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今年的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是一部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叫什洛莫的埃塞俄比亚男孩,命运在几天内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被母亲叫醒,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生存,适应”。
孩子不知道妈妈要他适应什么,混迹在一大群人中踏上了远离家乡之路。
在人群中,有一位女人,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出于同情和怜悯,她就冒充了男孩的母亲,替他编了家谱和身世,把他带到了以色列。
然而当什洛莫刚刚依赖这个新母亲的时候,女人却因重病去世了。
孤独的他最终被当地一对善良的夫妇领养,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他收到无限关爱,成长为一个即聪明又俊朗的黑人小伙子,还获得了白人姑娘的芳心。
但他多年来始终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犹太人而困惑,时常对着月亮倾诉自己对家乡的眷恋,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回到母亲的身边……本片是1998年《生命的火车》的续集。
《生命的火车》说的是二战前夕,一群犹太人为了逃生,竟然搞来火车,扮成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
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
影片以求生本能的黑色幽默获得了当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奖。
7年后,导演拉杜·米哈里埃在本片里接着讲这群犹太移民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满意。
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去不承认自己是犹太人。
这种用“谎言”表现族裔的文化冲突影片这几年最得戛纳青睐。
获奖:2005年柏林电影节“欧洲影片标签”奖,全景单元观众奖,人道奖库斯图里卡御用配乐大师布雷高维克为本片配乐
男孩的三个阶段演得非常好,眼神一致。
望着月亮想妈妈,其它所有一切都淡化,或者不存在,爱就是这么直接和纯粹。
人类在生存本能的状态和需求上是没有区别的,但血缘,身份,国籍,信仰..却对生活在这个世界角角落落的每一个人产生了影响,从而有了差异。
所以,有种族,偏见,仇恨和战争.....这些也许是他们要表达的吧
谢晋导演说的,他喜欢导演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那么本片无疑是成功的。
感觉法国人太自以为是的在企图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巨大冲突导致的现状。
I read this film the night before my English course for a Bible study for review and relaxation. However, I am deeply touched by the story. With the heavy music, the suffering lives of the people in Ethiopia unfolded in front of our eyes. A mother asked her son to go, eventhough she knew that they might not see each other after this departing. She said to him, "go, live and become. "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 was afraid of adapting to the new life, he was afraid that if he changed his mother would not recognize him any more. However, just as the grandpa said, if there had not been risk, there would not be love. New life did come, but there were also sufferings together with joy and love. Finally, he adapted into the new life but he never forgot his mother. Like what he said, Adam was red and alone, however, God was accompanied in the disguise of moon. In the same, he was here alone, but his mother was the moon in the sky watching him. Therefore, live and become, have some courage and confidence, you can go there, the kingdom of heaven, the real state of peace, joy and love.
这个题材有深度,也很吸引我。
作为自古就成为中国的这个国家的华夏子孙,我们从没有过身份的迷失和不被认同。
以色列的历史使她的后代经历了太多坎坷,并且看不到尽头。
身份已经成为生存的保证。
我没想到犹太人还有非洲分支和后裔,历史知识欠缺。
主人公的梦想是回到非洲找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找到自己血脉的源头,落叶归根。
这个梦一直缠绕着他,压抑着他。
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主角,我觉得儿时的表现相对好一些,后来的两个完全是按照剧本要求表演,没有发挥,没有内容。
后来他和一个白人女孩相恋和结婚,看不出两个人的感情如何建立和维持,很简单,就这样了。
看到这里,就觉得剧本一般,演员也一般,深度和高度都还有欠缺。
这是一个沉重的宗教和种族题材的电影。
什罗莫九岁那年,跟随母亲一起艰难生存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的难民营里,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当时的以色列正在执行一项“摩西计划”,将埃塞俄比亚裔的犹太人秘密转移到以色列。
什罗莫不是犹太人,但那天早晨,他的母亲将他叫醒,狠着心将他赶进即将被转移的犹太人队伍里。
什罗莫跟随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以她的儿子的身份被送到以色列,又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但是每到夜晚,什罗莫都会对着天空的月亮说话,就如同说给自己的母亲听。
多少年来,什罗莫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犹太人的身份保护自己,背着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包袱,还要处处因为自己的黑皮肤受到歧视......这部电影获得05年度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我想该奖的评委们也如我一样,被片中许多情节感动,泪眼婆娑。
一个宗教,一个种族,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境遇,就能成为一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结太难解。
片中什罗莫的养父母心地善良,作为白人,收养一个黑人养子,他们的周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将什罗莫视为己出,尽管什罗莫从来没喊他们一句爸爸妈妈。
许多令人落泪的情节都发生在这对夫妇身上。
其中有一段什罗莫的养母在学校门口大声咆哮着为什罗莫辩护,不能不使人唏嘘。
而什罗莫的善良和聪慧也赢得了一个白人姑娘的芳心,这姑娘泼辣大胆,几度向什罗莫示爱,什罗莫都因为自己的身世一再拒绝,直到他们结婚的当晚,什罗莫仍然不敢道出真相--这爱,这温暖来得太不易。
世界在动荡。
被“摩西计划”拯救的人们又在以色列遭到身份质疑,电视上,有限的医药只发给某一种族的人、某一信仰的人。
什罗莫的养父主张他上前线当一名军人保卫国家,什罗莫选择了到法国读医学,其间,拉宾遇刺。
片中的音乐沉重、压抑。
即便是我这样极少接触宗教文化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强烈的宗教意味。
看片的时候我就想,导演和电影制作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呢?
