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是部中规中矩的,没有什么惊喜的影片,挺象是为了票房把三个人气偶像堆在一起弄出来的.故事展转于台湾,朝鲜,西藏,纽约,非常牵强.其实就说个异常简单的爱情故事不好么?干吗多了这么多奇怪的人?陈坤的演技不稳定,时好时坏,不过最后那个大胡子的陈昆仑让人眼前一亮.徐若宣演的王碧云比较糟糕,太过用力反而造成多次笑场,连带着把陈秋水也笑了.李冰冰还不错,演得很灵动,感动的地方都在她身上.杨贵媚,归亚蕾,秦汉这些戏骨其实用不着出现在这里,他们的角色费不着请他们,浪费资源.梁洛施简直可有可无,她的表演赶<伊莎贝拉>差太远,痕迹太重,完全不喜欢她抽烟的样子,很少有女人像她那样耍帅似的抽烟.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什么故事都给我们交代的一清二楚,但细节部分却含混不清.也就是结局明白的告诉你,很多情节却让你自己去猜.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不要那么明白的,要么你就干脆说一个一目了然的单纯的故事!当然影片还是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画面,唯美流畅,比如死心塌地爱着陈秋水的王金娣(李冰冰),喜欢到把名字都改了甘愿当替身.她说的代替王碧云来爱秋水还是让身边一个女生哭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在《云水谣》上映三年后的春天,我有幸去了福建一趟,第一次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清秀与柔美。
尤其是过了小木桥,顺着溪畔鹅卵石古道逶迤前行,来到一块书写着“云水谣”三个大红字的石碑旁。
溪岸边,流水潺潺,古道旁,绿影婆娑,老街斑驳;由13棵树龄数百年至上千年的老榕树群分散交织,织成一片巨大的绿荫,与古道内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商铺相映成趣。
榕树下的石桌竹椅、水步石上,大风车下都留下我们这些北方人的身影。
我们看到的是清澈溪流中游弋的鸭群,而不是乌鸦群,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样的别致,使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安详,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梦想之地。
马致远大概没有来过闽南,但我们在云水谣却感受到的同样是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的情景妙合。
大自然的微风吹过脸庞,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任时光流逝,任云卷云舒。
在城市喧嚣之中寻找一处宁静之地,远离城市的焦虑、失去诗意的生活,是我们终其一生苦苦追寻而不得的。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读过书与诗词歌赋,了解的江南水乡只不过是想象的模模糊糊在脑中时隐时现的一幅画。
却没想到,现实中与北国之春相隔千里的江南水乡竟然这么美,只有身临其境才会带给我们这种无尽的美丽与感动。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小桥流水”和东北辽宁大连三面环海的浪漫、粗犷、大气(依山傍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截然不同。
就好像柳永的与苏轼的对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一个婉约一个豪放,立竿见影的不同风格。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知道了云水谣的来历,回到家乡就迫不及待地看了电影《云水谣》,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爱情故事。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云水谣》,其中“云”取于女主人公王碧云,水,取于男主人公陈秋水,而谣则是民谣、传统、传奇的意思。
这样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故事,跨度达六十年,极尽纯美,其实就是陈秋水分离前得不到的爱情,在王金娣身上的延续。
不是对爱情的背叛,不是对承诺的食言,而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成全,是一个时代赋予的特征。
所以本片我最敬佩的是王金娣这个单纯而又执着的姑娘,很多人认为她改名让人令人费解,毕竟谁甘愿去做一个替身呢?
所以啊,这个女人之爱是大爱,是平凡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述说了一段人间传奇,也是世上最不应该遗忘的爱。
大爱总是无言的,王金娣默默地爱着秋水,无怨无悔,相伴至死不渝。
无言的大爱永远是激励我们做人做事的源泉。
这些赞美之词既不是写给女主角的也不是写给陈秋水的,天知道陈秋水到底是不是爱着本真的王金娣。
大爱如璞玉,美好的东西总是掩饰在粗糙的外表下。
对于陈秋水来说,当你失去太阳的时候,请你珍惜夜晚那漫天的星斗。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王金娣对陈秋水深入骨子里的、全心全意、彻彻底底的爱,真的是让人心生敬意。
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说讨厌王金娣,觉得是她的出现让陈秋水放弃了对王碧云的等待。
但王金娣敢爱敢恨:王金娣明知陈秋水近二十年来一直爱着王碧云、一直在等王碧云,但因为那样深深地爱着陈秋水,十多年来不谈恋爱,还不远万里追随陈秋水到西安到西藏,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碧云,只为了能替王碧云照顾陈秋水。
陈秋水在苦等近二十年后,与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在结婚时,王金娣对着一只空酒杯碰了一下说:姐姐,对不起,不是他不等你,是我不让他等了,就让我替你照顾他吧!
