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特不愿意让吉尔伯特接她,如果妈妈能听听奥黛特为什么不愿意,而不是觉得吉尔伯特经常送女儿礼物,女儿应该高兴。
或许就没有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看到黏糊糊的浴巾,如果妈妈和爸爸能够问一下奥黛特擦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自顾自的吵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奥黛特说不愿意和吉尔伯特一家去郊游时,妈妈能问一下为什么,而不是作为女儿不听话的惩罚,强迫她去。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妈妈在看到10岁奥黛特的内裤就有了血渍,妈妈能够问问女儿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而不是自顾自的感叹女儿长大的真快。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当奥黛特骨气勇气想跟妈妈说一下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妈妈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女儿想说什么,而不是问一些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但是……如果奥黛特在小时候就告诉了妈妈所发生的一切,妈妈会相信她吗?
——我不觉得她会。
奥黛特所受的伤害一半来自吉尔伯特,还有一半来自她的妈妈。
成年的奥黛特告诉父母所发生的的一切时,妈妈的反应是什么?
妈妈问她,你确定吗?
你跟他那么亲近,可能是你幻想出来的呢?
妈妈觉得恋童癖这个控告太严重了,觉得他们应该私下解决这个事情。
当奥黛特去警局报案时,妈妈觉得她是想搞垮吉尔;她毁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吉尔的妻子苏菲变成了恋童癖奶奶;吉尔的儿子儿媳们不会再带孩子们回来度假;吉尔儿子的妻子可能觉得恋童癖会被遗传。
妈妈考虑了所有人因为这件事可能会遭到伤害,唯独没考虑过自己女儿所受的伤害。
吉尔伯特被判了刑,妈妈觉得奥黛特已经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了。
该做的不是看心理医生,调整所谓的受伤心态,而是该好好看看她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父母的世界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给别人造成麻烦,即使这个麻烦是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狠狠地伤害了……
✨不同于同类影片大多着墨于“伤害”情节的表现,本片更多描写受害者如何直面疮疤,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救赎之路的两种表现形式:明线心理咨询,暗线舞蹈的自我表达——痛苦的小女孩,对爱人的依恋,娓娓道来的倾诉与释怀✨现实与回忆与幻想的交织:永远走不出梦魇的象征,超强的电影转场技法✨真实的悲伤:男友离开的时候,犹豫着不敢去追他,蹲在路边痛哭。
很难忘的镜头✨自私的母亲:比起关心女儿所受的创伤,更急于否认事实、担心旁人的眼光、责备女儿让自己陷入痛苦(想打人的冲动…难怪这个演员得了凯撒最佳女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其实到现在也看了不少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了。
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受害者或者旁观者视角,我的迷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施害者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犯罪吗?他们难道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严重的创伤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以年龄、身份的压制,对弱小的孩子们下毒手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在这种压制下,孩子会害怕的难以表达拒绝吗?这代表他们自愿吗?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这部电影讲的是童年遭遇侵害的奥黛特在成年不断自救的故事。
8岁的奥黛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这个名字来源于《天鹅湖》中那只纯洁的白天鹅,而奥黛特就像那只纯洁美丽的白天鹅一样,梦想着成为一个舞者。
而一切的噩梦开始于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奥黛特父母的好朋友,他假借自己没有女儿的原因,假意接近奥黛特,对8岁的奥黛特施以性侵。
而这种伤害持续了多年,奥黛特的父母都没有发现,直到奥黛特离家上艺术学舞蹈,这种侵害才逐渐减少。
但是成年后的奥黛特却没有走出那段创伤的岁月,她无法与他人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她滥交,吸毒,一直过着行尸走肉的关系,但是她内心却十分渴望能摆脱这种痛苦的境地,于是她终于迈出了自救的第一步,她找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终于将这段埋藏了多年的故事吐露出来,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这段过往告知了父母,最终将当年那个禽兽男人告上法庭。
最终这些黑暗的过往被推到明面上时,人们才发现这个男人并不是第一次犯案,他是一个惯犯,他甚至曾经性侵过自己的12岁的亲妹妹,而这个惯犯在站上法庭上时,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那些女孩都是自愿的。
看到了这一幕场景,我的感觉更多的是荒谬,一个加害者为何能这样堂而皇之,将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就这样合理化,而没有丝毫的内疚。
