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不会讲故事。
对于网络社交的这方面讲故事的手法,甚至远远不如动画《无头骑士异闻录》精彩。
《社交恐惧症》很沉闷,作为一部韩语电影,风格偏向纪实,让外国观众看起来更加枯燥,甚至乏味。
如果不是处女座,大概在进度条走到一半的路上就点叉放弃了。
直到电影进行到了三分之二的部分,才迎来了我觉得最精彩的剧情——对于自杀身亡的女主人公闵荷英的性格展示。
闵荷英,被同学表述成给人感觉不舒服的人。
在作品赏析课上,闵荷英把同学的作品,评价得一无是处。
单从闵荷英的言语上,就可以窥见她所评价的作品是多么的狗血无趣,可以说闵荷英的评价并没有错。
但盛气凌人的态度,让人很难接受。
于是教授制止了闵荷英的行为。
如果事件发展仅止于此,那还是一段普通的师生交锋。
但紧接着矛盾产生了激化。
闵荷英在众目之下,从教授手中抢回了笔记,阻止了教授复印分法的行为。
师长权威被挑战的教授,立刻对闵荷英做出了惩戒。
失去了上课意义的闵荷英,进行了彻底的报复。
揭露了教授抄袭的真相,并公布于众。
这是一个与网络无关的事件,却最精准反映了闵荷英的性格。
如果让各位读者和观众评价闵荷英和教授,孰对孰错,我想会有大部分人会觉得闵荷英是个疯子。
事实也却是如此。
闵荷英非常疯狂。
《社交恐惧症》就是呈现了闵荷英“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整个过程。
电影开始,一个从军营中出逃的士兵自杀的新闻,在网络上形成热议。
闵荷英因为出言不逊,在网络上引起了大多数人的不满,并被人肉围攻。
引起公愤的闵荷英,被人找到真实姓名和住址,一群网瘾少年决定亲自上门教育她,同时在网络上公开直播。
当众人进入闵荷英家的时候,却发现闵荷英已经上吊身亡了。
但闵荷英的死引起了众人的怀疑,有人觉得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在追查“真凶”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了解到了闵荷英惊人的经历,也怀疑过不同的凶手,引起过更大的误会,最终证实闵荷英确实是自杀。
故事这样讲述,有多少人觉得闵荷英死得活该,有多少人觉得这群网瘾青年倒霉卷入了刑事案件?
如果这样想,那就来看看这群“无辜”被卷入“凶杀案”的年轻人,都做了什么。
在找上闵荷英家门之前,在网络上留下各种豪言壮语。
面对闵荷英的尸体,除了男主人公提出报警之外,其他人无动于衷,甚至只想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打电话抱怨。
看看这些人的言语、行为和面目,再看看闵荷英的话,到底疯狂的是谁?
如果闵荷英是个疯子。
那这群“无辜”的看客,就如同恶魔。
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这群年轻人认为男二极有可能是“凶手”,依然对男二进行了围攻和直播。
男二险些自杀。
而男二也并非清清白白,而是把一切归错于闵荷英,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
这个关于网络社交的故事,到此为止。
就像你我真实生活的世界一样,新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变成旧闻,有太多新的热闹等着人去八卦和围观。
但闵荷英虽然是自杀,就真的没有“凶手”吗?
不,凶手存在。
真凶就是那些找出并公布闵荷英住址的人——以公务员身份便利,利用自身黑客技术,调查出了闵荷英身份,并在网络上公开散布。
在整部电影中,只有一个画面展示了这个极其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他不杀闵荷英,闵荷英却因他而死。
可他会内疚吗?
