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鼓楼是电影《第一书记》中几度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据说是朱元璋题额其上的“万世根本”四个煌煌大字更是惹人注目。
“万世根本”那是何等紧要,朱皇帝岂会轻许?
自然是要告诫儿孙,凤阳乃是朱皇帝的龙兴之地,列祖列宗都埋骨于此,龙脉风水千万可要保护好了;朱重八是什么出身,“九儒十丐”中的老十,今儿居然做了皇帝,后辈儿孙唯有朝夕惕励,才能万世一系。
为了维护他的万世根本,朱皇帝除了大兴文字狱,杀戮功臣之外,还耗费了巨额的人力财力在凤阳营建中都城和皇陵。
但事与愿违的是,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崇祯八年,张献忠的一把火把大明王朝的“万世根本”烧得几乎荡然无存。
又几年后,一个新的“万世根本”崛起在了白山黑水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
当了皇帝,谁不想万世,都想万世。
但要万世,关键在哪里,根本在何处呢?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看来这根本可不是那么好定位的。
单位组织看的,可能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还捆绑了一部生化危机。
不过两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这个比生化危机要好。
虽然整体感觉有点像加长版新闻联播。
但是从人物传记片的角度来说,影片还是不错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各种场景都还不错。
小的瑕疵也有,比如影片中2004年沈浩使用的手机明显超前……但是影片好也罢,沈浩的原型出色也罢,这些东西是无法改变对自己身边的“党员”或者“干部”们的看法,也很难把现实中的这些人和剧中的沈浩联系起来。
弘扬正气,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走的路太太太太长了……
中央六刚放的,对沈浩好奇才看了。。。
我想知道,沈浩的女儿就真的那么恶心么???
“爸爸,你要向我保真,只能养他们,不能吃他们。。。
”这是一个中学生说出来的幼稚的话么??
人家小朋友是多残疾啊,需要你汪汪申请款款、含情脉脉的亲手喂橘子啊。。。
喂啊。。
尼玛啊。。
编剧太矫情了吧,太假了吧还有啊,和她爸站在山包上煽情尼玛啊真的很恶心啊他TM假了吧还有啊,故事发展也忒迅速了,,,还没看呢,就来了50万修路啊,,你神通啊,,50万,,南方大旱的时候,洪涝的时候,中央都没见这么给力啊。。。
最后的弹钢琴啊,评委刘仪伟啊,我就笑了。。。
那时个什么比赛啊,感觉太琼瑶阿姨了吧,,评委想想也知道感情分啊。。
叫什么名字不好叫汪汪啊先头那么坚定的支持她爸啊,后来吃饭的时候还给她爸撂脸子啊成绩下降时缺少父爱啊是她夫人比较寂寞吧,这个理由还能好点。。。
晓勤说自己忙得都快撑不住了,沈浩回家的时候她看电视呢啊,爽啊总的来说,沈浩同志是个好同志,是编剧和导演恶心了观众
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当然是单位组织看的,不知道这部片子会有会超过以前某部2亿的票房,只是发现电影院厅,很大,人很多,很热,就像这部片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段评论,所以,对有些情节或者有些实际的事感到不解,不忿,不过话还是要说在前面,与地域攻击无关,切莫对号入座。
先说电影,应该说杨立新的表扬不错,徐帆没有唐山大地震那么结斯底里的哭,表现依然不错,还有何冰等等,人艺的角总是值得期待。
手法,倒叙。
从开场沈浩去世,到各媒体评价,再转回04年安徽财政厅。
财政厅的戏。
这段倒也真实,没有那么多慷慨激昂的论调,有的是浅浅的官场之水。
之后就是下乡,进村,逐年、逐事记载:修路,收回公有财产,联名留下,架桥,引进外资,最后到春节的全村欢宴,到沈浩去世……没看影片介绍,可能戏里很多的人物都是村里的村民,如果是这样,本色表演很到位,尤其最后女儿钢琴比赛前的那段陈述,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些事情的人,才能对第一书记的离去有最深的体会。
电影是事实的改编,选取场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沈浩——小岗村第一书记。
标题之所以两个第一,其一:改革开放第一村,其二,第一书记。
看前看后我都在想,如果没有沈浩,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个其他浩,我们改革的第一村什么时候才能看上有线,休通路?
1978-2004,26年,用铁道部长“王钢”那句话: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迈过富裕坎。
沈浩是值得尊敬的,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财政厅的钱,还有他的心,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而且最终长眠于此,都是值得敬佩的。
而小岗村的村民呢?
