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tvb之前的剧,《大太监》起码有了最为基本的进步。
一:摄影取景起码不再是《万凰之王》虚假做作的影像,tvb终于不再“周扒皮”的死磕每一步的制作费,剧组也跑到了横店取景,一些镜头也算大气。
二:题材也可以说从女人间纠结不清争宠,变成了那个时代红砖青瓦下,最卑贱人的生世飘零。
三:太监不再是扭着肩膀女声女气的摸样,服饰妆容也不再像之前清宫戏那般大红大绿的浮夸。
所以请理解我看到巡礼片时贼亮贼亮的眼睛和汹涌澎湃的心情。
可是我忘了,巡礼片只是巡礼片。
当我看完前6集的时候,失望又将心情降到冰点。
我很失望,tvb果然撑不起来这种题材的剧,因为这货不是李莲英,不是那个是时代里由一个最卑贱人变成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势却依然无法安慰备受摧残的身心的李莲英。
我可以看出编剧尽量把李莲英写成一个在紫禁城里开始安身立命的小太监渐渐被局势等逼迫成的大太监。
可是编剧大人,李莲英重来不是“高大全”的人物好吧,他重来就不是“圣母”式的人物好吧。
那个时代里一个小太监的他怎么敢帮助内务府要捉拿的人,怎么敢去一个参与到菀太嫔密谋里?
他怎么敢和慈禧——这个紫禁城里最威严的女人对着干?
我心中想象的李莲英他是他是慈禧少不了离不开的心头肉!
一个亲手可以禁锢光绪,淹死珍妃的大内总管!
是一个生性圆滑可以敲诈官员,惹近朝野非议的大太监!
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
一个少了男性生殖器依靠权位自我欺骗的男人,他是中国最奴性的那根神经。
这才是我心中的大太监。
他一生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虽然深知太后宠信自己,但却只能在恐惧中,在浩荡的宠信下,卑微的活着。
他一辈子恨自己不是一个真的男人,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见风使舵。
他狠得下心下得了手,低的下头报的了仇。
这次是可以再紫禁城里活得下来的大太监。
纵观整部剧,像是要给李莲英洗白,给慈禧洗白,给慈安腹黑等等一切一些都让我无力吐糟。
可于是我太挑剔,也许这一切都只是我的主观臆断,可是这真的不是我的那部《大太监》(ps:懒猫我觉得觉得我要纠正一下,很多豆友说真实的李莲英也不是懒猫我想的那样。
其实我觉得历史的真假早就埋在厚重的尘埃里,没有人可以断定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怎样。
所以懒猫我眼中的李莲英难免狭隘和有违给位看官的想法。
若是懒猫有错也欢迎大家指点,这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有人说看电视是图个舒心,这点懒猫我也认同,但是要说电视不需要深度我就不敢苟同了。
好的电视、有涵养的剧集是可以"养”,要是胡乱编造的电视是会害人不浅的,大家看于麻麻剧和湖南台的一些的垃圾电视就知道了,他得电视荼毒了多少小朋友。
不求电视可以做宣传历史,但求其可以不要这般脑残就好。
所以《大太监》可以说是一部不那般脑残的剧集,比起tvb之前像《万凰之王》《宫心计》等剧集也是比下有余。
但是比上不足呀各位!
有人说想看正史移步ccav,懒猫我其实不是想看正史呀,ccav的不一定是正史呀!
懒猫我想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性,他可以自私,可以残忍!
而且tvb正的拍不出这种题材么?
大家回去翻翻tvb的剧集像《火舞黄沙》《金枝欲孽》《天与地》等不是还是有这种味道么?
当然,懒猫觉得会拍成这样一部分是香港收视主体的原因,师奶们看不下去懒猫说的这种题材吧!
大家无视我吧飞走了)(再度补充,稍微瞄了一眼第十四集。
我真的要无语了!!
敢不敢再假一点!!!!!
不知道筒子你们看到这里是什么感想,总是我要泪奔了!
