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的十七岁的学校里没有暗恋的男生的原因吧,对男女主之间的暗恋时感情互动多少没有什么共鸣,(可能人已经麻了)。
但是林蕾也就是女主妈妈的青春暗恋这件事,把妈妈那一代人的感情拿出仔仔细细地剖析在大众眼前,反而让我明白原来妈妈也有青春的不舍和遗憾和美好的一段感情之后才嫁给爸爸,嫁给婚姻,做了母亲。
可能我妈不善于表达情感,给我的感觉有时是多少有点不近人情的,但是想到她居然也会有这么细腻的美好感情,顿时这让“妈妈”这样一个为家庭付出、忠于老公一人、教育孩子读书的角色变得亲近了起来,也让两代人的情感隔阂稍微闭起来了一点。
这部片子里对比也很强烈,上一代人的沟通方式,以书信为主,现代这边用手机,电脑电子产品沟通多一点。
这里就把手机的优势凸显出来了,以前那些年等了十几年都没等到的回信,如今小小一个屏幕,便可联系千万里戏外的一个人,然后距离变为相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距离更近了。
但是电影中,白白的父亲给白白的手机,却让父女的距离变得遥远——一通未能及时接到的电话,就能让两个人生分。
小小一个屏幕,让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密变为了两个分开的家庭的疏离。
我们得知的信息越多了,反而间隔越大了。
双面对比,让人感慨到底是命运的荒谬还是机缘如此。
闺蜜情谊的对比,上一代闺蜜情似乎更深,更愿意互相付出,这一代的闺蜜却背叛了白白。
没看懂为什么喜欢白白的那个男生当时被迫摸她闺蜜🐻部的时候不赶快挣脱,反而愣在那里了。
或许是青春萌发的欲望,或许是淡淡的没有责任感可言的青春感情特点。
成年人的世界终归是不同的。
就像林克铭终究成为不了白白的父亲。
因为青春嘛,没长大的冲动男孩嘛,微微动心却年色渐衰的女生嘛,都是肆无忌惮的去喜欢的,没有考虑结果没有考虑过时间的洗礼也没有考虑过责任的捆绑。
都年轻过,但终究走向像青春一样也并不完美的婚姻。
有机会也想了解了解自己妈妈的青春故事,这样更亲近了也更生动了跟妈妈连接也更加紧密了。
十七岁就是十七岁。
身著制服的學生們笑著、鬧著,跑過植滿綠樹的人行道;陽光柔和地散落下來,灑在學生身上。
好一幅充滿青春氣息的景象。
這一閃而過的畫面,卻扎實映入車內林克銘(任賢齊飾)的眼裡,因為這是他曾經擁有,但早已失去且無法再度擁有的美好時光。
這正是青春的特性。
一如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的經典台詞所言:「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
」於是知名MV導演周格泰的電影處女作《五月一号》便以青春為題材,紀念那個再也回不去的時光。
看見片名,不免想起那首由Bee Gees所演唱的經典同名歌曲〈First of May〉。
這首歌收錄在1969年發行的專輯《Odessa》,是以聖誕樹與人的高矮比對來襯托時間的變遷,藉此帶出戀情的逝去與感懷。
周格泰既然採用此曲點題,理所當然是以回憶的視角說故事。
那一年,17歲的王蕾(程予希飾)和林克銘(石知田飾)在學校的英文演講比賽中分居第一、二名,為了鼓勵他們,陳修如老師(王宇婕飾)各別送了一張〈First of May〉的黑膠唱片給兩人,並要他們將歌詞翻譯成中文。
外表冷酷的林克銘在翻譯完歌詞之後,便附在黑膠唱片中,一同轉贈給王蕾。
20多年過去,45歲的王蕾和林克銘在音樂廳裡再度相遇,只是林克銘並未認出王蕾,而王蕾只是暗自流著眼淚,不發一語。
兩人之間到底有什麼過往?
這是電影拋出的懸念,負責尋找解答的是王蕾17歲的女兒白白(程予希飾)。
導演讓兩個世代的故事交互進行,除了追憶過去,更意圖透過各種形式的男女關係辯證愛情,同時探討婚姻。
每個人都需要愛情,卻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了解愛情。
愛是什麼?
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感覺?
