男人。
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善良朴实的人品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音。
范伟在影片对片中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一改他以前在小品中的形象,成功表现一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张静初表现也可圈可点,春芬的这个人物有些象她在《孔雀》中塑造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芳香之旅》中她演的人物年龄跨度大,从十七八岁到退休,可以说比较成功。
虽然电影平铺直叙,只有人物间朴实的对白,动作和表情,但是恰恰是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色。
现代生活的发展给人心灵上蒙上了层层阴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我们正是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探寻,生活本没有那么多颜色,其本质就是三原色,平淡中章显出美丽。
甜亮的嗓音,灵动的倩影,飞扬的发辫,红色的围巾……你是否将这些鲜艳美曼的符号归认为是青春的印记。
朝气,活力,最主要的是还有着可期待的希望。
这希望较之于年少的春芳来说,是任其遐想的未来。
当与刘奋斗这个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的人邂逅在“向阳号”上之后,这个遐想开始插翅飞翔了。
他们的眼神在这辆纷纷攘攘的长途客车里无意而又有意的碰触,向阳号里碰撞出了微妙的情愫。
春芳因为痛经在那咕镇被送到了卫生所,恰好碰上了在那里当医生的刘奋斗。
他带着春芳去抓药,药师的问话却让俩人尴尬不已。
春芳忸怩的跑开了。
向阳号继续向前开着,但这次车后多了一个追逐的人,刘奋斗骑着自行车拼命追到车窗下,举着要大声的叮嘱春芳:大片一次四片,小片一次两片,记住,千万别喝冷水!
那一刻,俩人碰触的眼神中交融着关切,问候,还有一点点不舍。
那一刻,俩人之间最后一点隔阂和忸怩便荡然无存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怎么允许你开花结果。
春芳去看望被下放到采石场的刘奋斗。
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两人因避雨躲进了牛棚。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荷尔蒙极具聚集,直到毁灭了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爱情原来这么伤,这个伤,伤了春芳一辈子。
沉默了的春芳很少再有甜蜜的笑容和高亮的歌声。
车队的领导要给她介绍对象。
春芳带着忐忑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师傅老崔。
放映的是朝鲜非常有名的《卖花姑娘》,电影院里人们哭成了一片。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屏幕上反射的光线在春香的脸上不断地变化。
春芳突然发现老崔的眼里也淌满了泪水。
那一刻,她默许了命运。
袁惟仁的歌里唱到:后来,听说你嫁给了习惯,虽然你心里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婚后的生活就像老崔开了几十年的那辆标兵客车“向阳号”一样,平淡安稳,却毫无激情。
春芳平静地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生活仿佛已磨掉了她所有的色彩。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刘奋斗的信。
她用痛楚的勇气展开了信,灯下,泪水慢慢地在她的眼眶里蓄成一颗泪珠,挂在睫毛上随着眼睛眨啊眨。
这样的眼泪看得让人心碎。
人生有时候的难题在于,你到底是选择去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
老崔有着自己的温柔,对于年轻美貌的春芳,他憨憨地把感情含蓄在心里。
而自己的性无能使得他对春芳的爱更加小心翼翼和带着愧疚。
然而他终究是男人,他受不了春芳与刘奋斗的过往。
他用自己的方式偷偷地坚守和维护这自己的爱情,诚然,这依旧让他觉得无助和恐慌。
这是一个善良而又矛盾的男人。
但是他是那么地爱春芳。
这个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做了一件模范的事,他要让春香觉得“他的男人在身体上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绝对是。
”多年后,当春芳握紧他的手对他说到:是我错怪你了。
回光返照的老崔流下了他在这世上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不舍终于释怀了这个世界。
许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春芳带着祭品去看望老崔,公家车上,窗外沿途的风景已更改了颜色,变换了山形,窗内昔日之人如今也已满头白发。
恍惚间,春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向阳号”内。
车厢内挤满了乘客,熙攘的人们带着朴素的笑容,还有那么年轻的刘奋斗,老崔和自己。
春芳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流满了泪水。
生活仅是生活,没有什么悲剧与戏剧。
无论过程怎样,它总将走向结局。
这个结局好像并不确定又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
