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战争影响了东北亚三国的格局。
明朝稳定了东北亚局势,但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国力,可能对后期的明朝灭亡都有影响。
朝日格局从此稳定数百年,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和进步。
这部电影,没有想象的热血,却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韩流的起起落落,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东北亚三民族数百年来恩恩怨怨的韩国视角是什么。
李舜臣是朝鲜民族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日本海军的崇拜对象。
但是壬辰战争中的明朝将领呢?
我们需要自己的壬辰战争电影……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写过一本书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安德森认为,所民族,是由共同的“文化人造物”,也就是所谓共同的“想象”所构成的。
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自近代以来,都拥有一种共同的构建民族性的想象——那就是手撕日本鬼子。
从历史上来说,虽然日本和朝鲜都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淫,以至于许多文化现象都是几乎一致的,但其与中华文化及中华帝国的脱钩时间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或许是由于距离的远近和交通的便利与否,从宋元以降,直至明朝,日本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
而在这个时间里,日本民族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地狭和资源匮乏,因此在丰臣秀吉统一了诸国之后,日本民族开始了其对外扩张的步伐。
而日本的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汪洋大海,因此只能向西伐明——十九、二十世纪的伐清和侵华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每次日本来打中国,首先倒霉的都是朝鲜。
朝鲜与日本只隔着日本海,紧连着的又是中国的东北;更要紧的是朝鲜是中华帝国的藩属,是中国伸向东方海洋的门户,入侵朝鲜对中国有敲山震虎之效。
事实上,二战之后,联合国军出兵干预朝鲜内战,也是出于对新中国的一种扼制企图;盖因中国不可能坐视自己的门户受敌,朝鲜(即金日成)被干涉,中国必然出兵协助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抗,如此便没有精力再去管已退守台湾的国民政府了,中国分裂的大势得以确定——而这种分裂的中国的受益人是谁,大家都懂的。
不可否认的是,朝鲜对于中国战略安全自古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分裂的朝鲜半岛对于中国,和分裂的中国对于美国来说一样,是最有利的。
扯得有些远了。
总而言之,对于日本,朝鲜民族的集体想象和中华民族是一样一样的:坏蛋,坏蛋,大坏蛋!
撕了你才解气!
所以《鸣梁》选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前一天的12月12日上映,也是挺用心的。
李舜臣之于朝鲜人,就像戚继光之于中国人一样,都是抗倭的大英雄。
对于此类人物,又是打过胜仗的,中韩两国基本都会拍成手撕鬼子的形象。
《鸣梁》的中心思想很简单,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舜臣没了龟甲船,自己只有十二艘船,对面又是海贼王来岛通总浩浩荡荡百艘战船,唯一能够利用的只有鸣梁的水文,到底应该怎么打?
玩过《帝国2》的朋友都知道,李舜臣造的龟甲船是很牛逼的,基本相当于当时的海上坦克了,可以碾压普通小战船。
但是现在被逃亡派烧掉了啊,咋办?
而来岛又是什么人呢?
玩过《大航海4》的朋友相信也很熟悉了,来岛家是九州非常厉害的一家,专门在海上打家劫室,人称海贼王南霸天(大误)。
每次碰到来岛都打不过去,直到我的电脑系统升级为瘟都死两千再也玩不了大航海了,也没找出打败来岛的方法。
海贼王来了啊,咋办?
难道只有委屈一下,当海贼王的男人了吗?
咳。
有一句台词,应该说是半句台词,我很喜欢。
“彼此都有恐惧”——朝鲜人恐惧日本人的大军(十五万人绝对夸张了,刚打完战国全国有这么多壮丁吗),而日本人恐惧李舜臣。
后半句什么将恐惧转化为勇气什么的,一下子就黄金档抗日剧了。
霍布斯说过,恐惧是秩序建立的基础。
真实的战争只有一次机会,不可能像打游戏一样存盘重来,所以战前的恐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从对于恐惧的渲染上来说,《鸣梁》是比其他手撕片强的;李舜臣也有恐惧,所以才会让儿子去疏散百姓,而不是登上战船:至少给自己留个后。
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李将军也满鸡贼的。
话说这个李荟为何是个斗鸡眼?
每次到煽情片段,正准备泪目,看到他的斗鸡眼就会笑出声来战争场面是非常地手撕,朝鲜人的火炮一打一个准,为什么日本人的火炮总是打不准;朝鲜人的战船怎么都不沉,为什么日本人的战船一轰就沉;日本狙击手狙旗手一打一个准的枪法,为什么不去狙敌方大将……反正这些是已经料到了,碰到逻辑上难以理解就心想反正是手撕片嘛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所以接我是跪着看完海战情节的Round 1,1vN,李将军胜,船遇上乱流,弃锚。
Round 2,还是1vN,李将军胜,船被自己人轰伤了。
Round 3,又是1vN,李将军胜,船被敌船彻底轰废了。
Round 4,得到增援,手撕敌方大将,李将军还是胜,船再次彻底废了。
Round 5,李将军的破船率其他十一艘船手撕敌方战船,破船竟手撕N艘敌船,破船这一刻龟甲船灵魂附体!
李将军完胜,敌方退兵。
太!
厉!
害!
了!
李将军简直是海上的丁修李将军请收下我的膝盖。
不能否认海战场面拍得非常牛逼。
冷热兵器对战争的掌控权交替时期既有炮战又有白刃战的战争场面真的很好看。
只是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的火铳如此精准而火炮却这么渣。
好吧这是手撕片,所以don't mind the xijies还有片子里人人视力9.0的。
矫正视力才0.8外加散光250的我真的好羡慕的耶听力也都是真的牛逼,所以传令旗兵的存在意义是?
