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

قهرمان,我不是英雄(台),伊朗式英雄(港),A Hero

主演:阿米尔·扎迪迪,莫森·坦纳班德,弗里施特·萨德尔·奥拉法耶,伊桑·古德尔基,萨日娜·法哈蒂,Sahar Goldust,Maryam Shahdaei,Alireza Jahandideh,Farrokh Nourbakht,Mohammad Ag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波斯语年份:2021

《一个英雄》剧照

《一个英雄》剧情介绍

一个英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辛(阿米尔贾迪迪 饰)因为欠债而入狱,在为期两天的假释裡,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拉辛原本想把这些金币转卖还债,但是可卖出的金额却远远不够还债。因此,拉辛决定转而寻找手提包的主人,希望能藉此获得一些奖金,没想到他的这项“义举”却意外在社群媒体上爆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月球叛军:火之女野兽家族第三季巴特拉事件情牵一线宅饮律法之地敌对区域冰岛誓言功夫雄狮不安之邻黎明将逝深黑峡谷英国国家剧院50周年庆典疯城记第一季我的小小新娘快乐520实尾岛致命约会教室的那一间第二季女同学男同学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奔跑的少年别让爱你的人等太久季节与季节之间贝多芬圣诞大冒险追踪长尾豹马修那就是我的世界LUCA:起源爱如落雨绝对谎言

《一个英雄》长篇影评

 1 )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所谓英雄,是指品质优秀,智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

而在法哈蒂的新作中,一个获假释的小人物,因为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慢慢发酵成了一名英雄。

面对无力偿还的债务,他决定对媒体撒谎,希望借此获得社会组织的帮助——慷他人之慨,让自己免除服刑。

影片 《一个英雄》获得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阿斯哈·法哈蒂——各大电影节的宠儿,伊朗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再一次成为焦点。

到了2022年4月,他又因为“抄袭事件”再次和这部作品联系在一起。

此前,她的影视进修班学生阿札黛·马希扎德曾向伊朗国内相关部门提出过仲裁要求, 认为该片是窃取了她的纪录片《都是赢家都是输家》的素材和创意, 但最终伊朗电影局判定法哈蒂的《一个英雄》并未抄袭 。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约翰·福特在拍摄《愤怒的葡萄》时,就曾把纪录片《河流》、《破土的犁》中的素材,作为他故事片中的内容。

尽管争议还未定论,但是并不影响它作为法哈蒂的作品,该具有的优点。

在法哈蒂的每部作品中,都离不开导演对于伊朗现实社会的描写,《一个英雄》同样如此。

拉希姆为了逃避服刑,向公众撒谎,说自己是拾金不昧的好人。

监狱方面、社会组织、家庭成员以及他的女友,甚至是毫不相干的出租车司机,都成了英雄的拥趸,因为大家都能从中获利。

拉希姆坦言他也曾犹豫过,但是在他出售金币的时候,金店老板的计算器莫名其妙地坏了,笔也没法写字。

他说这或许是神的旨意。

无论如何,他都成为了一个英雄。

然而英雄也是要还债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为了能证明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好事,他四处奔走寻找失主,甚至串通大家来了一场好戏,却被严谨的工作人员无情拒绝。

剧本扎实似乎是形容法哈蒂的一个专属词语,无论是反映家庭关系的《一次别离》,还是与社会现实有关的《推销员》,以及这部《一个英雄》,都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口碑。

宗教、道德、以及婚姻关系,都是他故事中缺一不可的素材。

无论是公众形象还是个人角色,都塑造地很好。

法哈蒂的电影中总是带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悬疑性,并且是有直击生活痛处的魔力。

在看似繁琐无用的对话中总是暗藏玄机,并且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蝴蝶效应,让观众在看到结尾后恍然大悟,啧啧称奇。

尽管法哈蒂的故事中永远弥漫着沉闷甚至绝望的情绪,但并不会太过晦涩,反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让观众一眼就明白,这就是伊朗的现实。

而且看完后带给观众的思考,又是深刻而不可回避的。

一个并不完美的人成了英雄,他的所作所为,也让观众无法去同情他的现实遭遇。

却又从另一个层面,直面人性和道德的审判。

法哈蒂在受访时说: 我喜欢用手持微晃摄影的方式,营造故事发生就在观众眼前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中,同样如此。

这种拍摄方式,对于人物内心情绪外化的把控,捕捉人物微妙的情绪起伏,让观众和画面产生更多的互动。

他并不过多追求拍摄技巧 ,却对细节把握得十分到位。

《一个英雄》中那位告诉拉希姆监狱电话号码的女看守,尽管从未出现在画面中,但是这丝毫并不影响法哈蒂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英雄曾经是普通人,成了英雄之后,他就不能再变回普通人。

不仅美国需要英雄,伊朗也需要英雄。

 2 ) Authentique et intelligent. L’éthique au profit de quel intérêt ? Difficile d’en décider.

