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Ru
导演:查尔斯-奥利弗·米奇奥德
主演:Chloé Djandji,尚塔尔·图伊,Jean Bui,Olivier Dinh,Xavier Nguyen,卡琳·瓦纳斯,帕特里斯·罗比塔耶,玛丽·科贝伊-戈夫罗,玛丽-塞雷斯·福廷,Richard Fréchette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After a dangerous sea crossing and a stay in a camp in Malaysia, the young Vietnamese Tinh and her family are accepted as refugees in Canada and arrive in Gr..详细 >
硬件是真的没说的,为了这类电影的拍摄 加拿大也算是倾巢相助了。另一点难能可贵的就是电影虽是苦难的故事,但没有刻意打感情牌来博取观众眼泪。
不知道这算不算早期“润”的一种缩影,多少是后来者眼中朦胧的带着些许美好的幻像。
移民电影,有许多微妙之处,应该多拍。
学校活动看了 mmm感觉有些偏颇和刻意。
算是比较切实关心越南难民和亚裔移民问题的片子了,比起前几年那些言过其实或者表里不一的亚裔商业片好一些,忘了之前在哪儿本书里读到关于越南流民在海上的死亡率超过70%还是80%来着,这片儿的角度其实还是讲关于过去和当下被强行割裂后如何重新适应新生活的故事,和普通的移民片角度还是不同的。
是的,姐弟三人分别成为了作家、牙医和精算师,严格按照亚裔“望子成龙”的难民子女的成长标准活了下来,这叫庆幸。人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生活方式,看到他们体验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并定期举办家庭聚会,好像一切创伤都不曾遭受过那样,苦难变成了记忆中一道模糊的阴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何处依旧隐隐作痛。或许有人会因价值观念的不适而主动选择另一种生活,更多的人却被迫远离故土、遥望那个狼狈的过去,而自己的一生是毁了,只好把重建生活的念想留给他们的难民二代。越战在历史中只变成了“越战”两个字,没有人再在意不同政权和体制对抗所导致的战争中大量士兵和平民的伤亡,被击毙的不同政见者或是死于炮弹轰炸的挑担子的老妇只会在和平的生活中突然显现他们的样子,诉说丧命的无尽悲凉。是的,全人类应该重播和平主义的种子。
纪录片风格。镜头语言丰富,小女孩视角独特。
Cinéma Cineplex Odeon Ste-Foy
8错8错
一般般吧,对这种题材不是很感兴趣,拍的很平淡
太像装置艺术,很影展式白人第三世界视角电影
根据金翠的同名小说改编,中文版译作《漂》,不知道为什么电影要译作《摇篮曲》。配乐和摄影都非常出色,魁北克的皑皑白雪平静而松弛,与越南曾经的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伤痛回忆穿插闪回,虽然叙事的节奏有点过缓,但瑕不掩瑜。
镜头语言特别有导演个人风格。
正如《摇篮曲》的片名所展现与揭示的:这首关于亚裔移民的歌谣,沉缓安稳地如同婴孩时代我们的母亲在我们耳边的呢喃;但是另一方面,在影像中,它又仿若一只在大海之上漂浮的孤舟,颠簸动荡之中满载着被迫离别的愁绪与渴望归乡的怅惘。谁也无法预知汹涌诡谲的海浪,将他们带往何方。而这种深刻难言的处境,投射到这个家庭的大女儿婷的瞳孔深处——她的目光始终充满质疑一切的忧虑感与漂浮无根的不安定感,让这趟危险的移民之旅,增添了几许耐人寻味的沉痛。最终呈现的,是这个移民家庭(或可算作具有全球化意识的越南精英家庭),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凭借自己的谦逊与才学,扎下根来。尽管他们是东方的来客,但这不妨碍这个家庭用流利的法语进行交流与阅读。影像在现实与过往的层面,借助婷的眼睛,连接起痛楚与欢愉。这种复杂的身份,穿透纸页,抵达世界。
女主人公的表演过于内敛,缺乏变化,毫无共感。
好奇就度了一下:加拿大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越战,但在战争期间,加拿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支持美国,其中包括向美国提供人员和装备支援,以及为美军提供后勤和情报支持等等。。。而片中这所谓难民,不过是逃命的“国军”及其家属,她爹还怀念了一把“戎装时代”呢,呵呵
看不下去
一如加拿大这个国度, 平静包容、其间不乏如美国梦般奋斗的励志故事
TIFF世界首映:7/10. 一部令人爱的移民电影,胜在一些真实和暧昧的时刻;达到魁北克后的部分略显臃肿,有些反复的片段本可以让位于更多向内的探索和揭露;部分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置景保守了,很难入戏
虽然剧情实在没啥看头,架不住镜头语言太美,太震撼,太诗意。弱化掉哭天抢地的苦难我很喜欢,但是在魁北克这部分实在有点浮于表面。我会给四颗星,因为加拿大电影需要这样的存在和形式,也,不失为一次探索吧。毕竟除了肉酱薯条枫糖浆英法文化,这片土地还存在很多的“他乡客”。Cineple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