泪难自禁敬意满怀。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影片最后,一生未嫁的老年的'王碧云通过外甥女的视频看到陈秋水与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的儿子陈昆仑时,无声的泪在王碧云沧桑的脸上肆意纵横,迷离恍惚间,感动于这一对为爱可以沧海桑田、为爱可以凤凰涅槃的夫妻。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姐姐,是我不让他等你了。
如果有来生,我一定陪着他去找你。
”一句话让我热泪盈眶。
这个敢爱敢恨,爽朗且个性倔强的热血姑娘把自己的后半生充当了陈秋水人生的配角,像一粒尘埃。
而且,她能包容陈秋水内心装着王碧云,这也正是她看重陈秋水的地方,重情重义。
所以王金娣这个人物形象,不止是单纯的执着,还有大爱和包容。
我却以为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真爱。
但是在她的人生字典里,陈秋水就是她的真爱。
幸运的是陈秋水终于可以接受她的爱情了,可怜的是这样做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她将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王金娣用对陈秋水一生无怨无悔的爱,诠释了爱的真谛:情感、牺牲、包容、坚持、成全……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而王碧云的执琢和坚定,全然把爱融入了生活甚至生命。
也是伟大的!
但对我而言,这种爱是遥远而不现实的。
就现实社会而言,这类爱甚至是笨拙的。
因为她怯弱自己力量的渺小,死死的抓住意念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就注定了她的不快乐,是全剧最值得同情的角色了。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一个女人完整的衰老过程,比如怀孕生育发福产后抑郁容颜逐渐老去,皱纹爬上额头脸颊,行动迟缓,老态龙钟,性格逐渐孤僻尖刻……你所能看到的都是正常一个人用尽平生之力过了平凡的日子的过程。
而陈秋水恰恰没有看见王碧云这些的经历,所以王碧云在他记忆里永远是年轻出尘脱俗,软香温玉,温婉可人的,虽然遗憾终身,但是形象永远鲜活永恒。
陈秋水的心里至始至终只有一个王碧云,他将自己改名成徐秋云,将王碧云送他的戒指始终小心的珍藏。
他把责任给了王金娣,却将最爱给了王碧云。
王金娣则醉心于几十年的相濡以沫、相呴以湿,眼里满是人间烟火,对于她来说就是灿烂的爱情,毕竟还有陈昆仑。
2009年3月30日云水谣在影片中,薛子路的戏份是最少的,但是他的爱是最动人的。
昨天看了一部欧美电影《戒情人》又名《物归原主》,也是跨越50年的爱情,但是ta更像是《珍珠港》和《恋恋笔记本》的结合体,同样的发人深省,谁能信守一辈子的承诺呢?
