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

Hannah Gadsby: Nanette,汉纳·加斯比:娜娜,汉纳·加斯比:娜奈特

主演:汉纳·盖茨比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8

《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剧照

《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长篇影评

 1 ) 羞愧

42分钟:我已经恐同了,我无法随时关闭这种恐惧,我只会将恐同症内化,接着恨自己,恨自己到骨子里,我沉浸在羞愧中,躲在衣柜十年,毕竟藏在衣柜里不会被人看见,但免不了羞愧,如果我们让小孩在羞愧中成长,他们就无法发展出自尊自爱的神经回路,外界给他们种下了只有痛恨自己的种子。

孩子不懂得分辨是非,于是痛恨自己变得跟地心引力一样自然。

我必须好好说自己的故事,毕竟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学会没人愿意学习的事,这件事比同性恋合法化更重要。

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公开辩论敏感话题。

痛恨自己是有害不成熟和毁灭性的行为。

我们以为争个对错比为自己不认同的群体争取人道待遇来得更重要。

无知不会消失,毕竟我们永远不知带全情。

我必须说出我的事故,毕竟我们都是从故事的重点学起。

59分:知道我为什么没去医院接受治疗?

因为我认为那是我自找的,我们给孩子灌输羞愧,也等于给其他人权利去讨厌他们。

这不叫恐同,这是实实在在的性别歧视。

羞愧感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汉纳这样的,还有一种是颠覆了,认为世界错了的小丑那种

 2 ) 温柔而有力量的girl power

看了Hannah gadsby的告别秀,无疑,她是绝对优秀的。

前半段的大部分让人捧腹,但从她开始提起她的母亲,在百货商店里对她说出“很后悔把她像普通女生一样养大”的时候,我整个手开始发抖,我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脱口秀,这是一场“METOO”,是一阵呐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经而愤怒的表达已经成为了一种old fashion,有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生活本来就已经水深火热,人们只想要一些戏谑的,有趣的共鸣,而非更多的沉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开始把一切的愤怒情绪封存,因为意识到,当社交媒介中的所有人,都开始有意识地把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那些过于严肃的文字就成了无形的压力,显得异常格格不入。

脱口秀中的每一句话我几乎都想截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已经差到,在当刘强东爆出性侵案时,评论区仍旧有一片不堪入目的声音,在对受害者进行荡妇羞辱的现下,讽刺的是,在这种环境下,还有无数人想强行灌入女性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高的思想。

而你知道更可笑的是什么吗?

是当男性表达愤怒的时候,人们会觉得事态严重,但当女性发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她小题大做是个女疯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女性只要一发声,人们就恨不得大喊“你看!

这里有个傻逼田园女权!

”我们对男权至上表达愤怒的时候,常有人反击,难道你的爸爸不是男性吗,难道你的亲人中没有男性吗?

那么当他们对陌生女性进行诋毁和羞辱的时候,你有想过你的母亲和你的女儿吗?

我猜当然没有。

因为但凡有想过一秒,他们就不会忍心打下那些话,不会忍心对陌生的女性乃至自己的恋人进行施暴,也不会在一个拥有极大权利的男性向女性施暴的时候,对“他人陷害”这种空穴来风的说法深信不疑,更不会说出“男人永远爱20多岁的女性因为那是女人最好的年纪”,我放你他妈的臭狗屁!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生被养大,我人生经历过最严重的伤害是失恋和亲人去世,那些所谓的家暴、性别歧视、性别认知障碍和其他诸多伤害都离我很遥远。

但我仍旧有很多痛恨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时候,我痛恨的原因是,当身边,或者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女性收到伤害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尽自己的一丁点绵薄之力,我痛恨的原因是,当我单独和陌生男性站在电梯里的时候,乃至当我独自走在街上的时候,我都努力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凶狠一些,因为我害怕男性。

但我也很爱女性,因为我深知,20岁绝不是一个女人的巅峰状态,一个受伤后不断强大的女性才是她们的最佳状态。

这是metoo的意义,是“梨花女子大学事件“”的意义,是girl power的意义。

在Hannah的脱口秀中,她提到她所表达的愤怒不是为了宣泄,而是为了传递,是为了归属感,正如在梵高的整个故事中,提奥才是那个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这样的桥梁,显得多么的温柔而有力量。

