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我非常热爱的作家。
《霍乱时期的爱情》应该算是他《百年孤独》之外最著名的作品了。
惭愧,没好好看过原著,据说本片在剧情上非常忠实于原著,赶紧补补。
果然牛逼,这种痴情故事说起来好像很俗,但《霍乱时期的爱情》在细节上呈现的独特魅力令人惊叹。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霍乱时期的爱情》并没有什么魔幻色彩,却充满现实的荒谬感。
本片的制片人斯科特·斯坦多夫也令人佩服,他花了3年的时间不断向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献殷勤,才获得了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
斯坦多夫甚至将自己比作小说中的费洛伦蒂纳·阿里萨,声称如果马尔克斯不肯点头同意,他是不会放弃的。
扮演费洛伦蒂纳·阿里萨的男主角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贾维尔·巴尔登,在本片的表现也十分到位。
尽管一看到他总会想起《老无所依》里那个蘑菇头冷血杀手。
http://wuqing.org
34分15秒,费奥米拉面无表情地吐出:”forget it”。
TMD,算你们狠,用最短的时间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爱情百科书给糟蹋了。
我不知道加马是不是因为封笔后经济拮据加老年痴呆而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也不知道导演是如何的拙劣的用如同餐桌上的狗熊一般的表演拼凑出这篇完全没有灵魂的电影。
如果说,这只是对小说简介的改编和某些台词的再现,这勉强还算个三流电影。
但按你们现在的说法——这电影简直是一坨屎!!
一坨屎!!!
在这样大捭大阖飞流直转的剧情中却没有运用一点电影手法技巧对叙事加以修饰。
以至情节如此的离奇荒诞不经一击,真可以说是电影界的“魔幻风格”了。
如果说,把小说每章每节的最后部分拼凑起来也可以改编电影的话,那这个世界还要这种垃圾编剧做什么?
我相信给好评的人大多是没怎么看小说原著的,但是却草草的看了这部电影,给出了过得去或是优秀的评价,这是人生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对于原著来说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真是伤感,LZ毕业论文都是写的这小说,现在被这狗屁导演如此践踏……
她的父亲说,it's illusion,那是幻象。
而她还不以为幻。
一年之后,她再见他,她说,it's illusion, love is an illusion。
而他说,那不是幻象,那是几何,那是代数。
故事就是这样似真似幻。
之后,在她的生活中,他变成了影子、鬼魂,he is not a person, he is a shadow...he is a ghost.别人的影子与她有何干系?
可若要是自己的影子,心里的影子,那可有些糟,谁能割掉影子呢?
如果是魂,那就更可怕,不成了孽缘了?
他的叙述中所有那些女人的故事集中到一起,狂乱而不真实,却是许多女人存在的本相。
这样真真幻幻,极致的悲喜中其实有喜剧热闹狂欢的色彩,存在的真实、情感的样态串联不悖。
结尾说不好算是真实推演,还是终于达到了纯粹的理想幻境——死亡之前的无际完满。
霍乱时期的爱情 她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他, 不能再向前一步, 她躲在树后,逃开他寻找的眼: 这是她的爱情吗?
这个瘦小忧郁的男子, 那些爱的字和他有什么关系?