反正你们都可以靠喊的嘛日本人又听不懂朝鲜语嘛好吧这是手撕片,I don't care the xijies总体来讲前半段真的很棒,海战也挺震撼的,只要记得这是手撕片,一切就都能理解了。
而且,毕竟当年鸣梁的水文条件确实帮了李将军很大的忙,这一场战争也的确曾赢得很漂亮。
虽然没那么手撕吧,就算是艺术地夸张了一下。
但愿以后国内的手撕鬼子片能借鉴一下。
最后想问一句,说好的明国军队在哪里????????????
【完】
《鸣梁海战》当然是一部现象级电影。
7月30号在韩国上映后,成就了韩国影史又一个神话,力压此前《阿凡达》的1362万观影人次,最后定格在1760万人次的历史新高。
四个多月后,它出现在中国影院中,但却不怎么受人待见,单日票房不过200来万。
这样的反差,一个流行的解释,恐怕就是民族情绪。
鸣梁一役,李舜臣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了日军一百三十余艘战船,这是电影的故事主线,也是电影的最大噱头。
以少胜多,还是朝鲜海军以少胜多,这分明就是在每个韩国观众心里点燃了一团火。
更别说,眼下能对付好莱坞的亚洲市场,最突出的两个,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韩国了。
回到电影本身。
《鸣梁海战》说不上有多好,但胜在稳扎稳打,这也是韩国电影越来越牛的道理,因为做得好类型片。
《鸣梁海战》是一出武戏,重点自然是那场在片中持续了一个钟头的海战。
海战不好拍,难度首先在特效。
这个,此片特效部门花了半年时间搞定,百分百韩国制造,对普通观众而言,不输好莱坞大片,折射的是韩国电影的整体工业水准。
另一难度,当然是海战的层次感。
这个,《鸣梁海战》也有了。
有心理战,有白刃战,有请君入瓮,有绝地反击,最后归纳起来,就是“跌宕起伏”四个字。
但一出从头打到尾的格斗游戏,看着看着就腻了,于是,《鸣梁海战》里的几处文戏就显灵了。
此片给出了一个理念,也是李舜臣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亦即“巨大的恐惧化也能成就巨大的勇气”,所以,电影前半段写了朝鲜的劣势,也写了李舜臣的弱势。
我们看见了主人公内心的惶恐,而这一惶恐,正是为最终逆转做的铺垫。
再加上崔岷植的演技,一部好看的战争片,就这样成了。
要论此片的缺点,当然有,比如将朝鲜弓箭手写得过于神乎其技,又或者将对方郑重派出的海贼王来岛通总写得和李舜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但这些,可能也是编导的有意忽略,相比逻辑,更重要的当然是射向正面人物的那束高光。
略可惜的是,导演为中国版减去了开头20分钟的文戏,也许这些段落,能让其后的大海战看着更猛些。
李舜臣在片中留下的最后一句台词是——“如此的仇恨,该如何是好啊”,所谓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一路高亢的《鸣梁海战》还能留这么一处余地,实属可贵。
(by 淹然)原载《贵阳晚报》
1592年,时年47岁的李舜臣以十二只板屋船力挫倭寇上百战船;6年之后,坚持亲兵追击的李舜臣在露梁海战一役里中弹殉国。
他人生后半段的光辉,都是拖着一副被政治屠戮的残躯走完的,而报国必死之心,却始终强于肉体病痛。
「海战鸣梁」里的崔岷植,此时已比当年鸣梁的李舜臣还要年长5岁,脸上有如刀印刻的皱纹,眼里是慈悲隐忍的浊光,全身上下正是一个勇猛孤独的英雄。
内地引进版的铺垫文戏被删去20分钟,还好战争的全貌依然被保存下来。
开战之前的李舜臣形象,是在一硬一柔一扬一抑相互交错的故事片段中塑造起来的:军营会议,斩杀逃兵,与子对饮,夜间遇刺,凭海眺望,火烧营房,再到与故将的血脉相逢,足见这一组文戏安排张弛有度,对人物的拿捏稳准有力;尤其是遇刺前描写李舜臣梦魇一场戏,俯拍月光将船板阴影投落到白发老将的身上,犹如一只被囚的昔日雄狮,家国使命和战友哀痛是他为自己的一生建造的囚笼,只能在海上生也只能在海上死,桀骜不可一世又孤独藏于江湖。
李舜臣与儿子把酒交谈的沉静段落,穿插在磅礴激荡的海战中,既是缓冲也做转折,全局把控,气氛冷热相宜,真正做到了导演金汉珉所说的“从视觉上呈现战争过程”:从战船下水开桨到号令摇旗,从甲板上的将士到船舱里的水手,从人物的运动到环境的渲染,巨细兼容远近切换,准备过程都被导演拍摄得极有气魄;而长段的海战武戏里,李舜臣的将船数度转危为安令人肾上腺素和鼻酸程度一起激增;炸裂的船只,升腾的浓烟,翻滚的海水,冲击的浪花,肉搏的士兵;火枪炮弹弓箭长刀,远距离攻守战近身白刃战,船体的碰撞人体的交锋,泼洒的血浆拍打的白浪;特效组依据史实打造了4艘庞大板屋船,后期制作更是以航拍大远景呈现出百船交战的雄壮;冲击鼓膜的厚重风声和大海冲撞的浪涛声不绝于耳,甚至连漩涡的扭转声似乎都能清晰的听到。
“无路可退,必死即生”,李舜臣的身后是破败的家国和残烛的王朝,倭寇的主要人物来岛通总的背上背负着兄长血仇与天皇诏令,不可否认这两个被命运驱使着走向鸣梁漩涡中心的人物都有着悲情的孤雄色彩:同样是文武兼备的将才,同样处在险恶的政治斗争里,同样冲在孤独的最前线,同样是孤注一掷的必死之战,高空俯拍下的他们被围困在安静观望的同僚之中。
影片用了不少的篇幅展现战争开始前后双方的拮据处境,而后备军的心之所向最终成为朝鲜水军制胜的关键。