即便这一个男人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更多的逍遥法外者,存在更多无法发声的受害者,惨剧继续在这个世界的各个黑暗的角落中上演。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无力,就放弃去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
电影中8岁的奥黛特被侵害长达2年,跳出这个剧情,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无法接受,父母没有发现女儿身上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简直匪夷所思,而那个禽兽男人所做的事情并非无迹可寻,用过的毛巾,染血的内裤,这些线索都在指明奥黛特的正在承受的伤害,但是奥黛特的父母却完全没有发现,这是父母的失职。
而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可能会更加普遍,每一个成为父母的人,可能都会申辩,他们都不是单纯的父母,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所以忽视孩子的变化是很正常。
但是这种申辩是无力的,如果孩子一旦受到伤害,却无人发现,这种伤害很有可能成为影响一生的创伤,就像那个男人的亲妹妹声嘶力竭的控告,被强奸几乎夺去了她的一生。
这种伤害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重创。
“性”在中国的语境中,是一个要消音的字,父母们对此讳莫如深,社会上对于“性”的态度,也是保持着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躲躲藏藏的态度。
但是就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说,“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母亲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而他们自以为还是没有开课”。
强奸犯不会因为孩子太小,而收敛犯罪行为。
当你一位你的孩子离暴行还很远,但是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已经处于暴力的关系中了。
所以,孩子们的性教育应该要如同其他教育一样,尽早进行,去掉“性”上所谓的羞耻感,性教育的知识就应该和其他知识一样清楚明了,它原本就属于生命知识的一部分。
不应该将这种教育披上羞耻感,让犯罪者运用这种羞耻感,对孩子们进行降维打击。
这无异于一场精神和肉体上的大屠杀。
而即便父母做得再好,性教育更加完善,这类侵害也很难被消灭,因为这类侵害绝大多数发生在相当隐秘的个人空间,只有强弱对比悬殊,这类侵害就无法避免。
而面对这种侵害,受害者到底要如何走出伤痛,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呢?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们其中一个解题思路。
这部影片是导演安德丽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影片奥黛特便是安德丽以自我经历为原型创造的,安德丽将自己的亲身遭遇全数投射在奥黛特身上。
而这恰恰便是走出伤痛的关键——说出来。
不同于其他的伤害,性暴力的受害者其实很难将这种伤害表达出来。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受害者被侵害时,心智尚未成熟,他或她可能并不知道“侵害行为”代表的含义。
很多受害者要过很多年才知道自己当年的遭遇到底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含义。
另外一个原因,“性侵”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语境中,都是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羞耻感,简而言之,就是受害者会在很多程度上去责怪自我,是不是我做了某种不恰当的行为,才招致这样的遭遇。
当外人得知受害者的遭遇,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去责怪受害者。
而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性侵或者猥亵事件中的加害者很有可能是受害者的熟人,甚至亲人,一旦受害者将自己的受害经历公之于众,受害者可能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压力。
而时过境迁,取证的难度也会大大加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受害者往往会隐藏以往的受伤经历,假装侵害不曾发生,甚至不惜扭曲自己的记忆。
而“说出来”则恰恰让受害者能够直面这种伤害,看见自己的脆弱之处,不再逃避自己是受害者这一事实。
就像电影中的奥黛特,她在8岁受到侵害之后,从未从这种侵害中走出来。
即便长大之后,有了真正的亲密关系,她也无法真正经营好这种关系。
她也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处于这种应激的反应中,她终于踏出了第一步,去向外界寻求帮助,向心理咨询师吐露自己的真实经历。
心理上溃烂的伤口需要专业的医生。
奥黛特主动踏上了心理疗愈的过程。
而这份“主动”至关重要。
心理障碍并不是如同普通的生理疾病,将症状告诉医生,医生便能保证药到病除(而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绝症)。
这种心理疗愈的前提便是,患者需要有强烈的欲望,想从异常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
而奥黛特是拥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于是她踏出了自救的第一步。
但如同前文所说,很多受害者并没有敢于“说出来”的勇气,这种“说出来”的后果也并非每个人能承受。
但是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也依然需要一个出口“说出来”。