如果是我,没准儿我会时而咆哮的。
这是一个爱和仇恨混合参杂的世界,就如同牛奶和猪血的混合物,第一,你无法将他们完全分离开,第二,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67114
观后:「生命国界」揭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为什么要有国界。
人类社会本就不大,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为什么要人为的阻隔开来?
人的生命本来就有限,为什么要有语言、肤色、种族、宗教,乃至国家的界限?
而且界限的冲突,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界限的鸿沟,不减反增,任小小的我这片孤叶在狂风暴雨中吹打飘零。
怎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母亲眼睁睁地把儿子送给别人,从此天各一方?
又是什么使得两个异国母亲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
这就是《生命国界》要告诉我们的:爱无国界,生命永恒。
不过,有一个痛苦的事实是,在这颗星球上,至少到目前为止,隔阂、歧视、迫害、杀戮还是那么多,也许大同世界永远只是个梦!
以色列人竟然也有黑人,第一次知道埃塞俄比亚的以色列人种叫法拉沙人,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以色列人看来也是兼容并蓄的民族啊,奇怪是是怎么看出他们是以色列人的,跟一般黑人一样啊,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所以有些其他黑人也混进去到了以色列
这是一个沉重的宗教和种族题材的电影。
什罗莫九岁那年,跟随母亲一起艰难生存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的难民营里,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当时的以色列正在执行一项“摩西计划”,将埃塞俄比亚裔的犹太人秘密转移到以色列。
什罗莫不是犹太人,但那天早晨,他的母亲将他叫醒,狠着心将他赶进即将被转移的犹太人队伍里。
什罗莫跟随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以她的儿子的身份被送到以色列,又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但是每到夜晚,什罗莫都会对着天空的月亮说话,就如同说给自己的母亲听。
多少年来,什罗莫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犹太人的身份保护自己,背着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包袱,还要处处因为自己的黑皮肤受到歧视......这部电影获得05年度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我想该奖的评委们也如我一样,被片中许多情节感动,泪眼婆娑。
一个宗教,一个种族,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境遇,就能成为一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结太难解。
片中什罗莫的养父母心地善良,作为白人,收养一个黑人养子,他们的周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将什罗莫视为己出,尽管什罗莫从来没喊他们一句爸爸妈妈。
许多令人落泪的情节都发生在这对夫妇身上。
其中有一段什罗莫的养母在学校门口大声咆哮着为什罗莫辩护,不能不使人唏嘘。
而什罗莫的善良和聪慧也赢得了一个白人姑娘的芳心,这姑娘泼辣大胆,几度向什罗莫示爱,什罗莫都因为自己的身世一再拒绝,直到他们结婚的当晚,什罗莫仍然不敢道出真相--这爱,这温暖来得太不易。
世界在动荡。
被“摩西计划”拯救的人们又在以色列遭到身份质疑,电视上,有限的医药只发给某一种族的人、某一信仰的人。
什罗莫的养父主张他上前线当一名军人保卫国家,什罗莫选择了到法国读医学,其间,拉宾遇刺。
片中的音乐沉重、压抑。
即便是我这样极少接触宗教文化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强烈的宗教意味。
看片的时候我就想,导演和电影制作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呢?
