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

賽德克·巴萊,赛德克·巴莱 (上下)合集,赛德克·巴莱 剪辑版,真正的人,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

主演:林庆台,马志翔,安藤政信,河原萨布,徐诣帆,温岚,罗美玲,徐若瑄 Vivian Hsu,游大庆,林源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赛德克语,闽南语,日语年份:2012

《赛德克·巴莱》剧照

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2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3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4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5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6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3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4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5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6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7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8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19赛德克·巴莱 剧照 NO.20

《赛德克·巴莱》剧情介绍

赛德克·巴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此条目为国内上映合集条目,上下集条目分别为: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http://movie.douban/subject/10450409/ 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 http://movie.douban/subject/6393127/ 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英雄莫那鲁道(林庆台 Ching-tai Lin 饰),见证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係,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丽丝天仙配辍学生再战江湖黑子的篮球冬季杯总集篇~泪水的前方~Q18量子预言东海人鱼传擒爱记罪与恶乱斗美人毕业第一年最爱女人RPG文成公主锦衣卫之暮光之下拯救夏伊洛农夫士官学校第二季乘客蓝色长袍在切瑟尔海滩上女人不哭绝对计划地狱宁静小幸福罗马帝国第二季有钱男与贫穷女异国姻缘爱能给别人吗神行太保之神行术金玉满堂科拉深孔

《赛德克·巴莱》长篇影评

 1 ) (转)賽德克巴萊觀後感/林開世.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林開世.by Nien-Ru Tsai on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at 4:26pm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原文刊載於《人類學視界》第七期當觀看一部有關台灣原住民的電影成為全民運動時,唸人類學的人似乎必須對這部電影發表意見。

連我80多歲的母親都到戲院排隊進場時,我就知道,我再也無法逃避一件難以逃避的任務:對一部很難讓我喜歡的電影,發表一段不會太影響別人觀看慾望的評論。

首先,讓我說幾句好話,賽德克巴萊作為一部具有娛樂目的的電影來說,顯然在很多方面,比起魏德聖導演前一部作品《海角七號》,是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本片節奏明快,剪接俐落,比起海角煽情的拖泥帶水,敘事方式的確更顯順暢。

龐大的成本與卡司的加強,讓導演更有餘裕具體呈現其視覺構想,更讓這部電影的整體成果有了國片少有的自信成穩。

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量使用業餘原住民演員,並以賽德克語為主要對白語言,挑戰漢族中心主義的視野,也具有尊重在地族群主體的意義。

單就這些成就來說,這部電影已經穩穩的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而就一個電影迷來說,觀看過程中,我主要的抱怨還是導演那種高中文藝青年般的傾向,炫耀又重複使用「象徵性」的符號,例如血紅的櫻花與通往祖靈的彩虹橋,彷彿擔心觀眾看不懂他所營造的「深層意涵」。

先不去深究這些象徵是否合適用來表現賽德克人對於死亡與獵頭的意像,全片持續的賣弄已經造成觀賞上的困擾。

然而作為一個人類學者,面對賽德克巴萊所敘述的故事與支撐起這這個故事背後的歷史觀,比起觀看時的不快,更加的造成我的不安。

我們可以從戲院中,以年輕族群為主的觀眾,對於這個電影的正面甚至愉悅的反應,以及在報紙與網路所掀起的一連串有關莫那魯道是不是英雄的討論等等的現象中可以發現,這部電影成功運用多種「再現」歷史的手法,一方面肯定社會目前存在的多元文化主義教條,另一方面,製造一種彷彿可以允許不同觀點爭辨的詮釋深度,讓所謂「霧社事件」可以繼續安全的,安置為台灣歷史編撰學的一部分。

但若是這部電影已然肯定多元文化的價值,又允許不同的觀點爭辯,那麼,這種將「事件」歷史化的工作為何會令我感到不安呢?

首先我想從電影如何鋪陳與解釋「殺戮」切入。

賽德克巴萊的第一部,一直到運動大會當日高潮的殺戮場景之前,主要的敘事主題就是要交待與解釋:為何莫那魯道會帶領賽德克族人展開一場毫無勝算,而且血腥殘忍的反抗?

電影把重點放在兩個面向:日本殖民政權的剝削與歧視;以及賽德克族人渴望尊嚴的面對與連接其祖靈,並保衛他們的傳統生活型態。

有趣的是,在沒有相當的可靠史料與口述歷史支持下,電影在此顯然運用了大量想像力與臆測,讓莫那魯道內心掙扎的過程,成為支撐故事的主要戲劇張力。

因此,我們看到的觀眾反應,基本上是圍繞著:這部電影是否對霧社的殺戮事件提供滿意的答案。

有人認為,無論反抗異族壓迫的名義有多崇高,從人道的角色來說,殺害婦女稚童的行為就不對的。

有人則認為,反抗外來政權,維護文化尊嚴,是值得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過編導想要傳遞的訊息,還頗為「在地性」的:他們認為這整件事件,從賽德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延續祖先們出草的傳統。

要活得像個男人,殺戮是必須的,獵頭也是必然的。

可以預期的,這樣的詮釋方式會引導出一些相當複雜的議題。

對具有眾多長期互相敵對部落的賽德克人來說,莫那魯道的重要性與英雄地位,本來就是充滿爭議。

如果他只代表了某些敵對一方的部落,無法說服與代表全部的賽德克,那這個事件可以被視為是件反殖民抗爭嗎?而就詢問「文化」內涵方面來思考,議題將更為尖銳。

如果出草獵頭其他族群代表了賽德克族的核心文化價值,那這種違背最基本的人權的制度,我們可以接受嗎?

然而,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看來冠冕堂皇的爭辯,其實是建立在某種合理與安全的歷史觀之上。

我們只是利用一個異文化的傳奇,來製造出一個可供消費的道德想像空間。

殺戮與毀滅如何被呈現,在歷史書寫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如何能用文字或影像去再現那些陰暗與恐怖的存在,卻又不會把它們正常化與美感化,成為曾經走過那些黑暗幽谷的作者與倖存者來說,努力尋求的救贖。

然而,那些嘗試用寫實的手法來做忠實的歷史重建者,發現他們往往無法解釋那顆鬼魅般的黑暗之心為何存在?