C’est le premier film qui me fait découvrir le paysage citadin, les vies des familles ordinaires et les coutumes en Iran. Rien de surprenant par rapport à ce que j’attendais, les couleurs des burqas des femmes ont même le droit d’être variées, c’est quand même «consolant» en quelque sorte. Bien évidemment, c’est encore une histoire entièrement centrée sur un homme, sur sa pauvre vanité et son honneur soi-disant. L’acteur a bien fait son travail et le scénario est assez bien conçu de façon logique et cohérente. Je commence à devenir sensible à observer les personnages féminins, elles sont toujours attribués à un rôle social, que ce soit la sœur, la petite amie, la fille, la tante. Elles se montrent toutes courageuses, défendent pour leurs hommes : le frère, l’amant, le père… Ce sont elles qui ont rendu les scènes plus riches et humaines. Toutefois, ce sont toujours les hommes qui dominent dans le déroulement. Bien qu’il y ait quand même une femme dont sa présence déterminait l’obtention de l’emploi du protagoniste, cette prétendue propriétaire du sac retrouvé, finalement, elle n’a pas pu échapper au titre de la voleuse. Maintenant je comprends de plus en plus mieux ta malaise envers les films sous le regard masculin, ce dernier me fait sentir de même mal à l’aise et rend critique mon regard.

 3 ) 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只是一霎那

电影的结局太有深意了。

给整部电影的联想和反思上升了一个台阶。

虽然整部电影讲述的一个老实,善良的罪犯拾金不昧的故事,但是被各方作为工具利用,最后弄巧成拙。

重新回到以前,留下的只是一段故事,还有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历而已。

最后男主剃光了头发和胡子,带着孩子,重新回归走向那本属于他的监狱。

他光荣过,屈服过,高兴过,悲伤过,而那些被塑造被解构被吹捧被诋毁的“英雄”形象,一霎那烟消云散。

故事从一袋金币作为引子,讲述的却是人性的道德和良知,确实归还了失主,确实做了好事,为何纠结?

因为过程中有机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让结果又失去的时候,他又变成那个罪犯。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虚伪。

这些别有用心之人令男主的人生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最终又回到原点。

如今,他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样子重新回到监狱里的生活。

回去的时候,只有爱着的孩子和女人送行。

 4 ) .

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

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

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

多处新媒介的介入。

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

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5 ) 评价他,就如他的剧本一般难。

法哈蒂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

但我不喜欢这部片子。

我认为《一个英雄》是对《一次别离》的过度重复和模仿。

一次别离 (2011)8.82011 / 伊朗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阿斯加·法哈蒂 / 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角色类型别离中纳德被动应对流产事件。

英雄中拉希姆被动卷入“树典型”风波。

人们都在被动应对危机,属于被动角色范畴。

当然,此项符合法哈蒂描写社会小人物的视角。

二.角色数量别离大致有:纳德,西敏,特尔梅,纳德父亲,保姆,保姆丈夫,保姆女儿。

其余第三方有法官,家庭教师,楼上邻居等若干。

英雄大致有:拉希姆,拉希姆女友,拉希姆儿子,拉希姆姐姐,拉希姆姐夫,债主,债主女儿。

其余第三方有监狱长和监狱支部书记,狱友,慈善委员会主任,再就业政审领导,见义勇为司机大爷,金币主人等若干。

都是7+N,或是7+N的变体。

人物数量和功能都在法哈蒂式的可控范围内(两者基本一致,但英雄略多一些)。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别离中每一个配角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生动的围绕在主角周围,却又不失性格,连本应符号化的法官都带着人性,他们在演“自己”。

而英雄中每个配角都背负着某一种立场,甚至可以轻易的用好人和坏人把他们区分出来。

在我的观感中,除了“好人”司机大爷,其他的各路牛鬼蛇神都稍显失真,因为他们被符号化和功能化了,喊口号的人常常会忘了自己。

三.主题,矛盾类型,冲突的勾子都在讲小人物与国家的关系。

用36种故事模型来看,都属于第五种:逃离冤罪。

法哈蒂的本事在于他会融合两到三种故事模型于一体,这个后面再说。

至少在表层事件中都属于逃离冤罪。

别离中纳德面对保姆的索赔,英雄中拉希姆还债风波,两个故事的勾子都是钱。

这三项基本划定了故事大体的事件,人物关系+时空背景+事件=戏剧情境。

近似的人物关系,同样的背景,同类型事件,所以导致戏剧情境高度相似。

四.关键信息隐藏别离中孩子到底怎么没的?

(结尾交代了)英雄中拉希姆到底是不是设局者?

(没有明确交代)这是法哈蒂擅用的关键信息隐藏术,隐藏的意义有:1增加悬念,2情节复杂化,3延宕高潮。

这方面两部电影都做到了,但我想说别离用的好一些,因为,好的隐藏有两个前置条件需要满足:1隐藏的执行者需是一个角色,而非创作者或者剧中某方势力。

2该角色有隐藏此事的动机。

在别离中,保姆隐藏真相,并且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而去隐瞒,观众很难去责怪她的“欺骗行为”。

更绝的是,这个隐藏还在结尾处回到故事主线,并被纳德利用,点燃了炸碎人们希望拼图的炸弹。

绝!

