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俄国士兵还是美国士兵冷酷无情的训练思念亲人的长夜偶尔的放纵引人疯狂的战斗为国家利益将自己的青春化做硝烟弥漫的噩梦如果说新兵还是个人的话老兵基本就是完美的战斗机器战争将他们锻炼的冷漠、高效、准确且韧劲十足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2022.04.24
故事开篇就是一群惹是生非的小痞子,应征准备去阿富汗打仗,连军官都对他们怵三分,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能打胜仗?
德卡上尉上来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三个月的魔鬼训练最重要的是给他们立了规矩,让他们学会了服从和遵守纪律。
终于他们被培养成了杀人机器,送上了阿富汗战场。
到了阿富汗,刚刚下飞机,就给他们这帮新兵上了战争残酷的一课,满载老兵的回程飞机刚起飞就遭遇导弹袭击,折回机场又撞上易燃物品,爆炸燃起大火,极少有人能生还,老兵送给新兵的平安符成了最后的绝唱。
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援军到时,九连仅一人生还,老兵的平安符再次保佑了他,但是生不如死,他的心已经随着战友死去。
两年后他们为之浴血战斗的国家竟然解体,让这些活着的老兵情何以堪,如何向逝去的战友倾述和解释?
为了苏联,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捐躯,可是现在苏联在哪了?
一个国家的解体,最悲哀的莫过于那些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战士,这绝不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所期盼的结果,更不是他们为之而献身的梦想,他们白死了,这是苏联最大的悲哀。
最初的兴趣是因为这是“俄国第一部反映阿富汗战争的影片”。
而俄国是盛产战争片的,此作也是近年俄国较为出名的作品。
没想到,一路看下来,却变成了“何时才会结束”的糟糕感受。
我想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叙述缺少主线。
无论是人物或者事件,在描述上都过于零散。
在战争这种大场面中,如果缺少轴心人物与主要冲突,人物剧情的刻画就会过于肤浅,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主要是因为,在战争的环境下,各人物的穿着打扮大体相同,动作多,特写少,往往是数个人物共同完成一件任务,个体的差异被降到最低。
本作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画家”这个特殊专业,便很少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角色了。
(最后竟需要通过谁死了谁没死来确认主角~囧)另外关于剧情,本片前半段和“第九突击队”可以说毫无关系。
新兵的训练与其他战争作品如出一辙,没有任何新意。
而这一训练竟然一直延续到作品接近一半的时候,未免过于拖沓了。
真正开始“第九突击队”的生活之后,剧情却越发的松散了。
突如其来的欢迎仪式,突如其来的入村搜索,突如其来的伏击战,突如其来的最终战斗……缺少主要冲突与矛盾可以说是本片的硬伤。
相对而言,战争片中,情节做的比较出色的,如《拯救大兵瑞恩》,主线从开头便很明确。
人物方面比较出彩的,如《十二金刚》。
结尾的大决战看似悲壮万分,实际却是无厘头占了主导。
这大约是我见过的最荒谬的战争场面了。
且不说,主角们蟑螂般顽强的生命力,就说那洪水而来的,而又瞬间消失的敌军真是让人怅惘不已。
此外,片子的取景非常优美,背景音乐波澜壮阔。
照说这本是优点,但与人物以及剧情的叙述没有直接的联系。
反而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与不协调。
一直喜欢战争片,可能是因为觉得战争片触及生死才能震撼人心吧,恰巧最近工作不是很忙,今晚就看了一部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的《第九突击队》。
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美国才能拍出引人深思的战争题材电影,直到看完《第九突击队》后我才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九突击队》是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
描写一支小部队的日日夜夜,年轻的小伙子们接受了短暂的训练后到上战场的经历。
战争、青年人的追求、男子汉的友谊在茫茫战场和未知的生死中体现了出来,与我们国家近年来奉献出的如《冲出亚马逊》《我是特种兵》《战火中的青春》等著名烂片比。
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和俄罗斯电影人的希望。
我们看战争电影,不是为了看什么电脑特技,更不是为了看什么“军人也是人,也有感情纠葛”。
AK-74步枪、米-24武装直升机、T-72坦克,RPK机枪、BMP步战车,《第九突击队》完全呈现了和美国电影不一样的风格。