可惜愛情從來沒有道理可言,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跌跌撞撞中不斷摸索,即使已然邁入中年的林克銘也是一樣。
電影開場,林克銘和女友(楊淇飾)一起去欣賞音樂會,然而狀似親密的表象之下,早已潛伏著分手的危機。
不僅是交往中的男女難逃愛情的考驗,就連已經結婚的夫妻也需要面對。
品冠和黃嘉千客串演出的夫妻為了新居的格局起了爭執、雯雯(邵雨薇飾)的父親毫不掩飾外遇的事實,而王蕾早和丈夫離婚,分居台灣和中國兩地。
不曉得是不是刻意為之,電影裡的婚姻關係都帶有缺陷、不甚完滿,唯一例外的,大概只有林克銘的父母,而那卻是屬於上個世代的愛情。
或許是時間能淘盡記憶裡所有的雜質,讓一切回憶都變得美麗,懷緬青春的電影總喜歡以現在的複雜與醜陋來對比過去的單純與美好。
在《五月一号》裡,兩段同樣是17歲的愛情,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氣味。
17歲的林克銘與王蕾,愛情初萌芽,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表達這份情意。
血氣方剛的林克銘就像多數小男孩,或調皮捉弄王蕾,或默默尾隨在她後方,這就是青春時期的愛情,就算留有遺憾,卻叫人看得甜蜜。
至於17歲的白白,雖然一樣處於懵懂茫然的青春期,卻必須面對更多殘酷的現實,先是聽聞好友雯雯的父親外遇,接著母親車禍昏迷,最後則是好友的背叛和再也得不到的父愛。
接踵而來的打擊逼得白白不得不概括承受,然而這正是成長的節奏。
當下必然覺得苦不堪言,可是隨著時間推移,終將轉化成美麗的回憶。
時間是《五月一号》的重要命題。
誠如Bee Gees的同名歌曲所唱:「小時候,聖誕樹看起來好高好高;長大了,聖誕樹就變得好小了。
」聖誕樹會變大變小嗎?
不,其實聖誕樹沒變,變的是我們,是我們長大又長高了。
就像那所校園,林克銘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回味過往,甚至還能指出王蕾當年的座位,卻無法回到原來的時光。
時間就是這麼殘忍。
就算林克銘仍然可以像個衝動的小夥子和別人打架,對於路經的女學生而言,他早已到了可以被喚作「大叔」的年紀。
時間是多數人不願面對的現實,但周格泰在片中從不刻意美化它,反而真實呈現時間流動所造成的各種變化,林克銘的「大叔」稱號是一例,上了年紀的林父因反應不及而跌倒受傷也是一例。
時間總是無聲無息地爬過,於是當林克銘收到那封遲了20多年的回信,並從老家床鋪底下翻出〈First of May〉的黑膠唱片時,才又喚起塵封已久的青春初戀回憶。
這也提醒了他,自己早就不是過去的那個林克銘。
重新搭上線的林克銘與王蕾能否再續前緣?
周格泰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畢竟這不是一部充滿甜膩幻想的愛情電影,況且時間和距離產生的美感反而更讓人眷戀。
時光不再,青春只能用來懷念,初戀不也是如此嗎?
那个时候十七岁对喜欢,害羞和生涩的表现,后来的十七岁,喜欢有试探和大胆,被片尾的纯音乐迷住了,操场下雨天,绿荫和女生的裙摆,你的十七岁,有没有和喜欢的人错过呢?
入戏慢,后劲足,不同年代的校园青春巧妙穿插,两线交汇后,亦白与林克铭相遇的一场告白带出小感动。
这波台式小清新我受了,配搭背景音乐效果很棒,尽在不言中的片尾落幕,有值得回味的余地。
但是很平淡,主题不鲜明。
导演可能想把关于青春的一切都表达出来,又没有抓住任何特点,反过来说,我们的青春难道不是这样吗?