(至于纳德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使出手按可兰经的杀招非要等到结尾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吧,就像手机屏幕上的挖孔一样。

天才的逻辑也有漏洞,我相信法哈蒂在这一点上一定纠结过,也一定尽力了。

)再说英雄,质疑拉希姆是设局者这个流言从何而来?

是债主么?

正常的一个债主为了让负债者还钱会把对方往死里踩?

如果是这样,那我猜,法哈蒂导演可能没当过债主。

何况,打人事件后债主还放他一马,老爷子够仁义了。

唯一有动机的就剩狱友了,那么,面对这样的质问:

一个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的正常人会怎么办?

一定是直面手机,就事论事逐个击破。

只有心虚的人才会曲线救国去找失主(失主那条线逻辑更有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了)。

在这里法哈蒂犯了一个错误,他让人物(拉希姆)的选择不再忠于人物性格,而是服从了导演的那一盘大棋。

更重要的是,狱友(关键信息的这条故事支线的核心)并没有在故事的终点回到主线上,因为,他只是个工具人,他不配。

别离中关于流产的矛盾从头怼到尾,英雄呢,结尾的焦点已经转到拉希姆儿子的尊严上去了,父子关系突然就抢走了流言的风头。

至此,隐藏信息这条线已经烂尾了。

如果我们分析一次别离的成功,会发现一条规律:关键信息需要赋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和主角组成最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人物关系,角色要有隐藏该信息的动机,并最终作用于故事高潮。

五.《套娃》故事结构法哈蒂的故事非常复杂,分析难度极大。

但是,这世上所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三幕剧,其他都是三幕剧的变体(根据每个故事特有的气质,将第二幕进行拆分)。

那么我们试着用三幕剧的结构来剖析《一次别离》,会得出一个图表(抱歉我电脑用的不熟练):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把《一次别离》分解成三层叙事,每一层都是一个完整的三幕剧独立体。

然后,我们可以发现,1号三幕剧向下恰好是2号三幕剧的第二幕。

整个2号三幕剧又成为下一层的第二幕。

这种类似于套娃的结构,如果你愿意,你的人物关系够多够复杂,你可以一直套下去。

分层的逻辑一定要从重要的人物关系出发,而且是越往下越重要,你不能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来套一层。

我个人觉得120分钟的电影里,三层结构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说多就好,大部分优秀的电影只讲一件事。

而年轻创作者往往就栽在“深度”这个坑里了,恨不得第一部电影就把宇宙讲明白。

那么,法哈蒂的故事搞的这么复杂为什么还好看?

答案在这里:

2012年《世界电影》第4期143页红线上那三个字:复杂性。

复杂就是法哈蒂的招牌。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终极追求是“简“,全世界的电影大师绝大多数走的都是毕加索的路子,越老越妖,一根线一头牛,看不懂是你的事儿。

那么,法哈蒂为何南辕北辙越拍越复杂?

首先,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南辕北辙只要做到极致,都会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甚至达到另一纬度的“简”。

其次,他的招牌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上面那篇文章只提到“复杂性”三个字,其实我认为,可分两个层次解读,第一是叙事复杂性,第二是情感复杂性。

达到叙事复杂性类似于织毛衣,相对有逻辑。

而达到情感复杂性则难很多,类似于在黑箱中拼图,也是最重要。

复杂的动作必然依靠复杂的情感,没有人物的情感打底,人物的行动就是无源之水,表层的复杂性就是花拳绣腿(例如某些靠音效支撑的国际网红大导演,不说了,怕挨骂)。

换句话说,你看到《一次别离》这么复杂的故事,还不厌烦,是因为每个角色都够生动,都有情感,他们充沛的情感纠葛恰好在一个平衡状态上,使角色相互角力,织绘出情感的复杂性。

这是法哈蒂高超的技法和天才的创造力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只能来试着分解一下他的复杂,尽量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看看他在三层三幕剧的每一层分别在讲什么?

第一层叙事,纳德面临法律的惩戒,他需要证明他是无辜的,求生存。

这一层是最容易外化的矛盾,类型片惯用元素。

同时能带到当下的伊朗社会背景。

第二层叙事,夫妻二人婚姻的分歧,为何要离婚,因为价值观不同,面对这样的社会,一个要逃离,一个要硬钢。

什么样的社会?

第一层叙事里有。

第三层叙事,女儿泰尔梅试图挽回这个家,她的家怎么了?