如果没有沈浩,如果没有他这么尽心尽力的为村里奔波劳碌,他们一直都这样过下去吗?
知道小岗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他们打破了中国沉寂的空气,把整个国家拉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可是他们呢?
种地,种地,种地,当华西富了,大寨富了,南街村富了,这些“大锅饭”富盖全国的时候,我们的先驱者呢?
还在原地踏步。
有些理由,泄洪区,行洪区,可当全国都在进步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保留。
看到很多地方争李白故里,赵云故里,甚至连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故里都开始争夺并海选观音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转折地,却守着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等救济,或者外出乞讨,留下的,是家族利益的斗争,是不少人的敢怒不敢言。
类似的情况确实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可在改革第一村,这样一个被国人注视过的村庄,不应该,实在不应该。
如果没有沈浩,那么这个村子是不是就被凤阳县遗忘了?被安徽省遗忘了?
重要的,村民是不是只看见简陋的纪念馆,而忘了曾经的精神支柱。
第一书记,第一村。
书记是值得肯定的,他做了应该做的。
村子,改变了,因为书记,刘年,据说变化很大。
那么下一个六年呢?
没有沈浩的六年,六十年呢?
之前去北京周边的农村考察(科学)了几次,交谈了许多农民,歪打正着了解了一些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本身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也并非几笔投资的事儿这部片子至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改变农村问题上有所进取和突破的官员。
或者说有付出就有回报,但这种回报不是升官发财…
作为一个人类学票友,用费老写的这四个字当做标题,一确实这四个字儿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厚,再一个,确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话题。
但写这四个字之前呢,还是想说一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如何拍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被生造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当中已经被异化的名词。
主旋律电影这个几个字没有丝毫贬义,甚至连类型片都算不上,只不过是通过电影去描述传达一些政府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样板戏。
电影强如美国(独立日,与狼共舞等,甚至姜戈)苏联者(雁南飞,解放等),边缘如澳洲者(澳大利亚,钢琴课等),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影响,是电影艺术和人类文明共有的符号。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斯特劳斯也曾经说过,文化之间会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
所以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主旋律,甚至可以说主旋律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当今我朝很多自谓刚强独立的导演对此电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高尚无暇,不愿意当专制政府帮凶。
但回过头看看大多数这类反主流的片子很大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都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即使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
说老舍写不好命题作文,这不逗吗?
为何观众会喜欢电影?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都会移情到电影中的角色,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或者说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通俗一点就是电影需要接地气,无论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品格,还是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亦或者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观众都希望在里面发现点什么,即便在我个人来看许多烂俗的影片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一些人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接了地气。
但是手撕鬼子,或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什么共鸣?
一般人类或多或少能够承认自己某些时候笨,但是不能承受自己智商低下,面对这种影视作品,观众无法找到审美和智商上的认同。
主旋律的影片如果能简单的做到接地气三个字儿,那么离成功就不是很遥远了。
说回本片。
“文化是之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 Ralph Linton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甚至说全部中国人都有着对农村的记忆,无论来自自己的田野体验还是家人的遗传记忆,那份骨子里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很难抹去。
费老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那种原始的熟人社会形态。
从沈书记修路,解决挖掘机,重竖村里的精神图腾,祖坟问题和最后的年夜饭,无处不透露着工业时代把农业时代消亡前农村普通人的思想情态和一个”接地气“的共产党官员,导演并不是刻意去体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合乎所有的理论,这是field work的力量,也是诚意的力量。
甚至连工业取代传统经济的命题都有出现过,不得不说这种写实的主旋律片抽取主旋律这三个字它依旧是一部好电影。
年夜饭那段,正是全片,甚至是整个农业文明和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无意去质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图腾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图腾,都会有一个象征符号,造福一切社会需要前进的理论制高点。
p.s. 沈家小姑娘真是萌死了。
p.s.2 欢迎来学影视人类学
作为一个80后,看到一个和父亲年龄相仿的好书记,我感到骄傲.母亲和我在影院观影数次落泪,不光是因为沈浩,更因晓琴,一个伟大的母亲,妻子,媳妇.
