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算是电视电影吧?
影片中蔡有才和大头几个兄弟为了村里的爷爷,要拍一部抗日电影。
这种村民拍电影的故事以前有过,有个新闻报道过一群农民拍电影,有个卖豆腐的老乡因为演汉奸还在当地出名了,打出了“汉奸豆腐”的招牌,这才是“自己给自己代言”的先驱。
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自娱自乐》在六公主放过。
但从内容上看,本片更贴近老百姓的最初构想。
影片走的是河南话搞笑风格,懂河南方言的观众来看,观影效果加成。
故事反应了两个尴尬,一个是拍电影这么高大上的艺术工作,是不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都没关系?
影片里警察叔叔一边看有才电影哈哈笑,一边又教育几个倒霉蛋:“拍电影,那是恁干的事儿?
你以为你是张艺谋啊!
”有才哥则自信地说:“张艺谋,那以前也是个农民,现在成大腕了。
”不过支撑有才的这个理由靠不住。
人家张艺谋真不是农民,而是工人。
梦想照进现实,就更尴尬了。
二是农民兄弟们拍电影的初衷是牢记历史,别忘了自己村子被日本鬼子祸害过。
但是唯一铭记这段历史的爷爷,说的话没几个人信。
有才等人为了帮爷爷圆梦,为鳖孙减肥药脱裤子做广告。
期间有两个特写,一是有才的拍摄设备是SONY,村长擦的摩托车是YAMAHA。
这就像《1921》里面黄轩说的参加反日货集会,当他准备烧日货时,发现自己拿的是一盒日本火柴。
还是尴尬。
但这两个尴尬,在唢呐版国际歌的伴奏下,在大头狰狞的笑容下,终于剥掉了喜剧的外壳,露出了悲剧的内芯。
梦结束了,有才怅然若失地坐在打谷场上,生活还要继续,爱情或许要来了。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在遭人质疑表演风格时,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先搞笑吧,再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仿佛大伙都受了郭天师的精神感召,一批不求精神内涵但求搏君一笑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破土。
可是,观众真的笑了吗?
纵观当下的国产喜剧,基本分为两类:犯贱的和犯傻的。
要么脸皮无上限,浓妆艳抹屎尿四散;要么智商无下限,装疯卖傻愚乐无边。
编导们好像认定了这两点就是观众的笑穴所在,必先点之而后快。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出现了这样一部憨而不贱,痴而不傻的喜剧电影,不得不说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从电影自身的角度讲,《不是闹着玩的》带有一定的“山寨”气息。
制作谈不上精良,转场较为简单,部分台词有欠考量,结尾收的也不太自然。
只不过,排除了这些技术和技巧方面的不足,它很好的完成了喜剧电影的两项基本任务:幽默的笑料,及至对生活的思考。
影片笑点密集,包袱紧密围绕着普通人拍电影的不专业以及农民兄弟天生纯朴的性格这两点进行,刻意的装傻充愣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河南人的憨厚和主角对电影的痴迷,而达到的笑果却是非凡的。
就我参加的这场试映来看,除去前期的剧情铺垫,大伙一直都在笑个不停,甚至笑到要靠拍掌缓解情绪。
影片的主题则大致指向两部分:一是拍电影不容易,二是勿忘国仇家恨。
国内有关拍电影的作品本就不多见,加上是农村题材和真实事件改编,更显得弥足很贵。
至于国仇家恨,电影后期的剧情里,所有“业余演员”集体进入了角色,不仅让片中围观的群众入了戏,银幕外的观众也跟着入了戏,所以即便你全程爆笑最后却是哭着看完的,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最后必须指出,这样一部简单朴实的数字电影,即便诚意十足,但是要想在内容值得怀疑但包装绝对精美的商业电影面前分得一杯羹,仍然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我想能真正展现它生命力的地方,大概还是在电视机前和乡村山野之间吧。
看完电影才注意了一下片名——“不是闹着玩的” 才发觉片名其实很有点深意。
对 不是闹着玩的!