李舜臣在片里数次说到“我已决心葬身大海”的台词,历史证明他是个信守诺言的英雄。
崔岷植的凌厉眼光在这部电影里多了凄怆和慈悲,他演绎的李舜臣也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统制公多了忧郁柔情,执意出战不被理解孤独得被推到人心的边缘,龟船被毁后孤独得登高眺望,午夜梦回时孤独得追随战友魂魄,鸣梁海战中孤独得漂浮在第一线、站在最高的指挥台上,李舜臣的远虑、睿智、勇猛、气魄使他成为了乱世中一座傲然的巅峰,也是历史里一记孤独的节点。
再记几点让人印象颇深的记忆点:白刃战中举起大刀的僧人,一击命中倭寇枪手的弓箭手,脱下红裙奋力挥动的夫人,以及在幻像中驶出的龟船,柳承龙的角色在整体上也节制得恰到好处。
在我看来,「海战鸣梁」为战争片作出了极好的示范,那就是集中力量去呈现出一个战争的全貌,需要做观众回溯历史的眼睛。
我们不需要历史课本的复制,不需要奇特景观的堆砌,不需要生硬杜撰的爱情,不需要感情被煽情挟持,更不需要所谓3D囚禁观众的眼睛和观影兴趣。
真诚地塑造人物和组织故事,就会有自然的热血沸腾与情感共鸣,「海战鸣梁」是我2014年末收获的一大惊喜,耳闻已久还能远远超出我的期待,真好。
今臣战船 尚存十二李舜臣,朝鲜民族英雄,在韩国拍的各类电影电视中都是作为神一样的历史人物出现的,但即使是神一样的人也是人,也会有人的烦恼。
《鸣梁海战》这部电影就是反映神为什么会有人一样的烦恼,或者说人是怎么变成神的?
“今臣战船,尚存十二”看着李舜臣写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不亦唏嘘。
曾经的朝鲜战神,日本人心目中的天敌,在遭遇了猪一样的队友元均之后,尽然只剩下十二艘板屋船。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在损失完朝鲜水师的大部分战船,并且身死战场后还竟然被朝鲜国王封为一等功臣。
只能说宣祖大王也是猪一样的队友啊。
而这剩下的十二艘战船和士兵,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有贪生怕死、试图煽动逃跑刺杀主帅焚毁龟船的裴水使,有恐慌害怕、试图一逃了之的逃兵,还有刚愎自用、自大狂妄的陆军主帅权粟,以及摇摆不定不知是战是逃的金水使;但也有忠肝义胆、舍身忘死的普通探子,还有剃发髡面、潜敌内部的细作,还有忠于主帅、识敌不清试图说服主帅撤兵的安都事,以及雪中送炭的僧兵,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和百姓。
而连战神自己也没多少把握,甚至会在梦中看见死去的战友,即使制定了周全详细的机划,也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唯一一艘龟船上。
但正如毛主席所说,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依靠武器终究会被武器所坑。
(毛主席其实说的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当仅剩下的一艘龟船被叛徒裴水使所焚后,战神也开始绝望了。
在那场看似平淡,其实暗涌流动那场写奏章的戏中,崔岷植用复杂的眼神表现出了绝望和悲愤,并用平缓的书法书写下流传至今的语句:“今臣战船,尚存十二 ……”满篇话语,充满了悲愤与视死如归的精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为抗倭大捷的英雄尽然惨遭小人谗言而被下狱拷问,等到朝鲜水师被灭才想起冤狱中的英雄。
而手中无合用之兵,账下无英勇之将,处处受掣肘,纵使韩信在世也要叹息难以背水一战。
但置之死地而后生,绝望之中有希望,战神不愧为战神,他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
而这希望就是人心。
他在与儿子对话中所说,人人皆恐惧,而这恐惧却是制胜的源泉和力量。
老百姓恐惧是因为害怕倭寇的屠杀与劫掠,士兵的恐惧是因为看到了死亡,将军的恐惧是因为战即死,逃或可生。
而李舜臣一席话和行动却慢慢削减了大家的恐惧:我们是军人,决不能惧怕和逃避。
如果我们输掉这场仗还能活下来吗?
这里已避无可避,再逃背后就是鸭绿江(最后一句是我杜撰的,不过与“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确实很像)大家被战神说动,或者是被战神话语的逻辑说动。
是的,如果倭寇占领朝鲜全境,确实无法再逃了。
(当然欢迎来中国,不过可得当难民)特别是碧波津已被李舜臣所烧,在这背水一战得情况下,与倭寇拼死一搏或可死里求生。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战前动员,堪比华莱士的不自由毋宁死,很好的凝结了军心和人心。
大家也慢慢从恐惧开始走了出来。
但恐惧可以走出,但要把恐惧凝结成战斗力却非一句话能做到的。
面对龟船被焚和12:330的力量对比,即使没有恐惧也有畏惧之心。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虽然是十二只战船排成了一字形战阵,而唯有李舜臣的旗舰一马当先,以一敌百。
大家其实都在观望,你李舜臣何德何能可以以一敌百?