务实 肯干 还得一心想为人民谋事 还得手中有权利 跑各种关系应有的便利条件 还得有一颗朴素的爱民的心 为改善安徽凤阳小岗村 贫穷落后的局面 修公路 架桥 给五保户修建房屋 重休文化纪念馆 建工厂 迁坟 旅游等等 本来想着自己都40岁了,再不努力就没有啥机会,趁着这次,好提升下自己,确实自己也有一颗想干事的心,一开始也遭遇各种,后来人们都看出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确实是为人民办事。
所谓不打不相识,带领人们共同富裕。
在当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般是不会获得好评的,因为狗血的剧情、空洞的语言和舞台化的动作让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与实际生活脱节,与日常逻辑不符。
但《第一书记》却是一部不赖的主旋律电影,该片没有故意哗众取宠,没有符号化的豪言壮语,没有刻意煽情(除了最末尾),总体基调平实质朴,既较好地刻画出了平凡的基层干部为民务实的精神境界,也让人感觉比较贴切真实。
电影《第一书记》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迹编导,主角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下派至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
那如何评价电影中沈浩的形象呢?
第一,沈浩是个平凡人。
之所以说沈浩平凡,是因为沈浩在挂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前,沈浩的表现平平,并未得到多少组织和社会认可。
沈浩在去小岗村挂职之前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由财政厅党组选拔去小岗村任职。
厅级机关干部进步的空间很大,但在公开的报道中,从来没发现沈浩在财政厅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
后来沈浩被任命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同时还挂任所在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按照中共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的干部原职务层次一般为副科或正科。
由此推测,参加工作18年的沈浩应该还是个科级干部,仕途进步实在缓慢。
去小岗村之前,沈浩在事业上平凡得很,唯一值得骄傲的拔河比赛成绩还遭妻子奚落,实在是郁郁不得志。
影片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能人,也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圣人。
当公开选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沈浩态度坚决地报了名,因为“就冲那是小岗村”(政治标杆村好干事)、“要抓紧干出点事情让大家看看”。
这正是一位普通干部追求上进的自然想法。
沈浩参加小岗村第一书记选拔的动机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而只是想干点事情证明自己不平庸罢了。
在去小岗村之前,小岗村在沈浩眼中更多地是一个干事的舞台、进步的阶梯。
电影对此并没有避讳。
第二,沈浩是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平凡人,他到小岗村的目的固然不能排除谋取个人进步的可能,但这并不阻碍沈浩成为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干事的好官。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
2004年的小岗,不仅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而且农民力量涣散,基层组织软弱,集体财产流失,权力关系复杂,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
面对着这样的深水区,大部分外来干部只是“干一点意思意思”而已,既不甩开膀子干事,更不会触及深层矛盾,以至于这里的村民对蜻蜓点水式“镀金”干部已习以为常。
但沈浩则不一样,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想干事创业的官员。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他走遍了全村所有家庭。
为了要回被侵占的集体财产,他敢于碰硬,即使自己因此被打也毫无怨言。
为改变小岗村的现状,他到处跑项目、要资金、讨物资,带领村民修公路、盖房屋、建工厂、搞旅游。
全片基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更多的是主人公与村民、与妻女的日常互动,但正是在日常互动中,主人公一件一件地解决了众多关系到小岗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成就了小岗村的第二次跨越,也让自己从平凡走向了不平凡。
沈浩是与群众讲感情的好官。
当三年任职期满,沈浩本可以带着丰厚的政治资本顺利回原单位工作,回到合肥补偿对妻子女儿的亏欠时,由于小岗村民几十个手印的挽留,“真共产党”沈浩选择了继续留下来。
如果说沈浩第一次选择去小岗村是为了个人抱负,那么期满后选择留在小岗村则基于对小岗村群众的感情。
在电影中,沈浩毫不避讳地表示:最初选择小岗村,只是因为小岗村的村名,但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则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
沈浩无疑是为小岗村群众付出了感情的,当村民蒙受历史冤情和委屈时,他甚至甘愿以披麻戴孝的方式化解积怨。
当前干群之间普遍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沈浩却连续两次收获了小岗村群众挽留的红手印。
如果没有融洽的干群干系和亲密的干群感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民意是评价一个干部最根本的标准。
不需要考核大会和民主测评,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就足以证明沈浩的伟大。
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村庄,与群众建立了不平凡的感情,得到了不平凡的认可。
冲这一点,平凡人沈浩就有足够的理由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致敬。
第三,沈浩是中国当代政治悲喜剧的“被主角”。
沈浩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干部,这也是电影《第一书记》的要旨,但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位的设置却值得商榷,当然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话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安徽省财政厅与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就是结对帮扶的关系,小岗村2004年后的历任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丁俊、张行宇)都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拔,经安徽省委组织部审批后以省委组织部名义下派。
历任第一书记均在小岗村的上级党政机关任有职务,沈浩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而丁俊和张行宇则任凤阳县委常委。
作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岗村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分别迎来了两任总书记的访问,平时参观的游客、官员、学者亦是络绎不绝。
小岗村的发展状况往小处说关系安徽省的脸面,往大处说关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合法性这一大问题。
无论是为了安徽省的脸面,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农村改革路劲的合法性,小岗村注定要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示范村,即使砸下重金也在所不惜。
因此,一个仅有百余户家庭的小岗村的一把手由省委组织部委派,这一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平凡人沈浩短短几年之内为小岗村拉来数千万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也不足为奇;为了帮一个村庄修路,京沪线列车停运45分钟,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惊讶。
小岗村特殊的地位引来的金主,岂是其他村庄可以比的。
只是我们不得质疑:以巨额公共财政资金砸出来某个示范村庄的繁荣,是否就代表整个社会繁荣?