鬼子来了,不是来闹着玩的 是要来杀人的。
导演想传达的意思也是这个,可能也想顺便恶心一把《举起手来》系列(倭首明显有潘长江的影子)。
可惜水平有限,让观众体会不到片名的含义和战争的残酷。
与其费神费力搞爱国主义教育,不如多抖包袱赚笑声赚口碑来得省心省事。
也是,要一部电影可以让观众笑中带泪的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就的。
不过还好,已经有那么一点点点.....《美丽人生》的影子了。
继续努力。
讲述一群富裕了的河南农民克服重重空难,最终拍成一部电影的故事。
一部绝对搞笑但不仅仅是搞笑的片子,看似娱乐,其实背后有深意。
它让观众从一个个笑料中感受到历史的伤痛,看到中国新农村的变化。
他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更高层次精神文明的一种追求,展示了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向社会,特别是像青年一代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严肃课题。
其实我心里的评分是四星半 但看到豆瓣很不给力的有这么低得分 必须五星 为平均分的提高做一点贡献这部片子里德每一个演员表现都很棒 看不到痕迹 好片 获奖吧又想笑又感动 泪还没流出来然后又不得不笑出声总之 有才哥说 台儿庄战役,,,人家都拍过了呀 没有人拍我们村的事 我拍这部电影 是想让孩子们不忘本大家都很真实 很有爱 所有人都很可爱 还有 我纳闷儿为什么这些人的演技就能那么棒比起那些各种动辄上千万或过亿成本的烂片 简直太好了有才哥三叔在看大家拍片的时候太入戏昏倒 让我结结实实的感动了还有大头爷教北京话 关键是有才哥他们还学得特认真的时候 也结结实实的把我 雷翻了%电影不是闹着玩儿的!
日本鬼子的仇都记住了!
唉对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 举起手来 当时觉得咱能不集体意淫了行么!
这片子要是被老外什么看到人不丢大发了!
就是放在国内教育小学生 让他们学什么?
让他们知道日本鬼子都是傻逼?
翻译官就是他妈的斗鸡眼?
连个女的都打不过?
而且用抗日这个题材来拍一部喜剧片 我表示不想接受那时候班里放举起手来 大家都觉得不怎么样 后来同学都走得差不多了看来大家还是有主见的我觉得 这部比起那众星云集 专业导演演员之类之类 绝对是好的太多了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鱼为(等着我出昏招就没意思了)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 若说方言电影小众,也可以,语言生态的差别加上创作限制,使得银幕中的方言电影少之又少,但另一方面,方言电影以其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带给观众的新鲜和刺激却是巨大的。
河南首部爆笑喜剧影片《不是闹着玩的》以全本的河南方言,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河南人的幽默天赋,90分钟的影片,观众近百次的大笑,绝对称得上是方言类型的喜剧佳作,也堪称小成本影片中的“大”作。
“著名”河南籍演员李易祥算是这部投资120万的大作中最大的“腕”了,影片中有些发福的李易祥手持一部家庭DV,在两位“红知”的鼎力支持下,带领全村老少,为拍摄一部名为《鬼子进村》的电影努力奋斗着。
这是故事中影片拍摄的由头,也是影片外故事的精彩之处。
但这并不是一部靠特技、枪火、威亚、床戏等等惯用手法取胜的影片,影片的亮点也仅仅在于故事的妙趣横生——现在一部影片能做到妙趣横生是何等的不容易。
创作经验告诉我们,电影的主题要求单纯、明确,剧情也不要太复杂,《不是闹着玩的》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通过镜头,经过演绎表现出来,是在展示农民的新形象,也是在力求改变观众的旧印象。
很多时候,“农民”的角色反倒是最难扮演的,“收”则有失火候,“露”则流于形式,要么没有人愿意出演,出演的都因此砸了形象——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易祥在影片中却因着朴实,剔除一切表演的成分,反倒将一个幸运的倒霉蛋演绎的深入人心。
而电影往往有着很强的身份象征,“某某导演作品”或“某某主演作品”是构成宣传的基本要素,也是奠定票房的万能灵药。
《不是闹着玩的》则完全抛开身份定位的套路,除了李易祥之外,再无大牌,甚至大量启用毫无演出经验的“群众”演员,风格上尽管有些“不修边幅”,但整部作品却因此颇有意外之喜——以非职业化的表演诠释职业表演中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不是嘲讽的意思,却有引人捧腹的效果。
《不是闹着玩的》是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2010年重点推出的影片之一,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疑着重凸显了河南话的搞笑潜力,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将方言的喜剧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桥段也正是因为方言的运用而产生情绪冲击力。