什么都想得到,又什么都得不到,那么平淡又那么独一无二。
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昨天下午在图书馆写了一千来字,当时写的真是很不在状态的感觉。
后来因为上网时间已满,电脑自动关机。
之前那一千多字便消失无迹。
说实话当时心里并不觉得十分可惜,因为写的东西自己看着都觉得无趣,一直以来对自家创作的唯一要求基本就是要有趣,要好玩,要有意思。
最好是读了让人忍俊不禁那种效果才是最好的。
看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在金宝汇领的电影票兑换券不作废,所以进门前瞥见主演是任贤齐这事已经无法刺激俺,毕竟选座位时只有三个观众的座位单已经对此部电影的水平进行了无声的宣判。
个人唯一的遗憾是没带薯片,不过想想只有四个人的影院,睡个觉肯定足够空间。
于是,抱着对此电影不抱任何希望的心情,开始观影。
事实证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同理,反向操作亦复如是。
所以电影虽然无趣,但个人抱着“那怕就当是看个台湾人民生活状态的纪录片罢了”的心情,权当是为了心中一直YY的台湾之行做点备课功。
虽然,虽然之前看《落跑吧爱情》时,就觉得台湾有的地方看起来,咳咳,好像我们这边的城乡结合部喔。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呢,这种印象更进一步加深了有木有。
一直YY去台湾旅游的铜子内心各种内牛,俺想去的是台湾,不是中国大陆的地级县呐啊喂。
不是身在帝都高要求,而是怎么看怎么觉得电影里面的台湾相比我们这边真的是有些惨淡,你看怪不得台湾人民一直把“拼经济”挂在嘴边,怪不得电影里女猪前老公,那个台商,都跑去上海发展、另立家庭了,还劝女儿也随他到上海去。
好吧,不谈经济,我们说爱情,打从《那些年》开始,这些年新出的各种青春电影谈的都是爱情,当然有时也买大送小的讲讲人生、青春、中国梦,啊不,是梦想。
(宣宣,我们的梦想不就是中国梦。
来啊,拉下去掌嘴)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两个学霸早恋失败的故事好吧。
因为得了英文演讲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而彼此关注,然后发生感情,然后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在一起,然后就是20年后了,女猪遭遇车祸入院昏迷不醒,忠诚执行戈多定律,也许马上醒,也许永远不醒,具体操作看剧情需要和导演心情。
这期间女猪的女儿在女猪电脑里看到她写给男猪的邮件,便将信发了出去,这其中给明基家赞助的电脑打了多少广告此处不计。
总之是男猪找来,大俗的处理方法当然是再续前缘,可是个人眼巴巴将电影看完,到最后也没等来彩蛋,贾静雯饰演的女猪从头晕到尾,全程卧床不醒。
做为青春电影,唯美当然是主旋律,要被放在第一。
所以影片中的情节全程都在一种柔光场景中进行。
很怀旧,很美图,当下的现实与过往的青春岁月交错演绎,情节穿插进行。
在这种光晕中各种少男少女嘻笑打闹的场景看着如幻如梦。
当然个人认为情节也是,做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兼浪漫理想主义者,请注意,头衔是以批判二字为主打嘀。
个人松仁大的脑仁对于影片中十七岁那年的男生女生每日以谈恋爱为生活唯一主题,偶尔穿插一些演讲、考试之类看似上学的事儿非常理解无力。
鉴于两岸教育形式不同,我等不能用大陆的高考制度理解台湾校园情景。
下面这段引用自台湾作家刘墉的描述:我也常想起,自己高中时,一直到大学联考的前三个月,还在写文章嘲笑联考的制度和同学们k书的可怜相,但是就在考前一个半月,我竟然也发了疯似地用功起来。
由于日夜颠倒、用脑过度,我那一阵子甚至非得服安眼药才能睡觉,而且由起先服用四分之一颗,到后来的两三颗。
我常在清晨六点多上床,八九点还没能阖眼,只觉得头与身体都分开了,稍稍一转头,就轰地一阵晕眩。
窗外的树变得特别绿,绿得透明而刺眼,只是我仍然无法入睡。
那时你的祖母开始担心了,担心她这个独子会出毛病,常说些“何必念这么多书?
还不是一辈子!
做什么不是都过了?
大不了不考大学;又怎么样?
不要念了!
”这一类的话。
好啦,引用完毕,如果有人对台湾联考感兴趣,还可以参看柏杨老先生的作品去,柏先生的书里骂联考的文章真是多了去。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是生活在火星吗?