而战神不愧为战神,他熟悉自己和敌人的所有优势和劣势,成功的应用火器、水流等装备地形之利粉碎了敌人的两波攻击。
大家也先后被战神的精神和实力所鼓舞,明白了以一敌百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先是两艘,接着又是两艘,最后是剩下七艘全部上来迎敌。
而这时候战神对恐惧的理解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恐惧不分敌我都会有,倭寇都曾经被战神虐过,在战神再次发威以一敌百而毫发无损时,敌人也开始恐慌,特别是被关白寄予厚望的来岛通总的首级都高悬在李舜臣旗舰的旗杆时,连加藤清正所书大道无门的大旗都要自行掉下,倭寇更是胆寒开始溃退。
一场世界战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就此诞生了。
这是战神神威的再现,也是李舜臣变成战神的开始。
虽说棒子喜欢意淫和自夸,连像巡航导弹般的《神机箭》都拍的出,但这部电影确确实实不是意淫片,而是实实在在的史诗级战争大片。
虽说朝鲜人喜欢忽略壬辰卫国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要作用,但这场战役确确实实就是朝鲜人自己单独打得一场以少胜多的接触战,,与我们的明朝军队也没多少关系。
虽说韩国人喜欢把忠武公的雕像塑的到处都是,但他们有显忠祠来纪念他们那些有名有姓的民族英雄,而我们只有一个没有任何名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来怀念那些有名或者无名的英雄。
希望我们能向我们身边的邻居甚至是敌人来学习,而不是一味谩骂诋毁。
也希望后面中韩合拍的《露梁海战》能更精彩。
谨以此文作为我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的开篇。
当所有恐惧达到极致转化成勇气时,那股力量胜过千军万马,郑氏女子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警示日军驶来的船只有诈那一幕时,我的心提到了喉咙,也跟着紧张,我也想把外衣拿起来做警示,郑氏女子看着丈夫将与装满炸弹的船同归于尽时那心碎的表情,但她还是果敢的扯下红衬裙在悬崖边摇喊,在国难当前,一切爱恨情仇、家长里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即使眼看情人葬身大海,也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看到郑氏女子摇喊,百姓们也万众一心一起要喊,朝军停止进攻躲过日军的埋伏。
军民团结同仇敌忾共抗敌人,胜利已不言而喻,没有龟甲船胜似有龟甲船,李舜臣本身就是一艘龟甲船,百姓们就是一艘龟甲船,每一个把恐惧转化成勇气的人都是一艘龟甲船。
李舜臣坚毅的眼神、沉着的表情、冷静的指挥、巧妙的战略把日军击败得溃不成军,他岿然不动的气势充斥着整个海面,稳如泰山的气势把敌人震慑得四处逃散,以少胜多不是偶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有一个能把恐惧转化成力量与勇气的领导者。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与之相似的战役-韩国的鸣梁海战,同样讲述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故事。
本片以李舜臣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机智、善良、勇敢的将军形象。
当李舜臣12艘军舰面对敌军的300艘军舰时,他向士兵展现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镇定。
他内心恐惧的是敌人比自己多出十几倍的军舰,而敌军恐惧的则是李舜臣曾打败过他们的事实。
主舰的士兵因与敌军战斗发出惨叫声,眼中露出的只有绝望,李舜臣利用地理环境并以身试险,在他九死一生,站起来的那一瞬间,士兵、平民为他欢呼,他让大家看见了希望,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做到了将恐惧转化为勇气,并使落后的士兵发生转变,他们曾因恐惧而向后退缩,而李舜臣给了他们希望和勇气,使他们充满力量向敌人进攻。
李舜臣为下属包扎伤口,使他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在战斗中,没有等级关系,他将下属视为与自己同等的人,他们同为保卫国家的子民,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
李舜臣超强的领导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勇气,都成为了他创造奇迹的必然因素。
与李舜臣形成对比的是有"日本海贼王"之称的将军,他作为一个反派角色,必然少不了凶狠、残忍、无情。
当他的军队陷入绝境无人增援时,他展现了他英勇的一面,冲上李舜臣的军舰,却被箭射成一只刺猬,在他命悬一线时,嘴里念着李舜臣的名字,向李舜臣攻击,这个名字使他恐惧,而真正使他恐惧的是勇气。
在灰暗的战斗画面里,巧妙地安排了一段极具色彩性并使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俊勇因被日军拆穿卧底的身份,失去了自由。
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拼尽全力让岸上的哑妻帮助他拯救同胞,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去换取主舰的存活。
他的哑妻站在石山上含泪挥舞着红裙,为画面增添了色彩,那是希望的颜色,是爱国的颜色。
他们为了祖国,不惜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他们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是代表着为国牺牲的那一类人。
无论是为国捐躯的俊勇、牺牲小我的哑妻,还是反派的日本海贼王,他们都具有一种勇气。
用勇气创造奇迹的李舜臣,他既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预言家,他说"仇恨还在延续"。
而最后他与儿子走在绿草地上时,绿丛中间带着红色,犹如平静中带着不安与仇恨。
李舜臣向着军舰走去,带着他的勇气,创造下一个奇迹。
虽然整个情节貌似都在宣扬国威和爱国精神,但是电影还是很好的渲染了当时的战斗气氛。
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