生命就像是一颗青核,由最初的青涩渐变成坚硬的果实,那粗糙表面上的每一道棱每一个沟都是岁月摩挲的结果,纵表面丑陋,但内心实则早已结满了饱满的果实。
芳香之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芳香吧。
虽然这个旅程之中是那么的无奈、酸楚、无助和绝望,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世事对生命极尽疯狂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当一个鲜亮的少女坚受住了这一切熬成了一个暮年的老妇时,也许她的内心已然收获了生命馈予她的芳香。
这个芳香,可以让她面带笑容回望自己这一生的非芳香之旅。
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
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
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苦心和关心。
而到后来的保护老崔那辆老式汽车。
这也就是一个旅程吧。
另外春芬喜欢的那条红色围巾,老崔结婚时穿的衬衣领口,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透过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明显感到温暖。
在《芳香之旅》放映的中途,主人公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观看了一部影片,该影片放映了一部令人泪流满面的朝鲜情节剧。
观众以最不受控制的方式哭泣和尖叫。
这一幕似乎强化了导演章家瑞将自己的电影拍成情节剧(melodrama)的意图。
但是这种类型是极其困难的,很少有电影人能够在不越过导致过度操纵观众情绪的细线中掌握极限,从而引起像电影中的(那部朝鲜)电影一样的夸张,不成比例的大惊小怪和歇斯底里。
从《芳香之旅》中可以了解到,张家瑞肯定不在这支电影人的队伍中。
影片从1960年代初开始,讲述了一辆公共汽车在中国农村的道路上行驶的旅程。
它的司机,现在已经成熟的崔师傅,和还是个少年的售票员春芬将是主角,他们的生活将被描绘出此后的三十多年。
导演一开始就明确了用简单的资源来吸引观众的意图:巴士穿行在色彩鲜艳的田园风光中,春芬被呈现为一个开朗、友好、微笑的人。
问题是,这种夸张的同情很快就让人感到不舒服,让人想起最近电影中描绘的最大怪物:Amélie Poulain(天使爱美丽)。
影片的另一条指导线也具有特点:毛泽东政权固有的笔墨肖像,几乎融入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旅途中,春芬开始对年轻的医生产生了浪漫的兴趣,但文革来了,他被带到了再教育营。
电影继续,这种对政权的反思性观点的最初方面,带有幽默的浅色调,设法对角色所服从的公认的一系列的轨迹保持了一些兴趣。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方面,这部电影仍然保留了相关手法的痕迹,因为屈服于政权预定的套路会导致角色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感知太慢。
几年过去了,浪漫的吸引力被认为是这样的。
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崔师傅和春芬走到了他们的婚礼上。
这段婚姻发生在电影的中段,之前和之后是电影的两个最佳序列,其中讽刺和幽默克服了大惊小怪。
其中之一是已经评论的电影院的那段对话。
另一个是新婚之夜。
在其中,我们看到新娘被带到司机家,总是被党奉为模范公民。
房子里摆满了毛的图像和小雕像,这些都是崔师傅多年来获得的奖项,即使是在做爱的时候,它们仍然困扰着这对夫妇。
在那一刻,这部电影沐浴在一种撕裂的喜剧基调中,暗示着它通往新的方向。
之后,《芳香之旅》就像一辆失控的公共汽车,开始下坡。
失望和悲剧开始在主角的生活中爆发,从与文革结束相吻合的历史时刻开始,这部电影以格洛里娅·佩雷斯(巴西的一个电视剧编剧,豆瓣上唯一有评分的条目是《双面身份》)的模式呈现出一部糟糕的肥皂剧。
章家瑞的叙述速度太快了,岁月一眨眼就过去了。
因此,跟上电影的剧情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要么是因为剧情省略在没有太多解释的情况下开始相互接续的方式,要么是因为剧本中呈现的情况所施加的吸引人的悲剧基调。
导演肯定会失去对电影的控制,甚至对他的提议感到困惑或犹豫不决,因为如果电影开始公开暗示对党强加的生活模式的批评,它将以苍老、悲伤和幻想破灭的春芬告终,在一个坦率地说,她不认识自己的当代世界里。
矛盾的是,《芳香之旅》最后提出了在共产主义政权下重视生活的积极的建议——有点像德国的《再见,列宁》——进入了一种“我很快乐,但我不知道”的气氛。
这只会在电影结束时导致人们对电影负面方面的记忆永久存在,而那些可以被描述为其少数快乐时刻的内容会被短暂遗忘。
翻译自letterboxd的一则影评,巴西的一个杂志的评论,署名是Gilberto Silva Jr.https://letterboxd.com/film/the-road-2006/不懂葡萄牙语,主要靠机器翻译,勉强做了一些矫正。
这是文革时代扭曲错位之下的爱情、婚姻与生活。
是压抑和真实的,最重要的,是善良的。
无法去评说谁对谁错也没有谁对谁错时代不是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出那样的问题在人性那么扭曲的年代,人可以承受高压顽强生存在现在这个各种价值观肆掠的时代,人也可以轻飘飘弃上帝而去。
最重要的是,善良的、平静的在世上生存承担那些属于你的责任。
在浑浊的人世中保持清白的良心。
才能安然的度过免受内心无处不在的折磨。