我很开心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越来越多像Hannah这样,愿意振臂高呼的女性,或者说,是人类。

“假如我们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就能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越多角度越好。

毕竟多元就是力量,差异是我们的老师,害怕差异的人无法进步。

”共勉。

 3 ) Hindsight is a gift

看了两遍,震撼依旧,这才明白为什么开头用了《Bobby Reid》,颇哥特的民谣,反复唱着:Won’t you cut me down? ...开头洗水池旁挂着的连体粉笔字有关此次Nanette专场的灵感由来,后来Hannah在访谈里说到在咖啡店遇见Nanette的一段从兴奋到不快的经历。

那几株向日葵暗示着她将多次提到梵高。

茶杯的特写也和之后讲到的内容隔空呼应。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普通,平淡而得体的好笑,Hannah带着不算特别浓郁的澳式口音,讲塔斯马尼亚的饮食和生活,身为女同的日常边角,安安静静的纳闷,都是笑谈,嘻嘻哈哈。

开头她还说了这么个事:半夜的公交车站,她和一个女孩儿聊天,被女孩的男友大骂滚远点,扬言要爆揍她。

转折是走近发现她是女生:抱歉,太抱歉了,我不打女人的。

他这么说,我搞错了… What a guy! 你怎么不说你不打所有人呢?

她感叹。

故事讲到这里暂时结束了。

她说脱口秀十年了,刚开始铺天盖地地讲女同题材,近来愈发懈怠。

没讲到一半,她宣布计划退出喜剧行业,气氛开始严肃起来,她说自己的工作基于自嘲,但她不想再自嘲了。

她问:你们真的知道自我贬低对于一个已经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那不是谦虚(humility),那是羞辱(humiliation)。

为了获得发声的许可,她自降一格,但她不想再继续了。

后来她在采访里说自己意识到即使想打破刻板印象,事实上却一直在迎合,伤害和贬低自己,台上所做的努力对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影响,只能在演出结束后继续过次等人类的生活。

她继续说自我认同,别人给她的标签和歇斯底里,而她认同自己为… tired. 就是累了。

她有点激动而语无伦次地说,calm down, gender-normals. 冷静!

像是自言自语。

继续说笑,real jokes. 关于婴儿的性别区分和思维定势。

大家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把孩子分在对立的粉红和蓝两队,为什么不给他们一点儿时间在同一队?

明明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点比不同点更多。

很简单的一句话,适用于太多对人类简单粗暴进行分类分等的状况。

听听她对蓝色的绝妙理解吧。

她还说喜欢被误认为男人,因为就那么一刻,生活变得特简单:我是最正常的人,人类之王,白种直男。

Just jokes… 笑是有益的,解压而健康。

Tension isolates us and laughter connects us. 笑话是什么,解构到最基本的要素,不过两样,一个铺垫(setup)和一句妙语(punchline)。

一个问题和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

她解说自己的思路:开始于一个刻意植入的问题,给观众紧张,然后释放笑梗。

为什么她讲得好笑?

因为自己从孩童时期就一直在学习消解紧张,对她来说这是生存技能。

毕竟她不需要刻意制造紧张,站在那儿就带来紧张。

笑声越来越少。

她说,我厌倦了紧张,是时候离开了。

But I can’t quit you. 她对观众说,我没有后备方案呐,朋友们。

太沉重了吗?

来点轻松的。

说起她十五年前拿到的艺术史学位。

十五年前,艺术史已死并只会deader。

说起梵高向日葵的鲜明黄色可能是吃药副作用的缘故,这些小故事连接到她的思考:创造力意味着你必须受苦?

只是为了让观众享受?

观众给了她很多反馈。

Lesbians give feedback. Man? Opinions. 有人对她大喊,你不该这么敏感。

她倒觉得敏感是长处,帮她走过了人生中非常曲折的路。

这是鼻子被屁教训了?