看看杰克对艾瑟尔的守候,是不是和薛子路一样,不过是他心里藏了艾瑟尔一辈子,却结婚三次,有一个亲骨肉彼得,这样说来他又是比薛子路放得开,但最终还是和艾瑟尔拥抱在一起。
《戒情人》恐怕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所表达的:阿里萨说他拥有过622次爱情,但没有对任何一个和他上过床的女性做出爱情的承诺。
因为他想保留这份爱情的圣洁,他想给自己穷其一生追逐的爱情打造一个真空世界。
他的灵魂永远为他的“花冠女神”费尔米纳保持忠贞。
《霍乱时期的爱情》而王碧云则是为了那段封尘了60年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和薛子路牵手。
这部影片的外文名字是《The Knot》,是“结”,是几个人跨越六十年解不开的结。
a和b有一腿,c也想和b有一腿,可是b不愿意和c有一腿。
由于稀奇古怪的原因,a和b分开了,没有办法有一腿,出现了d,d想和a有一腿,a不愿意和d有一腿,d就微积分了一下自己,无限接近与b,于是a就和d有一腿, n年以后,a和b为分母的分子e见到了a和d为分母的f,无限感慨a和b虽然没有办法有一腿,却无限怀念当年有一腿的时光。
注: c后来孜孜不倦的想和b有一腿,始终未遂结论: 学好微积分是很重要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不谈论他们的演技,也不谈论所谓老套的剧情。
我看到的,是爱情,执着勇敢的爱情。
所以,我只想,以情论情。
王碧云,她是那样的小鸟依人,却有着那样的执着和勇气。
当她满身泥土,站在陈秋水家的桥头,傻傻地看着他笑;她穿着那样的红嫁衣,坐在月光下,幸福地亲吻他。
她是陈秋水心头的一滴泪,却不能是陪伴陈秋水的一杯水。
王金娣,她爽朗,直率,勇敢,执着。
她是一个女人,那样的鲜活,可爱的一个小女人。
我喜欢她。
我疼惜王碧云,但我喜欢金娣。
王碧云是等了陈秋水一辈子,陈秋水也是和王金娣结了婚。
可是我没有感到任何的一丝不公平,我也并不想责备王金娣。
在新婚的那晚,她说的那几句话,没有丝毫的造作,我只看到了一个同样深爱他的女子,而不是一个所谓胜利者的姿态。
我也不想责备陈秋水,怪就怪他们有缘无分吧,有缘相识,无缘相守。
可是,我也有怪!
为什么,为什么,执着的,勇敢的,都是女人?
跑到乡下满身泥土的是王碧云,跋山涉水缺氧晕倒的是王金娣。
为爱奋不顾身,为爱苦等一生,为爱随军援藏,为爱……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君在云之上,妾在水中央,望穿秋水望不尽,何日是归期~
首先要肯定的是,云水谣的拍摄。
画面相当地唯美,尤其是片头和片尾两个非常长的长镜头,一看就是电脑制作的结果,却有时那么地不突兀,导演的用心和功力都已经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
再谈谈情节。
这种相爱、等待、错过的爱情,不晓得是《云水谣》太过落入俗套,还是后来庸俗的电影太滥用了这种情节,总之,是实在缺乏情节性可言。
看到开头就想到结尾的片子。
最后谈谈它的煽情。
虽然情节太老套了,但是导演的煽情还是很不错的,至少那种执着地等待,还是令人非常的感动的。
乱世里的儿女情早就是奢侈品然而碧云一直等金水他却有了王金堤最后他死,他眼前浮现的不是碧云的脸,而是共度多年的王金堤,多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不喜欢李冰冰我很矛盾。
这个结局,我没哭,只是难过。
后来在飞机上,有人在看,边看边哭,用了几包纸巾以前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老人八十岁迟暮,想见初恋情人他的结发妻子就托人寻找,寻找到了,两位老人在一起诉说当年这是一档催泪弹的电视节目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悲凉,一起共度岁月平淡的发妻连你这样的要求都满足,你却只感念当时初恋的一低头的温柔好像朱元璋落魄时候的一碗翡翠白玉汤多年后王宫里的御厨天天战战兢兢,兢兢业业的为你准备菜品,搭配营养你却只记得那碗翡翠白玉汤寻的之后,又如何,发现不过是菠菜豆腐汤无法下咽这和已经完结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有些感情,当时是爱,多年后早就是蒸发了水分,当时是鲜活如今已经干瘪只是情节有人说,真爱一个人,那舍得与他举案齐眉应该只在午夜梦回,看到他的眉目然后继续和他人平淡流年,讨论吃什么,孩子去哪上学,工资定存还是买股票岁月有水滴石穿的能力,更哪堪的脆弱的爱