)
作為TVB年度台慶之作,依據宣傳來看,陣容和取景似乎都誠意十足。
但是整套劇看下來,卻感覺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本想說既然來到橫店取景,應該算是誠意之作吧,起碼不用再看那些我都能搭出來的TVB古裝街場景了。
可是我妹一句話砸下來:怎麼同樣是橫店取景,人家拍得那麼富麗堂皇大氣天成,但到了TVB手中卻如此寒磣簡陋,皇帝駕崩的房間看上去連小宮女的房間都不如呢?
全劇更無所謂戲服首飾擺設什麼的了。
這一點,若說背景建立在窮途末路的晚清時期,國力不再昌盛,那倒還能勉強說得過去。
但我想,主要還是TVB不在自己地盤上,實在不願花多餘金錢在道具上罷了。
劇情上,雖說這部戲的主角是幾位太監,但是編劇也把這些太監刻畫得太過了吧。
即使要刻畫李蓮英由一個小太監升級為一代大太監,在紫禁城翻雲覆雨,但是在這裡卻表現得太過了。
一個祖宗三代行醫的太監居然憑著自學把所有御醫都比下去了,一個彭三順就可以在城中橫行無忌,誰也不放在眼內。
這樣的設定雖然是為了劇情的鋪墊,但是實在不能讓觀眾信服。
不過,這部戲對我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彭三順這個角色實在討喜,陳國邦總算是熬出頭來了,作為觀眾,看到這些默默耕耘多年的老戲骨終於得到賞識,實在欣慰。
雖然在後半段劇情中,紫禁城五虎,尤其是姚雙喜的轉變個人覺得還是有點突兀,可以處理得再細膩一點,不必如此急於鋪排。
但是性格迥異的五人因著如此不同的個性而有著或悲或喜的結局,這樣的安排還是此劇心機之處。
安德海飛揚跋扈霸氣外露卻又重情重義,最後他為此負上身死代價;李蓮英將將就就,只想平平淡淡安安穩穩維持自己的小天地,卻大智若愚,在大是大非前從不含糊;彭三順就是只虛張聲勢的紙老虎,狐假虎威,實質本性善良,從一而終;凌添壽懦弱怕事如牆頭草,內心不夠強大的他最後被貪欲侵蝕,眾叛親離落得慘淡下場;姚雙喜性格耿直,是非分明,但在感情面前卻迷失心智,逃不過一個情字,為此背叛兄弟和自己的原則,生無可戀。
看得出來,編劇在角色對白上下過一番功夫,那麼生僻的四字成語對文化底蘊不足的演員來說實在是折磨啊。
文縐縐的對白用普通話說出來本就不易,再翻譯為粵語,就更是繞口了。
看的時候我都在想,要陳茵微李斯韻這些國外長大,中國文化接觸不多的ABC去背那麼冗長的古詩詞,真不知道她們說得時候心裡是不是直罵娘呢~
这个电视的拍摄角度挺特别的,从一个太监的经历入手。
以前从不同方面得知的李莲英都是恶劣的,但是“大太监”似乎是从李莲英有情有义的角度拍摄的。
与众不同的视角,值得一看。
而且tvb也难得不在自己的影视城拍,肯花钱去横店拍,值得一赞啊!