她转身离去。
她看到了他,却没看见爱情, 在那最美的年华转过身。
月的薄雾笼罩园中的玉兰, 她的美如同花瓣的锋刃, 斩断了梦,她关上阳台的纱窗。
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平稳到了老年,熬过了 日常的充盈和卫生间吸烟的时间。
他在无数的女人中, 在不同的城镇、河流, 继续书写给一个人的情书。
当他们再次相逢, 他看到一生里的她, 她看到了走向他们初会前 他和她的爱,遗忘了多年。
要用一生才能让爱显现。
他们驾船启航,挂起黄色的旗子, 霍乱的标志。
漫长的河流, 幽深的森林,流向死亡的最后岁月, 他们漂流而去。
2007
(补充:我很怀疑那些目前的影评要不就是没看过原著,没好好看过原著,没好好看电影,要不就是看得是翻译得乱七八糟的中文字幕)起了一个响当当的标题,实在是因为奇异的发现豆瓣上所有关于这部新拍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评都让我看着很不舒服。
题外话:高中的时候看的原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皮儿的那本,端正的印着书名,只因爸爸说“这本书写得好”。
正题:(长话短说,不过还是可能会罗嗦)1.我觉得这个改编很成功,情节设计恰到好处,画面很棒,音乐很好很流淌。
最喜欢的男女猪脚。
可别觉得男猪脚就该是一个帅哥,他在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样的猥琐(褒义,褒义……)。
女猪脚则是恰到好处的端庄美。
2.这里面的爱情可不是人们经常所幻想的“爱情”。
我甚至觉得别拿它太当爱情比较好,免得过于沉迷于风花雪月,或者想起自己的事情黯然神伤。
它并不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或者模式化的爱情。
引用电影中一句台词叫做“love is an illusion”3.Fermina Urbino(即女猪脚)的感情转变:旅行归来后,Fermina Urbino第一次看到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Florentino Ariza时,可以说她眼前的illusion已经轰然倒塌。
原书中有一段她心里想法的刻画,转化成结果就是她第一想法便是断然拒绝眼前这个人。
电影里表现的不错,Fermina颤抖着嘴唇,眼神的变化都颇有含义。
4.Fermina与其老公的婚姻:老头子上树掉下来,摔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only god knows how much i love you."眼角还渗出了一大滴泪珠。
按照通常意义定义的“爱情”。
他“爱”Fermina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两个彼此差异巨大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以后,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
老头子所说的“love”,意义无穷。
电影中这个场景,无煽情,甚至在我看来还有小点点诙谐的讽刺。
两人夫妻生活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老头子给Fermina一盘东西问她好吃不好吃的时候,她答:好吃。
老头子表情带着娱乐、讽刺和自嘲的说:“是茄子”。
Fermina不吃茄子的。
也就难怪他那句“在婚姻中更重要的是持久”。
而Fermina看见他外遇对象时的表现,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被击败的,在不解中被击败的感情而不是醋意。
5.Florentino Ariza一生的爱情:他可以勾引到无数个女人,也可以为Fermina保留处子之身。
他很痛苦,他用无数的女人来弥补这种痛苦,他的目标又很明确,他只爱Fermina,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6.在船上。
老得变了形的两人尽享黄昏恋,甚至用身体表达感受。
书中云,他们早对身体上的感觉迟钝起来,ML只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进了一层。
而此时的Florentino Ariza之于Fermina,并不是那个年轻的时候和她轰轰烈烈而幼稚无比恋爱的那个Florentino Ariza。
他关心她,走进了她,在年老丧偶之时陪伴了他。
她慢慢的,生出一个陪伴和依靠。
这不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不像海报上那么香艳,甚至还有些残酷。
时光,爱情,婚姻,霍乱……那些看似悠远的异域风情之下,藏着某种剖析和解构。
以上只是我基于书对电影的全部理解。
http://t.geowhy.org/archives/318
一部电影看到尽头,竟然觉得无比豁然。
就像片中结尾那艘华丽的船转过弯曲的河道,缓缓开进广阔的水面。
往前看或往后看,都是平静如流,接连着远远的地平线;就像时间可以静止,人物终将不朽,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从看完这片子到现在,已快两个月。
初看完时曾向朋友转述这片子的主要情节,被吐槽说这故事听起来怎么也不象足够打动人的。
她问我看中了这俗套的故事那一点,是赞叹男主角五十多年心意不变情比金坚?
还是感慨有情人半个世纪以后终成眷属?