她不屑:不是我的问题。

讲到一半。

说到喜剧里没有地方安放故事最好的那个部分,结局。

说她和母亲的关系,密友一样相互信任。

你看?

你们没有反应?

没有tension?

她打趣道。

营造紧张才是逗乐的秘诀。

她母亲近来说的一些话是她质疑喜剧的核心原因。

她母亲说,后悔把她当直女养大。

(I raised you as if you were straight. )妈妈不知道这之间的差异,感到很抱歉… 她的人生会变得非常艰辛,希望她能改变,因为世界不会变… 她眼眶红了:没想到我妈成了我故事里的英雄。

讲笑话可以把真实的结尾掐掉。

她习惯让故事在创伤点冷冻,然后封装成笑话变成不断重复的日常,但笑话不能帮助平复伤害。

真实的故事是她没有对奶奶出柜因为依旧感到羞愧。

真实的故事是,97年的塔州,70%的人认同同性恋是犯罪,她认识到自己的同性倾向时已经恐同了,只能内化厌恶自己。

外界播下的自我厌恶的种子,在她青春期的心智中疯狂生长,变得像重力一样自然。

她说她付出了极大代价明白的大于同性恋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才能公开地谈论敏感话题。

我们认为辩赢的重要性远大于尊重那些持有异见者。

无知永远会在人群中游走,但hindsight is a gift. 大家把梵高的故事浓缩成穷逼变成功人士的童话,人们相信,梵高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他生得太超前了。

It’s impossible to born ahead of his time. 早产儿也会追上啊!

原来是文字游戏。

沉默的观众终于笑了。

接着是罕见的关于艺术史的部分,她也抛出了不少观点:艺术家不会创造时代思潮,他们只对其作出反应。

西方艺术史,男人画女人。

现代艺术史也好不到哪里去,门槛毕加索就有厌女症。

来,站队吧!

她大手一挥。

最后,她回到开头,原原本本地讲那个没讲完的故事。

那男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走回来说:我懂了,你是个女基佬,我可以把你往死里打。

他确实那么做了。

他把她爆揍了一顿,没人阻止。

她没有报警,也没去医院,因为她以为这是她应得的。

最糟糕的是,她认为自己是个不正确的女性,所以她应得。

鸦雀无声。

笑梗需要创伤,需要紧张。

这次她不讲笑梗,只讲故事。

她说:这次,这份紧张是你们的,我不再帮忙解决。

你们得学着感受,因为这种压力对非正常的人是时刻存在的。

鸦雀无声。

她经历的暴行不止这一次,多次被打和性侵,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她问:如果与众不同真得这么罪大恶极,不如把我拉到围场后面给我一颗子弹吧!

所以歌里唱:Won’t you cut me down? ...她不希望被当成受害者对待,也相信自己的故事有价值。

相信让步却不崩溃才是真正的强大。

多样性是力量,差异才是老师。

寥寥数语,近乎残忍的真诚,被人生粗暴对待的Hannah却保留了柔软而强大的内心。

她说,毕加索的自大在于他认为他能表达所有的角度。

而我们否认那位17岁被强奸的女孩的角度,是因为我们相信,她的潜能将永远无法与他比肩。

Hindsight is a gift. 17岁的女孩不可能in her prime! Ever! I am in my prime! 她近乎呐喊。

继而擦了擦眼角的泪:你们在这个剧院体验了一小时我的生活,但我一直如此。

她说退出喜剧圈也是因为真实的故事只能通过愤怒讲述,但她无权散播愤怒,也无意于此。

她很清醒,受害者的身份不会让愤怒更有建设性。

从来不会。

笑也不是药,故事才是,笑只是加入苦药的一点点蜜糖。

她只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听到,感受和理解,被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接纳。

出人意料的是,这场告别秀让她大红,甚至获得艾美奖提名,2020年疫情爆发前,她受邀去美国又开了一个专场,当时她还打趣,早知道大家对创伤故事那么中意,她得留点儿存货才是。

那次没有创伤故事,一上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剧透和解构,讲她的日常观察,文化差异,讲艺术史,讲她看画的方式,调侃Louis C.K…. 依旧精彩。

 4 ) 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就像脱口秀的前半部分汉纳一直给观众抛出的都是笑梗,她把自己所遭受的伤害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说出来。

每每讲起她作为女同所遭遇的故事,她都得在内心经历一遍又一遍的痛苦。

梵高画向日葵是因为他遭遇了精神的痛苦,你能讲笑话是因为你遭受了被性别歧视的痛苦。

去他妈的,难道快乐就是建立在别人遭遇的痛苦之上吗?