而那些採取脈絡化與心理動機解釋的人,卻發現他們細緻的掌握主觀與客觀面相解釋的結果,卻是一步步持續的在合理化那些邪惡與殘暴的行為。

我們賦予了過去一個個解釋的框架,將那些難以理解的事件,轉變為可以被評價的的歷史的同時,我們建構了一個排除非「合理」的世界觀,也讓我們距離事實越來越遠。

人類學在面臨異文化時,也往往面臨這類呈現知識的難題,人類學家用自己的語言嘗試去作跨文化翻譯,我們借助各種既有的理論框架,來幫忙我們尋找了解他人文化實踐中的關鍵秩序。

然而,如果有所謂「他者文化」存在,那最難描述與解釋的,正恰恰是那些不符合我們解釋框架的思考與行動的關係形式;這顯得人類學家在意的「在地文化」與「土著觀點」的框框只是某種笨拙的理解方式與論述。

我們常常忘了:理解與翻譯的別人的文化現象是建立在各種物質與權力關係之上,「他者」並不該是因為滿足了我們的多元文化價值,才能得到認可。

在這種以一種合理且具有心理深度的歷史觀來敘說一起異族的傳奇,就是我面臨賽德克巴萊時,產生不安的來源。

整部電影的敘事是以一種全知的歷史框架,嘗試重建編導心目中所謂的「在地」觀點,來合理化一場基本上可能是無法也不需要被合理化的殺戮。

它採取的策略是將這群人塑造為異文化的他者,並將他們的出草文化浪漫與美感化成為即將消失的鄉愁,最後再讓莫那魯道與他的族人的行動轉化為延續賽德克祖靈的血祭。

於是,「霧社事件」一方面在殖民史與大社會的脈絡中得到了一個位置,另一方面將原本被視為「野蠻」的蕃人,轉變為傳統文化的守衛者。

這樣的詮釋固然比起過去那種反抗異族壓迫的國族論述高明,但這也更進一步把莫那魯道變成可以被定位的歷史人物,讓他的意識與行動成為我們以為的對錯與合理性爭辯的題材;更讓賽德克文化成為現代化所生產出來的那種永遠不可能彌補的鄉愁。

於是,獵首與殺戮成為可以被理解、同情甚至讚佩的行為,文化與祖靈成為神聖、遙遠但又抽象的象徵。

傳奇與圍繞著傳奇的騷動與危險,沉淪為那些有關族群、尊嚴、人道與認同的道德論述。

我不是主張因為難以呈現,所以我們就不應該去拍攝有關原住民事蹟的電影,相反的,我們更可積極的讓發生的事件被呈現出來。

但當我們面對謎團、疏離、矛盾與空白時,應當保持尊重的距離,抗拒深度詮釋的慾望,讓觀眾嘗試用自己的想像與困惑填補那些裂縫。

面對賽德克族人難以撫平的過去,我們不需要再添一個馴化版本的詮釋。

面對這群活在不同世界觀與不同的歷史感的賽德克人,過去留給我們的就是一些破碎的記載,以及太多不可靠的追憶。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這群人的內心世界,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內心世界,即便有,所謂的內心世界是否可以以對談與反思的方式來陳述。

但是,面對詮釋的困難時,我們有必要用各種想當然爾的祖靈觀,族群意識,人性尊嚴,父子親情,來虛擬化出一位我們可以接受的英雄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那些無法被合理化的,那些不能被再現的;而讓自以為是的重建真實與歷史評價,留給我們自己。

 2 ) 后海角时代的台湾电影,路在何方?

2008年,魏德胜导演的《海角七号》以5.3亿新台币的票房夺得年度票房冠军,也引起电影人与影迷们的热切讨论,台湾电影要再次崛起吗?

超过世代是否能够取代前辈们……可惜,2009年的台湾电影却整体上退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倒是,台湾的导演界,已经进行了“改朝换代”。

2010就不做多说了2010年和同学看了金马奖,若不是地方保护,估计大陆还有更多的影片会瓜分金马奖的戏份,自08年巅峰以后,能让我们心动和记忆的台片似乎不太多了。

金马奖始终在纠结中过活,偏执着偏执的原则、执拗着执拗的态度、拗口着拗口的结果,想说爱你不容易。

表达乡土情怀的“超过世代”的全面被肯定,也不能改变金马奖的式微态势。

对于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杯葛不止,显然是别一种傲慢与偏见。

从最三年的台湾电影来看,《海角七号》、《九降风》、《艋舺》、《父后七日》等既赢得不俗票房也荣获不少掌声的电影,都带有影片所描述的生活贴近于台湾本土生活的特色,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鸣。

所以,我想魏导也是奔着这种浪潮去拍的,和赤壁一样,分上下两部,讲的是反映台湾原住民生活的影片。

要知道,不拍太民众喜欢的口味和题材的电影,那票房和口碑可就不怎么响了哦,拿大兵小将和恋爱同搞来说吧,两部票房去年在台加起来还不如第36个故事高,可见,本土电影更能博得人们的喜爱。

《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台湾中部的高山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魏德圣认为虽然这是很台湾本土的故事,但是在大陆会有很多观众好奇那一段历史是怎么样的,毕竟就算是在台湾的中学课本里,这段故事也只有短短一页纸的介绍。

“台湾的高山族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土著民族,他们的装扮、图腾都很不一样,所以《赛德克巴莱》会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很高兴周董仗义出手救济的2000W,还有剧组的人员辛苦这几年的拍摄,相信今年上映,也会取得好的成绩。

只有拍电影的人才知道,一部电影的完成,要经过多少的幸运才能够完成。

如果你的生命还有五分钟的火花,请用力燃烧!

