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热爱阅读的麦吉来说,注重精神的满足远比性愉悦要重要得多。
一个精神独立的女人,自然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即一个孩子,投入全身心地养育孩子。
有个丈夫是她的计划之外,最后提议可以撮合丈夫和前妻复合,也是算是做个顺水人情似的操作,毕竟肯定迟早也是要离婚的,何不成全还是相爱的一对儿有情人呢,还已经都生了两个孩子的。
可以认为是麦吉相当理智,也可以认为麦吉充满善意。
沉醉在要写出个完美小说的老男人,得知她们的暗箱操作后,还玩离家出走,真是青春期般的老头儿,是个教授又怎么样呢,还不是都认不清自己究竟擅长什么方式的表达,迷失在自己知识生产标新立异的叙述叙事角度观点中,还埋怨前妻都不欣赏他,小男孩老了还是小男孩暴露无遗。
强势的需要争取到身份地位的前妻需要小男孩儿般的丈夫(职位),其实也是种搭帮过日子的考量,尤其也还是个有点儿才华的教授最好了。
忠厚老实的腌黄瓜的老板,会变成麦吉的情人吗?
片尾开放式的可能性很高。
至少可以肯定老实男会把麦吉照顾得很好的。
最近我,都在读 《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
当我读到卷一:教堂建筑之表里——各异的敬拜活动,这一小节。
里面提到了新教当中的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会(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我想到了 《麦吉的计划》里面曾经出现。
贵格会基督徒就不信奉任何圣事和仪式,视之为“空洞的形式”:只是做了表面文章,不一定有实质信仰。
同样,贵格会信徒中没有神职人员,因为他们主张人人平等,所以在贵格会的宗教集会中,任何人都可能受圣灵启发而主持礼拜。
因而在教友派的会所里看不到任何信仰标志,只是一个简朴、安静而整洁的所在,人们可以在此默默祷告,静心冥想。
所以本片女主角maggie她不是没有信仰,她只是不喜欢繁文缛节,就像她一开始实际上对于男女关系的不信任等各种原因,选择的是独自受孕当单亲妈妈一样。
而进入贵格会的区域的时候,音乐是快速的、反复地,象征着她脑中在不停地思考她和男主人公john的婚后关系,实际上和她想象的婚后生活是多么不一样。
她再善解人意,不想在john和孩子面前爆发,那么她除了和闺蜜抱怨,她还能怎么开到自己呢?
宗教?
她和闺蜜(也是她工作地点的同事)一起参加了 乔琪(男主前妻)的试读会,看到了前妻在公众面前是如何光鲜,作为女性是多么独立(她都帮乔琪带她的孩子了,她是有各种时间哟)
在湿度会等签名后,快速跳接下一场,她坐主位,和john和乔琪的两个孩子一起吃饭,没有对话。
但是配乐已经是下一场贵格会的快速及反复了,她看着自己悲惨的现今生活,丈夫如墙上图画的大公鸡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一毛不拔。
她必须思考必须冷静了。
然而到她把两个孩子送回生母乔琪家的时候,她准备把她的计划plan告诉乔琪时,在家里这个环境(而不是试读会那种乔琪光鲜的公共环境),乔琪的缺点乔琪的怒火终于表现在她面前。
那么maggie's plan是否成功呢?
自己看电影吧。
搁在现在,谁不说一句人间清醒啊麦吉!
腌黄瓜男多可爱!