回到电影本身,范伟和张静初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尤其是张静初她似乎有贴近生活本质的天赋把一个年轻善良充满活力的小女孩演到艰难坚强承担责任的中年妇女再演到平静平和的老妇人这其中的转换非常的自然没有矫饰电影有些画面是让人印象很深刻的张静初和师傅在小河边洗车她欢乐的唱着歌儿,在车上爬上爬下,干劲十足,青春的那股味道甚至能穿破文革时代那厚厚的壁障,给生活带去美好的感觉,这应该也是历经世事的老崔爱上她的理由,简单、干净、活力、美好。
张静初和老崔在油菜花田地里面做完爱之后留下张静初一个人恍惚在油菜花田地躺着他们将油菜花田压出了一个半圆的形状天地辽阔,花香四溢。
那一瞬间,有神性的味道。
张静初开着那辆具有历史意义而现今将要当废铁卖掉的大车在90年代的大街上被喧嚣的人群和车流所堵一个大大的废字写于车头而张静初彷徨无助的手捧着脸仰望天空这个画面的冲击力和寓意是非常强烈的被废弃掉的,不仅仅只是这辆车还有那个时代的人们、价值观、以及他们的生活、爱情、婚姻都被历史的离心力高速转出社会主轨道甚至没有留给人们喘息的时间,错愕已经写满他们的额头但是扭曲的痛苦已经伤害了每一个人再说说我自己。
正是一个人午餐的时候,看完电影。
秋日灿烂的阳光流泻于屋外,我在沙发上披着毛毯,时光缓缓而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喧嚣和不合理但内心清白良心所带来的信仰让生命回归本质的清清静静自自然然这不过就是,生活而已。
嗅不出芬芳,只是平静。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春芬在长途车上屡屡遇见一个让她心仪的男人刘奋斗,旅途因此变得美好……,当两人终在一个滂沱雨夜得以亲近彼此,命运却将这段可能修成正果的情愫戛然掐灭。
惶惑、落寞之下,春芬脸上青春的颜色黯淡了,但内心依然对情爱有着隐秘的憧憬。
长途车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依旧,春芬的一颗女人心虽然怦怦跃动,但命运再次翻覆,她最后选择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师傅老崔。
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直到不能给她肌肤之亲的老崔去世,春芬才恍然明了,肉体上做不到男人的老崔,曾经穷其所能证明,在春芬面前,他精神上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寂寥一生之后,春芬最后释然,每一个年代,每一段经历的情感,都无异令人感怀万千的“芳香之旅”……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诸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
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张静初成就了《孔雀》,却无力托起《芳香之旅》的长途跋涉,剧情、表演、语言、镜头都缺乏张力的电影,符号化的时代分割,最后只能流于平庸和苍白。
末了,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
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片子里的春芬是名售票员,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派给曾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司机当徒弟.她青春、美丽、热情、能干。
后来她与经常坐车的下放改造的医生彼此产生好感。
那个年代,一个根红苗正的人爱上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是需要有很大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再加上,那个雨夜,他俩的亲昵又暴露在广大工人阶级的面前,这场爱情便以失败收场。
医生被带走,春芬差点也因此失去工作,更残忍的是春芬的爱情变成是一生的伤痛记忆。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
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
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
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或许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太多关于这部片子的消息,所以看到了就看到了,居然也被感动了好几次。
诚然,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当然看得出破绽,挑得出毛病,而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大可以表示嗤之以鼻难以理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这部片子会不会拿奖,有没有得到普遍的好评与认同,对我而言,都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从中透出的温暖与人性,而我相信,那个年代长大的人,的确能够做到如此善良,如此温暖人心。
那个活泼天真的春芬,狼吞虎咽地吃着老崔给她的红烧肉和烧鱼;老崔将春芬撕碎的刘医生的信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并且按照刘医生的意愿,为春芬买红围巾、带她去坐火车;老崔善良地去接刘医生,想让他最后再和春芬见上一面,却最终变成了植物人;春芬无怨无悔地接替老崔,开起了“向阳号”,并像老崔那样爱护着这辆车,把它从废品站又扒拉了出来;春芬照顾老崔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倾注了所有心血;……至少这些,已经足够感动我了!