同样,我不由地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美国电影《生逢七月四日》,在我看了他们又都有共同之处——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说战争历练了他们,而是说他们渐渐懂得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我想,这也许就是当前韩剧为什么能打败我们情感的原因,与我们国家那些宏大的叙事、革命的情怀相比而言,韩剧中人情的温暖和生活的真实彻底地打败了政治,让我们用生活而不是沿着新闻联播的思维来看待世界。
在《生逢七月四日》中,男孩对战争充满渴盼,对国家荣誉充满热情,在高中的一次比赛失利后,自尊心强的他渴望战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毅然参加越战。
确实,战争塑造了他,在下半生瘫痪后,他突然懂了所有的荣誉和宏大的叙事主题与生活相比变的多么渺小。
也许正印证了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会为了一个原则谦卑的活着”我想后者的这个原则指的就是生活吧。
从男孩到男人,战争塑造的成熟绝不单单是坚强。
电影中的年轻士兵在残酷的战斗后不也是陷入了人性的扭曲和深深的痛苦、恐惧之中吗?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而不是我们国家拍的那些战争看起来好像弱智的游戏,男人戏女人戏三角恋甚至床戏吻戏一起上的情感纠葛湮灭了战争片原本要传递给人的本质。
《第九突击队》中的战士们,在战争结束后有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在2年后解体了,不再是个强国。
他们成了一群被遗忘的人。
生活比一切都重要。
战争把男孩塑造成男人,其实懂得的是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应该拥有的勇气和担当,以及面对困境的不气馁,因为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论你现在有何种不顺,都要把生活本身作为生活的全部,而不是把求学工作和感情看成全部的生活。
人就像《阿甘正传》里飘飞在风中的羽毛,飘忽不定没有目的地,它追求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答案在风中,谁知道这片羽毛明天又会落到谁的肩膀上呢?
珍惜眼前,好好生活好好幸福下去吧!
阿富汗,又称帝国埋葬场,英国、苏联、美国,每个盛极一时的帝国在阿富汗发起的战争,都没有讨到便宜,甚至因此导致了自身国家的解体!
你可以迅速的攻占阿富汗的首都,但是你无法占领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80%的全部领土!
游击队就零散的藏在大山中,让你有劲却无处使!
电影中战斗中的一处细节就表现了游击队的山区优势,在暂时打不过苏联军队时,一个个快速的跳进人工修造的山洞中,迅速躲走了!
这大概就是阿富汗版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和“山洞战”的结合!
另一处则几乎在所有“人民战争”中都会出现的镜头,当军人面对妇孺时以为没有危险,但却在转身后被开了黑枪!
电影没有主观的铺设战争的对与错,而是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军人们从普通人蜕变成战士时,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军营生活的写照!
在战争残酷上的塑造一般,也有可能是我同类型电影看多了,没感觉了!
中规中矩的战争电影,三星半更合适!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1988年,他们怀着"帮助阿富汗人民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荒缪理想来到了阿富汗,当他们在无名高地上流尽了血,得到长官的答复却是我们不需要那块高地,我们已经撤军了。
作为底层士兵,那些鲜活的小伙子从来都是莫斯科那些老头子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两年后,随着三色旗插在了克里姆林宫,他们流过的血,阵亡的兄弟,以及为了国家为之拼搏的一切,连同那场荒缪的战争,都被遗忘在了那片遥远的高地,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一万五千多娃娃兵躺进了锌皮棺材运回国内,随后不久那只伟大的军队和他们为之奋斗过的国家转眼烟消云散,被人遗忘,而老兵却要继续生活,这恐怕是那场战争最大的悲哀。
优秀的战争片是反战的,在这部电影里,根本没有正义邪恶之分,从头至尾透漏着一种深沉的无奈,困守高地的苏军第九连,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死守的高地究竟有何意义。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阿富汗人甚至小孩子都要用刺刀和子弹对付他们。
当苏军用125毫米冰雹火箭弹砸向无辜的村落时,目睹这一切时阿富汗老人无神麻木的双眼,他只是阿富汗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缩影。
不禁使人疑惑,这一切到底为什么,政治家们发动战争,最终的结果只是底层士兵和底层老百姓无尽的苦难。
回到当下,如今阴云密布的朝鲜半岛,孤注一掷的韩国政府,仿佛忘了六十多年前那场血的教训,一场从三八线打到三八线的战争,最终带来的只是埋骨他乡的万千忠魂。
如今更先进的武器密布朝韩双方,惟愿半岛各方理智克制,六十年前血的教训告诫世人,战争一旦开始,便再也无法回头。
谨以此片向和平致敬!