好吧好吧,俺知道艺术是高于生活哒。
不过高的太厉害就令人高处不胜寒,只能将电影当玄幻看。
别的不谈,起码俺敢说你要是在大陆的高中也来场想谈就谈的恋爱神马的,那肯定会考的很惨,然后会被家里骂的很惨,将来还会过的很惨,*&^%¥。
像电影里任贤齐那样有一番事业神马的应该是少数族群哈。
当然,电影里必须给导演点赞的是演员的甄选,主人公的青年时期另选了青年演员来演。
说实话,如果让俺要看着任大叔那张老脸冒充高中青年神马的,俺是一定一定会撑不住的了。
好久不见,十七岁 ,好久不见,林克铭。
当贾静雯缓缓自述,青春的怀旧气息便扑面而来了。
本片由不老女神贾静雯和温柔男神任贤齐主演,两人的戏份却不是最重。
一众小鲜肉赏心悦目。
友情背叛、第三者插足、爱与性等元素与校园产生奇妙化学反应。
作为知名MV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周格泰非常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
身着制服的学生肆无忌惮在林荫大道奔跑嬉戏,头顶阳光倾泻而下,柔和明媚,勾起每个人往昔的记忆。
在那样一个年代,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想靠近而不敢靠近的人,有各种复杂的心事和喜悦。
也有特别不走运的,遭遇了爱情或友情的背叛,却也因此加速成长。
导演让两个年代的故事穿插进行,互相交融,在回忆的过程中同时探讨了婚姻与爱情,寄予了对未来的期望。
观影过程中有那么一瞬,仿佛王蕾就是白白,白白就是王蕾。
但是显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和性格迥异,两代人的感情路线和指向完全不同。
17岁的林克铭和王蕾,懵懵懂懂,互相试探却不知如何表达。
此时的林克铭采用了那个年代的男孩最惯用的手段,调皮捉弄、默默尾随,最后不了了之却依旧美好。
17岁的白白,情路则坎坷得多,父辈外遇、母亲昏迷,最好的朋友也背叛了自己。
当她模仿自己的好友,报复性地把男孩的手放在自己胸口上的时候,也是对青春期的爱与性的命题再次进行了审视。
最终林克铭与王蕾是否重拾记忆也未可知,但是正如一句话所说,相见不如怀念。
青春曾经有过就很好。
但是很可惜的是,该片搞笑不足,催泪不够,整体感觉过平。
白月光上位记吗?
好无聊,真不信大叔和女主妈妈有多相爱,不过是曾经的美好被反复拿出来又美化了数倍罢了。
真在一起去除了美化光环又能怎样呢?
不过如此。
总觉得大叔会爱上女主,而不是她妈妈。
毕竟一个青春活力一个摊在床上。
相比之下正值青春美貌的女主更符合大叔记忆里那个美丽少女。
不过……大叔跟初恋的女儿…我果然太污
典型湾湾风格的爱情片,母女两段时空的爱情完全没有任何新意,更没有任何可以感动甚至值得记住的地方,小家子气的叽叽歪歪强行煽情。
唯一亮点是头一次意识到任贤齐居然也有演技!
女儿的演技算是灵动,至少演偶像剧没问题。
我喜欢你,你喜欢他,你们最后也没有在一起。
这就是校园爱情的大多数结局吧。
莫名的喜欢一个人,却又很现实的分开。
任贤齐算是为数不多的两地都有出片的台湾艺人,尽管成就不算大,但很勤奋。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裏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裏吗?
」--张爱玲相较于台湾2015拍的另一部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我个人更喜爱《17岁》,这部影片更靠近我年少时的情怀, 许是导演真诚而浪漫的叙事方式吧,突然,我好想念17岁的自己--自由奔放、疯狂又勇敢、天马行空、倔强随性、也开始成熟处事,充满无限可能性、有些激烈冲撞、友情和爱情都十分纯粹美好的年龄。
人到中年会用什麽样的心情回忆过去是怀念?
是遗憾?
是温暖?
是不捨?
还是微微一笑 嗨!
give me five !
记得十七岁的自己吗?
遇到谁 爱过谁 做过什麽样的梦?
唱过哪些动人的歌?
那个让你流泪的故事还记得吗?
那些相知相重的朋友是否还常联络?
想那些日子有些模煳迷煳的青春喜欢一个人 是甚麽感觉一起欢笑、流汗 是怎样的痛快别人还在嬉戏的时候,我们就懂得爱。
那现在呢?
17的我喜欢现在的我吗?