kusanagi 姚盛茗

 3 ) 魏德圣:我已准备好再次不名一文

魏德圣:我已准备好再次不名一文2011-03-24 08:42:00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因《海角七号》扬名的台湾导演魏德圣  把赚来的钱全投进了《赛德克·巴莱》  前日,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台湾电影推介酒会上,记者遇到了因《海角七号》而扬名的台湾导演魏德圣。

  这位导演在其成名之前一直很郁闷,甚至因此还写过一本书《小导演失业日记》,在台湾地区还很畅销。

现在虽然成名了,魏德圣依然很郁闷。

因为他一直以来梦想要拍的、反映台湾原住民种族赛德克族上世纪30年代反抗日本殖民者的著名的“雾社事件”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虽然已经顺利杀青并且确定了上映档期,但依然不知道前景如何。

为此他不但投入了自己因《海角七号》而赚到的全部身家,甚至还借债无数。

而这部电影目前只是确定了在香港和台湾的上映日期,至于占华语电影市场份额最大的大陆市场,由于魏德圣自己并不熟悉内地的拍摄条例,导致这次就算要在大陆上映,也只能以引进片的形式出现。

  郁闷●投资向周杰伦借了4000万新台币  魏德圣的这部《赛德克·巴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早在12年前,魏德圣还是寂寂无名的时候,就一口气花光毕生积蓄250万元新台币(约70万元人民币)拍摄一段5分钟长度的试看片,目的仅是用来募集资金,结果被台湾影坛人士笑称为“全世界最傻的人”。

  当时,他预期投资能有大约5000万元人民币,并声称有一半钱就敢开拍,但可惜除了获得礼节性的称赞外,他未能获得任何投资。

而在《海角七号》让他成为台湾电影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之后,他又想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结果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李安和吴宇森的支持,并且帮他介绍投资商。

“但是,他们也就是介绍人,至于能不能谈得成,还得看我自己。

”而在筹拍的11年期间,魏德圣光是绘制的《赛德克·巴莱》分镜图手稿就重达五六公斤。

  但是,就算李安和吴宇森帮他找来了部分投资商,魏德圣依然在这方面很郁闷。

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而他自己此前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

2009年开拍之后,魏德胜宣称:“刀砍下去,没法回头了!

”但开机之后才发现,每天平均花费100万元新台币,烧钱速度快到无法想象,魏德圣身兼导演、电影公司老板、投资者三重身份,压力大到不行,经常问工作人员:“还有哪里可以找钱?

”  而《海角七号》为魏德圣赚来的5000多万元新台币自然也投了进去。

就算这样依然不够,女主角徐若瑄不得不出手“搭救”他,不但不向魏德圣要一分钱的片酬,而且还倒贴了1000万新台币,并且自掏腰包订了1000张预售票,甚至宣称“卖房子也要支持他”。

除此之外,周杰伦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有一次见到周董,当时这部电影已经山穷水尽了,一分钱都没有了。

刚好他问起,我就实话告诉他,因为我知道他比较有钱,结果周杰伦基本上当场就答应借钱给我,但他当时说的是‘我回去问问我妈,现在我有多少钱’,几天之后就借给我4000万新台币,而且是免利息的,只是象征性地跟我收了1块钱。

好在现在这个钱我已经还给他了。

之前也有人给我出主意,让我找周杰伦来演一个角色,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费用,但周杰伦不是原住民,所以我最后还是没用他,但徐若瑄就是原住民,所以她是女主角。

”  事实上,去年的香港电影博览会上,魏德圣就曾经满怀期望地前来寻找投资,但最后却失望而归,因为这个题材在整个华语片里还没有先例可循,而且除了徐若瑄之外没有任何大明星,对于投资方来说,这个风险太高了。

“也不是没人感兴趣,但大家都觉得危险很大,所以都在观望,但一两个人说观望,就让所有人犹豫了,最后大家都在‘看着’。

都在问我,能不能先拍个《海角八号》,结果我只能自己先把自己的钱投进去。

”  郁闷●拍摄外景地全被洪水冲垮了  经历了千辛万苦,《赛德克·巴莱》终于在2009年开机了。

尽管得到各方支援,但剧组还是数度传出超支停工的消息,魏德圣说,虽然都是谣传,但外界的消息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那段时间为了给自己打气,他还穿上写有“拼命三郎”的T恤。

“当时我告诉别人的是,为了理想我一定要继续,但我当时心里想的却是,万一真的支持不住不得不停拍,我的脸要往哪里放。

”结果在拍摄期间,剧组工作人员最长有3个月没领薪水,而到杀青时,总计参与演员共1.5万人,拍摄的底片用掉2047卷。

  除了外界的传言之外,更让魏德圣困惑的是拍摄环境遭遇了巨大的问题。

本来魏德圣花了很长时间,在高雄甲仙等地方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外景地,但在那一年,台湾遭遇了“八八水灾”,那些外景地很多都被大水给毁掉了。

后来剧组在溪谷试拍,水急路滑,有工作人员摔裂腿骨,魏德圣也滑倒受伤,小腿还缝了2针。

而除了他之外,剧组的工作人员大多也都遇到过山崩落石,被尖锐碎石划伤都是家常便饭,还有些人被有毒植物刺到痛痒难耐,“最可怕的是,甚至有人遇到了野猪发狂,跑出来咬人”。

他所构建的拍摄团队一共有400多人,几乎剧组的每个人都有受伤的经历。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在打仗,感觉每天都像在悬崖边缘,但好像总会有奇迹出现。

”  根据魏德圣事后的总结,其实这种艰苦有一部分完全是他自找的。

“就像其中有一场体育场屠杀妇孺的戏,我本来对光线的要求是必须是阴天,但那段时间却天天出太阳,等了好几天,搞得我愤怒不已,最后不得不要求剧组的人用烟雾把光线遮住。

”不过魏德圣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缺乏经验的结果。

“吴宇森和李安都来探过我的班。

他们都不会对我的具体拍摄方式过多干涉,但李安会跟我谈一些理念方面的东西,而吴宇森就会传授我一些很实际的经验。

比如他有一次来的时候,刚好就碰上太阳太大我没办法拍摄。

他看到我很烦躁,就过来跟我聊天,跟我说他在拍《风语者》时拍摄大型战争场面戏的一些做法。

他说当时他一共动用十三架摄影机同时拍摄,摄影师为融入场面中还乔装成日军、摄影机外观被改装成机枪,现场副导先精密计算需挖多大的散兵坑、埋设足量爆破炸药,当时那场戏事前准备工时长达两周,没有失败重拍空间,待一切设定妥当后导演一声令下,一次OK。