“贱男毕加索”在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我的世界观又一次被颠覆了,在我们先前的印象里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开创了艺术发展的新道路,通过不同视角在二维空间里来绘画。

但他同时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四十岁已有妻室的他伤害了17岁的少女,还标榜这是两个人纯洁爱情的火花。

他的那句名言“每当我离开一个女人,心里就想烧毁她和有关她的一切故事。

”这是极度扭曲和病态的心理,从女人身上获取创作的灵感,然后再将她们抛弃。

这就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也是为什么汉纳如此痛恨他的原因。

大家会说但他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应该和作者本人混为一谈。

是啊那咱们换过来思考,如果将他的名字从画作上抹去,大家还会歌颂作品的伟大吗,都只不过是对名利的向往。

在脱口秀接近尾声时,汉纳说出了曾经所遭受的一系列隐藏在笑话背后的真相。

这一次他没有用笑话来作为调和剂,而是把所有压抑在她内心深处几十年的痛苦传递给了观众,她压抑了几十年,但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仅仅是感受了一个小时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应给予彼此基本的尊重,不应该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声音,男人可以发声,女人也可以发声。

我们能看到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因为他弟弟对他的爱,而不是因为精神病的缘故,这个世界的美好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平等和爱。

 5 ) 震撼人心的告别秀

汉娜·盖茨比的思考让我突然意识到“幽默”“开自己的玩笑”确乎不是一个对待自己伤口的好办法,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上。

她让我看到“拿自己开玩笑”也许可以缓解一时痛苦,却也让自己停滞不前。

一个故事要有三个部分——开头,过程和结尾,但是脱口秀只有两个——开头和笑的过程。

创伤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画上句号,反而在心中压抑。

感受自己的感情比起在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笑,也许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作为同/xl,她也将讽刺用在恐t人身上。

位于澳大利亚宗教保守的小岛上,70%居民认为同/xl是罪行,汉娜至今没有跟姥姥出/柜。

她同时运用了卓越的智慧彻头彻尾地讽刺了社会普遍的yan//女现象,不仅是最zz/zq的“bai直男”,女性自身也会感染着种病症。

当你的家人亲戚朋友都染此恶疾,你也渐渐受其影响。

然而血缘难断,乡情难斩,唯有自己也厌恶自己的身份起来才能让自己不那么被这矛盾伤害。

这些舆论社会的影响使她在面对b力的时候产生出“咎由自取”的念头,认为自己才是错的,在明明是对方的无知被揭露,恼羞成怒仗势欺人的时候却把错误归结在自己的身上。

对于人们把艺术与艺术家分离的事实,她也犀利地指出。

毕加索在已婚四十多岁的时候跟年仅17岁的未成年少女发生x//关/系,为自己开脱罪行称“缘分来得刚刚好”,并称“我们都处在高峰期”。

一个少女的17岁被认为是高峰期完全将女性的价值等同于其外貌和纯洁无知,丝毫没有考虑到她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的思想,成就,性格,美德。

她的身体就被蝻/人物化。

毕加索以及所有的在他以前的蝻/人,都在“Painting fl/esh vases for your d‘’k flowers.”(再次被她的精妙的讽刺比喻惊艳到)所谓“别把人和作品混为一谈”是荒诞的笑话。