第二层叙事里有。

她真挚的情感影响了父母的情感。

父母的情感变化又会影响到前两层叙事。

但归根结底,泰尔梅这一层,表露的是一家三口割不断的情感。

如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分层逻辑:

又复杂,又有序。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节奏,表达的主题。

每一层都清晰准确,自成体系。

并且能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从社会到个体,从物质到精神,从价值观到情感,都有了。

而且有严苛的内在顺序,一定是社会事件在最上层,情感在最下面托底(全片结束时也会停留在最重要的情感层,没有什么比泰尔梅最后的选择更令人揪心的了吧)。

这就是法哈蒂的“复杂性”,也是《一次别离》繁而不乱的逻辑。

那么,我们把另一部摆上台面。

我们会发现,主体上是完全一样的套娃结构。

只是,第一层更复杂,第三层篇幅略少。

并且,一二层主题互有重叠。

第一层拾金不昧事件里,拉希姆一会儿要尊严,一会儿要钱,还要工作。

卖金币时上一秒畅想美好未来,下一秒就道德上身(人物的重大转变太过简单了)。

这不叫复杂了,这是性格的模糊。

第二层还债事件里,拉希姆面对债主时的又卑又亢,加剧了模糊。

还了债,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真正的尊严,但你却在还债的路上在意自己步子迈的不好看。

并且,债主全程参与集资过程就很诡异,给你还钱你就烧高香吧,还嫌人家这钱来的有瑕疵?

总之,这一层就是和稀泥,看不出这一组人物关系的发展和逻辑,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还有最重要的:欲望。

我们反观《一次别离》里纳德的欲望:我不走,我要改变这里,我永远是对的,我绝不认怂!

观众知道他想要什么,才能和他共情。

第三层美好新生活中,女友带给他生活的勇气,才是他计划还钱走出监狱的情感契机和基础。

是他上面所有行动的源泉。

可是这对人物关系被弃置角落,二人没有对抗,女友对拉希姆的各种做法表现出了微乎其微的反对,而这些反对通通被拉希姆无视。

这个男人从上了电视之后就变了,再没有提过共筑爱巢的事儿了。

换句话说,这对人物关系其实也烂尾了,也就无法再提供地基的支撑了。

人物情感无法支撑,导致人物行动线模糊,行动线模糊导致三个层次中主题重叠不明确,主题重叠导致叙事的复杂性受到影响,就好像汽车变速箱齿轮乱了。

叙事复杂性乱了,会遮盖住仅存的情感基础。

法哈蒂的剧本向来都是精密仪器,一处乱了,处处乱。

归根结底,在《一个英雄》问题连成的闭环中,谁来背锅?

我觉得恰恰正是法哈蒂过度追求叙事的复杂性,轻视了情感的复杂性导致的。

情感的复杂性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例如别离中纳德一家三口,就在情感的强度上远强过英雄中的拉希姆和女友及儿子的组合。

而复杂性这件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有些故事适合复杂,有些故事不适合。

如果你发现有些角色即便删去,故事依旧成立,那就有问题了。

最恰当的状态,应该是每个故事都找到自己最独特的结构和气质,高于类型化模式,这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

这一类故事中,我个人觉得《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找到了比较匹配的结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横向对比。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2019)8.2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保罗·沃尔特·豪泽 山姆·洛克威尔这部片子特别值得学表演的同学揣摩这世上没有什么成功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套娃这一套好不好使,不知道。

我只知道强行照搬一定会有问题。

六.情境设计的惯性最后,说点零碎的有的没的。

有没有一些画面,或是一些角色的状态,或是一句台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道德的困境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孩子面对质询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武戏的场所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或者,这最经典的一幕: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结语我带着批判和调侃的心态去找以上这些图,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次动容。

以至于此刻已失去了批评的心情。

抛开与前作的对比和不知详情的抄袭案,《一个英雄》依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只是珠玉在前,瓦石难当。

十年后的今天,《一个英雄》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十年前《一次别离》的伟大,让我再次赞叹法哈蒂在技法和创作直觉上达到的一种独特的契合高度。

同时它也证明,天才的作品是无法复制的。

虽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以至于我们会看到同一种语法,同一种视听,甚至感受同一种情感体验。

但我还是盼着能看到他下一部,有新的天才出来。

2012-2022《一次别离》上映十周年了。

向法哈蒂致敬。

一次别离 (2011)8.82011 / 伊朗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阿斯加·法哈蒂 / 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

 6 ) 道德的死结

拉辛从狱中保释回家,女友拿出自己捡到的包告诉他可以用金币换钱还一部分债。

但金价贬值和债主的还清要求让他决定寻找失主另辟蹊径。

她发表了告示留了监狱电话,也没有意外的找到了失主且出了名。

监狱用他来宣传,媒体大肆报道,基金会为他颁奖筹款找工作。

新工作的员工要他自证换金币是真的,但拉辛却找不到失主作证,无奈选择了撒谎让女友假扮,但却被一条短信毁了。

拉辛再次找到债主,却被监控拍到和女友一起,彻底成了撒谎的人,要回到监狱。

二人决心继续求助基金会换取名声,监狱尝试将拉辛语言障碍的儿子推出来换取同情,但拉辛不同意,他还是回到了监狱。

伊朗电影总是用镜头去抓住自身的一些现实问题去呈现,法哈蒂尤其擅长去展示一些关于平民的伦理问题。

这一部也同样的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拉辛难道是不该还金币做个好人吗?