我只能一一否认,然后试图用尽量通顺的简单句子向一个没看过这电影的人阐述我的感想: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是从容。
若用放大镜细看他们生涯里的每一个时间点,则我们只看见人们都在竭尽全力去追求他们渴望的东西,并为此狂喜或沮丧,微笑和哭泣;但把镜头拉远,五十多年时光尽收眼底时,便显而易见,原来每个人都只是自然而然地活出了自己的宿命。
就是这种轻快而魔幻的宿命感,让我觉得如此宽慰,如此安心。
她是暴发户家的独生女,父亲的终极愿望就是让她嫁个有身份的好人家,才不辱没她天生美貌,不枉费他多年辛苦经营。
她情窦初开时遇上个俊朗少年,鸿雁往来海誓山盟。
她被父亲带走一去数年,时光流转浓情变淡,再见他时已不再心动。
她后来病中遇上风度翩翩的精英医生,父亲极力撮合下郎情妾意皆大欢喜,嫁了这人,成了少妇,过了优渥的生活,生了一堆孩子,遇上了让人伤心的丈夫出轨事件又很快解决了,然后,和很爱她的丈夫一起变老了。
这是一段属于女人的中规中矩的近乎标准的幸福生活,温暖而不乏平淡,舒适却充满琐碎,华美的袍上爬满虱子,却不会有人想要把它脱掉。
他是出身清贫的私生子,父亲眠花宿柳加之死得早,家里只有母亲相依为命。
做一份电报工的小差事,阴差阳错对一位富家女子一见钟情,奈何身世悬殊不被接受,从此因深爱而不可得,经年辗转,日夜反侧。
即使对方结婚生子,仍情深一往;只是心灵虽然被锁上,身体却被解放,他虽对他人无意,却因那礼数备至的风度和不可捉摸的神秘频频让女人们着迷,他既不得在朝思暮想的地方停留,便正好在千万他方游走。
他经历各种女人,记下她们的名字,掩卷沉思时,却只在心头向他一生痛爱的人倾诉深情。
他被称为情圣,他床伴的数目已到六百有余,他仍只爱她。
这是一种畸形到神妙的男人的生活方式,分裂到极致,反倒已经自成圆满。
他铐牢自己于虚妄的爱,由此得以在最玄灭的灵魂与最真实的肉体间自我放逐与狂欢。
这种偏执如此自得其乐,全然令人忘记回头是岸。
这样的两个人,我想他们只适合在人生的路途上分开旅行。
她就该做一个优雅的好妻子,而他天生是个情圣。
正是因为与对方分离,才得以成全这个宿命的自己——我在想当他们白发相看时,大概心中也总有一些对自己这人生的得意。
而此刻聚首,是用这人生的最迟暮,补了那人生最青涩时落下的遗憾;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点时间和力气,了了最后一个心愿。
我觉得这样蛮好。
那些忧郁的表情哀怨的脸,痛苦的心跳和纠结的梦魇,都统统得以被赦免;这一生终于得以被连成一个圈,算是完整的句点。
爱大抵是很难讲的东西。
但是宿命拖着人生在前行。
所以看到最后,我只觉得会心:在殊途同归之前,不必着急,我们正活着各自的宿命,朝某个共同的结局从容前进。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这番的惊艳足以让荧幕中的紫霞剑刃脱手;就是之于屏幕之外的我们,也是如此动人入耳,以至传颂不衰。
情之一字,是为何物?
叫世间的痴男怨女牵肠挂肚、辗转难眠,生死相许而铭刻入心。
爱恋能有多深,爱情能被守候多久?