原来时光真是如飞而逝 人生只能奋不顾身地向前好像愈来愈平凡普通的我疯狂的心却永远不死明天 还有很多想去的地方要走的路 人迹罕至 风景独好无畏风雨飘摇 期待风和日丽
青春校园爱情片《十七岁》,很容易让人回忆起青春时光。
这部青春片不做作、不矫情、不堕胎,但同样可以打动人。
导演周格泰使用了交叉叙事的方法,让两代人的17岁故事在这部电一影里交替出现,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当年种下的前因,铸就了今天的后果。
《十七岁》说的是往事,也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从中年回看青年,即使当年那么幼稚冲动,却还是那么怀念。
看这部电一影,就好像回到的17岁,同时又在看到今天的自己,时光流逝很快,当一个人开始回忆的时候,那就说明这个人成熟了,或者说,已经老了。
《十七岁》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即使青春有过失误,那也能让人无比怀念。
今年十八岁了 ,这个电影是我十八岁看到才接触(^ρ^)/不过,看到第一遍我就深深被剧情给迷住,还有导演的拍摄方式,我都很喜欢。
这个电影看了不下10次,但是最近我又看了一遍,想着自己的十七岁,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学习、功课、听课、写作业、考试、听着老师们强调,最后一年了,你们要好好努力。
是呀!
要好好努力。
所以,十七岁的我,就算不是为了自己,也要为了爸爸妈妈而奋斗
一个便秘表情不说话 一个吃屎表情不说话 最后成长为了 一个会说话的面瘫 一个不会说话的面瘫
很细腻、很有文艺范儿的剧情片,有些画面简直不要太唯美。有个桥段分明就是孙燕姿《雨天》的路数嘛。从103分钟开始的MV大赞,呵呵。
果然是文艺片,剧情散漫,拖拖拉拉,不清不楚,莫名抒情。除了对青春年少的追忆,啥也不具体。
17岁永远有故事
满满的少年感,很适合我这种台湾青春片缺乏症的少女癌,画面美的不像话,很多大特写。电影节奏偏慢,但青春时光却过得很快。同期最适合情侣们一起去看的电影啊(˶‾᷄ ⁻̫ ‾᷅˵)
结尾蛮好看的
又一次被台湾的青春电影打动,情绪恰到好处,故事拿捏到位,更像我们生活中对校园纯爱的定义,更像我们所正经历的生活与回忆。十七岁,那个年纪发生的事总会让人铭刻很久,即便时过境迁。片中每一帧的画面都令我沉醉,都散发着青春的青草香气,可惜,是真的回不去了。
导演应该很会拍MV吧 细节可看 连起来就… 最打动的两个点:①开头叶跟着白进地铁的那个假装试探②贾静雯谈钢琴的眼神
台湾人好像特别喜欢拍这种无病呻吟的小情绪~年轻时候的男主真是帅的要命啊!
非常平庸的爱情小品,前半段镜头剪得支离破碎,后半段看清人物关系了感觉也就那样
我不晓得为啥,看大陆爱情电影只会嘴角抽搐,看完台湾爱情电影就觉得好想再回去青春一次
基本是听完的,两代人的青春交集。导演是周格泰,那个很会拍歌曲mv的人,但拍成电影就无感了。
好看的画面,好看的颜!
看过之后就好想把《你好,之华》改成两星,否则这部就得四颗星了,3.5星吧。看到十七岁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刘德华的《十七岁》。看到王蕾写信问候林克铭,想到了《情书》里的「你好吗?」再后来看到白白假装王蕾给林克铭写信,《你好,之华》有没有。看了一下本片电影时间,比后者早了好几年,当然了也更好看。演员选的很好,石知田也太帅了,比《永远的第一名》里帅气多了,白白也很青春清纯,最后开放性结局也很好,你给我写过歌词,我也给你写了歌词,但是等到多年后才知道,就这么错过,是十七岁没错了。
我看了没标记的电影还挺多呢,有些电影可能不能也不需要记住它的故事情节,只要记得很美就好了。
摄影做的非常动人,故事穿插的手法仿佛少女心小鹿一样的乱串,但是乱的很有味道。两代人的初恋就这么随手一挑就让我们不小心都看到了。初恋的味道,就是十七岁的味道。
竟然好些地方有共鳴到 然後 幹嘛和小畢一樣偷吃人家便當啦 然後 予希很好欸!
当年41岁的贾静雯好美,49岁小齐哥需要克制的表达情感,和年轻时的那种感觉很统一,25岁石知田帅!27岁的程予希需要一人饰两角,好厉害,处女作。林中树24岁,不错。
诶嘿嘿
又是青春的遗憾,一张比吉斯的唱盘,一首五月之初,未曾亲吻脸颊,你已离开,数年再见,爱依旧如鲜,让母亲与女儿的十七岁一个容颜,算是讨巧的回忆重叠,既然两人都在挂念,何不再续前缘,年少的悸动随着年月沉淀,青春易惑,老了兴许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