毕加索推崇多个视角看待事物,然而没有一个视角是女人的视角。

其yan女之深,止增笑耳。

bai直男对名誉的追求早已使他们远离了人/性(各界明星均属于这一类别:政界,演艺界,乐坛),罔顾女人儿童的感受和想法,而我们却对他们视而不见。

是时候发声,夺回那些本该就属于我们的权利。

最后以一句汉娜·盖茨比震耳发聩的金句结束这篇观后感: 女人和男人都容易被quan力吞噬,假如你无法接受批评,经不起被人开玩笑,或者不能用不流//血的方式释放压力,那么你得自省能否胜任这份quan力。

 6 ) 影评

不喜欢她的腔调,不理解她的主题。

很简单,我就是直男霸权下受益最多、政治最不正确的人,我没有伤痛而言,我只是雄性激素催化的原始动物,做着创造 毁灭 征服 救赎的梦。

所以,看着满屏b小将“看哭了”的弹幕,我只觉得聒噪,你哭你🐴呢。

gadsby理解的喜剧结构是释放紧张 制造优越――真的如此吗?

我会去研究下卓别林和莎士比亚。

紧张的最佳尺度是George carlin式的讽刺时事习俗,当演员的紧张是被强奸 被施加暴力,这种紧张恐怕是无法释放的――gadsby对自己的经历也是一带而过。

gadsby使我质疑,喜剧是否终究是下流事物,偏见被加深之外,一切照旧。

是她的下半场演出和那些大师让我重拾期待,笑的辅料之下,更深刻的被表达。

gadsby的下半场演出,让我看到了情绪的张力 冷静的学识,无关喜欢与理解,这是个了不起的人。

 7 ) 。

真的是很震撼的演出,深刻的自我剖析是很痛苦的,关于自我厌恶,艺术史,男性权力地位,都讲的令人心碎的好,能看出来还是想尽量轻松好笑,但话题的严肃性以及演员本人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注定这是会让人有压力的场,这种压力是必要的,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与女性真正遭受的阻碍相比,因此没有选择用几句俏皮话消解掉,就算不能做出实际行动,至少让人们受到良心的谴责,“不让故事白费。

尽管自己不是处于特殊地区的性少数群体 也不是喜剧演员 , 但对女性的部分深刻共情。

很少看到愤怒的女性力量,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人领域的愤怒似乎都成为了男性特权,更不要说是愤怒的表达观点,女性想发表观点那么要巧妙要给对方面子玩四两拨千斤,生气还行,生气可以被掌控还显得“可爱,但愤怒就不一样了,愤怒是更破坏性的,男人会感到威胁因此跳脚了。

很多正对摄影机的特写都很有力量,想把这场表演用来学英语,我要跟她对视着,说你们这些自大狂。

 8 ) 我们的故事

这是我看过的,会影响我一生,改变我价值观的脱口秀。

我之前的关于民主的观点错了,不该忽视受害者本该拥有的权力。

我们应该公开辩论这些东西,而不是一方面封禁,一方面不满。

我没资格代表别人,这是需要公开讨论的事情,而不是双方互掐。

愤怒对事情的解决只是有害,没有任何帮助,笑声也一样,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对待,严肃的去对待。

另外,我现在明白羞愧的真正含义。

也明白了17岁不是人生巅峰。

关于17岁。

如果观察buled,大家都着急,想要在自己十几二十几的时候找一个对象,满世界求约。

说真的,gay圈让我感觉,好像是一群永远欲求不满的人。

我看这个脱口秀有很强的共鸣,是因为我和演讲者在三观非常契合,我是gay里面较为像普通人的人,不是普通男人。

仅仅是普通人,有着基本的不可打破的人性原则。

人们确实对性别认同花费了太多关注。

从我高中看言情小说,大学看耽美小说,现在两种偶尔看,也看一些经典小说。

我觉得男人女人真的没那么大的区别,虽然在身体上有,但是共通点更多。

女性和男性都有非常坚韧的部分,敏感的部分,只是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成社会认为女人和男人该要有的样子,但一个人该要有的样子自己始终知道,不是被培养出来的。

我时常想说,我不是gay,我只是生理喜欢男性,就这一点不同,其他都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类。

但是人们不这么觉得,性别认同变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指标,来区分你我,来决定你结交什么朋友。