“辫子剧”经过多年的反复翻炒,给观众留下最多的是味同嚼蜡的体验,乏善可陈。
近期先后开播的《大太监》和《山河恋》算是小有人气的,前者被称为“太监的自我修养”,后者暂以“抢嫂宫廷记”命之。
综合来看,这两部清宫剧《山河恋》是讲清朝意气风发时期的历史,《大太监》是讲清朝气数将尽时期的轶事,但就笔者看来,《山河恋》太过于着墨儿女私情,将原本如雄鹰般的满族八旗义士描绘得畏首畏尾、英雄气短,反倒是《大太监》将苟延残喘时期的慈禧与太监一干人等写得有情有义、大义凛然。
当然,这些全靠编剧的驾驭了。
无论是尊重历史,还是与历史抬杠,编剧的初衷并不能完全代表观众的感想。
笔者大概是最较真的观众,偏将这两部原本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剧结合起来看,却意外有所得。
这两部剧共通之处就是都有一个优秀的母亲与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在较量,孝庄与顺治,慈禧与同治。
自古女子干政就是犯了禁忌,但一代清王朝若不是这两个有胆量有魄力的女人站出来,恐怕早落入不堪,但孝庄与慈禧的命运实在不同,一代贤后与一代毒后的差别由此而生。
但从古代女子相夫教子的义务上来看,这两大太后都是当之无愧的表率。
孝庄与慈禧的辅政尽管关系家国命运,举足轻重,但说到底它还是应归于相夫教子的范畴。
这两位女子都是出色的母亲,却同时又是最委屈的妻子。
关于孝庄黄后这段,各有版本,或说大玉儿与多尔衮本是一对,却遭皇太极横刀夺爱,又因猜忌心极强,两人终有嫌隙,同床异梦。
另有一说,是大玉儿先遇到的皇太极,可谓一见钟情,但与多尔衮却是私交甚好遭皇太极误会,娶而不爱。
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娶大玉儿主要是听信了喇嘛的预言,认为大玉儿必定是母仪天下的人,娶之者可以称王称霸,但是却因多尔衮之故,没有好好疼爱。
关于慈禧,作为一代宠妃,早年在咸丰身边的生活还是让人羡慕的,都说女人心海底针,但是男人之心,帝王之心又何尝不是深不可测。
就在慈禧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力王狂澜的时候,发现咸丰生前留下的遗诏却是一道诛杀令,原来咸丰帝早就认为慈禧太过霸道,害怕其掌权后颠覆大清王朝,遂预先立下这道遗诏,若慈禧稍有僭越,便可除去。
慈禧后来的腐败可以说是知道自己痴心错付之后消极颓废的表现,哀莫大于心死,做帝王后宫的女人,无论得不得宠,都是相同的悲剧。
出嫁从夫,夫亡从子,这两位女人还曾试想从儿子身上寻找安慰,无奈儿子与老子是一副德行,帝王脾性原来是与生俱来的!
大玉儿一心想要将儿子福临辅上正途,但是这顺治帝却是恨铁不成钢,跟皇太极一样猜忌心重又好面子,跟孝庄唱反调将一心效命的多尔衮除去,可怜多尔衮一代英雄,为大玉儿母子做了一辈子守护使者,却不得善终。
儿子与情人之间,大玉儿只得忍痛,继续一心为儿子计长短,直到顺治帝遁入空门,不再回头。
孝庄对于丈夫和儿子确实是做到了从一而终,无怨无悔的付出。
再说慈禧太后,历史上只记得她是如何垂帘听、政扰乱朝刚的,却很难知晓她强权背后的无奈。
一个多病早死的咸丰,一个同样纵情声色好高骛远的儿子,慈禧不得已做起了女强人,偏偏这个年幼无知的同治还认为是慈禧栈恋权位,一心想着怎么从慈禧手中夺回大权,一时受挫就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染上花柳病,只能是慈禧收拾大局。
清朝败亡,并不是放在女人手里才败的,这样的烂摊子搁谁手里都是背黑锅。
在笔者眼里,孝庄和慈禧是大清王朝史上少有的贤内助,这样的女人衬托出了他们的男人做马背英雄合格,做朝堂之王,一家之主明显的中气不足。
当这两个女人在承载着丈夫不疼、子女不孝、一辈子孤独终老的宿命时,还能以大局为重,为她们的所爱与义务奔命,这种胸怀与胆量不容轻贱。
男人是天,四时气候各不同,经历风霜雪雨还要顺天应命的却是女人,谁是真正的王者?
不以声势论高低。
TVB的古装,至今最让人崩溃的就是那些假景,就像《耀舞长安》那样,一眼就看得出那些假景是有多拙劣。
所以《大太监》在横店借景,作为台庆剧,这是很靠谱的一点。
但我觉得,在制作方面,除了这点值得肯定外,其他便乏善可陈。
鉴于彭三顺大受欢迎,先应景的高呼一下,三顺爷真可爱啊!