他说的这个经验,我听了就很受启发。

”  关于拍摄,还有一个问题让魏德圣比较郁闷。

因为这部电影本来并没有打算拍这么长。

“拍了一半,大约一百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坏了,因为这样下去电影就太长了。

现在这个电影在做后期,目前剪出来的长度是4小时20分钟,我也曾经想剪短一点,但发现很多事情剪掉之后,整个电影就不连贯了,所以只能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学习吴宇森的《赤壁》,分成上下集来上映。

台湾本地的上映时间确定在了9月9日放映上集,下集在3个星期之后。

”  郁闷●发行至少13亿新台币票房才能回本  《赛德克·巴莱》寻找投资的时候,也曾经想过在大陆寻找金主。

但最后魏德圣不得不放弃了。

因为根据他的设想,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基本上都应该是原住民。

  现在的问题是,先期投资没有选择大陆的合作方,发行的时候《赛德克·巴莱》就只能以“国外片”的形式被内地引进。

而通过这一途径进入内地实在很困难。

“我们现在正在申请在大陆上映,虽然相关的负责人没有明说,但我知道他们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了解的情况是,现在大陆进口的电影都可以带来很高的利润,基本上都是暴利,但我的这个电影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那么多‘钱景’,单纯从市场方面考虑,他们没有理由引进我的电影。

更何况,这个题材我觉得在大陆的观众看来,好奇比喜欢的因素更多一些。

因为演员的造型之类的会让他们好奇,就像我们看欧美电影中的苏格兰高地战士、美国印第安战士等等。

大家不见得会因为了解这段历史而喜欢它。

”  由于现在只确定了在香港和台湾的上映日期,所以魏德圣在发行方面的压力也很大。

因为按照现在7亿新台币的花费,他自己估算至少要达到13亿新台币(近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才能回本。

而这个单靠台湾市场基本不可能。

而由于涉及日本军国主义题材,这部电影能否在日本上映也无法确定。

  尽管目前有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通过其10亿新台币的文创基金支持他,但魏德圣依然面临着再次一贫如洗的窘境:“我只知道这部电影是我想了十几年要拍的东西,但我不知道是否有那么多人喜欢它。

我不希望能赚多少钱,只希望能回本。

所以,我也准备好在这部电影之后又回到一文不名的那种状态,反正我也不是没经历过,《海角七号》之前我不就是那个样子嘛。

”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郑照魁

 4 ) 内地版与完整版的差别

昨天在影院看了内地版本,觉得个别地方比较突兀。

于是今天特地在电脑上看了完整版。

差别如下:1.台湾刚被日本人占领时,汉人的抵抗的部分镜头被删除,包括抵抗者被押送的场景。

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汉人的抵抗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

2.日本人找了原住民作向导,为了对山林进行开发,进行勘查,进入原住民的地盘,被赛德克族袭击。

日本人进行报复,军队进攻人止关。

从完整版看,原住民的抵抗是因为日本人进入他们的领地,独立于汉人的抵抗。

内地版本跳过了勘查队被袭击的情节。

3.小男孩巴万与头目莫那鲁道的对话中,提到他为什么不想去上学,因为他跑得比日本小孩快,日本小孩向老师告状说被巴万欺负,然后巴万被老师打了。

内地版本没有这几句话,小男孩的出场显得很突兀。

4.日本山地警察调戏赛德克族妇女,被头目莫那鲁喝止的情节,在内地版本被删除。

5.在暴动前,太阳刚出来时,头目莫那鲁道有一段舞蹈,在内地版本被删除。

6.暴动时大量割人头的镜头,可能是过于血腥,在内地版本被删除。

7.暴动时,小男孩巴万以“平时总被老师打”为由杀害日本教师。

日本教师临死前说,我是打过你,但是我也打日本小孩。

巴万犹豫了一下,说,希望你们的灵魂被祖魂保佑,然后杀了他们。

这段情节体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电影的诚实。

8.占据警察所后,酒店的汉人老板不停地对赛德克族的战士点头哈腰说“谢谢”。

9.日化的原住民花冈兄弟在暴动后,在墙上写了一段文字。

我查了资料,大意是蕃民不堪忍受压迫,终于反抗,我们无可奈何,只能一死。

这里把花冈兄弟的矛盾心态描述得更细化。

10.完整版本中,有人告诉小岛,他的家人在暴动中惨死,之后小岛为了给家人报仇,性格变得冷酷无情,就显得非常自然。

内地版本没有这一情节。

11.完整版本中,头目莫那鲁道在桥上冲锋时,桥被日本人炸断。

之后有很长一段情节交代参与暴动的人的结局,头目之子劝族人活下去,最终要和解的话。

这段有些冗长,而且头目在桥被炸断后没有死,显得很突兀。

12.头目莫那鲁道的敌对族群在战斗结束后拿首级邀功的情节。

13.头目莫那鲁道的敌对族群头目铁木夜晚与儿子的对话,儿子问他,他们和莫那鲁道为什么要一直仇杀,仅仅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武?

总结一下:1.完整版本太长,不适合在电影院放映。

内地版本裁减的尺寸比较合适。

2.完整版本有大量血腥镜头,内地没有分级制度,的确是应该裁掉的。

3.完整版本里对人物的描述更加全面,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更加清楚。

4.完整版本表达的含义更加丰富,决不是像《勇敢的心》一样,对正面人物高大全的描写。

 5 ) 魏德克·巴莱

好的编导,就是这样和自己所拍的电影,在灵魂上合二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

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魏挑战公众神经,他不断在影片里抛出同样一个话题:为了祖灵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几乎灭族的代价是不是符合正义?