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三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可能因为抗击日本,我还是满怀小愤青精神来看了看,但是最后不是笑笑了之,能真正感动我的不是那种厮杀的场景和音乐的渲染,真正打动我的是李舜臣的精神,当听到他的一句“如果你能将恐惧化为勇气,这勇气将战胜一切”我真心有同感,我欣赏有勇气的人,而最后那些处于后线的船只也冲到前线助阵,还有那个哑巴妻子的丈夫为了胜利的牺牲,以及最后村名一起挽救将被漩涡卷入的主舰,那几个时刻真心能泪目。
文/李逸之我平生最敬重两个人,一个是宋武穆公岳鹏举,另一个是朝鲜忠武公李舜臣。
第一敬他们精忠保国,忍辱负重;第二敬他们胆略过人,视死如生;第三敬他们谋识精通,韬略在胸。
这二位大将在国为栋梁,在人为英豪,彪炳史册,万世敬仰。
相比他们的见识和经历,他们的时代和故事,我的生活仿佛一个在阴暗角落里闻着霉味度过一生的老鼠一般无趣和没有意义。
岳飞的事迹从小是熟悉的,主要归功于说岳全传,但除了很久以前一部基于演义名为《岳云》的武打电影之外,再无在银幕上见过他的形象。
想想不拍也罢,既无合适的导演,也无合适的演员,岳飞电影也许还未到时候。
李舜臣则是历史学到壬辰倭乱之后,才开始知道并了解这位名将。
举国将倾,帝王猜忌,起于白衣,屡经磨难,一战成名,功盖天下,如果这还不够完美的话,也就只差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了。
于是他真的做到了。
岳飞将军在天之灵想必也会羡慕不已吧。
风波亭阴风惨惨,岳氏父子忠心铁胆,竟落在奸臣庸主之手,不胜叹息。
这两位大人物,何曾相似的人生,却用这相同又不同的结局释尽人间的悲凉,一个悲壮豪迈以死殉国,一个凄惨郁闷以死正名。
虽然有此不同,他们二人的死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便是视死如归的不凡气概。
鸣梁之战乃忠武公在国破兵败之时,朝鲜国王不得已而启用后的第一战。
“失去了大海,便失去了朝鲜”,对于大陆国家来说,未必能有深刻的体会,也许正如中原对于中国的意义,海洋对于朝鲜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
朝鲜国自称东海蛟龙,以青龙自喻。
青龙乃四瑞象之一,镇守东方,主春季,应震卦,主木色青。
故其国尚青尚蓝,其重要建筑均以蓝瓦覆顶。
失去大海的蛟龙,便如落在平阳的猛虎般,只能任人欺凌了。
水战之事,水文第一。
鸣梁之战,李舜臣以寡敌众,必当通晓当地水文,逆水之时,布下疑阵,单船出战,将船居中,十一战船遥居不可速援之处。
实乃故布疑阵拖延时间,水上空城计也。
倭军主力,迫于抢攻汉阳之策略,行此险道,又素畏李舜臣之名,与其交战未尝一胜,知其善用水文地势,疑其布阵埋伏,主力逡巡不前,唯海贼之流,心高气傲,单军出击。
朝鲜将船,退避湍流之后,血岛之前,占尽天时地理之优势。
李舜臣帅将船踏入战场死地,反倒激出众将官无尽之勇气,单船奋力作战,巧借水势,竟独力将一整支日军先锋歼灭。
实不可谓未有天助也。
日军主力此时方才惊醒,中了李舜臣的空城计,遂全军出击,意图以绝对的数量优势一举击溃朝鲜十二艘战船组成的战阵。
可惜,午后水势逆转,李舜臣船队从位于下游转为居于上游,遂抓住战机,全军突击,利用朝鲜战船高大坚固的特点,借奔涌回潮正面高速冲入日军第一船队,撞沉敌舰无数。
倭军主帅本就未必情愿走此险道,又失去强援,前阵又全军覆没,亦无法预测水文情况,心惊胆战,遂仓皇撤军。
殊不知,此时水势再次逆转,如果日军坚持到傍晚,李舜臣必无一丝生机。
可惜作战如对弈,大势已定,便心无战意,起了胆怯之心,再无取胜之理了。
此战充分体现了近海海战的特色,历来是经典的水战案例。
但谋略总是死的,赵括将军也可以策划的精彩绝伦,但没有身先士卒的勇气,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胆略,没有孤军深入,托命与天视死如归的决心,什么样的妙计也都是泡影了。
此战并未歼灭日军主力,对朝鲜战局最大的贡献是倭军主力未能穿过鸣梁海道,及时配合陆军进攻汉阳,大战仍在继续。
影片末尾处预告了第二部闲山之战的画面,那就只好坐等了。
看着迷雾中慢慢现形的龟船,我心里暗想,果然很像龟,甚至还有个可以伸缩的头,居然是龙头,可见不是一般的龟,而是龟趺吧,龙的儿子。
几年前,我去参观过闲山之战的古战场,三岛夹峙之地,李舜臣在此地经营数年,岛上练兵营,训练场等处仍在,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有李舜臣的正式官职,曰“有明水军都督”,看来李舜臣是一品、二品的武臣,也算位极人臣了。
至于闲山之战的过程,则是另外一种故事和战法,等下一部上映吧。
总之,这个时点的李舜臣绝不是只率领12艘战船的寡兵之将。
影片结尾处,夕阳漫撒在安静的海面上,战船依次缓缓回归,一派和平唯美的景象。
被夕阳染上金光的李舜臣意味深长的说道“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
这句话实乃整篇点睛之笔。
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我也只好在深夜里长吁一声,如此深仇大恨,可如何是好?
20141213补:有百姓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王。
——李舜臣 将领的忠义是要向着百姓的。
——李舜臣这两句台词果断没看到,某邪恶政权唯恐影射之心昭然若揭啊。
韩国举行庆典宣传著名“鸣梁大捷”据韩国“国际新闻”网站10月12日报道,韩国2014年“鸣梁大捷”庆典于10月9日至12日在全罗南道海南郡举行,庆典再现了世界海战史上以少 胜多的著名战役“鸣梁大捷”,共有44万人次的游客前往海南郡观看了这次庆典。
按照一般的宣传,“鸣梁大捷”是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朝鲜王朝抗倭名将李舜臣在 朝鲜半岛鸣梁海峡重创日本丰臣政权的一场海战。
公元1597年10月26日,李舜臣将军利用鸣梁海峡的特殊地理特征,以12艘“龟船”击退130余艘日舰(也有说法是300多艘),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龟船实际上就是一艘适合沿岸航行的船只,很难想象这么小的船是怎么运作上百名士兵与水手。
龟船实际是没有远海战力的近岸船其实这一伟大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只是韩国单方面的说法。
我们知道李舜臣的主力战船是龟船。
那么400年来不断被歌颂,被神话的龟船到底什么样子呢?