别觉得我这虚假,我也是真心喜欢三顺,只不过说得多了,便觉没什么必要再笔墨渲染。
反而想说,《大太监》除了出了个讨好的三顺之外,尽皆遗憾。
就主题而言,看上去是以描写太监这个群体在紫禁城内的生存、挣扎,乃至情爱为主。
虽然始终是以太监五虎的内讧外斗为主线,但结局处却偏偏让慈禧和李莲英凭栏远眺,感慨人生果报。
有些不伦不类。
在故事架构方面,情节虽有跌宕,但也颇为突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忽然就变成了这样。
当然这点采用了回忆的手法进行补充,但我觉得用得过多过滥,因为这种手法容易令观感不连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以为自己是悬疑剧。
其实宫斗剧向来是描写人性最细腻的剧种,但《大太监》在这一方面简直是败笔。
三顺的忽然转性,据说是被公主感化,原来感化一个本来顽劣的人那么容易,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
双喜更是让人不可理解,一开始的个性表现是固执有原则,医者父母心。
到后来为了救公主而出卖好兄弟。
又在得知公主早已忘情于自己时,几乎见死不救。
而后更是性情大变,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人。
一个人变好和变坏都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纠结的过程。
别把太监们不当人。
剧中还完全弱化了慈禧的影响力。
这点姑且算是特意突出太监的形象和作用好了。
但也不能把这个角色本身的个性抹杀掉。
比如慈禧对双喜的态度就很值得追问,一个向来霸权,绝对不容忍被人出卖的皇太后,面对转为污点证人的双喜,竟然此后可以对其不闻不问,难不成是留着活口给东太后续命不成?
总之这个剧本和讲故事的方式,在我看来完全是硬伤。
这点足以拉低这个台庆剧的质素。
至于演员方面,倒是无可置疑。
说到黎耀祥再凭李莲英这个角色拿下视帝,客观的说,不因有功,只因无过。
从柴九到刘醒再到李莲英,三个视帝都非时装剧而斩获,恐怕下一步,祥仔最需要在时装方面证明自己。
但是如果要说这三个视帝的演技表现得都差不多,我完全不能同意!
这个如果要细说就太长篇了,简单说起来,演柴九的时候,完全是大鸣大放,到刘醒就变得有放有收,而眼下的李莲英,就像这个角色的特点一样,将将就就,拉拉扯扯,好像永远是夹着尾巴在演,很谨微。
米雪说演这个慈禧,重点落在了眼神上,并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或者大肆表情。
这种表演,如果是角色特别有戏,可能有机会出彩,但实际上这个故事里的慈禧,故事性是很薄弱的,我觉得不是米雪没能力,而是这个角色只让她发挥几成功力,其实就跟黎耀祥一样,并没有充分的发挥。
在视后之争方面,因为有米雪的存在,不少人难免拿杨怡跟米雪相比,一比之下就觉得杨怡并没资格拿视后。
这种观点真是搞笑,杨怡都得叫米雪一声姨了吧,米雪演戏的时候,杨怡还没出生,如果非要拿二者比,那就等老一辈的都翘辫子了,再让年轻人上位好了。
就像黎耀祥演技再好,刘松仁肯定不在他之下,但刘松仁也没拿到视帝,大家就把奖杯供起来好了。
我知道一些老TVB迷,喜欢怀旧。
我也喜欢,而且一度不能自拔。
好像懂得叹一声TVB现在不够看啦,花旦小生跟以前没得比啦,会显得自己特别深沉有料。
后来觉得很可笑,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却绝不可能立刻取代前浪。
对于曾经,也许不过刚好在他们如日中天的时候,看到了最美妙绝伦的演出。
而现在,需要重新来接纳新生力量,其实也是观众的轮回和宿命。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民众也渐渐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往年中国是怎样让人欺压的!