不会,可能连惶恐、害怕和心虚都没有。
比闵荷英可怕的是这群网瘾青年,比这群青年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嘲讽攻击、肆意发言的人群,而比这群人还要可怕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些观众,看客。
尽管《社交恐惧症》这部电影套着网络社会的外壳,但本质,却无关网络。
电影开始第一个自杀的士兵,死于军营中其他人的蔑视与嘲弄。
第二个自杀的闵荷英,一样如此。
第三个自杀的男二,依然如此。
并且,三人选择的自杀方式都是上吊自缢。
疾病之外的自杀行为并不值得同情,但真正把人推向死亡的是周围看客的言语和眼睛。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八十多年前,迅哥就一针见血指出“看客”的可怕。
在网路匿名的时代,人更容易肆意的发表言论,言论自由是政治正确。
但仔细想一想,用以为不用负责任的言语去攻击本来就没负责的言语,是多么可笑的事情。
电影中导演借角色之口对闵荷英的评价,不是偏激,不是疯狂,而是同情。
而我也想借导演之口,劝解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曾经毫不掩饰戾气,放肆评价议论的人,言语之刃是双剑。
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随意转载。
更多内容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看完之后其实蛮震惊的,震惊的不是这个电影本身,震惊的是电影所描述的事实,电影中发表言论的网民们,感觉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只听到自己想听的,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其实根本就不在乎事实,只不过将自己当成上帝去批判别人,不会有人去要你为你网上的发言负责,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有资格去批判别人吗?
我每天逛微博,豆瓣,发过不少评论,批判别人道德有问题时,批判别人思想狭隘时,俨然自己是个圣人,正如电影中未出镜的网民们,明明是他们一起害死了那个女孩,他们就是那个富二代口中的间谍啊!
其实我们这些人都是愚昧的,舆论往哪走,我们就往哪走,我们甚至不知道舆论到底是怎样,它一会这样,一会又那样,一会说这个是对的,一会又说这个是错的,我们就跟着那个风向标转啊转啊,目的只不过只是害怕自己落伍而已…
《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很吸引人,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我已经很久没看过韩国电影,当看完这部电影,好年轻的韩国靓仔贡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网络暴力。
这个故事用了一场直播现杀争起来的矛盾,生动地再现网络矛盾,网络暴力充斥着周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这又会牵扯出水军,论坛等等组织,从网络到现实,从网络性格转化成人性的悲剧,直播了两次的现杀,也是够够的。
一群年轻人组织了一场现杀直播,用网络语言攻击着发了恶帖的人,人肉出来,去她家直播现场自杀,从而引发了一堆的问题。
直到结局,网络暴力仍然充斥着。
正如我曾经想过的那样,没有一成不变的话题,一场网络暴力后,另一场的丑闻爆发,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那里的时候,而被忽视的网络暴力就成了历史,没人会提及。
然而伤害者永远是伤害者,受伤者还是受伤者。
就像男二一样,被迫退学,改名字,可是前事依旧会被揪出来,再次受到伤害,第二次躲避。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话负上代价,如果一意孤行,我只能告诉你,网络暴力远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黑客的存在也很厉害。
只要有网线的存在,就会侵入摄影头的系统,拔了网线,就有些无能为力。
我当时看到这就想,妹子们玩电脑这也太危险了,明明摄影头都没开,理工科男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摄像头黑了。
如果你喜欢弹幕,中间的那段纯字幕,加上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一阵紧张的气氛油然而生,你看不清字幕写地啥,时间很短,正好中了圈套,音乐加上这样的节奏画面,就是为了让你因为电影变得紧张而烦躁。
在网络的环境下,试着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情绪和隐私,尽管这与网络的自由论相悖,但是如果你惹上什么麻烦的话,我想送上一句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今天,一位“黑妹子”袁姗姗在TED的演讲视频应该会充斥到大家的眼球里了吧。
即使她如此深情地演讲,也无法阻止还有负面的评论。
“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我重拾起了扔了多年的小提琴,也开始了健身,运动让自己变得身心愉快,不工作的时候,练琴和健身会让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根本没时间在网上过多停留,顾不上网友的围观。
我建议沉迷网络世界的年轻人可以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锻炼身体,当你有朝一日被他人欺负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想我一样身轻如燕的自如翻滚。
”不要隐藏我们的诚实,倔强地活下去。
人言可畏。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越闲,刷微博的频率越多?
网络打架斗殴的时间就越多?