这是对票房的一个冒险挑战,没有什么观众喜欢这来自政治伦理学的挑战,因为这挑战让人不舒服,它没有固定答案,到处是伦理陷阱和计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争论到面红耳赤,仍旧找不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将这个话题消解为单纯的抗日,似乎在赶走殖民者这样俗不可耐的革命口号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终结。

我甚至怀疑,那些愚蠢的提问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为这样降低大陆观众智商的提问,也只有五毛们干得出。

也是由于这对不断纠缠的主题和副主题,导致电影在节奏上无法做到和好莱坞史诗电影一样流畅,因为流畅的前提就是让观众不假思索觉得自己特别爽,但这是一部需要你不断停下来思考的电影,虽然魏头脑里商业的那部分不允许他这么做,但这12年,显然他在艺术上的个人意志战胜了票房上的商业逻辑。

不过也许以上这些评论,对中国抗日题材来说实在有些高渺,荧屏上经年累月的那些混帐抗日影视,真不知是哪些龟孙子带领着哪些灰孙子来演的,还个个演得义愤填膺的,还个个演得智勇双全的,还个个演得胜利凯旋的,也不怕走路上被观众呸一口:贱。

(任何人可以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注明出处即可。

 6 ) 彻彻底底是在宣扬恐怖主义

赛德克巴莱是彻彻底底在宣扬恐怖主义首先,这些台湾原住民从当时发展水平看还处于部落时代,一个村社一个村社,同一个民族分属的不同部落还没有统一。

所以雾社事件谈不上是民族起义。

因为比如同一民族的道泽部落则是加入日政府军作战。

参加起义的也就六个部落,三百多号人。

  第二,说他是恐怖主义,他是带有政治目的(并伴随浓厚的宗教色彩),对日本人无区别的加以杀戮。

不是武装分子对武装分子,军人对军人,而是武装分子面对某一个民族,无论是军人、成年男子,还是老人小孩,一概杀。

你能赞扬他,你就能赞扬义和团,你能赞扬他,你就能赞扬新疆暴动分子。

  第三,他们训练儿童军,利用儿童进行武装斗争,严重违反交战原则和人伦底线,跟非洲的圣灵抵抗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他们用宗教迷信来迷惑群众,为了不失败,让妇女儿童自杀,还忽悠大伙儿死后能走上彩虹桥,回到祖灵之家。

这尼玛和极端原教旨的穆斯林忽悠“圣战”,死后能上天堂,有何区别?

你能支持他,你不就能支持背着炸药包进行自杀袭击的恐怖分子?

  台湾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还是该独立,还是该统一其实都是另一回事,但赛德克巴莱,确确实实是落后的野蛮部落(民族都算不上)。

在面对文明面前,他们用最野蛮最残忍的方式来诠释他们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这种理解是落后的,为何要向文明人宣扬?

你说他们的抵抗有一种原始的骄傲,我说那骄傲也是他们自己的,对其他人毫无意义。

这种“勇敢”被颂扬,那炸双子塔的恐怖分子那要更骄傲的多。

  日本人至少比他们文明得多,没有屠光他们的族群,还保护他们的妇女和儿童,给他们配备医生。

最后也是小岛个人以挑拨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行动的方式,来挑拨同为原住民的道泽部落对马赫坡人进行清洗。

这并不是官方的意志行为,仅仅是个人恩怨。

  有人要说日本人也野蛮,制造南京大屠杀。

本片最后,日军司令对赛德克的佩服,说这是消失百年的武士道精神(宁死不降的精神)表明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思想和本片宣扬的“勇敢”其实是一致的。

日本二战末期打不过美军,要么战死,要么剖腹自杀,赛德克也一样要么拼死,要么上吊。

这就是轻视生命,而重视宗教归宿(日本人是神社,赛德克是祖灵之家)。

日本人崇尚的皇道精神,其实就是本片所宣扬的主旨。

  只不过日本人是后来二战中杀红眼了,在一些地方制造了屠杀事件,而赛德克们以杀人,割人头颅作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二战中的日本人是披着人皮的兽的话,赛德克们不过是未完全进化的纯兽类,有什么好宣扬的?

真弄不懂。

 7 ) 文明的驕傲與野蠻的驕傲

9月9日,等待許久的賽德克巴萊(上集--太陽旗)終於全台放映。

在公司附近的電影院從下午5點到凌晨1點半的場次都客滿了,於是向公司請了一小時的假,趕看5點前的場次。

當我走出劇場時,完全沒有情緒,沒有喜怒哀樂,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我也發現,在劇院近2個半小時裡,幾乎沒有笑聲、沒有哭聲,也沒有驚叫聲,只有電影結束時,觀眾的鼓掌聲。

真的!這是部很好看的電影,並不像大陸媒體在威尼斯影展裡給予的差評。

從電影裡,我更瞭解台灣的原住民,每個漢族小孩不聽話時,長輩總是會罵小孩:「你是生番嗎?」當時的賽德克族就屬於長輩口中的生番,我的祖先曾經在嘉義地區與原住民從事貿易,父親說他小時候看到生番到家裡時就會害怕,因為他們總是隨身帶著刀。

從電影瞭解,賽德克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族一樣,有很強的領域性,只要外人侵入他們領域,甚至只是言語上的不敬,他們就會將對方視為敵人,而將對方的頭砍下,血祭祖靈。

早期的移民來台灣的漢民族因為必須擴張領域,常成為生番獵頭的對象。

所以,清政府後來明定漢番地界,相互不侵犯,避免衝突不斷發生。

漢族則根生蒂固的將他們視為野蠻人,直到近十年,政府與社會強調族群融合後,加上愈來愈多原住民在台灣社會上有傑出的表現後,岐視的現象才逐漸減少。

賽德克族雖然野蠻,但也十分天真,他們沒有貨幣,不像世上多數人追求財富,他們只是自己交給上天,遵從祖先的教誨行事。

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漢族截然不同,不像漢族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他們樂天知命,喜歡喝酒,做事隨性。