此片,虽然有些同志说不符合历史,但我想说,此片片子开播每集都有说明,此片纯属虚构!
而且最重要,此片还没有大结局,指不定中间有什么转折是你们猜不到呢?
我很喜欢此片,只因为它能让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背景,让我看到以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到很多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从而也看到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更能看到,以前中国人是怎么面对外国压力的!
那些只爱看美剧的看客,我们没有能力要求你们别看美剧,确实,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取外人的长处。
这片,也正好提到了,慈禧就算再不喜欢洋人的玩艺,但最后她还是使用并且去学习了,在她让李连英教她骑自行车那段就让人忍不住举起拇指,不为别的,只因为慈禧是满清时的古代女人,正正好,她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转变,中国从那时起,开始有了自行车,火车,炮弹。
我个人觉得,看片不能如此肤浅地只看演员外表,演技什么的,最重要,是要看到整个故事,它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这些演员把该片的中心全表达出来了,他们就是好演员,无可挑剔的成功演员
片花里面有一段慈禧扶着李莲英的手李莲英虽然垂着头但表情阴鹜而险恶这才是支撑我看这部太监版刘三好的动力啊!!
为此我一直看到最后一秒啊!
最后一秒啊!
为什么没有黑化的镜头啊!
这才是最大的坑爹!
TVB的编剧我给你跪了这主仆俩超凡脱俗、为国为民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么请问大清国是怎么灭亡的啊!
作为一个从小看TVB长大的人,我几乎非常抗拒的就是TVB的清宫戏,作为一个北京人,作为一个身上还留着一点满族血脉的北京人,实在受不了一群紫禁城的人说着广东话,但是从金枝欲孽开始,我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舒服,让自己只看故事。
这片也是只能看故事,无法深究,漏洞太多了。
因为,连太监们的年龄都是不对的。
还有公主,和硕不是公主的名字,和硕指的是庶出的,皇后所生的是固伦公主。
本片的优点有主线除了最后,基本都还算是根据各种历史记载所改编,不能说是胡编乱造的,历史本身就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记载的也未必是真的。
关于慈安的塑造我觉得前面还是挺成功的,慈安能稳坐皇后之位十多年,没有点儿能耐是肯定不行的,兰儿本身也是母凭子贵。
人物塑造,其实我个人到认为李莲英塑造的不错,因为作为一个晚清的著名太监,他这么多年来对上忠诚,对下宽厚,所以才能一直活到老,否则早就像安德海一样了。
很多人觉得黎耀祥演的没张力,我倒觉得他拿捏的挺准确的,在宫闱之中,谨言慎行才是王道,否则安德海那样太监娶妻,在北京城造成轰动,终究是逆天而行。
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彭三顺,特别可爱。
头几集出来时候真让人恨,后面却是越来越心善。
一众老戏骨演的没话说,米雪,岳华都很赞。
唐诗咏的清装扮相并不好看。
阿鲁特氏相传吞金而亡,孙殿英盗墓之时将她破肠破肚,东陵之事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还有一个是当年同治帝除了娶阿鲁特氏之外,还娶了一众妃子,后来光绪帝宣统帝继位,有两位太妃搬出了紫禁城,一位活到了77,一位活到了78岁,都是不和慈禧斗气的,她们出宫之后的住所,就是现在府学胡同36号,文天祥祠的对面。
我因为工作原因数次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在,每次进入都感叹这里的环境之好,外面就是熙熙攘攘的平安大街,可是这里一点点城市的喧嚣都听不到,只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各处装饰,都是清末的。