他到底是哪一步做错了呢?

诚然拉辛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人,更有甚者如债主所言“我毕生做守法好公民还花钱替他还债,如今我想把他欠我三年的钱要回来,还成了我错了,他倒是得了奖状?

”我看到这部分的瞬间作为旁观者甚至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改过自新值得一个奖励,但这个奖励是否对从未犯错的人是个惩罚呢?

道德的标准本就在每个人心中,而人与人之间成长教育环境等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使道德的标准变动范围极大。

拉辛还了硬币,但因有前科和无法证明最终还是被定性为大骗子,这样的引导下我如何相信他以后还会成为一个好人?

而如果对于本该做的事过度表扬,甚至加入了媒体和机构去渲染,是真的会让社会变好,还是寒了更多人的心?

后半段的各方辩论简直精彩,大家都各怀鬼胎的遮掩和争论就知道,在利益面前,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但大家却又要求做了一件好事的人是个完美的榜样,既可笑又可悲。

该片在我心里敲了一个巨大的警钟,余韵绵长,也始终找不到答案。

 7 ) 当道德成为一场全民“剧本杀”

主人公拉希姆因一次拾金不昧的善举被捧上“英雄”神坛,又在舆论反噬中跌落深渊。

这一叙事虽植根于伊朗社会,却与中国当下的网络生态与大众心理形成惊人共振——道德审判的狂欢、真相的碎片化消解、流量逻辑对人性的异化,无一不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困境。

一、 “好人好事”的流量陷阱:从神坛到祭坛拉希姆归还金币的行为,从一开始便掺杂着生存焦虑与道德算计:若金币价值足够还债,他或许会直接变卖;因价值不足转而归还,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荣誉”的投资。

这种复杂性在身边并不陌生:从“大衣哥”朱之文被村民直播榨取流量,到“拉面哥”因过度围观被迫停业,善意常被流量经济裹挟为“人设商品”。

公众既渴望“完美好人”,又热衷“扒皮打假”,好人设的崩塌往往比建立更快——正如电影中拉希姆从英雄到骗子的反转,仅需一则视频的传播。

二、系统的共谋:权力、资本与道德的合谋监狱利用拉希姆转移自杀丑闻焦点,慈善机构借其子博取同情募捐,媒体追逐热点制造叙事——这种权力与资本的合谋,在我们身边同样暗流涌动。

例如某些企业借公益营销塑造形象,却对员工权益漠视;官方宣传“正能量典型”时选择性呈现事实,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甚至失真。

当道德成为工具,个体的挣扎便沦为系统运转的润滑剂,正如拉希姆最终意识到:“荣誉”不过是困住他的无形牢笼。

三、普通人的生存悖论:在清白与生存之间走钢丝拉希姆的困境直指一个尖锐问题:当生存压力与道德准则冲突时,普通人如何选择?

“外卖员为救婴儿闯红灯反被投诉”“老人摆摊还债却被质疑作秀”等事件,皆暴露相似矛盾。

电影中拉希姆伪造失主的无奈之举,恰如现实中底层群体为争取权益不得不游走于规则边缘——系统性的不公将人逼入“不完美受害者”的绝境,而舆论却苛求他们成为道德完人。

四、解药何在?

从“围观正义”到“共情理性”电影的结尾,拉希姆选择重回监狱以保全“荣誉”,这一悲剧性选择隐喻着个体在系统碾压下的无力。

但现实中,我们仍可寻找出路:需警惕将复杂人性简化为“好人/坏人”的二元标签,在热点事件中保持“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克制;更需反思平台算法对极端情绪的推波助澜,推动建立网络暴力追责机制。

如电影中唯一相信拉希姆的,只有他口吃的儿子——或许,回归对具体个体的共情,而非对抽象符号的审判,才是打破道德困局的起点。

这部电影像一面照妖镜,映出全球社交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通病:我们热衷造神,更享受毁神;追求正义,却放任暴力。

当每个人手握“道德放大镜”审视他人时,或许更该问自己:我们究竟是真相的捍卫者,还是这场“剧本杀”的共谋者?

 8 ) 一个英雄?

现实中,有人会丢金币吗?