但在漢族的印象中,卻是懶惰、愛喝酒、不講理.....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漢族拿起菜刀與日軍對抗,結局當然是失敗的。

就像滿清入關後要求漢族「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一樣,多數漢人選擇歸順日本。

當平地的抗日行動粄平後,接下來就是山區的原住民族。

賽德克族當然無法忍受日本人這個異族踏進他們的土地,而起而對抗,最終下場與漢族相同,必須在生存與滅族之間做一選擇,他們選擇了前者。

在「文明」的日本人面前,賽德克人是「野蠻」的民族,賽德克人不僅須面對他們的土地被日本人侵佔,日本政府亦禁止他們再繼續獵人頭及紋面,賽德克的傳統已被破壞。

就文明的角度而言,其實日本政府的要求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少數「文明」的日本人,帶著優越感,岐視「野蠻」的賽德克人。

由於賽德克人的酒,是將小米放入口中咀嚼再吐出,以口水發酵成米酒。

1930年,在一場在馬赫坡的賽德克人的婚禮上,一位驕傲的日本警察拒絕喝這種「不衛生」的酒,而被視為無禮,最後爆發衝突,日警被年輕的賽德克人打傷,雖然馬赫坡的賽德克人頭目莫那親自道歉,受傷的日警卻揚言要消滅馬赫坡的賽德克人。

賽德克人決定為了部族的尊嚴,維護祖先的傳統,將他們土地上的所有日本人,無論平日對他們是好是壞,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害!這就是當時震驚際的「霧社事件」,台灣總督府無法忍受,下令全力消滅這些賽德克人。

近二個半小時的電影裡,魏德聖導演用二小時的時間舖陳賽德克人的傳統、賽德克人自我身份認同的錯亂....,大陸在威尼斯影展作出的「嗜血」評價,我感受不出。

多數的戰爭電影裡,總是有正義(或師出有名)的一方,當正義一方獲勝時,觀眾情緒得到釋放。

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告訴觀眾,誰是正義的一方,就像是紀錄片,將當時的畫面重現。

所以,我無法判斷是文明的日本人對,還是野蠻的賽德克人站在正義的一方。

這兩個民族因為各自觀念不同,造成衝突,所有在事件遇害的日本人與賽德克人都是受害者。

80年後,霧社事件仍在世界的其它角落發生,只是換成不同的兩個民族,一個「文明」,另一個「野蠻」。

導演藉由電影告訴我們,凡事沒有一定對錯,自己以為是正確的,不一定真是如此。

面對不同文化的彼此,必須更需尊重對方,就是所謂的「求同存異」。

這部果然是台灣的史詩巨片,太精彩了!!

 8 ) 以野蛮人的骄傲

虽然《赛德克·巴莱》在岛内的票房收入没能达到赢利点,但是,魏德圣拍摄了前所未有的台湾大片。

要谈论《赛德克·巴莱》,那开篇部分必然会是不同版本的考证。

因为观看的版本不同,那也会直接影响对电影本身的评价。

就以删减版的《美国往事》和《天堂电影院》为例,其故事甚至发生了实质改变,观众很容易偏离作者意图。

《赛德克·巴莱》的第一个版本是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国际版(电影节版),片长150分钟,映后反馈以恶评为主。

尤其是内地记者和影评人,清一色的狂殴痛骂,此举也引发了台湾媒体的反击。

后来魏德圣解释说,这个版本不是自己剪的,它是为了赶时间参赛,吴宇森公司那边剪出来的。

正因如此,这才有了后来的第二个国际版,也就是送去美国放映和参选奥斯卡的导演剪辑版,片长155分钟,简称国际通行版。

毫无疑问,第二个国际版比第一个要强,也肯定比台湾的上、下两集连映要强(276分钟)。

可能考虑到影片实在太长,无异于“膀胱大作战”,香港上映时,下集被删减到109分钟,大大缩减了长度,无奈依然评价反响不佳。

到了引进内地时,那肯定是在第二个国际版的基础上删改。

所以,你没看错,没发行DVD之前,光是参加影展和上映,《赛德克·巴莱》一共就有五个版本……显然,魏德圣拿了吴宇森的钱,又拿了很多人的钱。

他“不得不”沿用《赤壁》的上下集发行模式,另一边还舍不得删减素材,好以此向世人证明:你们看到了吧,我把钱都用上去了,没有任何私吞。

简而言之,如果《赛德克·巴莱》仍旧沿用上下集的模式,我会觉得上集不错,有新意更有锐气,其格局比《海角七号》要大出太多,耗费导演不少心力。

但是评价一旦落到下集,那当真是又臭又长,硬伤无数,只想快进。

我们常说,大片不只是大投资、大导演,更不是搬来一堆巨星,那就能拱出个好来。

对《赛德克·巴莱》而言,大片并不一定就要276分钟的片长。

恰恰相反,一百五十分钟已经是它的极限了。

从投资级别来说,《赛德克·巴莱》耗资巨大,动工了台湾大批的技术人员,质量完成得也还不错,岛内震动。

只是对着一堆素材不知道如何下手,这点上,魏德圣多少有点优柔寡断,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利索劲。

影片的最大优点是独树一帜,它以原住民的历史题材入手,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在香港是没有历史条件和天然环境。

在选题和执行上,魏德圣完成得很出色。

他对雾社事件的关注,对身份认同的反思,这些都促成了《赛德克·巴莱》的拍摄。

影片的拍摄成功,又给华语导演的励志故事添上一笔。

对很多台湾人来说,《赛德克·巴莱》的意义就是把历史课本上的一行字,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还有“人头”的历史大片,算得上精彩好看。