这是我很久之前就非常想吐槽的东西。

而且,人们认为,男人就要有男人样,女人也是,gay也是。

女性和gay就应该是弱势群体,这种认知是从心里层面植入。

所以女性就要大声呼喊权力,gay就必须通过游行去争取,去大声呼喊。

正是因为我们性别认同如此根深蒂固,所以才要去呼喊。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去假设男人该什么样,女人该什么样,gay该什么样,我们就不用去呼喊,呼喊就是多余的。

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普通的人类,只是喜好各有不同,不会被扭曲,不用带着任何羞愧。

也不用着急,认为17岁就要把自己搞出去,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一辈子孤独,是个处是一种极其可耻的事情。

我们,本不该带着这么多羞愧活着。

我们,也不该将这些羞愧传给我们下一代。

让这些羞愧生生世世传承下去,这是错误的。

但我们,至少我(是被当成直男养育长大的),并且被要求了因为所谓的角色就要去履行一些莫名巧妙的责任。

我了解羞愧这种东西,如影随形,仿佛一个紧箍咒,让你动弹不得。

羞愧会让你不敢反抗,认为自己罪有应得。

许多被家暴的女性或男性,很多人总问为什么不反抗。

或许这就是理由,有些人从出生就被按照某种取向培养长大,当你长大后不符合你从小到大的培养,羞愧就会种进你心里。

被家暴的女性听说很多来自原生家庭也存在家暴(这是我在看某个剧里面提到的),仿佛这种女性会在人群中识别出家暴者并且爱上他。

这是非常可怕的!

另外,很多gay为什么不敢出柜。

不单单因为外界,而是源于内心的无法挥散的陪伴一生的羞愧。

我们可以假装不在乎,但那种压力一直都在,比性欲还让人绝望地不断地彰显它的存在感。

明明我们只要指导一个孩子,说谎是耻辱的,真诚是要被表扬的,努力是要被鼓励的,杀人强奸是绝不允许的。

我们把这些最基本的人性灌输好不就行,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灌输那么多你是男人就该怎样,你几岁就要干啥,你要怎样做才对得起这个社会,你要获得多少名利才算不虚此生。

可悲的,不是么?

明明可以简单点,变得复杂无比,复杂到让人忘记了基本的人性。

就像园林里那些被矫揉造作出来的树木,我们很多人就是那些树木。

以至于认知和本性出现了严重的违背后,我们有些人会产生扭曲的喜好。

有些人变得喜欢家暴,有些人喜欢sm(我真的觉得sm是一种侮辱,不论他人怎么辩论它并没伤害到别人。

我始终认为尊重在性行为中不可缺失。

一个人变得喜欢sm,喜欢被人喊狗,吐唾液,这必然是受到扭曲。

就像吸毒的人,毒瘾发作时会失去人性。

) 有些人,从意识到自己,从长大成人可以独立思考,自尊自爱已经变成了无法天然拥有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通过思考去努力获得,去后知后觉获得的东西。

甚至,不自尊不自爱天然的霸占在脑子里,使这个人退却,疑惑,困顿,甚至坦然接受,以为那才是该有的样子。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假若一个人不努力,他就习惯被他人欺辱而坦然接受,认为罪有应得,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条贱狗。

所以,有时,自己的身体变成很可悲的躯壳。

灵魂是必须存在的东西,不仅仅是信仰,而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如果我们不相信灵魂,那么当我们的大脑在说谎,我们的心在怂恿,又有什么东西才能让我们坚持原则?

又有什么东西才会看透我们这可悲的躯壳,以及这令人深思的世界?