在这里,你永远打不过一个时间很闲的人,在最后一句问候他全家之后,关掉微博,任他再骂。
如果你继续骂下去,就会陷入死循环,你永远打不过时间很多的人。
尽早结束战斗,不理睬就是了。
自己的事情还翻腾不及,还给别人扯淡给自己赌气,这是自己找烦恼受。
让人言变得可敬。
这也许是个乌托邦的故事,好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在一起。
袁姗姗演讲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OTk1NDMzNg==.html?from=s1.8-1-1.2
個人評分:★★★☆先抛开电影本身,韩国电影值得让人称赞的是无论电影本身叙事性如何,但犯罪类或者剧情类电影的选材总能抓住观众的G点,这点不可否认要比国产量产电影选材要么是鬼故事(还永远都是假鬼)要么就是各种轻喜剧狗血都市爱情剧要好。
网络暴力虽然说不上是新颖题材,最近被人骂到网都不想上的陈凯歌之前拍的《搜索》其实算是类型片里算是很不错的一个代表。
平心而论这一部电影在节奏和故事戏剧性发展方面都要逊色于《搜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少了剧情戏剧性,这部电影在网络暴力的真实还原度上其实会显得更高。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电影结局如何发展,网络暴力题材电影到最后警示观众的结论都是:当你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当下主流价值观受大部分人认可(甚至绝对认可)的位置去用恶言相对批判另一种少数派(甚至多数派)观点时,在第三方中立派眼中你的鲁莽和武断已经为你自己扣上了「激进」的帽子。
我在这里大胆将这段时间「同性恋婚姻合法」这个大热话题搬上来作为一个网络暴力的讨论例子。
首先我有必要申明自己对于同性恋的立场:不支持、但对其对其不歧视且保持绝对的尊重。
倒绝非否定认同同性恋的人为自己的价值观捍卫话语权有什么不对,重点是捍卫的力度。
其实相信不只是我,很多人都能在微博、微信上看到很多关于同性恋认同者对恐同者的言语攻击,且我发现这类攻击者以异性恋者居多,倒是许多同性恋对这个事件保持发言态度上的理智——他/她们作为真正当事人倒是以内心的欣慰愉悦且理智安静的状态回应这个事件而非哗众取宠大肆宣扬。
我所目及是极少男生转发这则新闻,倒是有些男生转发那则「美国大法官拟长文从法律角度发表对同性恋合法化感到愤怒」的长文,但很快这些男生就被同性恋认同者扣以「直男」或者「直男癌」的称号。
恐同难道是一种错误或者说狭隘的价值观?
我不这么认为。
甚至举个荒诞夸张的例子,如果我说五十年后世界通过了「兽交」合法化,那时世界认为爱应不分性别更应跨越种族,那时你会作何感想。
必须声明,这绝没有污蔑同性恋的朋友们,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种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理应有它被排斥的理由,但支持它的人有去捍卫的权利,但这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尊互重的前提下。
曾经的恐同者如今已转为沉默或默许的大多数,而同性恋支持者此时更应对他们表示更大的尊重而非骂其狭隘或直男癌。
毕竟,恐同者排斥同性恋就如同同性恋只对同性恋感兴趣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这不应涉及到道德层面的批判。
再毕竟,人类的生殖繁衍的本质,需要靠异性恋去维持。
再说一次,我十分尊重同性恋,且对其的尊重高于对其的不支持程度——很大方面我这样的态度也是受到网络评论观点的影响的。
不知道这算不算跑题了,但无论哪个论题都好,兼听则明、保持语言批判性的克制——应是我们当下每个网民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上面所说一切的核心。
和国内一部电影很相似,应该是搜索。
表现都不太一样。
主体都是网络暴力。
卞耀汉2011年,出演韩国独立电影《周六勤务》“道延”一角正式出道。
同年,出演独立电影《灾难电影》。
2012年,分别接拍独立电影《目击者的夜晚》,《乌鸦少年》与《Magic Hour》。
2013年7月3日,参演曹义锡、金丙书执导的电影《监视者们》上映,该片讲述特殊犯罪科监视班队员与银行盗窃团伙之间发生的故事 。
同年,参演韩国禁烟社教片《三面镜子》,与金政勋导演合作电影《野狗》。
2014年6月4日,卞耀汉参演由李桢凡导演,张东健、金敏喜主演的电影《哭泣的男人》上映,该片讲述一个黑帮杀手为了守护心爱的女人而奋力一搏的故事 。
10月17日,卞耀汉出演tvN金土剧《未生》饰演“韩石律”,这也是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讲述人生只有围棋的主人公在职业入段失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而展开的故事,以社会新鲜人的视角描绘职场人们的面貌 。
文/子夜的昙《社交恐惧症》,这里的“社交”一词,实际上是指社交网络。