从此前小范围观后口碑看,这部影片前所未有的获得了一致好评,绝对是今年如潮烂片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剧情质量可能要受浅薄的故事简介和粗糙的宣传海报影响,让观众心生迟疑,这是小成本影片的悲哀,也是影片看完之后的惊喜所在。
《不是闹着玩的》从主创人员到拍摄单位再到上映院线产供销一条龙,可以说是地方电影营销上的一次“总攻”,希望这次进攻能为打造本土的电影品牌,为方言电影表现形式及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探求杀出一片天空。
我是闹着玩的——评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兼论河南人的幽默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纯河南制造的电影,地地道道的方言让人听着“可得劲”,处处的幽默桥段让人笑到流泪。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狂轰乱炸的宣传,却在各大影院上映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掀起学习河南话的新浪潮。
故事很简单,一群农民“异想天开”地想要拍一部电影,一部关于“鬼子进俺村”的电影。
“剧本”是来自于三爷的口述的村史,三爷每次跟大伙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义愤填膺,老泪纵横,可是大家都不行,只有有才(导演)深信不疑。
于是“导演”有才(村子里放电影的)就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大家不要忘本。
于是电影就开拍了,场景肯定就是“俺村”,演员肯定都是村里人,道具大都是农产品做的。
影片所有的笑点都在这里,一群专业的农民在专心致志地拍着一部专业的电影。
影片没有纯粹的恶搞——它不会让曹操扮成妩媚女人;没有装腔作势的胡闹——它不会让唐伯虎去说相声。
影片的笑点完全是真诚的厚道的,它让每个观者发自内心的大笑,假如你在电影院,不必担心影响旁边的观众,因为大家都在笑,一直在笑。
如果它仅仅让你笑了,或许它的任务也已达到了,因为能让人如此开心的电影已经难得一见了。
但它不只是让我们快乐了,它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河南人,了解基层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况。
它包含了河南人的幽默、坚韧和厚道,也对基层的权利机构进行了有效的讽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正因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自古以来它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注定了战争频发,加之自然灾害的密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就注定了要承受更多的灾难。
正是这钟多灾多难的生存养成了河南人幽默的天性,坚韧的性格和厚道的本性。
“幽默是对紧张的缓解”,当生活的艰辛让人无法承受之时,幽默成为了一剂良药,它舒缓了人的内心,让人能够在接踵而至,无边无际的重压之下,淡定坚韧地活着。
也许我们大家听到的都是关于河南的“段子”比如“十亿人民九亿骗总部设在驻马店”、“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等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对于河南人的真实表述,殊不知这些段子大都出自河南人自己人的口里,这是他们消遣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河南人的幽默。
但却在相传中成为了河南形象的概括,这或许也能叫做一种“误读”。
看看你周围的河南人有骗子吗,他们是不是很幽默。
反过来想一下,大家都知道的骗子还可能是骗子吗?
“真正的幽默不是你对着它笑而是你跟着它笑”,河南人的性格注定他们不做作、不矫情、不虚张声势,它的朴实和憨厚也注定这部电影能让我们跟着它笑,当然,偶尔的“狡谐”那是生活的智慧。
一,可不错咧
挺搞笑,和谐农村电影
老妈看的,我断断续续也看完了,是老爸老妈喜欢的类型...2011年2月10日
= =
一般般。。。期望过高了
超搞啊
有诚意的片子
这河南电影这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笑死俺了! 河南话听着可得劲了!!!!!!!
河南话,各种人,他们就是你的姨夫、舅妈小侄子...不算太搞笑的喜剧,但是让快要回家的人还是忍不住的想家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拍电影真是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信念和毅力让人佩服,不过这帮人也太业余了……虽然严格的说这不是一部电影,但还是给个三星,向诸多独立电影人致敬!期待我们的《无冕青春》~
看哭。河南话太好玩儿了~
初中看的,这家乡话太亲切了
不能再多了
感觉应该会好看
你们这帮看电影的长的是脑袋?
河南话~
河南本土电影,不管方言还是农村的事都很真实贴近生活,还难能可贵的有很多讽刺中国政府官员作风的情节。影片笑料很足,唯一让人不舒服的是煽情有点过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