男主很好,居然演过这样一个渣男哦伊桑霍克,记不住名字他是低俗小说里乌玛瑟曼的前夫乌玛瑟曼照片比那个电影好看超美的他们居然一起过他是战争之王里那个耿直警察哦朱利安摩尔一出来就知道此事不简单她和渣男确实互相需要关键是她事业搞的太好了提拔渣男顺手拈来大家都在完成自己的角色吧不用心疼任何人现在看视频评论里老婆看老公突然发生变化,就知道对方恋爱了突然唱伤心情歌就是分手了还要安慰他爱情就是起起落落啊大家现在都好通透这电影重播一下肯定8分
电影里的生活一向是离现实中的生活很远的。
看到麦吉寻求体外受精,独自孕育一个baby的段落,不由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欣新闻。
大意是一个上海高校的女博士,同样是厌倦了相亲逼婚的生活,也同样想自己生一个孩子,于是辞职到美国人工授精怀孕。
只是,现实世界的结尾是,这个可怜的女孩,终于因为大龄有孕无业的种种现实压力,在花光积蓄的巨大压力之下,流产而丧失了理智,据说变成一个精神失常的女子流落街头。
所以电影里的麦吉是幸运的。
她所生活得社会已经从观念和制度上给予了一个女人不结婚却能够独立养育一个小孩的可能性。
因此,麦吉才可能看上去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独当一面。
如果你是一个完全无法接受预想和现实不符的人,那么你注定无法走入婚姻,因为所有的美好幻想近乎等同于所有你需要忍受和妥协的一切。
现实是,你想要的,永远只能靠你自己的去争取和给予,而非来自另外的其他人。
所以这么看来,麦吉的生活是我们只可远远向往,而非大多数人可以抵达的状态。
男主非渣男,因为实际是,你遇到过多渣的男人,你就是对应的那个多绿茶的女人。
女主演了太多这种性格的现代女性了,看片子的时候,总觉得好穿。
真的很佩服米国人的独立简单直接。
女主能够以婚外情抢亲再与前妻合谋让其复婚,脑洞之大也只有大美利坚这么自由国度的编导才能想得出来。
原本以为剧情最后是俩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幸福一生,伦理片变百合片......印象最深的是女主的那句“I'm not controlling!"。
对于跑偏的人生懂得去及时拨乱反正的决心还是蛮让人敬佩。
一个叫麦吉的女人计划生一个孩子,但是却不想结婚。
到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但是却经历了一个比较苦逼的剧情。
一句话其实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但要理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就需要一部电影的长度了。
虽然不是一部小妞电影,但是里面还是包含着一些小妞情节的。
虽然女主年纪大了但是依旧在纽约这个活力四射的城市依旧表现的活力四射。
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她是一个有活力的人,喜欢小孩却又不想婚姻。
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使得自己面对无法预料的婚姻时候表现的很逃避。
这点可以从大胡子临时想要和他发生关系的片段可以看出。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依旧是逃避的。
或许他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来给自己作伴。
而其他就需要顺其自然了。
通常一个有所期待的女人必然是要配备一个渣男的,而对于文艺男的两种结局似乎亘古不变,一种是被伤害就像《和夏末的五百天》中的男主一样;另外一种就是本片中的男主了,显然这是一种施害方。
当两个女人密谋对于文艺男采取措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其中一个人意志不坚定。
但是越害怕什么就越会迎来什么。
随着剧情的发展,原配觉得自己的意志力如同被带进温暖房间里面的雪一样,慢慢的不知不觉的融化了。
于是乎,一个女人站起来就意味着另一个女人必须倒下去。
很显然女主作为后来者必然不能居上了。
然后就被原本的两个人生生抛弃了。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于一种状态的时候。
你的周遭的环境就非常排斥另外一个人的介入。
但是有时候因为自己觉得生活就要发生改变了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别人对于你的好奇,仅此而已。
你所认为的爱情其实很多时候只不过一种新鲜感而已。
当男人开始用下半身思考的时候当时就不会去考虑结果了。
而更为狗血的是,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时候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使得两个错误交织起来。
那就更加乱了。
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就是乐此不疲。
当然受伤的人总是那个付出者,其他人顶多是换了一种状态而已。
并无其他。
当你准备接受一种新生活的时候就得准备新生活带给你的负面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可以克服的,有时候后则是不能被克服。
当你付出的时候就别想着对方也会以同等的回报来给予你回应。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相杀的。
这种不公平是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
接受这种不公平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好受一些。
执拗的陷入矛盾中不能自拔的话。
其实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的。
习惯了一种状态就别想去打破他,如果决心打破就要随时接受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也许是恶果。
管他呢?
生活还在继续,不是吗?
最后告诉我们,与虎谋皮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以下记于2023.5.12)1. 开屏就是一顿纽约回忆杀暴击啊.
2. !!!
弗兰西斯哈!
3. 受jing的桥段 这可不能更好吻合明天yy孩子的一周岁.4. 我勒个去 这是爱跃星空的结束致敬virgil之地吧!
5. 好了 伊桑霍克 不说了 满分好吧.
6. 十分钟都没到 已经这么多留言.
7. 纽约拥有这样的家 人生足矣.