对华语观众来说,他们终于看到了气质不大一样的大片,技术出色、演员朴实,内容激荡,更能引起一定的反思。

然而,《赛德克·巴莱》也有它的莫大缺陷,那就是主要人物太过平板,缺乏内心戏。

尤其是赛德克族一方,从强势、隐忍到反抗,其中是有明显的挣扎过程,不过这些都太表面化了,流于形式。

到了后面的战斗场面,那就是千篇一律,毫无悬念可言。

不过解释起原因可能也很简单,这些非职业演员能改造身体,更能顽强坚持,但是他们难以驾驭住情感,控制自如。

试想,如果没有一郎、二郎这般角色的存在,从剧本上去描画,《赛德克·巴莱》将失去真正的灵魂,同时缺乏讨论的意义。

在他们身上,电影呈现了身份认同的痛苦,他们不知道自己身属何方,自知万劫不复,惟有以死谢罪。

再不然到日本一方,无论是小岛源治还是派遣军司令,他们除了在血樱花下感慨一番,似乎功能无多。

但即便有明显的瑕疵不是,《赛德克·巴莱》依然展示了惊人的信息容量。

在还原历史和文化习俗的决心、对信仰和神话传说的表现、适当提拔和升华的英雄主义、穿越林间的运动长镜头、近乎外语片的观赏语境……这些东西不仅在过去一年极为罕见,即便放到过去十年的华语电影里,《赛德克·巴莱》依然值得肯定。

有趣的地方还在于,《赛德克·巴莱》完全没有对野蛮和文明的话题指手画脚,它赞美原住民的勇气和信仰,又表现了他们残杀日军妇孺的血腥场面;它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上抛出了武士精神的同源之说,对原住民的行为产生了敬佩之心。

它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雾社事件,展示猎场和家园之争,让斑驳的岩石壁画从模糊到清晰——一场关于野蛮与文明的交战。

无论选择抗争还是选择自刎,赛德克族都抱有野蛮人的骄傲,这恐怕也是最能打动魏德圣的地方。

【北青报】

 9 ) “野蛮人”如何看待生死

文/头大脑仁小关于电影《赛德克•巴莱》,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这部电影投资达到七亿新台币,是台湾本土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大制作。

关于电影幕后拍摄的诸种不易,导演魏德圣在他的《跟自己的名字赛跑》这本手记、以及电影拍摄纪录片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它的幕后故事和银幕上呈现的一样具有话题性。

记得当初,魏德圣导演和制片人黄志明曾经来到公司,讲述了电影拍摄的辛酸历程,它如何一开始就不被看好,拍摄中如何资金短缺,演员如何身入险境。

黄sir像是上了一条不归路,为了这个片子呕心沥血,到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在票房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他半自嘲地说道,如果这个片子最后票房失利,他以后就躲到某个沿海不知名的小城市里去,隐居起来不再见人。

我当时心里还琢磨,导演可能为了实现艺术理想,但制片人做到这样,是出于对导演多大的支持和信任!

那时魏导还带来了电影上下集的初剪版本,看完这个初剪版,办公室里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支持者有支持者的理由,反对者有反对者的声音。

有些同事接受不了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受不了它残忍的杀戮。

有的觉得这个片子拍得惊心动魄。

也有人担心引进这部片子的票房压力,还有它的政治风险。

在办公室纷乱的声音中,我属于支持的一方,觉得它虽非完美,但绝对是一部有力量、不一般的片子。

最近它在国内上映票房不利,口碑却一致叫好,这倒令我觉得意外,因为我预测它是一部争议性的片子。

相比较威尼斯电影节这部片子爆出的对大陆媒体负面的言论,这回内地媒体的声音普遍友好,魏德圣也给人兢兢业业、勤俭可亲的印象。

片子拍得那么有诚意,导演跑得那么有诚意,让人觉得感动。

另外,看了大陆上映版本,觉得内容筛选、剪辑手法上都颇有亮点,相比原来看的四个多小时的导演版更集中、更精彩。

感觉原先的版本导演太沉溺于自我表达。

而经过好几版的修改,导演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逐渐走出自我,用一种抽离的状态来对待自己的作品。

文章是改出来的,电影也能越改越好,可以看到魏导自我修正和进步的轨迹。

我记得初剪版结尾暂时配着《勇敢的心》的音乐,画面是莫纳鲁道登高望远,就像华莱士最后成为大英雄,这个结尾看起来挺傻。

国内版结尾是看见彩虹桥,这既保留了关于莫纳生死的悬念,也使电影变得更有意蕴。

很多人把这部片子和《勇敢的心》作比较,但我觉得它们还是截然不同的。

《赛德克巴莱》之所以能激起人的兴趣,不但在于它的大场面大制作,而且因为它不同于好莱坞、不同于如今轰轰烈烈的电影产业化浪潮,它所呈现的异质文化色彩,它所带有的创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它的不妥协、一根筋和与电影商业运作的格格不入。

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并非好莱坞式的普世价值观。

某些地方,它崇尚民族信仰,淡化人道主义,当时看的时候,赛德克族的战士杀死敌军老弱妇孺,这是好多同事接受不了的一节。

包括再后来,赛德克族的妇女自杀并杀死孩子,这也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这种行为太匪夷所思。

女人孩子为男人的英雄梦买单,何必呢。

在我看来,第二条倒是可以作为第一条的补充和解释。

在战斗杀红眼的状态下,是顾及不到对敌方仁慈的,这些“野蛮人”部族对待生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既然如此淡漠自己的生死,又何以会对对方手下留情?

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这一切,而没有去粉饰什么。

其实,他的态度也是蛮暧昧的,既崇尚“野蛮的骄傲”,也暴露他们的杀戮和残忍。

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好处,它引发人去思考,而没有盖棺定论。

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可以找到不少水深火热的案例。

不管如何,强加的文明,必定还是会引发一些悲剧。

有观众还指责电影中魏德圣表现出来的亲日魅日,一如他在《海角七号》中所表现出来的。

我不否认电影中有表现出台湾和日本的亲缘性,但这或许是历史造成的,片子只是客观地呈现。

何况它总体是反映原住民抗日的。

如果放弃一种大国的思想和姿态,站在台湾角度考虑一下,五十年割离大陆之外,受到相对缓和的殖民统治,不可能不受到一丝文化的感染。

受片子影响,我最近在读日本记者伊藤金次郎的《台湾不可欺记》。

作为一个历史的亲历者,伊藤记录了台湾人对外来政权的抗议与适应过程,一个割裂的岛屿面对着外来的政权更迭,确实有很多无所适从和无力感。

而魏德圣通过“雾社事件”,在相对缓和的情形下(而非刀逼在喉咙眼)暴发的战斗,还是强调了台湾本身的民族意识。

影片中莫纳鲁道说道:邮局、学校、商店,有没有使我们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是让我们更加贫穷!