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对其他村公平吗?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式的政治成就了小岗村的二次跨越,小岗村的二次跨越成就了沈浩的价值追求,而沈浩的意外死亡则成就了宣传部门的一次盛宴。
这是中国当代政治的悲喜剧。
沈浩以个人的悲剧和家庭的悲剧成就了体制内自夸自擂式的喜剧,不自知地充当了一幕悲喜剧的前台主角。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一提。
2004年之前,宣传部门为了正面宣传小岗村,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凤阳县平均水平,但在官媒的报道中却是“一派欣欣向荣”(《人民日报》1998-09-28第4版),“全村小康户已达80%以上”,“村干部带领20多位年轻人到沿海边打工边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党建》1998年第8期)。
沈浩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后,迅速纠正了这些虚假报道,对外明确承认小岗村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掉队。
就冲沈浩的实事求是精神,赞!
《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平实,几乎完全不带煽情的色彩,情感表达非常克制。
电影没有把沈浩塑造成一个伟光正的人物,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想要超越自我的平凡人。
仕途多年原地踏步,每年评议都是“基本称职”,沈浩本想要借着下村挂职来取得仕途上的突破。
用台词来说,就是“我想和小岗一起突围”——一个不得意的人来到一个不得意的村庄,想打一个翻身仗。
沈浩下村的最初动机谈不上多么高尚和纯粹。
到村后,沈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为了收回被部分村民(毋宁说是村霸)常年侵占的集体资产,沈浩提起诉讼,遭到了威胁、挨了一顿打,还大费周章强制执行,才把村集体的铲车拿了回来。
我看到这里,是为主人公感到非常不值的:想振兴小岗村,竟然还要给揍了一顿?
这段情节有个有意思的地方:给村霸撑腰的人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前任村委会领导的儿子,这个儿子自己本身也是村委会成员之一。
要提防警惕农村本地政治家族的土豪化。
这里的“土豪”不是网络流行语里面“有钱人”的同义词,而是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中鱼肉乡民的黑恶势力。
电影里,沈浩宽宏大量,收回铲车以后并没有给村霸穿小鞋,反倒是鼓励他勤劳致富,让他经营大包干农家菜。
村民知道跟着沈书记干能发财,也就心服口服了。
现实中的村霸怕是不那么好摆平,虽说恩威并施是大方针,但怕是免不了一番扫黑除恶的斗争。
扫黑除恶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否则政令不行,雄安新区就是在大规模开发前先进行扫黑除恶的。
在三个任期里,沈浩在小岗村先后进行了以下工作:组织村民修路;新建大包干纪念馆;跑铁道部争取到了火车停运,用几十分钟的停运时间建好了跨铁路桥梁,极大地缩短了村民到省城的时间;集中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引进了美国GLG集团落户。
他干得好,以致小岗村民两次按红手印把他留下,原定的一个三年任期变成了三个任期,女儿也从小学生长大成人。
三个任期里,沈浩与家人见面相见甚少,几可谓“抛妻弃女”,原本打算干满三年后回到单位获得晋升,由于被小岗村民留下,也泡汤了。
按电影台词,莫说晋升,他是连省财政厅都回不去了。
他倒在了第三个任期上,小岗村民再次按下红手印,把他的骨灰留了下来。
网络上有一些声音,对小岗村民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攻击。
有人说小岗村民懒惰自私,集体劳动时偷懒“搭便车”,把自己肚子饿着了,非要分田单干,才肯卖力种地;小岗村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典范后,小岗村民又仗着政治地位“等靠要”,连隔壁村都发了,小岗村都还是精准脱贫的扶持对象;按红手印把沈浩留下是道德绑架,因为沈浩干得好,又是省财政厅来的,能带来省里的资金,村民就不让他升官、不让他和家人团圆,甚至连他死后都得埋在小岗村,他的坟墓都要充当小岗村的一个新景点。
这些攻击是否属实,我们既然不了解村情,也就无从得知。
但我的确觉得小岗村民三按红手印有些不近人情,电影里沈浩也有点无奈地说“你也知道小岗村民红手印的分量”,感慨自己回不去了。
难道沈浩自己不知道,继续呆在小岗村就会错失升迁机遇、和家人聚少离多吗?