8. 早上的播客说 品牌的成功是让人可以拟人化. 以此类推 当我想到纽约女孩时 兴许就是弗兰西斯哈了吧 或者纠正 Greta Gerwig.9. 暂停. 梳理一下剧情. 弗兰西斯哈的受精对象企图用真实人工方式(发生关系)来实现 而她阴差阳错因为名字相似认识的大学同事伊桑霍克(一个结了婚笼罩在老婆和家庭阴影下的男人)从读他小说开始 发展到伊桑霍克坦诚喜欢上了弗兰西斯哈.10. emmm.
11. 爱情的初始固然美好 但因为孩子 琐事和纷争就会产生.12. whole foods. 眼泪 不说了.
13. 弗兰西斯哈和前妻不欢而散的争辩.14. 笑死 怎么男女主的风月片段 还能夹杂中文.
15. 天晓得 为什么华盛顿广场在每个剧集里都出现.
16. “我想有我自己的泡泡”. 小孩子的祈愿 何尝不是成年人的梦想.(以下记于2023.5.14)17. 清醒时会深感 摩登爱情的加长版. 三人游 小孩的教育.18. 剧情发展到昨夜的13.19. 弗兰西斯哈不但和前妻纷争 还和自己最好的男性朋友也吵架了.20. 我昨天肯定喝多了 所以才没意识到 14的评论来源于 “来一场当地的冒险”.
21. 哦对了我还搞混了伊萨克和伊桑霍克. 说起来确实名字都相似.22. 弗兰西斯哈想让男主和前妻复合 还创造了魁北克机会 but seems fail.23. 泡泡来啦 昨夜的分水岭 至少评论来看.
24. 男主和前妻还是ons了居然.25. 男主意识到 一切都是一场安排.26. 怎么发展成了双女主戏.
「纽约」、「知识分子」、「自嘲的幽默」,《麦吉的计划》(Maggie’s plan)将这些元素集合在一起,实在让人难以不联想到伍迪艾伦(Woody Allen),或者同样由葛莉塔薇洁(Greta Gerwig)主演的《弗兰西丝·哈》(Frances Ha),但与两者不同的是,电影一开始,女主角玛吉便向友人大谈想当妈妈的计划,由这种一点也不文青的角度切入,为整部片的生活化定了调。
导演从三十岁的纽约女性观点出发,讲述了一个只要小孩不要婚姻,但又不小心介入别人家庭,兜兜转转、亦悲亦喜的故事,看似离奇,但仍在相当程度上写实描绘了中年文青的无奈。
片中男主角约翰,夹在两个女主角之间,大多时候却都处于被动状态,除了「写小说」与「对自己诚实」之外,他在片中几乎没有实际作为。
片中对他心里的着墨不多,大多是由两个女主角的角度去理解:在玛吉看来,约翰虽然聪明,但却缺乏某种正视现实,以及利落解决的能力,当玛吉向他抱怨一切快爆炸的琐事时,他却天真地回答:「我们一起离开吧」。
而在前妻乔吉雅的眼中,约翰虽然努力写着他的小说,但其实早就困在小说与人生半真半假的转换中,他对自己的了解甚至不及乔吉雅。
虽然电影给了约翰一个红玫瑰与白玫瑰式的情境,但无论是在玛吉身上重新感受生命力,或在乔吉雅身上得到知己的理解,他扮演的始终是被拯救的角色,尤其后半与乔吉雅的重逢完全是两个女人设计的,约翰与其说是三角恋情的中心,不如说是个被操控的棋子。
但话说回来,两个女人难道就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当她们的计划曝光,玛吉紧张地去找乔吉雅商讨对策时,乔吉雅的青春期女儿在旁边冷冷插了一句:「妳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吧?
」她们看似有计划,但计划又往往随着己身的欲望浮动,就像乔吉雅和约翰喜剧性的关系,上一秒还针锋相对,下一秒又情不自禁;玛吉就更不用说了,她异想天开的计划美其名是让约翰回到真爱身边,但实际上又有多少逃避罪恶感的成分?
呼应到原片名Maggie’s plan,乍看之下指的是玛吉疯狂的「退货」计划,其实更暗指玛吉凡事都想照计划、习惯将事物量化的性格,从一开始借精生子,挑选商品般选定孩子父亲的过程,到与约翰的感情出现危机之后,以不要「浪费」为理由,异想天开要「退货」的提议,都在在呼应了她性格中忽略情感的倾向。
她不习惯以感情出发的思考模式,却反而使得剧中的感情关系更混乱。
话虽这么说,但无论约翰、玛吉或者乔吉雅,片中角色的塑造都仍是讨人喜欢的,他们彷佛天生具备不可思议的复原能力,即使经历一桩桩荒谬的事件,仍然能在之中找到意义。
片中最温暖的莫过于玛吉与女儿的关系,女儿不仅是玛吉在婚姻中最大的珍宝,也是片尾全新希望的暗示,她虽不懂大人的世界,却巧妙地连结起玛吉与他人。
喜剧是如此迷人,正如饰演约翰的伊森霍克所言:「我非常感谢能饰演一个没有身处在痛苦中的角色!