我个人觉得,片名译为《键盘侠们》更为准确。
本来只是想在微博上推荐这部片,但发现我想说的远不止140个字,只好写成长文。
这是一部讲述网络暴力的独立电影。
一个女生对一个自杀的军人予以刻薄的评论,引发网民不满,进而形成网络暴力,一群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正义人肉了这个女生,并追到她的住处进行“现杀”,未曾想,他们到达时女生已经上吊自杀。
警察说,从法律上来讲年轻人没有责任,但事实上是他们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年轻人里有两个警察志愿生,也就是正在准备警察考试的人。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女生的自杀,相信这是一起谋杀事件,因此开始了追查。
女生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并非电影的主线,电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思考的,正是他们在追查过程中不断陷入和重新产生的网络暴力。
最后警察志愿生中的一人成为网络暴力受害人,直至连他也走上了自杀之路。
这让我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个盲人摸到的地方都是他的真实感受,而他所做出的判断,也都是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所带给他的经验,每一个盲人摸出来的象都完全不同,他们没有一个是完全错了,但也没有一个人是对的。
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判断,都是亲身经历,但你所摸到的那一部分,并非就是“真象”的全部,而我们却深信不疑自己看到的那部分即是真相。
既然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相,那么我们对自己因此而生出的“正义”便也深信不疑。
而很多时候,人只要认定自己”政治正确“,便可以随心所欲做出疯狂的事情,比如对自己所认定的过错一方当事人的谩骂攻击,进而形成网络暴力。
这部电影虽然是韩国拍的,但整部电影讲述的故事都让人十分熟悉,那同样是中国的网络生态,我甚至认为中国的网络生态更甚一些。
那些人也有自己的影子,即便不参与围攻谩骂,多数时候我也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
其实仔细一想,失误不少,但很少去反思和承认。
其实很多时候陷入的争执和纠缠,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将自己天然划为”正义“一方以后,即便错了,也会给自己找数不清的理由,因为是为了”正义“,即便手段有些偏差,也可以原谅。
人为什么总是站在”正义“的高板凳上,认为自己左手握真理、右手握真相呢?
我一直认为,韩国是与中国国民性最相通的国家,但韩国的影视作品并不避讳本国国民的人性,也因此,我们可以从韩国人的电影里看到我们自己身上深深的劣根性。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全片散场后,听到有位妹子问她身边的闺蜜(其实也记不得是闺蜜还是男票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
听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蛮幼稚的,因为虽然没有具象表表现恐惧的场景,或者说至少在我看没有明显地表达,但某些时刻仍然会强调一种压迫感造成观看者的不适,不过现在回头琢磨琢磨,这确实提炼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何为恐惧。
当然,我们还是谈谈电影本身所想阐述的恐惧吧。
电影本身的题材,老实说并不新鲜,每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对韩国这样一个随时浸淫在网络暴力的国度中更是稀松平常,就拿近期他国的作品来说,美国导演贾森·雷特曼就有一部《男人,女人和孩子》也是类似题材,或者应该说是同一大框架下的另一面,那部影片本身的观感如何就无需多提,看过的都自由定夺。
其实我也完全可以抛开电影本身,大谈卞小哥本身怎么帅怎么童颜怎么嫩得出水……(以下省略一千字)可归结到影片本身,还是得要客观冷静地说,电影本身的质素只能算是在我的预期范围以内的中等偏上,有亮点,但更多的时候,更像是在客观阐述一个既定事实,这点倒是和小哥在电影中旁观者的角色定位比较类似。
从我了解到的前期的宣传物料中来看,片方还是有意向小哥方向靠拢,以他目前的人气,这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从角色的实际设定看,也确实还是担起了男主角的身份。
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同样因为角色的实际设定,其实小哥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从而决定其发挥空间并不大,并且在后半段更为明显,这和戏份多少无关,他只是承担了角色本身应该承担的地位。