费洛伦蒂纳的那句告白,为这个问题交出的答案,在他人生迟暮的彼时说出,来得比孙悟空的“一万年”更触人心:“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和所有的著名爱情故事一样,这段刻骨的爱情同样从那刻一见钟情的相会开始铺张开来。
从确认爱上了费尔米纳那刻起,这个在荧幕上的脸容一直没有给人摆脱癫狂的感觉的男人,一直为了这个女人,这段爱情疯狂。
或许这是由于他的家族所遗传的癫狂;或许为了弥补他父亲的那个没有爱过的一生最大遗憾;或许他那作诗的爱好,那诗人的情怀是更好的解释——无论如何,他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塑造这段略显畸形的爱情。
荧屏中的费洛伦蒂纳或许不是英挺帅气,但在这对年轻人相遇的那刻,他不失青春的躁动与柔情;他可以写出满纸诗情的情信,在阳台下的庭院里拉奏小提琴,然后用那双饱含情欲的双眼注视他的女神。
一个青春少年的爱情痴态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在于他在面对费尔米纳的火热,而是他在家中的辗转悱恻。
这大概已经足以打动一个同样正直青春的少女。
所以少女开始在课堂中偷写回信,在弥撒时偷偷收起压在某处的信纸,在私底下差着侍女把信送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他们的感情似在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中俱增。
直至最后,这个少女在阳台上对着费洛伦蒂纳许诺,她会嫁给他。
如果这一切就这么如流水般顺势而往,这就不是一部被放上荧屏的爱情故事,更不是出自马尔克斯这个“文坛斗牛士”的大家之手。
故事有着转折,费尔米纳父亲的反对,举家的迁移,只是一个引子。
在被两人相隔的书信互通所粉饰的时光,暗自酝酿着故事的转折风暴。
在费尔米纳重新返回那座城市之后,这对分离多久的年轻人在街上相遇,然而此时的费尔米纳似乎已然不是那段让他沉醉的情信时光中的女孩,她只对他留下一句话,足以击碎他怀抱良久的美——“以前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她如此莫可名状地否定了她以前的种种情愫,然后开始躲避他,甚至给他标上“无法摆脱的影子”的标签。
这其中的整个巨变,似乎一丝都没有交代费尔米纳为什么会突然舍弃了她在表亲家的日子中还依旧期盼的爱情——这不可能只是因为和费洛伦蒂纳的一个偶然的照面,在眼神定格在一副不再熟悉的面容之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或者说,决定。
如果费尔米纳的那句话不足以打碎费洛伦蒂纳的爱情愿景,那么乌尔比诺的出现开始把他后续的希望也揉碎。
这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最少是个完美的丈夫——有着英俊的外表,崇高的地位,良好的情操,还有当时所有婆家都看中的殷实的家底。
所以他们结婚,生子,一同变老……这一切原本是费洛伦蒂纳想要做的事情,都叫这个叫做乌尔比诺的男人取代了他的位置。
更痛苦的是,这个他深爱的女人,沐浴在那个男人的光芒与爱意之中看似是如此幸福,她的婚姻是如此美满……这让他连寻找一个用来讥笑她对于男人的选择的错误的机会都没有,让他无法找寻那份看到情人的不幸的婚姻所带来的畸形的安慰的可能。
他能做的只能是注视着这个男人的光芒,还有沐浴其中的那个他爱的女人的幸福容颜。
他们的婚姻,就如乌尔比诺的婚姻理念,“婚姻最重要的不在于快乐,而在于稳定”,平稳而看不到一丝缝隙。
这让费洛伦蒂纳在心中只是留落这么一个打算,等到这个比他完美的男人的死去,将会带给他与费尔米纳的新的机会。
这是个消极的抗争,在发现无法与他只能承认比自己优秀那么多的男人做正面的争斗之后,无法舍弃这份感情的心,只能化作这份畸形的等待——让上天为他消除这个阻碍他的爱情的男人。
但是他的等待,他对这份爱情的守候却并不如他的誓言般神圣——为了费尔米纳保持他的处子之身。
在他的一次外行的海航之中,被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妇女夺走了他原本为之守护的东西。
很突如其来,而且很轻易,只在于一阵的喘息过后。
对于费尔米纳这份无法得到相应的爱情等待,回馈给他的只能是不断深蚀内心的空虚。
和他那副羸弱的面容相匹配的是同样的这颗并不坚韧的心,这让他为这份空虚而手足无措,痛苦绝望。
痛楚总会让人倾向于堕落,尤其在他尝到了那份肉欲的甜意之后,他无疑沉溺于此。
在费洛伦蒂纳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寻到那份堕落的人们的一个共同因由——对于心灵的苦楚如此无力消弭,只能用肉体的快感来盖过这份痛感。
所以他们堕落,坠入那份由肉欲的满足带来的低层的肉体满足之中,沉溺于这份看似可以替代精神满足的快乐。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哪个时刻?