单位的老师跟我说这以前是陈圆圆在北京的一处住所,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同治帝的两位太妃出宫后的居所。
所以看历史剧的时候,顺便查一遍历史也是好的。
有时候,会发现历史跟自己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播的一个半小时。
果断可以继续看下去。
老戏骨的坐镇再加上黎耀祥自是不用说。
看惯了从出入宫的秀女在后宫斗争中一步步披荆斩棘坐上主位后。
换了角度后再看,这部剧告诉你一个无品小太监如何历经磨难斗智斗勇的坐上大总管的励志剧。
但小人物太监和宫女的酸甜苦辣却是更显平易又生动的了。
有胡编的,没有这么胡编的;见过颠倒黑白的,没见过这么颠倒黑白的。
之前一部《造王者》,端的是尔虞我诈、惊心动魄,虽然其中亦有不合常理、矫揉造作之处,但总体上大气磅礴,跌宕沉浮。
但这一部《大太监》,担纲的是金牌男主角黎耀祥和人老戏不老的国宝级花旦米雪,却把一个好好的清史,改的是面目全非。
虽然《造王者》里的赵昀可能不符合历史,可是谁会去关注南宋积贫积弱的小皇帝,你愿意怎么改随你导演的心意;但是清末叱咤风云几十年,堪比清廷武则天的慈禧太后,其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的一番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慈禧大清第一妖后的“美名”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你随便找个人说刘备封的不是“五虎上将”是“四虎上将”给人的感觉一样(历史事实是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你非得叫狂傲出宫被丁宝桢所斩的安德海变成死于慈禧之手;非得要到现在清史上一提起来就说本来身体很好、行善积德的东太后恶疾缠身、祸国殃民;非得要把明明是贪权揽政、无意归政的慈禧太后说成是因为同治无德无能,慈禧是因为怕庸君误国才被迫掌理政事,简直是置清史于无物,改了个一塌糊涂。
大清太监无诏不可擅离京师,以安得海当朝第一红人非有合适理由都不能轻得诏旨,最后被杀于山东,他李莲英不但可以身付江南,还可以取得如花美眷,开包子铺以为营生,再说,身为安德海继承人的李莲英又何能有机会离开央央紫禁城!
史上的东西二宫,史载相处和睦,虽有人言西宫慈禧一直处心积虑谋害东宫慈安,但至少到慈安突然暴卒为止一直未有过头行动,以致史上对慈禧谋害慈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剧里慈禧慈安早就不和,甚至一怒十数年,直至满朝宫女太监皆依两宫太后结党为盟,互相攻伐,势成水火,历史岂能这样胡闹!
更有甚者,堂堂固伦公主,一人之下,就算钟情太监也还有情可说(武则天尚且养二张为面首,深宫女人做此事,不足为奇),但是就算夫死回宫,也应该养尊处优,更何况有心痛之症,那就更应该是群拥环伺,岂有可能躲在宫僻由一个小太监双喜单独照料,还能让上至太后下到宫女一概不知?
笑话!
感情之事,不可不加,但也不可乱加。
《造王者》里的几段恋情,尤其是余靖和董昭之女的爱情,加的正是火候,与剧情相辅相成,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其他几段恋情也如是,虽有不当之处,但从不妨害中心表达,故事发展。
但《大太监》故事置于一个外是洋人为患,内是朝臣争权的大乱世之中,按说不管是可歌可泣的爱情还是精彩绝伦的斗智,都应该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是导演所演绎的几段爱情,除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外,实在看不出与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政局有什么影响。
比如安德海在外娶妻,这在当时可谓常事,更何况是宦官之首的安德海。
为了一个青楼出身不但肉体肮脏而且灵魂低贱的婊子要死要活能表现出什么呢?
安德海识人不明吗?
还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兄弟”有情有义?