我觉得这话很有力量,不但关于文明与野蛮,更是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反思如今的时代。

星光天地、燕莎、赛特有没有使我的生活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是让我感觉自己的贫穷。

各种智能手机、各种繁复功能、各种更新换代的电子设备,有没有使我的生活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增添了我的困惑。

影片价值观没有选择普世的主流的,演员也没有选择明星,为了争取合拍片导演也没有妥协让步。

所以在很多方面,创作者还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在产业运作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

这也和整个台湾电影产业的生态有关。

虽然台湾电影有所复苏,但整体产业基础还是薄弱。

所以拍摄这样一部作品对本土电影来说也多了几分探索价值。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监制的吴宇森说,赛德克•巴莱就是魏德圣•巴莱。

赛德克族的首领莫纳鲁道最不能承受在相对安定的殖民生活中被慢慢消磨掉英雄气质,而“小导演”魏德圣宁愿一文不名、欠债累累,也要用生命拍摄这部史诗巨作。

有的人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或许有些人,情愿去死,也要拼命去证明,我曾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过。

 10 ) 信仰引导我们前行

魏导说,五个小时去爬一千米的山,和一个小时去爬山是完全不同的。

我赞同,但是这次能在国内的影院里看这样一部主旨明确、情绪饱满的电影真的非常痛快!

国内的院线从来不缺妇联这样的爆米花电影,是的,很好看,但是我们知道还会有2、3,总之是奥特曼打小怪兽。

但是我们呢?

我们的肉身经历这一程,不会有续集,不会有第二种选择,不会有两种版本的结局。

首映之后,一个观众问“会不会有续集”,大家都笑了,导演很无奈,“所有人都死光了,没有续集”,那一刻,我为身边的同胞汗颜。

肉体的延续,灵魂的自由,哪一个更重要?

我想现今大多数人都会和某个族长一样选择苟且的活着延续命脉,或者像警察说的,再熬20年,那时我们就不再有差异。

我们一直被教育,好死不如赖活着,被教育要好好活着,想一下,是活的越来越像早晚高峰地铁站里那一张张疲惫而麻木的面孔?

还是活出我自己的颜色?

梦想是什么?

是否正在一步步接近?

是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信仰引导我执着前行,即便荆棘占满道路,即便各种声音忙着为我出谋划策。

很开心的是能在影院看这样一部充满梦想的电影,不只是在滂沱历史中曾经呐喊过的梦想,更是现在有人执着去发掘、重塑,最终重现梦想的过程。

期待有更多有意义、有意思的电影在院线出现,期待更好的观众。

《赛德克·巴莱》短评

搞不懂主旨是啥,我俗气了

8分钟前
  • 沉吟
  • 较差

首映那天晚上在衡山看到了胖乎乎的林庆台和小个子的魏德圣,喜欢前者。153分钟的版本似乎要比四五个小时要来,至少对女性观众来说,还是有点吃不消,中间一度掌控失衡节奏让人难以忍受。许多对原住民、台湾以及日本的暧昧情绪值得商榷。

10分钟前
  • DiDi
  • 还行

跟大陆抗日片没什么两样,人物形象空洞的很,价值观模棱两可,加上台湾特色的娘气,受不了。就像拿了一个90分的素材写出个60分的文章,完成任务而已。

11分钟前
  • 掏粪工人马里奥
  • 还行

信仰诚可贵,人性价更高

14分钟前
  • 魔力贝贝。
  • 较差

魏德圣的电影技法真不行,还爱炫技。闷长的两个半小时,刻意的渲染拉长了影片的长度,却丝毫没有给影片加分。这三颗星纯粹献给那些原住民。

18分钟前
  • 故城
  • 还行

能够坚持梦想并实现它的人,都是英雄!

22分钟前
  • 大A啊大A
  • 推荐

台湾能拍这样的不错啦。

26分钟前
  • 朵朵miamiamia
  • 还行

非常喜欢!

30分钟前
  • LEMONed
  • 力荐

说拍的过程什么的多么励志,但是我还是很不喜欢。

34分钟前
  • 大姨妈喝姜汤
  • 较差

上映的剪辑版很多地方都显得突兀...

38分钟前
  • Sylvia
  • 还行

没有觉得那么好呢。。 a little too pure for me。。。 歌很好

42分钟前
  • cor
  • 还行

除了觉得莫那没有渲染的那么高深莫测肃然起敬,但不影响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不愧称霸金马奖~!

46分钟前
  • 壹咯杰
  • 力荐

之前听说好评如潮,于是看到电视台在播就硬撑着眼皮看完了。可是不过如此嘛。木有啥感动的,木有啥纠结的,也木有帅哥。就景色还不错,值两星吧。

51分钟前
  • 琉璃十字架
  • 较差

技巧和细节没问题,但是主题有点偏差

56分钟前
  • 最爱司马
  • 还行

太~~~~~~~~长了……坐得屁股痛了,重点都没了

60分钟前
  • ice
  • 较差

挖坑影评:《传统与自由》

1小时前
  • 空羽
  • 推荐

可能因为是内地精简版,内容就更紧凑些,没媒体喷的那么黑,但蛮血腥的~不过确实是部有诚意的电影啊,台湾不光只有小清新~

1小时前
  • 也宜morning
  • 推荐

一般般啦 快进来着 没有想象的好~

1小时前
  • 胖子
  • 还行

垃圾

1小时前
  • 向往海洋
  • 较差

剧情拖沓、人物苍白、特效敷衍、煽情潦草、情节莫名其妙..........本来期望很大,结果发现只是一部小岛本土的自慰片

1小时前
  • 撒哈拉啊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