影片故事本身的结构仍然是悬疑片惯常使用的“怀疑—推翻”的方式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一种类似循环的效果,实际上仍是标准的线性叙事。
导演本身并没有更深层的意愿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或者至少是说表达得暧昧不清,但我所理解的独立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要阐释一些什么,可以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或者就是需要达到一种社会启示性。
但我至少并没有在片中看到导演有这方面的野心,也许他自身也在恐惧着些什么。
如果他能够像影片中李柱胜饰演的另一位男主角一样愿意去追逐争取真相,哪怕最后的真相更是反过来加害于自己,也许影片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当然,能够设置这样的角色说明导演本身是有这样一种反思,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至少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水准可仍尚未达到出色的水准。
影片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比如针对表现“网络”这一题材而插入了大量的后期特效。
并且在配乐这一方面使用了由电子合成器构成的鼓点效果,虽然不多,但合理的插入恰当好处地平添了一份压抑感。
片中后半段有一处情节没有任何演员登场,却将上述两者结合,反而造成了种冲击,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形式上的新颖,也一定程度弱化了故事情节本身带给观者的思考,不过关键,还是故事本身不够强硬,缺一点锐气。
题外话一些,这次在乘上海地铁赶着去其他电影院看片的途中,看到内地贾樟柯导演的这样一句广告语,虽然本质上是商业性质广告,但广告语本身还是让我有些触动:十年前我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十年后我想用世界改变电影。
会有些唏嘘,不过其实稍微了解他的影迷都知道贾樟柯这几年确实是在默默尝试与内地电影的大环境达成一种和解,但是和解并不代表要失去锋芒,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天注定》和《山河故人》,后者仍然入围了今年早前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错,小哥的新片《Madonna》也入围了戛纳,但是是第二梯队的一种关注单元)和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官方推荐单元。
并且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韩国早两年另外一部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熔炉》,其中有一句异曲同工的台词: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是啊,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至少应该表达一些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说这些并非是想突出劣势,而是觉得电影本身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也许正是因为小哥主演的电影,所以更希望能够出彩,心理自设门槛也就更高了些吧。
影片最后,智勇(小哥饰演的角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离开的背影,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而我多希望,他不要再恐惧,而是能回头多看一眼。
PS:我的原博→→http://weibo.com/p/1001603856298285398571,有微调
涉及到的主题是网络暴力,当下讨论比较火的问题之一。
影片主要不是在讲述什么,讲的生动与否都不是影片的关键。
关键在于代入,将你的生活与影片相结合而引发的思考。
看完影片之后的感受才尤为重要。
影片的选裁,不突兀,不夸张,不造作。
影片的色调没有刻意去营造压抑,但故事的起伏总是发生在晚上,甚至有些镜头,我需要把亮度调高才能看得见。
我想还是与主题有关吧,和网络一般,你看不清,更看不到。
没有过多残忍的镜头,比如闵荷英死去的镜头,没有特写,就是全景,背面,也许这种不露骨的残忍才真的可怕。
影片的人物塑造,不是很成功。
没有刻画的很细腻,只是大方向的去把控。
有些情节,也没有处理的打动人心。