你可以写日记,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匿名与他人分享。
方式不一而足,但是关键是“说出来”,明白自己的遭遇是什么,能够将自己的受的伤害进行定义。
这一步至关重要。
导演安德丽便是将自己的经历通过电影的形式“说出来”,终于突破了当年加害者加诸在她身上的“诅咒”——“不能说”。
因为突破当年的“诅咒”,安德丽才真正从这段伤痛中走出来,即便伤口愈合之后,还是留下了疤痕,但是只有这样,伤痛才真正成了一段过往,而不再是一段现在进行时的痛苦。
我并没有找到安德丽本人经历的资料,我并不知道现实中的她是否真的将当年的加害者告上法庭。
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一样,她们都将自己曾经的经历以一种作品化的方式“说出来”。
但不同的是林奕含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这也许可以从两人的作品的结局看出她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安德丽还依然活跃在电影界,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继续活了下去。
她在电影中给了奥黛特一个圆满的结局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告知了父母,并且联合曾经的受害者将当年的加害者告上法庭。
但是林奕含小说中的房思琪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那个女孩为了让自己自洽,将加害者当成了爱人,最终走入了极致的疯狂。
而现实中房思琪的原型——林奕含,她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走向了极端。
所以即便“说了出来”,这也只是受到侵害的人们走出阴霾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并不好走。
而到底该如何彻底走出来,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人无法走出阴霾,最终走向没有尽头的黑暗中。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的解法真的非常残忍。
即便说了出来,曾经的伤痛也无法消弭,撕开伤口,吸引的更多是猎奇者,拿受害者们的伤痛作为谈资。
但是不说出来,这个伤口永远藏在心底,隐隐作痛,有些痛苦不去说,并不是不存在,这种痛苦就像身上的顽疾,将受害者们时常置于恐怖的境地。
走出这种伤痛的人,被称为幸存者,而走不出阴霾的人,只能在黑夜中沉默不语,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
所以我更觉得《不能说的游戏》这部电影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它在这部电影中展示出了一种答案。
在奥黛特说出来后,她将自己的伤痛感传达给自己的父母。
在露出曾经的伤口之后,她依然还有父亲支持她,还有爱人愿意拥抱她。
即便她的母亲不愿意承担这种压力,将污水泼向女儿这个受害者,但她的母亲还是陪她去了警察局报了警。
最让人欣慰的是,当年那个加害者终于不能在黑暗中隐去行迹,他在加害者们的努力之下,坐在了被告人的位置。
更多的受害者不再在黑夜中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受伤的人们不应该存在与漫漫长夜中,而是可以站在阳光下,去勇敢地继续生活下去。
这是这部电影展示的最光明,也最有希望的一种答案。
它在告诉所有性侵受害者,性侵不是她们、他们的错,错的是加害者,那些利用权力为所欲做龌龊事情的人。
如果她们、他们将自己的受害经历说出来,把加害者绳之以法,更多的潜在受害者就能不在忍受这些非人的痛苦。
但是这确实也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加诸在个人的自救上。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也许要做的应该更多,每个人都应该来积极参与,构筑一个更加美好、友善的社会。
让受害者能够在力量不够的时候,能够寻求到外界的帮助。
这件事情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国家的任务。
构筑一个更加有力量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出力,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个潜在的受害者。
道阻且长。
直到结婚, 我才开始与朋友聊起性这个话题,奇怪的事,几乎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言语或行为地被“性侵”。
(当然,这是我把“性侵”的概念扩大了) 所以,本文其实不讨论电影情节,只说现实生活。
朋友一,性骚扰发生在约10岁的时候。
当时父母在农村,她在城里上学,每周六回家,回家路上无人接送,自己坐车 下车独自走山路。
就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一名成年男子,故意在路边撒尿,抖动性器。
然后言语骚扰,企图袭胸。
幸亏朋友立马开跑,加上男子也没有一定要强奸的意图(估计是裸露癖),得幸逃脱。
朋友二,性骚扰发生在大学期间。
乘坐大巴车去另一个邻近城市探望闺蜜,隔壁坐了个50多岁的老不羞。
一开始偷偷摸女孩的手臂,还总是看女孩胸部。
被女孩白眼后还继续没羞没躁,甚至下了车还尾随一会儿缠着要电话。
女孩还算机灵,不敢起冲突(怕对方恼羞成怒,对付不过),给了个假号码就赶紧打的走人了。
朋友三,性骚扰发生在7岁左右。
那天父母有事要外出,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家,就找来堂哥(大5岁左右)陪伴。
估计父母觉得都是孩子,没想男女之别,而且又是白天。
结果堂哥故意以玩游戏之名,抚摸女孩下体。
我想说的,不是什么桃色秘闻,只是想告诉大家,性骚扰,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作为父母,教育好孩子保护自己,也要告诉他们不可侵犯他人。
作为女性,保持警惕,勇敢说“不”。
作为社会人,面对这种事,要敢于挺身而出,若女人都不帮女人,下一个受害者是你的时候,怎么指望别人来帮你!
女子本弱,但,我的身体,我有权力说“不”,你的猥琐,不该让去我承受异样目光!