2005年的俄罗斯电影[九连],没有战狼里的孤胆英雄,只有血淋淋的饱受摧残的普通士兵,他们不只是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爱有恨有欲望,最终都被阿富汗战争磨灭了人性走在死亡的陌路上。
很久没看到这种动人的战争电影了。
国产的大决战系列,人只是数字,写在战斗记录里。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领袖们的英明决策和指挥才是值得表现的,基本上,没一点人味。
自战狼开始,才好转。
但是和韩国,美国,俄罗斯的电影比起来,缺少了战争的反思。
期待冯小刚的新作[芳华]。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
但是,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经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知道德加洛准尉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在俄罗斯中部城市图拉训练新兵,而一年以后,他却在一次行军拉练中死于中风;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从此荒芜。
我们被新生活无情地抛弃了,我们中有的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被战争的阴影折磨一生。
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在那遥远的高地。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
很久以前就看过了《第九连》后写的东西,突然找了出来就把它贴出来好了:“最初是冲着其打着“俄版《兄弟连》”的噱头来看第九连的,但看完之后觉得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影片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一群苏联年轻人在新兵连的艰苦训练和成长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的阿富汗战争。
这和《兄弟连》的叙事结构很相似。
和这类电影的惯用手法一样,导演选择的叙事中心人物是这群年轻人当中的一个‘画家’(我不知道怎么翻译他的俄文名字),通过他的视角来反映整个战争过程。
‘画家’是个有着类似越狱男主角的俊朗面孔和清澈眼神的狙击手,他认为美丽就是除去多余的东西不带任何的杂质,而战争本身是美丽的。
只可惜他本来就不应该属于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或许他来到阿富汗就是一个错误,所以也就提前预见了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归宿。
他本来应该好好的呆在苏联,继续拿着他的画板写生,尽管他的枪法很准,但他并不适合拿枪,这从他在误杀了那个阿富汗士兵后的痛苦后悔害怕的眼神就很好的反映出来了。
然而战争的残忍往往在于美好的东西最容易被破坏,“画家”是最后一场高地保卫战中第一个被杀的士兵,那是在清早他背着画夹出外写生,他的身后突然出现了一群裹着黑色纱巾的阿富汗军人,一颗子弹正中他的前额,顿时他的鲜血给他刚刚画出的山峰和原野着上了绚丽的颜色,仿佛他原本就是这场非正义战争中多余的东西,注定要被抹除以成全这场战争的美丽。
但是后来仔细想想,导演其实还是很照顾‘画家’这个角色的,至少没有让他经历最后那场残酷的血肉横飞的战争,没有让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倒下,没有让他替代大牙成为那个唯一的幸存者,没有让他知道他所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在两年后不复存在。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我们,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不知道在两年之后,我们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国家,将不复存在,我们曾为之骄傲的苏联军服和勋章也不再是时髦;不知道我们新兵连的那个教管仍继续为国家服务,在俄罗斯某个城市继续训练新兵,但在一年后的一次暴动中死去;我们也不知道白雪公主和她的妈妈所居住的那个边境城市,在战争后开始荒芜。
新生活很快就无情的抛弃了我们,有些人生活得很富有,有的人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回到祖国前,我们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被大部队遗忘在混乱中,遗忘在了那个遥远的高地。
我们离开了阿富汗,第九连,我们赢得了胜利。
” 这是影片结尾,神情落寞、满身勋章的在那场高地保卫战上唯一幸存下来的“大牙”孤寂地坐在坦克车顶上撤退回苏联时的独白,身后是蜿蜒巍峨的阿富汗群山,电影就在这样一种悲凉的气氛中结束。
是的,第九连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只是苏联输掉了阿富汗战争。
第九连以全连几乎全部阵亡只留下一名幸存者的巨大代价,换来的却是一场无谓的战斗和牺牲,当唯一幸存的“大牙”向指挥官报告高地保存且大部队可以安全通过时,指挥官却问他为什么在战斗前不撤军,为什么阵地和指挥部一直没有联系,“大牙”这才知道他们是大部队在战败撤退的混乱中所遗忘的无谓的牺牲品,而他的战友他的兄弟们却被永远留在了这个遥远的阿富汗高地上。
最后“大牙”跪在那片橙黄色的弥漫着风沙的高地上仰天痛哭的画面不禁让人动容。
在看看这部影片所描述战争的背景吧,1988年的苏联其实已然处于解体前的混乱之中,而阿富汗战争却加速了这个解体的过程。
那些小伙子们入伍的时候基本都是缺失了信仰为了能在战争中发泄自己过剩的青春能量,入伍之前征兵那场戏便是最好的注脚。
而那个年代的苏联能够给人以信仰吗,那场非正义的战争可能胜利吗?