真实的龟船甚至都不是真正的海船。
因为龟船的造型和那么小的风帆和10来个桨橹根本无法不可能去征服大海。
龟船是木头制作只有30多米长,需要10-20个桨撸行进的沿岸防卫船。
这个船并没有传说中的装甲,只在一些特定部位有一些薄铁皮,并且在船外钉有竹钉和铁钉 护着用来防止登船跳帮,里面有50个兵,再加上50个-70个水手。
由于这个船内部空间非常小,人员又多,所以内部非常拥挤。
龟船上只有二踢脚威力的小型火铳那龟船上有什么超级武器可以以一敌十呢?
主要就是朝鲜五大名铳。
包括天字铳,地字铳,玄字铳,黄字铳和胜字铳。
什么是火铳,实际上就是一个喷子。
这里的胜字铳是个单管 喷子,仿制的是“鸣梁大捷”爆发之前2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的火器,就是20-30MM口径和50多厘米长,5斤多重的一根铁管,铁管里面可以填塞1两粗火药和1个7钱重的小铁子或铁砂,在后部点燃火绳后,轰的一声巨响,黑烟弥漫。
这种原始发射方式的火铳射程最多就是10-20米,在中国民间都是拿这 个轰兔子或者结婚的时候放着听响的。
在朝鲜还有3斤重的小小胜字铳,那更是没有什么用处了。
现在韩国的景福宫和陆军士官学校博物馆里都有实物,如果有兴趣 可以去参观。
朝鲜的大炮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就是天字,地字,玄字和黄字系列。
其中天字实际上就是大号火铳,同时也是朝鲜最大的火炮,大约 400-700斤重,口径115-130MM,可这个东西后坐力很大,一旦开炮是咣,咣的往后飞,还不够士兵们往回抬的。
所以一般只用在守城,这要敢放在 船上,后坐力就能把船板给凿烂了。
至于精确度那更是一点没有,连个瞄准工具都没有,射程也是几十米到100米的最大距离。
地字和玄字就是比天字小1号的火铳,大约50-200多斤,100MM的口径。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这就是朝鲜大炮,实际上很小,而且发射的不是炮弹,而是把巨型火箭插在炮筒里发射,很难相信这东西有十余里的射程,要知道300多年后的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军使用的美制75MM山炮最大射程也没有超出20里。
神机箭只是神话根本没有实战能力但是朝鲜火炮的主要功能不是发射炮弹而是发射箭,这个功能还被拍成过电影叫做神机箭。
比如最大的天字号大炮,可以发射大将军箭,就是一种箭长11.9尺,镞长7寸,全重50斤的巨箭。
地字发射将军箭,长9.23尺,重33斤。
玄字发射次大箭,长6.37尺,重7斤。
用脑袋想想,就算是最大的天字号大炮,也才700斤。
才能装多少火药?
靠什么能把一支重达50斤的巨箭给发射出去呢?
而且这个箭有11.9尺长,把箭塞进大炮,那外面还露着2/3呢,就是勉强发射出去,估计也打不了20米。
准确度那根本就不用去想。
到了1815年朝鲜还出了一本书叫做戎恒必备,在这本书里说朝鲜神器天字,地字和玄字火铳可以把炮弹打出10余里以外。
我只想说在援朝抗日战争结束近200年以后的1803年,当时已经横行世界的大英帝国最强战列舰胜利号上的最强68磅大炮的平射有效距离也不到400米,而12磅大炮才不到200米平射有效距离。
所谓大龟船有36个射击孔,左右各8只橹[桨]。
按照编制是一大船,配备船长1人,白刃手20人,射手10人,炮手24人,水手10人,桨手100人,旗手 10人。
1个全罗道水师营的编制是龟船2只,战船2只,其他兵船和杂役船13只。
装备地字铳11支,玄字铳27支,黄字铳27支,百字铳27支和胜字铳23支。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朝鲜军队实际上并没有鸟枪,后来从1593年开始生产数量也非常稀少,是明朝后来在1597年最后决战之前大量援助给了朝鲜佛郎机炮和鸟枪。
图为日本火枪。
朝鲜基本没有鸟铳是明朝后来援助当然会有人说龟船上还有鸟铳啊,1个朝鲜水师营还有430支鸟铳。
但是李舜臣自己写的乱中日记第167页明确的说,郑氏所造鸟铳妙于倭铳.可惜数量太少才30只。
(1593年9月14日)。
朝鲜名臣柳成龙在记鸟铳制造事说:旬月之中,都城失守,岁出于升平百年,民不知兵而然,实际由于倭贼有鸟铳之利,而弓矢莫能与之相交故而。
也就是说朝鲜本身是不会制造鸟枪的,制造鸟枪就是从1593年才刚刚开始,而且制造过程非常缓慢。
后来是明朝的援助才提升了朝鲜水师的装备水平,现在我们如果可以到朝鲜或者韩国看,那场抗日战争所遗留下,现在还可以在博物馆展出的佛郎机炮和鸟枪基本上都是中国军器局和兵仗局制作的,上面都是有铭文的。
正是明朝的援助才把朝鲜水师从14世纪的装备水平一下子提升到了16世纪。
到1597年的露梁海战,每个朝鲜水师营终于配备上了30门佛郎机炮和430只鸟枪,但是光有武器,朝鲜还不行,他造不了那么多弹药,所以明朝还大量援助火药,鸟枪铅弹,炮弹和铅皮水铁弹丸给朝鲜,才解决了朝鲜水师的弹药问题。
日本战船相当于中国福船高大坚固日本出征朝鲜的主力舰多为安宅船,这种船相当于中国的福船,分大中小三号,大体分为500石,1000石和2000石。
船身被厚木板包着,船上的屋顶有箭楼,士兵可站在箭楼上利用枪眼居高临下使用铁炮(鸟枪)和喷火筒作战。
是真正的海船,船上火力也不差于朝鲜,怎么说鸟枪也比火铳强。
而且日本水军主力船上也有火炮。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图为日本安宅船舰队正在航行中。
日本第二次侵朝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在日本与明朝的和平谈判破裂以后,双方重新爆发战争。
中国万历25年,日本庆长2年,公元1597年2月,日本发布军令摧毁全罗道和忠清道的抵抗力量。
日本军队主力在5-6 月渡海进入朝鲜。
在7月15日的漆川梁海战中毁灭性打击了朝鲜水师。
在陆地上的南原城和黄石山城都迅速击败朝鲜军获胜。