如果是我,没准儿我会时而咆哮的。
这是一个爱和仇恨混合参杂的世界,就如同牛奶和猪血的混合物,第一,你无法将他们完全分离开,第二,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67114
很久没有写电影 书籍 音乐(音乐好像从没写过)的评论了。
这次也不算一篇真正的评论,只是把几个一时心气写的小评论合到一起。
《生命国界》 05年 法国。
母亲
妹妹
女朋友
1,是人性还是种族法国电影向来以其特立独行为荣。
他们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对自己的能力、敏感度和意志力很有信心,因此并不致力于提高电影产量或追求利润最大化。
豆瓣上这么少人看过和评论这部片!
除了片名不觉得好外,感觉这是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
看的时候特别注意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出乎意料,但总是带来一种坚定的感动,因为总有那些心灵不被禁锢,坚强,美好而个性的人。
男主人公第二个母亲, 刚到以色列时对他们管理的几个男人, 新妈妈, 妹妹, 爷爷,新爸爸,后来关系变好的新弟弟, 写信的导师, 女朋友。
警察A 他们都是犹太人,但他们爱的绝不只是犹太人所标榜的,所“妥协”的。
怎么说这只是简简单单说种族的呢。
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大背景,有的轻松,有的沉重。
就跟巴别塔建造,被上帝摧毁,他于是说: “看哪!
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而到了现在,人们之间的差别,既不是种族,也不是偏见两字能够概括。
我对这样的差别,悲观地几乎无话可说,幸亏有很多法国人包容力这么大,并在这部片中相聚。
2,看得见的美好的女性我是说他妈妈和妹妹,不同于家里的男人,她俩的好溢于言表。
有趣的是妹妹,看的时候一直仔细的辨认,因为给的镜头最少,几次(两次?
)跳舞的时候都很不好认,而且好像在她长大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演员并不漂亮。
但有两个细节却是特明显的,一是小黑男孩吃饭了,她那个甜到心底的笑。
二是他战场受伤回到家人身边,他两亲密的聊天,这哥妹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让人羡慕啊。
他母亲,他虽然没叫她妈咪,但那心中能不一样吗?
3,爱十年那个女孩和法国版两小无猜里的女主人公同样的个性 同样的优美。
被她爸爸拒在门外,拿个随声听两人一人一个耳机跳舞,这样他就没有错过舞会了。
听到他说他不是犹太人 她说她放弃家庭本来就只是因为爱他 就是爱他。。
——————09年记在日记里了,今天看到,原来其实也是几个讨论区小短评汇合成的。
被歧视的种族、凄绝的身世、可怕的疾病……,那些无法选择的,带在血液里的印记,往往成为一生的背负。在与常人看似没有分别的生活里,时时露出狰狞的面目,啃啮自己的身心,也带来对他人的伤痛。但也总会有人世间的善意和关爱,和饱经沧桑后的成长,让人终可将命运踩在脚底,跨越这种种缺憾的边界。
这么博大的话题,怎么能拍得这么雷-04/13/13@UC McConomy Auditorium
“亲爱的妈妈,我生命中的阳光。”
真的无法相信这个世界因为信仰.种族的问题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不是大同世界嘛?
好片子。
想看找我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子。一部关于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人具有史诗气魄的电影。难得杰出的影片。
母爱大过天
厚重的歷史
生命国界,握紧生命的希望。
教育小孩
第一个母亲给了他生的机会,第二个母亲给了他幸福和未来。
若不是了解了点关于旧约·出埃及记,应许之地,迦南美地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等等等的背景,大概只会懂得里面的人性,而忽略了宗教层面。(2012.12.20)哎。
真宏大
仅是苦难不足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生命
#种族冲突# #爱#
吵吵强烈推荐。05年的片子,06年左右看的吧。很长,但是很震撼。战争中的童年,亲情,生存。但是之后的生活呢?融入呢?总是要延续的吧,总是要成长、长大、爱的吧!
“Go,live and become!”
由法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国拍摄的《生命的国界》看后久久不能忘记,值得欣赏。 1984年,非洲26个国家发生饥荒,成千上万的难民逃到苏丹。以色列和美国当时展开了一个大规模的行动,把埃塞俄比亚的数千名犹太教徒送到以色列,这就是著名的摩西行动。在这个行动背景下,一位基督徒母亲强迫她9岁的儿子编造犹太教徒身份,以便让他脱离饥饿和死亡。男孩抵达以色列后,以孤儿身分被一对好心法国犹太夫妇收养,他一直担心人家发现他的秘密和谎言:他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孤儿,只是一个黑人。他在以色列长大,他认识了爱情、西方文化、犹太教,也见到了种族主义和占领区内的战争。他同时成为犹太人、以色列人、法国人、突尼斯人…,但他从未忘记他的国家,他的母亲,他的根…
可惜了一个好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