所以第九连的悲惨结局是注定了的。
他们被遗弃在阿富汗,他们原本就不该属于这场战争。
所以苏联撤军时将他们遗忘也是必然的,就像苏联抛弃自己的英雄主义传统一样。
他们成了无辜的“苏联陪葬品”。
但他们又同时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看不到这个他们曾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复存在了。
而活下来的人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大牙坐在坦克上落寞的离开阿富汗,他的那种失望的空虚的悲愤地眼神,已经很好的诠释了剩下的人的感情。
有些花儿注定在盛放的时候死亡。
那些年轻的生命,注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只是,历史是否会无情的再一次重复?
犹如今天的伊拉克”
战斗场面太屎了,完全没有战术,据点太容易攻破,俄国人的军官都和白痴一样没两下就被干掉。
阿富汗人火力又准又狠,站着冲锋竟然随随便便就冲上山顶了,俄国人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就和烧火棍差不多,前面剧情里,画家被培养成狙击手,结果后面出去画画被人爆头干掉了,这是什么剧情,真不明白俄国人是不是脑袋被夹了。
要想美国人表明阿富汗人不好对付,也不用刻意描述敌人强大吧。
一个帝国的陨落与很多人的一生。
战争场面还行,着重突出下级士兵的英勇,避开了意识形态但实际还是难以摆脱对昔日帝国的追忆和向往
這俄語超過怪异,實在看不下去....先存著,以后再看
苏联/俄国的绝大多数战争片基本上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第九突击队》则聚焦于阿富汗战争,讲述了一群士兵在这场战争中的遭遇。影片并未采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视角,而是尽量客观中立地呈现战争的真实性与残酷性。镜头虽然价值无涉,但士兵们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个倒下,分明又蕴含着某种不言自明的控诉与批判。此外,影片前半部分明显拖沓,而且叙事脉络不够清晰,逻辑主线不够明朗,文戏跟不上武戏,整体上有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什么东西
怎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当你的战友一个个离去 而你却有幸活下来,你的战斗为谁而战? 为国家,国家最后没了,为兄弟?兄弟都不在了,为自己? 其实这时活着比死还难受! ----当那个老兵把幸运徽章给他时,就猜到最后肯定只有他一个人存活了,这个比死还难受的存活。
模仿全金属外壳
描写苏军在阿富汗作战的电影,感觉即使是战斗种族,也是需要经历残酷的训练后,才能蜕变的。阿富汗战场对苏军来说,真是很残酷的战争体验啊。
不如布列斯特要塞啊!一般化
细节不错,但是太拖沓了~
感觉象全金属外壳和集结号的混合体 全面冗长而无趣 毫无章法的战斗场面让人难以至信这是在二战中赢得伟大胜利的苏军
当你为之奋斗的国家都消失了。战争的每个细节多么残酷。每个死亡的人最终只不过变成了数据。。。集结号有借鉴这个片子的感觉
看不下去啊~不喜欢俄语的发音~很拗口~
俄罗斯战争大片,战争场面效果很好;以战争反思战争,俄罗斯的进步,至少说明他们有反思的自由;想象我们的战争片,谁都知道他们为谁而拍,我们落后别人不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是,看看现在的情况,我们将继续落后下去而无可奈何;不仅人生是一个杯具,一个时代都是
最后活下来的 独自承受 所有的悲痛
最后林志炫活了下来,画画的小哥好帅
阿富汗游击队队长好帅。。。
拍的乱七八糟的
沉浸感,普通人士兵战争国家残酷政治成败人生片子不错
电影没看出来什么镜头感,镜头感很差;没什么感觉,前面是全金属外壳,战争场面是野战排;就是电影的反思挺好的,最后的独白还是打动我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困惑、迷茫和历史的误会定格在经历战争后英雄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