《云水谣》:虚假的拼凑的希望给幼稚的观众带来好感。
好片:真实的感动。
《云水谣》:像是让小学生去写主题深刻的作文;好片:平凡中显伟大,伟大中见平凡片中每个人物的行为、语言都毫无逻辑,主角配角的行为和《皇帝的新衣》里主角的行为异曲同工。
不过该片着实让一小部分不懂爱情的贫血女生趁机感动了一下,从而表现了她们虚伪的清纯。
片中每个人物的行为、语言的表现力都严重贫血,苍白无力,不是我看大片多了就会胃口大了,而是这青菜白粥做得实在无聊该片的主题立意还算是中学生层次,导演和演员相辅相成地成就了一部令人作呕、出冷汗的恶作剧。
不是我过份,而是本人已经作最大努力尝试配合电影工作人员的努力,但真的总是有点像在看初级学生的作品。
不但毫无感动而言,而且不知他们在糊扯什么。
请原谅本人无聊的个人观点。
建议小学生观看这电影,因为他们反正看不懂。
年初在大栅栏的地摊上错过了一张旧海报《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痛惜了很久,否则可以和隔壁门上《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他的狗头》相呼应了。
今晚观罢《云水谣》,不再遗憾。
雄鹰从陈秋水王碧云牺牲的雪山旁飞过祖国的名山大川,镜头拉啊拉,直拉出一张卫星云图来,从广袤的大陆摇向一隅的台湾。
顿时,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张激荡人心的海报又浮现在我眼前。
怪不得新闻联播播过两次《云水谣》。
回来一查导演拍过《我的九月》,我最爱的中国电影之一。
时间,你最无情。
开篇的长镜头很有味道,四八年,台北。
穷街陋巷,三教九流的风俗长卷。
但镜头落回秋水和碧云身上,马上打回原型:乏味而平板的偶像剧模式走了一遭,人物服装换一换放在2006年都没问题。
甚至秋水的头发样式和碧云的唱腔这么表面的事都时代错乱。
无论二二八,朝鲜战场还是六十年代的西藏,场面再大都只有一些浮光掠影,游走的符号而已。
完全的词不达意。
看完后,我们还是不了解那些时代,那些地方。
导演也许和碧云一样,左和右都是名词。
宏大话语不是他关注的,那大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呢?
秋水在朝鲜战场,在西藏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碧云在台湾等待他的一天,普通的一天会是怎样的?
我们一无所知。
我,舔舔和小孩在影院笑得很没有形象。
陈坤和李冰冰搭戏的时候还好,能被后者带起来一些;和徐若瑄的对手戏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以普通偶像连续剧的标准要求,才能勉强及格。
我看得都有点脸发烫——为这种水准的表演在一个坐满了人的影院里展示而不好意思。
不过李mm和秦汉演得很自然,赞。
现在进行时部分的戏也很难说及格。
归亚蕾是个好演员,可惜的是导演在她身上没有放什么戏,甚至没有按惯例给她留一个最后打开的黑匣子。
此外,舔舔注意到,她的侄女晓芮身上显然有没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的ABC特质,让这样一个女子游走中国,寻找一段毛时代的爱情,导演却完全没有表现她是找到了中国,还是没有找到。
他没看到这个问题,正如他没意识到从台湾来的左翼青年与当代中国的滚滚洪流之间必然存在的裂隙。
现实总要超乎人的想象。
真实总比故事更离奇。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会有多少人相信这个苦守六十年的传奇?
有多少人会想到把名字改成和情敌一样去争取爱情?