随后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和毛利秀元率领大军继续按预定目标推进。
到9月中旬,朝鲜在全罗道的抵抗仅存在于南部小块地方。
战斗力仅有朝鲜水师仅剩的12艘船只。
而此时,日本陆军正在继续推进,而日本水军则沿海推进。
鸣梁海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安治胁坂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
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
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主力的消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
结果被朝鲜水师 引诱到一片陌生水域,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
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十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
在这次海战中的朝鲜水师损害轻微,但是众寡不敌,所以傍晚开始急速退却。
日本水军不熟悉路况,无法继续追击朝鲜水师,也是害怕再中这样的圈套。
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再次来到战场上巡视,没有发现朝鲜水师。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朝鲜龟船上桨手和炮手是混在一个操作面的,一旦开战,这里将挤满上百人,场面必定非常混乱。
而且朝鲜所谓的炮实际上就是大号火铳,而且还是发射箭的。
日本水军主力到达后朝鲜水师已经逃跑日本水军一看朝鲜水师已经退去,继续前进攻克朝鲜水师的大本营。
一面突进到全罗道西岸地区,支援日本陆军的攻击。
此时日本军队的作战目标和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开始在顺天,泗川,昌原,蔚山修筑城墙要塞,准备与南下的明军决战。
鸣梁是日获胜控制制海权摧毁朝鲜军港鸣梁海战就是在日本水陆大军进军全罗道的过程中,李舜臣在预定海区引诱并且伏击了日本水军的前锋部队,只是使日本前锋稍微受到一点损失,随后为保存就离开撤退。
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这么看实际上是日本取胜,损失日本损失了几艘船,死了几十个人,但是日本达成了摧毁对方水师基地,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但是在现代韩国的说法里,这场战斗变成了,李舜臣的12-13艘战船迎战日本133艘战船和200艘运输船,并且击沉31艘日船,击伤92艘日船,杀死日军9000人,阵斩对方主将的巨大胜利,并且拍出了“天军”和“鸣 梁海战”两部票房大片。
要知道整个日本舰队也只有7200人,藤堂高虎2800人、加藤嘉明2400人、胁坂安治1200人、来通总600人和菅平右卫门们长200人。
另外,李舜臣自己写了的乱中日记也只写有“贼船有三十只撞破”而已,不要说击沉的记述,就是撞伤敌舰的记述也没有。
韩国现在完全没有告诉大家,这次战斗结束后,李舜臣舰队是向北方退却了,而且被日军摧毁了水师基地,日本水陆军顺利完成既定计划的事情。
朝鲜水师就算全是龟船,那12艘龟船上,也仅有200多个只能打7钱铁子和射程不超过30米的大箭。
靠什么打沉打伤对方的133艘战船和运输船?
韩国电影的表现手法是李舜臣水师火箭万箭喷发打败了日本舰队,实在不想再说什么了。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朝鲜记载自己的火铳火炮随便一个什么型号就是射程800步,上千步。
要知道200年后横行天下的大英帝国海军战列舰上的68磅巨炮的平射有效射程也不超过400米。
图为英国海军68磅炮。
李舜臣从来谈不上在海上切断日后勤线但要说什么李舜臣切断了日军的后勤线路更是扯淡,从来也没见过日军缺乏过从本土运输来的军械和兵员过,也从来没见过李舜臣独自到过外海大洋之上过,还妄谈什么切断了日军的后勤线路?要是真有李舜臣从玉浦海战到釜山浦海战,四个月期间十战十胜,消灭了胁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率领的日本水军,阻断了日本军事物资的运输通道。
如果朝方掌握了制海权,再加上金时敏仅用3800人就打败细川忠兴的2万日军,其他日军也陷入了义兵的游击战争中。
那朝鲜还请求明朝援军干什么?
日本水军都在海上已经被干掉了,日本后续部队和物资根本送不上来,就是半岛上的日军也已经饥寒交迫,焦头烂额了。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按朝鲜兵书的说法,这种只有不到2米长的,724斤的火炮可以把33斤重的炮弹打到800步以外。
如果真是这样,那其威力要比百年后那些3000斤,6000斤红夷大炮要大的多的多。
真正摧毁日本水军主力的是明朝水师在那场战争中真正对日本水军进行重击的是露梁海战。
在这场最后的大决战中,中国明朝水师精锐尽出,明军一个水师营,大福船4艘,中型海苍船和小型苍山船,配备4门前装大发熕,40门佛郎机炮和碗口铳,68支鸟铳,500个喷筒,2000只火箭和登船近战的标枪,勾廉枪,过船钉枪。
海战时,先是前装大发熕和佛郎机开火,到了近距离碗口铳,鸟铳和火箭开始射击。
靠的再距离近一些,就是喷筒和火球了,最后就是勾廉枪,过船钉枪,钩住敌船,进行跳帮,用标枪,军刀白刃战了,这个才是哪个时代海战的典型方法。
如果按照朝鲜那样就拿着几只打出7钱小铁子的喷子就想靠纯粹火力战打沉数十艘大船?