比如受害者和施暴者,影片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比如影片的片名《社交恐惧症》,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述“女主”闵荷英与社交恐惧症的联系以及社交恐惧症与网络暴力的必然性,表达的太浅显,就是一群无聊的闲人在无聊的攻击。
虽然是有这样的存在,但这毕竟不是纪录片,电影还是要有其表达内涵及方式的,更何况现在记录片都在转型呢。
整体感觉,是粗糙了些。
但主题的选择,还是贴近当下的。
思考的深度,还是有部分去取决于观众的。
影片较为讽刺的就是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乃至后来成为受害者的,竟然是准备参加警察考试的学生,这太讽刺了…他的结局也是肯定的
这个情节也是整部影片表现最血腥的了,人性的冷漠。
闵荷英的离去也没有唤醒大家的良知,悲剧又在重演…思考后总是要有改变的,网络虽然可以满足你的想象以及内心的部分黑暗,但适可而止。
共创和谐网络社会啥啥的,就没有必要再说了。
大道理,大家都懂。
骂爽了,骂惨了,又用害人的键盘去编造同情的 善良的 正义的另一个你,没劲
网络迟早会好,我相信,毕竟它是由人操控的嘛。
没有人会拒绝善良的意见,也没有人会接受无故的谩骂。
远在网络那边施暴者的你/他/她,自重。
电影中的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
今年总共也没看几部新片,韩影更少,加起来也就四部,因此万万不敢直言这部是上半年里最好的韩影之内的云云。
但这是我个人今年新片里第一个五星,纪念一下,就多发几句牢骚。
再次强调下,打星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非常粗暴简单的,只能说在时下这样影像媒体滥觞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商业选择手段。
我个人打分的习惯通常是将之放至于同一小范围体系来考察。
一个导演手下的一系列电影。
或者说一种类型下的电影。
或者说一段时日里一个区域的电影。
而不做笼统的评价。
你很难说《现代启示录》和《四百下》谁高谁低。
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没有多少意义。
回到这部片子上,其实五星并非说它本身无可挑剔。
其实本片除了摄影上几近完美,无论从叙事的漏洞上或是题材本身挖掘的深度上都并非是高水准之作。
但在我看来,它的出现的意义是其他类型片无法替代的。
在韩式犯罪类型片发展到今天,它非常难得的让人看到了几乎剔除以往所有惯用伎俩的韩式犯罪。
不歇斯底里,不一味迎合国民黑政府的愿望,不使用快速剪辑,不用背景音乐,不突兀地装模作样。
一以贯之的稀疏日常从头到尾,表面上节奏并没有迎合观者心态,让剧情自然发生,但实际上又紧扣疑点的伏笔牢牢抓住观者的注意力。
其中角色设定上的多重视角也很有层次感。
片中人在直播现杀时,我们也在直播片中人。
两位男演员的表演比起同辈也显得自然纯熟很多。
卞能延续在《未生》里的出色发挥的确很欣慰。
最后说一下题材内容。
其实网络暴力的话题已经成为咱们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热题。
扫了一眼短评,看到有友邻差评的原因是:不如《搜索》。
这让我感到疑惑,我不清楚他认为《搜索》与之相比到底高在哪里。
在那部(在我看来)完全挂羊头卖狗肉的明星扎堆却无卵用的片子中,网络暴力已经被稀释到几乎消失的地步,离异女人自强不息,高赵恋前传,姚晨版新闻编辑室。
都有,就是不关网爆任何事。
呈现社会议题如果始终需要以非常戏剧化的情节来做支撑,事实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而这部片子的魅力正在于展现了去戏剧化应用在呈现社会事件中的功效,每一步都打破观者的既有期待,当你感觉按照以往看电影的经验它接下来该怎样怎样的时候,事实上它并没有怎样怎样。
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有很多观众在看到结尾道多利上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群傻逼上天台看见的又是一句吊死鬼的死尸吧。
但电影这时候用了滑稽的方法处理了这个事件的发展,但是作为具有上帝视角的观者而言,其实这样的滑稽比一具死尸要来得更加残忍。
像类似这样的细节处理,片中还有很多。
每一个细节往深了去都是你我所处的时下的网络生态和现实世界交汇而可能产生的荒诞事实。
在键盘侠们将道德底线调至最低为了毫无成本的虚幻正义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的时候,当大多数人误以为绝对的个人主义就等同于“我没有义务只发表你想看的内容”的时候。
没有人能理得清到底是谁杀死了她。
蔡康永在一篇访谈中有这样一席话让我印象极深也极为鞭笞我,让我反思自己行径。
在很长的一段时日内我是那种为了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顾一切的人。