单单写下这两句已经震动了我。
可唯美精致的电影却让人无奈地笑:这银子砸的,落地无声。
白先勇曾让一群“台北人”在台北那小地方怀恋,复制上海无上的繁华气度。
后来我们知道三十年后,比起台北,上海早变乡下了。
好在二十年过去,他们又是不分彼此。
晓芮明明在上海,却告诉碧云她在台北。
这里比台北还台北呢,晓芮自圆其说。
这时的雄鸡不再焦躁,她望向水中那一片孤叶时很从容,很平静。
当然,这一点不是此片想告诉我们的,却正是它最想告诉我们的。
所谓相思,望而不可即,即而不可见,见而不可求,求而不可得。
陈秋水自二二八事件离台直至牺牲,与王碧云音讯全无,十余年的苦等,幽幽情思从王金娣对他的追求过程之中清晰可见。
从第一次对话陈秋水说:“一个人牙好,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心很好。
”这话出自王碧云的父亲,秦汉出演的那个牙医。
陈秋水到大陆后更名为徐秋云,姓随母亲,而名字则意味着他与碧云的结合。
那只钢笔,当金娣在火车徐徐开动时拿走了那只笔,秋水急切地说:“我的笔,把笔还给我……好好地保管,用纯蓝的墨水……”,那是碧云送给他的。
当听说有个叫王碧云的人找他,他魂不守舍的神情,踉踉跄跄的脚步。
直至金娣改名为碧云时,金娣抱着他说道:“不用再等她了,不用再这么苦等……我就是王碧云。
”,秋水毅然地挣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王碧云,第一次与陈秋水擦肩而过,心亦随之而去,直至终老。
漾漾情怀从青丝至白发沁人肺腑。
少不更事的徒步找寻,为了“只想看看你”。
到送别时的“我不让你走,我要跟你一起走”,“你不要担心,我会替你尽孝,她也是我妈妈。
”这句话,她说了,也做到了。
漫长的等待,辗转的找寻,直至等来的消息是陈秋水与王碧云双双于雪崩遇难时的无声的悲泣。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谓相守,投瓜非瓜,报桃非桃,琼瑶以至,永之为好。
王金娣,一个来自上海的娇丫头,自手术时结识徐秋云后,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秋水来到西藏,她追到西藏;秋水心中始终有个碧云,她就将名字改为碧云。
这等苦恋,足可谓感天动地。
至新婚之夜,她对那个空置的代表王碧云的酒杯说:“姐姐,他一直在等你。
是我不让他等了,对不起。
”酒一饮而尽,“今生今世,今生今世他要见不着你,来世,来世我一定陪着他去见你。
”又一杯饮下,泪尽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所谓爱,起相思,得相恋,终相守,谓之久矣。
病中再看《云水谣》所感,记下。
《云水谣》这样一部贴有爱情标签的影片,本来更适合上情人节档期,但却抢着打响了贺岁档的第一枪,足可见其对票房和口碑的野心。
如今的爱情电影也不同于以往的小我境界,总是透着野心想做大,不能成为《乱世佳人》也要向《泰坦尼克》看齐,爱情必然是存在于跨时空的宏大背景之下,就仿佛一叶扁舟在洪流中起伏方更能令人刻骨铭心。
《云水谣》的故事伊始便从美国纽约开始,象大多数爱情影片一样用回忆展开历史的画卷。
影片在台北的第一个长镜头宛如行云流水,颇有令人惊艳的感觉,取景的画面都相当之漂亮,可见导演尹力的用心。
影片跨越过多重空间,从纽约到台湾,从台湾到朝鲜,以及远赴西藏,这其中尤其以四十年代末期的台湾画卷描绘得最不成功。
究其原因,影片过于明显的政治意图引来台湾当局的阻挠,终究无缘赴台湾实地拍摄,这是一个硬伤。
此外影片所呈献出的台湾风情画是如此空乏的,整个凝重的历史背景被弱化了不少,或许是因为我看过侯孝贤先生的《好男好女》与《悲情城市》,同样是“二二八”背景下的台湾,其中那份悲悯与阴郁却是无从读到。
那操着国语的陈坤和徐若瑄是与台湾实景是如此的不搭调,虽然影片也提到了“二二八”事件,但也沦为服务于情节发展的工具。
陈秋水与王碧云这一对恋人因为海峡分隔两岸,彼此等待着却遥遥无期,这是影片所要表达对爱情圆梦的渴望。
影片中那一段段的爱情故事颇为动人煽情,从王碧云与陈秋水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王金娣对更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的苦追,甚至于薛子路对王碧云的不求回报的付出,将爱情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王金娣为爱更名为王碧云这一段绝对是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一情节安排这部爱情电影也只能沦为千遍一律俗套爱情。
以一部爱情电影的视角来看,影片《云水谣》不失为一部精良的好作品,也完全可以说是大陆爱情电影类型片的佳作,爱与被爱,守望与思念,在这部电影中都可以用心读到。
然而导演尹力的野心过大,一方面想拍出一部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却又强硬嫁接上渴望两岸一统的政治意图,在爱情圆梦的渴望下潜藏国家一统的希望,以小我凸现大我。
最终却未免令原本纯粹的爱情故事不够纯粹,两相妥协搓揉之下使得该凝重地不凝重,该唯美的又虚空,《云水谣》难免徘徊于进退之间。
大时空的跨度,在这几十年间的历史变迁中,有过多少的动荡,陈秋水的人生却突然被抽离出那个历史背景,从抗美援朝归来后便被安排去援藏,他与那运动不断的年代从此便无瓜葛。
西藏就好象是陈秋水和王金娣之间情感的世外桃源,没有干挠和影响,连他们最终的离去都被设计得如此崇高和完美。
这是一段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如何看都象是一个童话故事,每一位存在于这段爱情中的角色,人格都被塑造得完美,连原本陈秋水和王金娣彼此结合衍生出的愧疚也被王金娣婚夜那场戏给消解了。
爱情故事讲得如此完美动情,定能煽下不少人儿的泪水?