就是把一艘1000石的大船摆在哪里不动?
20多个人拿着那种小喷子在20-30米外随便打,打一天能打沉吗?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明朝的大型佛郎机炮,只有大号佛郎机才有可能在海上重创对方舰队,而不是朝鲜那些百十斤的小炮。
露梁海战李舜臣打下手明军才是主力露梁海战那才是货真价实的打败了日本水军主力。
这场大战的日本水军岛津义宏,立花宗茂和高桥直次带领500只战船,17000日军出战。
迎战的明军水师是陈璘,王元周领导的600只海船和19400名明军。
李舜臣的朝鲜水师只不过是打下手的,才100只船和7000士兵,李舜臣和明军将领邓子龙都是担任伏兵角色,分别埋伏在露梁海峡北侧和南海岛附近的观音浦。
明朝海军提督陈璘才是统帅和担负正面决战任务,日本水军在向外突围的时候在观音浦打死了前来封堵的李舜臣和明军将领邓子龙。
露梁海战舰队决战是中日水师大战但是随后明军水师主力压上爆发舰队决战,在明军佛郎机炮轰击和近距离投掷火球的攻击下,日军大败,损失战船200多艘,而日军只捕获2艘明军战船。
露梁海战和中途岛海战就是是日本海军300年不败神话的一头和一尾。
李舜臣确实是一个水师高手,在那个朝鲜面临亡国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全国一片惨败的情况下,还能打出胜利,鼓舞了朝鲜军民的士气,确实非常厉害。
但是没有必要做过分的夸大。
在明军水师进入朝鲜以前,李舜臣实际上就是在沿海搞袭击或者伏击战,战果实际上都不大。
而他的战绩也是来自于自己的记述,全部记录在他的乱中杂录中,无论是对手日本,还是联军明朝都缺乏这些光辉耀眼战绩记录。
李舜臣鸣梁大捷:实际是日本打败朝鲜水师韩国非常重视宣传,现在李舜臣的名字在世界上,甚至在中国也远比那些实际在朝鲜抗日战争中担任绝对主力的明军将领出名。
现在韩国海军军徽也采用了龟船的标志。
大明水师提督陈璘名气远不如丁汝昌直到明朝水军大举入朝,露梁海战爆发,李舜臣才是第一次参加外海大海战。
而且只是担任埋伏的副将。
可是由于缺乏宣传,如今世人皆以为露梁海战是李舜臣一手全面指挥的。
今年是纪念甲午战争的周年,在想念起北洋水师和大清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时候,是不是也能为那支大明水师和那位大明水师提督陈璘树立一座塑像呢?
毕竟陈璘取得了到现在为止,中国5000年文明最大的海战胜利。
在为失败者扼腕惋惜的时候,请不要遗忘那些辉煌的胜利者。
哈巴狗一样的国家又有爆棚的民族自尊,拍的主旋律非常滑稽。主将必定以势压人,比的不是智力而是嗓门大。一个个都是丧逼脸,画个烟熏妆就牛逼。不怀疑李舜臣对朝鲜的作用,但拍得这么伟光正和脸谱化,没什么看头。
韩国也是有主旋律的
柳承龙和赵镇雄说日语台词竟然完美同步 6.9/10
海战拍得精心刺激,明知是主旋律,但无法不被其吸引。前面拍得冗长了些,不太吸引人。7.5
这种主旋律越来越不讨人喜了,看完才知道棒子这也是强行把自己捧上神坛,"扭曲历史"还这么激情,跟我天朝抗日神片有点共鸣,不过…至少人家在海战的场面和故事上下了不少工夫,国人还是多学学吧。
韩国的漩涡,想起日本的神风。看韩版手撕鬼子,依然还是那么过瘾。
〖二刷〗
棒子真能吹
拖着进度条看完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韩国人就是屌屌屌【捂眼
如果是中国人拍的怕不是三分都没有,简直是尬到用脚趾扣出大平层
没想到这个导演的片子我竟然看过3部。一看导演名字就是爱国者。喜欢拍被侵略题材,怎么这么苦大仇深呢。弓的背景是丙子胡乱,就不交代清楚历史背景。满清去屠村也是有原因的。这部历史不是很熟悉,但估计也缜密不到哪里去。
古装海战里拍得清楚明白的,不知为何总觉得有韩片特有的黑色压抑特质,最后有点艺术理想化,前半段倒挺带感
知道了一些历史。
什么500战船之类的,数量首先就是个问题,而且也未必是战船,就这么被以诚实著称的朝鲜人吹上天,成了战争“转折点”。接下来是不是就要暗示下朝鲜和明只是“盟友”关系,那就更完美了。
棒子的抗日神剧,八百里开外一箭射爆鬼子的眼睛。某2场景还是蛮感人的。日式铠甲帅!
虽然不相信韩国历史上能开展这么大规模的海战,不过电影的特效做得还是不错。不过那么多人说看哭了,怕是精神韩国人吧。在这部韩国抗日片之后,大陆就没再引进韩国电影,而是大量引进日本电影,也是够吊诡
一部属于韩国式的抗日神剧,纵观历史其实鸣梁海战在整个战局里的影响微乎其微,还不如后面的露梁海战,但是因为李舜臣这个已经被神化的英雄就决定了它足够振奋韩国观众。当然对于我来说,就当普通的海战看看,只能说2个小时的戏前期1个小时的文戏太拖沓,很多东西就是单纯为了拉时长的。海战相对合格,尽管略微夸张,但是整个细节还是相对到位的。
出色
没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