而演员们的演技,无论是范伟还是张静初,在我这里都已经成功了!
也许他们的演技的确还可以提高,但,这种话是局外人从理论上说的,况且,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演员想这样演绎,而我又觉得可以,这就够了。
当然,在他们的演绎之外,我还自己想到了些什么,这个是属于我的思想,是属于我的感觉,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和我拥有一样的感受,因为,他们也有自己体会的权利。
粗粗算来,春芬的年龄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更愿意从试图了解妈妈的角度来感受这部影片,原来她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原来她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环境是那样的……虽然我永远不可能和妈妈感受到的完全一样,但是我为我能对妈妈的生活“断章取义”而感到兴奋,感到窃喜。
妈妈生活的年代,我也略知五六,足矣。
是的,刚看完张静初、范伟的《芳香之旅》。
我想先说说其他。
给我一双翅膀,我会飞向那里,飞向阿尔卑斯山麓和宫崎骏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都神往于那种景色,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央视每天上午9点都会准时播放暑假少儿节目,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便是其一。
女孩海基的经历让我惊奇,而她的阿尔卑斯山麓上外公的木屋更激发了我无限幻想。
每天去山上放羊,大片的草地和心醉的湖水让我难忘。
若真有乌托邦,对我来说这部动画片里的场景便是。
宫崎骏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都是这些令我心动的地方,恍惚间,我觉得真实的地球上不再有,神州大地上不会有,倘若时光倒退从前,我的言论肯定会结束我的人生,呵呵。
我错了,我才明白。
上周无意间买了本2006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策划主题是青海。
图文并茂的修正了我的幻想——青海,就连青海,也是我儿时乌托邦的全部景象!
今晚在电脑上看完我下载的《芳香之旅》,又是一记耳光。
不说景色了,换角度。
这部影片的镜头的取舍和叙事风格乃至情感的推进,我很是怀疑其幕后班底,说实话,很日本的。
当然不是不好,相反,而是很不平常的细腻。
这一点上在配乐中已有证明,梅林茂和他的团队,受累了。
特别是影片最后,让我想起了《岁月的童话》,很温馨、令人动容。
第六代导演所作的《芳香之旅》,其实是用我们年轻人的心境去努力探寻父辈们成长、躁动、成熟的脉络之旅。
完全还原或者全部正确绝不可能,但寻求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尝试却已然成功。
曾经我们一味地用“遭遇”一词幼稚地帮爸妈总结过去,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春芬”和“老崔”的故事更像一段难忘的芳香之旅,珍藏于心间。
对我而言,曾经深烙下来的“阿尔卑斯山麓”似的乌托邦,也慢慢的和稚嫩一起褪去了……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春日迟迟,杨柳风轻,令人不觉心生游意。
六朝古诗里最缠绵悠远者,在我还是要数《西洲曲》,所有与江南有关的梦与怨与念与愁,仿佛都化身其中了。
宛转轻柔,读来又不觉感到孤独起来。
一片芳心千万绪,在春日的秋千上,停停荡荡,倚着微风,飘散到很远很远了。
“当时年少春衫薄”,情万种,日犹长,然而纵使单衫红艳,鬓色如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追忆当日,还不是空空如梦!