」片中的角色虽然陷在复杂的三角恋情中,但电影轻松幽默的基调,使观众被卷入角色的迷惘焦虑之余,又被不时迸出的荒诞对白逗笑。
电影处理中年、外遇、婚姻等大命题,却又以戏谑的方式为他们开脱。
观众明知生活里没有这么尽如人意的结局,却又为所有角色荒谬的适得其所感到开心。
正如玛吉的好友一语道破的:「你永远不知道是你安排了这一切,或是命运安排了这一切。
」人算不如天算,但既然身处宇宙神秘的洪流之中,不如就放宽心,看看生活到底会将我们带往何处吧。
OMG, I love this film. I like the nerd way they talk to each other. I like the idea that unborn children are the real gods, dictating the fates of us poor clueless mortals. And more.... I will go back to watch.After I have finished watching this film. I find there is a lot that have been told in it. One thing I find resonating with me is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cademics the film presents. One kind is presented by Maggie, who know the ethics and discipline of life as well as academy. She cares about others and she cares about students. She does academic research for the sake of human beings and centre studies around ordinary lives. She is the only main leading character in this film and she is found so attractive. The other kind is presented by John and his wife, who are interested in academic research so much that they are only into their own studies and do them for the sake of research or sometimes even fame. They have no balance of their lives as well as their academic engagement. They don't car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they don't really care about students, though academics is perceived as not only diacovering knowledge but sharing and spreading them. They exploit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round them to build up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For them, institution or education are only platforms or even tools to sustain their living, but researching is where they put almost all their efforts on. It seems that this is not really a bad thing to judge. But think about ethics. What is the point of academic research if it drifts miles and miles away from real life, but only for the researcher's own personal purpose. Is this the real doctrine the academic wants or has? The problem is: well, I don't know, yet.
三星半。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孩子和妥协。
女性版的woody allen,Greta Gerwig和Julianne Moore演的角色都那麼怪異又可愛,瘋狂又天馬行空的紐約客。#2016台北電影節
哎呀,我的男神在裏面演了個渣男。2016中秋和曲珍在崇明的大房子。
看完了居然好开心的电影,看之前从剧情简介上任何一点都看不出来。愚蠢的男人被两个女人玩弄的团团转的故事。后妻问前妻你要吗?前妻说我想想。嗯...要吧!后妻说太好了!可算找着接手的了,我要一个人去happy了!其实每个人都被拍的很可爱,包括愚蠢的丈夫,一部没有坏人的电影。
意想不到甘好体,两个注定要一起的人一定会一起,不合的一定会分开
哈哈哈就哈 其实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MAGGIE和他老公的前妻快乐的生活到了一起……
从塞尔维亚回国飞机上看的
带口音的摩尔太可爱了!带口音结巴的摩尔太可爱了!带口音结巴语速快的摩尔太太可爱了!没人觉得这片风格很woody allen吗?故事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生活永远没有目的地只有兜兜转转
改名麦吉的作 会更好~
哈哈,好可爱的电影
Intellectuals' movie
理想主义的学院派人生,Gerwig身上的气质非常独特,有种clumsy、天真、理直气壮、脆弱坚强并存的跌跌撞撞的文艺感。EthanHawke真是演这种渣男都令人怜爱啊。摩尔阿姨演技精湛。编剧的话其实还是更爱Baumbach的对白与设计。
轻松快乐
一定要推荐给两位基友hhhhh
最近特别喜欢她
三個主角的職業選的真好,人類學出身的小說家、藝術公關出身的大學指導與社會學終生教授,既說明了他們的社會階級又不失互動的生氣。
这种抢了你老公谈腻了再还给你的婚姻状态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的。
计划与变化,人生没有这么简单,电影可以说讲了一个三观很奇特的故事,算是讨论女权?很有趣,最后的结局真是没想到。
lily是跟pickle guy生的太明显了
找伴侣一定得避开文艺青年... 那个敬爱数学踏实做腌黄瓜又爱滑冰的大胡子男孩才是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