但这如今成为我每当想起就忍不住低下头的一个缺陷。
这是一种疾病,这是一种匮乏。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在网络上面发言的人,常常都是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常常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的人生常常很可怕,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常在网络上写东西的人讲的话,他们只是爱讲话而已,不是他们很有本事,讲出对的、有智慧的话来。
很多沉默的人是过得很好的,他们只是不善于整天在脸书上一小时发一篇文章。
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一个建议。
”片中女生的同学对女生的评价:她看了很多书,为人很冷漠,说话从不留情。
老师的评价:你对别人头头是道,为什么不自己拿出一点作品来呢,只顾批评别人的人无从进步。
也许很多观者在途中和我有过一样的顾虑,为什么警察不介入此事呢。
为什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到达别人的家中而不受管制呢。
在已经出了人命的情况下,他们短时间内又对下一个目标做出同样的事这样真的可以吗。
警察的缺席真是这部片子的神来之笔。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法律观照不到的角落实在太多太多了。
网暴的真空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你我围观了太多伶牙俐齿牙尖嘴利的人的盛会,他们轻易的评断一个人在网络上呈现的某个片段就等于这个人的全部。
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假想敌画像。
但因为他们在言语上的胜利,他们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喝彩。
一方面,审美上,这是个言语严重败退甚至退无可退的时代,另一方面,某种程度是,这又是一个言语决定一切的时代。
如果有可能,越多的人看这部片子越好。
最最后,这部的摄影很出色,很好地参与了整部片子的建构,是除了主角之外的主角。
所以说网络暴力施加者是卑鄙胆小的,急切地寻找所谓的“杀手”,可以随便敲键盘施暴,当然也可以随意转换角色。
以为存在一种更恶的势力,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杀手”。
没有谁值得同情,永民还是蕾娜,即使自身有万般缺陷,社恐的自己只能依靠网络还是突然感受到“风水轮流转”的恐惧。
“韩国有5万个间谍,自身已经被“染红”了,却防备着北部的。
”其实极具讽刺,无论是“作案手段”直播tv,或是创建的论坛。
全剧前后照应,大胆,剧情发展也不慢,只是感觉有些不明所以,所以可能有理解错误。
本剧应该不需要设定主角,网络暴力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个。
总之总算看上卞耀汉这部了。
网络暴力真可怕。慎言
看过好几遍竟然忘记标记 剧情挺虎头蛇尾的 完全是看柳哥哥的精彩演技来了XD
没看进去。
好无聊啊……
电影拍得不太商业,自一开始的追杀起引紧张后一度有点无聊,直到黑幕几分钟让人深切感到什么叫背脊发冷。昨天是道德高处今天就已经被人踢下去。是的杀手就是这一涌而上的人,沸腾了几天的热度马上又会被的事再取代,除了受伤的当事人谁也不当一回事,静待着某一天也许再热一把,也许没有也许
男主脑残粉
剧本和男主角的脸一样僵硬。如果不是为了陪妹子,15分钟就离席了。
影片只是默默的讲述了一个故事,网络暴民在现场目睹了自己「杀死」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后面仍然在继续网络暴力,这就是真实情况。虽然是2014年的片子,伪纪实,也有点闷,还是建议大家可以看看。PS:片名有点误导,应该是比如「网络暴力」「键盘侠」。
还不如中国的《搜索》好看呢,主题没新意,网络世界杀人事件可不新鲜了,故事编排腻腻歪歪的,叙事更是拖泥带水,看到最后感觉要编不下去了,随便自杀对付个结局。本是制作也是够糙。
是我脑洞开太大吗 总感觉少点什么
剧情有点过分简单粗暴了,不够深刻……不过两个男主角确实表现可圈可点
啰嗦,没重点,主线松散,所以案件都没解释清,更别说探讨社会问题了。
很现实
这里面的柳俊烈是你没见过的柳俊烈,而且我知道了一个叫鹭梁津的地方,大大小小的考试院,辅导机构
剧情有些弱,但是非常喜欢里面的镜头,特别是对日常的摄像,格外的真实
网络直播 青少年 冲突
关于网络暴力,网络争端中没任何人是赢家,盲人摸象对他人道德审判的人很可恶
大段大段的网络对话好无聊,不好看
7分,题材是真的很不错,节奏也把控的不错,但是1.社交恐惧症跟网络暴力并不是一个东西,如果想说的是网络暴力导致的社交恐惧,篇幅也太少了;2.结局也太画蛇添足了,讲到永民自杀成功点题一下就完美了
不好看的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