如今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好像人人都挺开心,痛苦至深的东西也被娱乐化,努力把它变成一个笑话,把其中痛苦,让人感到压力的东西冻结。

打开b站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好像世界极其精彩,处处都是快乐就行。

但并不是的,看一天搞笑视频还不如骑自行车吹吹风。

前者根本无法缓和情绪,后者让你感到压力减轻点。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了解压力的舒解不是靠一笑而过。

压力也不是靠日本人那种时时刻刻读空气,创造好的氛围。

压力的舒解就像汉纳说的,需要一个结尾。

当我们结束一份工作时,压力得到暂时的舒解,我们结束一段恋情时,恋爱时的压力也得到舒解。

而羞愧这种压力却只会得到我们死去那刻才能结束,才会得到舒解。

因此有些人扔掉自己人的身份,去当别人的一条狗,别人的奴隶,就是为了从这种羞愧的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

他只有完全的抛弃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认知,才能摆脱这种羞愧的压力,也宁愿当条狗奴也不愿当一个承受着羞愧压力的人。

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悲么?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在嬉笑怒骂中糊弄过去。

那么压力就会延续到下一代,因为它不曾迎来它的结尾。

就像我们出去吹吹风都比看搞笑视频好受点,那是因为,看到真实的,现实的,抓得住的事物,仿佛让人感觉一切有尽头。

而虚拟的东西无穷无尽,犹如深渊。

再次重申,请不要把羞愧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不要傲慢。

不要沉迷于名利。

不要再对世间的受害者们视而不见。

这些故事不是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而我们的故事,也会成为他们的故事。

我们是一体的,就像这次武汉疫情。

就像我们面对世间所有的不公,我们是一体的!!!

这是一个我会认真看第二次,第三次的脱口秀。

观看地址:https://b23.tv/av26418723

 9 ) 用和牛来做牛饲料你觉得如何?

She didn't play the set. She played the room.通常来说,看单口相声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就完事了,感觉没看够呢?

” 可是,看完 Nanette ,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真的太了不起了。

它也不隐藏什么,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法门,那就是,讲故事和讲单口相声是不同的。

故事有三幕 - 营造张力(build up),释放张力 (release tension),结局 (resolution);讲单口相声则是两幕式 - 不断营造和消除观众中的张力。

Resolution 的缺失让讲笑话成为了讲故事的缺陷代替。

法门暴露,Nanette 解构了自身。

可是,真正厉害的是,自曝法门之后,Gadsby 仍然营造出巨大张力,挟持了所有观众,然后拒绝为他们消除张力。

这使得在场每个人都感到了极大的不舒服,直到最后一秒。

折磨观众的同时,她用讲故事应有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不清楚能不能用单口相声的标准评价这一出,但是 Gadsby 对观众情绪的控制,让观众该笑时笑,该闭嘴时闭嘴,手术刀般精确地拆解了单口相声这一母题。

可这一切又是在单口相声这一形式里表现的,笑点精良,制作用心,简直是用上等和牛做牛饲料一般颠覆。

延伸阅读喜剧人 Kumail Nanjiani 谈 Nanette 观感原文链接

 10 )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近两年脱口秀(在国内)火了,因为大家越来越不想听道理了。

讲道理和听道理都没用了,笑一笑缓解一下压力总没错。

而这场脱口秀喜剧人的告别秀重新告诉了我们故事的意义,以及故事与笑话的区别。

为了实现真正的自愈和把痛苦的经验传递给更多人收到,她选择用故事,而不再是笑话,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A joke is simply two things, a setup and a punchline. And stories, unlike jokes, need three parts: a beginning, a middle and an end. Jokes only need two parts: a beginning and a middle.这就是为什么她在讲夜晚等公交的时候,当她和一个女性说话,被这名女性的男朋友骂成“基佬,离我女朋友远点”,然后当这个男朋友发现她其实是女生的时候连忙向她道歉。

这是一个笑话。

她最后告诉观众,那个男人后来又回来了,对她说“没错,你就是一个女基佬”然后毫不留情地揍了她一顿,没有旁人阻止,她被打之后也没有去医院。

因为那个时候的她,确实觉得自己因为与众不同就是该被揍。

这是完整的故事。

Punch lines need trauma because punch lines… need tension, and tension feeds trauma. 讲笑话的人很辛苦,因为他们其实在不断地制造恐慌,重复悲剧,然后化解,营造出一种虚幻的“失而复得”的快乐。