不知怎地,想起了《芳香之旅》,或因片首春晴一般的暖调。
深沉的弦乐天然带着一种苍杳的远意,是那个逝去年代的旧事。
满屏的金黄油菜花,圆头憨脑的老式公汽,高亢而欢快的颂歌,简素衣衫包裹着的单纯无邪的笑……在那浓郁的暖色光照里,一切成为美妙的堆砌。
时代的特征是符号与意象化的,然而令人亲近,仿佛和和煦煦、喜气洋洋的农民画,流淌着实惠、平和的满足与喜悦。
没来由地,好像只为着那缓慢的年月,为那并不富裕却事事有念想的生活,而快乐。
梨花村外,人面如新。
那样光灿灿的温柔,倒像宫崎骏式的,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片柔软如茵的草地,宛若桃源。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创作者自以为是的想象。
或许他不过借那个激昂纷乱的时代作背景,了却一段何处都有可能萌生的情缘。
不论哪个年代哪种人,都或多或少有点绮念,那一点,可以放大成科幻电影里硕白的圆月,夜夜撩人;也可以缩小,小成白壁上一丁蚊子血,旧衫上沾着的一粒饭,无足挂心。
电影英译名作The Road,本义双关,却显得题大材小。
有人批评说这部电影最失败的,是将“性”置于太重要的位置,莫非一人一生,一国一代,可说的惟有这点破事?
这种意见当然不是不对,但气儿太正,又是一派男人口吻。
男人明明知道,却又常常仿佛不知——女人永远讲不尽怨不尽的,是男人。
为了那个人,身与心都是甘愿的。
女人固然感性与任性,然而对切身世界的要求,又不过是现实与单纯的,本着这种存在感,便不至于令自己堕入虚妄的境地。
男人么,连女人的性高潮都能挖空心思地想象,却一边说着性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仿佛在旷而远的背景下,只有理论制度、大事年表是确凿的,别的都喑哑而黯小了。
《芳香之旅》是文绉绉的,缺少治史的严谨与理性。
但碰上我这样不问出处、望文生义的观众,也自有其动人之处。
大学里,我向来是做文学课的文章比史学课的好,这种禀赋上的差距真不是多听几学期名教授的课便能豁然开悟追赶上去的。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苍凉悲哀,乃是见着年老色衰的李春芬,她悍然地蹬着男式自行车,神色坚冷如钢。
年轻时鲜莹明润的身体上,尽是岁月滚过的痕迹,结实而钝重的。
及至见她对年轻女子的半是敌意半是怜惜,亦教人心酸: 若只为当时一个闪念,一段情思, 若只为大雨滂沱的夜晚,倏忽而灭的心火…… 日月如梭,人事暌违,一生一世,草草辜负。
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可忆的,仍只有明媚车厢里一抹橘色的柔光,与年少时浑茫无知,只候那个人来的自己。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92.html
对于张静初的装可爱完全无力吐槽。
张静初一说话就把她是福建人这事儿给暴露了。
有的时候觉得他们挺幸福的,至少有信仰,内心充满力量
没什么内涵
一个女人在历史中无奈的一生,其实有很多可以反思的东西,但是导演的态度却很暧昧,情节拖沓,人物表现不够丰富。本来以为张静初从废铁厂把汽车开到街上被围观那里就该结束了,场景设计颇有意味的,但导演巴拉巴拉没完。
范伟确实还是有天赋的,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从盲目的崇拜到爱情,悲剧感挥之不去
啥啥啥,这都写的是个啥。。。。。。实在无力吐槽。。。。
非常好的电影,没有说教式对过去糟粕的批判,而是启发人思考过去曾经的美好的东西,和现在的所谓文明的现状。
倒霉女人被迫害的一生
张静初……
张静初
老了之后的戏好。
研究一下昆字怎么写,
总有些地方怪怪的 远不如想像中好
编剧不错
云南罗平的油菜花,听说还有云泽~比较喜欢,虽说还是做作且形式化。女主角的选择的心底变化有意思,一个有道德的男人是值得去爱的。结尾总让人想起《美人草》,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心:)
张静初演得真好,美丽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是张静初和范伟的演技.有些地方竟然让我心酸的感动.一个女人的一生,请允许我理解这部电影的名字.
高三很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