当他对着他唯一的好友报出他所有过的女人的数目,那个三位数的数字让他朋友瞠目,在旁观者看来,却也理所当然。
这个内心早被他一直无法抛开的那份初恋所扭曲的男人,附上那份诗人的癫痫,这份其中的空虚是如此深邃——在他选择用肉体来填充这份空洞时,可想而知这个数目是多么庞然。
然而在这段消匿于肉欲的岁月里,这份爱情的期盼一直不见一丝消弭——在那阵片头,同时也是片末重现的钟声的响起(这种前后的呼应,记忆的回溯过后到达的故事现今,犹如一种如梦般初醒的惊觉),一阵寻思,那个男人死了!
那份冲上面额的激动与喜悦,扭曲着他已被苍老所扭曲的容颜,让他这样拖着这具年老的身躯匆匆出门。
他总算得到他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三天的回应,这个他认为可以开启他揣怀至今的爱情之门的机会。
这要归咎于他这癫痫的心理,还是那份赤诚的爱情之心?
“起于爱情,而终于爱情。
”他最终对着他的爱人静躺在她的身侧,他说,这一刻将会永恒——正如最后的这一幕大河的黄昏远景,安宁而平静,美感恒久。
费洛伦蒂纳,用他的几近一生,在回答一个问题:爱情,能被守候多久?
显然,不需要夸张的“一万年”,但是是刻骨的一辈子。
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这个故事,至于是不是“爱情”也不置可否。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她,笃定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而另一边,同样的相遇却只是成为婚姻不再幸福时的假想,成了弥留之际的疯狂。
他爱着她,但同时又与622个女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肉体关系,直至70多岁的年纪才终于与她躺在了一起;她拒绝他,但一生都保留着他的来信与照片,她说他不是人,而是影子,因为她知道他爱她,所以自信的享受着他的“陪伴”。
这是个爱情故事吗?
是谁跟谁的爱情故事呢?
突然觉得爱情就像霍乱,谁得上谁知道。
一个西班牙人演了一部由一个英国人根据一个哥伦比亚人写的书执导的电影!
这句话读着很别扭吧,各位。
对付看吧,因为看完电影后我就只能写出这种句子来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堪称“爱情”大百科,什么样的爱情在这本书里都或有涉猎,其中最悱侧辗转的就是电影里着重刻画的这一场跨越五十一年的爱情等待!
我记得有一句混帐话是这么说的——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
我可以用一万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混帐。
但我觉得本片的男主人公Florentino更想亲自出马,他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来等待年轻时的爱情再度绽放,没有什么比这更Cool的了~好吧,我不坏心眼的怀疑Fermina没爱过Florentino,只是,她的爱太脆弱,只需动用少许的时间就可以打发了~实际上我并不是想指责Fermina,但她实在不配得到Florentino的爱情,哪怕等上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她都不配。
是什么蒙蔽了她的双眼和灵魂,我不想知道,但我想知道的是她凭什么最后就厚颜无耻的接受了这份爱?
寂寞/失落/衰老/还是时日不多的孤独?
尤其是在船上Florentino微笑着说“我这辈子从未这样开心过”的时候,我当时只想猛薅沙发上还在岿然不动的那个死老太婆的头发。
一个男人为你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你就只会摆出那种烂表情吗~五十一年的等待让一个男人可以颓废可以振作可以记录女人来打发时间,偶尔会流露真心,但是,这些都只是用来等待爱情之外的桥段,真正的激情和思念都藏在时间里,只有魔鬼知道。
然后当我们的傻老头终于等到情敌的死亡时,他跑到情人的面前,不顾礼节不顾身份,眼含热泪就只为说出那句五十一年前曾说过的情话——我的誓言忠贞不二,对你的爱万古长存。
好吧,我承认在这一刻我终于可以释怀,他爱的是谁不重要了,他的爱这些年有没有回应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可以骄傲的把五十一年的爱情启封,可以还有时间尝试让这个蠢女人再一次爱上他,可以光着身子却仍然腼腆的说,“我为你一直保持童身!
”嗯~有谁不要脸的表示怀疑这句话的份量吗,还是不要怀疑好吧。
这个是情人之间最惊心动魄的告白,第一次是留给爱情的,Florentino做到了。
用他这颗爱这个女人的纯真的心灵,它保持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仿佛依然新鲜的还沾满露水的红玫瑰!