观众说听笑话固然开心,但是听故事就有点沉重了。

“我的生活已经够沉重了,我为什么还要花钱买沉重来听啊”Hannah回答,因为connection。

今天我之所以讲出这些,不是为名为利,只是为了不要觉得那么孤独。

只是为了让我的故事被听到,让我觉得能与世界连接。

到后来,她一股脑地丢出自己痛苦的过往,却没有接一个punchline的时候,她说,现在这些压力交给你们了,我不会再帮你们了。

You need to learn what this feels like because this tension is what not-normal carry inside of them all the time. 听起来有点自私,有点任性,但是却真的很打动人,也让人反思她说的“diversity is strength”。

这篇文本真的很有张力:说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又说同性恋的恐同与自我怀疑;说消弭性别固化,又说回父权/男权社会;说艺术史,说不该浪漫化艺术家的精神疾病,说古代、近代艺术中的男性凝视。

总之是处处树敌,没有一点backup plan。

如果说国内脱口秀的核心是讨好,那国外脱口秀的核心就是攻击。

也难怪,国内能攻击谁啊,谁都是祖国的花朵,经不起攻击的。

《汉纳·盖茨比告别秀:娜娜》短评

高级

6分钟前
  • 小夫
  • 还行

并不好笑

11分钟前
  • michaelcxb
  • 较差

太多观点以贴标签为前提,许以话语权就要以负担责任做交换。

12分钟前
  • 嘀嘀
  • 较差

不懂,也不能共情,也不能为了zz正确打高分吧。

15分钟前
  • 迷影虫
  • 较差

Sted-Up

18分钟前
  • 池 雀
  • 较差

Don’t like the way she talk. My throat hurts. Not funny for a comedy, meant to give 2 stars, one more for what she said at the end ab diversity. Never rlly a feminist lover.

21分钟前
  • 芊予🍃
  • 还行

To be rendered powerless does not destroy your humanity. Your resilience is your humanity.

22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塔斯马尼安静老拉拉的良心

26分钟前
  • 无尽的玩笑
  • 力荐

妈的现在的 stand-up 都这么有深度的吗,一晚上看了三个里两个都想哭。(另一个是 Latin History for Morons)

28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这tm不是喜剧脱口秀 只为发声又何必挂羊头卖票

32分钟前
  • mkk
  • 较差

第一次听comedy难过到大哭不止,爱她的敏感细腻和坚韧理性。“To be rendered powerless does not destroy your humanity. Your resilience is your humanity. The only people who lose their humanity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ey have the right to render another human being powerless."

37分钟前
  • 非编码Postdoc
  • 力荐

我知道她很好,可是我觉得有些无聊。可能是因为澳洲口音,或者是她的笑话我都没有get到。我好愧疚

40分钟前
  • Frühlingsbär
  • 还行

英雄!what an honor to hear what you said!

4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看的时候恍如浑身血液由冷转暖再转沸。她讲了太多对我很重要的事:反刻板印象的异类、精神疾病、创伤和恶意的内化、认真面对关于自己的叙事。这一切这已经越出了话语,而关乎感受,关乎旷日持久而铺天盖地的愤怒。她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最深的痛苦,而她的存在本身就能给予我慰藉。谢谢你。

47分钟前
  • 予渊
  • 力荐

not a comedy show performed by a woman raising her middle finger fxxking all the unfairness, but a speech given by a woman trying to establish some "self" from all the pain and sorrow inside her.maybe we haven't come to a point where LGBTQ could naturally and generously speak out how ridiculous all that prejudice shit is, we're way far from that

48分钟前
  • 梦想家
  • 还行

补,这大姐的塔斯马尼亚口音让我想起呃。。。

52分钟前
  • Lu
  • 还行

各种性别主义都是矫枉过正

55分钟前
  • comradeant
  • 还行

全程没笑过

58分钟前
  • 暗光
  • 很差

"There is nothing stronger than a broken woman who has rebuilt herself."

60分钟前
  • 杜若
  • 力荐

Bit of a slow-burn and got clunky bits here and there...read full review here https://letterboxd.com/ziggyzaggy/film/hannah-gadsby-nanette/

1小时前
  • Zaggy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