或许每个小孩或者大多数小孩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自己选择了忘记 因为害怕。
当他们看到这些电影时 早已长大成人 或许以为类似的事情仿佛发生过却又像是一场梦。
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就选择原谅、不计较、或是继续遗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孩子往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最弱软的时期。
而电影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她并不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一味站在作为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处理女儿的事情。
直到女儿说出真相,妈妈的态度依旧违背了一个众人心中应有的母亲形象。
她似乎不仁慈 或者说对自己的女儿过于残忍。
连一个简单的拥抱与安慰都没有 反而还责怪自己女儿考虑的太少,从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若是对人性或者母爱依旧抱有希望,从这样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的是母亲或许后悔了 自己以前的不细心、自私没想到让女儿失去了像自己求救的机会。
妈妈怪女儿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一生的自责,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 她也在自责。
有一个镜头 high angle shot is used to her mother.伴随着女儿的舞蹈 她飞了起来。
导演这里的隐喻仿佛就像是 她想要逃离 逃离自己的母亲,她想追寻自己的梦想 因此她才能飞那么高 而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在那个时刻 在她跳舞的时候 她妈妈在high-angle shot下是那么的渺小,她不再被自己妈妈束缚。
是父母亲自把孩子推向深渊,自责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无法替自己的子女受害,他们只会后悔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孩子。
那又如何,这部电影的妈妈就是对现实生活妥协的典型代表。
她就像熔炉里小男孩的奶奶,好像不得不对现实所低头,似乎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尽管奶奶留下了泪。
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无法因为任何形式抚平孩子们受伤的心。
但她们无能为力。
而父亲则是呈现另一种 他似乎看起来想要为女儿出口气 因为他很懊恼自己没有发现。
他其实跟妈妈一样 由于对女儿缺乏关心 才让他们的朋友有机可趁。
跟熔炉的手法虽然不同。
熔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大致的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引导观众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无力、脆弱、恐惧,以及那些大人面目可憎的模样。
对这些镜头尤其是其中对校长面部特写的镜头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电影中许许多多的场景 让观众直面了孩子受害的全过程 被暴力或是被侵犯。
即便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断的结局。
而这部不能说的游戏,多是给一个暗示,比如门后的厕所,疯狂的舞蹈,女孩的人生变化。
我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镜头,但却同样也能在脑海里想象到那些场景,或许这样的拍摄更可怕因为每个人所幻想到的情况或是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程度的拍摄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的确前者更能激起观众愤愤不平的心情,因为观众不需要想象太多画面,电影已经以它尽可能的残忍去展现了。
不过有时候后者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可能。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电影的出现,而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类型的电影,都在想现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伤害。
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许少,但那些穷乡僻壤像熔炉那样的地方,国内会少吗?
我们自以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或许正有很多很多的小孩深处在这个看似太平的乱世中饱受折磨。
他们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
错的或许是因为生而为人 注定饱受折磨。
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没办法去救每一个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但我希望伤害孩子的大人们不仅仅只是得到所谓的“法律”的制裁…我们都害怕 害怕所谓的公平后面藏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孩子们 我若能遇到你们 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们 、每一个。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
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为人父母能够实现的避险是绝对不能把养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别人,才不会给坏人伤害孩子的机会。
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愤怒的不是那个年铜皮变态,而是那个妈,已经在脑海杀死他们一万遍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
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
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
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