当然不是。
有句台词应该道出了实情:他已经把小岗村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在小岗村洒下如此多的热汗以后,他已不再把自己当做过客,而是把自己当做小岗村的当家人。
一个寻求自我超越的人,原本把小岗村当做工具,最后却把小岗村当做了目的本身;自我超越的道路不在于升迁,而在于做好“螺丝钉”的工作之中。
这是沈浩的事迹中最真实而感人的地方。
至于不近人情的村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自己就是村民,谁会愿意放走一个自己爱戴的、能干的第一书记呢?
留下沈浩的骨灰,应该也不是出于利益考量——这种揣测实在太过恶毒——而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缅怀。
如果我是沈浩,我是一定不会留任的。
干事创业像钉钉子,要一锤接一锤地接续奋斗,不能靠一个人长期撑着。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见识更多学习更多,才能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爱梁家河,可是当他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还是走了。
事业要长久兴旺,要靠人才梯队的培养,——在离开梁家河之前就没有忘记物色和培养接班人。
然而,我充分理解、尊敬沈浩书记的选择: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忘却个人得失,这是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最高表现。
他确乎超越了原本平凡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纪念沈浩同志的原因。
其实,这个书记还是挺不错的,改革开放第一村让前人建设成内个德行,他一来就大刀阔斧改新换面,让京沪大动脉都停运了,确实牛逼。只不过这片子拍得散乱,很多地方不能服人,对蛮横村民也用强硬手段,不尊重老人,第一村就有特权惊动中央影响全国铁路网。。。其实,真实情况应该比这还糟。
敬业
学校组织党支部书记去看的片子,占用了下午的时间,但凭心而论,这部红色主旋律电影的确是个好题材。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凭这点就够给四星了。
用一些简单的手法,骗去观众的感动
艺术都是现实的升华,不是完全真实的纪录片,较好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应该是看过的比较好的主旋律电影了。画面拍得很美,情感细腻质朴,演技扎实,不过分煽情,传达出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但现实中的问题要更复杂,并不是单单靠艺术性的电影就能体现和说清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在说发展靠领导路线,而非群众路线,这绝不是共产党的真正体现,倒是传统仁政的路子,为民请命。
我觉得这电影在主旋律电影里还可以
这个比很多其他主旋律片要好看些,主要是因为演员演技在那摆着。也没有像其他教育片一样有过多的生硬煽情场景,所以也就不会太招人反感,所以将近两个小时的片长还是能让我坐下去看完。
哭鸟 = =,,虽然那啥是洗脑片
主旋律中难得的诚意之作。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特殊性,不盲目拔高。这在当下尤为难得。
很感人,很现实,剧情很紧凑,人物很饱满~减掉的一分问题出在主演徐帆和王刚、宋丹丹、黄宏这些演员身上,真没必要拉上这些人~
真实得让人感动。。。看完很想去小岗村看看呢。。。
大学军训看的
要是所有人民干部都这样该多好
郭永昌
老师上课放的
值得纪念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院都是党员啊~~顿时觉得政治素质提高不少
刚刚看了个书记的纪录片然后看了这个哈哈哈哈
矛盾写的比较具体,但是如何解决的没描写,也不知道怎么就团结村民成功了,另外,为什么要建纪念馆?纪念馆能带来多少效益?最后还是很脑残的,话题变成了家庭矛盾了。这不是第一书记,是第一影帝的生活。
为何这个没有在4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