这又跟当时的时局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一件每天都能发生几十上百件的家庭琐事而已。
还有倩蓉和伯伦、倩蓉和李莲英之间的爱情,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执掌宫禁的阉人之首李莲英来说,只是不停的在讲他的民间爱情如何如何是不是也太不会选着眼点了。
相反,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的六王爷奕似乎只会呼吁一下同文馆开办与否,或者是自行车怎么骑;同治一朝最大的宫廷矛盾: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似乎除了刚开始选后时的风波后便归于平淡,在故事开始时塑造出的才德兼备堪称女中丈夫的阿鲁特氏也归于平淡,不谈国政、不谈江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的宫廷大事,比如说和各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啦、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国策之争啦、湘淮系重臣登上历史舞台啦以及连发的各省教案等等,要不就是一字不提:后来慈禧最倚重的李鸿章不见踪影、湘军淮军将领充斥朝廷更是不见所闻;要不就是一带而过:与洋务派为敌的保守派大将倭仁只是在提到同治的时候一带而过,各大教案也只是只闻雷声。
有人说,《大太监》只不过是走清廷宫斗剧的滥觞,但是,人家《金枝欲孽》的时代,国家升平,天下无事,你愿意无事生非的斗那就斗好了;但是慈禧的时代,内忧外患,讲天下大事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你还要斗,你选几个无名小卒斗就好了:像最初的彭三顺和佟天寿(事实上,《金枝欲孽里面的四大“斗星”在历史上也是无名之人,只有无名之人才可以让导演尽情发挥),不,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来斗,还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根本就水乳交融的两位东西太后来斗。
人家是无风起浪,你这连水都干了还要起浪,看得人只得说一句:编剧,I 服了YOU!
开看之前本来以为会是4星的质量,看到结局就变成2星了。为了梁烈唯还是加一星吧。
喜欢米雪
为慈禧全面洗白,把慈安全面抹黑,给安德海、李莲英树碑立传的历史同人剧。ps前两集冲突张力十足,第三集开始重落家族剧窠臼。pps萧正楠真的不是台湾人?3ps三顺是李莲英的指路明灯,德海是李莲英情义如海深午夜梦回也念念不忘的人,所以其实李莲英才是个渣?!
情到深入只叹一声:木有小鸡鸡
我就想看看能雷到神马地步……
这种剧为什么会有人看!我不懂!我不懂!
谁要看慈禧小李子洗白啊,说好的穷凶极恶只手遮天呢!!失落最佳剧集是这原因么。。。
弃
萌三顺+小宁子~ 安德海死得太奇怪
得李莲英者得天下~
太過小氣了 我應該多看一遍甄嬛
主题曲好赞
人物非常凌乱,为斗而斗,可以一下好一下坏,用片面的多面性假装立体,最典型的就是彭三顺这个人物,虽然后期陈国邦演得很可爱,各种小劲拿捏得很好,但前期的坏你以为是大boss,萧正楠最后黑化也是如此。姚双喜与和硕公主还行,轻微满足了我很喜欢的《孤城闭》,不过最后这两人沦为复仇线的工具人,也很谜,邵美琪的表演堪称职业下限,黎耀祥也演得一般,这都是因为这两人实际上是在为慈禧角色的变化服务,可是米雪分分钟铁人红上身,剧本在情节上不敢大胆严谨的去塑造慈禧与李莲英两个角色,又把更多的空间给了安德海,所以最后的洗白反而变成了更大的黑。这段历史非常难拍,但很值得拍,它在说如何在好中认识到局限,两宫太后临朝带来同治中兴,慈禧凭借过人的智慧成为历史中永不坠落的人物,但她的立足点,缺乏在当下历史中更需要的长远眼光贬大于贬
每天入睡前的娱乐就是看一集大太监...........//没想到这么短就完结了,本剧核心思想就是李连英是最牛逼的太监。
作为《甄嬛传》的脑残粉,大胆预测五年之内古装戏没法超越嬛嬛了,TVB还拿《大太监》当台庆戏,那咱能不能花钱置办点好戏服,好头套啊,发髻后面连攥儿都没有,大清气数尽了,也不差这点钱吧!
好好地不得嘛?
好一群面泛桃花,春心荡漾的公公,是拍“大清F4”吗?
没看出大太监~倒看出了一对西皮李莲英和彭三顺~三顺萌的人打颤~他一出来就逗人笑~安德海被女人毁人森太冤枉~结局可惜太软绵绵
剧情真是挺扯的,好在米雪气场足,陈国邦演的三顺反倒是最可爱的角色啊。
皇上太后和诸大臣可真闲 整天就围着太监的事转悠