还有谁不要脸的表示怀疑吗.....PS——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Mike Newell去年的作品,看过他执导的三部电影,相比之下觉得这是迄今他执导的最好的一部。
但仍然跟原作没法比,算了,我承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吧,谁又能拍出那个老家伙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呢?
当年看《百年孤独》和老家伙其它著作的时候就傻想:什么时候能看到电影版的就太疯了,可惜~现在想想,还真是傻想的说!
Javier Bardem是我“最喜爱的演员之私人花名册”里的一员大将。
他的表演功底每一次都让我屏住呼吸。
我还是这样说,他那张怎么瞅怎么纠结的脸孔要么就永远别当演员,要么就得注定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
显然,他现在离后者越来越近了。
谨以此文向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
原因一马尔克斯原著,原因二《老无所依》猛人贾维尔.巴登主演,加上还有《中央车站》著名巴西大妈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助阵,这样的宏篇文艺巨制岂能错过?
遗憾的是如此重量级题材最终被好莱坞新线买走,南美或者西班牙语系竟无人能拍吗?!
尽管拍过《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的Mike Newell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毕竟显得不是那么拉丁的根红苗正。
19世纪末的哥伦比亚霍乱肆虐,清澈、纯洁如水的少男阿里萨爱上了同样清澈的少女费尔米纳、、、、、、这场高烧爱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后,阿里萨在垂暮之年终成正果得偿所愿。
贾维尔.巴登忧郁单纯、痛彻心肺的表演让我大受震撼!
大师笔下的架构大气磅礴纵横跨越50余载,少年阿里萨迈过青年、中年及老年始终对自己的心中至爱矢志不渝,这场刻骨铭心之爱单纯至极清澈至极!
伟大至极!
一部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拍成这样已很不易了,小说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涵盖和传递的信息量也不可相提并论,但它们各具优势。
重要的是是否带给了读者或观众足够真实的心灵撞击和巨大震撼。
这部影片做到了。
顺便提下,影片画面凄美动人,主题歌清亮高远余味悠长。
爱情是优雅的馈赠,绝非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全力以赴忘乎所以旁若无人的爱情,绝对是不错的故事题材。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部好片。
事实上,一切不合常规的感受,松开的发辫,撕裂的记忆,肌肤褶皱里的手指,都是绝佳的故事。
我发现,和火对于烟丝,香水对于肌肤,梦对于失望的眼睛,舌尖对于干涩的唇一样,爱是我唯一的兴趣。
看电影时,我在笔记本上写:如果爱不了你,你们其中的一个,我就爱你们的全部。
电影唤起有趣的回忆、让我联想起身边的人,使我怀疑大多数表面稳定的婚姻——那只是无奈吧。
没有爱情,世界老得快。
他爱她半个世纪
电影之前请勿阅读
2010-01-09 04:00:14 优优小丸子2008-03-13 17:02:03 琴萧一曲"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 我和我爹一起看,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直到我爹看到这里,说"放屁!" 这才是对本片最朴素的总结!
怎有可能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故和争吵,一直觉得幸福。但却该死的连这是否是爱情都不知道。
如果不能爱,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女主的眼袋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仅仅在内心上,他为她保有了处子之心
毁,太毁了。而且是那种我很难争辩的,丫把表层故事老老实实讲了一遍,但表层故事往往都是和内核错开的,这电影就完全失去原著对生死衰老因果失律的疯狂。
男女主角之丑,丑于上青天
靠
我不懂啊,我不明白啊
没看过原著,但几乎可以肯定前半部分删减的利害,时间所限,人物内心刻画铺垫不够,有点莫名其妙。再次,这化妆师的技艺太次了,当然了,主要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多年轻的优秀演员,为什么选了这两个主呀?
改编得远不如原著动人 演员也太老了 男女猪脚都不够美
流水账
I just love their lines.
爱情是具有瘟疫特质的幻想症,经历一次就有了抗体
贾维尔巴登太丑了!女主角是外国剧雪。做作的老年人装扮和演发也就是内地80年代电视剧水平。。。一星只给这假如存在的造作爱情
痴情一生,乱搞一辈子。
给男性的赞歌,给女性的悲歌。
爱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