丢了金币被一个假释犯人的女朋友捡到,准备把金币换成钱,由于金价不合适,不够承诺给债主的债务的一半7500万土曼(里亚尔)是所欠债务总额的一半,犯人希望籍此向债主求情,让其彻底,免除自己的牢狱之苦,由于良心和家人的劝阻以及金价的不理想,犯人决定把金币物归原主,由此一系列的闹剧上演,一个如此需要摆脱牢狱之苦的人获得一笔额外之财,这分明就是个“神”的安排,是个考验。

然而,主人公经受住了考验,他只是曾经动了个念想,却被现实促逼着做了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分内之事,把金币还给失主,却留了监狱的电话,而没有留临时保管钱财的他姐姐的电话,并向典狱长一伙一五一十的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典狱长为了让他的拾金不昧事件吸引监狱的其它内幕,他们希望他改一下他的故事版本,遮蔽他在整个事件里的平常,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善举。

 9 ) 英雄到老鼠的距离,只差一句流言

拾金不昧虽然犯不着开表彰大会,但的确值得颂扬。

常人很难拥有这种宝贵品格,金钱诱惑前,人性大部分时间总是脆弱不堪。

男主Rahim本来也是流俗的大多数。

创业失败的他,以失信之名被警方收押,不过狱中的良好表现为他换来为期两天的假释,期间,他意外获得一笔横财:女友告诉他,自己在男友收押期间,于某处捡到一个包,里面有一笔价值不菲的金币。

这对Rahim而言无疑天上掉下个馅饼。

只要用它偿还欠下的债务,他就能免于被追诉坐牢。

两人兴致冲冲跑去金铺打算兑换现金时,金铺老板的签字笔因缺墨无法记账,给Rahim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他意识到,这是真主阿拉对自己的考验。

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Rahim将财物如数上报给失物所在地附近的银行,并留下拘留所的电话等待失主联系自己。

没多久,一个女人打来电话联系了Rahim。

确认失物细节描述全部吻合过后,身在拘留所的Rahim嘱托家人,将钱包和金币交还了女人。

拾金不昧的事很快变得人尽皆知。

拘留所有感于Rahim的伟大人格,决定请媒体前来采访,可原本,他们对Rahim擅自将拘留所联系方式外传一事感到极度不满。

新闻很快上了电视,周围人对Rahim刮目眼看,唯独一人例外。

此人揶揄Rahim的行为不过是想掩人耳目,好为自己减刑寻得借口。

男子甚至进一步猜想,Rahim一定和拘留所达成了某种交易,才有了此次的假消息。

他只猜对了一半。

Rahim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减刑,恰恰是出于良心所为。

但捡到失物的人的确不是Rahim本人,而是他女友。

不过这个信息被拘留所刻意忽略,他们仍坚持让Rahim接受采访,因为比起小小的谎言(让Rahim宣称是自己捡到失物),物归原主足以抵消伪造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

报道过后,Rahim被渲染为一个英雄,专门负责募捐游说帮助犯人减刑的民间组织甚至为其颁奖,并号召社区为其还债贡献绵薄之力。

和当初质疑过Rahim的男人如出一辙,颁奖台下坐着另一个拒绝鼓掌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初为Rahim创业投资的合伙人。

为了男主的生意,他倾尽了一切财力,最终却以项目破产告终。

Rahim被依法拘留,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却交给了合伙人。

为了偿还Rahim欠下的高利贷,合伙人甚至抵押了女儿的嫁妆。

现在,那个毁掉自己和女儿前途的家伙竟以“模范市民”身份出现在领奖台,这着实令他不快。

通过捕风捉影的对话,观众从合伙人口中了解到Rahim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混蛋。

接下来发生的事,无意间“印证了”合伙人的说法。

借助人为乐申请工作期间,中介中止了Rahim的申请,理由是没人能证明失物是他还的。

从失主失联的后续来看,留给Rahim的结局已经很明显:要么认栽含冤入狱;要么继续为自己的立场抗争到底。

为此,Rahim找来交还失物的家属,甚至还被逼得让女友假扮失主蒙混过关。

不料,中介并不买账,反将Rahim“亲自”发给合伙人的短信甩出打脸。

短信发自假释前一周,中介以释放时间和短信发送时间不吻合为由驳斥了拒绝了Rahim的工作申请。

通过一组巧妙的剪接,电影暗示了那个以Rahim之名发送短信的人,极可能就是他的女友,对方这么做无非出于好心,不料却办了坏事。

Rahim发布失物招领时,女友的闷闷不乐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短信风波让Rahim重获自由的希望变得渺茫,更要命的是,后来和合伙人的肢体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ahim的人设塌房。

合伙人的女儿将暴力场面记录下来,扬言要将Rahim的真实嘴脸公布网络的操作,也让募集善款的机构和信任过他的拘留所,开始怀疑Rahim的行为动机。

至此,Rahim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之中……继《一次别离》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延续了对偏执型人格的描绘,他们总是在开端陷入争执,并因为性格原因和某种外力,使自己卷入更复杂的矛盾中。

Rahim后半程的经历像极了被媒体误报导致自杀的刘学州,他们都因一些人单方面的说辞,成为流言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Rahim的悲剧在于,创业失败的经历令他被定义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在伊朗这样保守的社会,人一旦被定性便再难翻身,即便后续有再多善举,只要流言死灰复燃,一切白搭。