可这原本能打造成中国唯美真空爱情的电影,偏偏要纠缠于宏大的历史年代,“二二八”事件匆匆一笔带过,无人能看懂这其中的缘由,连台湾当局也硬是不认同,在朝鲜战场的炮火中没有看到多少血泪伤痛,偏偏却洋溢着一阵阵温情。
何必,何必,这本就是一出动人的鸳鸯蝴蝶,偏要搭上这宏大历史风云,想是导演尹力要的是如《乱世佳人》似的经典爱情,可在影片之中又通通将这些历史事件回避弱化,最终要的只是它们的绿叶功能,好比在照相馆拍照时身后变换的背景幕布。
爱情故事与历史最终是分隔开的,无缘成为一体。
对于观众而言影片《云水谣》是好看的,但却也只能做到好看而已,导演尹力没有能力让影片上升到让人铭记的高度。
如果将影片纯粹当作一部唯美的爱情类型片来看的话,《云水谣》是具有相当不错的观赏性,而且它也绝对能值回票价,有漂亮的画面,有动人的爱情,一切都值得观众走进电影院去欣赏。
中肯地说,不去考虑这部电影存在的伤处,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精雕细琢,这其中影片中追寻与回忆两条索交替运用流畅,层层推动情节发展。
回忆是影片的主线,其中人物的表演都很丰满,性格塑造也较完整,而作为追寻的辅线则薄弱许多,尤其是陈晓苪的寻找显得很空洞。
影片中作为男主角的陈坤在表演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在儿女情长方面他总是灵气大过表演,他是那种天生的小生相。
徐若瑄和李冰冰这两位女主角,各自负责了上下半场的戏,徐若瑄楚楚动人的玉女派风格确实打动人,不过与李冰冰的表演相比稍逊一畴。
李冰冰完全将一个为爱勇往直前的女孩演得极富层次,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讨人喜欢。
与三个主角相比梁若施的这个配角却实在显得失败,一个不知所云的新新人类作家,而同样配戏的几位台湾老戏骨都还不错,其中演徐凤娘的杨贵媚更为出色。
聚集了两岸三地不同年龄层的演员,《云水谣》也算是开启了另一种类型的大片,虽然三千万的投资与以往大片相比不属同一档次,但对于爱情类型片来说也算不得小了。
可喜之处在于中国电影不用总是和古装、动作纠缠在一起,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从这层意义来讲《云水谣》的成功更值得认同。
文:眉间尺
节奏很好,爱情很凄美,画面也不错
这是当年大学生票选出的最喜欢的电影,我只能说,我已经跟不上现在大学生的欣赏水平了。
故事本身挺好的,时代背景也很厚重,可是拍出来感觉咋就那么不舒服呢?还是拍摄手法不行啊,总是中国新电影那一贯的稍浮躁、稍跳跃的不够稳重感,总之就是情节铺设不够稳。演员的表演要是再深加锤炼就更好了。。。
在杭州看的
L
徐若瑄会不会演戏啊?!
恶心人的爱情。
你看,我又无耻的拿只看了一半的东西来充数了
觉得这个导演还不错
徐若瑄装嫩。。
是有一点感动的。
剧情很恶心了,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李冰冰没了大浓妆如此村如此土
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陈坤卖萌 徐若瑄卖肉 话说徐若瑄真是没有演技 还有听梁若施说话我脑仁疼
『Mark』
徐若瑄的表演太恶了 狂吐!
算不上烂片,也算不上好。
很假很做作 不过李冰冰演得不错... “我可怜你”
徐若瑄好漂亮~
徐若瑄太嗲了。
with 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