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
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
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
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本片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了被害者家属的不同态度。
为了避免过多剧透,只想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
某天,8岁的Odette正在房间里画画。
和父母的好友走进她的房间,提议和她一起玩洋娃娃。
但规则是:由Odette扮演洋娃娃,这样他就可以为她梳妆打扮。
他催促着Odette进入浴室开始游戏,关上了房门。
长大成人,Odette心中一直有着这扇不曾再此打开的房门,和一块结痂的伤疤。
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疗愈一切,和伤痛共处久了,就会习以为常,而渐渐忽略它的存在。
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心中的痛苦和激烈的情感的一次次迸发,结痂的伤口会再次流血,周而复始。
终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她开始咨询心理医生。
用状似轻松的语言,说起了过去。
同时,舞蹈成了她心中情感唯一宣泄的出口。
从她的舞蹈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她情感和心境的起伏变化。
然而她心中的入口,那扇门,却仍然紧闭。
将爱她的人拒之门外。
爱是心灵的灵药,迟来的爱也能疗愈曾经受伤的心灵,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
只有爱的浇灌才能让心中的小孩得以发育和成长。
剧中共情能力太强这一点会让那位心理医生看着不够专业,但正是她这原始的人性的力量浇灌了那怯弱的女孩,替她愤怒替她发声,让女孩从另一具生命的热度中温暖过来。
看了电影之后很久都走不出和看嘉年华很像最让人痛苦的不是对自己作恶的人而是你妈真的不爱你同时还有个愿意为你杀人的爹。
这真的太撕裂了为什么会有妈妈不爱女儿呢妈妈也可以不爱女儿吗还只是女性之间相处的问题呢心理医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性格不合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我很爱自己把自己保护得非常好,甚至到了薄情自私的地步。
同时愿意夸奖赞美自己。
但还是会在现在这种时候分不清自恋和自卑分不清我到底喜欢自己哪里分不清你是不爱我,还是仅仅性格不合。
希望所有的痛苦都能有出口
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来认识自己。
看到后面,拳头握得越紧。我们的孩子,需要经历多少,才能平安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差点因为海报弃片,还好开场镜头看进去了。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走出
【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一扇门我们不敢推开,人生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快乐成长每一天才是今天的我们想对过去的『我们』想说出来的话。【字幕还算清楚,小瑕疵是一句话完了一直挂到下一句开始,目测有空座位】和去年一样看了一部还算新的電影,去年是女同片
不管事但会忏悔的父亲,从头到尾自私暴虐的母亲,被侵犯难以言说的孩子,巨大的痛苦。一个充满防御最后能打破隔阂的心理咨询师,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儿,一个能真正接纳自己过去的恋人
4.5
想法是好的 但导演没必要把自己安排女主角啊 舞跳的很烂 年纪跟她的好朋友和其它舞蹈演员差太多 年纪大人物设定就定40多岁不好吗 非要把近五十岁的身体装进20多岁的人物中 好尴尬 看的一点都没共鸣 只要她一跳舞我就想吐槽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去除那些不得不站队的「立场」来看,近于幻想的大量舞蹈桥段的铺设是一种「双刃剑」——起码我并不太喜欢这种「可以的诗意」,而每每将童年噩梦经历凸显成为主人公成长道路中无法回避的巨大阻碍,也颇有一种「绝对化」——类似于受虐孩子长大后不是变态杀手就是警察的大众惯性思维,当然如果仅仅是作为一种反犯罪式的「呼唤电影」,也只是进一步凸显了艺术对于改变世界的无力性。
补mark 八个月后终于看完。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其实花哨的形式倒没有多合我意,就是最后进到“卫生间”去找童年的自己呢块儿我真是不行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其实不是说只有性侵,每一个童年不快乐的小朋友长大后可能都想去抱抱当时呢个无助的小小的自己,拍拍她的背亲亲她跟她说声:don’t cry, its not your fault, don’t blame yourself,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babe. ps.98mins version
剪辑炫 这妈作为一个人太极品。
果然更厉害一些,悲凉的底色也不乏热舞和欢笑,女主的幻想环节都特别出色!刚刚看完《原生家庭》女主妈妈是“有毒父母”无疑,可是爸爸好友男友医生都太好太好了。最后一段面非辩护性回应和年幼的自己和解,终于放下了。听到了影院的抽泣声。SIFF9.0
bien entrelacé !
性侵儿童的题材挺多的哦,这个话题永远是负面的,所以要说出新意总有点怪怪的,怎么把这个完全负面的事讲出花来呢,毕竟这还是电影。这部从受害人成年后寻求心理帮助出发,用一点点超现实的手法穿梭于回忆与现实,幻想与真实并一点点剥出那个被封闭的回忆,这样的手法出现在这样压抑的话题电影中属于胆肥的,不晓得是为了表现女主的心理状态还是给主题解压,好不好各有各喜欢吧,我飘过·~~~~
我们逐渐从超现实的世界中滑向线性的,现实的“成年”,《不》真正的提供了精神分析的影像实体,换句话说,它“邀请”我们“浸”入患者的脑内。却并不关注于“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回关注它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个体的童年之中,又如何闯入童年终结之后的行为与认知中。“精神分析”,不可化约的创伤性事件最终走向象征秩序的过程,幽灵性的闯入则最终会被取消,然而,它的绝对主观化却暗示着这是一部残酷的影片,并非因为残暴的强奸行为,也不是无法言说,却是“言说”与“回溯”本身,她将不得不承受“第二次强暴”,作为疗愈的唯一通路。结尾,母亲没有与之和解,父亲也没有停止自责,Oditte走进那扇粉红色的门,一个环形的叙事,与童年时期自我的对话,或将作为影片中的唯一慰藉,犹如《死者田园祭》结尾“我们将离开这里,不是吗?”
只是个案而已,一点深层次的东西都没拍出来,主角换成男孩还可以再拍一遍。最重要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