通过Rahim的故事,导演同时传达了他对人和人之间脆弱又敏感的关系的精准观察,因为很显然,毁掉一个人的信任总比辛苦建立来得更快。

基于此,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才格外值得深思。

除了巧妙反思社会心理对个人意志的瓦解,向来擅长反映社会问题的法哈蒂,还不忘对公权力展开反思。

Rahim的事迹曝光后,先前嫌他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力机关,却率先想到利用媒体大打宣传牌,让部门接他的名头风光一回,尔后又在Rahim人设崩塌后果断迁怒于他,怪其行为不检败坏机构信誉。

一来一回中,权力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评判力,对Rahim而言,他不过是这套话语体系中的一枚棋子。

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导演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Rahim虽然无法找到失主证明自己拾金不昧的事实,给到的间接人证也包含弄巧成拙的善意谎言。

可导致大家作伪证的理由,无一不源自对伊朗法律的恐惧。

帮其筹集善款的慈善组织曾说过,他们帮助类似Rahim一样的人,是为了减缓法院对被告人的过重判罚。

一个在别国看来罪不至死的过错,到了伊朗却可能让当事人遭遇死刑(比如穆斯林文化中对通奸罪的处理)。

不光法律严苛,法律的执行者也没有做好真诚聆听弱者的准备。

明明Rahim和证人距离中介头头的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只要他有所表示,对方就能予以回应,但他却用电话方式呼叫同僚走程序。

系统的冗长繁琐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环境下,回应它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将错就错。

悲剧的是,Rahim一行人赌输了。

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社会已然形成的成见,而人们也未必能领悟谎言并非全都来自险恶用心过后,Rahim最终选择放弃挣扎,前往他应该前往的目的地:监狱。

他用实际行动“殉道”,并通过空间上的禁锢,保留了最后一抹旁人难以察觉的尊严。

从众人敬仰的英雄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需要一句流言。

这是偏见和误解被当作既定事实广泛散播的结果,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现实。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10 ) 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走出无形的牢笼?

伊朗大师级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个英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中备受期待的作品之一。

首映礼上,当导演及主演进场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法哈蒂眼泛泪光,非常谦逊的将手放在胸前,对观众的支持表达了感谢。

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拉希姆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入狱。

他期待着与女友、姐姐和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重聚。

在两天的假释期中,他的女友在街上捡到一个装着金币的手提包。

如果把金币卖掉,也许能有足够的钱来说服债权人免除债务?

然而当金币的价值低于他们想象时,拉希姆决定张贴告示,把金币物归原主。

拉希姆所在的监狱正因囚犯自杀丑闻而苦恼,正好利用拉希姆“拾金不昧”来拉一波好感。

他们联系了电视台来做宣传,拉希姆成了“一个英雄”。

某慈善基金会闻风而至,为英雄筹集资金。

他们将拉希姆结巴的儿子推到台前,赢得了公众的同情。

在伊朗,如果债权人决定撤销起诉,欠债人就可以获得自由。

舆论导向让拉希姆的债权人大为恼火,他不明白为什么欠钱的人成了英雄,而他想要回自己的钱,反而被认为是不近人情。

慈善机构为拉希姆推荐了一份工作,如果有了收入,他离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又进了一步。

然而持怀疑态度的公职人员要求拉希姆提供证据证明丢包的女士真实存在。

当拉希姆找不到那位女士,他的女友自愿假扮失主,为拉希姆作证。

事情越发失去控制,拉希姆的自由之梦,终是渐行渐远。

曾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包揽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法哈蒂,再次深入伊朗社会生活,通过一个欠债人挣扎着获取自由,却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的故事,来表达他对伊朗社会现状的思考。

《一个英雄》的新意在于,把一个电视屏幕上的“英雄”放到社交媒体滤镜下去检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和扭曲着现实。

结果就是模糊了“清白”与“有罪”的界限。

观众得到一次沉浸式体验,每个人对电视及社交媒体观点的异同,决定了其对影片的态度。

在伊朗,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地方,它不由政府控制。

然而电视不同,出现在电视上的人,言行通常站在政府一方。

法哈蒂用他最擅长的冷静观察,现实主义却不乏精心钩织悬念的风格,让我们深深沉浸于伊朗的社会价值观中。

社会新闻报出的好人好事,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爆出负面消息的案例不绝于耳。

渐渐的,对所有信息的真实和权威性都持有一丝疑虑,成了人们接受信息时的一种本能。

没有人是完美的,观众对拉希姆的怀疑起起落落,形成不断变化的灰色情感地带。

例如影片中,导演刻意埋下一个疑点:为什么拉希姆登寻物启示时要留下监狱的电话?

如果他留下姐姐家的电话,甚至直接把包交给警察,都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捡到金子后的第一反应是去金店问价格,导演一开场就告知我们,拉希姆对用金钱换回自由的渴望。

然而金子不够,拉希姆才说服女友,物归原主。

他留下监狱电话,真的没有私心吗?

然而即便有私心,能代表他的行为不够诚实吗?

这恰恰也是导演对人物塑造的精巧之处。

拉希姆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他是唯一永远站在父亲一边,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的人。

然而这份纯真和弱势,在慈善机构和监狱的眼中,是最好的棋子。

拉希姆也终于意识到,绝不能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而把儿子推到舆论的中心,因为任谁也经不起这洪水猛兽般的一番折腾。

影片最后拉希姆反复强调,他在乎的只是“荣誉”。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道德污点的人,要如何走出这无形的牢笼呢?

首映礼上,饰演拉希姆的演员阿米尔·扎迪迪本人帅气挺拔,完全看不到影片中被生活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拉希姆的样子,可见其演技之优秀。

导演法哈蒂以他的睿智、谦逊及对伊朗社会现实的忧虑赢得了观众的尊敬。

首映结束后,影片获得了持续4分钟之久的掌声。

身处现场的我也倍感激动,不知不觉中拍红了掌心。

《一个英雄》最终斩获74届戛纳评审团大奖。

《一个英雄》短评

是法哈蒂,甚至是伊朗电影驾轻就熟又屡试不爽的题材,陷入道德困境的普通人在私欲和公理中周旋直至筋疲力竭,你说手法有多巧妙或者拍摄难度有多大都不尽然,但奇怪的是几十年了,只有伊朗电影一直坚持走新现实主义的路子毫不动摇,当然西方对此的迎合也成就了伊朗电影自己的路径依赖和困境。

2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仍然是和《一次别离》一样的道德和利益困境,但相比于如此抓人的前作,这部的完成度并不高,前半段过于冗长让人很容易走神,直到后期才渐入佳境。男主所经历的事情放在中国也屡见不鲜,人无完人,但我们总会有意无意的给人贴上标签,尤其是在媒体的助长下,我们更容易将一个人定义的非黑即白。其实哪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6分钟前
  • 宫唯明
  • 还行

Sarcasm towards both social media and propaganda campaign. Keep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until the last minute.

9分钟前
  • Messi
  • 还行

这位大兄弟办事很成问题

14分钟前
  • 大猫
  • 较差

故事可以,拍得不行。

18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故事简单,切面小。

19分钟前
  • 当局
  • 较差

法哈蒂怎么能那么稳定的找到点

22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很有伊朗电影特点,一件小事牵连出来许多社会问题,各有各的目的与用意。尤其反应出今天的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大大超出了当事人所能预计的结果。

27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cannes第二场# 法哈蒂熟悉的题材,室内+家庭+社会批判+罗生门事件。要表达的线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给人一种非常混乱的感觉。 ps中间儿子哭的时候,枕头上出现金棕榈标志,这渴望赤裸裸…

29分钟前
  • Ducournau
  • 还行

不是法哈蒂第一梯队的电影,更像是《推销员》《过往》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好片子,却看不下去了……

32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导演尽力了,虽然一些地方略显刻意。

34分钟前
  • 个别人
  • 推荐

6.6/10 #PFF30 总体上是扎实且完整的,并未体会到过度尖锐的困境和悲惨,这点显然已优于绝大部分的电影节青睐的第三世界电影,似乎是因为男主较为内敛的情绪表达,也或许得益于影像从始至终对“社交媒体”的未展示。节奏紧凑但是开展的方式略有平淡,不断地因某一决策而引发新的事件和行动,然后产生新的后果,这种线性的流程充斥全片直至结尾。但似乎过度着眼于私人-他人(外在评价)两个极端,对于位于中间的公共领域并未有显著或有力的批判(监狱系统,电视媒体,网络媒介),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勇气和尖锐。开头直接跟随男主视角进入叙事,情感/家庭甚至于内含金币的包等都成为先设的剧本元素。

38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不喜欢这种人为设置戏剧冲突的感觉,我们的西亚朋友一贯的窝囊弱智博同情风格看多了简直是要短寿,

41分钟前
  • jesusatan
  • 较差

伦理片常青树

43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3.75

44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推荐

主角不能说是多么高尚的人,但肯定是一个带着善良又非常单纯的人。一个单纯的人,不考虑事情对他人及有权力的人们带来的影响,只是跟随着事件发展在单纯的做事做人,而不多考虑一步,往往就会带来这种被社会猜忌被权力者甩来耍去的境地,社会是复杂,做人真不能只看着眼前自己的情况。有影响的事件都是附带着影响周边人的,周边人的举动也会跟随事件的发展影响在考虑自己举动会带来的后果,从而会有所顾忌。

48分钟前
  • 五妹公主
  • 还行

过度设计和人工雕琢让法哈蒂注定成为不了大师,但比起大师,我们太缺这样的故事片了。

50分钟前
  • 张三其人
  • 力荐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来圆,一件“好事”却扯出许多社会根源性问题,没人能扮演一个“英雄”而自洽。

54分钟前
  • 雾怎么塌了
  • 还行

1. 法哈蒂太知道戛纳和奥斯卡的喜好,设计感和功利性太强,所以降低了说服力。2. 故事没有交代谁是真正的失主,电影也陷入“谁是真正作者”的抄袭风波,戏里戏外的罗生门互文事件,倒是很有意思。

59分钟前
  • 咋咋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